望岳景色賞析
㈠ 古詩《望岳》的鑒賞600-字急
《望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第二首詠華山之作,流露出官場失意之情。第三首詠衡山,流露作者愛國忠君之情。
作品原文
望岳
第一首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第二首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第三首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 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 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譯文
第一首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第二首
西嶽高聳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
怎麼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
可進了車箱谷就難以回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氣轉涼後,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第三首
傳說南嶽有朱雀,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就有為岳分上下之禮。
在大半廣闊的南方之地祀岳時,迅速吸取天地靈氣。
朝廷對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國家在於德政而不是燒香點蠟。
巡視地方祭祀南嶽,何等寂寥,當年的先人已早離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禮教德的阻礙,現在終於越瀟湘,來到衡山了。
我終日或遊走於山崖峻嶺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極為高聳,山頂似乎直觸低處的昴星。
但諸峰中唯有紫蓋山與華山不相上下,似與華山爭高。
又聽說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後與群仙翱翔於華山之空。
有時群峰頂上的氣候,颳起的風像飛霜一樣。
走長途的時間很緊,沒有時間拄著杖爬上高崇的山嶺。
登完山後,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對話,問他這怎會有這樣雄偉的衡山?這不得不詠贊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間之俗,而用於祭祀,但神會因此而降福人間的。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第一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第二首詩作於作者中年時,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而滿是失意。第三首作於作者暮年。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鍾」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第二首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徬徨。
第三首
詠衡山的《望岳》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岳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岳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間。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
總結
三首《望岳》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詠泰山的《望岳》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詠衡山的《望岳》即或是有所諷喻,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名家評價
第一首
范溫《潛溪詩眼》:《望岳》詩雲「齊魯青未了」,《洞庭》詩雲「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語既高妙有力,而言東岳與洞庭之大,無過於此。後來文士極力道之,終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雲「岱宗夫如何」……無第二句,而雲「岱宗夫如何」,雖曰亂道可也。
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
仇兆鰲《杜詩詳注》: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少陵以前題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李詩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復。此詩遁勁峭刻,可以俯視兩家矣。龍門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諧,蓋古詩之對偶者。而其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能直駕齊梁以上。盧世㴶曰:公初登東岳,似稍緊窄,然而曠甚。後望南嶽,似稍錯雜,然而肅甚。固不必登峰造極,而兩岳真形已落其眼底。
浦起龍《讀杜心解》:公望岳詩凡三首,此望東岳也。越境連綿,蒼峰不斷,寫岳勢只「青未了」三字,勝人千百矣。「鍾神秀」,在岳勢前推出;「割昏曉」,就岳勢上顯出。「盪胸」、「決眥」,明逗「望」字。未聯則以將來之凌眺,剔現在之遙觀,是透過一層收也。……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唐宋詩醇》:「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嶽爭雄。」
高棅《唐詩品匯》引范雲:起句之超然者也。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劉辰翁:「『齊魯青未了』五字雄蓋一世。『青未了』語好,『夫如何』跌盪,非湊句也。『盪胸』語,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見其趣;對下句苦。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周珽評「只言片語,說得泰岳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
王嗣爽《杜臆》:「『齊魯青未了』、『盪胸生雲』、『決眥入鳥』,皆望見岱嶽之高大,揣摹想像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像光景,三字直管到『入歸鳥』,此詩中大開合也。……集中《望岳》詩三見,獨此辭愈少,力愈大,直與泰岱爭衡。詩垂近千年,未有賞識者。余初亦嫌『盪胸』一聯為累句,今始知其奇。鍾伯敬乃謂:『此詩妙在起,後六句不稱。』猶然俗人之見也,又謂:『定用望岳語作結,便弱便淺。』」
沈德潛《唐詩別裁》:「『齊魯青未了』五字,已盡太山。」
楊倫《杜詩鏡銓》引劉須溪:「『盪胸』句不必可解,登高意豁,自見其趣。『割』字奇險。」
第二首
黃生:「『玉女洗頭盆』五字本俗,先用仙人九節杖引起,能化俗為妍,而句法更覺森挺,真有擲米丹砂之巧。」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㈡ 望岳的賞析100字
一、賞析
《望岳》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版泰山高大巍峨權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二、出處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望岳》。
三、原文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黃昏。
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2)望岳景色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甫二十四歲時,貢舉落榜,懷才不遇的杜甫離開長安,來到山東,看望當時做兗州司馬的父親杜閑,隨後在齊魯大地漫遊,登臨泰山,寫下《望岳》。
二、作者簡介
杜甫生於712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㈢ 望岳賞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不僅表現了詩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寫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
㈣ 《望岳》這首詩寫景很有特色,請從一個角度進行分析
寫景富有層次,從遠望到近望,到細望。寫出泰山的高大雄偉,神氣秀麗,專抒發了對祖國山河屬的熱愛。
示例:虛實相生,「造化鍾神秀」是虛寫,「陰陽割昏曉」是實寫,寫出泰山的高大雄偉,神奇秀麗。
示例:烘托手法,以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滿意勿忘採納,謝謝支持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以上內容純手工敲打^_^
若沒有問題請及時選為【滿意答案】
如有不詳之處可以繼續向我【追問】
————————來自【憂樂美!】團隊只為莫悠的回答!
㈤ 望岳 賞析
杜甫(作)抄
岱宗夫如襲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詩文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㈥ 賞析 望岳
杜甫(作)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文解釋】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鍾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詞語解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山,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齊魯:古代二國名,這里泛指山東一帶地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陰指山北,陽指山南。
割:分割。
層雲:雲氣層層疊疊,變化萬千。
決眥:形容極力張大眼睛遠望,眼眶像要決裂開了。眥:眼眶。
會當:一定要。
【詩文賞析】
《望岳》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詩人到了泰山腳下,但並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篇描繪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詩人嚮往登上絕頂的壯志。表現了一種敢於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極富哲理性。詩篇氣魄宏偉,筆力囊括,造語挺拔,充分顯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創作才華。清人浦起龍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卻是中肯的評價。
㈦ 求望岳詩詞及賞析!
1、東岳泰山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亘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一個「割」字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准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絕頂。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該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全文沒有「望」,卻句句寫「望」。空間由遠而近,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凝望,尾聯俯望。
2、西嶽華山
望岳(杜甫)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賞析: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歷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因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徬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況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涼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徬徨。
3、南嶽衡山
望岳(杜甫)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xū)吸領地靈 ,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賞析:
詠衡山的《望岳》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岳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岳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強烈地洋溢於字里行間。這首《望岳》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
㈧ 《望岳》的思想內容思想感情寫作手法名句賞析
《望岳》
《望岳》一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是現存杜甫詩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當時詩人風華正茂,滿懷抱負,遍游祖國大地。在北游齊、趙時寫了這首詩。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
基礎知識
1、字音
岱:dài 眥:zì 曾:céng 凌:líng
2、解詞
岱宗:指泰山。
青:鬱郁蔥蔥的綠色。
造化:大自然。
鍾:聚集。
陰陽:山的南北兩面。陰:山之北。陽:山之南。
割:分割。
盪:激盪。
曾:同「層」。
眥:眼角。
會當:終將,終要。
內容分析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哪些特點,從哪些句子表現出來?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的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的優美——「造化鍾神秀」;山勢的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詩人通過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詩人通過對泰山的描寫,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3、全詩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望岳」的順序是怎樣的?結合語句進行分析。
這首詩是以「望」字統攝全詩的,首句設問,極言詩人初見泰山時興奮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繪,令人頓生懸念。次句作答,總寫泰山地域廣闊,以上遠望。
第三句虛寫,表面寫造物主獨鍾泰山,賦以神秀之氣,而實際上抒發了詩人內心感受,對泰山賞慕有加。第四句實寫,極盡誇張之能事,寫泰山山勢之高峻。以上兩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詩人的胸懷隨泰山之雲霧繚繞而激盪,眼界因極目仰望而為之開闊。以上兩句細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於望岳、登山而已,也表達詩人誓欲大展宏圖於未來的雄心壯志。以上兩句是詩歌的象徵意義。
全詩結構嚴整,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有直接描寫的自然景物,有詩人賦予的象徵意義;描寫、抒情、議論兼而有之;煉字煉句,正應其「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論,實乃一篇詠物佳作。
4、詩中「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中「鍾」、「割」用得很巧妙,試分析巧在哪裡?
「鍾」字擬人,寫泰山獨享「神秀」之天賦,也表現了作者的愛慕之情。
「割」字,突現南陽北陰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躍然紙上。
《春望》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安史叛軍攻破京都長安,杜甫投奔唐肅宗,中途被叛軍俘獲,帶回長安。此時長安被焚劫一空,滿目凄涼。詩人觸景生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