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對仗怎麼賞析

對仗怎麼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8 11:46:58

① 對仗的詩句,並加以賞析

② 怎樣賞析對聯

一是在意境上超凡脫俗。
凡是對聯都是要表達某種情感或寓意,這就給我們提出了個要求,就是情感表達的是否打動人心;寓意表達的是否引人入勝。我覺得對聯也可以這樣說:聯生於情,情成於聯,沒有情哪來的聯。如果對聯達到了以聯示情、以情動人的境地,就可以說這副對聯的創作是成功的。「雪過三冬春有信」就明示了嚴酷的冬天即將離去,溫暖的春天就要到來。示意了人的境遇再如何凄慘,但總會有陽光明媚的日子,告訴人們不要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應該看得光明和希望。「風來二月柳含煙」則告訴我們早春二月的春風已經吹起來了,可以想像柳林在朦朧的煙霧籠罩中一片生機盎然,寓意著萬象復甦,新的生活已經開始了。

二是在平仄上合乎格律。
古人的對聯都是有平仄要求的(參看筆者《楹聯出、對聯格率要求簡介》),七言聯的平仄是: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變格)
注釋:
平:-
仄:/
可平可仄:+
那麼我們按照這個要求來解析一下,這副對聯應該是第一種形式。
雪 過 三 冬 春 有 信
/ / - - - / / (實際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風 來 二 月 柳 含 煙
- - / / / - - (實際平仄)
+ - + / / - - (要求平仄)

也就是說,該聯非常合乎格律。

三是在對仗上嚴謹工整。
我們也來分析一下該聯的詞性組成。

雪 過 三 冬 春 有 信
(名詞)(動詞) (數詞)(名、量詞)(名詞)(動詞)(名詞)

風 來 二 月 柳 含 煙
(名詞)(動詞) (數詞) (名、量詞)(名詞)(動詞)(名詞)

可以看出,對仗也非常工整,真是名動相對,詞義相符(相反也可)。

所以可以這樣說,該聯不失為一副佳聯。

③ 高考詩歌鑒賞中對偶手法怎麼分析

有關對偶這種常用手法的相關知識簡介如下:

一、簡介: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
二、對偶的特徵以及舉例:
對偶句形式工整、勻稱並節奏鮮明,音調和諧,便於記憶和傳誦;對偶句前後呼應,互相映襯,對比鮮明,語言凝煉,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寫作中,只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就行了,不一定講究平仄,這叫寬對。對偶形式的修辭方式,在詩歌、對聯中出現最為普遍。 對偶又稱對仗,俗稱對子,是指形式上對稱均衡,意義上互相關聯的兩個句子或片語。人們所熟悉的對聯就是一組對偶句。根據意義的不同,對偶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流水對三種。比如: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對--意義相近,互為補充。蘇軾《飲湖上初睛後雨》)
滿招損,謙受益。(反對--意義相反,互相映照。《尚書·大禹謨》)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串對--意義相承,表示連貫、遞進、因果等關系。(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三、分類:
對偶大概可以分為三種:
1.正對:事物的兩個角度、兩個側面說明同一事理,在內容上相互補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補或相襯的對偶叫做正對。
2.反對:前後兩個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對偶句子叫反對。
3.串對:又叫連對,流水對。它的前後兩個句子在意義上有連貫、因果、條件、轉折等關系。這種對偶句子稱為串對。

④ 對仗工整的詩句寫出賞析和怎樣構成的對仗

兩個黃驪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兩各對一行,數量詞對仗工整;黃鸝對白鷺,名詞對仗;鳴對上,動詞表動作對仗;翠柳對晴天,名詞短語的對仗也非常工整。兩句詩句嚴格對仗,朗朗上口。

⑤ 對聯及賞析

哥了了無言潦草文章拚命酒
子歸歸不得落花風雨葬魂詩
這是太倉吳養涵先生挽胡粹士聯。錢鍾回書先答生在《槐聚詩存》中有一詩題為《鄉人某屬題哭兒記,兒從軍沒緬甸,其家未得耗,叩諸乩,神降書盤曰,歸去來兮,胡不歸》。"鄉人某"即胡粹士(1888-1946)。胡太倉沙溪人,1931年赴美留學,獲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回國後任上海南洋大學(交通大學前身)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抗戰期間愛子敬侃殉職緬甸,因作《哭兒記》以文志痛,借酒澆愁。吳曾任太倉圖書館館長,系知名學者,與胡知交。上聯說"老兄無聲無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兒記》和拚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聯說"令郎想回也回不來了,只有讓春天的落花在風雨中把您的詩魂埋葬。"此聯巧妙地用"哥了"諧音愛發鳴聲的"知了"與無言形成強烈對比,用"子歸"諧音思鄉以至啼血的杜鵑鳥"子規",而且用了疊字,如聞嗚咽之聲。對仗工麗,含義深切,悲痛之情用藝術手段表達得淋漓盡致,堪稱輓聯精品。此聯由書法家胡繩祁先生憑五十年前記憶提供,難能可貴,否則將淹沒無聞矣。

⑥ 一般情況下,對偶句應該如何賞析有沒有套話可以用

對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兩個句子或片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式。對偶在詩中有字與字對,詞與詞對。而按內容,還有方位對,植物對,地名對,人物對,景物對等。所以你就看看這兩句的對仗形式,和是哪一類對仗。

⑦ 如何賞析對偶的修辭手法

賞析對偶的修辭手法:
《語文基礎知識》中說:「對偶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聯的兩個短語或句子,成對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現就自己的理解談談對偶修辭手法常見的類別(沒有按一定標准劃分,僅就常見的形式而言),僅供同學們復習參考。
一、嚴對,就是嚴格要求相對的詞類相同,也就是常說的詞性相同——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相對的字數等;句式相同;平仄相拗,沒有重復的字詞。比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但也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漢語中,不同詞類中又分很多的小類,只要在語言之中經常並列,也算是嚴對。譬如,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的詩句中自對的「山」與「河」屬於表示地理類,「草」與「木」屬於植物類,對得已經工整了,而且上句的「地理」與下句的「植物」相對也算是嚴對(或者稱工對)。
2、有時候,特別是在詩句中,上下句相對的詞語是反義詞,這樣也構成嚴對(有些書也稱為嚴對中的反對)。比如,李白《塞下曲》中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其中的「曉」與「宵」是反義詞。在詩句中上下相對,也是嚴對(工對)。
3、順便說說「合掌」。在形成的對偶中,如果是同義詞相對,看來很工整,對的也比較整齊,但對於漢語詩歌中的對偶來說,就不是那麼美妙了,卻是「似工而實拙」。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但也不是不允許存在,這兩句也有自己的特點——以動襯靜的佳句。只是說,在古代詩詞中,由於詩詞的語句數量有限,特別是律詩、絕句等,需要在極少的語言中,表達豐富的內容。可以說,句句是金,不可浪費。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其實這就是通常說的「合掌」,它是詩家的大忌。
二、寬對
寬對就是要求結構基本相同,音韻大致和諧,允許有相同的字詞出現,屬於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錦字,如此等等,均可構成寬對。譬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如,魯迅在《紀念 劉和珍君》中有一句名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這就是寬對。
三、借對
根據漢語中詞語的多音多義的語言特點,有些詞語存在著兩個及其兩個以上的意義,作者在運用時,本來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這就是對偶修辭手法中的借對。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 「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又如《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都知道,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這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四、流水對
流水對是指上下相對的兩個句子,在內容上表現出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或表現出諸如因果、條件、假設等關系的對偶。也就是說,構成流水對的兩個句子是關系密切的,相互銜接、限制的。也就是說,如果把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比如,唐朝詩人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又如,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它們都是流水對,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流水對的特點。
總之,在漢語中,對偶的修辭手法運用廣泛。它不但音節和諧,節奏鮮明,概括性強,而且具有極其整齊的審美特點,因而深受文學家們青睞,讀者的喜歡。

⑧ 如何評析對聯,評析對聯應從哪幾個方面

近年來,對聯創作可以說是繁榮到了「縱非絕後卻空前」的地步了,大部頭的傳統對聯總集收聯達到十萬副之多,已被稱為洋洋大觀,而僅一次「沱牌杯」國慶禮贊征聯,收聯就已逾十萬,每年度全國對聯創作的總量肯定會是個更高一些的數字,可以說是勢頭十分強勁。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對聯的創作理論及鑒賞理論卻是極度的滯後,由此導致的後果是對聯創作僅僅是泡沫般的繁榮,缺乏精品,另一方面對聯作者創作水平也很難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總之,聯界迫切需要在對聯鑒賞理論方面有一個長足的發展,以啟發和指導對聯創作。

雖然近年來在對聯鑒賞上出現了一些較好的賞析評介文章和圖書,但從整體的印象來說,指導對聯創作的卻還只是一些征聯活動的評審結果和許多私自設立的「病聯醫院」。就像有競技體育和健身體育的區分一樣,競技式征聯的評判標准存在的機械性並不能全面指導對聯的藝術創作,由於強調硬性指標的可比性以及主題的功利性,征聯活動的繁榮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形式主義泛濫以及獲獎佳作被大量「克隆」而成為陳詞濫調的負面影響。而許多無照經營的所謂「病聯醫院」只是以「啟蒙」的水準對一些初學作品進行冬烘先生式的指點,甚至對一些上乘的古今聯作妄加評判,從而誤導了大量作者。

對聯鑒賞是一個主客觀交互作用的審美過程,雖然對某一副聯語的品評會因人們審美取向和鑒賞水平的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差異,但總體而言還是存在著一般性的規律。對聯作為審美的客體,對它的鑒賞可以從多個層次上展開。

從宏觀而言,我們可以欣賞對聯的形式美及其內涵美。
對聯的形式美可以包括對仗、聲調、節奏、詞藻、書寫形式、製作載體等等。就形式方面而言,應當明確對聯最基本的形式要素是對仗。對仗有工對與寬對的分別,對於大量聯作來說,可能只是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但是,必須糾正的一個誤區,便是並非工對優於寬對,它們應該是等價的。與過分拘泥工對所造成的缺乏張力與創意的「死對」不同,佳聯均是本著形式服務內容的方針,以意為主,亦寬亦工,變化之妙,存乎一心。高手制聯常常是在重要部位以及數字、顏色、方位等處設置以精工的對仗,次要部位則多施以寬對甚或似對非對,既不失整飭之美,又充分保證了語義的流暢。除了寬與工之外,對仗還有異和同的分別,上下聯言同一事物,走向極端便是合掌,上下聯言不同的事物,走向極端便成了對而不聯,高手的功力便在於能游刃於這一對矛盾之間而有餘,如書法中兩筆劃之間的顧盼牽連,也像長調詞里的過片一樣,既有一個大的跳躍,但又保證文脈的貫通,這種似聯非聯便是所謂「張力」。從某種角度講,只有悟到了「對與不對之間、聯與不聯之間」的妙處,始可與言對聯。

聲調的和諧也是對聯創作及欣賞的一個基本要求,在這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誤區,在於談對聯必言「聯律」,談聯律惟言聲律、談聲律只言律詩式的平仄格式,這是一環緊扣一環地將人引入牛角尖中。現在這種思維方式已經造就出了一大批這樣的對聯「鑒賞家」:在他們的詞典里,全部的漢字也只有「平」和「仄」兩個,每見到一副聯語,首先(也可以說是自始至終)便掏出他視為至寶的那條律詩「平仄竿」,然後逐字標定,最終得出對這副聯語的鑒定意見:某字失替某字失對某字應平而仄某字該仄而平……,彷彿對聯文學只是一門平仄排列的手工技藝。其實對聯從它直接脫胎的律詩和駢文中也承襲了它們的聲律要求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從這一文體成形並開始發展起,它便不停地被其它各類文體所「侵蝕」,有人以詞為聯,有人以曲為聯,有人以賦為聯,有人以古文為聯,有人甚至以白話為聯。在它的發展進程中或許從來沒有真正形成過一套整齊劃一的類似格律詩的「聯律」。正如陳方鏞所說「古傳詩律,未聞有所謂聯律者」,今人整理出「聯律」,也只能是以利初學,也就是說只能當初學者的一塊敲門磚,登堂入室後沒人會拿它當回事兒。大凡名家作手,胸中哪有什麼一套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平仄格式?他們只不過因勢而成格,根據不同的應用場合、語境、風格、節奏而靈活運用,多變中自有法度,即所謂「法無定法,非法法也」。正因為其學養可以駕馭,所以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讀者多選取名家佳作,細加品味,久之可會其中妙處。近年來有所謂「格律聯、非格律聯」之說,似是而非,其實是聯皆有格可尋,只是「格」是死的,人是活的而已。若從不同的語言風格和節奏把聯句分為「律句、非律句」,則對於拘泥律詩平仄者還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的。

總之,對聯文學在其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其以對仗為主,包括聲調、節奏等方面的基本定型但又十分靈活的一系列法度,這一切決定了對聯文體獨特的形式特徵。也構成了對聯鑒賞的形式要素。

對聯的內涵美是指作品的思想、志向、情感、趣味,以及具體描寫的人物、景觀和事件。內涵才真正是聯語的靈魂,詩言志,詩緣情,而聯亦然,優秀聯作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作者的思想、胸襟、情操和感觸並感人至深。即使等而下之,亦能夠狀難摹之境如在目前,使人神往之。或濃縮人物一生而成數語,令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對聯同詩歌一樣也是語言的藝術,作者要動用一切可能的修辭手段來營造出一個完美的意境,遣字造語須顧及整體的和諧,一字不諧,如隊列中夾雜一名跛者,風景大煞。古今佳聯妙對可以說已形成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有含蓄之美、有洗練之致、有高遠之韻、有宛轉之態,但都會立足於一個根本,即有感而發。從這一角度而言,對聯的創作和鑒賞絕不能為對聯而對聯,要上溯到中國詩歌發展史乃至中國文學發展史的長河中去汲取養料,也只有從這一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對聯藝術的真髓。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對聯的形式與內涵是相對而言的,在不同的層次上互為形式和內涵。如音調和詞藻互為形式和內涵,而詞藻和思想又互為形式和內涵。明白這一點會有助於我們的鑒賞活動。

同樣從宏觀上來看,我們可以從對聯的文體特點的幾個角度展開對聯的鑒賞:
一、從對聯的最高境界上說,首先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抒情文體,我們可以欣賞其文學性。與源遠流長的中國詩歌傳統一脈相承,對聯於明清以來,繼詩、詞、曲之後,成為文人經常採用的一種創作形式。所以我們可以全盤地移植古典詩詞的一套成熟的鑒賞理論體系,然後接合對聯獨特的文體特色,展開對聯文學的鑒賞活動。

二、從對聯的一般層面上說,它又是一種服務生活的實用文體,我們可以欣賞其功用性。春聯、贈聯、喜聯、輓聯及各種行業聯使對聯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實用文體的特點,對於對聯的這一審美特點進行鑒賞,需把握切題和允當這兩點。針對某一場合的聯語要貼合並進一步烘托這一場合的氣氛,針對某一人物的聯語要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同時聯語要十分切合撰聯者的身份。

三、從對聯的基礎層面上說,它還是一種講求技巧的游戲文體。我們可以欣賞其趣味性。對聯充分發揮了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特點,運用各種技巧,使對聯作品呈現出風趣活潑、引人入勝的特色。而另有一類被稱為「巧對」的作品,並不表達任何的主題思想,僅以文字技巧取勝,同樣給人趣味盎然之感。

以上所談只是從大的原則方面統而言之,如果從這一高度對於對聯的鑒賞做出總結的話,那就是對聯應以立意為主,以境界至上,以格調為先,這才是聯語文學的上乘和大道;形式技巧不可偏廢,但若不為主題服務,終歸小道;若是為技巧賣弄技巧,以肉麻當成趣味者,已墮入魔道矣。

如前所說,對聯的鑒賞是一個主客觀交互作用的審美過程,這就要求作為審美主體的鑒賞者本人也要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和鑒賞能力。提高鑒賞能力的最佳途徑在全面提高古典文化修養的同時多多研讀上乘佳聯,一個人只有最大限度地沉浸於佳聯妙對之中,方能脫去俗塵數斗,即使不能馬上提高創作手段的話,也會逐步地抬高鑒賞眼界。口之所誦全是「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的人最終也不會理解「對與不對之間」的妙處,目之所及盡皆「生意興隆通四海」者更難與之言「空靈與質實」的分野,恐怕這也就是本書編者的初衷吧。但因時間所限,本文草草而就,只尚空談,未舉聯例,昧於道者當譏空而不切,知於道者當怪太泄天機,既然形諸文字,便任讀者一並「品鑒」吧。

⑨ 如何賞析對聯

對聯鑒賞,大致也和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的鑒賞一樣,應分為內容和形式兩項,從這兩方面去欣賞;所不同的在於對聯往往與書法藝術相結合,所以,對聯鑒賞應有對聯內容、表達手段和書法藝術(限張貼及懸掛聯)三個方面。
一 對聯內容
對聯的內容應是對聯鑒賞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從這么幾個方面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去看對聯的內容:
第一,先看對聯的句子是否順暢。我們閱讀小說、朗誦詩歌、欣賞戲劇、看電影電視,都有這個問題。句子不順暢,直接影響到表達。前面說過,有人在創作對聯時,為了某一個字或幾個字對得工整,有時會照顧不到整句話的連貫性,以至使對聯的句子出現或晦澀、或牽強等情況。如果是比較長的對聯,還必須先斷句;如果連斷句都解決不了,就會直接影響到對其內容的理解和領會,根本談不上什麼鑒賞了。光是句子通順還不行,還要考慮其句子之間的層次是否清晰,上聯和下聯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系,有沒有次序顛倒、言語矛盾之處。一旦遇到連句子都不通順,或者前言不搭後語、令人莫名其妙的對聯,我看還是不再欣賞的好。——這應該是對聯鑒賞的第一步。
第二,再看對聯要說的內容。如名勝楹聯,是寫風景的,還是寫人物的?是寫歷史的,還是寫傳說的?是褒揚,是貶斥,是歌頌,還是批評?是敘述,是描寫,是議論,還是抒情?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慨,還是表達了作者的某種情感?如果欣賞歷史名人紀念地(如武侯祠、關帝廟、岳飛廟、韓愈祠等)的楹聯,就要對這位歷史人物有所了解,如他的出身、經歷、主要業績、功勛、歷史上和現在人們對他的評價等等;如果是欣賞佛寺的楹聯,還要懂得一些佛教常識、佛學術語,以及這個寺院不同於其他寺院之處(如登封的少林寺,因北魏時達摩在此面壁修行。被認為是禪宗祖庭;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所寺院)等等;如果是欣賞道觀的楹聯,還要有一些道教的常識,懂得一點道教術語,以及這所道觀的獨特之處(如鹿邑太清宮,是老子家鄉為紀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築)等等;如果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則要對該名勝有個大概的了解,如名勝所處的位置、開發的年代、名稱的緣起、有何著名景點、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到過、現在還有哪些遺跡(如輝縣百泉,因泉眼眾多而得名,泉水注入衛水,故有「衛源」之稱。隋代始建衛源廟,以後陸續建殿閣亭台、水榭石橋,成為湖光山色並美的旅遊勝地。歷代有皇帝、高官、文人、學士來此游覽、隱居、講學。現存有紀念晉代隱士孫登的嘯台、紀念北宋哲學家邵雍的邵夫子祠、紀念明清之際學者孫奇峰的孫奇峰祠、民國間為紀念馮玉祥在此興修水利而建的馮泉亭等諸多景點)等等……一句話,凡是與此名勝有關的一切東西,都有了解的必要。不然,就會直接影響到對名勝楹聯的鑒賞。
如洛陽市北呂祖廟後殿一聯:
東南瞻崿嶺,千層翠黛朝鳳闕
西北聽洪水,萬丈波濤出龍門
這是一副寫當地風景、地理位置的楹聯,從中可知該廟處於黃河岸邊的山上。而與呂祖卻沒有什麼關系。
如百泉邵夫子祠擊壤亭一聯(清末光緒間輝縣知事康曾定題):
精義入神,著皇極經世六十卷
同聲相應,有夏峰繼軌五百年
上聯「精義入神」,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思是精研微妙的義理,進入神妙的境界。用於哲學家,十分恰切。「皇極經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聯則是說從北宋邵雍以後,大約500年,有孫奇峰來這里繼承其事業。「同聲相應」,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與前面的「精義入神」一樣的當。「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聞名於世的人)。」
看來,要讀懂一副對聯,特別是名勝聯,理解其內容,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怎麼辦?我建議:一方面,平時要注意留心對相關知識的積累。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到某地旅遊,事先應做好充分的准備,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這算是應急吧。如要去少林寺,有關的書很多,可事先了解一下其歷史淵源(建於北魏,公元495年)、有關歷史人物(如達摩從南朝梁過江而 來,面壁十年,傳授佛教禪宗,後將衣缽法器傳給了二祖慧可)、歷史事件(如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嵩山少室山下,西北是洛陽,東北是鄭州)、 其獨特之處(禪宗祖庭、少林武術、最大的塔林)等等。這樣,在那裡若遇到有關的名勝楹聯,就不會束手無策。
如少林寺山門外西石坊一聯:
心傳古洞,嚴冬雪擁神光膝
面接高峰,靜夜風聞子晉笙
上聯說達摩在寺後的山洞裡修行,神光在雪地里求法。「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陽人,博覽群書,尤其精於玄理。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達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沒膝,達摩仍不為所動。他用短劍斬斷自己的左臂獻上,達摩見他如此誠摯,這才授以《楞迦經》並衣缽法器,賜名慧可,成為禪宗二祖。下聯說少林寺面對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緱氏山。「子晉」,周靈王太子。傳說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後於緱氏山(在今偃師市境內)山頂乘鶴升仙。
此外,還要看對聯中的用典是否恰切得當,這一方面也是應該要特別注意的。
如輝縣百泉清暉閣民國間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張斐然一聯:
逝者如斯,曾無日夜
盡心為耳,以有邦家
可以參考聯前的《序》:「民國二十五年春……余北來,偶於工余小憩百泉蘇門山,見有子在川上遺址,遂感而書此。」上聯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意思是凡過往時事正如這川之流水,不可回復,且不因晝夜交替而停息。這個典故就非常恰切。下聯「盡心為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盡心力而為之。」
我們常見到的名勝楹聯,往往都含典故,或人物(如籍貫、經歷、官職、業績等等),或地理,或史實,或傳說,不可不詳察。如果對其中的典故解不清,恐怕就談不上什麼欣賞了。再如上面少林寺山門外西石坊一聯,也含幾個典故。
可以說,對聯的內容能讀懂,能理解,對聯鑒賞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古詩中的對仗句和簡要賞析

(一)同字相對
律詩對仗上下句之間應避免同字相對,但在杜甫七古回詩中卻常常突破答這一限制。
(二)以平對平以仄對仄
律詩中對仗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平仄相對,尤其是句尾更為嚴格。
(三)句尾以平對仄
律句的對仗應是起句仄收、對句平收,而杜甫七古中的對仗卻往往起句平收,對句仄收。
(四)「三仄尾」與「三平尾」相對
根據聲律的要求,律詩中是不允許出現「三仄尾」與「三平尾」的,而這一現象在杜甫七言古詩中大量出現,這也是構成其「拙對」的一種主要方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