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風散文賞析

風散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2 20:55:01

① 散文賞析《風雨天一閣》

《風雨天一閣》的文化品析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一直都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也得到許多評論家的好評。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更傾注於文化方面的塑造。散文中有著獨特的文化視覺,用其獨特的視角,用文化的聚光燈來表現文化的脈絡與韻意。余秋雨還大膽的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尋求中國文化意蘊與人生真諦,探尋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因此,在他的《風雨天一閣》散文中主題是很突出的,文中時時閃耀著作者獨到的思想光芒,作者還用准確、通俗的語言體現出其散文煽情的特點。本篇論文擬就其入選中學語文讀本的《風雨天一閣》這篇散文從文化的角度上進行一些個人的品析。
余秋雨,浙江餘姚人,當代學者、散文家。獲過「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曾以其第一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動文壇,從此打出「學者散文」(或曰「文化散文」 )的旗幟,他的作品沉靜而具有文化底蘊,因而受到讀者喜愛。《風雨天一閣》這篇散文是 余秋雨先生在他1991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它甚至出現在幾乎所有的中文網站或雜志上,從而也就順理成章的入選中學語文名篇了。
一、《風雨天一閣》的文化視角
《風雨天一閣》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唯一涉及中國藏書文化的散文。它不是單純的寫山水景物的散文,不是抒情的散文,也不是詠物散文,而是實現某種文化現象的脈絡與意韻的散文,文中處處在言說歷史與文化。《文化苦旅》一書,更側重中國文化的論題,他從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山川景物,寫出來的文章就有了不同的涵義了,不僅僅是單純的寫景,也不是單純的抒情或議論。余秋雨先生是站在一個獨特的角度,用其獨特的視角,用文化的聚光燈來表現文化的脈絡與韻意。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說到:「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1]余秋雨更看重的是山水景物上附有的中國文化。這也正是《文化苦旅》的散文特色。
那麼,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換句話說,一切都是人類的文化;飲食有飲食文化,建築有建築文化,旅遊也有旅遊文化等等。而且,不同的民族也有各自民族的沉澱的文化。同種文化,各民族各國也會有不同。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文字的記載與流傳,形成兩種文化,一種是文字的內容,這就是歷史了;一種是記載歷史的方式、過程和變化的記載史,歷史流傳史。[2]中國歷史的流傳靠的是書籍,所以,藏書史也就等於是藏書文化,只不過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可能從來都沒有特別的去從藏書文化這個角度來思考過,觀察過。看了余秋雨先生的《風雨天一閣》,使我們可以注意到中國文化中有這樣一個領域,和這樣一個學科的分支。
可以說「天一閣」這個地方,是中國藏書史上絕對不能迴避的一個很重要的書樓。它是一個很有特點的藏書樓,它凝聚了中國封建社會圖書收藏、流傳的基本特點。天一閣的故事,天一閣的風風雨雨,幾乎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藏書史。所以,作者也給文章命名為「風雨天一閣」。天一閣的地理位置在浙江的寧波,而文章由余秋雨這個寧波人來寫,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明清以來的江、浙地區,文化氛圍是很濃郁的,這個可能也是跟南宋遷都杭州後,中原的經濟、文化和藝術的南移有很大的關系。受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法則的引導,城市、鄉村的子弟讀書成風氣。在這樣的一塊土地上,出現天一閣這樣的藏書樓,一切都顯得很自然而然了。
二、《風雨天一閣》的文化意味
《風雨天一閣》追敘了天一閣悲愴的藏書歷史,歌頌了范欽及其後人可貴的文化良知。文題以「風雨」飾「天一閣」,敷設了全文的色調,結構了全文的材料,隱喻了全文的主旨。
《風雨天一閣》的開篇是一場冷颼颼的自然風雨。「院子里積水太深,才下腳,鞋統已經進水,唯一的辦法是乾脆脫掉鞋子,挽起褲管趟水進去。本來渾身早已被風雨攪得冷颼颼的了,赤腳進水立即通體一陣寒噤。就這樣,我和裴明海行生相扶相持,高一腳低一腳地向藏書樓走去。」這是實寫,又是一種隱喻;這是表徵,又是象徵。暴雨如注下的天一閣,傳遞著濃濃的歷史文化風雨的信息:關於它的得名,關於它的威嚴,關於它艱辛的收藏關於它悲愴的傳承……
第二部分「不錯,它只是一個藏書樓,但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跡」一句,可解讀為作者對天一閣的總體觀感,是作者敘述天一閣歷史變化的總起句。此句顯露了「風雨」一詞的本相,指歲月流逝這中的歷史文化滄桑。於是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路寫去,到文章末了,作者這樣歸結道:「天一閣的藏書……作為一種古典文化事業和象徵存在著,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歷程,聯想到一個古老民族對於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愴和神聖。」結尾處的文字,使「天一閣」的具象變成了「民族古老文化「這樣一個涵蓋面更為深廣的意象,由此,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天一閣自然風雨和歷史風雨的描述和議論,其實整體上是殊途同歸於作者在《道士塔》、《莫高窟》等篇目中的思索,其主旨是一脈相承的。
散文主旨的表述,不同於議論文。它需要意象來包容,使之具有藝術美;需要豐富的內容來充實,使之具有厚度和景深;還需要美的語言的靈動表達,使之具有彈性和質感。作為主治戲劇的文化學者,余秋雨的散文表述,是極具個性的。面對歷史陳跡,作者陳述的不是風幹了的歷史,而是活生生的人物悲喜劇;不是教科書上硬梆梆的知性斷語,而是體察人情、人性的現代感慨。於是,正如作者《自序》:「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入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怎麼「奔瀉而出」的呢?下面我們來品讀余先生對「天一閣歷史文化風雨」的表述。
在這部分中,作者用戲劇家最擅長的語言,讓故事成為正在上演的戲劇,用學者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博引與之相關的人物事件,用思想者最珍貴的識見,評點似乎正在發生的歷史事件。
文章在高屋建瓴闡述文化傳承需要的人格特徵之後,天一閣的「源頭人物」范欽出場了。
范欽二十七歲考中進士便開始在全國各地當官。「他每到一地做官,總是非常留意搜集當地的……各種地方誌、政書、實錄以及歷科試士錄,明代各地仕人刻印的詩文集,本是很容易成為過眼煙雲的東西,他也搜得不少。范欽是在公務之暇把玩書籍,而事實上他已經把人生的第一要務看成是搜集圖書,做官倒成了業余,或者說,成了他搜集圖書的必要手段。」可以感覺到這里的敘述,已經有較強的現場說故事的味道。緊接著,作者乾脆將其設計成一個可能場景,「一天公務,也許是審理了一宗大案,也許是彈劾了一名貪官,也許是……然而他知道,這一切的重量加在一起也比不過傍晚時分差役遞上的那個薄薄的藍布包袱,那裡邊幾冊按他的意思搜集來的舊書,又要匯入行篋。他那小心翼翼翻動書頁的聲音,比開道的鳴鑼和吆喝都要響亮。」這里我們可以感到,作者對范欽介紹與一般文章對歷史人物的介紹方式有很大不同:他用「現代進行時態」來描述「過去完成時態」的歷史,使人物和事件極具現場戲劇感。由此,把范欽「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的文化人格充分生動地上凸現了出來。[4]
其後,作者行鋒一轉,自然地將自己近年關注的「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命題納入文中給予闡述,然後再用范欽的「頂撞皇親」、「嚴嵩不敢加害」等軼事作為佐證。如果說,用「現代進行時態」再現歷史,是余秋雨的第一種筆法的話,適時介入正描寫的事件之中進行評述,可以看成余秋雨的第二種筆法。這種筆法使古代人物直接成為現代理念的審視對象,由此而成的感慨便接通古今,引人深思。
散文的「散」,需要宕開一筆。作為學者,面對一個歷史人物,頭腦中自然地會浮想出許多與之相似、相關的人物事件。這里,作者寫到范欽,便將范欽與當時也很有名的書法家、收藏家豐坊作了比較,和范欽的侄子范大澈作了比較。博引及聯想式的評述,是余先生的第三種筆法。這樣的結果,從藝術角度講,使文章具有豐滿厚實之美。從主旨角度來說,突出了「范欽身上所支撐的一種超越意氣、超越嗜好、超越才情,因此也超越時間的意志力」。范欽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作者的敘述也移到了天一閣傳人的身上。
就這樣,一個戲劇化的遺產分割場景出現了。
這是用「現代進行時態」描述的古代故事:「活到80高齡的范欽終於走到了生命盡頭,他把大兒子和二媳婦(二兒子已亡故)叫到跟前,安排遺產繼承事項。老人在彌留之際還給後代出了一個難題,他把遺產分成兩份,一份是萬兩白銀,一份是一樓藏書,讓兩房挑選。」
緊接著,作者的「現代感慨」生成了。筆法是帶著現代理念審視、議論歷史事件。
「我堅信這種遺產分割法老人已經反復考慮了幾十年。實際上這是他自己給自己出的難題:要麼後代中有人義無反顧、別無他求地承擔艱苦的期待書事業,要麼只能讓這一切都隨自己的生命煙消雲散!他故意讓遺囑變得不近情理,讓立志繼承期待書的一方完全無利可圖。因為他知道這時候只要有一絲摻假,再隔幾代,假的成分會成倍地擴大,他也會重蹈其他期待書家的覆轍。」
又接著的是「錢綉芸出嫁看書」的傳奇上演了。寫到這里,連作者自己也「覺得這里可以是一個文學作品了」。
的確,當年范欽的藏書也許源於其生命的自主喜好和由此而升的理性文化自覺,而天一閣傳人的藏書行為,則更需要一分「意志力」,即對前輩遺產以及苛刻的保藏規則的深刻體會或虔誠敬奉。另外,藏書的目的,本是為了流播文明,但要流播文明,卻需要如此的冷麵規則。前文所謂的「艱辛」,所謂的「悲愴」,也許就體現在這「傳承」上面。作者用「再現」、「點評」、「博引」等多種筆法,生動深刻地傳達了文化承繼的悲愴與神聖。
然而,最能體現范欽後人整體文化品位和人格品位的是,「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黃宗羲先生登樓」讀書。作者在這里感慨萬千,「這里有選擇,有裁斷,有一個龐大的藏書世家的人格閃耀。」其後,作者用鏡頭感極強的語言寫道「黃宗羲先生長衣布鞋,悄然登樓了。銅鎖在一具具打開,……」
天一閣終於走到了中國近代。秋風秋雨,使古老的藏書樓滿樓風雨。文章的第五部分描述了藏書樓的厄運:竊賊和偷兒的光顧,書商的侵吞,兵火的毀焚……作者描述的景象還是那麼感性:「潛入書樓,白天無聲無息,晚上動手偷書,每日只以所帶棗子充飢,東牆外的河上,有水船接運所偷書籍」,聯想博引卻異常的沉鬱:「錢綉芸小姐哀怨地人仰望終身而未能上的樓板,黃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過的樓板,現在只留下偷兒吐出的一大堆棗核在上面。」
沉鬱之極便轉為沉思。於是,余先生對「天一閣歷史文化風雨」的表述,告一段落。文章進入第六部分—尾聲部分,通過作者的議論,天一閣具象提升為「古典文化事業」的象徵,而它建造、傳承的過程中所遭逢到的種種坎坷和問題,也就是「古老文化」產生、承繼過程的種種坎坷和問題了。這樣說來,文章的主旨就不僅是一座文遺跡和與之相關的人了,文章所採用的種種手法,其實也可看成他本人對歷史文化的說法了。[4]
三、《風雨天一閣》的創作特色
(一)主題突出。
全文在展開的時候是緊扣主題,內容安排詳略得當,事例精心挑選;在對比襯托中論述層次分明,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前後呼應;六個層次,沒有平均用力,一、二、五,六是淡寫;三、四濃墨重彩。無論從篇幅,語氣,事例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力氣集中使用在第三、四部分上。同時其他部分雖然淡寫,卻也是有機組成部分,不可忽略的。
(二)文中時時閃耀著作者獨到的思想光芒。
這也是他的散文敢稱「文化散文」的原因。例如,作者進訪天一閣那天正是碰上台風暴雨之後的第二天,院內汪洋一片,他只好赤足挽褲趟水而前……。作者馬上聯想到歷史上學者登樓看書之難,想像成是天帝主持下舉行一個獰厲的儀式,迫使學者在當代也要形貌虔誠的來朝拜。類似閑筆,其實是緊扣題目,把一種文化觀念表達了出來,把對天一閣的敬畏,尊重(實際上是對文化的)誠惶誠恐的心情表達出來了。又如,選用錢綉芸姑娘的事例,從封建社會中婦女對文化的焦渴的角度來寫,揭示了一個新的文化命題。再如,他在評論,介紹范欽的時候,從「健全人格」這個角度來觀察論述,揭示範欽成功的原因。為什麼偏偏是范欽,而不是才華更加出眾,投入程度更加深的豐場和范大澈最後成功呢?
還有對乾隆采訪遺書,對天一閣是否一場浩劫的看法,都閃爍著作者個人的,獨特見解的思想光芒。[5]
(三)語言准確、通俗、充滿情感
他的語言風格介於文學語言和理論語言之間。不象文學語言那麼浪漫,也沒有理論語言空泛的毛病;又不象理論語言那麼精神和邏輯;也沒有理論語言的枯燥干澀。是一種雅俗共賞,適應性較大的語言風格,行文中必要時也有煽情的段落。
四 余秋雨式散文的文化意義
(一)學術性、文化性、思想性的大散文
余秋雨的散文不同於休閑散文,有人稱之為「是一種學術性、文化性、思想性的大散文」。大散文,就是沒有小家子氣。休閑散文也可以是好散文,但是大散文卻不是所有人都想寫就寫得出來的。要有文化修養,歷史知識,有開放的現代意識,有對民族,傳統文化和知識分子的深刻理解和憂患意識,還要有文筆。余秋雨選擇了文化散文這樣一個角度切入,也可以稱揚長避短,發揮資源優勢,走出了一條新路。[6]
(二)將歷史、文化話題通俗化
余秋雨的散文還有一層意義,就是將艱難的歷史、文化話題通俗化了,這就是在大眾與文化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所以雅俗共賞不僅是風格問題,也有大眾觀念,文化普及的意義。[7] 余秋雨的散文是當今文化書籍的市場奇跡.在一切學術類,文化類專著都滯銷、賠本的大形勢下,余秋雨的散文卻一版再版,成為暢銷圖書之一。余秋雨的散文能夠暢銷,盜版書能蜂擁而上,說明它的讀者多。讀者的選擇也說明了他的成功,說明在這一點上有意義。20世紀的最後100天,香港鳳凰衛星電視台的「千禧之旅」特邀請余秋雨,行程數萬里路,考察人類幾個最重要的文明發祥地。走一路,寫一路,文章稱《秋雨日記—千年巡拜》。後來文章也以連載的形式刊登在《北京晚報》上。這組文章「千年巡拜」的創意,顯然源於《文化苦旅》,只不過一個是國內巡拜,一個是國際巡拜。余秋雨先生的講學旅遊,沖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行程更加遠,范圍也更加大,由中國到地球全人類的文化和文明之地了。
(三)爭論和批評
對余秋雨先生散文的批評意見也相當活躍,爭論相當激烈,這在文化界和學術界形成了一個可稱「余秋雨現象」的熱點。特別是有一本叫《十作家批判書》,專門收集對當紅的10位作家的反面意見。其中批評余秋雨的那篇叫做《抹著文化口紅游盪文壇》。這本書標榜的是「對當下中國文學的一次暴動和顛覆,把獲取了不當聲名的經典作家拉下神壇」。因此裡面的批評意見都是比較尖銳的。另外還有一本書叫做《余秋雨現象批判》,收集的全部都是針對余秋雨散文的評論文章,兩方面的都有。書的主旨是為讀者提供一份20世紀90年代關於余秋雨現象的文化備忘錄。
爭論和批評是正常的,也是需要的,余秋雨的散文不是十全十美的,某些文章可能還有一些硬傷,需要在正常的,積極的評價,將散文創作提高一個層次。而且,在多元化競爭的社會轉型期,也需要各種文化選擇和文化觀念之間的碰撞、交融和磨合。爭論有利於文化事業的整體成熟和繁榮。余秋雨的散文能引起這樣的爭論,本身就具有深遠的意義。

② 關於風的散文

山風

戴望舒

窗外,隔著夜的屏障,迷茫的山風大概已把整個峰巒籠罩住了吧。冷專冷的風從山上吹下屬來,帶著潮濕,帶著太陽的氣味,或是帶著幾點從山澗中飛濺出來的水,來叩我的玻璃窗了。
敬禮啊,山風!我敞開門窗歡迎你,我敞開衣襟歡迎你。
撫過魂的邊緣,撫過崖邊的小花,撫過有野獸躺過的岩石,撫過緘默的泥土,撫過歌唱的泉流,你現在來輕輕地撫我了。
說啊,山風!你是否從我胸頭感到了雲的飄忽,花的寂寥,岩石的堅實,泥土的沉鬱,泉流的活潑? 你會不會說,這是一個奇異的生物!

我喜歡微風

耿林莽

這些綠色的樹,全都有安靜的性格。只在風來的時候,才絮絮低語。
這時候,風是極其微小的,小得誰也不感到它的存在。那樹上的細碎的葉子,像是在活動著自己的手指,又像嬰兒朦朧欲睡時,用小嘴吮吸著母親的乳房。
我想起大海平靜時,浪花像催眠似地拍打岩石,輕輕地一聲兩聲;漫上來,滑下去,在漫上來,像戀人們一次次地相吻……
我想起一個安靜少女的目光。當她在你眼前稍停一瞬,宛如蜻蜓在水面上輕輕一點,留下來比微笑還輕柔的溫情……
願微風輕輕地吹,海水緩緩地升;願再沒有人為的風暴,干擾這樹葉的和諧,海岸的寧靜,少女的柔情……

③ 散文賞析

周作人:《小河》

一條小河,穩穩地向前流動。經過的地方,兩面全是烏黑的土;生滿了紅的花,碧綠的葉,黃的果實。
一個農夫背了鋤來,在小河中間築起一道堰。下流幹了;上流的水被堰攔著,下來不得;不得前進,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亂轉。水要保他的生命,總須流動,便只在堰前亂轉。堰下的土,逐漸淘去,成了深潭。水也不怨這堰,--便只是想流動,

一日農夫又來,土堰外築起一道石堰。土堰坍了;水沖著堅固的石堰,還只是亂轉。
堰外田裡的稻,聽著水聲,皺眉說道,--"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憐的小草,我喜歡水來潤澤我,怯怕他在我身上流過。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他曾經穩穩的流過我面前,我對他點頭,他向我微笑。我願他能夠放出了石堰,仍然穩穩地流著,向我們微笑;曲曲折折的盡量向前流著,經過兩面地方,都變成一片錦綉。他本是我的好朋友,只怕他如今不認識我了;他在地底呻吟,聽去雖然微細,卻又如何可怕!這不你我的朋友平日的聲音,--被輕風攙著走上沙灘來時,快活的聲音。我只怕他這回出來的時候,不認識從前的朋友了,--便在我身上大踏步過去;我所以正在這里憂慮。"

田邊的桑樹,也搖頭說,--"我生的高,能望見那條小河,--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給我喝,使我能生肥綠的葉,紫紅的桑葚。他從前清澈的顏色,現在變了青黑;又是終年掙扎,臉上添許多痙攣的皺紋。他只向下鑽早沒有工夫對了我點頭微笑;堰下的潭,深過了我的根了。我生在小河旁邊,夏天曬不枯我的枝條。冬天凍不壞我的根。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將我帶到沙灘上,拌著他卷來的水草。我可憐我的好朋友,但實在也為我自己著急。"

田裡的草和蝦蟆。聽了兩下的話,也都嘆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亂轉;堅固的石堰,還是一毫不搖動。築堰的人,不知到哪裡去了。

賞析:

惡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惡 ,我們不要把人看成十全十美,也不要全盤否定一個人,雖說周作人當過漢奸,但許多方面周作人還是很有成就的,仁道主義、兒童教育、散文寫作都要超過魯迅。被判14年刑,因保護過李大釗之子李葆華,周作人給共產黨領導人寫信,共產黨讓其做翻譯,希臘作品多由周作人翻譯。

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適稱之為新詩的第一首傑作;

賞析:任何事物順其自然是最好的,五四時期,新舊交替,舊未退新未建,舊體制對人性的壓抑,對人精神的摧殘,長期壓抑,沒有疏導,個性不能自由生長,小河穩穩地向前流動,對其他人是有好處的,不會造成傷害,但是人為給堵了,築起了一道堰,而一旦爆發,就會造成傷害,堵是中國傳統文化突出的象徵;

現在的博士、研究生、大學生,遇到問題想不開,失戀等就自殺,現在的自殺很高,成長路上,父母所有的辛勤培育,付之東流,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身理、心理都健康,是需要我們深思的!!讓孩子歡快向前走,自然而然地成長,不要讓他們不快樂、不樂觀、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

④ 春風散文的句子賞析

春光明媚,點綴著西北廣袤的土地,閃耀在無垠的天際。

那一縷縷春風,與你我相遇,在那充滿生機的沃土裡,在那充滿希望的田野上。

俊俏的春姑娘,與你相遇在桃林,一片片粉紅的花瓣,圍繞著你,陪伴著你,與你一齊欣賞彩蝶的舞蹈,追尋小鳥的印記。

俊俏的春姑娘,與你相遇在河邊,一叢叢油綠的小草,歡迎著你,招待著你,與你一起聆聽流水的潺動,觀賞魚兒的游弋。

蝶兒啊!你平靜柔美的舞蹈,悠揚!悠揚!我和那粉燦的花兒,因為你的舞動,變得不再孤單,不再彷徨。

鳥兒啊!你清脆悅耳的歌聲,盪漾!盪漾!我和那飄柔的柳兒,因為你的歌唱,變得不再無趣,不再迷茫。

慢慢地,我化作春風,在大好河山裡流浪,彷彿聽見,有一個祥和的聲音,召喚我去遠方。蒼山在向我召喚:風兒啊!快過來吧!帶你去看我的蜿蜒與雄壯。大海在向我召喚:風兒啊!快過來吧!帶你去看我的廣闊與力量……

春風吹啊!吹啊!吹綠了萬千草木!吹靚了山野亭塘!在哪裡?在那裡!在那斑斕的花園里,在那翠綠的樹林里,在那古典的長亭里,在那粼燦的河塘里!花園遇見了你,蜂兒蝶兒來做伴,為你舞動青春。草木遇見了你,蟲兒鳥兒來做伴,為你長歌一曲……

漸漸地,夕陽西下了,我開始倦了,帶著春的美麗,帶著與你的不期的相遇,不知不覺入夢里,而你,卻不知不覺地進入我的夢里,繼續與你在天涯海角的相遇。不管在哪裡,都能遇見你,千言萬語,早已暗藏在心裡!春風!春風!我已離不開你!

⑤ 陳曦散文《很舊很舊的風》賞析

讓我再擁抱一下你那些遺落在記憶城堡里的童年那些小路交錯的回鄉村和我至今叫不上名字的答白肚皮的鳥。當我終於不再擔憂花朵的凋零不再為一隻螞蟻的迷路而心痛卻再也找不到你了那個與影子侃侃而談的小男孩。我懷念每一絲童年吹來的風每一抹故鄉村子裡瑩亮的月色懷念很舊很舊的操場和易拉罐充當的皮球。曾經盼著長大現在卻渴望變小再尋找一下丟失很久的動物橡皮我記得那上面刻著一個秘密。

⑥ 關於風的散文詩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後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6)風散文賞析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⑦ 張小風散文竹木篇賞析

流水光陰,總一段回憶,總有些章節,定格了唯美,那些過往馨香的味道,多少個回孤清月下答,獨自品味歡喜;一番滋味,總有些風霜,穿梭在堅強的心扉,品了又品,默然寂靜沉澱;人生,分寸之間的丈量,缺憾總是多過圓滿。走過一痴一念,莫要怨世情太薄,莫要怨人心難測,倘若懂得不貪,不執,不張揚,一切自當取捨有度,衡量有度,那麼總會有一米陽光,於等待中出現,呵護一場似水年華。

歲月的流失雖無情,卻也讓你體驗了成長中的辛酸與不易,讓你學會沉穩,學會加倍珍惜每一個平凡又不平凡的日子。當心的羽翼歷練到堅硬無比,所有的憂郁與彷徨,隨即也就煙消雲散。只管於風雨中展現最美的自然姿態,自信中笑著迎接每一個平凡。

流年清淺,繁華一墨。居一岸,我與秋風小酌;一語,我與瘦筆,暢談心扉;時光,就這樣靜靜定格於窗中歲月,如水的思緒,緩緩流成小河。一種柔情,藏匿於筆下,點滴只想若素,就描繪一山,一水吧!不言過往,不執浮念,只把心聲寄託在深遠的筆墨里,放飛心情。流年悲喜,過眼雲煙,滑過四季的種種相逢,最終都會靜卧在光陰下,慢慢流失老去。卻也可於心眸中,滋生花開一季又一季的清新,就看你如何采擷一筆閑情。

⑧ 楊絳風散文賞析

文章開頭說「為什麼天地這般復雜地把風約束在中間?」 ,結尾說「或者就為此吧,天地把風這般緊緊的約束著」 。

這樣寫的好處:一是在結構上首尾照應,使全篇渾然一體。二是在內容上,點明文章主旨,對待風,要有一 定的放鬆,也要給予一定的約束。

文章描寫「流水」和「風」 ,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處。相同之處是:都受束縛,渴求自由。不同之處是:面對束縛, 「流水」採取的是順乎自然的抗爭的方式,爭取解放,終得自由; 「風」採取的是堅決抗爭的方式,但終難自在。



(8)風散文賞析擴展閱讀:

楊絳文學作品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有時明凈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楊絳的文字韻致淡雅,獨具一格,更難得的是,當她用這潤澤之筆描寫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比那些聲淚俱下的控訴更具張力,發人深省。

⑨ 尋關於「風」的散文

風(散文)
風,在人們的思維中它顯得如此平淡,沒有誰會慢慢地去琢磨它、品味它。它飄然而至又驀然而止,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當它走後留下的卻只是一片惘然。
風有它的個性。
它伴隨著春的溫暖,夏的輕柔,秋的涼爽,冬的寒冷盤旋在四季的輪回中,推動著雲卷雲舒!
當春意朦朧的時候,它會伴著青的氣息,象一位美妙的少女,用柔柔的手指為大千世界梳理著每一寸角落,讓你體會它的輕柔,給你帶來新的期盼!
炎熱的夏天,風揮動著柳條、樹葉扇動著水面,涌盪著小船,送給你絲絲的清涼。也使那些閑來慢步在林蔭、溪畔、海邊、沙灘的男女老少,盡情享受著風帶給他們的愜意。
風有寬闊的胸懷,它以包容的姿態去擁抱整個世界。並伸出雙手拔開空中的片片雲彩,呈現給人們高高的天,朗朗的空,使你頓時覺得呼吸暢通,心曠神怡,彷彿跨入了另一個暫新的世界。同時它一邊為你收起路邊樹下那些遺落的殘骸,捧給你一條舒展的大路。
然而此刻誰也不會記得風的過錯,淡忘了風的凜冽、飆悍。瞬間的突變會令人目瞪口呆,驚恐中也對風充滿了無奈。。。。。。它不時的抓起自己堆起的雪拋灑向空中,呼嘯著、尖叫著。房屋、叢林、田園、小船被強行披上了銀裝,溝出一幅純白的圖案,現出一片冬的素靜。
雖然從來不被人們青睞,但它仍是執著地陪伴著四季的更改,默默地展示著自己的風采!
風無處不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