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北國之春賞析

北國之春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3 09:22:50

❶ 音樂欣賞的分哪幾個層次

音樂欣賞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一般地說,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實踐中往往要經歷三個不同的層次,或者說要經歷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層次,官能的欣賞。這一層次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動聽,是比較膚淺的欣賞。處於這一層次的欣賞一般是出於對音樂所產生的音響所引起的興趣去聽音樂,遇到「聽不懂」的或認為「不好聽」的樂曲就不去聽。在這個層次上聽音樂,可以不費腦子,不需思考。在這樣的欣賞中,音樂把他帶入了一個幻想的境界,而他卻可以對音樂作品本身沒有多少理解。這種具有美感特徵的官能欣賞,對許多人都會產生類似的感染力。因此,官能的欣賞層次在音樂欣賞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

第二個層次,聯想的欣賞。在這個層次或階段中,欣賞者對音樂的作品滲入了主觀的分析和理解,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音樂可以激發他的喜怒哀樂,可以使他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像和幻想,通過音樂欣賞,他可以感受到許多難以言喻的東西,可以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在音樂中獲得優美的享受。欣賞者對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聯想,逐步獲得一定的理解。這一層次的欣賞是大多數音樂欣賞者通過實踐都能夠達到的。

第三個層次,理智的欣賞。欣賞者不僅對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有較深刻的理解,而且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乃至作者的創作動機、表現手法都有較豐富的認識。他可以從整體上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作品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以及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內容。通過欣賞,使自己的精神獲得極大的滿足,達到一種新的思想境界。在這個層次中,欣賞者一方面深入到音樂之中,不僅對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法有較為敏銳的感受,而且對作品的形式、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賦予作品的思想內容有較為充分的理解。另一方面,欣賞者能超脫音樂,預感到音樂將要前進的方向和發展的層次。

❷ << 北國之春>>的歌詞有一句話說:「媽媽猶在,寄來包裹。」是不是在寫一位喪母的青年在外的心裡話

不是。

北國之春是一首日本歌曲,作於1977年並在一年後流行日本全國。原為一首思念家鄉的歌曲,當時日本有很多為了求學或謀生而離開北方農村的年輕人,這首歌也就在當時很是流行。

《北國之春》歌詞

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木蘭花開山崗上,北國之春天, 啊,北國之春天已來臨 。城裡不知季節變換,不知季節已變換。媽媽猶在寄來包裹,送來寒衣御嚴冬。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

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獨木橋自橫。嫩芽初上落葉松,北國之春天,啊,北國之春天已來臨。雖然我們已內心相愛,至今尚未吐真情。分別已經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寧。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

棣棠叢叢,朝霧蒙蒙,水車小屋靜,傳來陣陣兒歌聲。北國之春天,啊,北國之春已來臨。家兄酷似老父親,一對沉默寡言人。可曾閑來愁沽酒,偶爾相對飲幾杯。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 。

(2)北國之春賞析擴展閱讀:

歌詞賞析:

1、「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木蘭花開山崗上,北國之春天,啊北國之春天已來臨」,歌的開頭在時間上就有了交代,是在春天的時侯。

2、「不知季節已變換媽媽猶在寄來包裹送來寒衣御嚴冬」,字面上看是體現了母親的愛,內在反映了一個人對母親的愛的需要,對母親依戀的需要,這里以一個母親的象徵性的反映,表達了內心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的愛的懷抱的需要。

3、「微微南來風」,有種淡淡的延延綿綿不斷滲透的感覺。通過這種延延綿綿不斷滲透的感覺,體現到心裡對那種希望,對願望,對依戀的嚮往和期待。

4、三段歌詞都是以」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來結局,在表達何時回到故鄉,這在理解上有一個明顯的回歸的依戀感,內心表達了一種對歸屬,對家,對依戀的期盼。

❸ 秋夕、七夕、鵲橋仙的詩的賞析600字

七夕(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回 閣下陳書籍,答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 七夕(唐)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 七夕(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彷彿虛無為降靈。

❹ 李白或者杜甫描寫冬景的詩

1、李白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燕山雪花大如席,內紛紛吹落軒轅台容。——李白《北風行》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2、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杜甫《公安縣懷古》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杜甫《對雪》

❺ 故鄉的原風景的賞析

賞析:

該曲作為神鵰俠侶配曲時,當小龍女跳崖的那一刻,這首音樂的悲涼氣息被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和劇情配合的天衣無縫,幽怨的旋律刻畫出了楊過的悲傷和無奈的心情。

高聳的山峰,瑟瑟的寒風,無一不襯托出劇情中場面的悲涼,加上陶笛深邃的旋律,那種生離死別的感覺彷彿感染這每一個觀眾。往事在眼前浮現,腦中徘徊,但已是物是人非,此時,只有這首音樂能夠表達一切,無需贅言……

對於這首樂曲,曾有過很多版本的填詞,也曾有人極力反對為其填詞。因為樂曲的意境已經遠遠超過了樂曲本身,任何填詞,都會局限對其意境的延伸。

事實上,好的音樂總是這樣的,它總能承載不同年代,不同環境下,不同人的情感和生活。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獨一無二的故鄉,和從故鄉一路走來的獨特人生,所以才會對此曲有著不同意義的解讀和感悟。

❻ 描寫冬天的詩(一定有賞析和主題思想)

你看行嗎?
就一首,夠嗎?
不夠再說一聲啊!

1,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唐詩從誕生以來,便被歷朝歷代文人推崇,並逐步成為各個朝代教育學童學習唐詩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國小學課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詩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都對杜甫的這首淺顯易懂的《絕句》進行過分析研究,並做出過很精闢的註解。出於對它的情有獨衷,我從少時第一次背誦它時,便被其中的精美絕倫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謹對這首唐詩做添足賞析,玩味之意盡在不言中。

我們先從整體上縱觀全詩,是由兩句相映成趣的寬對(對聯的一種形式)組成。全詩二十八個字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含義。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著名的《絕句》。
這首詩的起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所表達的十分簡單明了。詩人描繪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是一幅早春圖,在窗前剛剛抽絲發芽的柳樹上,有兩只黃鸝鳥在歡快的相應和般地鳴唱。在詩中首句的第一個字,詩人便用「兩」這個數字和「個」量字來表示了一個頭頸微動,目光微挑的動作。
這里詩人用「個」字,而不是用「只」來描述黃鸝鳥的狀態,是用語感來表述詩人看到的黃鸝鳥是一種動態。這里很關鍵的一個字,便是這個「個」字。「個」字是仄音,用去音來表示的語氣中,有驚嘆的含義。詩人用「個」來告訴讀者,是黃鸝鳥的鳴叫聲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個,兩個,噢,原來這里還有一隻小鳥。而這里若用「只」來表示,小鳥的狀態就不一樣了。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並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後面一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一隻小鳥在下,另一隻小鳥在上,都是側抓住飄動的柳絲在嬉戲。
為什麼說小鳥是側抓著柳絲呢?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樹在春天裡是最先發芽的北方樹種,其發芽時,先是樹條里返青,這時叫抽絲,然後很嫩的芽葉吐出尖尖的嫩綠色。此時的柳樹是其最美的狀態,文人畫匠多把此刻的柳樹寓意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樹,丈餘外都猶如一層綠霧漫卷在樹冠上,由於細柳條的淺棕色里泛出一絲青綠色,柳條開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狀態,變得柔軟起來。
此刻的柳絲多入詩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回里這樣描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更如葛紫巾 南鄉子的唱和詩「長亭無風柳絲斜,杏花疏影笛聲啞。」「梅花漏泄春消息,柳絲長,草芽碧。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晏殊詞)「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而杜甫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更是給讀者描述了柳絲輕柔、無風尚且柳絲斜的狀態。詩人准確地把握了春天柳絲的狀態,而這時兩個黃鸝鳥正是用爪抓住來回飄動的柳絲,在春意盎然的微風里,啾啾鳴叫,詩人也許正是被這樣的鬧春鳴叫聲吸引到窗前。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隻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隻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如果說詩人用一種歡快的筆調寫出了黃鸝鳥跳躍鳴叫的動感畫面,那麼此句中「一行」便給讀者一種目光直線上升的感覺。白鷺鳥相對於黃鸝鳥來說,一個是體形龐大的候鳥,一個是體形弱小的雀鳥。這是一種寓意對比,我在下文中會說明。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從南方越冬而北歸。那一種思鄉歸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詩人精準地用一個「上」字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也借著兩種鳥的狀態,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這里,「青」所涵蓋了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青,顏色,藍、綠的兼色。既沒有藍色的沉悶,也沒有綠色的寧靜,它是一種很透亮的感覺,在西方油畫色彩學里,有一種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紅、翠綠、藍三種原色光,同原色光雙雙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黃、青、紫紅三種間色光。在色相圖標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於,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時,無法完全掩蓋其它「正」色。
二是,青,狀態,初生萌發、干凈淳樸。這層意思對於暮冬已過,春色將至的早春煥發出來的生機,猶為重要。詩人正是抓住了這種感覺,用一個「青」抒發了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情節。
詩人用「色」的感覺在這里猶顯考究。

縱觀上闋這兩句,兩個數字「兩」、「一」,兩個量詞「個」、「行」,兩種鳥類「黃鸝」、「白鷺」,兩個動作「鳴」、「上」,兩種顏色「翠」、「青」,兩個距離「近柳」、「遠天」。表面的十四個字,表述了十四種事物。但是,詩人在這首二句里,已經隱藏了遞進的豪情,用一個「青」字來承上啟下,通過這透亮的青色,讓讀者看到下闋里,詩人更難述懷的心情。
如果說詩人在上闋里,只是單單描寫了景緻,在下闋里,詩人便更借景述懷,以物寓情了。
《絕句》下闋的首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給讀者的視線確立了一個畫框——「窗」。中國古典建築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設計。唐代建築全國僅存四處,都在山西;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正是由於在山西發現了唐代建築——佛光寺,並數次古建築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在該書中,有關「窗」的圖樣多達一卷,而這些圖樣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詩人先給我們設定了這樣一個場景——既然已經把讀者的視線引到了「青天」,那麼就不應讓我們看完整一個視角。這里,詩人用「含」字,便隱含掉很多視覺上多餘的景色,就象給我們一個相機的取景器,我們便在一個「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遠山。
「西嶺」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嶺雪山」。為什麼詩人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這樣一個地理環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嗎?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在中國開始盛行,佛教傳入中國,並達到鼎盛時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時。那時的人們思想意識形態中,除了東方傳統儒教的熏陶外,已經開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響。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西方代表著死亡,東方代表著生機。佛教把人的死稱為涅盤,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作為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那時,杜甫已經隱約看到了身後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不得志,難酬志願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後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而此刻,這「窗」所遮擋的視線,可以任由讀者去想像。「西嶺」山脈恰倒好處地被詩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來,使我們的視線隨著詩人的畫筆,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綿延橫亘的「西嶺」雪線,到近出的抽絲「翠柳」。這時,詩人的視線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門外的江邊上另一番景色。

全詩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下子將讀者的眼球,從遠景又拉回中遠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詩人描寫了「窗」內的景緻,那麼末句一開始就點出「門」這個角度,便已經將視線里的景緻,化為一種心情的盼望。窗內有景,在這個景緻中,有院落,也有柴門,透過柴門而現門外江面上停泊蓄勢待發船,已經很明確地點明詩人將人生路比作萬里行舟的精闢論斷。這就是中國畫中,景中借景,畫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國畫中山水畫時常將主景的繪畫中,在畫「眼」這樣的位置,畫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等這樣一些點睛之處,而這樣的點睛之處反而有別於潑墨渲染這樣的大寫意。往往於細微處更見細微,而這幅畫的主題,大部分便出於此。中國人的含蓄,詩人與畫家在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感上的筆調,從這些大道相通的藝術觀點上,都體現了出來。
若是將「門」外的景色當作「窗」景的畫中畫,是遞進的景緻。那麼二字「泊」字與三句中頸字的「含」卻有不同的意義。「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總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開始,所以,一個「泊」字給讀者以將行的動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蓋的意思。這是一種靜的狀態,靜止千年的雪,是詩人一生的清白與孤獨。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東吳」作為泛指一個地區的名詞,和上句中「西嶺」的山脈名詞相對,給人以時空感。這首詩是杜甫在五十四歲時寫成的,詩人在這年正月三日辭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時,杜甫一生中最後一個官職也辭掉了,但詩人抑鬱寡歡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時,也不自禁開始心中萌發感慨。從「東吳之船」將行的人生萬里路,到「西嶺之雪」未泯的心願千年志。詩人借景把動與靜的兩種現實狀態和自己人生的兩種境地給讀者充分展露了出來。

在下闋的兩句詩文中,詩人描寫了兩處景「窗」、「門」,兩種狀態「含」、「泊」,兩個地理位置「西嶺」、「東吳」,兩種物質「雪」、「船」。這十四個景物,卻遠比上闋的單純寫景,更加清晰地把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大家,作為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唐代詩聖,其晚年五十多歲後才有大量的詩詞問世,這首詩作為其晚年作品,用詞簡練,用字精準,用意單純,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華作品之一。
杜甫一生,從出生伊始,武則天駕崩歸天,唐代進入末代戰亂時期,到詩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亂」。經年的人生磨難,使杜甫看盡人間離苦,紅塵悲情。此時的文學史上唐詩,由於有李白、杜甫的在世,進入了盛唐詩時代。
這段時期,詩仙與詩聖用大量的詩歌從三個方面開始記錄了盛唐時期人文、政治、社會等史詩。第一、抒寫拯物濟世的理想抱負;第二、批判現實黑暗;第三、歌詠自然山水。李白的詩繼承了屈原以來的浪漫傳統。想像豐富,語言清新自然,風格飄逸奔放。而杜甫的詩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寫實傳統,直面現實人生,內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歷史性變化。

❼ 賞析《春風沉醉的晚上》

《春風沉醉的晚上》創作於1923年7月。當時,作者受到革命形勢的影響,已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因此,他的目光也開始從先前較多地注視知識分子狹小的圈子,轉移到更廣大的勞動人民。在作品中,他開始有意識地表現下層勞動者,描繪他們的苦難,表現他們的抗爭,歌頌他們的品德,揭示他們不幸遭遇的根源。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生活無著的窮知識分子,為生活所迫,住進了貧民窟中一個窄小破舊的閣樓里。在那裡,「我」遇到了一個同樣被生活壓迫的煙廠女工。由於有著共同的生活處境,對現實有著強烈的不滿,他們相識後很快從相互同情,發展到相互關懷、體貼。作品以黑暗污濁的大都市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階級矛盾,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展示了他們自發的反抗意識及純潔美好的心靈;同時也表現出,在那樣的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與窮苦工人之間是可以溝通的,並且歌頌了他們之間真摯的友誼。
作品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誠、樂於助人、具有樸素的階級反抗意識的下層女工的形象。17歲的女工陳二妹,在一家小煙廠做包煙工,她每天從早到晚,要站在機器旁干十幾個小時的活,有時還要被迫加班,得到的報酬卻十分低微,除了吃飯,根本不夠付房錢和買衣服。由於她的父親剛剛去世,她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工廠的管理人便總想乘機戲弄她。正是由於陳二妹生活在社會下層,因此她對剝削壓迫她的資本家有著強烈的仇恨。當她發現「我」吸煙時,便規勸「我」不要吸煙,尤其不要吸她所在工廠的煙,因為她痛恨那個廠。盡管陳二妹的這種反抗和報復,對她所在的那個工廠不會有絲毫損傷,然而這反抗的呼喊,畢竟是發自被壓迫者內心深處的,它代表著當時下層工人群眾自發反抗斗爭的要求和心聲。陳二妹是個愛憎分明的姑娘,她身上有著對資本家樸素的反抗意識,同時也有著對遭遇同樣命運的落難者的深切同情與關懷。她自己生活相當貧困,然而當她發現「我」的生活同她一樣窘困時,便主動買來麵包留給「我」充飢;當她發現「我」整夜不歸,行為令人可疑時,便真切地擔憂「我」走上邪路,規勸「我」改過;當她發現是自己誤會了別人時,又馬上坦率地檢查自己。作品通過刻畫這樣一位下層女工形象,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善良美好的可貴品質,同時也揭示出了她們苦難的根源是嚴重的階級壓迫和剝削。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有才華、潦倒困頓、感情憂郁,對黑暗的現實有著憤慨,對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有著深切同情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生活無著,情感抑鬱,但當面對與自己有著同樣境遇的下層女工陳二妹的不幸時,其內心深處卻激盪著憤世嫉俗之情。陳二妹的形象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接觸來刻畫的。在「我」的眼裡,陳二妹是可憐的、無助的,是善良的、純正的。作品這樣寫,不但展示出陳二妹美好純潔的心靈,而且也凸現出「我」的性格特徵,表現出「我」對弱者的同情,對下層勞動者身上美好品性的贊美,對黑暗的憎惡。在一般情況下,小說中的「我」或是一個組織材料的線索,或是作家創造的一個形象,不是作家本人,然而,由於郁達夫的作品採用的是自敘傳的形式,浪漫主義色彩濃厚,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我」卻可以認為是作家本人。也正因為如此,透過這篇作品中「我」這一形象,我們完全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對下層勞動者的感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這正是當時一部分進步知識分子內心的真實再現,具有積極的社會現實意義。
作品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色是結構嚴謹,整個故事發展寫得完整自然。郁達夫早期小說有不重視情節,結構鬆散的特點,然而這篇作品的結構卻異常精美。作者在情節安排上步步設伏,層層推進,前後勾連,適時解「扣」,而且這種安排又不露痕跡,十分自然。比如,由於房屋狹窄,陳二妹每次回來,「我」都要站起身來讓路,這樣,陳二妹自然感到很不過意,於是有了贈食物情節的出現;由於「我」神經衰弱,夜裡出外散步,這就使陳二妹產生誤會,故事由此生出波瀾,推出了後來的「規勸」、「解釋」等一連串的情節;當誤會消除後,兩人的友誼進一步發展,故事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郁達夫的作品有注重描寫人物心理歷程的特點。這篇作品在表現人物心理上更具有獨到之處。作品多次直接袒露「我」的內心活動,把人物復雜微妙的精神世界再現了出來。比如作品寫到陳二妹規勸「我」不要吸煙,尤其不要吸她所在的那家煙廠的煙時,作品這樣描寫「我」的心理:「我知道這是她為怨恨N工廠而滴的眼淚,但我的心裡,怎麼也不許我這樣的想,我總要把它們當作因規勸我而灑的。」這段人物心理的剖白,真實地表現出了作品中「我」因陳二妹的規勸而產生出來的復雜而又真切的內心世界。在作品的尾部,故事進入高潮,當陳二妹發現自己誤會了「我」而坦誠地道歉時,作者又適時地描寫了一段「我」的內心活動,從而將人物情感與理性的沖撞以及人物靈魂凈化的心理歷程,都細致入微地表現了出來。由於作品採用了這種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因而不僅使人物變得更加真實生動,而且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種濃郁的抒情色彩。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作者較早描寫工人的好作品,也是我國現代文學中最早表現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由於它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較高的成就,因此歷來被認為是「五四」優秀短篇小說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說家施蟄存 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說一樣也描寫了性心理、揭示了潛意識,但與《鳩 摩羅什》、《石秀》等小說相比較,《梅雨之 夕》顯得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 正是這種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寫和素雅清麗的格調使《梅雨之夕》成為吸引眾多讀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幾乎沒有情節,它僅僅記 敘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後的一段心靈歷程。但在新穎而豐富的心理分析學理論的指導下,作者以嫻熟的文 字表現技巧對人物的心理層層剖析,把讀者 帶進了主人公那豐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內 心世界。一個已婚的青年男性與一位嬌美的少女萍水相逢,他會有什麼心理反應?
首先是怦然心動。
傍晚的上海街頭,梅雨蒙蒙,燈光溶 溶,下班後的「我」雖然手中有傘卻並不急 著回家,而是揣著慵懶的情懷有意無意地觀望黃昏的街景。這時,「一位姑娘」映入了 「我」的眼簾,——「我」看到她從電車的 「頭等車」里走下來,發現她沒有帶任何雨具。
梅雨「淙淙地」下著,沒有雨具的她只 好跑到木器店的房檐下躲雨。「我開始注意 她底美麗了」。青年女性的美包括「許多方面」,如容顏姣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等, 「我」覺得面前這位少女「是全適合這幾端 的」。她急於尋找人力車坐車回家,「孤寂地 隻身呆望著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雨」,「露著煩惱的眼色」,而「我」卻暗喜 梅雨的淙淙,——是梅雨為「我」提供了欣 賞美的機會。當然,「我」想到了在家等 「我」回家「一同吃飯的妻」,但這僅僅是 「一閃念」而已。「我」開始為自己晚回家尋 找借口。主人公找出兩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首先,「我」對這少女沒有什麼「依戀的意 識」,「我」僅僅是把她當作「一個美麗的對象」來欣賞;其次,她在「一重困難之中」, 作為男人的我不能棄之不顧。於是「我」不 僅心安理得地留了下來,而且還「不自覺地 移動了腳步站在她身邊了」。
接著,「我」躍躍欲試。
雨繼續下,「我」發現斜雨已打濕了女 子的綢衣,薄薄的黑色綢衣已失去了遮蓋的 「效用」,「輕薄的雨」已畫出了女子的臂膀的圓潤。馬路上仍然看不到人力車的蹤影,甚至連行人也沒有一個,而雨還在下個不 停,晚風把「涼涼的雨絲吹向我們」。「我」 想到了自己手中的傘,渴望能做古代驍勇的 武士用盾牌遮擋流矢一樣擋住飛來的雨箭,用自己的傘護住這位可愛的姑娘。「我」關 切地注視著女子,希望她能覺察到「我」的 好意,並主動上前來尋求保護。然而,他看 到的是少女警惕的目光;他擔心女子懷疑他 「沒懷著好意」,因而只好自尊地移開了自己 的目光,打消心底剛剛萌發的的艷念。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雨還沒有住。也許 少女失去繼續等待的耐心,也許是她發現身 邊的異性對她並無歹意,少女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我」。「我」正以「憐憫的旁觀的心 理」觀注著女子,少女主動投來目光使 「我」的臉紅了。「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底 注目,在結婚以後,我是不常有的」,「我將由何種理由來譬解我底臉紅呢」?——也許 答案只有一個:一種被婚外異性理解和初步 接受後的欣喜與激動。「我」讀懂了她的目 光所傳遞的信息,於是就大著膽子靠近了少女,「將我底傘分一半蔭蔽她」。「我」的嘗 試終於取得了成功。
隨後,男子開始想人非非。
如願以償的「我」十分激動,感到幸 福,血流在周身奔涌,「我」開始詫異我的 奇遇」;因為「近幾年……除了和我底妻之外」,「我」從沒與其他異性並肩步行。然 而,在欣喜之際,「我」又有所顧忌:「我 們」的熟人「看見了這樣的我們的同行,會 怎樣想」?於是,「我」把傘壓得很低,「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是「不能看見我們 底臉面」的。
她的發香使「我」沉浸在難以言說的歡 愉之中。「我」偷偷地「側眼看她」,突然 「得到了一個新的發現」:原來她就是「我底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鄰居」!——那時 她才十四歲,分別七年……她一定是搬到上 海來了。然而,他尚未理清這一驚喜,又由 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歲了,一定已成為他人之妻,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事啊!進而,又變得憂心忡忡:我也結了婚,如果她認出了我,問我是否結了婚,我該怎樣回答呢?
將路過的陌生女子認作是自己的初戀情 人,這實際上是一種由情感急劇波動所致的 情感錯位,而這種情感錯位又使「我」陷入了情感危機。
就在這時,「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 發現妻子「倚在一家店裡的櫃上」,「用憂郁 的眼光」看著「我」和她。妻子在跟蹤他嗎?——疑心生暗鬼。
男子的心靈歷程的最後一段是戀戀不舍、悵然若失。
「我」還在想入非非:一陣風吹來,眯 起眼的少女更加「嬌媚」,我覺得她很像名 畫《夜雨宮詣美人圖》中的日本女郎;同這樣嬌美的女郎共傘而行真是一種幸福,「在 旁人的眼光里」,「我……或許成為她底丈夫 或情人了」!就在這時,「我」耳邊傳來「這 樣的嚶響」:不必送了,雨已經停了。「我驀然驚覺」,十分懊惱地收攏雨傘,「怨懟」老 天爺「不再下半個小時的雨」。「我」不甘心 於這場令人痴醉的艷遇就此了結,因而委婉 地提出了繼續陪伴的請求:「假使沒有妨礙,讓我送到了罷」;「假如還是下著大雨便怎麼 了呢?」但是,「我」不僅聽到了少女外柔內 剛綿里藏針的謝絕,而且還看到了她臉上的 「特殊的端莊」,一種包含著少女們所特有的矜持、自尊和提防的端莊。於是,「我」只 好知趣地告別。
姑娘「消失在黃昏里」,「我」帶著無盡的遺憾、惆悵似夢似醒地上了人力車;恍恍惚惚,「我」總覺得「有一樁事沒有做完成」,「心裡有著一種牽掛」。夜空中已出現 了星星,但「我」幾次想把手中的傘張起 來。來到自家門前,「我」依然迷迷糊糊; 叩門,屋內的人詢問「誰」,——這詢問聲竟是那少女的聲音!走進家門,燈下的妻子 又變成了剛才那位在店鋪里用憂郁的眼神看 著「我」的女子,直到妻子問「我」為何回 家這樣遲,「我」的神態才徹底清醒。「我」 騙妻子說自己與朋友在途中吃過「小點」, ——「為了證實我的謊言,夜飯吃得很少」。
怦然心動——躍躍欲試——想入非非 ——戀戀不舍、悵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實 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後的全部心理流程。這種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於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上的。
眾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 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 他作家一樣,他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學說是關於人格結構及其內部沖突 的學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 人格結構論和心理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或性能量)轉換 而來的心理能的發泄與反發泄;一切用於人 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體結構論是關 於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移的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儲存本能 的地方,是各種本能的驅動之源)、「自我」 (是協調本能需求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平衡機 能)、「超我」(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它把本能力量轉移 到實現理想、創造等方面上來)。心理解剖 學說把人的心理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 前意識、潛意識;其中,潛意識與本能密切相關,其中蘊藏有被壓制的本能及與性相關 的情感。
《梅雨之夕》的心理分析立足於弗氏的 精神分析理論。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 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 與「自我」的沖突。在「怦然心動」階段, 作者的文筆初步觸及人物的潛意識。「我」 為婚外的異性所動,並把她當作「美的對 象」,主人公的這一心理活動並不排除「本 能」的暗中促動;而在欣賞異性時;「我」 自我辯白對異性絕對沒有「依戀的意識」, 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 尋找晚回家的借口,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則又 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交涉:「我」要發泄本能,「本我」要 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 我」進行規范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 軌沖動。
在躍躍欲試階段,作品雖然主要寫主人 公的情感與理智的矛盾和展示顯意識層面的 心理活動,但「我」企圖接近少女和保護少女的動機無疑是受本能推動的。試想,如果 面對的是一位男性,或者是一位老太太, 「我」會耗費這么多心機嗎?
在「我」想入非非時,作者有意刻畫了 「我」的深沉意識活動以及意識深處的「本 我」與「自我」的斗爭。「我」隔著傘柄偷看少女時,少女突然幻化成「我」昔日的戀 人;從表面上看,「我」的幻覺是由聯想或 情感錯位所致,但實際上是人物的意識活動 由意識、前意識而進入了潛意識。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無意識內有被壓制的觀念與情 感,尤其是兒童的性發育過程的創傷性經 驗;由於種種原由,人們一般不願或不能回 憶這些觀念和經驗,但在意識或心理「監 察」機制鬆懈時,這些被壓制在潛意識里的東西就會冒出來,人們就會回憶起這些比較「陰暗」的東西。——由於羞恥感和顧慮 道德譴責等因素的作用,也許「我」在婚後 一直不願觸及自己的初戀,但突然的艷遇所 致的興奮與激動干擾了「我」意識中的「監察」機制,因而沉睡在潛意識中的對初戀情 人的迷戀就蘇醒了,無意識的非理性因素使 「我」一時誤認為面前的少女就是昔日的情 人。擔心遇到熟人而把傘壓低和突然在道旁的商店裡看到了妻子「憂郁的眼光」,這些 行為和心理活動實際上展示了主人公的意識 或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沖突。 「本我」遵循著快樂原則,要主人公抓住機會盡情享受與少女相處的甜蜜與快樂,但 「我」是有婦之夫,作為一個「紳士」,「我」 不由自主地想到妻子的責怪、擔心社會的譴 責,甚至當即受到了良心的責備,於是,在意識與潛意識的交匯之際,在理性與非理性 的較量之中,「我」的顧慮與內疚就外化為 妻子的憂慮,並且被投射到路旁店鋪中的另 一女子身上。這種「本我」與「自我」的沖突是極其真實的。它如實地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理矛盾:對自我聲譽和對已有的家庭的維 護,對婚外異性的嚮往。
在悵然若失階段,主人公更是頻繁地往 返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意識,是一種注意 的感官,通過注意的活動,人們能夠感知外界的現實環境和各種刺激,而潛意識則是 一種非理性的不為人感知的心理現象。與少 女戀戀不舍地分手後,由意識統攝的各種感 官先後告訴「我」:雨住天晴,房內的答話 人是妻子,門前站著的是妻子等等,但蟄伏於潛意識中的本能卻仍存非份之想,還在追 尋那已不再存在的快樂——主人公覺得「有 一樁事還沒做完成」,「心理還有一種牽掛」; 而潛意識的非理性因素則使「我」先後產生一系列幻覺:誤以為少女還在身旁,錯把妻 子的答應聽成少女的「嚶響」,又將燈下的 妻子看作店鋪里注視「我們」同行的女子。
勿庸贅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處就 在於周密、細致入微而真實的心理描寫,尤 其是對潛意識的性心理、性幻覺的展示。然而,這種描寫與展示的成功又與作者對性心 理描寫的分寸感的得體把握和全篇的文筆舒 展雅緻密切相關。作者立足於西方的現代性 心理分析理論而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我們感覺到作者同時又接受了東方古老的儒家 倫理道德的規范:男子邂逅情女,雖然艷心 盪漾,但其言行皆「發乎情,止乎禮」,他 始終恪守著「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 道;寫男性的艷遇,展示人性的隱秘,作者不僅剔除了俗艷的字眼,迴避了露骨的場 面,而且還點綴了富有詩意的意境,溶入儒 雅的情懷,這一切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清麗 素雅與含蓄蘊藉,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典雅 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令人久讀不厭,其奧秘就在於作者描繪了一副清麗淡雅的心畫,演奏了一首婉轉細膩的心曲。
欲 說 還 休
---《伊豆的舞女》賞析
在78年之前,有一個叫川端康成的人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關於伊豆舞女的,有著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本身很簡單:少年初戀。如果要再多說一點兒,便是:在一個山色空濛的季節,一個就讀於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嫻靜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麗的舞女。寫到這兒,就知道這是件極雅緻的事情,湯島是個相當古樸的小島,有山,有水,有樹,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裡都有,於一名學生,是一個並不奢侈的勝地;於藝人,也是個賣藝的好去處。

故事就是從湯島開始的,少年對在旅途中初次見面的舞女一見傾心,我幾乎要說這是一個初戀故事了。說「幾乎」是因為:故事中的兩人並無世俗之人想像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於是眼波流轉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郁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日本是個小島國,因此日本人從骨子裡充斥著淡淡的絕望的味道,東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樹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濃郁的日本情調將這牽掛人心的初戀渲染得極具東方美感,那種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頹廢,也讓整篇文章充斥著《北國之春》的曲調。

日本的樂曲常有反復音,彷彿無時無刻不預示著終結,估計舞女們彈唱的曲子也是如此。全文沒有一句熾熱的言語,這才適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為。年僅十四歲的舞女在每一個低頭、淺笑、行禮、羞怯間,流露著難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讓人想像出她在飄落的八重櫻花瓣中輕舞的豐姿。

伊豆不同於東京,東京的繁華它沒有;伊豆不同於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沒有;伊豆更不同於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憂郁與純真的自然吧?而這份憂郁與自然又恰恰適合這朦朧的初戀,因此這段故事只有發生在伊豆這種地方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最終,這個在一個合情合理的地點,恰恰時宜的季節發生的初戀故事還是有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平淡結尾:「我」終於還是回去了,在與舞女相識的整段日子裡,兩人始終沒有捅破這層薄紙,不說也好,正如有句古話叫:「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❽ 春風沉醉的晚上賞析

賞析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郁達夫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郁達夫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很有成就的浪漫主義小說家。從1921年開始,他共創作小說40餘篇。
郁達夫的小說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敘傳小說,代表作是《沉淪》;一類是側重表現社會的小說,即社會問題小說,代表作有《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對於文學創作,郁達夫主張文學作品應更多地表現作家「自我」,表現作者的「內心要求」。郁達夫的小說,無論是哪一類,大都不追求復雜離奇的故事情節,而是注重寫人,寫情,寫一己的體驗。這就使郁達夫的小說具有了濃重的表現自我的個性特徵,也正因此,郁達夫的小說又被稱為浪漫抒情小說。
《春風沉醉的晚上》創作於1923年7月。當時,作者受到革命形勢的影響,已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因此,他的目光也開始從先前較多地注視知識分子狹小的圈子,轉移到更廣大的勞動人民。在作品中,他開始有意識地表現下層勞動者,描繪他們的苦難,表現他們的抗爭,歌頌他們的品德,揭示他們不幸遭遇的根源。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生活無著的窮知識分子,為生活所迫,住進了貧民窟中一個窄小破舊的閣樓里。在那裡,「我」遇到了一個同樣被生活壓迫的煙廠女工。由於有著共同的生活處境,對現實有著強烈的不滿,他們相識後很快從相互同情,發展到相互關懷、體貼。作品以黑暗污濁的大都市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階級矛盾,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展示了他們自發的反抗意識及純潔美好的心靈;同時也表現出,在那樣的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與窮苦工人之間是可以溝通的,並且歌頌了他們之間真摯的友誼。
作品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誠、樂於助人、具有樸素的階級反抗意識的下層女工的形象。17歲的女工陳二妹,在一家小煙廠做包煙工,她每天從早到晚,要站在機器旁干十幾個小時的活,有時還要被迫加班,得到的報酬卻十分低微,除了吃飯,根本不夠付房錢和買衣服。由於她的父親剛剛去世,她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工廠的管理人便總想乘機戲弄她。正是由於陳二妹生活在社會下層,因此她對剝削壓迫她的資本家有著強烈的仇恨。當她發現「我」吸煙時,便規勸「我」不要吸煙,尤其不要吸她所在工廠的煙,因為她痛恨那個廠。盡管陳二妹的這種反抗和報復,對她所在的那個工廠不會有絲毫損傷,然而這反抗的呼喊,畢竟是發自被壓迫者內心深處的,它代表著當時下層工人群眾自發反抗斗爭的要求和心聲。陳二妹是個愛憎分明的姑娘,她身上有著對資本家樸素的反抗意識,同時也有著對遭遇同樣命運的落難者的深切同情與關懷。她自己生活相當貧困,然而當她發現「我」的生活同她一樣窘困時,便主動買來麵包留給「我」充飢;當她發現「我」整夜不歸,行為令人可疑時,便真切地擔憂「我」走上邪路,規勸「我」改過;當她發現是自己誤會了別人時,又馬上坦率地檢查自己。作品通過刻畫這樣一位下層女工形象,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善良美好的可貴品質,同時也揭示出了她們苦難的根源是嚴重的階級壓迫和剝削。
作品中的「我」是一位有才華、潦倒困頓、感情憂郁,對黑暗的現實有著憤慨,對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有著深切同情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我」生活無著,情感抑鬱,但當面對與自己有著同樣境遇的下層女工陳二妹的不幸時,其內心深處卻激盪著憤世嫉俗之情。陳二妹的形象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接觸來刻畫的。在「我」的眼裡,陳二妹是可憐的、無助的,是善良的、純正的。作品這樣寫,不但展示出陳二妹美好純潔的心靈,而且也凸現出「我」的性格特徵,表現出「我」對弱者的同情,對下層勞動者身上美好品性的贊美,對黑暗的憎惡。在一般情況下,小說中的「我」或是一個組織材料的線索,或是作家創造的一個形象,不是作家本人,然而,由於郁達夫的作品採用的是自敘傳的形式,浪漫主義色彩濃厚,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我」卻可以認為是作家本人。也正因為如此,透過這篇作品中「我」這一形象,我們完全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對下層勞動者的感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這正是當時一部分進步知識分子內心的真實再現,具有積極的社會現實意義。
作品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色是結構嚴謹,整個故事發展寫得完整自然。郁達夫早期小說有不重視情節,結構鬆散的特點,然而這篇作品的結構卻異常精美。作者在情節安排上步步設伏,層層推進,前後勾連,適時解「扣」,而且這種安排又不露痕跡,十分自然。比如,由於房屋狹窄,陳二妹每次回來,「我」都要站起身來讓路,這樣,陳二妹自然感到很不過意,於是有了贈食物情節的出現;由於「我」神經衰弱,夜裡出外散步,這就使陳二妹產生誤會,故事由此生出波瀾,推出了後來的「規勸」、「解釋」等一連串的情節;當誤會消除後,兩人的友誼進一步發展,故事也由此推向了高潮。
郁達夫的作品有注重描寫人物心理歷程的特點。這篇作品在表現人物心理上更具有獨到之處。作品多次直接袒露「我」的內心活動,把人物復雜微妙的精神世界再現了出來。比如作品寫到陳二妹規勸「我」不要吸煙,尤其不要吸她所在的那家煙廠的煙時,作品這樣描寫「我」的心理:「我知道這是她為怨恨N工廠而滴的眼淚,但我的心裡,怎麼也不許我這樣的想,我總要把它們當作因規勸我而灑的。」這段人物心理的剖白,真實地表現出了作品中「我」因陳二妹的規勸而產生出來的復雜而又真切的內心世界。在作品的尾部,故事進入高潮,當陳二妹發現自己誤會了「我」而坦誠地道歉時,作者又適時地描寫了一段「我」的內心活動,從而將人物情感與理性的沖撞以及人物靈魂凈化的心理歷程,都細致入微地表現了出來。由於作品採用了這種獨具特色的表現手法,因而不僅使人物變得更加真實生動,而且也使作品具有了一種濃郁的抒情色彩。
《春風沉醉的晚上》是作者較早描寫工人的好作品,也是我國現代文學中最早表現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由於它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較高的成就,因此歷來被認為是「五四」優秀短篇小說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說家施蟄存 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同作者的其它小說一樣也描寫了性心理、揭示了潛意識,但與《鳩 摩羅什》、《石秀》等小說相比較,《梅雨之 夕》顯得文筆舒展,格調清新,艷而不俗。 正是這種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寫和素雅清麗的格調使《梅雨之夕》成為吸引眾多讀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幾乎沒有情節,它僅僅記 敘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後的一段心靈歷程。但在新穎而豐富的心理分析學理論的指導下,作者以嫻熟的文 字表現技巧對人物的心理層層剖析,把讀者 帶進了主人公那豐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內 心世界。一個已婚的青年男性與一位嬌美的少女萍水相逢,他會有什麼心理反應?
首先是怦然心動。
傍晚的上海街頭,梅雨蒙蒙,燈光溶 溶,下班後的「我」雖然手中有傘卻並不急 著回家,而是揣著慵懶的情懷有意無意地觀望黃昏的街景。這時,「一位姑娘」映入了 「我」的眼簾,——「我」看到她從電車的 「頭等車」里走下來,發現她沒有帶任何雨具。
梅雨「淙淙地」下著,沒有雨具的她只 好跑到木器店的房檐下躲雨。「我開始注意 她底美麗了」。青年女性的美包括「許多方面」,如容顏姣好、風儀溫雅、肢體停勻等, 「我」覺得面前這位少女「是全適合這幾端 的」。她急於尋找人力車坐車回家,「孤寂地 隻身呆望著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雨」,「露著煩惱的眼色」,而「我」卻暗喜 梅雨的淙淙,——是梅雨為「我」提供了欣 賞美的機會。當然,「我」想到了在家等 「我」回家「一同吃飯的妻」,但這僅僅是 「一閃念」而已。「我」開始為自己晚回家尋 找借口。主人公找出兩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首先,「我」對這少女沒有什麼「依戀的意 識」,「我」僅僅是把她當作「一個美麗的對象」來欣賞;其次,她在「一重困難之中」, 作為男人的我不能棄之不顧。於是「我」不 僅心安理得地留了下來,而且還「不自覺地 移動了腳步站在她身邊了」。
接著,「我」躍躍欲試。
雨繼續下,「我」發現斜雨已打濕了女 子的綢衣,薄薄的黑色綢衣已失去了遮蓋的 「效用」,「輕薄的雨」已畫出了女子的臂膀的圓潤。馬路上仍然看不到人力車的蹤影,甚至連行人也沒有一個,而雨還在下個不 停,晚風把「涼涼的雨絲吹向我們」。「我」 想到了自己手中的傘,渴望能做古代驍勇的 武士用盾牌遮擋流矢一樣擋住飛來的雨箭,用自己的傘護住這位可愛的姑娘。「我」關 切地注視著女子,希望她能覺察到「我」的 好意,並主動上前來尋求保護。然而,他看 到的是少女警惕的目光;他擔心女子懷疑他 「沒懷著好意」,因而只好自尊地移開了自己 的目光,打消心底剛剛萌發的的艷念。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雨還沒有住。也許 少女失去繼續等待的耐心,也許是她發現身 邊的異性對她並無歹意,少女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我」。「我」正以「憐憫的旁觀的心 理」觀注著女子,少女主動投來目光使 「我」的臉紅了。「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底 注目,在結婚以後,我是不常有的」,「我將由何種理由來譬解我底臉紅呢」?——也許 答案只有一個:一種被婚外異性理解和初步 接受後的欣喜與激動。「我」讀懂了她的目 光所傳遞的信息,於是就大著膽子靠近了少女,「將我底傘分一半蔭蔽她」。「我」的嘗 試終於取得了成功。
隨後,男子開始想人非非。
如願以償的「我」十分激動,感到幸 福,血流在周身奔涌,「我」開始詫異我的 奇遇」;因為「近幾年……除了和我底妻之外」,「我」從沒與其他異性並肩步行。然 而,在欣喜之際,「我」又有所顧忌:「我 們」的熟人「看見了這樣的我們的同行,會 怎樣想」?於是,「我」把傘壓得很低,「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是「不能看見我們 底臉面」的。
她的發香使「我」沉浸在難以言說的歡 愉之中。「我」偷偷地「側眼看她」,突然 「得到了一個新的發現」:原來她就是「我底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鄰居」!——那時 她才十四歲,分別七年……她一定是搬到上 海來了。然而,他尚未理清這一驚喜,又由 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歲了,一定已成為他人之妻,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事啊!進而,又變得憂心忡忡:我也結了婚,如果她認出了我,問我是否結了婚,我該怎樣回答呢?
將路過的陌生女子認作是自己的初戀情 人,這實際上是一種由情感急劇波動所致的 情感錯位,而這種情感錯位又使「我」陷入了情感危機。
就在這時,「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 發現妻子「倚在一家店裡的櫃上」,「用憂郁 的眼光」看著「我」和她。妻子在跟蹤他嗎?——疑心生暗鬼。
男子的心靈歷程的最後一段是戀戀不舍、悵然若失。
「我」還在想入非非:一陣風吹來,眯 起眼的少女更加「嬌媚」,我覺得她很像名 畫《夜雨宮詣美人圖》中的日本女郎;同這樣嬌美的女郎共傘而行真是一種幸福,「在 旁人的眼光里」,「我……或許成為她底丈夫 或情人了」!就在這時,「我」耳邊傳來「這 樣的嚶響」:不必送了,雨已經停了。「我驀然驚覺」,十分懊惱地收攏雨傘,「怨懟」老 天爺「不再下半個小時的雨」。「我」不甘心 於這場令人痴醉的艷遇就此了結,因而委婉 地提出了繼續陪伴的請求:「假使沒有妨礙,讓我送到了罷」;「假如還是下著大雨便怎麼 了呢?」但是,「我」不僅聽到了少女外柔內 剛綿里藏針的謝絕,而且還看到了她臉上的 「特殊的端莊」,一種包含著少女們所特有的矜持、自尊和提防的端莊。於是,「我」只 好知趣地告別。
姑娘「消失在黃昏里」,「我」帶著無盡的遺憾、惆悵似夢似醒地上了人力車;恍恍惚惚,「我」總覺得「有一樁事沒有做完成」,「心裡有著一種牽掛」。夜空中已出現 了星星,但「我」幾次想把手中的傘張起 來。來到自家門前,「我」依然迷迷糊糊; 叩門,屋內的人詢問「誰」,——這詢問聲竟是那少女的聲音!走進家門,燈下的妻子 又變成了剛才那位在店鋪里用憂郁的眼神看 著「我」的女子,直到妻子問「我」為何回 家這樣遲,「我」的神態才徹底清醒。「我」 騙妻子說自己與朋友在途中吃過「小點」, ——「為了證實我的謊言,夜飯吃得很少」。
怦然心動——躍躍欲試——想入非非 ——戀戀不舍、悵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實 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後的全部心理流程。這種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於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上的。
眾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 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 他作家一樣,他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學說是關於人格結構及其內部沖突 的學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 人格結構論和心理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或性能量)轉換 而來的心理能的發泄與反發泄;一切用於人 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體結構論是關 於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移的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儲存本能 的地方,是各種本能的驅動之源)、「自我」 (是協調本能需求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平衡機 能)、「超我」(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它把本能力量轉移 到實現理想、創造等方面上來)。心理解剖 學說把人的心理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 前意識、潛意識;其中,潛意識與本能密切相關,其中蘊藏有被壓制的本能及與性相關 的情感。
《梅雨之夕》的心理分析立足於弗氏的 精神分析理論。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 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 與「自我」的沖突。在「怦然心動」階段, 作者的文筆初步觸及人物的潛意識。「我」 為婚外的異性所動,並把她當作「美的對 象」,主人公的這一心理活動並不排除「本 能」的暗中促動;而在欣賞異性時;「我」 自我辯白對異性絕對沒有「依戀的意識」, 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 尋找晚回家的借口,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則又 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交涉:「我」要發泄本能,「本我」要 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 我」進行規范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 軌沖動。
在躍躍欲試階段,作品雖然主要寫主人 公的情感與理智的矛盾和展示顯意識層面的 心理活動,但「我」企圖接近少女和保護少女的動機無疑是受本能推動的。試想,如果 面對的是一位男性,或者是一位老太太, 「我」會耗費這么多心機嗎?
在「我」想入非非時,作者有意刻畫了 「我」的深沉意識活動以及意識深處的「本 我」與「自我」的斗爭。「我」隔著傘柄偷看少女時,少女突然幻化成「我」昔日的戀 人;從表面上看,「我」的幻覺是由聯想或 情感錯位所致,但實際上是人物的意識活動 由意識、前意識而進入了潛意識。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無意識內有被壓制的觀念與情 感,尤其是兒童的性發育過程的創傷性經 驗;由於種種原由,人們一般不願或不能回 憶這些觀念和經驗,但在意識或心理「監 察」機制鬆懈時,這些被壓制在潛意識里的東西就會冒出來,人們就會回憶起這些比較「陰暗」的東西。——由於羞恥感和顧慮 道德譴責等因素的作用,也許「我」在婚後 一直不願觸及自己的初戀,但突然的艷遇所 致的興奮與激動干擾了「我」意識中的「監察」機制,因而沉睡在潛意識中的對初戀情 人的迷戀就蘇醒了,無意識的非理性因素使 「我」一時誤認為面前的少女就是昔日的情 人。擔心遇到熟人而把傘壓低和突然在道旁的商店裡看到了妻子「憂郁的眼光」,這些 行為和心理活動實際上展示了主人公的意識 或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沖突。 「本我」遵循著快樂原則,要主人公抓住機會盡情享受與少女相處的甜蜜與快樂,但 「我」是有婦之夫,作為一個「紳士」,「我」 不由自主地想到妻子的責怪、擔心社會的譴 責,甚至當即受到了良心的責備,於是,在意識與潛意識的交匯之際,在理性與非理性 的較量之中,「我」的顧慮與內疚就外化為 妻子的憂慮,並且被投射到路旁店鋪中的另 一女子身上。這種「本我」與「自我」的沖突是極其真實的。它如實地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理矛盾:對自我聲譽和對已有的家庭的維 護,對婚外異性的嚮往。
在悵然若失階段,主人公更是頻繁地往 返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意識,是一種注意 的感官,通過注意的活動,人們能夠感知外界的現實環境和各種刺激,而潛意識則是 一種非理性的不為人感知的心理現象。與少 女戀戀不舍地分手後,由意識統攝的各種感 官先後告訴「我」:雨住天晴,房內的答話 人是妻子,門前站著的是妻子等等,但蟄伏於潛意識中的本能卻仍存非份之想,還在追 尋那已不再存在的快樂——主人公覺得「有 一樁事還沒做完成」,「心理還有一種牽掛」; 而潛意識的非理性因素則使「我」先後產生一系列幻覺:誤以為少女還在身旁,錯把妻 子的答應聽成少女的「嚶響」,又將燈下的 妻子看作店鋪里注視「我們」同行的女子。
勿庸贅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處就 在於周密、細致入微而真實的心理描寫,尤 其是對潛意識的性心理、性幻覺的展示。然而,這種描寫與展示的成功又與作者對性心 理描寫的分寸感的得體把握和全篇的文筆舒 展雅緻密切相關。作者立足於西方的現代性 心理分析理論而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我們感覺到作者同時又接受了東方古老的儒家 倫理道德的規范:男子邂逅情女,雖然艷心 盪漾,但其言行皆「發乎情,止乎禮」,他 始終恪守著「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 道;寫男性的艷遇,展示人性的隱秘,作者不僅剔除了俗艷的字眼,迴避了露骨的場 面,而且還點綴了富有詩意的意境,溶入儒 雅的情懷,這一切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清麗 素雅與含蓄蘊藉,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典雅 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令人久讀不厭,其奧秘就在於作者描繪了一副清麗淡雅的心畫,演奏了一首婉轉細膩的心曲。
欲 說 還 休
---《伊豆的舞女》賞析
在78年之前,有一個叫川端康成的人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關於伊豆舞女的,有著淡淡的哀愁的故事。

故事的情節本身很簡單:少年初戀。如果要再多說一點兒,便是:在一個山色空濛的季節,一個就讀於大學預科的少年,在一次嫻靜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麗的舞女。寫到這兒,就知道這是件極雅緻的事情,湯島是個相當古樸的小島,有山,有水,有樹,大凡散心所需的一切景物那裡都有,於一名學生,是一個並不奢侈的勝地;於藝人,也是個賣藝的好去處。

故事就是從湯島開始的,少年對在旅途中初次見面的舞女一見傾心,我幾乎要說這是一個初戀故事了。說「幾乎」是因為:故事中的兩人並無世俗之人想像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於是眼波流轉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郁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日本是個小島國,因此日本人從骨子裡充斥著淡淡的絕望的味道,東山魁夷如此,村上春樹亦然,川端康成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濃郁的日本情調將這牽掛人心的初戀渲染得極具東方美感,那種日本人特有的哀愁、頹廢,也讓整篇文章充斥著《北國之春》的曲調。

日本的樂曲常有反復音,彷彿無時無刻不預示著終結,估計舞女們彈唱的曲子也是如此。全文沒有一句熾熱的言語,這才適合涉世未深的孩子的作為。年僅十四歲的舞女在每一個低頭、淺笑、行禮、羞怯間,流露著難以言喻的美好,甚至可以讓人想像出她在飄落的八重櫻花瓣中輕舞的豐姿。

伊豆不同於東京,東京的繁華它沒有;伊豆不同於奈良,奈良的睿智它沒有;伊豆更不同於京都,京都的古風古韻它也沒有,它所擁有的,大概只是那淡季的憂郁與純真的自然吧?而這份憂郁與自然又恰恰適合這朦朧的初戀,因此這段故事只有發生在伊豆這種地方才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最終,這個在一個合情合理的地點,恰恰時宜的季節發生的初戀故事還是有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平淡結尾:「我」終於還是回去了,在與舞女相識的整段日子裡,兩人始終沒有捅破這層薄紙,不說也好,正如有句古話叫:「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❾ 北國之春閱讀加答案 的

北京人說:「春脖子短。」南方來的人覺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冬天剛過去,夏天就來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見是:「哪裡會有什麼春天,只見起風,起風,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實,意見里說的景象,不冬不夏,還得承認是春天。不過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確。褒貶起來著重於春風,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懷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1)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這四句里沒有提到風,風原是看不見的,又無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風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才草長,花開,鶯飛……

北京的春風真就是刮土嗎?後來我有了別樣的體會,那是下鄉的好處。

我在京西的大山裡,京東的山邊上,曾數度「春脖子」。背陰的岩下,積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沒有開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還是泉邊,凡帶水的地方,都堅持著冰塊、冰硯、冰溜、冰碴……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樑,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轟的一聲,是哪裡的河冰開裂吧。噶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裡,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彷彿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膊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動。

麥苗在霜凍里返青了,山桃在積雪裡鼓苞了。清早,著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荊條背簍,背帶冰碴的羊糞,繞山嘴,上山樑,爬高高的梯田,春風呼哧呼哧地幫助呼哧呼哧的人們,把糞肥拋撒勻凈,好不痛快人也。

北國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歡喜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著解氣。要不,請想想,柳絲飄拂般的撫摸,細雨滋潤般的體貼,又怎麼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樑?又怎麼踢打得開千里冰封和遍地賴著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還寒,最難將息,老是淡淡的陽光,蒙蒙的陰雨,整天好比穿著濕布衫,牆角落裡發霉,長蘑菇,有死耗子味兒。

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

1、說說「春脖子短」是什麼意思。
指從立春後由於天氣轉暖氣候適宜,人們感覺舒服,沒察覺時光過的很快,馬上就到初夏了,似乎春天很短,所以叫「春脖子短。」
2、文中加點的「這樣的名句」代指什麼?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3、 文中用「走」、「撲」、「踢打」等詞描寫北國的春風,你覺得合適嗎?為什麼?
我覺得合適。因為沙漠無邊,需要走便表明春風來的慢;風過山樑,在山樑之間俯沖,就像撲一樣,寫得很形象 而 千里冰封和遍地賴著不走的霜雪,很頑固表明冬天延續了很長時間,才是春天,「冬天剛過去,夏天就來到眼前了。」寫出了人們對春天的喜愛及對冬天的厭惡。
4、從全文看 北國的春風有什麼值得作者懷念的?
作者認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風雖然「粗暴」卻別有一番詩意的美,有毫不遜色於江南春景的另一種美好。抒發了對北國春風無比的深情,歌頌了北國之春的別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 ,宛如北方的漢子粗獷、豪放、雄健之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