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家豐子愷賞析

家豐子愷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2 20:10:53

① 《夢痕》豐子愷 賞析

夢痕 (豐子愷)

作者:白鹿靑崖 提交日期:2005-12-28 16:18:00

我的左額上有一條同眉毛一般長短的疤。這是我兒時游戲中在門檻上跌破了頭顱而結成的。相面先生說這是破相,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夢痕」。因為這是我的夢一般的兒童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唯一的痕跡。由這痕跡可以探尋我的兒童時代的美麗的夢。

我四五歲時,有一天,我家為了「打送」(吾鄉風俗,親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門來作客,辭去時,主人家必做幾盤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親、姑母、嬸母和諸姊們都在做米粉包子。廳屋的中間放一隻大匾,匾的中央放一隻大盤,盤內盛著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餡用的甜甜的豆沙。母親們大家圍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捲起衣袖,向盤內摘取一塊米粉來,捏做一隻碗的形狀;夾取一筷豆沙來藏在這碗內;然後把碗口收攏來,做成一個圓子。再用手法把圓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條絞絲花紋的脊樑來;最後在脊樑湊合的中心點上打一個紅色的「壽」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陳列在大匾內,樣子很是好看。大家一邊做,一邊興高采烈地說笑。有時說誰的做得太小,誰的做得太大;有時盛稱姑母的做得太玲瓏,有時笑指母親的做得象個

② 關於《家》的賞析 誰有 豐子愷的 急需

賞析

什麼是家?哪裡是家?這大概是困擾很多人的一個問題。不過慶幸地是,我不用被這問題所困擾,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可是如果光想自己,難免有點太自私了,還是應該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
豐子愷可以把朋友家、旅館、出租房都當成自己的家,這不失為一種大度,對這個世界的大度,也是對自己的大度。他沒有太多的要求,只求一個輕松的氛圍,他就覺得是家。可從另一個方面看,豐子愷即使是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里,也不覺得這是自己真正的家。他的家在哪裡?他迷茫了。在他的概念中,五湖四海都是家,又都不是家。既然無「家」可歸,就不妨到處為「家」。也許他真的相通了,可我認為很大程度上他也是在迴避著這個問題,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家」真正的定義。
「家」是責任。
通常教育孩子總是要讓他們成家立業父母才安心,可這所謂的「成家」難道僅僅是結婚那麼簡單的嗎?如果只是為了結婚而去戀愛的話,那就是當事人一個極大的悲哀,不,應該說是這個社會的一個悲哀。婚姻光有愛是不夠的,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責任,對家的責任。
「家」是自由。
鳥兒沒有了天空,它們就沒有了自由,也就沒有了家。如果認為光是給它們做一個無比精緻的鳥籠就可以彌補這一切的話,我勸有這些想法的人們快一點收手。如果他們真的想給鳥兒一個家的話,就應該放他們回到那屬於它們的天空中,那裡才是它們真正的家。家不是能夠靠面積來圈住的。
「家」是快樂。
一個家庭之所以會走到離婚那一步,會不成「家」,就因為他們缺少了快樂。沒有快樂的家不能稱之為「家」。家是給人溫暖的地方,不是給人痛苦的地方。如果家庭成員整日為他們所謂的「家」而困擾著、迷惘著,他們又何必這么自欺欺人非要維持這表面上的虛榮呢,人不是為別人而活,家也不是為別人而建,得靠我們自己去創造,去經營。
「家」是歸宿。
人從一出生就註定了死亡,這是誰都無法逃避的。我們常說,人在這世上走了一遭,結果都是一樣的,最後留下的就只有那四方盒子中的一點東西,什麼都帶不走。生活不要注重結果,要注重過程。可結果其實也很重要。一個死刑犯和一個烈士誰的結果更好一點是毋庸質疑的。不能太注重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當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家」,是我們心的歸宿。在這里我們可以生活得很平靜,像無風時的湖水一般,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平靜的生活的。
從小在「家」這個話題上沒有吃過虧的我,難免在談論這個話題時思維會被禁錮,以至於只能膚淺地談及一些皮毛而已。至於更深層的血肉乃至靈魂的觸及和挖掘,我相信,一定會有精確地定義出現的,讓我們共同期待那一刻的到來!

③ 豐子愷《憶兒時》賞析

《憶兒時》這篇散文是豐子愷寫的,選自《豐子愷作品精選》,是一篇很質朴,很感人的文章。豐子愷回憶兒時,說有三件事不能忘卻,一是養蠶,二是中秋賞月,三是釣魚。

養蠶主要為了紀念祖母,這是一個良辰佳節,祖母將「養蠶」也大規模地舉行,作者看著祖母、姐姐。後來祖母去世了,養蠶也不再繼續。中秋賞月是跟著父親、姐姐一起吃蟹,父親最愛吃蟹,再配上一壺酒就更不錯了,我和姐姐也很享受這一晚的寧靜;釣魚是好朋友王囡囡教「我」的兩個小夥伴在一起互相關照,很開心。三件事都讓作者難以忘懷。

然而,在文章結尾他說:「我的黃金時代很短,可懷念的又只有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作者很有愛心,對動物有憐憫之情,他也很淳樸,很善良,和小夥伴很友好。

在《憶兒時》一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童真而溫潤有情的童年豐子愷,也看到了一個敦厚、仁愛、有一顆慈悲心的豐子愷。文章中透射出他關於生命關於世界的看法,生命是平等的,生死是自然的,孩子是最純真的,以一顆孩童般的心。真誠的對待世間萬物,把名利置於身外,用一顆平常心,淡然的面對人生。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像孩童般快樂的活著,不必因生活中的瑣事自尋煩惱。

拓展資料:

豐子愷簡介:

豐子愷,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

豐子愷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畫集《子愷漫畫》等。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豐子愷漫畫結集面世。

④ 豐子愷的《楊柳》賞析!

楊柳,是一種平凡的樹。它沒有松樹的挺拔,也沒有白楊的偉岸。更沒有百花的嬌媚。但古往今來它卻成為文人筆下不衰的頌歌。著名的現代作家、畫家、文學翻譯家豐子愷筆下的楊柳更是別具一格。
作者是喜歡楊柳的,但從字面上看,作者似乎站在不喜歡楊柳的人一邊。這就叫欲揚先抑。按說,作者的畫中多楊柳,作者應該是喜歡楊柳的。作者多次從「有人說」的角度來談自己對楊柳的感情。作者喜歡楊柳的原因不象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刻意去喜歡楊柳的。作者喜歡上楊柳完全是偶然的情況下,是因為昔年在自己的屋邊種了一株楊柳,而取名為「小楊柳屋」。作者之所以不明確說原因上因為其實喜歡上楊柳上非常偶然的,極平常的。也許在別人的眼裡,這不能成為理由的。
通過對比來體現楊柳的特點,來贊揚楊柳。楊柳是一種植物,但在作者筆下卻賦予了它以人的品質和精神。作者贊美的是楊柳的平凡朴實和不忘根本的品質,楊柳不求索取,但求奉獻,是其「賤」,它不貪圖自己的榮光,而是「條條不忘記根本」,這是其「下垂」。楊柳的「高而能下」的品質是難能可貴的,對於做人來說,應該學習這種精神。
作者由楊柳下垂的姿態想到了不忘記根本的精神。由樹及人,使主題得到深化。飲水思源,知恩圖報乃是為人之道。但生活中的許多人卻過河拆橋,甚至落井下石,作者在敘寫中蘊涵了對這些現象的指斥。作者賦予楊柳以主觀情感,以楊柳喻人,諷刺現實生活中某些作威作福,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人。
本文主要綜合用了排比、比喻、對比、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第二段中,「或者說我愛它的鵝黃嫩綠……小蠻腰……」這是排比。例如「好像掛著幾千串嫩綠的珠子」是比喻。例如第五段「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里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這是擬人。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表達更具生動形象性,使說理更透徹,更精闢。

⑤ 豐子愷 白鵝 賞析

豐子愷
曾用名豐潤、豐仁,號子愷,浙江崇德人。他一生涉獵文學、繪畫、音樂、翻譯、書法等各個領域,並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豐子愷最負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他寫散文,總是選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題材,以自己的所感,用最質朴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傾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而引起共鳴。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則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剛把這只鵝抱回家時,從「身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的姿態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繼而以「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吃相中」這一過渡段統領了全文,細致刻畫了鵝「嚴肅鄭重」的聲調,「大模大樣」的步態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苟」的吃相。如:鵝的叫聲,音調嚴肅鄭重,似厲聲呵斥。它的舊主人告訴我:養鵝等於養狗,它也能看守門戶。後來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甚至籬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亞於狗的狂吠。
鵝的步態,更是傲慢了。大體上與鴨相似,但鴨的步調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它常傲然地站著,看見人走來也毫不相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
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笑。我們的鵝是吃冷風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先吃一口冷飯,再喝一口水,然後再到別處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約這些泥和草也有各種可口的滋味。這些食料並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絲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飯,倘若水盆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因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過泥和草再回來吃飯。此外,作者還善於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用「我們的鵝老爺」「不勝其煩」「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貶義的詞語表現鵝的個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體會動物的有趣、可愛,感受作者對生命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二是在閱讀總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⑥ 《春》豐子愷賞析分段。

春》一文結構嚴謹,是典型的「總起——分述——總結」結構.第一段是總起,後面再分別論述.

本文專第一、二節寫了春屬天來到,萬物蘇醒,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起著總起的作用.第

第三節運用擬人化手法描寫了春草活潑調皮的樣子;

第四節描寫了春風中溫柔的柳枝,混合的氣息,鳥兒的歌喉,牧童的短笛;

第五節描繪了朦朧安詳的如詩如畫的春雨美景;

第六節寫了春天裡,人們趕趟兒似的,一個個出來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第

七、八、九節運用博喻的修辭手法,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起著總結全文、寄寓主題的作用.

⑦ 豐子愷<<給我的孩子們>>的賞析

1.這篇文章贊美孩子們天真純潔的本性和他們活潑的創造力,感慨了對童年版美好時光的懷念,權朴實自然。朴實緣於文章思想內容上的真情至情。豐子愷作為一個著名漫畫家,文章不多。這篇《給我的孩子們》的文章里表露了對孩子的贊美。對他們那種純真、毫不掩飾、由心流露的特點的喜愛、贊美、甚至崇拜。
2.豐子愷,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字仁,號子愷,浙江崇德(今桐鄉)人。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
3.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解放後,曾任上海美協副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中國畫院院長。

⑧ 關於豐子愷的《秋》的主要內容,主旨,人物分析,5個家居賞析和感悟

在《秋》這篇文章中豐子愷先生抒發了自己對「秋」的獨特的感受。這主要通過「秋」與「春」的對比體現出來。年青的先生對春有著一種獨愛,所以總是「設法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而且作詩作畫,痛飲三江,並秉燭夜遊,享用春色。此時的他完全陶醉於眼前的明媚春光。但是秋天畢竟還是要來的。正如人的一生,短暫的青春過去,便是漫漫的艱難跋涉。去除了對春的那份摯愛,先生感悟中領悟到了秋色大神韻。因為他已習慣於花開花謝,春去秋來;因為他已體驗到人生的進程不過如寒來暑往的四季交迭。所以,他的心境與秋意冥合,且不像年輕時候那樣對於春的狂喜與焦灼而對秋的淡漠與悲哀,此時他只感覺秋的可愛與融化其中的寧靜,有了「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並常常在怒自覺中感悟到自己「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 ,以至於「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在這其中。不自覺地增添了幾分對春天的蔑視:「每當萬象回春的時候,看到群花的斗艷,蜂蝶的擾攘,以及草木昆蟲與到處爭先恐後的滋生繁殖的狀態,我覺得天地間的凡庸,貪婪,無恥,與愚昧,不過於此了!」甚至覺得柳條上掛了隱隱的綠珠與桃枝上著了點點的紅斑也是可笑又可憐的。

當然,在對春的不滿中也流露出豐子愷先生對擾擾攘攘紛紛爭爭的人生現實的不滿。這不滿,既是20年代末中國社會現實的反映,同時也是佛家思想的一種參與。佛家主張生死輪回、涅盤寂靜,宣稱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在內都在不斷的輪回中生活,正像春夏秋冬四季之景不同一樣,處於生滅變化的瞬時狀態。因緣聚合,剎那生滅,何須爭奇斗艷、爾虞我詐,何須留連忘返、沉醉方酣。所以,處於輪回中的人,其最後目的不是追求一種轟轟烈烈昂揚奮發的入世精神,而是追求一種絕對安靜神秘的涅盤境界。這必然要擺脫現實的困擾與情感的糾纏。所以,先生冥合於秋意而鄙棄於春天的滋生繁衍便是這種佛像思想的反映。

對「秋」的感悟也讓豐子愷先生體驗到生的意義、死的價值。在這過程中,它讓作者不僅消除了惜春傷春的熱情,而且還使他在生榮死滅之間重新作了慎重的選擇:「我覺得生榮死滅不足道,而寧願歡喜贊嘆一切的死滅」。這選擇不免隱含著悲觀的色彩,但卻是徹悟人生的曠達之言。生與死、榮與辱、瞬時與永恆,這些矛盾的統一體,磨煉著人的毅志、胸境與處世態度。翩翩少年,由於意氣風發,看到的只是無休止的對世界的佔有,所以對於死,懷著萬分的恐懼。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不懂事的少年和死亡相隔得那麼遙遠」,所以「沒有必要去驚醒他們人生的美夢」。然而,對那些預感到死的恐懼降臨的忍耐來說,他們或者「求神拜佛,遍尋名山」,去找那羽化登仙的住所;或者「紙醉金迷,花天酒地」,懷著撈一把的心情來佔有夕陽西下的道道余輝;但就不敢面對死才能正確的對待生。所以,當先生對於「死」有一種體感以後,他覺得生榮所聯系的只是貪婪、愚昧與怯弱,而死滅才顯得謙遜、悟達而偉大。

然而,豐子愷先生意識到死的自然性卻並不因此激發起自己更多的入世激情,當然更不用說再茫然的沉湎於春天的夢幻了。他只是在秋的感悟和死的鍾育中,明白了甘苦悲歡只不過是執著人生的具體內涵。他要平安的度送與超脫這煩惱的人生,在寂靜無欲中走過這人生的里程。這情緒雖極為消沉,但這消沉又反映了一個佛門子弟對苦海人生的基本看法。但是在中國20年代末嚴酷的現實斗爭面前,遁入空門,與世隔絕也是一種幻想,何況先生並不是一個我佛慈悲的忠實信徒,他六根未斷,凡心未卻,仍然免不了對現實的關注。所以文章最後,當立秋的雷聲夾著冰雹的秋雨扣打著他矛盾的心靈時,他也不得不感慨自己是「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自顯示出自己的心境與中國激烈的現實生活的不協調。

總之,這篇散文雖題為《秋》,卻是從秋天的感受入手,寫出了作者對春秋的取捨、對生死的看法,既有秋心老練、超脫風俗的成熟,也有看破紅塵又無法了卻凡心的矛盾。它是作者對人生真諦深一層的領悟,也折射出當時中國階級搏鬥的激烈現實,也反映了豐子愷皈依佛門的矛盾心理。尤其是作者拂去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傷,更給人一份達觀與成熟。

⑨ 窗前梧桐知多少——豐子愷的《梧桐樹》賞析

摘要:豐子愷不僅是漫畫家.更是散文家.他創作的散文獨具魅力.他的散文和版他的畫一樣權,雖然寫的是耳聞目見的瑣事或個人感想.但往往「小中能見大.弦外有餘音」.讀後令人回味頗深.他的散文《梧桐樹》就借梧桐樹的四季變化表現了他對自然、對人生的看法.

⑩ 豐子愷 白鵝賞析

賞析:

《白鵝》這篇文章很典型地體現了豐子愷的這種寫作風格和人生態度。狀物文章不但要寫出對象的特點,更要寫出作者的情懷,沒有情懷和寄寓的文章是呆板的,缺乏感染力的。

教學這篇課文,在落實人文性要求時必須強調體認事物背後的情感元素,具體教學過程中可結合豐子愷的一些漫畫進行講解。

從工具性層面著眼,《白鵝》這篇文章層次鮮明,寫法簡潔易懂,很好地體現了狀物文章的典範價值。文章先簡單交待白鵝的來歷,再用「左顧右盼」一詞點明白鵝高傲的特點。接著,作者用一個過渡段總起,然後分別從叫聲、步態、吃相三個層面分別刻畫白鵝高傲的特點。

在每一個具體層面,作者又以不同的角度展開。叫聲與步態主要運用比較手法,前者主通過與狗的比較突出鵝叫聲的嚴肅鄭重,後者則通過與鴨、凈角的比較突出鵝步態的傲慢。在吃相這個層面,豐子愷又從食物、吃法、鵝狗大戰三個視角進行描畫。

在每個層面,作者又用總起句總括鵝的相關特點。整篇文章結構清晰而具體,形象地展現了結構性思維的魅力,極富借鑒學習意義。教學過程中不能以一句簡單的總分概括了之,而應該讓學生理解,寫一個事物圍繞它的特點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表現,初步掌握寫狀物文章的能力。

(10)家豐子愷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豐子愷寫於1946年,寫他抗戰後期在重慶鄉間的生活,原名叫《沙坪小屋的鵝》,今入選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這個單元收錄的都是狀物類文章,編者共選編了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公鵝》以及老舍的《貓》和《母雞》等四篇,豐子愷這篇文章,編者作了一些刪節改動,更加突出了文章的狀物性質。

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出發,學習狀物文章旨在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意識,喜愛小動物,熱愛生活的情懷和寫作狀物文章的能力。《白鵝》是這個單元的首篇,文章經編者處理後成了一篇經典的狀物文章,是落實單元教學任務一個很好的載體。

豐子愷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在文學和藝術諸方面都有不俗的建樹。他親近生活,喜愛兒童,富有童心、童趣。他的作品,無論畫作還是隨筆小品,時常展現出濃濃的童真和生活情趣。

他的隨筆小品文在創作上常小處落筆,以小見大,言外有意,讀他的文章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他細心地體察生活,用心地記錄生活,開心地享受生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