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憶秦娥

賞析憶秦娥

發布時間: 2021-01-01 23:58:26

①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② 《憶秦娥·婁山關》簡單的詩詞賞析

作品賞析

這首詞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節情景。

通過猛烈的西風聲、凄厲的雁叫聲、細碎急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悲咽帶澀的喇叭聲,暗示戰斗緊張激烈,通過描寫海濤般起伏的蒼山、如鮮血般殷紅的殘陽,藉以表現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激戰情景。

另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強烈的感受,以及我們將暗自下定決心,樹立必勝之決心,克服萬重困難,以致於最後獲得成功。

原詩如下

憶秦娥·婁山關

現代: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譯文

西風正壯烈地吹著,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啊,嗒嗒的馬蹄令人心碎,軍號聲聲沉鬱低回。

群山起伏長路漫漫恰似黑鐵,如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2)賞析憶秦娥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這首詞題目中的婁山關又稱婁關、太平關,建立在險峻的山峰之間,位於貴州遵義北大婁山的最高峰上,是貴州北部進入四川的重要隘口,離遵義城約60公里。婁山關地勢極為險要,《貴州通志》說它「萬峰插天,中通一線」。

是四川與貴州的交通孔道。此處群峰攢聚,中通一線,地勢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婁山關一役關系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

長征過程中,土城戰役失敗後,毛澤東認真總結教訓,親自指揮了他一生最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動。他決定放棄和張國燾會合,揮師東進,再渡赤水,回貴州攻打黔軍。

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紅軍二渡赤水後,於2月25日攻克婁山關,控制住這座雄關,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隨後,紅軍沿盤山道向關口猛烈攻擊,又在點燈山一帶的山樑上與敵激烈拼搏,經過反復爭奪,終於佔領點燈山高地,牢牢控制了關口。

這時已近黃昏,紅軍在夕陽映照下,疾迅通過婁山關。2月 26 日,擊潰了向婁山關反撲之敵,2月27 日在遵義以北粉碎敵三個團的阻擊。28 日,紅軍乘勝追擊再取遵義。這次戰役是遵義會議後的第一個大勝利,也是長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戰略轉折。

2月28日,毛澤東隨中央軍委縱隊登上婁山關,極目四望,欣然作筆,寫下該詞。

③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此詞開篇即簡煉地指出了戰斗的時間、景候,還創造出一個壯烈的抒情氛圍。一開始三個字「版西風烈」,悲聲慷權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滂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平添悲壯。

清晨,寒霜漫天,西風猛烈地吹盪,曉月依然掛在天邊,這時雁的叫聲陣陣傳來,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凄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回腸盪氣之感,更增添幾分冷峻與悲壯。透過這種情調,讀者可以想像到即將來臨的戰斗的緊張和艱險。

(3)賞析憶秦娥擴展閱讀:

綜觀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體,水乳交融。而且其結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上闋沉鬱,下闋激昂,上闋取冷色調,下闋取暖色調,色彩對比強烈,感情對比亦同樣強烈,上下闋的強烈對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作為一代偉大指揮若定的氣魄。

通篇只有四十六個字篇幅雖短,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師手筆的簡筆畫,筆簡而意無窮,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胸懷。

④ 李白的憶秦娥賞析

1、賞析
此詞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讀來凄婉動人。古人對它評價很高,把它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稱此詞「以氣象勝」。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說的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一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這種「氣象」在天寶(唐玄宗年號,公元742—756年)後期李白的作品《古風·一百四十年》《遠別離》《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等詩都可以看到。《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中寫道:「浮陽滅霽景,萬物生秋容。登樓送遠目,伏檻觀群峰。原野曠超緬,關河紛錯重。」與這首《憶秦娥》格調氣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寶後期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類之處。胡應麟說這首詞「氣亦衰颯」,反映了晚唐王朝衰變的氣運。其實此詞似是反映了天寶後期表面上依然歌舞昇平、內部危機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這首詞可能作於天寶後期。詞人以比擬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懷,把直觀的感情與意象渾融在一起,上片由個人的憂愁寫開,下片過渡到歷史憂愁。
這首詞不像《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那樣由客觀景物的渲染過渡到人物內心感受的描摹。它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心的情態: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此時,一鉤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卻還似乎沉浸在夢境之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這冰冷的殘月陪伴看她。多少個這樣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顧影自憐。因此,下面自然轉入對「灞陵傷別」的回憶。《雍錄》載:「漢世凡東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贈行者於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遠隔一方,只有那鳴咽的簫聲和著低聲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蔥綠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憶。實際上這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著的,然而又是沒有結果的。
詞的上片始終糾葛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下片則出現了較大的跌宕。似乎比擬手法已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了,詞人要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換頭處突兀以「樂游原上清秋節」起,畫面是清秋節佳侶如雲的狂歡時景,可是主人公煢煢孑立在西風殘照之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杜甫《樂游園歌》)。此時,個人的憂愁完全被拋開了,或者說融入了歷史的憂愁之中,詞人通過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跡——咸陽古道、漢代陵墓的掇取,從而進入了歷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著蕭瑟的西風,如血的殘陽,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憑吊秦皇漢武,他是在反思歷史和現實。這里交雜著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的反思。詞人固然沒有正面寫唐王朝的苟且繁華,但「樂游原上清秋節」這就足夠了,這使人自然想像到天寶後期那種古羅馬式的窮奢極欲和狂歡極樂。可沒有人能從中去體會那潛在的破碎感。秦代、漢代過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獨的陵墓,面對著西風殘照。這固然是過去的遺跡,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景,同時,這「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實景又必然使人聯繫到王朝的未來。於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歷史的時序給人們留下的只是一種表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造成一種悲壯的歷史消亡感,或者說是毀滅感,填塞在人們心頭,這就是歷史反思的結果。因而上片的個人憂愁只能被取代,作為下片的陪襯。
此詞意境博大開闊,風格宏妙渾厚。讀者從敦煌曲子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格調,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陸游說:「唐自大中以後,詩家日趨淺薄,其間不復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詩風與詞風自身存在著交錯否定之趨勢。
此詞句句自然,而字字錘煉,沉聲切響,擲地真作金石聲。而抑揚頓挫,法度森然,無字荒率空泛,無一處逞才使氣。以此而言,設為李太白之色,毋寧認是杜少陵之筆。其風格誠在五代花間未見,亦非歌席諸曲之所能擬望,已開宋代詞之格調。
2、原文: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yè),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3、譯文: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凄愴離別。
遙望樂游原上冷落凄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⑤ 《憶秦娥》翻譯和賞析

李白《憶秦娥》原文·翻譯·賞析

【原作】
憶秦娥——[唐] 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宮闕。

【注釋】
憶秦娥:詞牌名,此處又作詞的題目。
簫聲咽:據《列仙傳》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風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咽,嗚咽的悲聲。
秦娥:此處泛指秦地美貌女子。秦,秦地,春秋時期秦國的疆域。娥,揚雄《方言》卷二:「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
夢斷:夢醒。
灞(bà)陵:又作「霸陵」,漢武帝劉恆之陵墓,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漢代東出函谷關,必經此地,故送行的人常在此折楊柳贈別。
樂游原;一作「樂游園」,在今西安市南,漢唐兩代京城的仕女多於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到此遊玩。
清秋節:即重陽節。
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漢、唐時期,從長安西去,咸陽為必經之地。
音塵絕:指車馬行進時的聲音和帶起的煙塵。此指斷絕音信。
西風:指秋風。
漢家宮闕:漢朝皇帝的陵墓。闕,陵墓前的樓觀。

古詩今譯】
纏綿悠長、如泣如訴、悲涼哀婉的簫聲在春夜響起,驚醒了睡夢中的秦娥,舉頭凝望樓上,只有那輪皎潔的明月。望著樓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橋頭年年依舊青青的柳色*,想起了當年在橋頭上深情的依依惜別。
在冷落凄涼的重陽時節,登上樂游原,遙望咸陽古道,依然不見夫君的音信和蹤影。呈現眼前的,只有那秋風夕陽之下的漢家陵墓和宮闕。

【賞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隋末流徙到西域,出生於唐代安西都護府巴爾喀什湖南的碎葉(前蘇聯哈薩克境內巴爾喀什湖南)。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時期。他用詩歌反映現實,歌頌錦綉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長安女子,自從親人離家以後,她就寢食難安。從春到秋,年復一年,親人一直杳無音信。詞人借簫聲、明月、柳色*、樂游原、漢家陵闕等悲涼的景色*,寫出了「秦娥」的離別之苦。作品懷古傷今,引發了深沉的歷史感慨。全篇悲而不傷,體現了詩人的深刻認識與寬廣胸懷。
上闕:春天的夜晚,女主人公驚醒於簫聲,因望明月而思遠方的夫君,見柳色*而憶惜別之情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咽」,嗚咽。「秦娥」,古代把美女稱做「娥」。這里寫的是一個居住在唐代京城長安的女子。長安古時屬秦國的屬地,所以用 「秦娥」稱呼她的名字,用「秦樓」稱呼她住的住處。春天的夜晚,在「秦樓」上,「秦娥」正在做著與離家在外求取功名的夫君相聚的甜夢,一陣低沉哀婉的簫聲,把她驚醒了。她睜開眼睛,還是孤身一人,只有時斷時續的充滿幽怨的如泣如訴的竹簫聲,與那如雪的月光從窗外飄灑而來,使她愈加覺得孤單凄苦。然而,這樣的月夜豈止是今天這一個夜晚!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里的「秦樓月」的重復不僅僅是簡單的格律需要,也起到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它將讀者帶入了一種特定的情景,使你在朗讀之中,彷彿置身於回環綿長、充滿嗚咽和幽怨的竹簫聲中,融融的柳色*里,依依惜別的「灞陵」橋頭,彷彿聽見今夜「秦娥」正在簫聲里哀怨、嘆息,彷彿看見了昔日「秦娥」在橋頭柳蔭下依依惜別的、催人淚下的、令人傷感的情景。「秦娥」寧望著樓上明月,想起當年在「灞陵」 的送別,時值楊柳依依的濃情春季,而今柳色*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已經記不清過了幾許春秋,可還不見夫君歸來,其心中愁苦可想而知了。
本闕詞語簡約,藝術概括力高,表現力強,在水-乳-交融的情景描寫中巧妙地表現了傷別這一主題。
下闋:秋天的傍晚,女主人公登臨樂游原,感時睹物而懷古傷今。進一步深入主題。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關於「樂游原」一詞,在前面的賞析中已經提到過,又叫「樂游園」,是漢宣帝樂游苑的故址,坐落在古長安東南郊,是唐代的一處游覽之地;因其地勢高,又是登高望遠的好去處。「清秋節」,亦即重陽節,也是當時人們秋高氣爽之時登高的節日。「咸陽古道」,古咸陽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二十里,是秦時的京城。早在漢、唐時期,從長安西去,咸陽為必經之地。「音塵」,是指車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士,這里當指消息,音信。這兩句的意思是說,「秦娥」趁重陽節出遊的機會,登高遠望,希望在「咸陽古道」上看到夫君能夠歸來。然而,她的希望還是落空了,不見夫君的蹤影,也不見有書信傳回。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宮闕。」「秦娥」不但不見夫君的蹤影,連一絲音信也沒有,呈現在眼前的只有那「西風」之中、「殘照」之下的「漢家宮闕」,足見其無可奈何之狀,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像空間。在這一句里,詩人就「音塵絕」再次使用了重復手法,強有力地渲染了「秦娥」此時極度失望的心情。
逍遙風在他的網路文章《對李白<憶秦娥>詞的解讀》中說:「……這是站在一個女子的角度來描寫她內心活動的作品。因為詞牌是《憶秦娥》,在本詞中,秦娥是主角,一切都是圍繞她描寫(的),其他只能是輔助。如果說這首詞的偉大之處,(那)就在於用「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樣一個氣勢宏大的場景來對比一個深閨女子的內心情感世界。閨怨詞自古不少見,但多以哀惋為主調,所以我說能在閨怨詞中寫出宏大氣魄,非大手筆而不能為之,李白之偉大,於此可窺一斑。」

⑥ 憶秦娥 李清照的賞析

賞析:
此詞,從「棲鴉歸後」、「情懷惡」、「寂寞」透露出這是作者南渡後的懷人之作。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開端起得陡然,把讀者帶到高高的樓閣之上。女主人登樓眺望,遠處那蜿蜒起伏參差錯落的群山,近處那遼闊坦平的原野,都被一層灰濛蒙的薄霧籠罩著。「煙光薄」的凄暗色彩,似乎籠罩全篇,也似塗在讀者的心上。作者用了兩個「煙光薄」,加深了「亂山平野」的昏冥色彩。前一句最後的詞語,恰恰與相接的下一句開頭的詞語相同,這在修辭格中叫「頂針」,在詞中有時這是詞調格律的需要。這與易安《添字採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其中的兩個「陰滿中庭」,兩個「點滴霖霪」,兩個「秦樓月」,兩個「音塵絕」,用法是一樣的。
詞開始創造了一個視野廣闊的莽莽蒼蒼的世界。
「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女主人站在高閣之上,看到從遙遠的群山和坦平的原野上飛歸在樹上的巢里過夜的烏鴉,她的心無限的惆悵,想起來遠離身邊的心上人,尚未歸來。這時又聽到黃昏畫角的哀鳴,在群山和原野回盪,尤覺黯然神傷。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上寫黃昏的景象,使畫面產生了流動感。
上片寫女主人在高閣眺望所見。由人及物。
換頭,「斷香殘酒情懷惡」,轉由物及人。寫室內的環境和女主人情懷的惡劣。室內熏爐里的香料已經燒盡,不再續添,仍然沒有心思;酒杯里的酒,也差不多喝完了,愁緒依然未減。「西風催襯梧桐落」,秋風陣陣襲來,梧桐樹的葉子隨之飄落。頗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慘氣氛。過變由情入景。
結句:「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用兩個「梧桐落」加深了秋天的衰頹的色彩,渲染了凄涼的氣氛,襯托女主人悲愴的心境。張炎《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這是以小見大的寫法,由梧桐葉落,而知天下秋聲。劉熙載《藝概》說:「以鳥鳴春,以蟲鳴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絕句之小中見大似之。」女主人很想到外面去派遣一下心中的繾綣離情,但是不能,外面是一片令人悲傷的秋色。江山凄肅,花木飄零,不僅不會消愁,反而會更增悲哀。於是,還要繼續在室內悶坐,形影相弔,一片沉寂。結句由景入情。
下片,寫女主人無法排遣的濃愁和孤寂。
此詞寫景的最大特色是「心與物融,情與景合」。李東陽《懷麓堂話》雲:「或借景而引其情,興也」。此詞運用了興法。上片的寫景引出換頭的「斷香殘酒情懷惡」之情來。下片的寫景「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引出「寂寞」之情來。此詞上片寫暮天的景色與下片「西風催襯梧桐落」的秋色渾然而成一幅凄清的畫面,構成女主人苦苦相思的背景。吳喬《圍爐詩話》雲:「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說的很有道理,當然「樂景寫哀」,「哀景寫樂」應另當別論。此詞的寫景還有一種「索物以托情」的作用,「情附物也」,渲染氛圍,襯托愁情。
此詞運用頂針的修辭格和兩個「又還」,創造並加濃凄涼的哀郁之氣,加強了主題的表達。

憶秦娥·詠桐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⑦ 憶秦娥 婁山關 賞析

中心思想: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詩人感到即便過內去遭過一些失敗容,但可以「從頭越」。

拓展資料:

主題賞析:

本詞寫於婁山關激戰之後,以婁山關之戰為題材,雖然寫的是翻越婁山關的行軍情景,寫的是勝利後的所見所聞所感,但運用的是高度綜合法、側面描寫法,把兩天的戰斗歷程濃縮為一天,通過嚴肅、緊張的行軍氣氛,透露出激戰的先兆。

通過猛烈的西風聲、凄厲的雁叫聲、細碎急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悲咽帶澀的喇叭聲,暗示戰斗緊張激烈,通過描寫海濤般起伏的蒼山、如鮮血般殷紅的殘陽,藉以表現浴血奮戰、英勇犧牲的激戰情景。

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及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

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⑧ 如何賞析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這部作品

原文

憶秦娥·簫聲咽

唐代: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起首兩句,就已非同小可。大意是睡夢中的秦娥被一陣咽絕的簫聲驚醒。秦娥一出場夢就被打斷,就出現了情緒高點,也給全詞渲染了一種清冷的氣氛。如同信樂團的信一張口就是高音,常人難以跟得上。醒來之後的秦娥打開小軒窗,看到月光下的垂柳,不禁想起了當初在灞陵離別的情景。寫到這里,似乎內容也未離閨中怨的窠臼。上闋中美景似在剎那間落入無盡虛空。

且看下闕。清秋時節音塵絕,秦娥觸景思人,眼光竟放到了長安附近的樂游古原和咸陽古道,這不是秦、漢的遺跡嗎?一般的女子豈能有此視野,必是寄託著作者深沉的歷史觀照。

上闋清幽秀美,下闋雄奇壯闊,卻又珠聯璧合,渾然一體。上闋中,美人夢斷秦樓之時,月下簫聲悲咽,橋畔垂柳依依,凄清迷離,不由得傷別之情再上心頭。下闋筆鋒一轉,以樂游原上昔日盛況起筆,次句「咸陽古道音塵絕」,陡然間只剩下古道寂寂,讓人無比感傷。

全詞的點睛之筆在最後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一切都消逝了,只剩下西風蕭瑟和殘陽如血伴隨著遠處的漢代皇陵,顯得如此悲壯。詞作者已經將身處小樓的秦娥對個人的憂愁,提升到了身處前朝遺跡的詞人對歷史的憂愁,藝術手法如此純熟,這絕非同時期的花間詞所能相提並論的,像極了後世的作者穿越到唐朝去寫就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此詞「以氣象勝」。此詞意境博大開闊,風格宏妙渾厚。讀者從敦煌曲子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格調,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句句自然,而字字錘煉,沉聲切響,擲地真作金石聲。而抑揚頓挫,法度森然,無字荒率空泛,無一處逞才使氣。以此而言,設為李太白之色,毋寧認是杜少陵之筆。其風格誠在五代花間未見,亦非歌席諸曲之所能擬望,已開宋代詞之格調。

⑨ 憶秦娥李白 賞析

《憶秦娥》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寫得很動人。古人對它評價很高,稱贊它是「百代詞曲之祖」。古代把美女稱做「娥」。這是一個居住在唐代長安的女子,長安古屬秦地,所以用「秦娥」稱呼她,用秦樓稱呼她住的樓房。詞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一個凄涼的境界:「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簫是一種竹製的管樂器。「咽[yè],嗚咽,形容簫管吹出的曲調低沉而悲涼,嗚嗚咽咽如泣如訴。秦娥的愛人離開她很久了,有時她只能在夢里追尋。這天晚上,她正在夢中,忽然被一陣簫聲驚醒(夢斷)。她睜眼一望,並無人影,只有一片月光照在樓頭。這樣的月夜,她已不是第一次經歷了。我們讀第二個「秦樓月」的時候,彷彿是聽見她在那裡哀嘆,又彷彿是在聽嗚咽的簫聲回環往復,這里產生了一種特別的藝術效果。多少個不眠之夜啊,她不能不回憶起分別的情境,也不能不對離別的時間太長而感嘆:「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布東,是漢文帝的陵墓所在地。當地有一座橋,為通往華北、東北和東南各地必經之處。橋邊柳樹很多,送別者在這里折柳贈人,表示留戀。「傷別」,為別離而傷心。秦娥想到當年在添陵送別的時候,正是楊柳依依的春季,而柳色由嫩綠變為枯黃已經多少次了啊,可還不見他回家。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很高,上片只用了短短幾行,就把傷別的主題寫得情景交融了。 下片轉入白晝,進一步深入主題。秦娥不僅夜不成眠,連白天出遊也不愉快。「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樂游原」又叫樂游園,在長安東南郊,是漢宣帝樂游苑的故址,地勢高,可以遠望,在唐代是游覽之地。「清秋節」,指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是當時人們重陽登高的節日。「音塵」,一般指消息,這里是指車行走時發出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士。秦娥趁重陽節出遊的機會,登高遠望,希望在」咸陽古道」上看到親人歸來。古咸陽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二十里,是秦朝的京城。唐人常以咸陽代指長安,「咸陽古道」就是長安道。秦娥的希望落空了,路上無蹤無影。下片寫到這里把「音塵絕」重復兩遍,強烈渲染了秦娥的失望心情。最後這首詞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結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餘地。」殘照」,指落日的光輝。「漢家」,就是漢朝。「陵闕」[què],皇帝的墳墓和宮殿。藉助這些事物作為秦娥活動的背景,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發人深思的人生圖畫:秦娥佇立在秋風(西風)中眺望,這時夕陽西下,在蒼茫的暮色中僅僅可以辨認出高大的漢代陵闕了。

記得採納啊

⑩ 憶秦娥 李清照 賞析

首先復,看背景:遭家破人亡制、淪落異鄉、文物遺散、惡意中傷等沉重打擊,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離亂等慘痛事實。然後感情基調肯定是——哀傷

其次,通讀,翻譯下意思。意境:就是你的解釋中描寫的部分,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就行了。意象就是
那些名詞,摘出來就成。(恩,可以參考下
上面那篇的)再次,感情嘛,一般都是前邊寫景,後邊抒情。讀讀後兩句再結合背景,就是感情了(一般
背景
再加上修飾語就是)最後,手法嘛,詩詞的手法就那幾樣,兩類:表現手法和表達技巧。你自己套吧!一般學校老師都交。或者一些參考書也有哦……總是要自己動些腦筋嘛好了,我交給你怎麼去做的思路了,以後這樣對付詩詞,保證OK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