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皇帝提倡開荒,為何平民卻投奔地主,而不是自己找地耕種
這句出自《詩經》中的名言已傳唱千年,意思也很簡單——封建統治時期,皇帝是國度上唯一的統治者,任何土地、動植物包括人,都是皇帝私有財產。
春秋與戰國時期,各個封建諸侯便開始提倡平民開墾荒地耕種。譬如,商鞅便廢除了戰國時期「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開阡陌,廢井田)
問題來了:在此前提下,為何古代平民大部分卻願意投奔地主大戶,當個永世不能翻身的佃戶、包身工,而不是自己去開墾荒地?

摘自《中國農史》——河南大學出版
能保證兩年之內有飯吃的家底,拿這些錢去干點什麼不比種地強嗎?因此,古代平民之所以不敢開墾荒地,主要還是因為上層對底層剝削。已開發耕地,早已被那些大家族或者官方把持。適合開墾的土地大部分位居安全區內,非要開墾荒地,就必須去那些土地貧瘠,風險很大的荒郊野嶺,收獲可能遠遠達不上支出。
即使從非安全區內找到一塊肥沃土地,種上了莊稼,收成也很好,可又該如何判斷這塊土地的歸屬權?那些地處大戶都是見錢眼開的主,將這塊田地搶去,官府也不可能對百姓有任何保護。
再者說,開墾荒地時勞動者要吃,一家老小近兩年的支出也不少。有這樣的家底和精力卻非要去種地,那不是自找苦吃嗎?
參考文獻:中國農史、齊民要術
Ⅱ 爺爺是個種莊稼的能手彈起莊稼爺爺頭頭是道這真是(填詩句或俗語名言)
爺爺是個種莊稼的能手,談起莊稼,爺爺頭頭是道,這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Ⅲ 關於責任的名人事例
1、曹操的士兵不懂得愛護莊稼,常在莊稼地里亂跑,踩壞莊稼。曹操知道後很生氣,他下令全軍將士,一律不得踐踏莊稼,違令者斬!有一次,曹操率領士兵們去打仗。正當曹操騎在馬上邊走邊想問題的時候,突然從路旁竄出幾只野雞,從曹操的馬頭上飛過。
馬沒有防備,被這突如其來的情況嚇驚了,嘶叫著奔進了附近的麥子地。待曹操勒住驚馬,地里的麥子已被踩倒了一大片。
曹操執意要執法官按照軍法治罪。執法官想了想說:「丞相,您是全軍的主帥,如果按軍令從事,那誰來指揮打仗呢?」 眾將官見執法官這樣說,也紛紛上前哀求。
曹操見大家求情,就用頭發來代替首級,說完他拔出了寶劍,割下了自己的一把頭發。
2、20世紀初的一位美國義大利移民曾為人類精神歷史寫下燦爛光輝的一筆。他叫弗蘭克,經過艱苦的積蓄開辦了一家小銀行。
但一次銀行搶劫導致了他不平凡的經歷。他破了產,儲戶失支了存款。當他拖著妻子和四個兒女從頭開始的時候,他決定償還那筆天文數字般的存款。
所有的人都勸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件事你是沒有責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許我沒有,但在道義,我有責任,我應該還錢。」
3、1920年,美國一個年僅11歲的男孩在踢足球時踢碎了鄰居的玻璃,人家索賠12.5美元。當時12.5美元可以買125隻下蛋的母雞,闖了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說:對過失負責。可他沒錢,父親說:錢我可以先借給你,但一年後還我。
從此,這個男孩就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後,他終於還給了父親12.5美元。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
4、武漢市鄱陽街有一座建於1917年的6層樓房,該樓的設計者是英國的一家建築設計事務所。20世紀末,也即那座叫做「景明大樓」的樓宇在漫漫歲月中度過了80個春秋後的某一天,它的設計者遠隔萬里,給這一大樓的業主寄來一份函件。
函件告知:景明大樓為本事務所在1917年所設計,設計年限為80年,現已超期服役,敬請業主注意。80年前蓋的樓房,不要說設計者,連當年施工的人,也不會有一個在世了,然而,至今竟然還有人為它的安危操心,操這份心的,竟然是它的最初設計者,一個異國的建築設計事務所。
5、74歲的軍隊醫學專家、解放軍302醫院原專家組成員姜素椿,因年事已高,而且曾患癌症作過手術,醫院領導要求他只在室外坐鎮指導抗擊「非典」。
然而,姜素椿在治療現場,感到問題嚴重,情況危急。他以高度的責任感,始終站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在那些日子裡,人們在病房、手術室總能看到這位老專家忙碌的身影。
他連續參加對患者的診斷、治療總結,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和睡覺。然而,由於體力嚴重透支,他終於被感染了。姜素椿建議,立即到廣州採集「非典」康復後患者的血清,在自己身上進行試驗。大家清楚,輸注任何血製品都有一定的風險,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
但在無私無畏的姜素椿的執意要求下,經醫院緊急論證,於3月22日,在姜素椿身上注射了這種血清。同時,醫院配合其他葯物進行治療,姜素椿患病23天,就奇跡般康復出院了。姜素椿又回到工作崗位,為攻克防治「非典」難題做貢獻。

(3)種莊稼的名言擴展閱讀:
總有這樣一些人讓我們感動。
黨的好乾部牛玉儒以勤政為民、忘我工作詮釋「生命一分鍾,敬業六十秒」,橋吊工人許振超在普通崗位上創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鄉郵員王順友二十年如一日大涼山中用腳步丈量工作的苦樂,公安衛士任長霞以熾熱情懷書寫執法為民的人生壯歌。
導彈司令楊業功用赤膽忠心澆鑄共和國的和平之盾,醫學專家鍾南山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敢醫敢言,科學家馬祖光在實驗室里以生命之火點燃科學之光,藝術家常香玉用德藝雙馨八十人生唱響「戲比天大」……從中,人們無不感受到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這就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責任。
也有這樣一些事令我們痛心。
一起起慘痛礦難帶來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一種種假劣食品導致許多無辜百姓受到傷害,一次次嚴重污染造成難以挽回的生態災難……從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們看到了共同的禍根,這就是責任的缺失。
責任,就這樣沉甸甸地擺在我們面前。
Ⅳ 什麼什麼不種莊稼 名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時期〕諸葛亮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內奢。〔容唐〕李商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北宋〕司馬光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清]朱用純
勤儉的美德猶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盛開富有的花,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現代格言]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珍珠為寶,稻米為王
每一食,便念稼牆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Ⅳ 關於農業的諺語俗語
1、春雷響,萬物長。
2、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3、立春三場雨回,遍地都米。
4、春雨漫了壠,麥子豌答豆丟了種。
5、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6、麥怕清明連夜雨。
7、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8、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9、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
10、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5)種莊稼的名言擴展閱讀:
諺語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簡單而簡潔的短語。其中大部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實際經驗,一般是口頭流傳下來的。它大多是一個容易理解的短句或押韻的口語形式。
農業諺語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業經驗。衛生諺語是人們根據衛生保健知識總結出來的。社會諺語一般指在待人、待人、治國等方面應該注意的事情。學習諺語多為學習經驗的總結,鼓勵人們努力學習。
網路-諺語
Ⅵ 農家的諺語
農家諺語:
1、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2、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內燈。
3、風靜天熱人又悶容,有風有雨不用問。
4、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
5、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6、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7、雷聲繞圈轉,有雨不久遠。

(6)種莊稼的名言擴展閱讀:
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現成的話。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
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類別繁多,數不勝數。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