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致華茲華斯賞析

致華茲華斯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1 05:55:48

1. 如何欣賞外國詩歌

詩歌欣賞,無論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規律。比如說,都要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追求詩的意境美;都要馳騁想像的翅膀,獲取言外之旨的蘊藉美;都要反復吟誦,領略詩的形式美和音樂美等等。然而,欣賞外國詩與欣賞中國詩又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於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國詩同中國詩本身的差別(需要說明,外國詩這個概念極其寬泛,除了中國詩以外,世界各國的詩都可以包括在內。其中有些東方國家如朝鮮、日本等,它們的詩或受中國影響,或同中國詩比較接近,我們這里主要談的是外國詩中的西方部分,以歐美詩為主)。每一國的詩都植根於它民族的土壤,反映著不同的民族生活、時代風貌、社會習俗,在詩體、風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國詩同西方詩相比,中詩重抒情,西詩重敘事;中詩以簡雋短篇為優,西詩以長篇史詩見長;中詩講含蓄,西詩多明朗……差別甚多,論詩的標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譯的轉折。詩是所有文體中最難翻譯的,因為詩的音韻,詩的內涵是很難翻譯而不受損傷的,無論是直譯(按字義譯),還是意譯(按意思譯),都將喪失許多原詩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說:「詩經過翻譯,即使譯的極謹慎,和原文極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詩的Retold(譯述),不能視為即是原詩。原詩所備的種種好處,翻譯時只能保留一二種,決不能完全保留。」(《譯詩的一些意見》)閱讀譯詩比起欣賞外國詩的原作,意趣銳減,不可同日而語。再者,是讀者的口味。中國人吃麵包香腸,總覺得不像正式飯食。中國歷來以詩國著稱,自己有世界上最豐富寶貴的詩歌遺產,唐詩宋詞幾乎家喻戶曉,從而也養成了我們自己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中國人往往以欣賞中國詩的眼光、心理去鑒別外國詩的優劣,這就容易發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的一種隔膜感和心理障礙。那麼,欣賞外國詩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樣才能實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評價、鑒賞外國詩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不宜苛求外國詩的音韻美。
我國明代詩人謝榛說過,好詩應當是「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四溟詩話》)。這四條標准里,除了第四條外,前三條講的都是詩的語言美和聲韻美。黑格爾也曾說:「至於詩則絕對要有音節或韻,因為音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富於意象的富麗詞藻還更重要。」的確,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吟誦如歌、悠揚悅耳,是詩的魅力之一,這對於格律詩來說尤為重要。自由詩雖無嚴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別種方式體現出它的語言美和聲韻美。
然而,這種語言美和聲韻美,一旦換了一種別國語言,它的美也就至少喪失大半了。因為各國的語言結構和特徵差別很大,翻譯主要是詞語和意思的轉達,卻不可能轉達語音。英國詩人雪萊在《詩辯》中曾說過,「詩人的語言牽涉著聲音中某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倘若沒有這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詩也就不成其為詩了。」所以他認為「譯詩是白費力氣。」這話雖然失之偏激,但有相當的道理。比如,我們讀一下樑宗岱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十八首:

我怎麼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他可愛也比他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給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於凋殘或銷毀。
但你的長夏將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誇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在,並且賜給你生命。
譯者嚴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體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譯成ABAB(天婉踐短)CDCD(烈蔽折毀)EFEF(落芳泊長)GG(睛命)的韻式,譯得很顯匠心,文詞優美,詩意甚濃。但這種韻律適用於英語的特點,卻不適合漢語。我們讀慣了中國詩的押韻方式(或一韻到底,或偶句押韻等),對於莎氏的這種韻律仍難感受到它的音樂美。
再如,雪萊的《西風頌》有許多模仿西風勁烈的聲音,尤其是它的開頭: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獷野的西風,秋之實體的氣息!)
用英語朗讀起來大有西風掃盪一切的磅礴氣勢。魏爾倫的《淚灑落我的心》里,詩人大量採用了迴旋韻(即每一節首尾兩行重復同一詞作韻)和諧音詞(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種和聲共鳴的效果,來表達詩人心中難以排解的苦痛。盡管我們的譯家盡了很大努力,體現出了原詩的部分風貌,但朗讀英文和法文原詩的音韻效果用中文是絕難體現的。所以,我們欣賞外國詩,主要是讀它的內容,對詩的音樂美不能苛求,外國詩的朗誦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當然,詩的音韻美並不全靠外在的語言的音樂性,還需依靠內在的情感的韻律,即詩人情緒和情感波動的節奏。這種情感的韻律美同語言的音韻美,原是互為表裡、和諧統一的。譯詩雖難傳達語言的音韻美,卻可以較多保留情感的韻律美,這對自由詩來說更為明顯。所以在譯詩中,自由詩比起格律詩來,在音韻上的損失要小得多。何況還有一些外國詩,語言的音韻美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翻譯過來。比如馬雅可夫斯基的詩,主要靠階梯式的鮮明的節奏,字句又簡短勁健,朗誦起來鏗鏘有力,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見,外國詩的音韻美並非全都喪失,只是不要像欣賞中國古典詩那樣期望過高而已。
二、不宜尋章摘句,一味追求文詞美。
詩的語言是高度精煉的,漢語又大多是以單音字為基本單位,欣賞中國詩往往著眼於字詞之美。我國古典詩歌一向講究煉字、煉句,有「詩眼」「詞眼」之說。這些「詩眼」「詞眼」大多能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融貫全篇的作用,所謂「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所謂「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因而,從齊梁時代的詩論、文論巨著《詩品》《文心雕龍》始,就有了尋章摘句評詩的先例。尋找名句、佳句,並細加玩味,成了我國讀者的一種欣賞習慣。
外國詩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像雪萊《西風頌》中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詩,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愛。因為外國詩也講究語言的錘煉,講究文詞的華美。古典長詩不說,即便是現代派詩人的即興之作也隨處可見其用語之精妙,讀讀龐德的《地鐵車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見一斑。
然而,外國詩的語言美,主要不在於個別字、詞的妥貼上,能稱之為名句傳世的,也遠不像中國古詩那樣多。外國詩語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體形式表現出來的。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離不開前前後後的整體結構,很難脫離全詩單獨摘出,而不受損傷。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詩,其結尾兩句大多稱得上是詩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詩的總結,離開了前面十二句,只讀最後兩句是會深感遜色的。這同中國古詩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獨立欣賞是不一樣的。倘同中國詩比較的話,它似乎更接近於那種「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漢魏古詩。
三、不可拘泥於欣賞中國詩的傳統習慣。
正像白色在中國顯示喪逝,在西方表證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習慣,在欣賞詩歌方面同樣如此。詩,所以能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很重要原因在於它能激發起讀者的聯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樂趣。巴爾扎克曾在《幻滅》中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艾略特也說:「一首詩對於不同的讀者可能顯示出多種不同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可以看作是一塊激發人想像的多棱寶石,人們從不同角度,藉助於不同的光照,可以煥發出絢麗繽紛的不同光彩。一般說,能夠激發起讀者的聯想愈多,這詩的詩味就愈濃,也就愈值得人欣賞。所以雪萊把詩解作「想像的表現」。
激發想像的多寡固然主要取決於詩本身的優劣,但也同讀者的文化閱歷、審美趣味相關,還同讀者的心理素質、欣賞習慣以及想像力有關。就拿欣賞心理和想像力來說,我國的讀者讀中國詩,一見到「柳」字就會聯想到春天,想到愛情,想到送別,想到纏綿;一見到「月」字馬上會聯想到思親,思鄉,團圓等。這是因為我國讀者在中國古詩中見慣了這類詩句,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楊柳岸,曉風殘月」,「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柳色傷別,望月思鄉,已積淀成了我國民族的傳統心理(我國人民對中秋團圓的重視即是一例)。所以,狄德羅說:「鑒賞力是由於反復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可是,外國人對柳、月之類就未必如此。外國詩人很少詠柳,專寫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愛情、思鄉直接聯繫到一起。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異,也有語言習慣的不同。英國語言學家瑞恰茲認為科學的語言是「指稱性的」,而詩歌的語言卻是「感情性的」。故而同一詞語在不同人心裡往往會引起不同感受。這在語言學上叫做「語感」。夏丏尊曾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引自《葉聖陶論創作》)很顯然,這種語感的差別,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來說,無疑相距很大。中國把杜鵑當作哀怨的化身,有「杜鵑啼血」之說,李商隱所謂「望帝春心托杜鵑。」而在華茲華斯的名詩《致杜鵑》里,卻把杜鵑稱為「歡樂的鳥」,激發起詩人的是美好的童年回憶;中國很少有人寫詩詠唱玫瑰,玫瑰在中國人心目中十分平凡。但在西方,玫瑰卻是愛情的象徵,是西方人最喜愛的花種,詠贊玫瑰之作多不勝數。彭斯的名詩《一朵紅紅的玫瑰》,中國人讀來未見十分出色,在西方卻幾乎家喻戶曉,傳誦不絕。這就告訴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不能用我們固有的心理定勢和傳統習慣去衡量,而要依據所在國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對於中西詩風的差異也同樣如此,中國人喜愛含蓄美,並不能因此輕視西詩的明朗美;中國人不喜愛讀長詩,也不能因此貶低西方史詩的價值。

2. 白居易《啄木曲》賞析

白居易《啄木曲》

作者:白居易 出處:終南道

莫買寶剪刀, 虛費千金直.

我有心中愁, 知君剪不得.

莫磨解結錐, 徒勞人氣力.

我有腸中結, 知君解不得.

莫染紅絲線, 徒誇好顏色.

我有雙淚珠, 知君穿不得.

莫近紅爐火, 炎氣徒相逼.

我有兩鬢霜, 知君銷不得.

刀不能剪心愁, 錐不能解腸結.

線不能穿淚珠, 火不能銷鬢雪.

不如飲此神聖杯, 萬念千憂一時歇.
(《隨園詩話》)卷五:「孟東野詠吹角雲①:『似開孤月口,能說落星心。』月不聞生口,星忽然有心,穿鑿極矣。而東坡贊為奇妙,所謂好惡拂人之性也。」按潘德 輿《養一齋詩話》②卷一亦雲:「東野聞角詩雲雲,東坡雲:『今夜聞崔誠老彈曉角, 始知此詩之妙。』東坡不喜東野詩,而獨喜此二句,異矣。此二句乃幽僻不中理者,東 野集中最下之句也。」竊謂句之美惡固不論,若子才所說,則「山頭」、「水面」、 「石腳」、「河口」等,皆為穿鑿。杜老《游道林二寺》詠山謂「重掩肺腑」,《絕句》 六首謂「急雨梢溪足,斜暉轉樹腰」;任蕃題《葛仙井》謂「脈應山心」③;皇甫持正 贊顧況為「穿破月脅天心」④,尤當懸為禁忌。又何拘耶。桂未谷《札朴》卷三嘗論木 以「頭」稱⑤,蓋取義於人。隨園不解近取諸身之義,識在經生之下。如宋末朱南傑 《學吟·垂虹亭》⑥詩有曰:「天接水腰」;明郁之章《書扇》至曰:「石枯山眼白, 霞射水頭紅」;則真「不中理」耳。且東野此二句見《曉鶴》詩,並非詠角;故有曰: 「既非人間韻,枉作人間禽。」東坡誤而二君沿之。 「月口」非謂月有口,乃指口形似月;「星心」非謂星有心,乃指尾形類心。鶴喙 牛角皆彎銳近新月,東坡殆因此致誤。(242頁) 明汪廷訥《獅吼記》第二十一折陳季常懼內⑦,諢雲:「我娘子手不是姜,怎麼半 月前打的耳巴,至今猶辣。」則由姜之形而引申姜之味。華茲華斯曰⑧:「語已有月眉、 月眼矣。復欲以五官百體盡予此等無知無情之物,吾人獨不為已身地耶。」諾瓦利斯曰 ⑨:「比喻之事甚怪。苟喻愛情滋味於甜,則凡屬糖之質性相率而附麗焉。」蓋每立一 譬,可從而旁生側出,孳乳蕃衍。猶樹有本根,家有肇祖然。通乎此意,詩人狡獪,或 泰然若假可當真,偏足概全,如義山之「鶯啼如有淚」、山谷之「白蟻戰酣千里血」是 也;或爽然於權難作實,隅不反三,如香山《啄木曲》雲:「錐不能解腸結,線不能穿 淚珠,火不能銷鬢雪」,是矣。雖從言之路相反,而同歸於出奇見巧焉。

3. 求許多首外國著名詩人寫的詩歌,情歌不要

但丁《神曲》抄
普希金《葉甫蓋尼奧尼襲金》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
拜倫《唐璜》
惠特曼《草葉集》
雪萊《西風頌》等
蘭波《醉舟》
斯蒂文斯《觀察烏鶇的十三種方式》
埃里蒂斯《瘋狂的石榴樹》
A·R·阿蒙斯《格拉微里河》《感傷曲》

4. 請教高手,對美國布萊恩特的<致水鳥>一詩有什麼高見

《致水鳥》一詩即以美國北方常見的水鳥為抒情對象,是一首典型的托物初言志之作。

致水鳥
[美國]布萊恩特
在夕陽殘照中間,
冒著滴落著的露水,
掠過玫瑰色的雲端,
你獨自往哪裡飛?
獵人休想傷害你,
他覺察不到你飛行,
你背負紫靄滑得疾,
形跡模煳難看清。
你在尋找蘆葦盪,
抑或是寬闊的河畔,
抑或是起伏的波浪
不斷沖擊著海岸?
有個神將你照管,
教你認清自己的路,
在海邊、沙漠和空間
孤身漂泊不迷途。
你整日拍著雙翼,
不管天高空氣稀冷,
從未倦得撲向大地,
雖然暮色已昏朦。
辛苦旅程將完畢,
你將有新巢過夏天,
將與夥伴齊聲長啼,
蘆葦將被巢壓彎。
我已經望不見你,
你已經消失在天邊,
可你給予我的教益,
我久久銘記在心間。
教你在遼闊高空
平安地翱翔的那神,
在我漫長的旅程中
也將給我以指引。
(江冰華譯)
【賞析】
布萊恩特是美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19世紀20年代即以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而聞名,被稱為「美國的華茲華斯」。同時,他還是一位激進的民主派分子,在紐約擔任影響頗大的《晚郵報》的主編,高舉「自由土地、自由言論、自由勞動、自由人」的旗幟,為反對南方的蓄奴制和推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布萊恩特的詩歌創作深受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作為華茲華斯的信徒,他在描寫自然景物時注入了鮮明的道德情感,他主張詩人應該以一顆敏感的富有洞察力的心靈去尋找和發現自然中隱含的真諦。布萊恩特強調要描寫自己周圍熟悉的景色,他在自傳中談到自己「從少年時就興味盎然地觀察自然界」,新英格蘭地區美麗的自然風光陶冶了他的詩心,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觀察,將這一地區獨有的自然風物融入了自己優美的詩句,正如愛默生所稱道的:「是布萊恩特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向世人揭示了我國的北方景色——夏日的盛裝、秋天的斑斑褐色以及隆冬的明與暗。」愛默生贊美他是「本鄉本土的、誠摯的、獨創的愛國詩人」。

5. 好的現代詩以及感悟

現代詩很多,選幾首自認為好的吧,至於賞析,網路里肯定有,雖然那很乏味,但對詩的感悟,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自己看吧: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幃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過客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而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群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
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尋李白
餘光中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餘光中
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裡,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笛交踐的節奏
留給杜二去細細的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你做謫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隻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自己藏起來,連太太也尋不到你

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里你都預言
會突然水遁,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亂發當風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你?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從一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當地一彈挑起的迴音

一貶世上已經夠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你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青蓮鄉或碎葉城
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
凡你醉處,你說過,皆非他鄉
失蹤,是天才唯一的下場
身後事,究竟你遁向何處?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勸你不住
一回頭四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給霧鎖了,無路可入
仍爐火示純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裡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你故鄉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無論出門向西哭,向東哭
長安卻早已陷落
二十四萬里的歸程
也不必驚動大鵬了,也無須招鶴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隻霍霍的飛碟
詭緣的閃光愈轉愈快
接你回傳說里去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舒婷的<<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也不止象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每一陣風吹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舒婷
你是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你是額頭上熏黑的礦燈
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你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的勒進我們的肩膊
—— 祖國啊!我苦難深重的祖國!

你是貧困
你是悲哀
你是我們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國啊!我苦難深重的祖國!

你是簇新的理想
正要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你是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你是掛著眼淚的笑窩
你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啊!我充滿希望的祖國!

我是你十六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總和
你用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吧
——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顧城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也許
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個時刻
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
我希望
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
畫出笨拙的自由
畫下一隻永遠不會
流淚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屬於天空的羽毛和樹葉
一個淡綠的夜晚和蘋果
我想畫下早晨
畫下露水
所能看見的微笑
畫下所有最年輕的
沒有痛苦的愛情
畫下想像中
我的愛人
她沒有見過陰雲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顏色
她永遠看著我
永遠,看著
絕不會忽然掉過頭去
我想畫下遙遠的風景
畫下清晰的地平線和水波
畫下許許多多快樂的小河
畫下丘陵
長滿淡淡的絨毛
我讓它們挨得很近
讓它們相愛
讓每一個默許
每一陣靜靜的春天悸動
都成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還想畫下未來
我沒見過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畫下她秋天的風衣
畫下那些燃燒的燭火和楓葉
畫下許多因為愛她
而熄滅的心
畫下婚禮
畫下一個個早早醒來的節日
上面貼著玻璃糖紙
和北方童話的插圖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畫滿窗子
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
都習慣光明
我想畫下風
畫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嶺
畫下來東方民族的渴望
畫下大海
無邊無際愉快的聲音
最後,在紙角上
我還想畫下自己
畫下一隻樹熊
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里
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
發愣
他沒有家
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
他只有,許許多多
漿果一樣的夢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為什麼
我沒有領到蠟筆
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創痛
只有撕碎那一張張
心愛的白紙
讓它們去尋找蝴蝶
讓它們從今天消失
我是一個孩子
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
我任性

我愛這片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最後一道題賞析不少於200字,有什麼答題技巧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徵、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
編輯本段【不同文體的表現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編輯本段【具體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
編輯本段【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睢》《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迭、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
學習記敘文的描寫角度
【概念詮釋】記敘文的描寫從描寫的角度劃分,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我們常說的人物描寫角度主要是正側反(虛實)。描寫景物的角度較多:感覺(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動靜;上下遠近;俯仰平眺;虛實;點面;形聲色等等。我們常說的襯托是從表達效果角度說的,和側面描寫屬於角度不同實質同。
正面描寫是對人物做正面的刻畫,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語言和行動等方面呈現在讀者面前。出色的正面描寫摹形傳神,細致入微,所以很多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和行動描寫,也叫細節描寫(見細節學案)。
側面描寫是指不直接呈現所描寫的對象,而是通過對周圍其他人物或環境的描寫來表現烘托所要描寫的對象的一種描寫方法。分為以人襯人和以景(物)襯人。《列子》中有這么個故事:薛譚拜秦青為師學唱歌,未學到家而自以為了不得了,「遂辭歸」。秦青「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秦青的唱技如何精湛,而是從他的「悲歌」能使林木動容,使飄浮的白雲停息欣賞的角度來進行側面烘托。林、雲本無靈性,然「悲歌」卻能「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彷彿具有人的生命活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顯得有人情」(朱光潛語)了。試想,如果沒有高超的唱技,「悲歌」何以如此感天地、泣林木?
注意:詩歌中無論寫景還是寫人也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王昌齡的《從軍行(七)》寫到: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詩人沒有直接描繪戰爭的場面,而是通過側面的描寫或渲染來表現,使全詩顯得含蓄蘊藉,回味無窮。其實,換個角度分析,又有實寫虛寫、點面結合、動靜結合之說。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照」是靜景,「清泉流」是動景,兩句動靜結合,描畫出一幅恬靜優美的月夜圖。另外還有細描、白描、細節描寫等。此點在此稍作提示,詩歌復習中還要重點突破。
【方法引領】
1、正面描寫。要刻畫出人物的特徵,突出人物個性,從而表現所要表達的主題。
2、側面描寫
(1)、確定好自己所要表現的主題,不能喧賓奪主地過多使用側面描寫。
(2)、側面描寫的事物要選擇能起烘托作用或產生對比效果的事物。
注意:適當的側面描寫,能起到很多作用,但它畢竟是輔助手段,要與正面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側面烘托=完美的人物刻畫
【片段賞析】 重點賞析側面描寫。
1、以人襯人
①、《陌上桑》寫羅敷: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分析:前半段為正面描寫,後半段詩中通過長者、少年、耕者、鋤者的不同動作、神態、表情,烘托出了羅敷的美麗。這種方法屬於以人襯人
②《老殘游記》中「明湖居聽書」寫白妞演唱:
黑妞兒唱完之後,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就是窯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學,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
分析:本節通過聽者的談論與評價,烘托出白妞兒的唱藝水平之高。
③《口技》中,為了表現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就成功地使用了多種側面描寫的方法:當藝人摹仿發生大火的情景時,觀眾的反應是「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是以觀眾的反應襯托口技的高超,這是以人襯人,是正襯;當演出結束時,寫舞台上的布置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里是以道具的簡陋反襯口技的高超,這是以物襯人,是反襯。
④《荊軻刺秦王》中,作者塑造了刺客荊軻這一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與此同時還塑造了另一個刺客秦武陽,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可是見到秦王,將獻圖時,竟然嚇得「色變振恐」,而荊軻泰然自若「顧笑武陽」,並「前為謝」,巧妙地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在這里,秦武陽的徒有虛名、外強中干有力地襯託了荊軻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這就是用了反襯法。非常典型的例子還有《三國演義》里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劉玄德三顧茅廬」,都是層層渲染層層鋪墊的側面描寫。
2、以景(物)襯人
①白居易的《琵琶行》在使用動作、神態和比喻正面描寫琵琶女的精彩彈奏後,再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從外部環境上加以烘托,側面表現琵琶女彈奏的魅力。正側結合,有力表現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復雜心情,為作者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千古感嘆做了鋪墊。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描寫音樂表現人物心情的傑作,化無形為有形,正面側面結合,有力表現了演奏人的高超技藝和人物心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正面描寫中主要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側面描寫中通過描寫聽眾感受表現樂聲美妙,而後者正面描寫中主要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側面描寫時通過描寫音樂效果表現樂聲動人
②「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通過描寫江南水鄉清新優美的圖景,通過原本靜止的景物飛馳來襯托船行疾速,從而烘托出我急於看到社戲的愉悅而迫切的心情。
③「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作者用優美的環境描寫烘託了水生嫂愉悅的心情和高潔的品質,同時為下文情節的鋪展做好鋪墊。
④賀知章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此詩明白如話,為了抒發久別回鄉物是人非之傷感,運用了反襯手法。它以春天的湖水像昔日一樣碧波盪漾,絲毫「不改」,來反襯人事的消磨,歲月的蹉跎,表現反顧的況味,離別的傷痛,怎能不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例文展示】
「一個雨夜,母親去參加我校舉辦的家長會去了,牆上的時鍾已走過八點,母親快回來了……」請大家展開想像,塑造在特定情況下我的形象,要求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150字左右。
漆黑的夜空,像浸透了墨汁般,暗的令人窒息。一陣驟雨鞭打著玻璃窗,時而間隔著一陣死寂的寧靜。(環境烘托)我蜷縮在沙發上,雙手抱膝,輕輕合上眼,(行動描寫)朦朧間彷彿看到了媽媽那責備的眼神,聽到了媽媽那聲聲的嘆息。(心理描寫)伴隨著牆上那老式鍾擺發出沉重的「滴答」聲,(側面描寫)我的手心漸漸沁出冷汗。我不安的打開窗戶,深吸一口略帶雨香的微涼空氣,不禁打了一個寒噤。(行動描寫)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講的就是側面描寫手法的妙用。希望同學們在寫作中能夠積極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做到正側結合、虛實相生,使你的描寫由單一變得豐富、由直白變得蘊藉、由呆板變得生動,使你筆下的景物更加鮮活、人物更加豐滿,從而全面提升你的作品質量。
【練習平台】
1、情景1:盼望以久的體育課被突來的陰雨天氣攪黃,英語老師利用這個時間進行英語單元測試。
情景2:運動場上,一位學生籃球打得很好。
情景3:夏日的某一天,烈日當空,天氣炎熱,整個世界都被包裹在熱浪中。
選擇你喜歡的情景,請用正面、側面描寫.
請以「留在記憶最深處的那個(他)她」為話題,寫一個片段,要求:運用正側面結合的手法,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請仔細體會「踏花歸來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 的意思,運用正面描寫或者側面描寫,寫一段文字,巧妙地表現出其意境。
ninan
窮酸秀才一.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5、藝術風格:
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鬱、悲慨、婉約
三.表達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的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情與景的處理不單是詩歌的問題。其他的藝術,則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一般是情與景配合。拿電影來說,情與景配合的例子如:當災禍將發生時,電影中常使我們看到雷電和暴風雨,為觀眾作心理准備,預感未來的災禍。當電影中男女二人熱戀,或夫婦新婚,他們會在公園里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一片令人歡喜的景色。這樣的情景配合,在電影或其他藝術中與寫詩時相類似。這叫做「情景陪襯」或「情景交融」。
在中國與西洋的詩歌中,都可找到詩人成功地處理情與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br>先以中國詩為例。·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另看一首寫樂景的詞:
風人松(題酒肆) C宋)俞國寶一春長費買花錢, 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 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
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也可以用歡樂的景象襯託人的哀傷。華茲華斯在《兩個四月的早上》這首詩里講他和他的朋友馬修在四月的一個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艷陽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歡喜,但是馬修停下來嘆息。華茲華斯覺得在春光明媚的時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問馬修為什麼嘆息。馬修盯著東邊的山頂看,然後說,這么好的天氣,這仫美的雲彩,使他回憶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來。三十年舊,天氣和現在一樣好,雲彩和現在一樣美,他拿了釣竿,陽教堂墓地,到他女兒的墳頭去看看。他女兒愛瑪還不到 I九歲,她長得很可愛,全村的人都喜歡她,而且她唱歌唱
得象夜鶯一樣好聽。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馬修看了他女兒的墳墓出來,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邊,看見一個面頰紅潤的女孩,她眉目秀美,頭發上還有露水,正挽著一隻籃子,輕快地走路。馬修說:我苦痛地嘆息,.情不自禁。我對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當我的親人\'自己的女兒去世,別人的女兒再好也不能代替。詩中哀傷女兒去世,而寫艷陽天,芳草流水和美麗的雲彩,這是情景反襯。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傷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對著歡樂的景物,詩人覺得愈加悲哀。這是以樂景反襯哀景。
現在看下面這首七絕《題金陵圖》 (唐)韋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庄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弔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br>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雲:「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 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

希望能幫到你!!

7. 求華茲華斯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一詩的英文賞析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我獨游於天際,如一朵流雲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凌空於谷峰,飄然然悠閑。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忽地,我看見了一群,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一簇簇金黃色的水仙;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看——在樹之蔭,湖之緣,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在微風中,她們舞姿翩翩。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她們似銀河星鑽,連延不斷,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碧銀銀,閃閃發光,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沿著湖灣的水緣線,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伸向無窮無盡的遠方: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一瞥去便是一萬朵,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輕舞中花首頻顛簸。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波光里的漣漪也舞弄清影,卻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怎比得水仙的歡快;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伴有這等喜悅,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詩人如何不快!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我——久久凝視——但毫無答復,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可知這景緻給予我多少財富: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每當我久卧不眠,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心緒空盪,或憂思難抱,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她們便閃現在心田,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正如寂寥中的光照;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於是我的心兒滿溢著歡暢,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同這群水仙起舞歌唱!

8. 文言文、詩、詩歌是怎麼區分的現代詩歌有什麼特點如何賞析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5)那麼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採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7)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么說的么?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8)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
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它生存於人類的文化傳統之中,我們對於「詩」、「抒情」、「美」這樣的字眼,總是保持著崇高的敬意。人類不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這種需要,基於生存的需要。這樣抒情詩就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問題,而且是一個具有存在論性質的問題,抒情態度成為人類的一種生存范疇。隨著文明進程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產生,出現了專司詩歌的「詩人」。詩人與非詩人的分裂便產生了。詩、詩人總是與某種神秘莫測的力量聯系在一起的。詩人被認為是由神靈所選中並賜予靈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
詩學關於詩,就像美學關於美一樣,很難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如果你問一位詩學家「什麼是詩」,就像你問一位美學家「什麼是美」一樣,是難以得到你滿意的回答的。詩之所以難於定義,大概因為「它是太屬於精神世界,太縹緲了」,而且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當詩的廣義與狹義攪在一起時,「什麼是詩」就顯得更為紛紜復雜了。海德格爾就不滿於「把詩歸入文學」,對「詩必在文學之中謀得其存在形式」不以為然。這不免是偏頗之論。詩是一種語言藝術,它當然應該屬於文學,文學包括詩、散文和小說等,這難道還有疑問嗎?不過,這里所謂的詩,只是狹義的詩。還有一種廣義的詩。廣義的詩就不再屬於文學,不再是文學的一個分支和組成部分了。
當我們把廣義的詩與狹義的詩區分開來,就可以避免許多混亂,詩的定義就開始明晰了。
【廣義的詩】
廣義的詩,是一切藝術(包括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通稱,是自然美、藝術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詞,是人類觀照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的靈魂逃逸現實後的棲息方式。
作為藝術的通稱,我們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是詩:音樂是在時間坐標上流動的詩,繪畫、雕塑是二維或三維空間里的具象的詩,建築是對空間進行格式化的詩,舞蹈是人的形體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一同展開的詩,散文、小說是無韻的詩(試讀《莊子》和《紅樓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實際上是文藝理論,是藝術哲學。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也被譽為「無韻之《離騷》」。世界幾大宗教的經典文獻如《聖經》、《古蘭經》及佛教經典,也不妨說都是詩。
作為自然美的代名詞,藍天白雲是詩,山水田園是詩,鶯歌燕舞是詩,桃紅柳綠是詩,海上明月是詩,大漠孤煙是詩,枯藤老樹昏鴉是詩,小橋流水人家是詩,東南西北是詩,春夏秋冬是詩,天籟是詩,人體也是詩……
作為藝術美的代名詞,旋律是詩,色彩是詩,線條是詩,結構是詩,雄渾激越是詩,輕靈優雅是詩,壯麗崇高是詩,恬靜閑適也是詩……
作為人生美的代名詞,青春是詩,愛情是詩,事業是詩,理想是詩,天真是詩,智慧是詩,守望是詩,淡泊是詩,入世出世皆可為詩……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可以用詩來形容:詩一般的風景,詩一般的國度,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年華,詩一般的時代……
詩的意義還在於,它是人類觀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人類觀照世界的方式,大致有兩種:科學的方式和詩的方式(後者包括哲學的方式和宗教的方式)。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但科學並不等於一切真理,甚至不等於真理,因為科學並不總是正確的。例如,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說」,曾經是人們信奉的科學真理吧,布魯諾就是為之獻身的,可是在今人看來,它的真理性已經微乎其微了,它只不過是一個新的謬見,它取代「地心說」,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罷了。科學有自己的局限性,許多真理、許多價值是在科學之外的。科學之外,人們抵達真理的方式就是詩的方式。詩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超越科學實證的美妙的幻想的直覺的把握。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可我們並不知道生命是什麼。一些有機無機的物質怎麼就化育出了生命?我們不知道生命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不知道靈與肉、神與形、意識與存在的關系。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置身其中的這個宇宙是什麼,不知道茫茫宇宙中是否還有另一個生命的天國,以及如何抵達。我們不知道生命與宇宙存在的意義,不知道以我們的感官所能感知,以我們的智力所能理解的這個世界以外還有什麼存在。盡管在不久前,我們有了宇宙大爆炸理論(這一理論近乎玄想,它是不是科學真理還很值得懷疑),在千年之交,又宣稱破譯了人類基因密碼,我們今天對宇宙的認識,對生命的認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著終極真理?別忘了,過去時代的人們,也總是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了終極真理。十九世紀就有科學家宣稱,科學大略已定,未來的人們所能做的,只是在小數點後面再添幾位有效數,使之更精確一點兒罷了。他何曾想到,相對論一出,傳統物理學便成了明日黃花。盡管二十世紀下半葉,人類的飛船開始出發,從月球到冥王星,由近及遠,探訪著太陽系,但相對於無限深邃的宇宙太空,人類邁出的這一步何其微小。人類今天對宇宙的認識,比起蓋天說、地心說、日心說時代究竟進步了多少?今人架設起龐大的射電望遠鏡群,試圖搜索到天外文明的信息,這與古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天真模樣,是否同樣幼稚可笑?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不過是一粒微塵。寄生於這粒微塵之上,以人之渺小,欲窮盡宇宙的無窮奧秘,科學的局限性不言而喻。人類可以抵達的宇宙空間極為有限,人類至今還遠未跨出太陽系,將來也不可能走得太遠。而科學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屬於詩。我們不知道生命是什麼,就說生命是一首美妙絕倫的詩;我們不知道宇宙是什麼,就說宇宙是一篇浩淼無垠的詩。面對這個充滿神秘與奇幻,充滿詩意與暗示的世界,詩的直覺與科學的理性相對應,是人類抵達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終極真理的另一種取向和姿態,在體味存在、完善人生的最高境界里,詩與科學殊途同歸。
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一經創立,就有一個人人都可能提出來的問題:如果現在的宇宙是大約一百五十億年前那一次大爆炸的產物,那麼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又是什麼樣子呢?「大爆炸以前是什麼樣子?嚴格地說,什麼也沒有,就連空間和時間也沒有。」這一回答見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世界科學報告〉摘要:科學的未來是什麼?》。大爆炸理論可謂二十世紀人類關於宇宙起源的最新科學解釋。可是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人的先哲老子就曾說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什麼?「無」也許就是所謂「什麼也沒有」,就是所謂正反物質遇合釋放能量之後的湮滅狀態,就是大爆炸之前的本真狀態。在《老子》那裡,「無」就是開天闢地之前的「混成之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古人的詩思與今人的科學之思的神奇的吻合,不能不讓人驚訝!
復制生命的所謂克隆技術在二十世紀末才問世,而克隆思想在中國卻是古已有之。孫悟空就擅長此道,他抓一把猴毛,吹一口氣,就能復制出許多個小孫悟空。作為藝術形象的孫悟空的創造者已經意識到,一根猴毛即已包含了復制一隻猴子所需要的全部遺傳信息。《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神話的詩。從詩人克隆猴,到科學家克隆羊,詩思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傳統中醫關於氣火虛實的理論,關於人體五臟與金木水火土五行一一對應的理論,就是一種詩的表述。「肝主木而應春,其位東,於身為筋而力生焉;心主火而應夏,其位南,於身為舌而言良焉;肺主金而應秋,其位西,於身屬鼻而氣通焉;腎主水而應冬,其位北,於身屬耳而聽聞焉;脾主土而應於四季,其位中,於身為形而色潤焉。」你可以說這種表述是不科學的,卻不能說它是無價值的,其療效就是其價值的證明。雲南西雙版納等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樹木有靈,不能隨意砍伐;山水有神,不能隨意冒犯,否則是要遭報應的。這樣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觀念,這樣一種與天人合一哲學觀相通的,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詩化的理解和表述,其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沒有這樣一種詩質的「迷信」造就人與自然相處的行為規范,等到現代科學的環保觀念形成和普及,人類家園早就更加面目全非了。
作為人類觀照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詩與科學相生相剋,相輔相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從來就是屬於詩的。待到阿波羅飛船登上月球,詩就把這一領地讓給了科學,自己則深入到更為遙遠更為廣袤的星空。據說,現代科學已經觀測到了一兩百億光年之外的天體,那些天體所發出的光是經過一兩百億年的傳播才到達地球的。也就是說,今人所看到的,還是那些天體一兩百億年前的樣子。至於它們現在的樣子,我們得再過一兩百億年才可能見到。換句話說,那些今天想必早已面目全非的天體,是我們人類以科學方式所永遠也無法抵達,甚至永遠也無法觀測到的。那個世界永遠都只能屬於詩了。人類以科學方法所能觀測到的全部宇宙,大概只能是包括銀河系和若干河外星系在內的這個直徑約五六百億光年的物理宇宙。這個宇宙之外還有什麼存在?是否還有許多個與之類似的或不類似的宇宙存在?如何存在?這就不是科學所能回答的了。這個宇宙之外的宇宙也將永遠屬於詩。
而以現在這樣每十八個月翻一番的發展速度,據說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內,電腦的智力將遠遠超過人腦的智力,屆時,電腦軟體還將自動升級,迅速「進化」。超智慧的電腦將擺脫人類的控制,通過互聯網做它自己想做的一切,包括操縱地球上的事物,包括飛離地球,開發宇宙。其結局是今天的人類難以想像的。如果電腦對人類不懷好意,將是人類的災難或末日,一些電腦科學家正對此憂心忡忡。另一方面,人類也可能讓自己的意識「數字化」進入電腦網路世界,從而獲得靈魂的永生。那時,世界上將不只有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了,「人」與電腦智慧將共生於一個虛擬的網路世界裡,不分彼此。果真到了那一天,科學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而變得詩意盎然了,或者就是詩了。
面對星空的浩淼和人生的虛幻,念及生命沒有目的,靈魂沒有歸宿,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喚起一份本真的詩情,勾起一份本原的詩思,抒發一通屈子《天問》式的迷茫和感動。面對塵世的悲歡炎涼,忘卻世俗的慾望和功利,浮躁之餘,我們又不免會有一份詩意的纏綿和感傷。
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作為靈魂的一種寄託和棲息方式,詩與宗教相通。而宗教作為靈魂的慰藉,是如此地不可靠,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上帝存在與否早已成為疑問。蔡元培曾經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想必也是希望在宗教幻滅、「上帝死了」之後,還有一種方式詩化人生,讓無根的漂萍般的人生還有一個皈依,讓茫然無助的人生還有一種形而上的嚮往和追求,而不至於像當今世界的「後現代」們,在解構、顛覆、虛無了一切價值之後,六神無主地瘋癲下去;像當今中國某些不知詩為何物的暴發戶們,除了吃喝嫖賭吸毒,就是給自己修墳墓。
是的,尋求世界和人生的最高真諦、終極真理,是我們靈魂的需求。上帝或許會死,詩神卻永遠不會死。上帝死了之後,詩神更加任重道遠。
【狹義的詩】
狹義的詩,就是從巴比倫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以來,尤其是中國的《詩經》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以來,幾千年一直被創作、傳播和鑒賞著的,在中國近代以前一直被奉為文學正宗的那種文體。
關於狹義的詩,它的定義,古今中外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商務印書館1928年出版的楊鴻烈的《中國詩學大綱》曾列舉了中國古今關於詩的定義達四十種之多。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的《詩的定義(初形)試擬》則列舉了三十八種。實際上,古往今來的詩人和學者關於詩的定義肯定還不止這些。《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嚴羽《滄浪詩話》說:「詩者,吟詠性情也。」張舜民《跋百之詩畫》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以為「守法度曰詩」。章太炎《答曹聚仁論白話詩》更以為:「以廣義言,凡有韻者,皆詩之流。……《百家姓》然,《醫方歌訣》亦然。以工拙計,詩人或不為,亦不得謂非詩之流也」。古希臘詩人西蒙尼德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但丁《論俗語》說:「詩不是別的,而是寫得合乎韻律、講究修辭的虛構故事。」薄伽丘《異教諸神譜系》說:「『詩』源於一個很古的希臘語詞Poetes,它的意義是拉丁語中所謂的精緻的講話。」「詩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它發源於上帝的胸懷。」雪萊《詩辯》說:「詩是最快樂最良善的心靈中最快樂最良善的瞬間的記錄。」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序言》說:「詩是一切知識的精華,它是整個科學面部的強烈表情。」柯勒律治說:「詩是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別林斯基《詩歌的分類和分科》說:「詩歌是最高的藝術體裁。……詩歌用流暢的人類語言來表達,這語言既是音響,又是圖畫,又是明確的、清楚說出的概念。因此,詩歌包含著其他藝術的一切因素,彷彿把其他藝術分別擁有的各種手段都畢備於一身了。詩歌是藝術的整體,是藝術的全部機構,它網路藝術的一切方向,把藝術的一切差別清楚而且明確地包含在自身之內。」艾略特《詩歌的作用》說:「詩歌是生命意識的最高點,具有偉大的生命力和對生命的最敏銳的感覺。」
關於「詩是什麼」,各家所言,各有獨到和精闢之處:強調詩乃「志之所之」、「吟詠性情」或「生命意識」,著眼於詩的內容;強調詩乃「無形畫」、「有聲畫」或「既是音響,又是圖畫」,著眼於詩的意象特徵;強調詩乃「法度」,乃「精緻的講話」,乃「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或索性以押韻為詩,著眼於詩的形式;強調詩「發源於上帝的胸懷」,「一切知識的精華」,「科學面部的表情」,「最高的藝術體裁」,則著眼於詩的本質。就算是盲人摸象吧,許多「盲人」各執一辭的「摸象」結論之和,也與「全象」相去不遠了。
當今流行的各種「主義」的詩學理論,也都有自己關於詩的定義:
現實主義詩學認為:詩是現實生活在詩人心中的反映。只有現實生活,才是詩及一切藝術的源泉。詩人是生活的歌手,詩是對生活的歌唱。
浪漫主義詩學認為:詩人是情種,詩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給世界,世間萬事萬物就會為之詩化。所以,詩應該是詩人的自我表現,是詩人情懷的直抒,是詩人的心靈對理想世界的呼喚。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編輯本段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編輯本段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9. 斯賓塞愛情 十四行詩 七十五首 賞析

一、賞析
意象的運用是整首詩的最大亮點。隱喻和感官對大海運動的感知的呼應展現在讀者面前迷人的景象。詩人創造性地提出愛的疑問同時也解答了愛人的迷惑,相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永恆。斯賓塞的獨到之處在其中比喻、擬人並列結構等修辭手法使用得以充分展現。
詩人通過恰到好處的比喻提出一個關於愛的問題並且找到成功解決的途徑。詩中描寫一個男人在海邊的沙灘上寫著愛人的名字,可是他留下的字跡被海浪洗去。男人與大海在較量。愛人嘲弄他的徒勞無功,妄圖把塵世間的東西變為永恆,說某一天她也會像那被海水沖去的名字一樣的化為烏有,死亡無法避免。男人以詩末尾對句巧妙的回答了戀人的疑問。詩人認為他的詩中會留住女孩美德,萬物都會消亡只有他們的愛世代流傳。「我們的愛將長存」 或許詩人暗示他和戀人會結合,養兒育女,這樣他們的愛就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了。就得到永恆。相信詩歌有力量使人不朽——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運用廣泛的主題之一。
在這里詩人採用了一種普遍的意象:潮起潮落象徵著人的生命,生老病死循環往復,而並非一個固定靜止的事物。潮水正是生命的源泉,男人寫的字被海水吞沒正是寓意人必須服從生命循環的規律。但是唯一不變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因為詩歌已使之永恆。斯賓塞把征服世界的死亡-海水擬人化比作「獵食的野獸」,它輕而一舉地把男人寫在沙灘上的字跡變成「獵物」(pray),字跡被海浪吞去。

二、原文:
Sonnet 75 十四行詩第七十五
Edmund Spenser 斯賓塞
One day I wrote her name on the strand, 擬把芳名沙上雕,
But came the waves and washed it away: 怎奈潮襲立時消。
Agayne I wrote it with a second hand, 揮筆再戰不停手,
But came the tyde, and made my paynes his pray. 惡浪重卷誇功高。
"Vayne man," sayd she, "that doest in vaine assay, 伊人笑我太痴拗,
A mortall thing so to immortalize, 「試將凡物化不朽,
For I my selve shall lyke to this decay, 肉體凡胎猶且逝,
And eek my name bee wyped out lykewize." 小字豈能沙上留?」
"Not so," quod I, "let baser things devize, 「余者俗物逝不惜,
To dy in st, but you shall live by fame: 唯汝美名與天齊,
My verse your vertues rare shall eternize, 曠世令德存此詩,
And in the heavens wryte your glorious name. 將汝芳名傳萬世。
Where when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ew, 來日萬物歸塵土,
Our love shall live, and later life renew." 此情此愛生生復。」

10. 賞析文章中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有哪些(詳細說明)

一.藝術手法: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2、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3、修辭手法: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等, 4、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5、藝術風格: 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鬱、悲慨、婉約 三.表達方式: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寓情於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的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情與景的處理不單是詩歌的問題。其他的藝術,則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一般是情與景配合。拿電影來說,情與景配合的例子如:當災禍將發生時,電影中常使我們看到雷電和暴風雨,為觀眾作心理准備,預感未來的災禍。當電影中男女二人熱戀,或夫婦新婚,他們會在公園里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一片令人歡喜的景色。這樣的情景配合,在電影或其他藝術中與寫詩時相類似。這叫做「情景陪襯」或「情景交融」。 在中國與西洋的詩歌中,都可找到詩人成功地處理情與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先以中國詩為例。·下面兩首詞都是情與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范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時間是秋天,地點是塞下,具體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將軍和征夫。他們離家萬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飲濁酒,愁不能寐。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 另看一首寫樂景的詞: 風人松(題酒肆) C宋)俞國寶一春長費買花錢, 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鞦韆。 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 這里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游,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也可以用歡樂的景象襯託人的哀傷。華茲華斯在《兩個四月的早上》這首詩里講他和他的朋友馬修在四月的一個早上一同到LU里去玩。那天是大好春光,艷陽普照,芳草和流水使人歡喜,但是馬修停下來嘆息。華茲華斯覺得在春光明媚的時刻到野外散步很愉快,問馬修為什麼嘆息。馬修盯著東邊的山頂看,然後說,這么好的天氣,這仫美的雲彩,使他回憶起整整三十年前的一天來。三十年舊,天氣和現在一樣好,雲彩和現在一樣美,他拿了釣竿,陽教堂墓地,到他女兒的墳頭去看看。他女兒愛瑪還不到 I九歲,她長得很可愛,全村的人都喜歡她,而且她唱歌唱 得象夜鶯一樣好聽。但是她已躺在墓地里。那天馬修看了他女兒的墳墓出來,在墓地一棵紫杉的旁邊,看見一個面頰紅潤的女孩,她眉目秀美,頭發上還有露水,正挽著一隻籃子,輕快地走路。馬修說:我苦痛地嘆息,.情不自禁。我對她看了又看,但不想把她當我的親人\'自己的女兒去世,別人的女兒再好也不能代替。詩中哀傷女兒去世,而寫艷陽天,芳草流水和美麗的雲彩,這是情景反襯。在大好的春光下回想哀傷的事,增加了他的悲哀。面對著歡樂的景物,詩人覺得愈加悲哀。這是以樂景反襯哀景。 現在看下面這首七絕《題金陵圖》 (唐)韋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台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庄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弔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一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一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台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一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2、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 「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雲:「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 「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3、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雲:「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 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實虛。通過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四.結構方式(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 五.修辭方式(\"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象徵\"寄寓 寄託) 1、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託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託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託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2、聯想和想像: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採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像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嚮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時不識月,呼著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徵: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如唐代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巧借新婦拜見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滿希望的心理,寫自己應試前緊張而又希望得到賞識的心態。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託他的理想,象徵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徵報的人品節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歷和處境。 5、誇張: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寫,藉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誇張的手法隨處可見。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輕言托朋友,面對九凝峰。」(李白《箜篌謠》)用山峰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古詩詞中還常用對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雙關、比擬等用法,特點、作用類似於一般文章中運用的辭格,此不再贅述。另外,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 六.古代詩詞中常見 1、雄渾:雄渾指力的至大至剛,氣的渾厚磅礴。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氣呑宇宙,氣度豁達,氣慨恢宏,氣宇軒昂,氣勢浩瀚,氣魄雄偉。它如奔騰咆哮、洶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盪漾、漣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橫空出世、千嶂連雲的昆侖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蘇州園林。在具體作品中,有的壯志凌雲、剛毅雄健,如劉邦《大風歌》;有的慷慨悲歌、視死如歸,如項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達,豪情橫溢,如曹操的《觀滄海》。雄渾是盛唐詩歌的時代風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榮的景象和朝氣蓬勃的活力。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氣勢浩瀚,雄偉壯麗;王之渙的《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想像豐富,境界遼闊;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氣魄宏大,氣勢壯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何其高遠,多麼壯麗!而真正能夠稱為「雄渾」的是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2、豪放:豪邁奔放,謂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現了作為主體的詩人的特點,又表現了作為客體的描繪對象的特點。就主體而言,情感激盪,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氣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盪不羈。就客體而言,往往擁有巨大的體積、偉大的力量而顯示出特有的壯美、崇高,或顯示出渾茫、浩淼的無限闊大的景象,因而氣勢崢嶸,場面壯闊,境界縹緲,極目無垠。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盪,格調昂揚,想像奇特,誇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盪,一瀉千里;「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一氣呵成,天衣無縫;「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風行》)「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秋浦歌》)誇張雖不合理卻合情。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蘇詞注重將慷慨激昂、悲壯蒼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善於在寫人、詠景、狀物時,以奔放豪邁的形象,飛動崢嶸的氣勢、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代表作。「大江東去」二句,將在廣闊悠久的空間與時間中活動的人物一筆收盡,氣魄恢宏,「故壘西邊」至「灰飛煙滅」是詠古,感情高昂而濃摯,而「亂石穿空」數句,將崢嶸的態勢、鮮明的色彩、巨大的音響,融於一體,氣勢磅礴,給人以「挾海上風濤之氣的感覺」。「故國神遊」數句轉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鬱,全詞的音調豪壯,「須關西大漢,執鐵板」而唱。 3、沉鬱:如果說豪放是火山爆發,沉鬱就是海底潛流。當詩人飄逸飛動、奔放不羈時,就形成豪放;當詩人沉思默處、憂憤填膺時,就變得沉鬱。李白豪放,其體輕,其氣清,故裊裊上升,飛入雲霄,若野鶴閑雲,隨處飄逸;杜甫沉鬱,其體重,故沉沉下墜,潛入心海,感情激盪,迴旋紆曲。何為沉鬱?沉鬱,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沉則不浮,郁則不薄。」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至。憂愁是杜詩沉鬱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鬱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鬱的力作。 4、悲慨:觸景生情,睹物傷懷,悲壯慷慨,謂之悲慨。大凡詩人,慨嘆風雲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於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詩人懷著壯志難酬的極度悲憤,登上城樓,泫然流涕,感慨萬端。面對著悠悠蒼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筆,勾勒出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綿不斷的時間圖卷,描繪出遼闊無垠的宇宙空間畫面。其悲壯歌聲,響徹雲霄,慷慨之氣,橫絕太空。再如辛棄疾的詞, 5、俊爽:即英俊豪縱,颯爽流利。代表詩人是杜牧。他的詩,縱橫古今,雄視萬代,暢談歷史,痛砭時弊,總結教訓,憂國憂民,懷撐天之宏志,感報效之無門,另一方面,又矯健豪舉,瀟灑風流,流轉飛動,暢快爽利。如《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以含蓄諷刺的筆調,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縱情聲色,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的節奏明快,《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輕盈飄拂,《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的秀而不冶,艷而不妖,均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6、沖淡:沖淡,即沖和、淡泊,含有閑逸、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王維的山水詩有閑、靜、淡、遠的特點,他是沖淡派大師。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鳥鳴澗》)「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砦》)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變成了大自然的有機體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迴旋著詩人的聲音,震盪著詩人的靈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詩人筆下的大自然,就是詩人自己,它反映了詩人沖淡的心情。詩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這種消融,是把主觀的情思化入客觀的景物中,追求忘我無我的空寂境界,這就是沖淡的極至。不過,沖淡不是幻滅、死寂,而是富於生機的,它是詩人把活躍的生命轉化為凝固的生命的結果,生命力由流動而轉為靜謐。 7、曠達:即疏狂不羈,通脫豁達,瀟灑飄逸,高潔特立,代表作家是蘇軾。蘇軾的詞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曠達的詞風。有雄才大略而又懷才不遇的蘇軾,既要堅持不苟合隨俗,又要隨緣自適;既要「盡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帶有典型的「曠達」的特徵。「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這樣的詩句,就帶有明顯的曠達的色彩。蘇軾有時是盡力擺脫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讓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無始無終的運動中得到永恆;讓人生的種種苦惱在超乎現實的純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脫,讓自己從與社會的種種矛盾中凈化出來,與大自然天造地設的規律相和諧。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人生現象與自然現象、人生哲理與自然規律等量齊觀,泯滅了時空物我的界限。上闋才以不能「乘風歸去」為憾,馬上又以「何似在人間」自解;下闋才以「人有悲歡離合」為憾,馬上又以「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自解,從而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與啟迪,擺脫了人生苦惱。蘇軾有時又極力地充實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強,從而抵禦外界的一切侵擾,達到超脫。有時還以淡泊明志、嚮往歸隱、潔身自好,甚至是痛飲縱歡、談禪論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對痛苦人生、黑暗現實、齷齪官場的心理超脫。 QQ愛好者真誠為您解答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