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張衡傳名句

張衡傳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02 07:36:29

⑴ 帶正字的名言名句,給孩子起名用

正不容邪,邪復妒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公卿詩滿壁,雅正日相親。
公道來自公心,正派源自正氣。
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為人正,為政勤,為官廉,為民實。
君子之修身,內正其心,外正其容。
念頭端正,福星臨,念頭不正,災星照。
習與正人居之,不能無正也;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語也。
執法如山方顯凜然正氣 清正廉潔自會寵辱不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正法則,選賢良。——《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傳·隱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正身以黜惡。——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謹正鹽筴。——《管子·海王》。
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
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
正則無景。——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正冠而纓絕。——《莊子·讓王》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樂出其途。——柳宗元《全義縣復北門記》
以土圭正日景。——張昭遠《舊唐書》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書·說命下》
諸侯與正而不賢也。——《穀梁傳》
盡璇機之正。——《後漢書·張衡傳》
有不貢士謂之不率正者。——《尚書大傳·皋繇謨》
指蒼天以為正。——《楚辭·九章·惜誦》

《康熙字典》:
〔古文〕㱏《唐韻》《韻會》《正韻》之盛切,音政。
《說文》是也。從止一以止。
《注》守一以止也。
《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正。
《易·乾卦》剛健中正。
《公羊傳·隱三年》君子大居正。
又備也,足也。
《易·乾·文言》各正性命。
《書·君牙》咸以正罔缺。
又《爾雅·釋詁》正,長也。
《郭注》謂官長。
《左傳·隱六年》翼九宗五正。
《杜注》五正,五官之長。
又《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冥,土正曰後土。
又官名。
《禮·王制》史以獄成告於正。
《鄭注》正,於周鄕師之屬,今漢有正平丞,秦所置。
又朼載也。
《周禮·夏官》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體。
《注》正謂朼載之。朼,亦作匕。
又常也。朱子雲:物以正為常。
又正人,尋常之人也。
《書·洪範》凡厥正人。
《朱子·語錄》是平平底人。
又定也。
《周禮·天官》宰夫令羣吏,正歲會,正月要。
《注》正,猶定。
又決也。《詩·大雅》維龜正之。
又治其罪亦曰正。
《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賊殺其親則正之。
《注》正之者,執而治其罪。
《王霸記》曰:正,殺之也。
又直也。
《易·坤·文言》直其正也。
《爾雅·釋泉》濫泉正出。正出,直出也。
又平質也。
《論語》就有道而正焉。
《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
《注》謂質正其是非也。
又以物為憑曰正。
《儀禮·士昏禮》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
《注》有正者,以托戒使不忘。
又釐辨也。
《論語》必也正名乎。
又四月亦曰正月。
《詩·小雅》正月繁霜。
《箋》夏之四月,建巳之月。
《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
又《杜預·左傳·昭十七年注》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正,音政。
又預期也。
《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
《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不正反,戰不正勝。
又三正。
《史記·歷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然。
《後漢·章帝紀》王者重三正,愼三微。
《注》三正,天地人之正。
又人臣之義有六正,謂聖臣、良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也。見《說苑》。
又七正,日月五星也。
《書·舜典》作七政。
《史記·律書》作七正。
又八正,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
《史記·律書》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
又《大品經說》八正,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王屮·頭陀寺文》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
又先正,先賢也。
《書·說命》昔先正保衡。
又諡法。
《汲冢周書》內外賔服曰正。
又與政通。
《詩·小雅》今茲之正。
《禮·月令》仲春班馬正。皆與政同。
又朝覲曰朝正。
《左傳·文三年》昔諸侯朝正於王。
《杜注》朝而受其政敎也。亦讀平聲。
《杜甫詩》不見朝正使。
又姓。
《廣韻》宋上卿正考父之後。漢有正錦,《後魏志》有正帛。又復姓,漢有正令官。
又宗正,星名。《甘氏星經》在帝座東南,主宗正卿大夫。
又《廣韻》之盈切。《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音征。歲之首月也。
《春秋》春王正月。
《公羊·穀梁傳注》音征。或如字。今多讀征。又室之向明處曰正。
《詩·小雅》噲噲其正。
又射侯中曰正。
《周禮·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五正。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二正。
《詩·齊風》終日射侯,不出正兮。
《毛傳》二尺曰正。
《疏》正大於鵠,三分侯廣,而正居一焉,其內皆方二尺。
又《儀禮·大射儀鄭注》正者,正也。亦鳥名。齊魯之閑名題肩為正。正,鳥之捷黠者,射之難中,以中為雋,故射取名焉。又與征通。
《周禮·夏官》諸子有兵甲之事,則授之車馬,以軍法治之,弗正。
《疏》正,音征。謂賦稅也。唐武後作。
考證:《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出不出反,戰不正勝。

⑵ 《張衡傳》文言文中重點句子,常考翻譯的有哪些

重點句子及翻譯:

1,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翻譯:雖然才華高於世人,卻並不驕傲自大。(他)總是舉止穩重、神態淡泊、寧靜,不喜歡與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2,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翻譯:張衡善於器械製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3,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翻譯: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4,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翻譯:曾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怪它這次沒有應驗。)

5,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翻譯: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

6,宦官懼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翻譯: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出來了。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一起詆毀他。)

⑶ 求古語名句大全,或者電子書!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睢》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呂氏春秋·盡數》)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中庸》)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孫子兵法·九地》)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上》)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淮南子·《主術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淮南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晏子·春秋》)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諫逐客書》)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味行乎。(漢·劉向《說苑》)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

●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貧。 (漢·楊雄《解嘲》)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唐·韓愈《進學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唐·韓愈《馬說》)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李世民(引自《資治通鑒》)〕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騰王閣序》)

●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毒難盡。(唐·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 宋神宗評資治通鑒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宋·宋真宗《勵學篇》)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 (宋·歐陽修《伶官傳序》)

●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宋·范開)

●將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宋·蘇軾《赤壁賦》)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宋·蘇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宋·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明·文嘉《明日歌》)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清·陳澹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清·黃宗羲《原臣》)

●目所不見,非無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清·王夫之《思問錄內篇》)

●冰出於水,而寒於水;雲出其山,復雨其山。(清·梁同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眾;學問休言我勝於人,勝於我者還多。(清·李惺《西漚外集·葯言剩稿》)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薜渲)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也可以遠害。(洪應明)

●白鷺立雪,愚人看鷺,聰者觀雪,智者見白。(林清玄)

●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桓寬《鹽鐵論·制議》)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何承天《上邪篇》)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篙如草。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務下學而上達,毋舍近而求遠。

●片言九鼎,一公百服。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患;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喜;富而無驕易,貧而無怨難。

●進步便思退步,著手先圖放手。

●擇善勿過高,當思其可從;攻惡勿太嚴,要使其可受。

●天欲禍人,必先與微福驕之, 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會受;天欲福人,必先與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會救。

●下情難於達上,君子不恥下問。

●舞弊者得利,效仿者紛至;舞弊者受罰,接踵者斂(絕)跡。(舞弊者得利則效仿者至;舞弊者受罰則接踵者絕。)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兮;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兮。

●石可破,而難奪其堅;丹可磨,而難奪其赤。

1,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2,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8,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

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1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勸學》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1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

1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史記》

14,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史記》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1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17,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論語》

18,貧而無怨,富而不驕。--《論語》

19,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20,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漢書》

21,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漢書》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2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2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25,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毛詩序》

26,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

27,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2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2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30,輕則寡謀,驕則無禮。--《國語》

31,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3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33,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范仲淹

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范仲淹 《岳陽樓記》

35,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唐·王勃 《滕王閣序》

36,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蘇軾 《賀歐陽少師致仕啟》

3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蘇軾

38,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蘇軾 《赤壁賦》

39,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明·凌濛初

40,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 《後出師表》

41,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書經》

42,久旱逢甘雨(霖),他鄉遇故知。

43,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4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老子

45,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

4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48,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無名氏 《爭報恩》

4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 《訓儉示康》

50,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遊子吟》

5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杜甫 《春夜喜雨》

52,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詩話》

5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5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5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56,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宋·朱淑真 《生查子》

57,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魏·曹植 《白馬篇》

58,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韓愈

59,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韓愈

60,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

6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

62,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陸游

6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6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月夜憶舍弟》

65,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

66,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6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68,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69,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70,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71,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晉·陶淵明 《移居》

7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

73,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陶淵明

7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7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

76,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

77,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李世民

78,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

79,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80,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賈島

8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歐陽修

82,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 丘遲

8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84,士為知已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國策》

85,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呂氏春秋》

86,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87,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88,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 《誡子書》

89,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屈原《涉江》

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91,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92,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93,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94,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101,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晏子

102,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

103,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水滸傳》

10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10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

10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

107,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 《滁州西澗》

10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離騷》

109,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 《離思》

11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11,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

112,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 《詠柳》

11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 《游西山村》

11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115,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陸游

116,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 《示兒》

117,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18,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陸游 《病起抒懷》

119,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12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宋·葉紹翁 《游園不值》

121,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

122,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軾

12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124,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 《惠州一絕》

12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蘇軾

126,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12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12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129,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白居易

130,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

131,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13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

133,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

134,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瑟琶半遮面。-- 白居易 《琵琶行》

135,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136,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 《江南逢李龜年》

137,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 《絕句》

138,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 《蜀相》

139,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 《登高》

140,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杜甫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141,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

14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

14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144,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

145,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蘇麟

14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14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 《詠史》

148,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

149,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

150,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

15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

152,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

15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

15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15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

156,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牧

157,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158,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

159,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

160,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

161,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

162,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

16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志南

16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

165,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

16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

167,著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 關漢卿

168,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

169,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

170,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宋祁

17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台。-- 陸游

172,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龔自珍

173,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

174,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岳飛

17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

176,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

177,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178,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韜玉

179,年之計在於春.-日之計在於晨。--《南陽蕭繹》

180,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

181,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馮夢龍 《古今小說》

182,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 《七夕》

183,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184,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 《石灰吟》

18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清代·趙翼 《論詩》

186,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清代·孫洙 《唐詩三百首序》

187,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⑷ 求高中文言文

必修四
[教材篇目]——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考點知識鞏固
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並解釋其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臣願奉璧往使 通: ,
(2)召有司案圖 通: ,
(3)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通: ,
(4)拜送書於庭 通: ,
(5)可予不 通: ,
「否」 不給
「捧」 雙手捧著
「按」 審察、查看
「熟」 仔細
「廷」 朝廷
.
.
.
.
.
《蘇武傳》
(6)信義安所見乎 通: ,
(7)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通: ,
(8)與旃毛並咽之 通: ,
(9)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通: ,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11)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通: ,
通: ,
通: ,
(12)前以降及物故 通: ,
「現」 表現
「叛」 背叛
「氈」 毛織的氈毯
「弆」 收藏
「無」 沒有
「沾」 沾濕
「襟」 衣襟
「訣」 辭別
「已」 已經
.
.
.
.
.
. .
.
.
《張衡傳》
(13)員徑八尺 通: ,
(14)形似酒尊 通: ,
(15)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通: ,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廉頗藺相如列傳》
(1)竊計欲亡走燕:
(2)使人遺趙王書:
(3)曲在於趙:
(4)均之二策:
「圓」 圓周
「樽」 酒器
「擒」 擒拿、捕捉
私下
送給
理虧
權衡、比較
.
.
.
.
.
.
.
(5)臣請完璧歸趙:

(6)相如奉璧奏秦王:
(7)禮節甚倨:
(8)不如因而厚遇之:
(9)左右欲刃相如:
(10)秦王不懌:
(11)位在廉頗之右:
(12)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比喻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本人
把和氏璧完好無缺地送回趙國。
捧著
傲慢
招待、款待
身邊的侍從
高興、喜悅

誓同生死的朋友
.
.
.
.
.
.
.
.
.
.
.
.
.
.
.
《蘇武傳》
(13)武帝嘉其義:
(14)因厚賄單於:
(15)陰相與謀劫單於母閼氏歸漢:
(16)武復窮厄:
(17)獨有女弟二人:
贊許
贈送禮物
暗中
陷於困境
妹妹
.
.
.
.
.
.
《張衡傳》
(18)游於三輔:
(19)遂通五經:

(20)公車特徵拜郎中:
(21)再遷為太史令:
(22)又多豪右:
(23)視事三年:
(24)上書乞骸骨:
游學
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
漢代官署名
陞官
豪族大戶
官員到職工作
大臣年老請求辭職
.
. .
. .
.
. .
. .
. .
3.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
(1)璧有瑕,請指示王
古義:
今義:指示下級或晚輩的話或文字。
(2)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古義:
今義:向前行進,思想進步。
(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古義:
今義:表示政府的公告。
兩個詞,指,指出;示,給人看。
兩個詞,走上前去進獻。
揚言。
. .
. .
. .
(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古義: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他的
成員。
《蘇武傳》
(5)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
今義:副詞,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6)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
今義:事業上的成績。
內外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親屬等。
相抵押。
栽培,提拔。
. .
.
. .
.
(7)兄弟親近
古義:
今義:親密地接近。
《張衡傳》
(8)公車特徵拜郎中
古義:
今義:可以作為事物特點的徵象、標志等。
(9)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古義: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做了皇上的侍臣。
特,特地;征,徵召,是兩個詞。
篆,篆文;文,花紋。
. .
. .
. .
4. 解釋下列多義詞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負

《蘇武傳》

(2)使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依仗
使……承擔
違背
辜負

數通使相窺觀:
單於使陵至海上:

使者
.
.
.
.
.
.
.

(3)征

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旁徵博引: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公車特徵拜郎中:
挾天子以征四方:
觀太學:
大王見臣列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玄都觀里桃千樹:
啟窗而觀:
(4)觀
應驗
表現
出征
證明
徵收
徵召
征討
學習
宮殿
景象
道觀
觀察
.
.
.
.
.
.
.
.
.
.
.
.
5. 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類型並釋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間至趙矣:
(3)卒廷見相如:
(4)肉袒負荊:
(5)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6)怒發上沖冠:
(7)臣乃敢上璧:
(8)舍相如廣成傳:
名詞作狀語,向西。
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名詞作狀語,「肉」作「袒」的狀語。
名詞作動詞,上前。
名詞作動詞,向上、豎起。
名詞作動詞,獻上。
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
.
.
.
.
.
.
.
.
(9)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

(10)趙王鼓瑟:
(11)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

(12)左右欲刃相如:
(13)寧許以負秦曲:
(14)大王必欲急臣:
(15)且庸人尚羞之:
(16)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名詞作動詞,穿,懷里藏著。
名詞作動詞,彈。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名詞作動詞,用刀殺。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承擔。
形容詞作動詞,逼迫。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後。
.
.
.
.
.
.
.
.
.
(17)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18)畢禮而歸之:
《蘇武傳》
(19)單於壯其節:

(20)輿營歸:
(21)空以身膏草野:
(22)杖漢節牧羊:
形容詞作動詞,尊重。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回去。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壯烈)。
名詞作動詞,用車子拉著。
使動用法,使……肥美。
名詞作動詞,拄著。
.
.
.
.
.
.
《張衡傳》
(23)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24)衡少善屬文:
(25)妙盡璇機之正:

意動用法,以……為奇。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
盡,形容詞作動詞,研究;
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
.
.
.
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6. 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之

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②何以知之:
③趙之良將也:
④未之有也:
⑤寡人之於國也: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乃使從者衣褐:
代詞,這
代詞,這件事(相如出使)
助詞,的
代詞,這種儀器
助詞,取獨不譯
表判斷,……者……也
定語後置的標志,「求可使報秦人者」
代詞,……的人
(2)者
.
.
.
.
.
.
.
.
7. 重點虛詞系列練
指出下列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相如因持璧卻立:
(2)不如因而厚遇之:
(3)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4)因人之力而敝之:
(5)伺者因此覺知:
(6)因以諷諫:
(7)於今無會因:
連詞,於是,就
介詞,趁機
介詞,通過
介詞,憑借
介詞,因為
介詞,依據、憑借
機會
.
.
.
.
.
.
.
三、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藺相如者,趙人也: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4)君何以知燕王:
(5)使不辱於諸侯:
(6)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判斷句,……者……也
被動句,見,被
定語後置句
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狀語後置句
被動句,見……於……
固定句式,「孰與」譯為「和……相比,哪一個」
《蘇武傳》
(8)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張衡傳》
(9)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10)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句,「未有之也」
定語後置句,「留在漢匈奴使者」
被動句
四、重要語句翻譯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廉頗藺相如列傳》
9.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解析 「之」,這;「負」,使動用法。
答案 權衡(或「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秦
國的請求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
10.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解析 「見……於」,表被動;「間」,名詞活用為狀
語。
答案 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讓
人拿著和氏璧回去,已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蘇武傳》
11. 漢亦留之以相當。
解析 「當」是抵押的意思。
答案 漢朝也扣留他們來相抵押。
12.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解析 「凡」譯為「共」;「以」介詞,在。
答案 蘇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在壯年時出使,
等到回到漢朝,胡須頭發全白了。

.
《張衡傳》
13.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解析 奇,意動用法,以……為奇。
答案 鄧騭認為他才華出眾,多次徵召他,他也不
去應召。
14.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解析 雅,素常;征,徵召;拜,任命,授予官職。
答案 漢安帝常聽說張衡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讓公
車特地指名徵召,任命他為郎中,兩次調動官職後,
擔任太史令。
五、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
16. 吾所以為此者, 。
(《廉頗藺相如列傳》)
徒慕君之高義也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考點對應訓練
課內語段精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
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
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
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
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
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
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
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
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
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
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1. 為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1)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 )
A. 向來,本來 B. 樸素
C. 真情 D. 白的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
A. 排列 B. 割,分
C. 眾,各 D. 位次
(3)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 )
A. 獨自 B. 一個人
C. 難道 D. 單獨
A
D
C
.
.
.
(4)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 )
A. 今天 B. 現在
C. 即將,馬上,就要 D. 如果,假使
2. 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與「藺相如固止之」的
「固」相同的是 ( )
A.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B.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D.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解析 A項與例句為堅決。B項為一定,必定。C項為
固執,頑固。D項為鞏固。
A
D
.
.
.
.
.
3. 古漢語中的同義復音詞是由兩個單音的同義或近義詞
素組成的。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屬同義復音詞的是
( )
A.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 B. 而君畏匿之
C. 恐懼殊甚 D. 況於將相乎
C
.
.
.
.
.
.
.
.
4.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與例句中的加點詞的用法不相
同的一項是 ( )
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A.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B.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C. 六王畢,四海一
D.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解析 例句中加點的「廷」,其用法為名詞作狀語。
A、B、D三項中加點詞的用法均為名詞作狀語,與例
句相同,分別解釋為「當面」「在早晨」「向上」,
只有C項中加點的「一」,用法為數詞作動詞,解釋
為「統一」。
C
.
.
.
.
.
5.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答案 (1)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
(2)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急務放在前面而
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面啊!
課外達標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
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
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
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
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
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
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
號葬項羽谷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
「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
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
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
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諸侯皆臣屬。五月,兵皆
罷歸家。
.
.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
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
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
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
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
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
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
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
.
.
.
.
.
6.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淮陰先合,不利,卻 合:交鋒
B. 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 誅:誅殺
C. 陛下慢而侮人 侮:侮辱
D.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失:失去
解析 誅:討伐。
B
.
.
.
.
7. 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此所以失天下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B. 臣等以死守之
臣以供養無主
C. 項羽仁而愛人
無恆產而有恆心,惟士為能
D.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解析 A項原因/用來……。 B項用/因為。 C項並
列/卻。D項取獨,不翻譯。
D
.
.
.
.
.
.
.
.
.
.
8. 下列能夠表明高祖善於謀略、富有心計的一組是
( )
①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②漢王引諸侯兵北,
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 ③陛下慢而侮人 ④漢
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
⑤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解析 ③是談劉邦對人輕慢,⑤所述對象是「項羽
卒」。

C
9.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 文中高祖劉邦高度評價了張良、蕭何、韓信在南征
北戰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突出了他們不凡的才能;
同時也炫耀了自己的英明。
B. 漢王再三推讓不登皇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想
落個篡位之嫌,表明了劉邦的寬廣的胸襟和遠識。
C. 項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他固執
多疑,不會使用人才。
D. 漢王利用他的智謀,充分發揮手下將領的作用,攻
無不克,戰無不勝。
解析 虛偽之舉。
B
10.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
(2)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
(3)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

答案 (1)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
護別人。
(2)如果說在大營中決策定計,決定千里以外戰場上的
勝利,我比不上張子房。
(3)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
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
參考譯文
五年(前202),高祖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
羽在垓下決戰。 淮陰侯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
對陣,他的部將孔將軍在左邊,費將軍在右邊,漢王領兵
隨後,絳侯周勃、柴將軍跟在漢王的後面。項羽的軍隊大
約有十萬。淮陰侯首先跟楚軍交鋒,不利,向後退卻。孔
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淮陰侯
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
唱起了楚地的歌,以為漢軍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項羽戰
敗逃走,楚軍因此全部崩潰。漢王派騎將灌嬰追殺項羽,
一直追到東城,殺了八萬楚兵,終於攻佔平定了楚地。只
有魯地人還為項羽堅守,不肯降服,(因為懷王當初封項
羽為魯公)。漢王就率領諸侯軍北上,把項羽的頭給魯地
的父老們看,魯地人這才投降。於是,漢王按照魯公這一
封號的禮儀,把項羽葬在谷城。然後回師定陶,驅馬馳入
齊王韓信的軍營,奪了他的兵權。
正月,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為皇帝。漢王說:
「我聽說皇帝的尊號,賢能的人才能據有,光有虛名而無
實際的人,是不應把持皇帝之位的,我可承擔不了皇帝的
尊號。」大臣們都說:「大王從平民起事,討伐暴逆,平
定天下,有功的分賞土地封為王侯。如果大王不稱皇帝尊
號,人們對大王的封賞就都不會相信。我們這些人願意以
死堅持(自己的意見)。」漢王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
了,才說:「既然諸位認為這樣做合適,那我就為了國家
的便利吧。」甲午日,漢王在氾水北面登臨皇帝之位。
天下全都平定了。高祖定都在洛陽,諸侯都稱臣歸從
於高祖。五月,士兵都遣散回家了。
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
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你們的真心話。我能取得天下
的原因是什麼?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麼?」高起、
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
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
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項羽卻妒賢
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
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
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說在大營中決策定計,決定千里以外戰場上的勝利,
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
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
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
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
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課本素材活用
1.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
藺相如列傳》)
適用話題 寬容、大局觀念、國家利益至上、舍小家
保大家、合作、溝通
精彩運用 這句話亦使廉頗瞬間消除了對藺相如的偏
見,他負荊請罪,最終與藺相如成為刎頸之交。藺相
如的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化成了一座橋梁,使兩位大臣
的心得到溝通,使廉頗了解到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
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語言,許多誤會得以
消除,不少心靈的隔閡能被沖破。
2. 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
列傳》)
適用話題 知錯能改、團結
精彩運用 荒寂無人的小島上,你有魚竿,我有美食,
我們互相合作,才能雙雙保全性命,渡過難關。天堂
中手持長柄勺團團圍坐的眾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
中食物喂給對方,才會生活得其樂融融。廉頗與藺相
如捐棄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趙國穩如泰山。戰國時
六國各自的力量並非不強大,而其相繼破滅,不僅
「弊在賂秦」,更在於六國的不合作。如果他們密切
合作,共同對秦,「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 (蘇武)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
持,節旄盡落。(《蘇武傳》)
適用話題 愛國精神、守節不移、面對艱難
精彩運用 於是我看見蘇武,比大漠還要古老的漢
使,守望著他的高原,大漠的風雕刻出手掌的龜裂,
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雙鬢,草原上的樹孤獨地守
望著自由,鷹群年復一年地畫出亘古的弧線,我聽
不見他的哀嘆,只看見光滑而禿的漢節,是的,它
在訴說著尊嚴、自由與氣節,於是我懂得,生無所
息不僅是生活態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返回

⑸ 名言警句,一定要有出處和作者,類型不限,速度,今天下午必須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5.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6.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8.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⑹ 淡泊名利的名言警句

1、一杯洗滌無余,萬事消磨運遠,浮名薄利休羨。——宋·趙師俠

2、我們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覺得,對於生命持一種無憂無慮的淡泊態度,將抵償他自身的一切缺點。——威廉·詹姆斯

3、完美的行為產生於完全的無功利之心。——切薩雷·帕韋澤

4、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蔡鍔集序及按語》

5、淡泊明志,夙夜在公。——蔡鍔《南寧寓廬聯》

6、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棵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這《誡子書》

7、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三國·諸葛亮

8、志不行,顧祿位如錙銖;道不同,視富貴如土芥。——《宋史隱逸列傳》

9、也笑長安名利處,紅塵半是馬蹄翻。——唐·僧尚顏

10、一個人絕不會僅僅因為用憎惡的眼光看待世人就能顯出他的優越。——夏多布里昂

11、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脫凡。——明·洪自誠

12、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詠雲》

1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14、不在乎別人是否賞識他的人,必然成功。——金基爾

15、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6、欲寡則心自誠。——宋程顥程牙刷《二程全書元豐已未》

17、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陽樓記》

⑺ 帶「歷」字的詩詞,或是名句都可以

深踐戎馬之地, 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歷齊河回。——清·答姚鼐《登泰山記》
已歷三世。——《三國志·諸葛亮傳》
身不歷農畝之勞。——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歷兩京左右通政。——清·張廷玉《明史》

伏軾撙銜,橫歷天下。——《戰國策》
遍歷名山,博採方術。——前蜀·杜光庭《李筌》
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孟子》

歷十二官,處事無纖毫過差。——唐·韓愈文
茲歷情以陳辭兮,蓀詳聾而不聞。——《楚辭》
歷象日月星辰。——《漢書》
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吉爾百姓於朕志。——《書·盤庚下》
歷驗各種僵石。——[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歷觀文囿,泛覽辭林。——蕭統《文選序》
口齒自清歷。——左思《嬌女》。又如:歷然在目
赤壚歷強肥。——《管子·地員》
君子以治歷明時。——《易·革》
天文陰陽歷算。——《後漢書·張衡傳》
視歷復開書,便利此月內。——《孔雀東南飛》
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禮記·月令》。注:「歷,猶次也。」
持歷朝聖訓授君。——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⑻ 求古今異義詞(100),通假字(80)和千古名句(100)

很多耶,我們老師都列印讓我們做的,買本高中語文導學與測試吧,那上面有

常見雙音節古今異義詞舉例(1)
1.親戚 今義:旁系親屬;古義:指父親兄弟,統指家裡親人。
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更衣 今義:換衣服;古義:上廁所。 例如: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
3.中國 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古義:中原地區。
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旱與之絕。(《赤壁之戰》)
4.非常 今義:很、大(副詞);古義:意外事故(名詞);
例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5.殷勤 今義:熱情、周到;古義:關切、問候。
例如:肅奉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
6.卑鄙 今義:品質惡劣;古義:卑,指出身低微,鄙,指為人粗野。常用作謙詞。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7.春秋 今義:①夏季、秋季;②時代名稱;古義:①年齡。②一年。③書名。
例如:①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 ②螻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游》)
③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8.結束 今義:事情做完,一個過程的完結;古義:整裝。
例如:婉貞於是集諸少年結束而出。(《馮婉貞》)
9.約束 今義:限制;古義:①盟約。②法令制度。
例如:①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例如: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約束乎 (《治平篇》)
10.宣言 今義:表示政見的公告;古義:公開揚言。
例如: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11.犧牲 今義:為正義而死;古義:作祭禮的牲畜。 例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
12.交通 今義:來往和運輸;古義:①勾結。②互想通連。
例如:①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論貴粟疏》) ②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13.秋天 今義:秋季古義:秋季的天空。 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4.可恨 今義:令人憎恨;古義:痛惜。
例如: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馬鈞傳》)
15.怠慢 今義:冷淡、待人不夠殷勤;古義:鬆懈、輕忽。 例如: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勸學》)
16.丈人 今義:岳父;古義:①老人。②長輩。
例如:①願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傳》) ②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常見雙音節古今異義詞舉例(2)
1.風流 今義:生活浪漫放盪;男女關系不正當;古義:①傑出、英俊。②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③學問才華,雍容的風度。
例如: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亦壁懷古》)
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③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杜甫《詠懷古跡》)
2、.操持 今義:料理、籌劃;古義:拿著。 例如: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蘇武傳》)
3.開張 今義:店鋪開業;古義:廣泛。 例如: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4.學者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古義:①求學的人,讀書人。②學術上有——定成就的人。
例如: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說》) ②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張衡傳》)
5.不避 今義:不躲開;古義:不次於。
例如: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論貴粟疏》)
6.人情 今義:應酬送禮,情面、情誼;古義:①人的常情。
例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制衣則寒。(《原君》)
7.把握 今義:抓住成功的可靠性;古義:手掌內。
例如: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飢寒之患。(《論貴粟疏》)
8.縣官 今義:如縣、縣令;古義:朝廷。
例如:今募天下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論貴粟疏》) 縣官日(此處PPT上顯示有誤)有廩稍之供。(《送東陽馬生序》)
9.慷慨 今義:大方;古義:①理直氣壯,意氣激昂。②感慨、悲嘆。
例如:①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指南錄後序》)
②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傳》)
10.便宜 今義:物品價格低;古義:①有利和應該做的事。②方便。
例如:①釋之既有朝畢,因前言便宜事。(《史記·張釋之列傳》) ②倒也便宜。(《林黛玉進賈府》)
11.無賴 今義:流氓;刁鑽潑辣,無理取鬧;古義:①胡作非為。②活潑好玩。
例如:①王子唏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那州,縱士卒無賴。(《段太尉逸事狀》)
②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
12.故事 今義:起初的或虛構的有人物有情節的事情;古義:①先例,舊事。②當兩個詞解。
例如:①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②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察今》)
13.可憐 今義:值得憐憫;古義:①可愛。②值得同情。
例如:①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
②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翁》)
14.束手 今義:沒辦法。古義:投降。
例如: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15.具體 今義:明確,不抽象,細致;古義:具,具備;體,形體。
例如:亦雁盪具體而微者。(《雁盪山》)

常見古今異義詞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今,行裝。
2. 夫人:古,那個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
的妻子。
3. 師徒:古,軍隊士兵,如「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
」;今,師傅與徒弟。
4. 左右:古,動詞,調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詞
,表示大約,不確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
今,導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進駐,如「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
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今,國家機關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今,很象人的樣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圓,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
一區域。
11.東面:古,臉朝東,如「東面而視」,今,東邊。
12.面目:古,面部,如「於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於:古,到了,達到,如「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到……結局,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到……時候,如
「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專家、學者,內行的人,如「吾長見笑於大方
之家」;今,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15以致:古,兩個詞,而招致,有動詞性,如「以致天下之士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今,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
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
16山東:古,崤山以東,如「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今,山東省。
17非常:古,意外的變故,如「以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不
尋常,作形容詞,如「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今,程度副詞。
18細說:古,小人的讒言,如「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
今,詳細說明。
19足下:古,對人的尊稱,如「再拜奉大將軍足下」;今,腳
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並無儲粟」;今,形容
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
21人事:古,做官,如「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
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22扶老:古,竹製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攙扶老人

23懷抱:古思想抱負,如「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今
,懷里抱著。
24縱情:古,驕傲,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今,盡情

25見機:古,看到細微的預兆,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今,看機會,看形勢,如「見機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禮法,不含貶義,如「阮籍猖狂,豈
效窮途之哭」;今,肆無忌憚。
27學者:古,求學的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今,在學術
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從而:古,兩個詞,「從」是「跟從」的意思,「而」是連
詞,如「吾從而師之」;今,連詞,表示目的或結果。
29眾人:古,一般人,如「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師」;今,不需要。
31氣候:古,天氣,如「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今,一定地區內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候情況,
或比喻動向、情勢等。
32經營:古,收藏,名詞,如「韓魏之經營」;今,動詞,計
劃或管理。
33可憐: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今,對他人
的不幸表示感謝憐憫。
34從事:隨從人員,名詞,如「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今
,干某項事業。
35其實:古,它的真相,如「自以為得其實」;今,承上文轉
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36方丈:古,一丈見方,如「室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
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處,如「牆往往而是」;今,相當於「每每」
「常常」。
38顏色:古,臉色,如「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今,色
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今,
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於成立」;今,組
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
41洗馬:古,太子的侍從官,如「尋蒙國恩,除臣子洗馬」;
今,給馬洗身。
42上報:古,報答皇恩,如「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今,向上
級報告。
43告訴:古,申訴苦衷,如「則告訴不許」;今,說給人聽,
使人知道。
44區區: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今,數量
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
州牧伯所見明知」;今,身心勞苦。
46僥幸:古,幸運,如「庶劉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
分,意外獲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今,娶
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與當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今
,少年兒童。
49志氣:古,心志和氣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氣日益微」;
今,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
50強者:古,身體強壯的人,如「少而強者不可保」;今,多
指精神意志方面強的人。
51錯置:古,相互交錯,如「嘉木異石錯置」;今,放錯了地
方。
52牢籠:古,包羅,如「漱滌萬物,牢籠百態」;今,關住鳥
獸的東西。
53同歸:古,一樣的歸宿,如「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
;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體容貌,名詞,如「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
小」;今,動詞,描述。
55風流:古,風韻,如「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今,風
采特異,業績突出。
56態度:古,言行舉止所表現出的神態,如「卻有一段自然的
風流態度」;今,對某事的觀點和做法。
57風騷:古,姿容俏麗,如「身量苗條,體格風騷」;今,指
婦女舉止輕佻放盪。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為偏僻性乖張」;今,遠
離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區或遠離交通要道。
59落後:古,行動落在後面,如「其實熱了行不動,因此落後
」;今,思想不進步。
60尷尬:古,容易出麻煩,如「如今正是尷尬去處」;今,處
於兩難境地無法擺脫。
61吹噓:古,嘴裡噓氣,如「那十一個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
吹噓」;今,誇張地宣揚或編造優點、長處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將到村裡去賣」;今,左邊和
右邊。
63細作:古,偵察軍事情報的人,名詞,如「孔明急喚細作問
之」;今,小氣,吝嗇,形容詞。
64輕易:古,動詞,貿然行事,如「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
輕易」;今,毫不費力,輕而易舉,形容詞。
65理會:古,辦法,名詞,如「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
不知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今,關心,在意,
動詞。
66約束:古,准備,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曾無約束」
;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圍。
67蕭條:古,空虛,如「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今,寂寞
冷落,毫無生氣。
68整頓:古,整理,如「暫往柳監生寓中整頓行裝」;今,使
不健全的健全起來。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撫慰」;今,違反自己的
本心。
70同志:古,形容意見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見同志耳」;
今,為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共同奮斗的人,或人們慣用的彼此
之間的稱呼。
71方面:古,獨當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嚴帷薄之意
」;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72野馬:古,春天林澤間的霧氣,如「野馬也,塵埃也,生物
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動物的一種。
73果然:古,飽的樣子,如「適莽蒼者,三 而反,腹猶果然
」;今,與事實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與秋天。
75羊角:古,旋風,如「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今,羊
的觸角。
76雖然:古,雖然這樣,如「雖然,猶有未樹也」;今,連詞

77無功:古,忘記立功,心無作為,如「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今,沒有功勞。
78部署:古,分部安排,如「分曹部署,競以新艷相角」;今
,安排,布置。
79作案:古,作幾案,如「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今,進
行犯罪活動。
80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將訴於舅姑」;今,舅舅和
姑姑。
81流涕:古,流眼淚,如「言訖,噓唏流涕」;今,流鼻涕。
82通達:古,到達,如「唯恐道途顯晦,不相通達」;今,通
行無阻。
83珍重:古,保重,如「負載珍重,不復言矣」;今,愛惜。
84失意:古,意見不合,如「近與天將失意,塞其五山」;今
,不得志。
85譴責:古,處罰,處分,如「前所譴責,因而獲免」;今,
斥責,責備。
86縣官:古,官府,如「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今,縣
里的最高行政長官。
87無道:古,不稱道,不稱贊,如「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今,暴虐,沒有德政。
88無傷:古,沒有關系,如「無傷也,是乃仁術」;今,沒有
受到傷害。
89妻子:古,妻子和兒女,如「兄弟妻子離散」;今,只指妻
子,不指兒女。
90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
91中國:古指中原,如「蒞中國而撫四夷」;今,中華人民共
和國。
92意氣:古,辭意和語氣,如「意氣勤勤懇懇」;今,志趣和
性格。
93勤勤懇懇:古,誠懇的樣子,如「意氣勤勤懇懇」;今,勤
勞而踏實。
94寒心:古,因恐懼而心冷,如「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
;今,失望而痛心。
95變色:古,變了臉色,如「同子參乘,袁絲變色」;今,變
了顏色。
96苟合:古,以苟且的態度來適應皇帝的心意,如「苟合取容
」;今,不正當的結合。
97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
今,熱情而周到。
98親近:古,皇帝親近的侍從,如「左右親近不為一言」;今
,親密而周到。
99塵埃:古,監獄,如「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
也?」;今,塵土。
100卑鄙:古,地位低,見識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
,品德低下。

1.「共」通「供」,供給
2.「闕」通「缺」,侵損
3.「說」通「悅」,心服
4.「知」通「智」,聰明
5.讎通仇,仇恨,如:仇讎敵戰之國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
7.取通娶,娶親,如:令壯者無取老婦。
8.免通娩,分娩,如: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9. 通敝,破舊,謙詞,如:而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願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來,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祿,如: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頒通斑,雜色的花紋,有斑點,如: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15檢通斂,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曬,如: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17辯通辨,分辨,如:兩俟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18從通縱,合縱,如: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19敝通弊,困頓,失敗,如:秦有餘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2日光,
如:景翳翳以將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如:距關,毋內諸侯。
23要通邀,邀請,如:張良出,要項伯。
24倍通背,違背,如: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盡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
26曷通何,為什麼,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厭通饜,滿足,如: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28當通倘,如果,如: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僅僅,不過,如: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圓,如: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須臾,成五采。
32閔通憫,憂患的事,如: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饈,美味食品,如: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如:既又與汝就食江南,孤苦零
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斂通殮,給死人穿衣,將死人入棺,如:歿不能撫汝以盡哀
,斂不憑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魚。
39辯通變,分別,如:此小大之辯也。
40闔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傾城闔戶。
41直通值,價值,如:昂其值,居為奇貨。
42裁通才,時間副詞,如: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
43翼通翌,次於今日、今年的,如:翼日進宰,宰見其小。
44饗通享,如:饗德懷恩,詞不悉心。
45已通以,如:從此已去,勿復如是。
46以通已,止,如:無以,則王乎?
47說通悅,高興,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48枝通肢,肢體,如:為長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樣,如:刑於寡妻,至於兄弟。
50蓋通盍,相當於「何不」,如:蓋亦反其本矣。
51塗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
52塑通訴,告訴,申訴,如皆欲赴塑於王。
53已通矣,語氣助詞,表確定語氣,如: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54罔通網,羅網,如: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55田通畋,打獵,如:今王田獵於此。
56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57由通猶,表示比況,相當於「就像」,如:民歸之,由水之
就下。
58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樣子,如:施從良人之所之。
59無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無或乎王之不智。
60為通謂,認為,如:為是其智弗若也。
61罷通疲,疲憊,如: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
62趣通趨,向前走,如:趣舍異路。
63徇通殉,獻身,如: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64詘通屈,屈曲,如:其次詘體受辱。
65槍通搶,觸,如: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
66摩通磨,滅,如: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67見通現,表露,如: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
見。
68責通債,債務,下獄受腐刑,如: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
仆償前辱之責。
69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70奉通捧,捧著,如:臣願奉璧往使。
7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書於庭。
72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圖。
73賓通儐,九種地位不同的禮賓人員,如:設九賓禮於廷。
74繆通穆,如: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
75孰通熟,仔細,如: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76離通罹,遭遇,如:離騷者,猶離憂也。
77濯通濁,混濁,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8質通贄,見面禮,如:厚幣委質事楚。
79決通抉,如:辭決而行。
80鄉通向,如:北鄉自剄。
81衡通橫,與「縱」相對,如:外連衡而斗諸侯。
82 沒通歿,死,鄙陋沒世。
83莫通暮,夜晚,如:至莫夜月明。
84被通披,披散,穿上,如: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85少通稍,稍微,太後之色少解。
86禽通擒,捕捉,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87舒通抒,抒發,如:退而論書冊,以舒其憤。
88亡通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
89生通性,資質,如:君子生非異也。
90陽通佯,假裝,如:皆陽應曰。
91識通志,記住,如:汝識之乎。
92屬通囑,囑咐,如:屬予作文以記之。
千古名句給你網站,寫不下了

⑼ 帶「雅」字的古詩名句有哪些

含「雅」字的古詩名抄句有以襲下:

  1.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唐代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2.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

  3.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

  4. 彩雲飛上日邊霞,體態輕盈那閑雅,精神羞落樹頭花——無名氏[南呂•罵玉郎過感皇恩採茶歌]

  5.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

  6. 察納雅言。——諸葛亮《出師表》

  7. 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於此微缺然。——袁枚《祭妹文》

  8. 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史記·五帝本紀》

  9.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王勃《滕王閣序》

  10. 聞弦歌而知雅意——羅貫中《群英會蔣干中計》

  11.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 ——范曄《張衡傳》

  12.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毛詩序》

  13. 君子安雅。——《荀子·榮辱》

  14. 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宋·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

  15.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宋·鄭樵《通志》總序

⑽ 張衡傳重點句子翻譯

①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直譯為:被推薦為孝廉,沒有去應薦;多次被官府徵召,也不去就職。解釋為:這里用「不行」,「不就」的具體事例表現張衡不慕富貴的高尚品德。 「舉」和「辟」都應解釋為被動意義,即「被推舉」和「被官府徵召」。「孝廉」 一詞的含義為「漢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共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的人 稱為孝廉。」「公府」即「官署」,「就」即「就職」。②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直譯為:張衡不羨慕做高官享厚祿,他擔任的官職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解釋為:順帝初年,張衡第二次轉調重新擔任太史令。五年前張衡也曾擔任太 史令一職,五年後張衡才重新回來任原職。這其間,他任公車司馬令的官職,張衡 的這種經歷表現了他不追名逐利、不爭權奪勢,淡泊寧靜的高潔品格。「徙」即 「遷升,提拔」。③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姓名,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直譯為:張衡一到任,就樹立威信,整頓法紀,暗中查知奸黨的姓名,同時收捕,於是舉國上下秩序井然,人人都稱贊他政治清明。 解釋為:當時河間王劉政及許多豪門大戶驕奢淫逸,不理政事,反而彼此勾結 專干壞事。張衡正出任河間王劉政的相,面臨這種腐敗的政治,張衡採取強有力的 措施,革除時弊,效果很好,政績斐然,得到百姓的高度贊許。這幾句充分表現了 張衡突出的政治才能,他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下車」指官吏初到任, 和我們今天「上、下車」的含義截然不同。「治」即治理,樹立。「陰知」即暗中 查知;「陰」和「陽」相對。「禽」通「擒」,捉拿。「肅然」指嚴肅恭敬的樣 子。「政理」即政治清明。④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直譯為:張衡任職三年,就向皇帝上書請求辭職返鄉,皇帝不僅不同意,反而 下詔書封他為尚書。解釋為:「視事」這里指官員到職工作。「乞骸骨」,封建社會大臣年老了請 求辭職叫「乞骸骨」,意思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去。張衡「乞骸骨」而未 得,反被皇上下詔封為尚書,這表明張衡政治才幹相當出色,受到皇上重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