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七武士賞析

七武士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3 21:04:29

『壹』 魯迅《鑄劍》全文和賞析



眉間尺〔2〕剛和他的母親睡下,老鼠便出來咬鍋蓋,使他聽得發煩。他輕輕地叱了幾聲,最初還有些效驗,後來是簡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徑自咬。他又不敢大聲趕,怕驚醒了白天做得勞乏,晚上一躺就睡著了的母親。
許多時光之後,平靜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撲通一聲,驚得他又睜開眼。同時聽到沙沙地響,是爪子抓著瓦器的聲音。
「好!該死!」他想著,心裡非常高興,一面就輕輕地坐起來。
他跨下床,借著月光走向門背後,摸到鑽火傢伙,點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裡面了;但是,存水已經不多,爬不出來,只沿著水瓮內壁,抓著,團團地轉圈子。
「活該!」他一想到夜夜咬傢具,鬧得他不能安穩睡覺的便是它們,很覺得暢快。他將松明插在土牆的小孔里,賞玩著;然而那圓睜的小眼睛,又使他發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蘆柴,將它直按到水底去。過了一會,才放手,那老鼠也隨著浮了上來,還是抓著瓮壁轉圈子。只是抓勁已經沒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裡面,單露出一點尖尖的通紅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氣。
他近來很有點不大喜歡紅鼻子的人。但這回見了這尖尖的小紅鼻子,卻忽然覺得它可憐了,就又用那蘆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著,歇了一回力,便沿著蘆干爬了上來。待到他看見全身,——濕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隨的尾巴,——便又覺得可恨可憎得很,慌忙將蘆柴一抖,撲通一聲,老鼠又落在水瓮里,他接著就用蘆柴在它頭上搗了幾下,叫它趕快沉下去。
換了六回松明之後,那老鼠已經不能動彈,不過沉浮在水中間,有時還向水面微微一跳。眉間尺又覺得很可憐,隨即折斷蘆柴,好容易將它夾了出來,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絲毫不動,後來才有一點呼吸;又許多時,四隻腳運動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來逃走。這使眉間尺大吃一驚,不覺提起左腳,一腳踏下去。只聽得吱的一聲,他蹲下去仔細看時,只見口角上微有鮮血,大概是死掉了。
他又覺得很可憐,彷彿自己作了大惡似的,非常難受。他蹲著,呆看著,站不起來。
「尺兒,你在做什麼?」他的母親已經醒來了,在床上問。
「老鼠……。」他慌忙站起,回轉身去,卻只答了兩個字。
「是的,老鼠。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麼?殺它呢,還是在救它?」
他沒有回答。松明燒盡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漸看見月光的皎潔。
「唉!」他的母親嘆息說,「一交子時〔3〕,你就是十六歲了,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地,一點也不變。看來,你的父親的仇是沒有人報的了。」
他看見他的母親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彷彿身體都在顫動;低微的聲音里,含著無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轉眼間,又覺得熱血在全身中忽然騰沸。
「父親的仇?父親有什麼仇呢?」他前進幾步,驚急地問。
「有的。還要你去報。我早想告訴你的了;只因為你太小,沒有說。現在你已經成人了,卻還是那樣的性情。這教我怎麼辦呢?你似的性情,能行大事的么?」
「能。說罷,母親。我要改過……。」
「自然。我也只得說。你必須改過……。那麼,走過來罷。」
他走過去;他的母親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兩眼發出閃閃的光芒。
「聽哪!」她嚴肅地說,「你的父親原是一個鑄劍的名工,天下第一。他的工具,我早已都賣掉了來救了窮了,你已經看不見一點遺跡;但他是一個世上無二的鑄劍的名工。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塊鐵〔4〕,聽說是抱了一回鐵柱之後受孕的,是一塊純青透明的鐵。大王知道是異寶,便決計用來鑄一把劍,想用它保國,用它殺敵,用它防身。不幸你的父親那時偏偏入了選,便將鐵捧回家裡來,日日夜夜地鍛煉,費了整三年的精神,煉成兩把劍。
「當最末次開爐的那一日,是怎樣地駭人的景象呵!嘩拉拉地騰上一道白氣的時候,地面也覺得動搖。那白氣到天半便變成白雲,罩住了這處所,漸漸現出緋紅顏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爐子里,是躺著通紅的兩把劍。你父親用井華水〔5〕慢慢地滴下去,那劍嘶嘶地吼著,慢慢轉成青色了。這樣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見了劍,仔細看時,卻還在爐底里,純青的,透明的,正像兩條冰。
「大歡喜的光采,便從你父親的眼睛裡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著,拂拭著。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里。
「『你只要看這幾天的景象,就明白無論是誰,都知道劍已煉就的了。』他悄悄地對我說。『一到明天,我必須去獻給大王。但獻劍的一天,也就是我命盡的日子。怕我們從此要長別了。』
「『你……。』我很駭異,猜不透他的意思,不知怎麼說的好。我只是這樣地說:『你這回有了這么大的功勞……。』
「『唉!你怎麼知道呢!』他說。『大王是向來善於猜疑,又極殘忍的。這回我給他煉成了世間無二的劍,他一定要殺掉我,免得我再去給別人煉劍,來和他匹敵,或者超過他。』
「我掉淚了。
「『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決不能洗掉運命。我可是早已有準備在這里了!』他的眼裡忽然發出電火隨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說。『你收著。明天,我只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五六個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撫養。一到成人之後,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頸子上,給我報仇!』」
「那天父親回來了沒有呢?」眉間尺趕緊問。
「沒有回來!」她冷靜地說。「我四處打聽,也杳無消息。後來聽得人說,第一個用血來飼你父親自己煉成的劍的人,就是他自己——你的父親。還怕他鬼魂作怪,將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門和後苑了!」
眉間尺忽然全身都如燒著猛火,自己覺得每一枝毛發上都彷彿閃出火星來。他的雙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響。
他的母親站起了,揭去床頭的木板,下床點了松明,到門背後取過一把鋤,交給眉間尺道:「掘下去!」
眉間尺心跳著,但很沉靜的一鋤一鋤輕輕地掘下去。掘出來的都是黃土,約到五尺多深,土色有些不同了,隨乎是爛掉的材木。
「看罷!要小心!」他的母親說。
眉間尺伏在掘開的洞穴旁邊,伸手下去,謹慎小心地撮開爛樹,待到指尖一冷,有如觸著冰雪的時候,那純青透明的劍也出現了。他看清了劍靶,捏著,提了出來。
窗外的星月和屋裡的松明隨乎都驟然失了光輝,惟有青光充塞宇內。那劍便溶在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無所有。眉間尺凝神細視,這才彷彿看見長五尺余,卻並不見得怎樣鋒利,劍口反而有些渾圓,正如一片韭葉。
「你從此要改變你的優柔的性情,用這劍報仇去!」他的母親說。
「我已經改變了我的優柔的性情,要用這劍報仇去!」
「但願如此。你穿了青衣,背上這劍,衣劍一色,誰也看不分明的。衣服我已經做在這里,明天就上你的路去罷。不要記念我!」她向床後的破衣箱一指,說。
眉間尺取出新衣,試去一穿,長短正很合式。他便重行疊好,裹了劍,放在枕邊,沉靜地躺下。他覺得自己已經改變了優柔的性情;他決心要並無心事一般,倒頭便睡,清晨醒來,毫不改變常態,從容地去尋他不共戴天的仇讎。但他醒著。他翻來復去,總想坐起來。他聽到他母親的失望的輕輕的長嘆。他聽到最初的雞鳴;他知道已交子時,自己是上了十六歲了。



當眉間尺腫著眼眶,頭也不回的跨出門外,穿著青衣,背著青劍,邁開大步,徑奔城中的時候,東方還沒有露出陽光。杉樹林的每一片葉尖,都掛著露珠,其中隱藏著夜氣。但是,待到走到樹林的那一頭,露珠里卻閃出各樣的光輝,漸漸幻成曉色了。遠望前面,便依稀看見灰黑色的城牆和雉堞〔6〕。
和挑蔥賣菜的一同混入城裡,街市上已經很熱鬧。男人們一排一排的呆站著;女人們也時時從門里探出頭來。她們大半也腫著眼眶;蓬著頭;黃黃的臉,連脂粉也不及塗抹。
眉間尺預覺到將有巨變降臨,他們便都是焦躁而忍耐地等候著這巨變的。
他徑自向前走;一個孩子突然跑過來,幾乎碰著他背上的劍尖,使他嚇出了一身汗。轉出北方,離王宮不遠,人們就擠得密密層層,都伸著脖子。人叢中還有女人和孩子哭嚷的聲音。他怕那看不見的雄劍傷了人,不敢擠進去;然而人們卻又在背後擁上來。他只得宛轉地退避;面前只看見人們的背脊和伸長的脖子。
忽然,前面的人們都陸續跪倒了;遠遠地有兩匹馬並著跑過來。此後是拿著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滿路黃塵滾滾。又來了一輛四匹馬拉的大車,上面坐著一隊人,有的打鍾擊鼓,有的嘴上吹著不知道叫什麼名目的勞什子〔7〕。此後又是車,裡面的人都穿畫衣,不是老頭子,便是矮胖子,個個滿臉油汗。接著又是一隊拿刀槍劍戟的騎士。跪著的人們便都伏下去了。這時眉間尺正看見一輛黃蓋的大車馳來,正中坐著一個畫衣的胖子,花白鬍子,小腦袋;腰間還依稀看見佩著和他背上一樣的青劍。
他不覺全身一冷,但立刻又灼熱起來,像是猛火焚燒著。他一面伸手向肩頭捏住劍柄,一面提起腳,便從伏著的人們的脖子的空處跨出去。
但他只走得五六步,就跌了一個倒栽蔥,因為有人突然捏住了他的一隻腳。這一跌又正壓在一個干癟臉的少年身上;他正怕劍尖傷了他,吃驚地起來看的時候,肋下就挨了很重的兩拳。他也不暇計較,再望路上,不但黃蓋車已經走過,連擁護的騎士也過去了一大陣了。
路旁的一切人們也都爬起來。干癟臉的少年卻還扭住了眉間尺的衣領,不肯放手,說被他壓壞了貴重的丹田〔8〕,必須保險,倘若不到八十歲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閑人們又即刻圍上來,呆看著,但誰也不開口;後來有人從旁笑罵了幾句,卻全是附和干癟臉少年的。眉間尺遇到了這樣的敵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覺得無聊,卻又脫身不得。這樣地經過了煮熟一鍋小米的時光,眉間尺早已焦躁得渾身發火,看的人卻仍不見減,還是津津有味隨的。
前面的人圈子動搖了,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須黑眼睛,瘦得如鐵。他並不言語,只向眉間尺冷冷地一笑,一面舉手輕輕地一撥干癟臉少年的下巴,並且看定了他的臉。那少年也向他看了一會,不覺慢慢地鬆了手,溜走了;那人也就溜走了;看的人們也都無聊地走散。只有幾個人還來問眉間尺的年紀,住址,家裡可有姊姊。眉間尺都不理他們。
他向南走著;心裡想,城市中這么熱鬧,容易誤傷,還不如在南門外等候他回來,給父親報仇罷,那地方是地曠人稀,實在很便於施展。這時滿城都議論著國王的游山,儀仗,威嚴,自己得見國王的榮耀,以及俯伏得有怎麼低,應該采作國民的模範等等,很像蜜蜂的排衙〔9〕。直至將近南門,這才漸漸地冷靜。
他走出城外,坐在一株大桑樹下,取出兩個饅頭來充了飢;吃著的時候忽然記起母親來,不覺眼鼻一酸,然而此後倒也沒有什麼。周圍是一步一步地靜下去了,他至於很分明地聽到自己的呼吸。
天色愈暗,他也愈不安,盡目力望著前方,毫不見有國王回來的影子。上城賣菜的村人,一個個挑著空擔出城回家去了。
人跡絕了許久之後,忽然從城裡閃出那一個黑色的人來。「走罷,眉間尺!國王在捉你了!」他說,聲音好像鴟梟。
眉間尺渾身一顫,中了魔似的,立即跟著他走;後來是飛奔。他站定了喘息許多時,才明白已經到了杉樹林邊。後面遠處有銀白的條紋,是月亮已從那邊出現;前面卻僅有兩點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麼認識我?……」他極其惶駭地問。
「哈哈!我一向認識你。」那人的聲音說。「我知道你背著雄劍,要給你的父親報仇,我也知道你報不成。豈但報不成;今天已經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從東門還宮,下令捕拿你了。」
眉間尺不覺傷心起來。
「唉唉,母親的嘆息是無怪的。」他低聲說。
「但她只知道一半。她不知道我要給你報仇。」
「你么?你肯給我報仇么,義士?」
「阿,你不要用這稱呼來冤枉我。」
「那麼,你同情於我們孤兒寡婦?……」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這些受了污辱的名稱。」他嚴冷地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干凈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10〕。我的心裡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
「好。但你怎麼給我報仇呢?」
「只要你給我兩件東西。」兩粒磷火下的聲音說。「那兩件么?你聽著:一是你的劍,二是你的頭!」
眉間尺雖然覺得奇怪,有些狐疑,卻並不吃驚。他一時開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將騙取你的性命和寶貝。」暗中的聲音又嚴冷地說。「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為什麼給我去報仇的呢?你認識我的父親么?」
「我一向認識你的父親,也如一向認識你一樣。但我要報仇,卻並不為此。聰明的孩子,告訴你罷。你還不知道么,我怎麼地善於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
暗中的聲音剛剛停止,眉間尺便舉手向肩頭抽取青色的劍,順手從後項窩向前一削,頭顱墜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將劍交給黑色人。
「呵呵!」他一手接劍,一手捏著頭發,提起眉間尺的頭來,對著那熱的死掉的嘴唇,接吻兩次,並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笑聲即刻散布在杉樹林中,深處隨著有一群磷火似的眼光閃動,倏忽臨近,聽到咻咻的餓狼的喘息。第一口撕盡了眉間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體全都不見了,血痕也頃刻舔盡,只微微聽得咀嚼骨頭的聲音。
最先頭的一匹大狼就向黑色人撲過來。他用青劍一揮,狼頭便墜在地面的青苔上。別的狼們第一口撕盡了它的皮,第二口便身體全都不見了,血痕也頃刻舔盡,只微微聽得咀嚼骨頭的聲音。
他已經掣起地上的青衣,包了眉間尺的頭,和青劍都背在背脊上,回轉身,在暗中向王城揚長地走去。
狼們站定了,聳著肩,伸出舌頭,咻咻地喘著,放著綠的眼光看他揚長地走。
他在暗中向王城揚長地走去,發出尖利的聲音唱著歌:

哈哈愛兮愛乎愛乎!
愛青劍兮一個仇人自屠。
夥頤連翩兮多少一夫。
一夫愛青劍兮嗚呼不孤。
頭換頭兮兩個仇人自屠。
一夫則無兮愛乎嗚呼!
愛乎嗚呼兮嗚呼阿呼,
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11〕



游山並不能使國王覺得有趣;加上了路上將有刺客的密報,更使他掃興而還。那夜他很生氣,說是連第九個妃子的頭發,也沒有昨天那樣的黑得好看了。幸而她撒嬌坐在他的御膝上,特別扭了七十多回,這才使龍眉之間的皺紋漸漸地舒展。
午後,國王一起身,就又有些不高興,待到用過午膳,簡直現出怒容來。
「唉唉!無聊!」他打一個大呵欠之後,高聲說。上自王後,下至弄臣,看見這情形,都不覺手足無措。白須老臣的講道,矮胖侏儒〔12〕的打諢,王是早已聽厭的了;近來便是走索,緣竿,拋丸,倒立,吞刀,吐火等等奇妙的把戲,也都看得毫無意味。他常常要發怒;一發怒,便按著青劍,總想尋點小錯處,殺掉幾個人。
偷空在宮外閑游的兩個小宦官,剛剛回來,一看見宮裡面大家的愁苦的情形,便知道又是照例的禍事臨頭了,一個嚇得面如土色;一個卻像是大有把握一般,不慌不忙,跑到國王的面前,俯伏著,說道:
「奴才剛才訪得一個異人,很有異術,可以給大王解悶,因此特來奏聞。」
「什麼?!」王說。他的話是一向很短的。
「那是一個黑瘦的,乞丐似的男子。穿一身青衣,背著一個圓圓的青包裹;嘴裡唱著胡謅的歌。人問他。他說善於玩把戲,空前絕後,舉世無雙,人們從來就沒有看見過;一見之後,便即解煩釋悶,天下太平。但大家要他玩,他卻又不肯。說是第一須有一條金龍,第二須有一個金鼎。……」
「金龍?我是的。金鼎?我有。」
「奴才也正是這樣想。……」
「傳進來!」
話聲未絕,四個武士便跟著那小宦官疾趨而出。上自王後,下至弄臣,個個喜形於色。他們都願意這把戲玩得解愁釋悶,天下太平;即使玩不成,這回也有了那乞丐似的黑瘦男子來受禍,他們只要能挨到傳了進來的時候就好了。
並不要許多工夫,就望見六個人向金階趨進。先頭是宦官,後面是四個武士,中間夾著一個黑色人。待到近來時,那人的衣服卻是青的,須眉頭發都黑;瘦得顴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來。他恭敬地跪著俯伏下去時,果然看見背上有一個圓圓的小包袱,青色布,上面還畫上一些暗紅色的花紋。
「奏來!」王暴躁地說。他見他傢伙簡單,以為他未必會玩什麼好把戲。
「臣名叫宴之敖者〔13〕;生長汶汶鄉〔14〕。少無職業;晚遇明師,教臣把戲,是一個孩子的頭。這把戲一個人玩不起來,必須在金龍之前,擺一個金鼎,注滿清水,用獸炭〔15〕煎熬。於是放下孩子的頭去,一到水沸,這頭便隨波上下,跳舞百端,且發妙音,歡喜歌唱。這歌舞為一人所見,便解愁釋悶,為萬民所見,便天下太平。」
「玩來!」王大聲命令說。
並不要許多工夫,一個煮牛的大金鼎便擺在殿外,注滿水,下面堆了獸炭,點起火來。那黑色人站在旁邊,見炭火一紅,便解下包袱,打開,兩手捧出孩子的頭來,高高舉起。那頭是秀眉長眼,皓齒紅唇;臉帶笑容;頭發蓬鬆,正如青煙一陣。黑色人捧著向四面轉了一圈,便伸手擎到鼎上,動著嘴唇說了幾句不知什麼話,隨即將手一松,只聽得撲通一聲,墜入水中去了。水花同時濺起,足有五尺多高,此後是一切平靜。
許多工夫,還無動靜。國王首先暴躁起來,接著是王後和妃子,大臣,宦官們也都有些焦急,矮胖的侏儒們則已經開始冷笑了。王一見他們的冷笑,便覺自己受愚,回顧武士,想命令他們就將那欺君的莠民擲入牛鼎里去煮殺。
但同時就聽得水沸聲;炭火也正旺,映著那黑色人變成紅黑,如鐵的燒到微紅。王剛又回過臉來,他也已經伸起兩手向天,眼光向著無物,舞蹈著,忽地發出尖利的聲音唱起歌來:

哈哈愛兮愛乎愛乎!
愛兮血兮兮誰乎獨無。
民萌冥行兮一夫壺盧。
彼用百頭顱,千頭顱兮用萬頭顱!
我用一頭顱兮而無萬夫。
愛一頭顱兮血乎嗚呼!
血乎嗚呼兮嗚呼阿呼,
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

隨著歌聲,水就從鼎口湧起,上尖下廣,像一座小山,但自水尖至鼎底,不住地迴旋運動。那頭即似水上上下下,轉著圈子,一面又滴溜溜自己翻筋斗,人們還可以隱約看見他玩得高興的笑容。過了些時,突然變了逆水的游泳,打旋子夾著穿梭,激得水花向四面飛濺,滿庭灑下一陣熱雨來。一個侏儒忽然叫了一聲,用手摸著自己的鼻子。他不幸被熱水燙了一下,又不耐痛,終於免不得出聲叫苦了。
黑色人的歌聲才停,那頭也就在水中央停住,面向王殿,顏色轉成端莊。這樣的有十餘瞬息之久,才慢慢地上下抖動;從抖動加速而為起伏的游泳,但不很快,態度很雍容。繞著水邊一高一低地遊了三匝,忽然睜大眼睛,漆黑的眼珠顯得格外精采,同時也開口唱起歌來:

王澤流兮浩洋洋;
克服怨敵,怨敵克服兮,赫兮強!
宇宙有窮止兮萬壽無疆。
幸我來也兮青其光!
青其光兮永不相忘。
異處異處兮堂哉皇!
堂哉皇哉兮噯噯唷,
嗟來歸來,嗟來陪來兮青其光!

頭忽然升到水的尖端停住;翻了幾個筋斗之後,上下升降起來,眼珠向著左右瞥視,十分秀媚,嘴裡仍然唱著歌:

阿呼嗚呼兮嗚呼嗚呼,
愛乎嗚呼兮嗚呼阿呼!
血一頭顱兮愛乎嗚呼。
我用一頭顱兮而無萬夫!
彼用百頭顱,千頭顱……

唱到這里,是沉下去的時候,但不再浮上來了;歌詞也不能辨別。湧起的水,也隨著歌聲的微弱,漸漸低落,像退潮一般,終至到鼎口以下,在遠處什麼也看不見。
「怎了?」等了一會,王不耐煩地問。
「大王,」那黑色人半跪著說。「他正在鼎底里作最神奇的團圓舞,不臨近是看不見的。臣也沒有法術使他上來,因為作團圓舞必須在鼎底里。」
王站起身,跨下金階,冒著炎熱立在鼎邊,探頭去看。只見水平如鏡,那頭仰面躺在水中間,兩眼正看著他的臉。待到王的眼光射到他臉上時,他便嫣然一笑。這一笑使王覺得似曾相識,卻又一時記不起是誰來。剛在驚疑,黑色人已經掣出了背著的青色的劍,只一揮,閃電般從後項窩直劈下去,撲通一聲,王的頭就落在鼎里了。
仇人相見,本來格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王頭剛到水面,眉間尺的頭便迎上來,狠命在他耳輪上咬了一口。鼎水即刻沸涌,澎湃有聲;兩頭即在水中死戰。約有二十回合,王頭受了五個傷,眉間尺的頭上卻有七處。王又狡猾,總是設法繞到他的敵人的後面去。眉間尺偶一疏忽,終於被他咬住了後項窩,無法轉身。這一回王的頭可是咬定不放了,他只是連連蠶食進去;連鼎外面也彷彿聽到孩子的失聲叫痛的聲音。
上自王後,下至弄臣,駭得凝結著的神色也應聲活動起來,似乎感到暗無天日的悲哀,皮膚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然而又夾著秘密的歡喜,瞪了眼,像是等候著什麼似的。
黑色人也彷彿有些驚慌,但是面不改色。他從從容容地伸開那捏著看不見的青劍的臂膊,如一段枯枝;伸長頸子,如在細看鼎底。臂膊忽然一彎,青劍便驀地從他後面劈下,劍到頭落,墜入鼎中,怦的一聲,雪白的水花向著空中同時四射。
他的頭一入水,即刻直奔王頭,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幾乎要咬下來。王忍不住叫一聲「阿唷」,將嘴一張,眉間尺的頭就乘機掙脫了,一轉臉倒將王的下巴下死勁咬住。他們不但都不放,還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頭再也合不上嘴。於是他們就如餓雞啄米一般,一頓亂咬,咬得王頭眼歪鼻塌,滿臉鱗傷。先前還會在鼎裡面四處亂滾,後來只能躺著呻吟,到底是一聲不響,只有出氣,沒有進氣了。
黑色人和眉間尺的頭也慢慢地住了嘴,離開王頭,沿鼎壁遊了一匝,看他可是裝死還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頭確已斷氣,便四目相視,微微一笑,隨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煙消火滅;水波不興。特別的寂靜倒使殿上殿下的人們警醒。他們中的一個首先叫了一聲,大家也立刻迭連驚叫起來;一個邁開腿向金鼎走去,大家便爭先恐後地擁上去了。有擠在後面的,只能從人脖子的空隙間向裡面窺探。
熱氣還炙得人臉上發燒。鼎里的水卻一平如鏡,上面浮著一層油,照出許多人臉孔:王後,王妃,武士,老臣,侏儒,太監。……
「阿呀,天哪!咱們大王的頭還在裡面哪,唉唉唉!」第六個妃子忽然發狂似的哭嚷起來。
上自王後,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倉皇散開,急得手足無措,各自轉了四五個圈子。一個最有謀略的老臣獨又上前,伸手向鼎邊一摸,然而渾身一抖,立刻縮了回來,伸出兩個指頭,放在口邊吹個不住。
大家定了定神,便在殿門外商議打撈辦法。約略費去了煮熟三鍋小米的工夫,總算得到一種結果,是:到大廚房去調集了鐵絲勺子,命武士協力撈起來。
器具不久就調集了,鐵絲勺,漏勺,金盤,擦桌布,都放在鼎旁邊。武士們便揎起衣袖,有用鐵絲勺的,有用漏勺的,一齊恭行打撈。有勺子相觸的聲音,有勺子刮著金鼎的聲音;水是隨著勺子的攪動而旋繞著。好一會,一個武士的臉色忽而很端莊了,極小心地兩手慢慢舉起了勺子,水滴從勺孔中珠子一般漏下,勺裡面便顯出雪白的頭骨來。大家驚叫了一聲;他便將頭骨倒在金盤里。
「阿呀!我的大王呀!」王後,妃子,老臣,以至太監之類,都放聲哭起來。但不久就陸續停止了,因為武士又撈起了一個同樣的頭骨。
他們淚眼模胡地四顧,只見武士們滿臉油汗,還在打撈。此後撈出來的是一團糟的白頭發和黑頭發;還有幾勺很短的東西,隨乎是白鬍須和黑胡須。此後又是一個頭骨。此後是三枝簪。
直到鼎裡面只剩下清湯,才始住手;將撈出的物件分盛了三金盤:一盤頭骨,一盤須發,一盤簪。
「咱們大王只有一個頭。那一個是咱們大王的呢?」第九個妃子焦急地問。
「是呵……。」老臣們都面面相覷。
「如果皮肉沒有煮爛,那就容易辨別了。」一個侏儒跪著說。
大家只得平心靜氣,去細看那頭骨,但是黑白大小,都差不多,連那孩子的頭,也無從分辨。王後說王的右額上有一個疤,是做太子時候跌傷的,怕骨上也有痕跡。果然,侏儒在一個頭骨上發見了:大家正在歡喜的時候,另外的一個侏儒卻又在較黃的頭骨的右額上看出相仿的瘢痕來。
「我有法子。」第三個王妃得意地說,「咱們大王的龍准〔16〕是很高的。」
太監們即刻動手研究鼻準骨,有一個確也似乎比較地高,但究竟相差無幾;最可惜的是右額上卻並無跌傷的瘢痕。
「況且,」老臣們向太監說,「大王的後枕骨是這么尖的么?」
「奴才們向來就沒有留心看過大王的後枕骨……。」
王後和妃子們也各自回想起來,有的說是尖的,有的說是平的。叫梳頭太監來問的時候,卻一句話也不說。
當夜便開了一個王公大臣會議,想決定那一個是王的頭,但結果還同白天一樣。並且連須發也發生了問題。白的自然是王的,然而因為花白,所以黑的也很難處置。討論了小半夜,只將幾根紅色的鬍子選出;接著因為第九個王妃抗議,說她確曾看見王有幾根通黃的鬍子,現在怎麼能知道決沒有一根紅的呢。於是也只好重行歸並,作為疑案了。
到後半夜,還是毫無結果。大家卻居然一面打呵欠,一面繼續討論,直到第二次雞鳴,這才決定了一個最慎重妥善的辦法,是:只能將三個頭骨都和王的身體放在金棺里落葬。
七天之後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熱鬧。城裡的人民,遠處

『貳』 駱駝祥子第24章概括及賞析

句子1: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賞析:寫出了了當時社會錢就是一切,只要有錢就有了一切!為了錢人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句子2:為金錢而工作的,怕遇到更多的金錢,忠誠不立在金錢上。
賞析:這句話突出了當時錢就是一切,有了錢別人就會順從!而為錢而工作的往往都是要順從比自己更有錢的人!
句子3:愛與不愛,窮人得在金錢上決定、"情種"只生在大富之家。
賞析:體現出當時社會錢可以使一個家庭和樂融融也可以使一個家庭支離破碎!
句子4:經驗是生活的肥料,有什麼樣的經驗便變成什麼樣的人,在沙漠里養不出牡丹來
賞析:寫出當時社會如果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就算在努力也是一事無成!
句子5:那輛車是他的一切掙扎與困苦的總結果與報酬,像身經百戰的武士的一顆徽章.
賞析:寫出那輛人力車是祥子的一切,祥子的報酬都是靠那輛車以及自己的努力得來,所以那輛車對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句子6:他們自己可是不會跑,因為腿腳被錢贅的太沉重.
賞析:突出了當時社會金錢是萬惡之源他迫使人們瘋狂的想進千方百計得到它!

那時候,他滿心都是希望;現在,一肚子都是憂慮。
賞析:
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己,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

8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厲害了,揣起保單,拉起車,幾乎要哭出來。拉到個僻靜地方,細細端詳自己的車,在漆板上試著照照自己的臉!越看越可愛,就是那不盡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諒了,因為已經是自己的車了。把車看得似乎暫時可以休息會兒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腳墊兒上,看著車把上的發亮的黃銅喇叭。他忽然想起來,今年是二十二歲。因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從到城裡來,他沒過一次生日。好吧,今天買上了新車,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車的,好記,而且車既是自己的心血,簡直沒什麼不可以把人與車算在一塊的地方。

賞析:
這段話講述的是祥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買上車後的表現,從多處動作描寫都能看出祥子買車後的激動的心情和對於自己車子的喜愛,如「手哆嗦得更厲害了」、」幾乎要哭出來了」、
「細細端詳」、」簡直沒有什麼不可以把人和車算在一塊的地方」,前三句的動詞突出表現了祥子的欣喜之情,而從最後一句中的「沒有什麼不可以」看出祥子對於自己車子很是親密,這也是祥子辛辛苦苦攢到錢買來的回報,同時這段話也為下文祥子的車子被搶做襯托,突出了下文祥子的可憐

9他確乎有點像一棵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別人講論。在洋車夫里,個人的委屈與困難是公眾的話料,「車口兒」上,小茶館中,大雜院里,每人報告著形容著或吵嚷著自己的事,而後這些事成為大家的財產,像民歌似的由一處傳到一處。祥子是鄉下人,口齒沒有城裡人那麼靈便;設若口齒靈利是出於天才,他天生來的不願多說話,所以也不願學著城裡人的貧嘴惡舌。
賞析:

這段話描述了祥子的裝束 體態 身段和引以為豪的體能以及祥子的品格,同時這段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箱子比喻成了一棵樹,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祥子的性格特點及外貌特徵於我們的眼前,;老舍的這段對祥子的描寫很是生動,將這個健壯、朴實、充滿生機的祥子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同時這段話與下文祥子的墮落做對比,突出了黑暗社會對人們心靈的創傷。

『叄』 賞析餘光中(一武士之死)

等我先把詩弄出來,別人詩都沒有看過怎麼幫你賞析啊。網上找不到文本等專我上打上屬傳:
《一武士之死》
作者:餘光中
他們在他的墓上種了些菊花
每到十月,遲緩的清芬中
就出現那蒙面人在墓前
其實你這個工作量很大,待續……

『肆』 干將莫邪的故事賞析

《搜神記》中「干將莫邪」這篇小說篇幅雖短,但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小說思想內涵豐富。其審美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想像奇特、大膽。莫邪之子赤為報父仇不惜殺身——當山中俠客說可以利用他的頭和劍設計替他報仇時,他毫不猶豫地拔劍自刎。值得注意的是,莫邪子死後竟能將 自己的頭和劍雙手捧給俠客而不倒,待俠客接過頭與劍向他作出承諾後,才跌倒在地上。後來山中俠客將他的頭獻給楚王,置於湯鑊之中,竟然煮三天三夜都不爛, 還從滾湯中跳出,嗔目怒視楚王:想像是多麼的神奇和大膽!
(二)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短短幾百字的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四個性格十分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山中俠客為例——作者以極其精練的文字集中寫了他的俠義和智勇兩個方面。 他雖與干將莫邪之子素不相識,但得知他的悲慘遭遇後,便主動站出來替他報仇,其俠義肝膽躍然紙上;他先是利用莫邪之子赤的人頭和「雄」劍作誘餌,後又利用 了楚王暴虐的性格,機智地引誘楚王臨鑊視頭,最後實現了誅除暴君、為冤死者報仇的目的,充分表現了他的大智和大勇。
(三)思想內涵豐富。這一篇幾百字的短章可以說是一曲真、善、美的頌歌——山中俠客的誠信、俠義和殺身取義的作為,莫邪之子生命已去而精神不死的表現,人們對俠客和莫邪之子的敬仰(以封建社會對功臣的最高封爵——「王」來指稱他們)等,都表現了這一點。
《干將莫邪》這篇小說能以如此短的篇幅寫出一個完整的復仇故事,刻畫出幾個生動感人的形象,並且表現出豐富的思想內容,其對題材的處理技巧確實值得我們借鑒。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為楚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楚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莫邪」獻給楚王。干將私藏「干將」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莫邪」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今福建南平)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
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不過,經過現代科學研究,「莫邪投爐」,金鐵即融,並不是臆想中的神話,因為,人體含有大量的磷,在鑄造過程中,可起到催化劑的效果。當代著名研究者、曾仿製了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的金海鷗,就利用草木炭添加磷,仿製了干將、莫邪二劍。

『伍』 《最後的武士》影片賞析!

以下為網路轉載:
對於《最後的武士》不可掩飾的失落情緒是在觀看的最後一刻才變得徹底清晰的,因為此前影片搞混了我對它的定位:我一直在問自己,這究竟是純粹的視覺商業大片,還是試圖凸現歷史悲情以及個人命運的細致的時代畫卷?在那個煽情到我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平庸到任何人都能看出電影編導妥協心態的結尾在2小時30分鍾之後到來的時候,請允許我對親愛的克魯斯先生表達我的失望:盡管從影片的進程來看,湯姆的角色和全片宏大的視覺世界幾乎註定會獲得奧斯卡的垂青,因為在我們不遠的記憶中,小金人對於此類古裝「史詩」電影頻頻頷首,《武》輝煌的前身就是悲情史詩《勇敢的心》和羅馬鬥士宣言《角鬥士》。但作為一個並非資深的觀眾,我不知道,好萊塢的古裝「史詩」夢何時才會醒來。在蒙蔽我們雙眼的流暢漂亮恢宏精緻的畫面當中,已經迷失了最初和最深的一些盼望,春花秋月如果僅僅代表表象的精緻完美,而並非給我們帶來遺落在歷史角落裡那些悠長的嘆息,和本來應該關注的那些關於人類最本真的命題,「往事知多少」就會變成一個華麗空洞的姿態。

這也並不是說,《武》就此淪為一個沒有看點的爛片。鑒於我在近期得到機會看了不少港台出產的娛樂片,於是在受到《武》的致命濫俗結尾的打擊之後,我還是要說好萊塢在商業電影製作態度的認真上,為世界其他同行樹立了優秀的範本(尤其是那些我認為只能給零蛋的台灣拍攝的所謂的偶像電影)。《武》一片無論在攝影畫面的細致優美上,還是在動作的精益求精上,又或者是音樂的回腸盪氣上,都稱得上是目前好萊塢最頂級的商業古裝動作片。這也是為什麼我心態矛盾地為本片評分設立了觀賞性的緣故,若論及感官沖擊,《武》在今年已經露面的巨片當中,絕對可以排到前三名;然而視覺先行卻犧牲了故事和人物刻畫的深度,使得它和那些動盪人世間表現個人或者人群的變遷的史詩電影有了難以跨越的鴻溝,我甚至開始懷念《勇敢的心》那充沛的悲情和激昂的高潮。

豐滿美麗的極致
數月前看《幹掉比爾》,視覺上的凌厲風格可以說是本年度看到的最好的表現。而《武》則完全是對立的一種風格,為《燃情歲月》掌鏡的攝影為我們再次帶來唯美的意境。你或許還在懷念《燃》當中草原上沉沉的暮靄,森林中孤獨的樹影,《武》裡面卻有更動靜皆宜的影像:當武士們馬蹄飛揚進入寧靜清幽的小村落,鏡頭里呈現出一種「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古意盎然;勝元站在古廟旁邊,廟宇里的櫻花樹飄落下粉紅宛如雲霞的花瓣;狹窄的日式館屋裡面,武士和刺客的揮刀具有流暢同時緊迫的情景感;浩大全景式的平原戰隊,有寬廣的視野和宏偉的氣度。影片裡面的很多鏡頭,看得出都是精雕細琢的結果,即使把他們獨立出來,也不能破壞這些鏡頭完美的畫面感。

同時影片的配樂非常優秀,時而清雅秀麗,時而金鼓齊鳴,在很多段落,具有東方韻味的日本樂音從銀幕的深處傳過來。特別是納沙·艾爾格蘭(湯姆·克魯斯飾)在影片的中段由於被叛亂的武士俘虜,居住在屬於勝元兒子的村莊,這一段鏡頭追求一種悠然清淡的風格,而那似有若無的日式叮咚的音樂聲,在多麗子(加藤小雪飾)婉約轉身的時候,在納沙漸漸平和的心境裡面,不經意間響起,使得影片的畫面和聲音的情緒如此和諧的交融在一起,東方音樂所具有的蒼然遼遠的意境也讓多麗子唇邊羞澀的微笑更加地秀麗。

形大於神?
這些優點的確很容易讓我就投入到電影的畫面中去,然而上面這些說的似乎都是形式外在,我始終無法在內心的情感上真正的被影片的敘事所打動。我驚詫自己在如此壯闊的戰爭場面和細微的個人感情皆有的影片中,竟然沒有一次被影片的哪怕一個微小的細節由衷地深深感動。曾經在《幹掉比爾》裡面提到昆汀使用的雕飾主義經常會產生怪異的心理沖擊力,而《武》片的整體則因為刻意的求工,人工雕飾的痕跡過濃,感受不到最原始的激情。不要提最後那個妥協的尾巴,即使影片的高潮戲最後決戰,表現武士精神的壯烈,我僅僅是在感嘆場面的宏偉,那拼盡後的殞命卻絲毫引不起我的共鳴。這固然有決戰戲節奏安排的不夠好的緣故,大巧的形式後面情感的失落看來才是真正的原因,那些剪接流暢畫面優美的鏡頭越看越象是好萊塢大作坊被磨得透亮圓潤的精緻瓷器,磨掉的稜角是鋒芒畢露的創造力(這使得我異常地懷念《幹掉比爾》和昆汀,當電影失去了吸引我們最初的新鮮創作沖動,不知道是不是影片自身的悲哀)。

是否圓熟流暢的商業片就要徹底喪失作品內在的激情?當我們在影院里隨同美國上校納沙來到一個陌生的東方國度,當我們看見他受傷、被俘、感受、同情、戰斗、犧牲,不應為英雄的熱血美人的眼淚孩子的笑顏而甘心的流淚嗎?比較和《武》基調和題材都非常類似的《勇敢的心》,我記得每次在看到結尾華萊士用生命發出的自由的呼喊,仍然心潮澎湃地流淚不止。你說煽情也好,你說廉價的感動也好,你說缺乏對真實歷史的理解也好,至少在和華萊士一起歷經生死慘變、揭竿而起、浴血奮戰之後,我為英雄的壯烈暢痛一哭。這種情緒在看《武》的時候卻是沒有的,也許激情喪失直接帶來了故事的失真和感情的膚淺,這有可能是導致《武》在我這里失效的最根本的原因。

試圖復述的歷史
很多人對於《勇敢的心》都沒有好感,尤其是西方的影評人,可能這裡面滲透的宗教糾葛和人文歷史細節的差異使我們東方人在看這個電影的時候並不能理解到西方人的挑剔;就好象對《卧虎藏龍》大唱贊歌的美國眾多專業影評人也無法和痴迷武俠的中國普通影迷達成共識一樣。不知道日本,這個在「菊花與刀」的文化千年而下脆弱而強橫的水中島國,會對《武》給予怎樣的評價,那些表面的東方柔和的內蘊,穿素服的日本女子柔情似有還無的眼波,是想要動情描繪日本這個東方異域的努力。然而這一次《武》的編導們,挑選了一個在根本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認同上比《勇》更陌生更容易犯錯誤的地域和歷史,畢竟美國人在兩百年前是坐著「五月花」從英國來到新大陸的清教徒,所以《勇》裡面還能看到對於宗教和民族矛盾的刻畫,從而烘託了蘇格蘭英雄華萊士的心理背景。但《武》中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歷史陳述和人文性格的描繪,則完全變成了為貼上商業標簽的大場面一次完美的點綴,同時滿足美國大多數觀眾對於東方那個小島國神秘獵奇的心態。(當你在美國生活過以後,你就會發現,美國民眾對世界各國的認識,完全停留在白痴級別,他們或許會認為印度是非洲的某個國家,新加坡境內都是沙漠,所以對於遙遠東方文化的淺薄解讀總是能換來大多數觀眾的青睞)。

影片試圖表達的思想其實是很有意義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生而為何人,根在何處」(We cannot forget what we are, and where we come from),這不僅放在19世紀末期紛亂社會變遷的日本社會意味深長,即使放在任何一個面臨變革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個人面前,都是值得珍視的。雖然這個主題未必有多麼深奧,但是在明治維新的早期,復雜的社會情態,顛覆性的階層結構,劇變的經濟模式,當對於傳統的堅守與斬斷和以上錯綜復雜的關系糾結在一起,應該會有矛盾非常集中的事件和人物出現。這里我又想到了《勇敢的心》,雖然我對於這段真實歷史沒有過多的了解,但至少從影片的最開頭,就明顯的從殘忍專制帶有極端侮辱性的「初夜權」情節,感受到此後一步步激化的矛盾,華萊士的形象也在沖突風暴的中心有了最為鮮明的體現。《武》卻對於明治社會的矛盾速寫,採取了簡化的方式。從電影開頭到影片的末尾,我始終沒有弄明白武士群體武裝暴動的原因,影片給我們的解釋是勝元的話語和舉動:他告訴納沙自己起兵造反是為了效忠明治天皇,使天皇不至於受到身邊維新激進勢力的絕對控制;他在國會不肯讓步的行為,也表現出他作為武士的忠義之血。對於《武》,我們不能要求出現黑澤明《七武士》中對於武士價值的人文思考,但是這種最大限度利用某種虛無的精神去解構歷史的出發點,脫離了人物生活時代的現實基礎,如此淺薄的武士觀,造就了不折不扣的商業大片的視點,而不能引發觀眾深層次的共鳴。

另外影片選擇了外國人納沙的視角來完成對於武士精神的觀察、理解和傳承,也是一個頗有看點的立意,因為這中間納沙個人經歷反映出來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是矛盾的一個方面。納沙在寧靜的鄉村中,通過與勝元和其他武士的朝夕相處,使他對於武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東西方在觀念上的沖突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納沙和武士們最初在對待死亡的態度上的語言沖突。但電影同時安排了通過人性中的共同之處使文化差異很大的兩者之間最終相互接納:納沙內心在美國剿殺印地安人土著居民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於強勢種族的懷疑和個人痛苦,使得他在逐漸接納反叛武士這個當時在明治社會中同樣屬於弱勢群體的團體時,過程和情感的轉變都比較自然。對於自我的懷疑是納沙這個角色很利於湯姆·克魯斯發揮的部分,可惜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對於印地安題材不敢涉入過深的緣故,在這一方面並沒有更深入的刻畫,而且納沙同時還要沖鋒陷陣和談情說愛,為了商業目的,克魯斯也缺乏更大的發揮餘地。老實說,克魯斯這次還是很敬業的,動作招式在我這樣缺乏專業知識的觀眾看來,有利落兇猛的神韻,雖然人物的表演還是給人流於表面的印象,這一次恐怕劇本難辭其咎。

宏大的流行和低下的深情
史詩是什麼?恐怕不只是浩瀚的戰爭場面或者社會畫卷,更重要的是碌碌紅塵輾轉人間中,在人們心靈上下起落時傳遞、遺失或者畢生懷念的卑微低下的那份深情,這樣的東西在歷史浩浩殤殤的涌動里,是值得被我們反復書寫、陳述、觀看的。《武》在宏大的流行上面已經做到極致,但那些低下的深情在此處盪然無存,愛情只是為了建築巨片的一個工整的要素。還記得大衛·里恩的《日瓦格醫生》?那些偶然命運中不可逆轉的深情,社會變遷肉體消亡都不能使之湮滅;《武》卻在可以猜想的劇本中完成了一次對於人物命運在復雜歷史中的簡單化敘述。當然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假期找到完全的視覺享受,那麼請你把我上面說的話都當作是一個觀眾對於《最後的武士》一次不怎麼滿意的囈語.

『陸』 江城子賞析

《江城子》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綉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鬥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麼關系!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蘇軾由出獵聯想到國事,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柒』 名句賞析

這一看似矛盾的說法,並非加繆狡猾的「辯證法」,而是說,反抗表面上看起來是否定之物,「其實它表現了人身上始終應該捍衛的東西,因而十足地成為肯定之物」。譬如一個奴隸,當他向主人說「不」時,他是一個反抗者。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說「是」的人,因為當他反抗時,他事實上肯定了主人與奴隸界限的存在。一個真正的反抗者,並非從奴隸變成新的主人。肯定與否定共存,才真正構建出反抗的價值,也就是人存在的價值。

加繆首先梳理和反駁了兩種「反抗」:「形而上的反抗」和「歷史上的反抗」。從歷史上看,第一波有力的反抗是由幾個時髦的文學人物完成的。首先是薩德,這位極端的反抗者發出最刺耳的「不」。
雖然27年的牢獄生涯都未讓他產生妥協的思想,他卻一邊向世界要求著「絕對的自由」,一邊用單調的色情摧毀著世界的「是」。「世界殘酷地對待他,他也殘酷
地回敬世界。」浪漫主義詩人波德萊爾創造了一種「花花公子美學」,藝術成為唯一的道德。然而這是一種奇特的否定美學,他們放浪形骸,卻又與個人主義的享樂
主義脫不開干係。洛特雷阿蒙和蘭波是花花公
子美學的繼承者。加繆對作為詩人的蘭波充滿敬意,「令人贊美的大詩人,他的時代最偉大的詩人,閃電般的權威,這就是蘭波。」但一聯想到這位詩歌的魔法師、
通靈者自哈拉爾的來信中大談金錢與收益,圍著肚子的腰帶里永遠帶著八公斤黃金,你就再也輕松不起來了。「難道這就是我們推薦給年輕人的神話般的英雄嗎?」

加繆在總結「歷史上的反抗」時說,歷史上大部分反抗行為,最終都墮落為「革命行動」。革命無非就是殺人,無論是奴隸的騷亂、農民的起義,還是乞丐們的戰
爭、土包子的反抗,都遵循著一個「以命抵命」的等價原則。斯巴達克斯起義即是這樣一個典型。斯巴達克斯帶領角鬥士們揭竿而起,馳騁於整個義大利,當神聖的
羅馬城牆遙遙在望時,這支奴隸軍隊卻停了下來,隨即後撤,退回到他們最初出發的西西里。為什麼要後撤?加繆說:「倘若這個城市被毀,那麼用什麼來代替它
呢?」要知道,正是懷著對正義的渴望,懷著因受傷害而變得瘋狂的愛,才使這些不幸的人們堅持到此時。但面對眾神的原則,面對偉大的羅馬城,他們退卻了。他們本希望得到的是「平等的權利」,他們想成為與主人一樣的人。如果奴隸軍團攻陷了羅馬城,他們以前的主人就會淪為他們的奴隸。所謂勝利,只不過是顛倒一下位置,殺更多的人。退卻的斯巴達克斯開始潰敗。他讓人把一個羅馬市民吊在十字架上,讓手下人明白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而他自己則不斷的往前沖,希望遵循等價原則,與指揮羅馬軍團的克拉蘇同歸於盡。他始終也沒能靠近克拉蘇,卻死在同為奴隸的雇傭兵的刀劍之下。一個羅馬市民的死,最終換來的是從卡普亞到羅馬的大道旁豎起的六千個十字架。

以「革命」為關鍵詞,加繆還考察了自1793年以來的歷次革命運動。他不僅批駁了聖茹斯特的「斷頭台風格」,認為正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首先解開了斷頭台的纜繩(「以往屬於上帝的一切此後都交給了凱撒。」),並對歷史上一切革命的恐怖主義行為和「高尚的殺人者」展開批判。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反抗者的「不」與「是」的平衡一旦被破壞,反抗就會演變為暴力與殺人的循環游戲。而一切現代革命,最終都會帶來一個普遍殺人的時代:1789年革命帶來的是拿破崙,1917年革命使斯大林上台,1920年代的義大利動亂讓墨索里尼掌握了政權,魏瑪共和國招致希特勒的統治……

真正的反抗者必須回到「不」與「是」的平衡上來。反抗既是一種生命的尊嚴,也是一種生命的創造。但任何反抗都不是簡單地說「不」,因為僅僅說「不」,可能會淪為新的壓迫與非正義。「之所以存在反抗,是因為謊言、非正義與暴力部分地構成了反抗者的生存狀況。他若要堅持反抗,則要下決心完全不殺人與說謊,永遠不同意一切殺人與暴力的行動。他也不能讓自己殺人與說謊。」也就是說,反抗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存在而去殺人,相反,是為了「創造我們現在的存在而活著,並讓他人活著」。

在《反抗者》的最後一章,加繆提出了一種「南方思想」,這也是他的核心思想:一種與陰暗、暴戾的歐陸精神相對的地中海思想。加繆從小就在阿爾及爾的鄉下長
大,那裡的每一個街角都能看到大海,到處都有鳥兒拍打翅膀的聲音,人也極具自然的美感,就像生活在健康的古希臘世界一樣。加繆一直自視為一個鄉下人,一個
外省人,一個與奧古斯丁和普羅提諾為鄰的地中海人。他喜歡古希臘文化中靜態的一面。如果說歐陸精神是被黑格爾和馬克思的精神現象學與歷史辯證法所控制,那
么地中海思想就是沐浴著柏拉圖和聖奧古斯丁的精神之光。「南方思想」是明凈的、節制的、均衡的;是人道的、樂觀的、理性的。
—————————————————————————————————————

它可以意味著「這類事情持續得太久了」,「到此為止還可以,再超過就不行了」,「你走得太遠了」,也許還意味著「有個界限是不可逾越的」。總之,這個
「不」肯定了一條界限的存在。從反抗者的某種感情中也可以發現這一界限的想法。這種感情就是他要將其權利擴展於這個界限之外,但越過此界限即有另外一種權
利約束他。因而,反抗行動同時也就是對視之為不可容忍的侵犯予以斬釘截鐵的拒絕。朦朧地相信他有一種正當的權利。更確切地說,反抗者這時懷有他享有「……
權利」的印象。從某種程度上說,反抗者若未懷有自己是理直氣壯的這種感情,便不會有反抗。正由於此,反抗的奴隸同時既說「不」又說「是」。他在肯定上述界
限的同時,也肯定他所懷疑的一切,並想使之保持在這個界限之內。他固執地表示自己身上有某種東西「值得……」,要求人們予以關注。他以某種方式表明自己受
到的壓迫不能超過他認可的程度,以這種權利來對抗壓迫他的命令。

人厭惡對自己的侵犯。同時,在一切反抗中,他都完全堅持自己身上的某種意願,因而必然堅信一種價值判斷,在危難時仍堅定不移。直到此時,他保持緘默,陷入絕望之中,雖對不公正的境況仍加以接受。緘默,會令人認為他不進行判斷,一無所有,而且在某種情況下他的確一無所求。絕望同荒誕一樣,一般說來,對一切皆進行判斷,並渴求之。而在具體情況下,卻毫無判斷,一無所求。沉默便清楚地表明這一點。然而,他一旦開口講話,即使是說「不」,便表明他在判斷與渴求。反抗者,從該詞詞源的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在主人的鞭笞下昂然行進,進行反抗,以自己所贊成的一切對抗自己不贊同的一切。並非一切價值觀念都會引起反抗。但是一切反抗行動都不言而喻地以一種價值觀念為依據。是否至少會涉及一種價值觀呢?

從反抗行動中產生了意識的覺醒,不論它是何其朦朧。他突然意識到人身上有某種東西應該是屬於自己的,哪怕這種情況為時短暫。這種自主性直到此時尚未為他所真正感覺到。在進行反抗之前,奴隸忍受了一切壓榨。他那時甚至對主人的命令往往俯首帖耳,完全馴從,盡管這些命令比如今招致他拒絕的命令更應激起反抗。他對之逆來順受,也許內心並不願接受,但他更關心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尚未意識到他的權利,於是保持緘默。當他失去耐心而變得焦躁時,便開始對以往接受的一切採取行動。這種沖動其實以往經常出現。奴隸在拒絕主人令人屈辱的命令時,同時便否定了他自己的奴隸地位。反抗行動使他比單純的拒絕走得更遠,甚至超出了為其對手確定的界限。如今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對待自己。這種難以遏制的最初的抗爭逐漸使人與抗爭融為一體,使其一言一行均表現出抗爭。他想讓人們尊重他身上的這個部分,並將其置於其餘一切之上,鍾愛它勝過一切,甚至生命。這個部分對他說來成為至高無上的財富。奴隸以前處於委曲求全的境地,現在一下子要求獲得「一切」,否則便「什麼也不是」。他的覺悟隨著反抗而蘇醒。

人們看到,這種覺悟既想得到尚且相當模糊的一切,又想到了「什麼也不是」,這表示有可能為此「一切」而犧牲自己。反抗者想成為一切,完全擁有他突然意識到的這筆財富,希望人們承認他身上的這筆財富並向它致敬,否則他便一無所有,也就是說,最終被支配他的力量剝奪一切。他如果被奪去他稱之為自由的神聖事物,便會接受死亡這最終的結局。寧願站著死去,而不跪著偷生。

根據某些卓越的作者的見解,價值「往往代表著從事實走向權利,從所渴望的事物走向合乎要求的事物(一般說來通過普遍渴望的事物)」。我們看到,從反抗爭取權利是顯然的。同樣發生著「必須如此」走向「我要求如此」。不僅如此,還出現了一種概念,即為了今後共同的利益而超越個人。非「一切」即「一無所有」,這表明,反抗盡管產生於人具有極其嚴格的個人特性,卻與流行的見解相反,令人對個人這一概念產生疑問。倘若個人在反抗中接受了死亡,並且終於為此死去,這表明他是為了超出個人命運的利益而犧牲的。他寧肯死亡而不願否定他所捍衛的權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將這種權利置於他自己之上。他於是以價值的名義而行動,這種價值觀念盡管依然模糊,他至少感覺到它對他與所有的人是共同的。人們看到,一切反抗行動所包含的這種觀念使其超越了個人,它使個人擺脫了孤獨狀態,為其行動提供了合理性。存在於一切行動之先的這一觀念駁斥了歷史上的哲學,這些哲學認為價值觀念是在行動的最後才獲得的。注意到這一點是重要的。對反抗的分析至少令人懷疑存在有人的天性,而希臘人即這樣認為。它與當代思想的見解也是相反的。既然自己身上無任何永恆的東西可以保持,為何要挺身反抗?奴隸起而反抗是為了同時代所有的人,因為他認為,這種命令否定了他身上的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不僅屬於他自己,也是所有的人共同享有的,甚至包括侮辱與壓迫他的人在內。

有兩個事實可以支持這一判斷。人們首先會注意到,反抗行動從本質上講不是自私的行為。無疑,它含有某些自私的考慮。但人們反抗的既是壓迫,也是謊言。此外,盡管反抗者有這些顧慮,但他懷著最強烈的情緒,豁出了一切,未保留任何東西。他為自己爭取的是尊重,但也認為整個人類都理應如此。

其次應注意到,反抗並不僅僅產生於被壓迫者身上,當人們看到他人成為壓迫的受害者時,也會進行反抗。因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將別人看成是自己。應該明確指出,這並非一種心理上的認同,並非在想像中感到自己受到了侵犯。相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自己受到侮辱時並未反抗,而看到他人受到痛仰的侮辱卻難以容忍。俄羅斯恐怖主義者在苦役犯監牢看到同伴受到鞭笞時,為進行抗議而自殺。這足以說明上述見解。問題也不在於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當我們看到自己視為對手的人們遭受不公平時,也會產生反抗的情緒。這僅僅是由於有共同的命運。個人所捍衛的價值因而不僅屬於他個人。這種價值是由所有的人形成的。人在反抗時由於想到他人而超越了自己。從此觀點看來,人的互助性是天生的。只不過在當前的情況下,這種互助性是在鐐銬中產生的。

反抗與怨恨

只要將由一切反抗所推斷出的這種價值與怨恨之類完全否定的概念進行比較,即可明確其肯定的方面。塞勒便曾對怨恨的概念下過定義。的確,反抗並不僅僅是要求討還某種東西的行為。怨恨被塞勒明確地定義為自我毒害,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中長期萎靡不振。相反,反抗激勵生命,幫助他擺脫現狀,使靜止的死水波濤滾滾。塞勒本人著重強調怨恨的消極方面,他注意到怨恨在女子的心理中佔有很大位置。她們沉溺於渴望與佔有。相反,論及反抗的起源時,有條原則便是活動過多與精力飽滿。塞勒不無道理地說,妒羨極大地激起怨恨。人們妒羨自己所沒有的東西,而反抗者則保衛已擁有之物。他不僅僅索要他不擁有或被剝奪的財富,而且他的目標是讓人承認他擁有的東西。幾乎在所有情況下,他認為這種東西比他所可能妒羨的東西更重要。反抗並不是現實主義的。依然按照塞勒的看法,怨恨在一個有力的或軟弱的人物身上變成勃勃野心或尖酸刻薄。不過對這兩種情況說來,人們都願意成為與現在不同的另一個人。怨恨總是在自怨自責。相反,反抗者在最初的行動中,拒絕人們觸及他的現狀。他為其人格的完整性而斗爭。他首先所追求的不是征服,而是要人接受。

最後,怨恨似乎樂於看到它仇恨的對象遭受痛苦。尼采與塞勒看到這種感情的一個絕妙例證,特杜利安在其著作的一個段落中告訴讀者,天上幸福的人們最大的快樂是觀看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在地獄中煎熬的景象。誠實的人們觀看有人被處死時也會產生這種快樂。相反,反抗原則上僅限於拒絕屈辱,而並不要求屈辱他人。只要其人格得到尊重,它甚至願意嘗受痛苦。

人們因而不理解塞勒何以將反抗精神與怨恨絕對地等量齊觀。他對人道主義(他視之為人類的愛之非基督教形式)中的怨恨的批評也許適用於人類的理想主義的某些形式,或者恐怖的技術。這種批評若指向人對現狀的反抗則是錯誤的。這種反抗使個人為捍衛一切人的共同尊嚴挺身而出。塞勒想指出,人道主義中含有憎恨世界的因素。人們一般地熱愛人類,並不一定要熱愛特殊的人群。在某種情況下,這是正確的。當人們想到,他認為人道主義由賓薩姆與盧梭代表時,便會更好地理解塞勒的見解。然而,人們之間彼此的愛並非完全來之於利益的算計或對人類本性的信任,再說,這種本性只是理論上的說法。面對功利主義者與愛彌爾的家庭教師,有種邏輯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伊凡·卡拉馬佐夫身上加以體現。可適用於反抗行動與形而上的反抗。塞勒通曉這一點,從而將其概括為下面的論斷:「世上的愛並不太多,只能將其施加於人而不會施加於他物。」即使這種說法是真實的,它所表露出的絕望也不應該受到蔑視。事實上,他低估了卡拉馬佐夫的反抗震撼人心的性質。相反,伊凡的悲劇產生於他雖有太多的愛,卻沒有愛的對象。由於這種愛無處發泄而上帝又被否定,人們於是決定以慷慨大度的同夥的名義把愛重新傾注於人類。

總之,我們至此所論述的反抗行動中,人們並非由於心靈貧乏而選擇一種抽象的理想,也不是出於無謂的要求。人們渴望自己身上不能歸之為思想的那些東西得到重視,這是只對生命有用的那一部分。難道這就是說任何反抗都沒有怨恨的因素嗎?並非如此。在仇恨的年代,我們看到相當多的這種情況。然而,我們應當從最廣泛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概念,否則會曲解它。就此而言,反抗在各方面都超越了怨恨,希思克利夫在《呼嘯山莊》中提出,他看重愛甚於上帝,只要能與鍾情的女子結合在一起,即使下地獄也無妨。這不僅是他受屈辱的青春在呼喊,也是整個一生慘痛的遭際的流露。同樣的情緒使愛卡特說出令人驚愕的離經叛道的言辭:他寧願同耶穌一道進入地獄,而不願生活在沒有耶穌的天國。這就是愛的流露。與塞勒相反,人們不能過分強調反抗行動中的肯定因素,這一因素使它與怨恨區別開來。反抗不創造任何東西,表面上看來是否定之物,其實它表現了人身上始終應該捍衛的東西,因而十足地成為肯定之物。

反抗的意義

然而,這種反抗以及它傳達的價值難道不是相對的嗎?隨著時代與文化的變遷,人們進行反抗的理由的確在改變。顯然,印度的賤民,印加帝國的武士,中非的原始人或最初的基督教徒,他們進行反抗的動機並不是相同的。人們甚至以極大的可能性斷言,反抗的概念對於這些確定的情況是沒有意義的。然而,一個希臘奴隸,一個農奴,一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騎兵隊長,一個攝政時期的巴黎紳士,一個二十世紀初的俄羅斯知識分子以及一個當代工人。即使他們反抗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其反抗皆具有正當性。換句話說,反抗的問題只是在西方思想的范圍內獲得了確切的含義。倘若我們同塞勒一樣注意到,在極其不平等的社會(印度的種姓制度),或相反在絕對平等的社會(某些原始社會),反抗思想都是難以表現出來的,我們的看法更加明確。社會中,惟有理論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極大的不平等,才有可能出現反抗精神。因而反抗問題只在我們西方社會的范圍中有意義。於是可以斷言,這個問題是與個人主義的發展有關的,如果我們不會由於前面的見解而反對這個結論的話。

從塞勒的論述中所能得出的結論就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從政治自由的理論方面來說,人們對人的概念意識在增強,而從這種自由的實際狀況來看,卻遠遠不能令人滿意。事實上的自由並未隨著人們自由意識的增強而成比例地增加。由此可得出下面的結論:反抗是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並已覺醒的人們的行動。但我們決不能說反抗僅僅涉及個人的權利。相反,從上面已經指出的互助性來看,反抗表現出人類在其生存活動中對自身的意識越來越廣闊。事實上,印加帝國的平民或印度的賤民並未提出反抗的問題,因為在他們提出此問題之前,它已按照傳統得到解決,答案是神聖不可觸及的。在由神統治的世界中,之所以不存在反抗的問題,是因為人們從未想到要提出這個問題,它已經一了百了的得到一切答案。形而上學為神話所替代,再無任何詰問,有的只是永恆的答案與詮釋,它們可能是形而上學的。然而,在人們進入由神統治的領域或從中走出來之後,便出現了詰問與反抗,這樣他們便會欣欣然地進入與出來。反抗者只存在於進入神的領域或從中走出來之後。他致力於要求一種尊重人的體制,一切答案都應該是符合人性的,也就是說要合乎理性地表述出來。從這時起,一切詰問,一切言論,無不成為反抗,而在神的領域,一切言論皆是感恩行為。可以這樣說,人的思想只有兩個可能的世界,神的世界(用基督教的語言說就是聖寵的世界)與反抗的世界。此世界的消失即彼世界的出現。盡管另一世界出現是,其形式令人困惑。說到此,我們又涉及「一切」或「一無所有」。反抗問題的現實性僅僅由於某些社會今天想要遠離神的領域。我們如今生活在非神聖化的時代。當然,人不能歸結為反抗。但今天的歷史以及其種種爭論迫使我們不得不說,反抗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方面之一。這就是我們歷史的現實。我們除非逃避現實,否則便應該從反抗中找到我們的價值。當人們遠離神及其絕對價值後,可以找到行為准則嗎?這正是反抗要提出的問題。

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在反抗的范圍內所產生的朦朧的價值。現在我們應該思考,在當代的反抗思想與行動的各種表現形式中是否可以重新找到這種價值。若可以找到的話,則應該弄清其內容,但在繼續探討之前,應該注意到這種價值的基礎是反抗本身。人類的互助性建立在反抗行動的基礎之上,而反抗行動反過來又從這種互動關系中找到自己的根據。我們因而有理由說,任何反抗若意欲否定或摧毀這種互助性,則再不能稱為反抗,實際上它此時已與同意殺人的行為無異。同樣在神的領域之外,這種互助性只有在反抗的層面方可獲得生命。反抗思想的真正意義即在於此。人為了生存一定要反抗,但這種反抗不應越過自身所發現的一個界限,這就是人們聚集在一起才開始生存。反抗的思想因而不能擺脫記憶:它永遠處於緊張之中。當我們考慮它的行為與業績時,應該思忖它是否忠於最初的崇高原則或者相反,它是否由於倦怠或沖動而忘記了崇高原則,沉迷於專制或者奴役。

這就是用反抗思想對世界的荒誕性與表面的荒蕪開始進行深入思索而取得的最初進展。在荒謬的經歷中,痛苦是個人的,一進入反抗行動,痛苦則成為集體的,成為眾人的遭遇,一種具有奇特性思想最初的進展因而就是承認所有的人都有這種奇特性,而人類現實從整體上說由於遠離這種思想與世界而受苦。使單獨一人痛苦的疾病成為集體感染的瘟疫。我們每天所遭受的苦難中,反抗所有的作用猶如「我思」在思想范疇中所起的作用一樣。它是第一個明顯的事實,然而這個事實使人擺脫了孤獨狀態。它使所有的人都接受了第一種價值。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捌』 冰心櫻花贊賞析

櫻花贊賞析 佟舒眉 櫻花,日本的國花,日本人民的驕傲。到過日本的人,定不會錯過春季賞櫻,離開日本之後,又免不了欣然提筆,詠誦櫻花之美。在眾多此類題材的作品中,冰心的《櫻花贊》以其獨特的視角,鮮明的藝術感受,熱情地謳歌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成為當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櫻花贊》是冰心解放後創作的一系列國際題材散文的代表作。六十年代初,冰心作為和平友好使者隨中國作家代表團再次東渡扶桑,所到之處,時時感受到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摯的情誼,這一切令作家暖意盈懷,感慨萬千,於是深夜執筆,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櫻花的贊歌。 散文的開篇,便開門見山,從櫻花入筆,寫櫻花和「瑞雪靈峰」的富士山一樣,成了日本的象徵。櫻花共有三百多種,每年春天,它們「掩映重疊,爭妍斗艷」,雖則花期只有短暫的十日,但日本人觀花卻必然傾城出動,「舉國若狂」。而「我看櫻花,往少里說,也有幾十次了。在東京的青山墓地看,上野公園看,千鳥淵看……;在京都看,奈良看……;雨里看,霧中看,月下看……」每次觀花,都深切領略了櫻花之美。以上這一系列的描寫,不僅使散文一開頭便「沉浸在彌漫的櫻花氣息里」,渲染了氣氛,同時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極好的鋪墊作用,強烈地烘託了「四月十三日我在金澤蘿香山上所看到的櫻花」,「是我所看過的最璀璨,最庄嚴的華光四射的櫻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櫻花不消說是美麗的」,然而因環境的變遷,心境的殊異,也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冰心緊緊抓住這不同的感受作為文章的創作契機,以飽蘸詩意的筆,逐層開拓出一個深邃雄渾的意境。 日本的文人從美而易落的櫻花里發出「人生短促」的凄涼感喟;日本的武士從濃艷怒放的櫻花中聯想到捐軀的壯烈;而日本的尋常百姓,因為櫻花在凄厲的冬天之後,首先帶來了振奮蓬勃的春天的消息而感到興奮、鼓舞。的確,「一個是看花人的心理活動,做成了對於某些花卉的特別喜愛。」冰心曾多次賞櫻,雖然她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櫻花的聯想,不像日本文人武士那麼灰黯,然而當她第一次目睹覆蓋了甬道的「蓮灰色的繁花」時,心中還是產生了「一陣低沉的感覺」。時隔十幾年,冰心再來日本,在金澤的蘿香山上,她見到了最美、最令她激動的絢爛的櫻花。其實,金澤的櫻花,並不比東京、大阪的更加美麗。然而金澤的汽車司機原定那天舉行第六次罷工,因為要送中國作家代表團上車站而經過連夜磋商後決定推遲罷工時間,汽車司機對作者說:「促進日中人民的友誼,也是斗爭的一部分」,這動人的話語,深厚的情誼,使作家的心「像點著的焰火一樣,從心靈深處噴出了感激的漫天燦爛的火花」,以至於當汽車賓士在清晨的山路上時,作家的眼前竟會「輝映著這一片我所從未見過的」「緋紅萬頃,溢采流光」的「奇麗」的櫻花。 冰心善於發現主客觀世界之間的密切的聯系,在《櫻花贊》中,她以融情於物、借物抒情的藝術手段,把自己獨特的感受、濃烈的情緒隱藏在具體的意象背後,使行文中流動著浸潤心腑的藝術美感,從而構成深遠而濃郁的詩一般的意境,牽引讀者的思緒,使他們如飲一泓芬冽甘醇的清泉,既為之沉醉心動,又感覺神清氣爽。在她的筆下,櫻花不僅是日本的象徵,也是中日人民友誼的象徵。禮贊櫻花就是禮贊日本人民,禮贊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 情是冰心最善於表現的內容,然而縱觀以往的作品,她更多表現的是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個人感情。此次涉足國際題材,表達不同國家人民的深摯友情,冰心寫來仍舊是揮揮灑灑、落筆不凡。文中沒有激越的吶喊,也沒有縱情的放歌,而是著眼於貌似平淡、如實寫來、絕無誇飾的敘事,並將深情融注其中,使散文於朴實中見華美,於凝重中見熱烈,產生了一種誘人神往的藝術魅力。 同冰心解放前的作品相比,《櫻花贊》在創作題材上有了深刻的變化,少了超然成分,多了現實成分。而在藝術上,一方面保留了她固有的溫婉、清麗、細膩、雋永的風格,同時又一改「微帶著憂愁」的迷茫、空幻、黯淡的色彩,代之以歡愉、舒展、奔放的旋律,使作品充滿了健康、樂觀、開朗的新時代氣息。 冰心的語言一向為世人所稱贊,她文筆的清新娟秀、婀娜多姿,在《櫻花贊》中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櫻花贊》是語言的圖畫。讀這樣的作品,忽而使你感覺彷彿在熒屏前欣賞影視作品,忽而又令你宛若徜徉櫻花叢中。「日本到處都是櫻花,有的是幾百棵花樹擁在一起,有的是一兩棵花樹在路旁水邊悄然獨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彌漫的櫻花氣息里!」幾句簡潔、准確的描寫便賦予了靜態的櫻花以躍動的生機,它的魅力,足以使讀者與作品構築的藝術世界渾然融為一體。 《櫻花贊》又是語言的音樂。「這櫻花,一堆堆,一層層,好像雲海似地,在朝陽下緋紅萬頃,溢采流光。當曲折的山路被這無邊的花雲遮蓋了的時候,我們就像坐在十一隻首尾相接的輕舟之中,凌駕著駘盪的東風,兩舷濺起嘩嘩的花浪,迅捷地向著初升的太陽前進!」在這里,作者一方面著力於內在情感的律動的藝術創造,同時也注意外在語言的音韻的匠心營構,使散文句句鏗鏘、音象俱足,從而令讀者同時獲得了視覺和聽覺的美的愉悅。 前人曾這樣評價冰心,以她的「情致和技巧,在散文上發展,是最易成功的。」的確,冰心以她風姿綽約、輕倩靈動的彩筆,抒寫了一曲花之歌、情之歌,那疏朗的筆致,豐腴的神采,醇厚的情味,都給讀者留下了極為難忘的印象。

『玖』 《晚秋》作者介紹,注釋,賞析

《晚秋》作者復金泰勇,男,韓制國著名導演、編劇。導演處女作《女高怪談 2》榮獲韓國2000年度百想藝術大賞新人導演獎。2006年,以更加純熟的講故事的功力給觀眾帶來了激動人心的第二部長篇劇作《家族的誕生》,再次斬獲27屆青龍獎最佳導演;2011年,執導且親自編劇的《晚秋》一經上映,便引發觀影狂潮,最終橫掃各國影壇,獲獎無數,光在韓國,主演該片的湯唯就十度封後。影片也被諸多影評機構推薦為21世紀十佳愛情片。李林裔,男,韓國作家,國際著名製片人。參與製作的影片有《墨攻》、《七劍》、《黃沙武士》、《晚秋》等,現居首爾。

『拾』 林清玄散文賞析

桃花心木

鄉下老家前面,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林場的桃花心木已是高達數丈的成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後,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沒有規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種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麼久才為樹澆水。

但是,懶的人怎麼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的人怎麼可能行事那麼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是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會無緣無故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應該不會這么容易就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麼固定、那麼完美,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就會養成機械式的狀態,機械的狀態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當我聽過種樹的人關於種樹的哲學,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時,內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這些樹苗正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雨,努力學習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中呼吸,一旦它學會這些本事,百年的基業也就奠定了。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等高,是那麼優雅而自在,宣告著自主的生命。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2004年3月下半月版《知音》)

[美文品評]

這篇文章頗給人一種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的感覺,也是以種樹之法,寓為人處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這種特殊的樹的生長過程設寓,生動形像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告訴人們,自主精神才是一個人的立身立世之本。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文章層層深入,層層設疑,由事入理,融理於事,意味深長,奈人尋味。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義。語言自然親切朴實。

陽光的香味

我遇見一位年輕的農夫,在南方一個充滿陽光的小鎮。

那時是春末,一季稻穀剛剛收成,春日陽光的金線如雨傾盆地潑在溫暖的土地上,牽牛花在籬笆上纏綿盛開,苦苓樹上鳥雀追逐,竹林里的筍子正紛紛綻出土地。細心地聆聽植物突破土地,在陽光下成長的聲音,真是人間非常幸福的感覺。

農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邊,稻子已經鋪平攤開在場上。由於陽光的照射,稻穀閃耀著金色的光澤,農夫的皮膚也染上了一種強悍的銅色。我在農夫家做客。剛剛是我們一起把稻子倒出來,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條棱線接著一條棱線,這樣可以讓「山脈」兩邊的稻穀同時接受陽光的照射。似乎幾千年來都是這樣曬穀子,因為等陽光曬過,八爪耙把棱線推進原來的谷底,則稻穀翻身,原來埋在裡面的穀子全翻到向陽的一面來——這樣曬穀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簡直是一種陰陽哲學。

農夫用斗笠扇著臉上的汗珠,轉過臉來對我說:「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吐出。

他說:「你聞到什麼沒有?」

「我聞到的是稻子的氣味,有一點香。」我說。

他開顏笑了,說:「這不是稻子的氣味,是陽光的香味。」

陽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著他。

那年輕的農夫領著我走到稻穀中間,伸手抓起一把向陽一面的穀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氣整個撲進我的胸膛;然後,他抓起一把向陰的埋在內部的穀子讓我嗅,卻沒有香味了。這個實驗讓我深深地吃驚,感覺到陽光的神奇,究竟為什麼只有曬到陽光的穀子才有香味呢?年輕的農夫說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穀曬太陽時發現的。那時他還是個大學生,暑假偶爾幫忙,想像著都市裡多彩多姿的生活,自從曬谷時發現了陽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決心留在家鄉。我們坐在稻穀邊,漫無邊際地談起陽光的香味,然後我幾乎聞到了幼時剛曬乾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曬的棉被、新曬的書畫的味道,光的香氣就那樣淡淡地從童年中流瀉出來。自從有了烘乾機,那種衣香就消失在記憶里,從未想過竟是陽光的原因。

農夫自有他的哲學,他說:「你們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陽光,有陽光的時候,空氣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說花香好了,你有沒有分辨過陽光下的花與屋裡的花香氣不同呢?」

我說:「那夜來香、曇花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種陰香,沒有壯懷的。」

我便那樣坐在稻埕邊,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細細地品味陽光的香氣。看我那樣正經莊重,農夫說:「其實不必深呼吸也可以聞到,只是你的嗅覺在都市退化了。」

註:①稻埕:這里指曬谷場

(2006年全國I卷高考試題)

[美文品評]

本文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哲理性散文,又稱《光之香》。文章記述了一個城裡人與一位放棄城市繁華生活回到鄉村皈依土地、陽光,反璞歸真的原本是大學生的農夫一起翻曬稻穀的故事,圍繞著「陽光的香氣」,將「繪—嗅—憶—議—盼」幾個材料串聯起來,表達了對遠離自然的憂慮和回歸自然的渴盼,使讀者跟隨作者的敘述喚醒人類與自然息息相關的天性,一起感受大自然天賦之香的幸福心情以及渴望回歸自然的迫切願望。從而表明了人與大自然的日益疏遠的現實,表達了人類應熱愛自然、親近自然、保護自然的深刻立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