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三國演義四十八回賞析

三國演義四十八回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1 00:11:37

1. 三國演義四十八回故事梗概

最佳答案檢舉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為外戚何進所制,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所殺。隨後,袁紹等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

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後,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四川全境。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州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後,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其後,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後,穩定了後方。又先後六齣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後,姜維繼其職,先後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後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曹魏政權在曹丕死後,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最終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先滅蜀漢。後亡東吳,三分天下至此重歸統一。

2. 三國演義第48回的體會是什麼

1.就孔明借東風而言,這是他知識長期積累的結果,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萬事回皆有可答能,不應該輕易灰心喪氣
4.赤壁之戰中有許多兵法活用的例子,啟發我們要活用知識.
5.我們應該用歷史唯物的觀點看待事物.

3.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的「素練」是什麼意思

《三國演義》原文:正觀之際,忽狂風大作,江中波濤拍岸。一陣風過,颳起旗角專於周瑜臉上拂過。瑜猛然想起屬一事在心,大叫一聲,往後便倒,口吐鮮血。此時周瑜已定好火攻曹軍之策,就必須藉助風勢,然而,這時刮疼他臉的風,向風正好與他所需風的風向不符,心中大驚,因而吐血昏厥。

4.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內容簡介:
第四十八回 曹操面對長江,橫槊賦詩,劉馥指出曹操詩中不吉之處,曹操大怒,殺了劉馥。曹操開連環戰船與東吳交戰,部將焦觸、張南自告奮勇前去挑戰,卻被吳將韓當、周泰所殺。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5.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梗概

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龐統告徐庶以脫身之計。 曹操於大船之上置酒設樂,大會諸將,持槊作歌,刺死劉馥。 曹操試調遣。西北風起,大喜,程昱、荀攸提醒曹操防備火攻,曹操說隆冬只有西北風不會有東風南風,不能為意。周瑜見操軍中旗被風吹倒,旗角於瑜臉上拂過,想起一事,口吐鮮血昏倒。

(5)三國演義四十八回賞析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中有三次大戰最為注目,依次是官渡,赤壁,彝陵,而這也確實是漢末三國歷史上除了魏滅蜀,晉滅吳之外具有重要意義的三次大規模的會戰。而演義中對這三次戰役的描寫以官渡最為簡略,彝陵次之,而赤壁之戰則最為詳盡,但是若從三次戰役的歷史地位上說,則完全不同。

官渡和赤壁不同,官渡時曹操已經傾其全力,而且軍中已有人暗與袁紹相通,一旦戰敗,潰敗的危險極大。赤壁則更是如此,曹操擁有大軍,而劉孫聯軍兵力少之不說,內部也有投降的聲音,一旦赤壁戰敗,江東則八成歸曹操所有,所以官渡赤壁兩戰的勝利來說是相同重要的。

6. 急求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讀後感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7. 三國演義第48回的主要人物及特點.

三國演義第48回出場人物有很多,中心人物是曹操和龐統。在這一回,回突出的體現了曹操的自大答狂妄、目中無人,以及龐統的智慧與辯才。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龐統告徐庶以脫身之計。
操於大船之上置酒設樂,大會諸將,持槊作歌,刺死劉馥。
操試調遣。西北風起,大喜,程昱、荀攸提醒曹操防備火攻,操言隆冬只有西北風不會有東風南風,不能為意。
周瑜見操軍中旗被風吹倒,旗角於瑜臉上拂過,想起一事,口吐鮮血昏倒。、

8.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簡介

龐統向徐庶獻計脫身。徐庶秘密使人傳言西北有警,引起曹操極大重視。徐庶自告奮勇率軍出鎮西北。曹操派徐庶與臧霸率精兵三千連夜開赴前線。
連環船打造完畢,曹操檢閱了陣容強大,氣勢恢宏的水軍,意得志滿。
當晚曹操在水寨中舉行盛大宴會,提前祝捷。曹營上下一片歌舞昇平。躊躇滿志的曹操乘興橫槊賦詩《短歌行》,眾人稱贊。唯獨揚州刺史劉馥指出詩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不吉利。曹操酒後失去理智,刺死了劉馥。酒醒之後的曹操為錯殺人才後悔不已,厚葬劉馥。
次日曹操觀摩了水軍船隊的分列式和實兵演習。程昱警告曹操連環船隊經不起火攻的缺陷,曹操大笑,指出隆冬天氣盛行西北風,對方用火攻只能燒了自己。
降將張南焦觸自告奮勇請戰,曹操令二人率小船出擊,挑戰吳軍。吳軍韓當周泰率部迎戰,大破曹軍小船隊,斬殺焦觸張南,並與隨後趕到的文聘連環船隊交戰。
周瑜帶人登高觀戰,正為計策見效而高興。誰知刮來一陣風,吹起軍旗,旗角拂過他的臉,周瑜猛然想起火攻最關鍵的風向問題,大叫一聲昏倒。

9. 三國第四十八回分析

《三國演義》中有三次大戰最為注目,依次是官渡,赤壁,彝陵,而這也確實是漢末三國歷史上除了魏滅蜀,晉滅吳之外具有重要意義的三次大規模的會戰。而演義中對這三次戰役的描寫以官渡最為簡略,彝陵次之,而赤壁之戰則最為詳盡,但是若從三次戰役的歷史地位上說,則完全不同。

先說彝陵之戰,演義之中將彝陵描寫為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不過實際上遠非如此,彝陵之戰前劉備失去荊州,而孫權則得到荊州,實力此消彼長,劉備所能調配出來的兵力對陸遜軍兵力相差無幾,(三國史中認為陸遜統兵五萬來援助前線,而劉備與陸遜對峙的兵力大致在四萬,不過或許在戰力和士氣上略好)遠沒有達到官渡時袁紹和赤壁時曹操那樣的強勢地位。而且最關鍵的是,彝陵之戰的戰略意義不大,彝陵之戰對於蜀漢方面來說固然是實力大損,無力再奪回荊州,只能在蜀中發展,隆中對也不能實現了,但是對於勝利的東吳方面則是一場單純意義上的保衛戰,戰果固然很大,殲滅蜀軍數萬,促使了蜀漢不再對東吳用兵。保住了荊州,但是由於擔心曹魏,卻沒有擴大戰果,實力並不見很大的增長,相比之下,赤壁之戰後劉孫聯軍趁勢奪得荊州部分,實力大增,官渡後曹操更是趁勝追擊,扭轉整個局勢,對比這兩次戰役,彝陵之戰只是單純的勝利,戰略意義大打折扣。
而且即便彝陵陸遜戰敗,也只能說劉備能奪回荊州,但是說滅了江東則未必,畢竟東吳還有後備力量,劉備奪回荊州一時也不會對孫權如何,甚至可能暫時休兵,關鍵是曹魏的態度,假若曹魏和劉備一同進攻孫權,江東必滅,而曹魏假若和東吳一起,對付劉軍,江東則安全許多。

但是官渡和赤壁不同,官渡時曹操已經傾其全力,而且軍中已有人暗與袁紹相通,一旦戰敗,潰敗的危險極大。赤壁則更是如此,曹操擁有大軍,而劉孫聯軍兵力少之不說,內部也有投降的聲音,一旦赤壁戰敗,江東則八成歸曹操所有,所以官渡赤壁兩戰的勝利來說是相同重要的。彝陵之戰便就說到這里,而同為以少勝多的官渡和赤壁兩戰呢?這兩戰的戰略意義也是不同的,一般評價說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戰役,而赤壁是使曹操統一計劃破滅,天下三分的起點。從這點便可以看出來了,官渡之戰不但是一次保衛戰,而且還是一次重大轉折,曹操在官渡得手後對袁軍佔得了先機,而赤壁之戰雖然殲滅大量曹軍,而且奪得部分荊州,但是主動權依然在曹操這邊,曹操依舊擁有最多的土地,人口,資源,兵力,依舊在不停的發動進攻。(當然,也可以說,之後的劉備入蜀,在漢中擊敗曹操,孫權進攻合肥,關羽進攻襄樊,都是赤壁之戰後劉孫聯盟對曹操的反攻,但是且不說劉孫聯盟的破裂,就算不破裂,反攻的時間也拖得太長,赤壁之戰的成果已經消失殆盡了。)

所以在我看來,赤壁就好象莫斯科保衛戰,而官渡之戰則可說是莫斯科保衛戰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合體。雖然羅貫中因為人物塑造的關系,對赤壁之戰極為偏愛,但是三大戰役中官渡戰役的意義要遠遠大於赤壁大戰。

那為何會產生如此的不同呢,其關鍵的問題還是在實力。

袁曹作戰,袁紹占據河北,曹操占據中原,雖說袁紹對曹操確實佔有優勢,但是尚達不到輕易便可滅之的地步,所以袁紹對曹操的戰爭乃是雙方傾巢而出,傾盡全力搏殺的大決戰,對於曹操來說,一旦官渡戰敗便意味著整個戰局面臨著潰敗的現實,但是對於袁紹來說,官渡之敗也不是輕易便可承受的打擊,在兩強決戰的情況下,官渡這樣的大決戰就成了勝負手。

而赤壁不同,此時的曹操已經控制了中原和河北,乃是有席捲天下之勢的霸主,孫權只是占據江東一地的地方性諸侯,甚至曹操南征的第一目的是荊州,而江東只是他南征的副產品而已,而即便是面對南征的第一目的荊州,也並不是可與當年官渡袁紹相比的敵人,如此強弱懸殊的對抗曹操自然也不會傾其全力,他在北方還擁有大量的生力軍,這是赤壁遭到慘敗的曹操依然可以保證北方穩定的最大前提。(其實象淝水之戰後前秦那樣的崩潰是很少見的,以前秦的實力來說,即便淝水慘敗,但是東晉實力不足,之後的北伐也不算很順利,再怎麼也不至於讓前秦亡國的地步,前秦的亡國主要還是歸因於內部的問題,而曹操這點上沒有問題,或許說,如前秦這樣龐大卻又內部不穩的政權才是少見。)

而且在荊州一役中,劉琮不戰而降,使得曹操的軍力並未遭到大量的損失,這使得曹操無須再從北方調集更多的兵力而只依賴原本的部隊便可以發動對江東的進攻,這樣一來對曹軍的損失又大量減輕了。

而且曹操雖然在赤壁損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他南下的全部兵力並非也在赤壁,如在南郡的曹仁部,這些留守的生力軍未遭遇赤壁那般的遭遇,數量也為數不少,能夠為曹操阻擊劉孫聯軍。

而相對曹操方面,江東的實力卻並不雄厚,已經是全力出動,但是比較擁有整個北方作為後盾的曹操還是相差太遠,雖然和劉備乘勢奪下新附曹操的荊州,但是對於曹操勢力的其他地區則無力染指。

一旦大勝之後不能乘勢追擊曹操,獲取更多的土地,在形成相持局面之後,孫劉兩家尚能與占據北方的曹操這般的對抗已經是相當好的局面了,從另一個方面說,曹操之後沒有發動如赤壁那般擁有強大威勢的南征,也能說明赤壁一戰的戰果已經相當的輝煌了。

事實上如赤壁一般的以弱勝強在歷次戰爭中並不在少數,超越赤壁級別的在南北對峙中也是常見的事,但是只要在戰爭中不是一國的主力被全殲那般的慘劇,失敗的強者依靠著潛力依舊能占據未來的主動。只有當發生主力全殲的情況時,強者才會被弱者乘勢打倒,這個除了官渡之外,最明顯的便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了。

說句題外話,《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據說曾做過當年一雄張士誠的謀士,(正因如此,一直有說《三國演義》有影射當時元末戰爭的說法)假如如此的話,他必然知曉鄱陽湖一戰,而號稱中國古代最大規模的水戰鄱陽湖一戰也和赤壁有些許相似,如陳友諒也曾經聯舟為陣,而朱元璋最終也是利用突然變向的火一把火把陳軍的船燒了大半,最終奠定勝局,這與赤壁中最終東南風起燒盡敵船的一幕多麼的相似。只是鄱陽湖大戰這樣的主力搏殺大決戰從戰略意義看更象官渡大戰了。

雖然我認為赤壁大戰的戰略意義不如官渡大戰,但是也並非說赤壁大戰沒有地位,畢竟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精彩戰役,也是因為這場戰役,形成了日後的三國鼎立局面,從這點上來說,這或許比官渡還要重要,官渡曹操失敗也就是換了袁紹統一北方,而假如赤壁大戰結果改變那就沒有之後的三國了,那就更沒有日後的三國演義,也不會有我在這里碼這個《三國隨章侃》了。

好了,赤壁大戰在真實歷史上的地位說完了,那麼,相對應的,下一章,就是說赤壁大戰在演義中的地位了

10.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的標題是什麼

四十八:來
宴江曹操賦源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龐統獻連環計欲渡江徐庶看破江東欲用火攻計遂求教龐統教暗布謠言言:西涼州韓遂、馬騰謀反殺奔許都趁機許都曹操按照龐統計策連夜打造連環釘戰船連接曹操登臨江飲酒賦詩酒歌幾何:譬朝露苦
曹操水軍都督毛階於禁調練水軍曹軍戰船沖波激浪穩平北軍船踴躍施勇刺槍使刀謀士程昱進言:若用火攻難避防曹操笑認冬季西北風盛行東南風:彼若用火燒自兵吾何懼哉
周瑜知曹操訓練水軍遂戰曹軍先用船敵周瑜用連環船江東水軍領文聘與韓、周泰敵聞金收兵曹軍勝忽見曹軍寨風吹折央黃旗飄入江周瑜笑陣風颳起旗角於周瑜臉拂周瑜想起事
叫聲往便倒口吐鮮血諸急救起卻早省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