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兒詩賞析蟬

兒詩賞析蟬

發布時間: 2020-12-31 23:15:15

1. 古詩賞析。(6分)蟬【虞世南】 &n...


小題1:垂緌
小題2:虞世南筆下的蟬是人格化了的蟬,他借蟬來表達對人格美、志行潔專的熱情贊美。而終生不得屬志的李商隱,聞蟬之聲而興,以蟬之高潔自警,感嘆身世之淪落飄零。

2. 蟬 虞世南 (古詩鑒賞題目)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垂綏,指蟬。蟬回的頭部有答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
A.首句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含有象徵意義。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詩人將「貴」與「清」統一在「垂綏飲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說蟬聲之遠傳。「流響」狀蟬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一個「出」字,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C.三四句蘊含深意,表面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表達出對高尚品格的熱情贊美。
D.這首詩,事、景、情、議融為一體,顯示出詩人寓情於景的藝術才能。
【新題型】
※(1)這首詩從整體上看運用了什麼表達手法?請說出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答案:運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對蟬的生動描寫,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
(2)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蟬的特點?指出相應詩句並簡要分析。
答案:首句寫了蟬的形狀「垂綏」,食性
「飲清露」,寫出了蟬的生性高潔;次句寫蟬聲「流響」寫出了聲音的響度與力度。
(3)通過這首詩作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答案:蟬聲遠傳,是由於「居高」而致遠,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然能夠聲名遠播。

3. 帶蟬字的詩句

蟬噪林愈靜,鳥鳴來山更靜源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范《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4. 李商隱蟬古詩賞析


唐代: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譯文:
你棲身高枝之上才難以飽腹,雖悲鳴寄恨而無人同情。
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可是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我官職卑下,行蹤飄忽不定,家園難返,故鄉的田園也早已荒蕪。
煩勞你的鳴叫讓我能夠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舉家清苦。

賞析:
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托物詠懷的佳作。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首聯以蟬的生活習性起興。「高」以蟬棲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的「難飽」又與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難飽」而引出「聲」來,所以哀中又有「恨」。但這樣的鳴聲卻是徒勞,並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這是說,作者由於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貧,雖然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最終卻是徒勞的。這樣結合作者自己的感受來詠物,看似把物的本來面貌歪曲,因為蟬本來沒有「難飽」和「恨」。作者這樣說,看似不真實了,但詠物詩的真實,是作者感情的真實。作者確實有這種感受,借蟬來寫,只要「高」和「聲」是和蟬符合的,作者可以寫出他對「高」和「聲」的獨特感受來,可以寫「居高聲自遠」(虞世南《詠蟬》),也可以寫「本以高難飽」,這兩者對兩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實的。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頷聯是說,五更以後疏落之聲幾近斷絕,滿樹碧綠依然如故毫不動情。

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快要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還是那樣碧綠,並不為它的「疏欲斷」而悲傷憔悴,顯得那樣冷酷無情。這里接觸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樹葉的「碧」兩者本無關涉,可是作者卻怪樹的無動於衷。這看似毫無道理,但無理處正見出作者的真實感情。「疏欲斷」既是寫蟬,也是寄託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蟬說,責怪樹的「無情」是無理;就寄託身世遭遇來說,責怪有力者本可以依託蔭庇而卻「無情」,是有理的。詠物詩既以抒情為主,所以這種無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頸聯是說,我官職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早已長平。

頸聯來一個轉折,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這一轉就打破了詠蟬的限制,擴大了詩的內容。作者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所以稱「薄宦」。經常在各地流轉,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懷念家鄉,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作者思歸就更加迫切。這兩句好像和上文的詠蟬無關,暗中還是有聯系的。「薄宦」同「高難飽」、「恨費聲」聯系,小官微祿,所以「難飽」、「費聲」。經過這一轉折,上文詠蟬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法寫蟬。「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密切結合,而又呼應開頭,首尾圓合。蟬的難飽正與我也舉家清貧相應;蟬的鳴叫聲,又提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園蕪已平」,不免勾起賦歸之念。錢鍾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飢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油然自綠是對「碧」字的很好說明)。樹無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於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錢先生指出不僅樹無情而蟬亦無情,進一步說明詠蟬與抒情的錯綜關系。

詠物詩,貴在「體物為妙,功在密附」。這首詠蟬詩,「傳神空際,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譽為「詠物最上乘」。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5. 齊天樂。蟬仇遠整首詩賞析

齊天樂·蟬
夕陽門巷荒城曲,清音早鳴秋樹。薄剪綃衣,涼生鬢影,獨飲天邊風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殘聲,驀然飛過別枝去。
齊宮往事謾省,行人猶與說,當時齊女。雨歇空山,月籠古柳,彷彿舊曾聽處。離情正苦。甚懶拂冰箋,倦拈琴譜。滿地霜紅,淺莎尋蛻羽。

賞析
仇遠也是由宋入元時人。王沂孫曾有同調同題的詞,影射楊璉真伽盜竊南宋帝後陵寢的暴行。仇遠這首詞和其風格極為相近,也是借詠蟬寄寓了深沉的家國之思,身世之痛。
「夕陽門巷荒城曲」:返照夕陽,蕭條門巷,地僻城荒,渲染了悲涼氣氛。接著把筆觸轉向吟詠的主體秋蟬。「清音早鳴秋樹」:蟬鳴聲凄清幽怨,從樹上傳出,使人秋意頓生。「早鳴」二字意謂有傾訴不盡的愁苦。薄剪綃衣改用擬人手法摹繪其身姿:清秋時節,露冷風寒,可是她仍然穿著極薄的「綃衣」。呆立枝頭,獨自忍受著寒冷和空寂的煎熬。「涼生鬢影」是示現通體皆寒的形象。時令的轉換和環境的變遷使其痛苦異常。這里把秋蟬喻薄命美人,以抒發自己身世沒落的悲哀。「獨飲天邊風露」寫蟬境況之窘迫。「涼生鬢影」形容枯槁還要去飲風啜露,有誰能堪?處境如此,誰為之奈何!天高渺清遠,蟬孤獨窘迫,詞人把二者映照開來,構成一種較為獨特的意境。或可表示詞人希冀擺脫自己慾念的一種自我表白吧。
接著「朝朝暮暮」延伸了時間,「驀然飛過別枝去」拓展了空間。不論何時何地,哀痛於心的蟬,不停地將心中的哀傷傾訴。悲鳴不能自已,痛苦又何堪。但只要「尚有殘聲」,她就不會噤而不發。威勢逼人的風刀霜劍,怎能使她懾服。這段文字緩急相間,起落有致。音韻巧妙,聲音變化,而又部分重沓,表達出纏綿悱惻、悠悠不盡的情思。
上片在寫蟬時,先寫在特定時空中蟬的凄苦憂愁,後來拓展時空范圍,大大地加強了寫蟬的廣度和深度。
「齊宮往事謾省」,引出興亡之感來。齊女化蟬,古老的故事仍不時地在人們的腦子里閃現,常以它為話題,談個不休。可是此時連齊女的化身——蟬也已悄然離去,雨後空山,煙月古柳,又何處可覓蹤。清脆的鳴聲、終歸是夢幻而已。這是因宋陵被侵,引發詞人懷舊的情懷。「齊女」已消失,宋陵被毀壞了,故國已不堪回首,痛徹肺肝也。「拂冰箋」、「拈琴譜」了。「冰箋」和「琴譜」總會令人睹物思故的。「滿地霜紅」道出:深秋時節霜風凄緊,慘紅的葉子飄浮於地,倩影杳然,令人思念不已。只好尋覓秋蟬亡去前脫下的外殼,以寄託自己深長的情思。
這是一首借蟬詠情之詞。故國之思,身世之痛和對當朝統治不滿。都借本來不相及的蟬而詠出來。融化「齊女化蟬」的古老傳說,巧連「蟬」「人」。使詞人一肚子難於訴說的對處境的不滿托蟬而一股腦地傾吐出來,可謂意味極為深永。

6. 蟬 虞世南 (古詩鑒賞題目)

1. 詩從整體上看運用抄了什麼表達手法?說出運用這種手法的好出。
運用了由點及面表達手法即:清露---疏桐---聲遠---秋風。這種由點及面逐漸展開的表達手法,更好地激發了人們的聯想。
2. 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蟬的特點?指出相應詩句並簡要分析。
作者通過「垂緌飲清露」,「居高聲自遠」兩句描寫了蟬的特點。同時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3. 通過這首詩作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麼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

7. 對古詩「蟬」的賞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乾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佣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劉學鍇)

8. 蟬古詩的翻譯。

翻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連續不斷地鳴叫聲從稀疏的梧桐樹枝版間傳出權。蟬正是因為在高處它的聲音才能傳得遠,並非是憑借秋風的力量。

出自:唐代·虞世南《蟬》

原文: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8)兒詩賞析蟬擴展閱讀

《蟬》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徵,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

詠蟬這首詩包含著詩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