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宮怨賞析

宮怨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1 06:35:50

❶ 長恨歌究竟恨什麼來點正確的 我不要註解和賞析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篇久為傳誦的千古絕作。《長恨歌》是一篇長篇敘事詩,所詠的是歷史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但對這樣一篇為大家所喜讀的作品,它的主題思想卻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爭論的問題。從研究者的評論來看,不外乎有三種意見。一是認為這篇持的主題是諷喻,「譏明皇迷於色而不悟也」,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首詩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的。二是認為這篇詩的主題是「愛情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首詩里對李隆基和楊貴妃愛情的歌頌和同情,「不過述明皇追憶貴妃始末,無他激揚」。三是雙重主題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詩的前一部分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一部分是對唐玄宗、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到今天,對這個問題,始終還有達到比較統一的認識。
本人也曾想過只支持其中一方,然而,這讓我始終心有不舍,也難以立場堅定。我覺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劇色彩十分濃厚的作品不會只有一種主題思想。如果只有一種主題思想的話,它對讀者不會有這么巨大的吸引力。首先隨著年代的久遠,作者創作時的社會背景和心中感受已經難以考究,而有流傳下來關作品主題思想的資料也不過是一些見仁見智的只言片語,根本不能作為某種說法十足的憑證。加上每個讀者以何種心情、何種角度去賞讀作品,更是視個人而定,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又怎能一錘定音呢?因此,我覺得《長恨歌》的主題思想不是具有雙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在此限於能力,只能列舉一些比較普遍的說法以作大家參考。
首先我們要知道,白居易《長恨歌》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正是詩人為這篇長歌所取的詩題,即「長恨」二字,恨,就是遺憾、遺恨,而且是「長恨綿綿無絕期」。那麼究竟恨的是什麼呢?只要搞清楚這一點,作品的主題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說作者描寫李、楊愛情,意在諷刺當時和以後的統治者應以唐玄宗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誤國,給自己造成「長恨」。白居易的朋友陳鴻在《長恨歌傳》中談了白居易的創作緣由和創作情況後也說:「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古人所說的「意」,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主題。「感其事」的「感」不是「感動」,而是「感傷」、「感嘆」。為什麼這樣說呢?白居易把自己的詩分為諷喻、感傷①、閑適、雜絆四類,而把《長恨歌》這首詩放在「感傷」類里,這就是明證。「感其事」,就是白居易、陳鴻他們談起此事時而感嘆、感傷。「尤物」,突出的人物,多指美女;「懲尤物」,即以貪美色為戒;階,因、由之意;「亂階」,即禍亂的根由;垂,傳之意。白居易為此事而感嘆、感傷,想把它寫出來流傳於後世,目的是讓統治者以貪色為戒,從而堵塞禍亂的根源。由此可見,這首詩就是通過唐玄宗因貪色而寵幸楊貴妃,從而使國家招致禍亂,也使自己陷於凄涼境地的故事敘寫,說明貪色誤國誤身,要統治者引為鑒戒。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為政者要戒「三貪」:一是戒貪功,因為貪功就會不實事求是,就會弄虛作假,就要獨斷專行,就要打擊別人抬高自己,從而引發禍亂;二是戒貪財,因為貪財就要不擇手段地搜刮聚斂,引起民怨,招致禍亂;三是戒貪色,因為貪色極容易荒敗、亂政,最後導致失政。而在這三者中,貪色並未引起那時為政者的足夠重視,甚至視為理所當然。因此,白居易從維護唐王朝長治久安的願望出發,寫了這首詩,要後代皇帝以他們的祖先唐明皇貪色誤國誤身為戒,現實針對性強,主題意義重大。全詩圍繞這一主題,分為兩大部分來敘寫。第一部分從開頭起至「不見玉顏空死處」。這一部分寫由於唐玄宗貪色,寵幸楊貴妃,荒政、亂政,從而導致安祿山、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的叛亂,給國家、民族、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同時也給他自己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不但失去了皇位,而且飽嘗了顛沛流離的痛苦和相思之苦。第二部分從「君臣相顧盡沾衣」起至末尾。這一部分寫唐玄宗晚年的凄涼生活和對楊貴妃的刻骨思念情況,從而進一步說明唐玄宗釀造的這一杯苦酒是要由他自己喝下去的,進一步深化主題,並以此警醒為政者不要貪色,否則就會自食其果。
以上是政治諷喻詩的說法。
不承認《長恨歌》有諷諭意義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頌李、楊堅貞愛情的專家們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編入「感傷詩」,而沒有編入「諷諭詩」然而作者說過:「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按照這個定義,「感傷詩」也能有諷諭性內容。作者編入「感傷類」的不少詩,如《過昭君村》、《笑王質夫》等等,就都有諷諭意義,《蚊蟆》甚至以「么蟲何足道,潛喻儆人情」結尾,更與「諷諭詩」沒有多少區別。還說到白居易非常喜歡自己的《長恨歌》並引以為豪,且在大書而特書:「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有人把「風情」理解為「兒女風情」,等同於今天所說的「愛情」,那不太符合原意。如果以這些理由來說明《長恨歌》是愛情詩,那是沒有說服力的。但是從內容上看,李、楊的生離死別的確是個愛情悲劇,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當時,白居易、陳鴻、王質夫閑談玄宗與楊妃的故事,王質夫說:「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②他期待白居易的也是表述愛情。由此可見,該作品成為愛情詩倒是有一定的可能。
也有人認為《長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後半歌頌愛情,即雙重性。這也值得懷疑。像白居易這樣的詩人,一篇詩的主題竟然前後矛盾,這是很難想像的。細讀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寫致「恨」之因,後半是寫「長恨」本身,而在詩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諷諭」不僅是作者的創作意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藝術體現。從作品的藝術構思來看,作者意在批判唐玄宗的「重色」而誤國,勸諭統治者要以唐玄宗為戒,不要給自己造成「長恨」,但由於他把李楊的愛情寫得那麼純潔堅貞、生死不渝,而又纏綿悱惻,就在客觀上使讀者產生了同情。③至於作者為何要這樣寫,是故意還是失誤,那又難以解釋了。
還有的說法就是同情婦女,類似於宮怨詩。據說楊玉環入宮時只有二十二歲,可是唐玄宗已經五十六歲了,兩人年齡上居然相差了三十四歲,典型的「老牛吃嫩草」現象。這里諷刺的唐玄宗的荒淫無道、始亂終棄,同情的是楊貴妃的遇人不淑、抱恨歸天。按照帝妃之戀的慣例,唐玄宗和楊貴妃並不會白頭到老,楊貴妃最終也只能落得「紅顏未老恩先斷」的下場,這就是叔本華所說的真正的人生悲劇,可以說楊貴妃的死是非常適時的,還為唐玄宗解開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政治災難。這也是過後唐玄宗朝思暮想的關鍵原因。白居易的這種思想傾向還表現在《上陽白發人》、《井底引銀瓶》、《母別子》等作品中。]
文學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活動,影響作品主題思想大大小小的原因有千千萬萬個,根本就難以確定。《長恨歌》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影響如此深遠,感動如此多的讀者,就是因為其主題思想中存在著很多的疑問,發人深思。如果真的把其中的主題確定和揭示得一覽無余,那作品就完全失去了它的神秘,價值也會大大下降,這也是很多讀者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我們何不最大程度地保持作品原有的魅力,不要去作那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呢?
廬山之所以讓人百看不厭,是因為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白居易的《長恨歌》也一樣,就像一位從古代走來的光彩照人的百變王後,不同的眼睛、不同的心靈就會得到不同的享受,每一個人都會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精神財富。

❷ 鑒賞《閨怨》這首詩

1、鑒賞: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於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彷彿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2、原文: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3、作者: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嶽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聖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後人推崇。

❸ 〔在線等〕精練的鄭愁予的《錯誤》賞析

《錯誤》這首詩共九抄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錯誤》一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現代詩社主要成員鄭愁予的詩歌以婉約見長,他的愛情詩更是清新婉約。《錯誤》以江南的小城為中心意象,寫思婦盼歸人的情思,意境優美深婉,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❹ 玉階怨李白賞析

李白的這首宮怨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出人的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拉下簾幕之後,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只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顯得愁怨之深。
「卻下」二字,以虛字傳神,最為詩家秘傳。此處一轉折,似斷實連;好像要一筆盪開,推卻愁怨,實際上則是經此一轉,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卻下」一詞,看似無意下簾,而其中卻有無限幽怨。本來主人公由於夜深、怨深,無可奈何而回到室內。入室之後,卻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內幽獨,因而拉下簾幕。簾幕放下來了,卻更難消受這個凄苦無眠之夜,在更加無可奈何之中,卻更要去隔簾望月。此時主人公的憂思不斷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那種紛至沓來,這樣的情思,作者用「卻下」二字表達出來。「卻」字直貫下句,「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在這兩個動作之間,有許多愁思轉折反復,詩句字少情多,以虛字傳神。中國古代詩藝中有「空谷傳音」的手法,這是如此。「玲瓏」二字,看似不經意的筆調,實際上極見功力。以月的玲瓏,襯託人的幽怨,從反處著筆,全勝正面塗抹。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而作者似也無動於衷,只以人物行動來表達含義,引讀者步入詩情的最幽微之處,所以能不落言筌,為讀者保留想像的餘地,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所以,這首詩體現出了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真意。以敘人事的筆調來抒情,這很常見,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筆調來寫人,這很少見,也很難。
契訶夫有「矜持」說,寫詩的人也常有所謂「距離」說,兩者非常近似,應合為一種說法。作者應與所寫對象保持一定距離,並保持一定的「矜持」與冷靜。這樣一來,作品才沒有聲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遠之美,寫難狀之情與難言之隱,使漫天的詩思充滿全詩,卻又在字句間捉摸不到。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余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
詳見:http://ke..com/link?url=cucB8ARLjvOGf7oMpULb9-T1JlmZOWZhuSZg7jlr8H__GT6bji0KT3Qtt0WO1HB_sSX_t0qtfO

❺ 如何賞析《宮中調笑·團扇》

原文

宮中調笑·團扇

唐代:王建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

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點明宮怨之意。「昭陽」,漢殿名,為漢成帝趙昭儀所居,用來指得寵的所在。「昭陽路斷」即「君恩」已斷,不直言這是因為君王喜新厭舊所致,而託言是春草萋萋遮斷通往昭陽之路,含怨於不怨,尤婉曲有味。這從昭陽殿那邊隱約傳來的歌吹之聲,會勾起久已不復有人「商量管弦」的宮人多深的惆悵,是不言面喻的。於是,「團扇」的興義立見,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詩意,即以「秋扇見棄」暗示「恩情中道絕」。則所謂「美人病來遮面」亦不僅是自慚形穢而已,其中頗含「且將疇扇共徘徊」(王昌齡《長信秋詞》)的感慨,見物我同情。這又是首尾轉應了。


王建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寫過一些小詞,別具一格,《調笑令》,原題為「宮中調笑」,可見本是專門供君王開開玩笑的,王建卻用來寫宮中婦女的哀怨。

此調亦即《宮中調笑》(又稱《轉應曲》。黃升雲:「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宮詞百首著名,《三台令》、《轉應曲》,其餘技也。」此詞即屬「宮詞」之餘。詞調本以「轉應」為特點,凡三換韻,仄平仄間換;而此詞內容上亦多轉折照應,大體一韻為一層次。

❻ 宮怨 司馬扎 柳色參差掩畫樓,曉鶯啼送滿宮愁。 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 1.賞析

1、掩:遮蔽。送:傳送。暮春柳色掩映畫樓,猶如一道道藩籬,把人深鎖其中,從而透露出春愁鎖閉、美人遲暮之感;日出曉鶯鶯啼婉轉,可是卻引起滿牆「宮怨」,喚起的美人遲暮之感,直叩心田,令人凄然。此二句由景寫情,寓情於景,表現宮女的凄涼生活和她們在宮中葬送青春的無限悲哀。(「柳色參差」用語精煉,以少總多,不僅寫出了柳枝長短不一的擺動姿態,而且表現出因晨曦作用而明暗不同的光度和深淺有別的顏色。)

2、比喻 以花喻人,巧妙寫出宮女們幽禁深宮,韶光逝去、年華空老的哀怨。三四句寫落花,以宮花零落、隨水流逝的景象,象徵宮女青春空逝的痛苦與悲哀。宮花非不美,但年年自開自落,無人觀賞,無聲無息地凋零,飄入御溝隨流水逝去。在宮女看來,自己的命運與這落花又何其相似!「無人見」,寫出宮女被幽禁之苦;「逐春泉」,喻韶光的流逝。前面著一「空」字,表達了宮女的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通篇全從景物著筆,以景傳情,托喻深微,用富有象徵意味的景物暗寫宮女的命運,含蓄蘊藉,意境深婉,別具一格。

PS:
作者簡介
司馬札(生卒年不詳) ,一作「司馬禮」。茂陵(今陝西興平)人,為大中年間(847—860)詩人。生平事跡不詳。其詩頗能反映人民疾苦。《古邊卒思歸》、《蠶女》、《鋤草怨》、《賣花者》等詩語言沉痛哀切,內容較為深刻。《全唐詩》錄其詩三十九首。
詞句注釋
1、宮怨:宮女的哀怨。
2、參差(cēn cī):長短不齊的樣子。這里形容柳色濃淡不一、明暗不齊。
3、掩:遮蔽。
4、畫樓:指裝飾華麗的樓宇,這里特指宮苑中雕梁畫棟的樓閣建築。
5、曉鶯(yīng):早晨的黃鶯。
6、空:徒然地、白白地。
7、逐:隨。
8、御溝:流經宮苑的溝水,即皇城外的護城河。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題為「宮怨」,卻沒有出現宮女的形象,而是運用象徵手法,通過宮苑景物和環境氣氛的描寫,烘托、暗示出宮女的愁怨之情。
頭兩句抓住深宮寂寥、令人厭倦的特點,著眼於「柳色」和「鶯啼」,描繪柳掩畫樓、鶯啼曉日,表現出「深鎖春光一院愁」(劉禹錫《春詞》)的情境。「柳色參差」,用語精煉,不僅寫出宮柳的柔條長短參差,而且表現出它在晨曦中的顏色明暗、深淺不一。「掩畫樓」,則寫出宮柳枝葉繁茂、樹蔭濃密。宮苑中綠蔭畫樓,鶯聲宛囀,本是一派明媚春光。但失去自由、失去愛情的宮女,對此卻別有一種感受。清晨,柳蔭中傳來一聲聲鶯啼,反引起宮女們心中無窮愁緒,整個宮苑充滿了凄涼悲愁的氣氛。暮春柳色掩映畫樓,透露出春愁鎖閉、美人遲暮之感。
後兩句寫落花,以宮花零落、隨水流逝的景象,宮花非不美,但年年自開自落,無人觀賞,無聲無息地凋零,飄入御溝隨流水逝去。在宮女看來,自己的命運與這落花又何其相似!「無人見」,寫出宮女被幽禁之苦:「逐春泉」,喻韶光的流逝。前面著一「空」字,表達了宮女的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正如明代唐汝詢《唐詩解》所說:「因想已容色凋謝而人莫知,正如花之湮滅溝中耳!」

❼ 閨怨的鑒賞評價

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於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彷彿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唐詩解》:傷離者莫甚於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征婦之同也。知愁,則不復能「凝妝」矣,凝妝上樓,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見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蟲鳴思覯,南國之正音;萱草痗心,東遷之變調。閨中之作,近體之《二南》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因見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蟲》遺意,得之真乎!從來無人道得。周珽曰:情致語,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唐詩摘鈔》:先反喚「愁」字,末句正應。感時恨別,詩人之作多矣,此卻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後二句,語境一新,情思婉折。閨情之怍,當推此首為第一。此即《國風》婦人感時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長。唐人絕句實具風雅遺音。
《圍爐詩話》:《風》與《騷》,則全唐之所自出,不可勝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興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比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賦也。
《唐詩箋要》:觸景懷人,精采迸射,卻自大雅。
《而庵說唐詩》:此詩只看「閨中少婦」四字,通首於此上描寫。「忽見陌頭楊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黃而綠、綠而育,猶女兒時面色黃,婦人面色紅冶也。
《網師園唐詩箋》:「不知」、「忽見」四字,為通首關鍵。
《詩境淺說續編》:凡閨侶傷春,詩家所習詠,此詩不作直寫,而於第三句以「忽見」二字陡轉一筆,全首皆生動有致。絕句中每有此格。
《唐人絕句精華》:詩人筆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婦」之情態,而人民困於征役,自在言外,詩家所謂不犯本位也。
王昌齡極善言情,其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❽ 唐朝杜牧的《秋夕》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描寫了一名孤單的宮女,於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宮廷婦女不幸的命運,表現了一位官女舉目無親、百無聊賴的苦悶心情。

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抒發心中悲苦。

唐代杜牧《秋夕》原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

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涼,卧榻仰望星空,牽牛星正對織女星。

(8)宮怨賞析擴展閱讀

在中國封建社會,宮廷的婚姻制度頗為畸形而不合理。皇帝一人擁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謂「後宮佳麗三千人」,而有幸承皇恩得寵的宮女則少得可憐,絕大多數的宮女只能在深宮之中虛度光陰,浪費青春,發抒怨情,於是,有了為數眾多的宮怨詩。

漢代班婕妤的《怨歌行》是現存最早的宮怨詩,正如孫月峰所說的「此後世宮詞之祖」。唐宋是宮怨詩的鼎盛時期,寫宮怨詩的詩人多,詩作更多,不少詩詞大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都寫過宮怨詩。

唐代詩人寫的宮怨詩不同於六朝及唐初那些專門描寫宮庭綺靡生活的宮體詩,而是以描寫宮女幽怨為主題的。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陵園妾》,劉方平的《春怨》,王維的《秋夜曲》,杜牧的《秋夕》,李白的《玉階怨》,謝眺《玉階怨》等,不勝枚舉。絕句聖手王昌齡則更寫了著名的《西宮春怨》、《長信秋詞》。

這些宮怨詩大都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宮女(或嬪妃)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但是,它們卻有個共同之點,都把宮妃們的怨恨,歸之於失寵或不得寵而生的怨望,而且都只表露宮女們生活的一角,或則說得很含蓄。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❾ 幽恨詩賞析

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簾
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
不知心恨誰
含蓄顠遠,但美人的形象如在眼前。她是在怨誰呢,讀者憑想像便可進入詩的佳境

宮中詞(朱慶余)
寂寂花時閉院門
美人相並立瓊軒。
含情慾說宮中事
鸚鵡前頭不敢言
有宮中秘事要互相傾述,卻怕鸚鵡學舌,不敢說出來。在極有情趣中留給眾作種種想像去探索宮女們內心隱秘的天地和痛苦

宮詞(白居易)
淚盡羅巾夢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
斜倚熏籠坐到明。
用對比的白描手法抒發了宮中婦女的不幸,詩人對她們懷著深深的的同情

春詞(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
,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
,蜻蜓飛上玉搔頭
失寵宮嬪的寂寞無聊,寫得含蓄、婉約。這是首構思精巧的詩

贈內人(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
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
剔開紅焰救飛蛾
寫了宮內習藝少女對真正愛情的渴望和自身的境況,以飛蛾相比之下,十分貼切。
春怨(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
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滿地不開門
這是一首十分出新的宮怨詩。雖被寵愛過,落得萬般凄涼。梨花滿地不開門,寫出極致

宮詞(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
風達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
水精簾卷近秋河
寫遠處別人的笙歌歡笑,更對比了自己的孤獨冷清,反映了被冷落的宮嬪的特殊心理。

❿ 唐代宮怨詩的賞析

「宮怨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李白、王昌齡、顧況、白居易、劉方平、薛逢、杜牧、朱慶余、杜荀鶴等眾多詩人筆下的宮女之怨,都描述得寂寞哀怨,孤苦無助,婉曲感人。以景襯怨,凄涼無限;聞聲生怨,愁緒難理;因情而怨,悲憤四溢。詩人們從視覺、聽覺、幻覺,或單獨寫怨,或種種感覺交融在一起,將怨氣、怨情或怨言委婉地表述出來,使詩歌達到另一種新的藝術境界。

一、視覺上面, 以景襯怨,凄涼無限。

在那種被扭曲的社會里,宮女是毫無身份、地位可言的、不被皇帝寵幸的多餘人。因為長得好看,宮女被選舉入宮,伴隨她們的卻是無盡的孤苦和寂寞。唐詩中用視覺來展示宮女凄慘內心世界的,有以花襯人,有以望月寫情,有以清晨梳妝照鏡自憐諸多方式來體現的。
以花襯人寫哀怨:鮮艷的花朵往往是生命與活潑的象徵,也是青春活力的征表。殘花敗柳,固然能烘托出宮女的不幸,但鮮花嬌葉,卻也能夠反襯出更凄苦的遭遇。杜荀鶴《春宮怨》頸聯「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就是典型例子。宋代著名評論家胡仔《茹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三說:「諺雲:『杜(荀鶴)詩三百首,唯在一聯中』——『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是也。」由此可知本首詩在當時被人們推崇的熱鬧程度。風是「暖」的,鳥聲是「碎」的,這一切都洋溢著生命的清新氣息,盪漾著青春的活力,卻也反襯出宮女被冷落的怨情與怨氣。與岑參幾乎同一時期的唐代詩人劉方平,其絕句《春怨》後兩句是這樣寫的:「寂寞空庭春欲曉,梨花滿地不開門。」現在的院中竟然也寂靜無人,而且又是花期早已過去的晚春季節,這就使人感到整個宮院的孤獨寂寞和冷清了,它讓人不禁潸然淚下。美人,就像梨花凋零一般衰敗不堪,其身世是多麼可悲,其青春是多麼易逝。王昌齡的絕句《春宮怨》一二句「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及朱慶余絕句《宮中詞》一二句「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也是以花襯人,摹寫宮女愁苦的形象句子
以望月寫情:月色是清靜安祥的體現,它能影射出一個人寧靜平和的內心世界。有月亮的時候,也能令人產生思鄉的念頭。「宮怨詩」中的月色描寫,也包含這些。王昌齡的《春宮怨》雲:「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這就首先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春意融融、靜默恬靜的淡淡的宮廷風景畫。詩句以桃花來點染心緒,也以月色來暗示心情。這里,觸物起興,暗喻宮女承寵,猶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比興兼顧;這里,也將本來毫無高低遠近之分的月亮偏說成「未央殿前月輪高」,只因為那裡是新人受寵、舊人遭棄的地方,這正是這個失寵宮女心嚮往之而不得近的傷心所在,因而她覺得月亮是彼高此低,皇上是彼近此遠。同樣的,李白五絕《玉階怨》一二句言:「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夜深、怨深,愁苦更深,幽靜孤獨之情油然而生。宮女、月色,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若人不伴月,何以他物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語。不怨之怨遠深於怨。像顧況的《宮詞》三四句「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以及杜牧《秋夕》全首詩「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做看牽牛織女星」也是以望月寫傷心之情的絕妙詩句。
因照鏡而自憐:鏡子能真實地反映人物的本來面貌。宮女們對鏡自照,或為博得君王的寵愛,或哀嘆年華易逝,青春難再。薛逢七律《宮詞》雲:「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鎖銜金獸連環冷,水滴銅龍晝漏長。雲鬢罷梳還對鏡,羅衣於換更添香。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宮女嬪妃刻意梳妝打扮,其唯一目的就是獲得皇上的寵幸,她們唯一能做的也是以色媚人。同通過梳妝對鏡,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歌首聯寫希望,頷聯以環境襯托出她們的盼望,頸聯以動作折射出她們的期望,尾聯則突出地寫出 杜荀鶴《春宮怨》:「早被蟬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二、聽覺上面,聞聲生怨,愁緒難理。

孤獨寂寞的遭棄生活,單調乏味的闊大院落,只能使宮女們極盡耳目之能事,或看,或聽,或思,層層遞遞,哀哀怨怨,難以舒懷。看,只能是坐井觀天;聽,也能暫時釋懷。杜荀鶴的《春宮怨》「風暖鳥聲碎」,一聲鳥鳴,令人心神不安,肺腑俱裂;薛逢的七律《宮詞》第四句「水滴銅龍晝漏長」,也描繪出了宮女急切盼望找到精神寄託的焦慮心態。白居易的七言絕句《宮詞》「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也是這樣,以聽覺寫心情。
除此之外,王昌齡七絕《春宮怨》第三句「平陽歌舞心承寵」是描寫宮女企待寵幸的一個絕好細節,「新承寵」三字,自然讓人們聯想起那個剛剛失去寵愛的舊人,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宮檐下,遙望皇帝寢宮,耳聽新人的歌舞戲語,其孤寂愁慘之情狀,其怨悱神傷之態貌,都是不言自明的了。
我們再看顧況的七絕《宮詞》:「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秋河。」這里,詩歌所運用的對比與反襯的藝術手法是十分鮮明的。詩人越是將得寵宮妃尋歡作樂的場面鋪寫得熱烈歡快,越能反襯出正在認真聆聽的失寵宮女的冷清和無奈。那些漂亮的高樓、美好的音樂本來都曾經屬於過自己的,這一切卻隨著恩寵的喪失而付之東流,永不復反。

二、幻覺上面,因情而怨,悲憤四溢。

像視覺、聽覺一樣,幻覺也是常長伴隨宮女孤獨生活主要的感官延伸方式之一。看不見,聽不到,她們也就只好思潮澎湃,激情難抑了。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元稹《行宮》中的詩句。只要聯系起來,我們可以想像到這是描述唐玄宗時期進宮而倖存下來的幾個白頭宮女在述說往事。她們年輕時肯定是花容月貌,嬌姿艷質,但卻被幽禁在這冷落的行宮之中,整天寂寞無聊,看著宮廷鮮花花開花落,年復一年,青春消逝,紅顏憔悴,白發頻添。她們與世隔絕,別無話題,只能回顧天寶年間玄宗軼事。杜荀鶴的《春宮怨》後兩句「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也與元稹《行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