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道德經1章賞析

道德經1章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2 05:26:06

⑴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⑵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⑶ 解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原本真實的道,可以說出的名號就不是原本真實的名回號。天地形成之答時是沒有名號的,有了名號就有了萬物的名稱。所以無欲無求來觀察道的精妙,有欲有求來觀察道的表現。這兩者同出於混沌卻有不同名號,但都可以稱之為「玄」,由玄到更玄的境界,就是獲得道之玄奧的途徑了。鄙人陋見,望見諒之!

⑷ 道德經第一章怎麼理解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竅。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因不同版本,文字有所不同)。「道。」道教經典《清靜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見,《老子》所謂「道」,實為陰陽未判之前的混元無極。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根蒂,造化之樞機。它無形無象,無色無臭,無所不在,無所不備,充塞宇宙,遍滿十方,不增不減,永恆常存。它本無形而不可名,但卻真實存在。老子為了使人承認它、研究它、掌握它、運用它。故以「道」名。「可道,非常道。」混沌初開,陰陽始判,清濁肇分,乾坤定位,是謂太極。在天有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在地有東西南北,山川湖海;天地之間有飛潛動植、人間社會。這些有形有象之事物,皆有生有減,有成有毀,不能永恆常存。這些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皆屬「可道」的范圍。因有形質,處於變化之中,故謂「非常道」。「名。」此「名」指「道」之命名。混元無極大道,無形無象,立「道」為名,此名實為常名。「可名,非常名。」 「可名」是指「可道」之名。「名」由何起?「名」由實存事物而起。名至於實。有物才有名。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千差萬別,各具特性,為了區別它們,才安名立字。由於這些名稱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可生可滅,因而標志它們的名稱概念也必然是可生可滅的「可名」。由「可名」代表的萬事萬物生滅運化、變動不居,故凡「可名」皆「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是指無形無象的混元大道,因無形無象,故無名。「道」之名實為強名。虛無的大道無形而無名,它早於天地而存在,故謂「天地之始」。「有名」是指宇宙天地。天地是指有形有象的具體事物,是最早的實物,其名亦是最早的名。萬物由天地而生,故有形有名的天地謂之「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處應是「徼jiao」:邊際、邊界;而不是僥:僥幸,偶然地、意外地獲得利益或躲過不幸)。」「常無欲」者,是指未被後天情慾鑿喪的先天體性,至清至靜,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觀萬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機。「常有欲」者,是指先天的虛無體性已動,變為後天的情慾。心智可以思慮的,耳目可以見聞的,均屬事物粗糙的形體和外殼——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兩者」,一是指至清至靜的先天性體,生化天地萬物的虛無妙氣,二是指後天有心有念的情慾,天地萬物的終成之僥。兩者名雖不同,卻均由先天虛無的混元無極所生。物之始生之機為妙,物之終成之體為僥;人心靜之為性,動之為情。兩者同出於宇宙的本源——無極大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朕兆、無端倪、無形象、無邊際,至為深遠者,謂之「玄」。至微又微、至遠又遠、至隱又隱,無法估量者,謂之「又玄」。玄之又玄、深不可測的虛空之中含藏著生育之機、萬化之妙,萬事萬物及其運行變化莫不由此而生出,故此真空妙相謂之「眾妙之門」。

⑸ 《道德經》第一章解釋和解釋內容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道,規律、法則。可道,可以稱說。
名,概念、名稱。可名,可以稱名。
始,開始,起初。母,原本,依據。
妙,微妙,奧秘。徼,讀jiào,界限。
玄,深奧,即為邏輯學中的抽象思維。
眾妙,萬物之奧秘,一切事物的規律。

【解讀】
道,就是客觀世界演變的規律和法則。如果,道是可以講敘的話,那就不是事物真正的「道」了。這就像事物的名稱一樣,我們能夠稱呼的事物名稱,其實也並不是該事物原本真正准確的概念。因為,宇宙天地,世界萬物,造化初期,它們本來就沒有名稱,後來之所以有了名稱,那都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為了方便交流,就給它們逐一起了名字。名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主觀所為,在人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客觀事物時,它並不能完全或者准確地代表事物原本的本質屬性,所以,真正要觀察和研究事物的發展變化奧秘,也不會用那些具體的事物名稱,只需要用「無名」的方式來探究;然而,我們在探討交流和界定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區別與特徵的時候,就需要用到那些具體的概念來稱呼,來界定,也就是要用「有名」的方式來探討和交流。

「道」與「名」,也就是規律與概念,都是來自於對具體客觀事物的抽象,只不過稱呼不一樣罷了,一個叫做「概念」,一個叫做「規律」,但它們又都是屬於對事物的抽象思維。抽象規律和概念,是一門非常深奧玄妙的學問,是對客觀事物和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進行的思維。只有在不斷逐層深入地抽象和概括的過程中,我們才可以逐步掌握世界萬物發展變化的奧秘。所以說,「道」是研究一切事物規律的基礎和根本。

⑹ 道德經第一章誰能夠真正理解啊

真正理解,太不容易了~~

我的理解是:天地萬物都有它賴以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自然內規律容支配著,這個規律,就是道,人們可以想方設法去形容她,但終究任何對她的描述,都不是她的整體和全部的內涵;人們懂得的僅僅是道的一部分或某一個側面,這種規律性的東西,也只有少數絕頂聰明的人才可以觸及和理解些許皮毛(比喻牛頓發現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道的一個很小的側面,是涓滴);
所以,我們不能賦予「道」的真實名字,因為道,本來是沒有名字的,從宇宙大爆炸形成物質世界開始之前,道就存在了,他在支配著一切,包括大爆炸本身和之後的物質演變天體形成;
當道有了名字的時候,她變成為締造物質世界的祖先,因為,任何事物,都在在道這個規律性的東西的包容和支配下生成和生存,發展和滅亡~~

⑺ 道德經第一章(全部)反應了老子什麼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

⑻ 道德經第一章原文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⑦。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⑧。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⑨。 【註解】 ① 道:名詞,指現象界的道(方法、術),如治國之道,處世之道,養生之道等。 ② 道:動詞,說明、敘述、論述之意。 ③ 道:名詞,指創生天地(宇宙)的母體,恆常的道。 ④ 名:名詞,指現象世界的物、事、象。 ⑤ 名:動詞,命名、稱呼之意。 ⑥ 名:名詞,指恆常的道。 ⑦ 徼:邊界、終結、結果。 ⑧ 玄:幽味深遠的意思。 ⑨ 門:產育之門。 【譯文】
「道」是不可以用言語來說明的,否則,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實涵義了;「名」是不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來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是天地創始的根源;天地產生以後就是「有」,就由天地產生萬物並滋養萬物。
所以經常從無目的、無拘束、無局限的狀態,來觀察「道」無名無形的微妙;經常從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狀態,來觀察「道」有名有形之處的真實。 無名無形、有名有形都來源於「道」,是「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的同一真理,這兩種變化都可以叫做「玄」。
玄妙深處還隱藏著更深層的玄妙,是產生現象世界森羅萬象的物、事、象的產育之門。

⑼ 道德經第一章的體會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內可以明確定義的名容),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⑽ 《道德經》第一章講的主要是什麼誰給寫寫第一篇的讀後感

可以用語言描述出來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說的「常道」,能用語言陳述出來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常名」。也就是說老子所說的道與名都不是用語言文字能描述出來的,它們只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觀察到它們的奧妙,就要學會怎樣體會無的狀態。

「無」是無形無相無聲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種狀態,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表示事物具體的產生,是能看到的物質的產生,是萬物的母親。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是一種無形,是一種感覺,一種美好的感受,是一種狀態。「常有,欲以觀其徼」,「常有」是一種有形,是一種狀態,萬物產生的具體形象。它們是宇宙產生的先後兩個階段,兩個過程。

有和無同出一個根源,都來自於宇宙,這兩種狀態,同出一門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遠很神秘,從哲學角度講就是指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一般是不生不滅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層面的東西,個別是指物質方面的,是能量顯相的能看到的物質的層面,是可生滅的。

老子所講的道與儒家的道是不一樣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義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它是無名的,它是統領宇宙萬物之門的,是宇宙的總根源,是宇宙運行的規律。

「無」比「有」多,無是生命的本源,是現象背後的部分,是創造的基石。「有」是物質,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數派。

(10)道德經1章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

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