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七律長征詩里有什麼名句

七律長征詩里有什麼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02 07:02:32

1. 七律長征》中,哪些詩句可以

作者自釋:把山比作『細浪』、『泥丸』
細浪:是說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在紅軍眼中不過像翻騰著的小浪花。
泥丸:氣勢雄偉「磅礴」的烏蒙山,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著的泥丸快點,謝謝

2. 《七律·長征》這首詩中有哪些重大的軍事

起因,國民黨第五次圍剿(是第五次吧……對,是第五次!)
結果:三軍勝利會師
賞析
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如今「長征」這個詞語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頻使用的一個詞語(含有豐富的引伸意義),它是毛主席畢身提倡的一個主題——繼續革命的主題.那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要不停步,要前進,前進,更前進.即便在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的草創時期,就曾提出出自「長征」的一個口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全國青年爭當「新長征的突擊手」,它的意義是重大的.猶如詩人毛澤東在奪取江山後也說過類似的話,萬里長征只邁開了第一步,同志們任重而道遠.打了江山還要建設江山,這些都真正形同長征.而且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長征也比喻一個人應一生奮斗,自強不息,沖鋒不止,直到生命的盡頭.再推而廣之於全人類,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場長征嗎?由此可以想見這個詞語的幅射面,及博大豐富的意義了.在我們中國更是如此,不僅有「新長征的突擊手」,還有任何新的領導人出來都要提出新時期及新時期的任務,而新時期就意味著新長征,新長征就是指新奮斗.
我在此僅舉一真實的例子,說明「長征」在我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語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慶的一個好朋友李光來往密切,據他說,他的父親是楊尚昆過世的夫人李伯釗的哥哥.因此楊尚昆來重慶時(當時他任國家主席),李光作為親威拜見了長輩.當他對我談起此事時,他說(形象是堅定傲氣的):「他們(指楊尚昆及老一輩革命家)是老紅軍,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而我們(指他自己)都正在經歷新長征,靠自己在新時期闖出一條路來.」的確李光當時正轟轟烈烈地開辦公司,同時也是一個抒情的吉它手和藝術歌曲的熱愛者,他對美有一種感受和嚮往,當他想把這種感受與嚮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不禁脫口說出了「我是新長征的突擊手」.
讓我們再慢一點進入《七律·長征》這首詩具體的美境吧,讓我們重溫一遍詩人自己對長征之美的解釋:「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引自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
這首詩首聯是全詩的統領,一開場就道出紅軍不怕艱難,視萬水千山的漫漫征途為小事一樁.在此不僅寫了紅軍不懼自然界的困難,也明顯地暗示了圍追堵截的敵軍更不值一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只是等閑之輩,不堪一擊.
接著頷聯、頸聯四句從首聯所營造的浩大的外在與內在的空間中脫穎而至,進入具象的細部勾勒,詩人從容地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萬水千山」.詩人開始習慣自然地運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詩藝的劍法,優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稱以及動詞.連繼出現「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這一連串的地理名詞遞進(毛詩特點,前面論及,此不贅述)不僅是交待了故事的遞進,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層層情緒遞進.藝術造型上也顯得極為工整,從山再到水.是什麼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掛齒也,其實質是藝術地再現了紅軍不屑於萬般艱難險阻,視之為小事.這個再現的藝術過程中通過行雲流水般的對比及誇張來達成的,得來並不費功夫,全仗經年歷月的生活觀察及藝術修養.那麼又是什麼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溫暖的懸崖,意境美妙絕倫,風景本身就如詩如畫,作者在此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斗,因當時情況亦是緊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幹部團在後有強大敵軍的追擊下在雲南祿功絞車渡,僅用七隻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對於這次如此驚險的勝利,詩人運用象徵主義的通感藝術手法把嚴酷的戰斗隱了下去,卻把寒冷的江水寫得溫暖如春,它正懷以從容不迫的欣喜之氣緩緩拍打著夾江的懸崖,詩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勝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歡悅.緊接著是冰冷的鐵索橋橫跨在大渡河上.紅軍搶奪瀘定橋是長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議的激戰,雖不是大規模的人海戰,卻是顯現單獨個人的天才精兵之戰,鐵血亡命之戰,旋風般的理想之戰,真正堪稱紅軍之鷹飛過了瀘定橋.那時,紅軍剛過了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擊的圈子,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劉伯承《回顧長征》).隨即而至的強渡大渡河談何容易.連太平天國時的一代名將石達開也身敗於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嘆.但紅軍在大詩人毛澤東的率領下,一舉沖橋成功,那就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裝,攀踏著懸空的寒冷鐵索,拿了敵人的橋頭堡.後繼部隊才得以跟進踏橋過了大渡河.對於這一次驚天動地的惡戰,詩人僅用「鐵索寒」三字便已使場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盡之意味,張弛奔競,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輝.
最後二行(即尾聯),詩人終於發出出自肺腑的贏得長征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二萬五千里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註:「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轉回腸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軍」用得妙,這個詞語本來就是自然帶有古漢語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說法是指當時的紅一、二、四方面軍,這古意盎然的「三軍」又憑添了當代漢語之美,豈不是難能可貴,羚羊掛角獲了一個雙美!

3. 《七律·長征》整篇詩的原文是什麼

1,原文: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4. 有哪些關於長征的詩詞

1、《戰城南》

唐代:李白

去年戰,桑乾源,今年戰,蔥河道。內
洗兵條支海容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
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
匈奴以殺戮為耕作,古來唯見白骨黃沙田。
秦家築城避胡處,漢家還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
野戰格鬥死,敗馬號鳴向天悲。
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2、《塞上曲》

唐代:耿湋

慣習干戈事鞍馬,初從少小在邊城。身微久屬千夫長,
家遠多親五郡兵。懶說疆場曾大獲,且悲年鬢老長征。
塞鴻過盡殘陽里,樓上凄凄暮角聲。

3、《和侯大夫秋原山觀徵人回》

唐代:楊巨源

兩河戰罷萬方清,原上軍回識舊營。立馬望雲秋塞靜,
射鵰臨水晚天晴。戍閑部伍分岐路,地遠家鄉寄旆旌。
聖代止戈資廟略,諸侯不復更長征。

4、《塞下》

唐代:張祜

萬里配長征,連年慣野營。入群來揀馬,拋伴去擒生。
箭插鵰翎闊,弓盤鵲角輕。閑看行近遠,西去受降城。

5、《塞上》

唐代:郭震

塞外虜塵飛,頻年出武威。死生隨玉劍,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將老,長征馬不肥。仍聞酒泉郡,已合數重圍。

5. 七律長征中流傳的名句

1934年月,紅軍第六軍團奉命西征,拉開了長征的序幕;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縱橫14個省,跨越萬水千山,粉碎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於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城,宣告了長征勝利結束。1935年9月,紅軍北上甘南通渭時,毛澤東在紅軍副排長以上幹部會上講話,最後他說:「我寫了首詩讀給你們聽聽,不知行不行。」接著便朗誦了《七律·長征》這首詩。此詩最早發表於北平東方快報印刷廠1937年3月秘密出版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由青年學生王福時擔任總編輯,是根據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采訪陝北革命根據地和毛澤東的有關報道翻譯匯編的。斯諾為此書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紅軍歌曲和毛澤東的《長征》詩。後經作者親自審定,正式發表於《詩刊》1957年一月號。

這首詩是毛澤東詩詞中流傳最早、影響最大,詩人最得意之作,也是廣大讀者最喜愛的作品。這首詩的手書現在所見有7件之多。1936年,斯諾訪問延安時,毛澤東第一次將自己的書法作品《七律·長征》贈送給外國人,後來又曾書贈給王炳南的妻子、德國人王安娜,還贈給江西農墾文工團演員邢韻聲以及毛澤東的衛士長李銀橋等。所有這些書作,最值得稱道的是書贈給李銀橋的一件手跡,書寫於1964年4月20日,即李銀橋即將離開毛澤東調往天津工作之時。後來,河北省委書記林鐵曾借去看,1966年「文革」爆發,林鐵被造反派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現在所見是當時林鐵推薦發表在一張省報上的照片。

「這件手書為豎寫橫幅,行草字體,取大草氣勢。有標點、作者署名、書寫時間,形式比較完整。通篇加標點符號,與文字渾然一體,成為作品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用筆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結字欹側程度比從前減少,仍帶有字體大小參差的風格。用筆圓潤遒勁,稍帶澀筆,氣魄浩大,自然流美,是『毛體』書風成熟後的傑出的代表作。」(季世昌、費枝美《書法家毛澤東》)。

「你看這幅《長征》詩,信筆書來,大小由之,錯錯落落,字距既小,行距又密,整幅作品字與字、行與行打成一片,但密中見疏,能留出不少『活眼』似的空白,因此並不密得透不過氣來,卻給人們神完氣足的感覺。作品用筆有方有圓,中鋒又兼用側鋒,有時點畫峻拔剛斷,有時線條流暢俊逸。這些,都是心手交應的結果,所謂意興所致,記錄了他當時書寫時的心態,也表現了他的書法藝術的造詣。就門道來說,這幅作品堅挺處似歐陽詢而不生硬,豪邁處似張旭而不枯澀,開張處似懷素而不疲細,遒勁處似二王而不嫵媚。這說明毛澤東的書法,既轉益多師又不拘古法,繼承中有所創新。」(沈鴻根《現代書法名家作品鑒賞》)。

值得一提的,李銀橋獲得毛澤東贈送的這件手書後,回家發現「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中少寫了一個「索」字,第二天又請毛澤東提筆在「鐵」字旁加了一個小小的「索」字。後來郭沫若看了贊不絕口,並說「索」字加得猶如神來之筆,巧奪天工,還即興寫過一首詩。而沈鴻根在《現代書法名家作品鑒賞》中卻認為:「在傳統的書法中,書法作品是不寫標點符號的,而這幅作品卻用了標點,這也是一種創舉吧……那個『索』是漏書,而後補上去的,所以寫得特別小,這也是一種臨時救急之法。因此,我想,這幅作品如果不用標點符號,如果不漏『索』字,也許氣派更大,章法也更完美。」

還有一點,我們平時所見的《長征》詩手跡,是被改動了的,包括文7郵票。原作是「金沙浪拍」,而後改為了「金沙水拍」。細心的讀者興許會發現,這個「水」字系同一幅中「萬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的。

6. 《七律·長征》一詩提到了長征中的哪些事件

《七律·長征》一詩提到了長征中的事件有:翻越五嶺、翻越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岷山。

出自:《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原文: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6)七律長征詩里有什麼名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

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事件介紹:

1、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原來這兩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

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

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2、強渡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Force da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斗,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

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3、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

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