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賞析
❶ 觀書有感其二的詩意
本詩藉助來形象喻理,以泛舟為例,讓自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觀書有感·其二》朱熹〔宋代〕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譯:昨天夜晚江邊的春水大漲,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以往花費許多力量也不能推動它,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1)觀書有感賞析擴展閱讀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鍾來到新城福山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這是組詩的第二首。
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
❷ 觀書有感二首的作品鑒賞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
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凈,「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態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凈,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著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里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確地反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當於「它」的意思,這里是指方塘。「問渠」就是「問它」。在這個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詩人並沒有說「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詩里邊突出了一個「清」字,「清」就已經包含了「深」。因為塘水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的話,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情態。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雲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並沒有結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問」那個「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麼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詩人於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於,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個「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清」得不僅能反映出「天光雲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雲影」「共徘徊」這么一種細致的情態。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第二首詩
也是藉助形象喻理的詩。這首詩用水上行舟作對比,說明讀書有個循序漸進的過過程,要在漸進中窮盡事理,初學時需要「推移」之力,到後來探得規規律,懂得事理之時,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這首詩中是講讀書的方法,但一樣無怎樣讀書的影子。用一種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訴了人們怎樣讀書。是的,現代社會日新月異,人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書讓人們目不暇接。如果人們急於求成,不花功夫去一點點的積累知識,就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方法。要讀大量的書,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不成,人們只有在學習中摸索一套對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擴大知識面,讓那些知識象個圖書館一樣存貯在人們的腦中,這樣人們就學倒了大量的知識,並學有所用。 《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於美學原理范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適性的。例如:如果讀者拋開詩歌本身的描述對象,完全可以把這種道理引申開來。比如,如果將「書」理解為「書本」,而且書本的內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諸如醫書、哲學書、史書、科技書等等,而是僅僅就文學內容諸如詩詞曲賦散文等等體現文學藝術美的方面,那麼,也可以認為「源頭活水」表達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則表達了「文思勃發」等等。
❸ 觀書有感 賞析
古典文學作品賞析
觀書有感二首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頭春水生,
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
進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時,曾知南康軍,提舉浙東茶監公事,光宗時,知漳
州,入為秘閣修撰。寧宗初,官煥章閣待制。後被人攻擊為偽學,落職致仕。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
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
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
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已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❹ 觀書有感賞析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介紹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句解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鑒開〔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緻。「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麼。〕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觀書有感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❺ 誰有<<觀書有感>>的賞析
《觀書有感》賞析
本文選自《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現在屬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學家。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鑒開〔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緻。「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麼。〕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❻ 朱熹觀書有感賞析
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❼ 觀書有感 賞析
古典文學作品賞析
觀書有感二首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頭春水生,
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
進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時,曾知南康軍,提舉浙東茶監公事,光宗時,知漳
州,入為秘閣修撰。寧宗初,官煥章閣待制。後被人攻擊為偽學,落職致仕。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
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
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
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
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已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
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❽ 觀書有感賞析
觀書有感(其一)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1、半畝,言其小也
2、鑒,鏡子
3、影,水中倒影
4、徘徊,流動不絕貌
5、渠,水,指方塘
6、如許,這樣。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7、為,一作「謂」,答詞
8、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9、蒙沖:戰船。一毛輕:輕如一根羽毛。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鑒開〔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緻。「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麼。〕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後面不要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