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出塞王昌齡賞析

出塞王昌齡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3 01:33:33

1. 王昌齡《出塞》的字詞賞析,急!!!!!

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出塞」,即出關,就是到邊境去戍守關城要塞。在唐詩中,一般用來表示出征,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
「秦」、「漢」、「明月」、「關」: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這里「秦」、「漢」雖在字面上分屬「明月」、「關」,在意義上卻是合指的,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關塞。補充說明: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曾引起過許多爭議,大致是說「秦時的明月何以照漢時的關闕」?其實,詩人這里是用了「互文同義」的方法,「秦漢」兩字是活用,都代表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並不是要把明月和關分屬於兩個朝代。盧綸的《送張郎中還蜀歌》有「秦家御史漢家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主人下馬客在船」的句子,如果只按字面排列去死解,它們都講不通。
「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
「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但使」:只要。
「龍城」:是漢代匈奴的都城,但匈奴是游牧民族,並沒有固定的都城,所謂的都城,只是指匈奴各部的首領所在地或軍事主力所在而已。
「飛將」:是漢代名將李廣,但據史實考證,李廣與龍城無關,直搗龍城的是大將軍衛青。所以,詩人這里將兩個典故合用而來「龍城飛將」,並不是實指某座城池某位大將,而是喻指那些能夠打敗敵人的好將領。
「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補充說明:「但使」和「不教」含蓄地表達了全詩「反對征戰,期盼良將」的主題。
「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
「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倍受歷代詩家推崇,明代詩壇領袖李攀龍甚至推其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渾深遠,耐人尋味。
綜觀全詩:首句寫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次句敘事,極言距離之遠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之深;「秦漢」、「萬里」,時空交織,突出了時間的久遠和戰事的頻繁,擴大了詩歌的意境;三、四句抒情,表達了詩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將,早日平息戰爭,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將厭惡戰爭、同情百姓、不滿朝廷等諸多情緒盡蘊其中,加深了詩歌的蘊藉。「巧妙互文,靈活用典,精妙煉字」是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

2. 出塞 王昌齡賞析,讀後感

曲肝腸斷 ——讀王昌齡《出塞》有感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被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出塞》早已被歷代文人賞析過無數遍了,而今日的我讀起來,依舊常有與前人不同的感覺。

看過不少關於它的賞析,都發現歷來慣於將前兩句與後兩句分開註解: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明月是秦漢時的明月,關是秦漢時的關,萬里遠征的將士,到現在還沒有歸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還在,必然不讓胡馬越過陰山。

然而我卻常常想到,若不將這首詩上下闕分開來讀,是另外一種怎樣的景象:

獨坐在雄關的高樓上,遙望窗外歷經千年而沒有褪變的月色,彷彿穿越了時光,回到那個秦漢時飛將軍李廣領軍出塞的時刻。月下塞外的大漠風塵滾滾,追隨飛將軍遠征萬里的將士們最後一縷背影也消失在了朦朧的地平線上……

彷彿是千年的夢境……窗外的明月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腳下的關依舊是秦漢時的關,可是教胡馬不敢度過陰山的飛將軍,卻依舊沒有回還……

每每想到這里,都不禁愴然泣下,那個一生傳奇、滿腔報國之志卻在垂暮之年依舊沒能立功封侯的飛將軍彷彿就在我的眼前,兩鬢蒼蒼的他留給我們的卻是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歷代多少才華卓著、心懷天下卻至死沒有得以一展才華的能人,每每想到都不禁悲嘆感傷。

然後想起王昌齡一生的境遇,這位出生貧寒的著名詩人生平卻很簡單粗糙,生年也沒有詳細記載。只知道他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此時大概30歲左右。開元二十五年秋,他獲罪被謫嶺南,之後只知道他屢次被貶謫,遷謫途中遇到了諸多著名的大詩人……

終於在他年近花甲之時,再次被貶謫,來到了他人生的終點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

……

一曲肝腸斷,

天涯何處覓知音。

3. 王昌齡的《出塞》的主旨或賞析

《出塞二首》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
本詩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萬里遠征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有去無回,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 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有人說龍城是指打到龍城的衛青,<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上寫有青至籠城,斬首虜數百; 也有人說龍城是指轉戰千里,路過龍城的李陵,<漢書李廣蘇建傳>寫李陵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假如有龍城飛將那樣的猛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折疊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願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龍城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衛青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抗匈名將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評價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的愛國之情。
表達詩人對守邊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生活的嚮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4. 出塞 王昌齡 中心思想

這是一復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制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
、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
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
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
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
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
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

5. 王昌齡的詩特點是什麼 出塞王昌齡賞析

【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作品】:出塞
【內容】:
秦時明月漢內時關,萬里長徵人未容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6. 出塞 王 昌 齡 詩意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齡【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

(6)出塞王昌齡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

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7. 賞析王昌齡的《出塞》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版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權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8. 王昌齡的[出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王昌齡的《出塞》表達了作者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專將的信心。屬

原詩:

《出塞》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釋義: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8)出塞王昌齡賞析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

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