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藝術賞析的文章

藝術賞析的文章

發布時間: 2020-12-31 20:29:36

Ⅰ 有一個人文藝術賞析的作業,要求我們選一篇文章,小說或散文進行賞析,不少於800字,誰能幫幫忙

現推薦優抄美散文《故鄉的十月》; 首句總起,生動忙碌的鄉村場景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向我們走來,「雞、鵝、鴨子的啼叫聲,匯成歡樂的樂曲,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挑著一擔擔金黃的稻穀歸來」。作者以心理變化為線索,展開行文,家鄉人民在不同時期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為主線,分層描述。抗戰時期,土城的痛,痛在家鄉人民的心間,也痛在我的心裡,特殊年代,一道道傷痕讓人民沒有了歡笑。現在的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看「鄉親們懷著一張張笑臉,心頭上不再感到痙攣,再不受到悲愁的壓力。」而當我「從土城歸來,看著那鋪滿綠葉的銀色小路,心顯得情意切切。」心理變化的起伏亦可照見時代變遷的過程。
結尾,作者提升了主題,「故鄉的十月,盡管已從貧困線上擺脫出來,可是,與我心中所想像的十月,相差得還遙遠。那種雲雀歡歌、機器隆隆、陽光和煦,那種風吹草低牛羊壯的十月,什麼時候才能到來呢?」這個結尾有點出人意料,作者往往停留在對現有沸騰豐收景象的贊美上,作者宕開一筆,點出了不足,提出了新的藍圖,讓故鄉的十月,更加令人憧憬。
作品如散文詩,文筆優美清新,如詩如畫場景中穿插對過去往事的描述及自己的不同心理變化,結構嚴謹,欣賞拜讀佳作!

Ⅱ 藝術鑒賞文章

中國書法、繪畫都講究神韻、意境和情趣。這些藝術作品表現出的藝術語言高遠、典雅,遠非一般想像那麼簡單。歷代書法名家輩出,篆、隸、真、草各具風格,不斷有所創新。繪畫更是如此。

書畫的效果和詩歌相似,能激發人們的思索和聯想。文化素養較高的觀賞,能看到字面上、畫面上未曾顯示的許多東西。一幅好的作品,必然是繼承傳統並體現時代風格和個人的風格,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鑒賞應本著這個標准鑒別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幾千年來,由於漢字形體、結構的變遷,時代風格、書畫家風格的不同,書法藝術可謂豐富多彩。在繪畫方面,包括各民族、各時期的畫派、藝術形式、表現技法等,可謂洋洋大觀。從題材上說,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草蟲畫等;從表現形式上說,有工筆畫、寫意畫,工筆又有白描、重彩、淡彩之分,寫意又有大寫意和小寫意之分。

對書畫的鑒賞,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經歷及創作背景,通過對作品的感受、想像、體驗、理解與鑒別等系列的相互聯系,達到認識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效果。一件好的作品,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都有提高人們藝術修養,增進人們美好情操的作用。

如何鑒定書畫的真品(俗稱開門)和贗品(俗稱不開門)呢?一件真跡會表明它具有年代、個性、規范性、靈魂性,贗品的年代、個性、規范性、靈魂性相互矛盾、不統一,與真跡不同。

書畫鑒定最關鍵的依據,尤其是對近代書畫來說,主要靠對每一個畫家個人風格的把握。個人風格的差別主要在於筆法,每位書畫家的執筆方式和下筆輕重緩急等,都有各自的習慣,顯示出中鋒、側鋒、逆鋒、圓轉、方折、虛筆、實筆等。不同的人還有自己的具體特色,同一作者從早期到晚年也有變化,但沒離開屬於自己的筆法一線貫通之處。仿造的人,最難仿像的就是被仿人的筆法特點。其常年形成的特定用筆特徵,仿造人在短時間內是學不到的。尤其是放縱一路,最能體現作者個性的筆法,可以臨摹,但行筆呆滯,不暢而板;取其大意,又會離開原作者的筆法,反而暴露出作偽者個人的筆法特點。

近年藝術品市場的空前火爆,中國畫價位的不斷攀升,是特定時期出現的一種偶然現象,萬萬不可盲目追高附庸風雅。此外,近年由於藝術品市場的假畫、贗品泛濫成災,也需要在競拍時擦亮眼睛,慎之又慎。正如拍賣市場上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書畫是掛在牆上的股票,買對是一桶金,買錯是一張紙。

————————————————————————————————

問:什麼是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它包括哪些內容:

答:書畫鑒定的輔助依據只是相對於主要依據而言,它包括題款、題跋、印章、紙絹、裝裱、著錄等。稱它們為輔助依據是指即使這些內容全是真的,也只能作為輔助材料,因只有當一件書畫作品的本身是真的,這些材料才有價值。如果主體立不起來,輔助材料再正確也絕不能將這件作品定為真的。

題款。題款也叫款識,是指書畫作品上作者自署的姓名字型大小,創作年月、繪制地點及其他內容等。識別這些由作者題寫的名款,可以鑒定出其書法本身所反映出來的風格。

題跋。題跋是指同時人或後人所題的款識,它包括在書畫作品內或裱頭的天地、拖尾等處的題記。鑒定題款要注意的是,不但要鑒定書法本身的真偽,還要考證題跋者與作者的關系及題跋內容本身的可靠程度。

印章。印章包括書畫家本人的印章和鑒藏家的收藏印兩類。從內容上分,它包括姓名、字型大小、齋名、閑文等多樣。從印文的內容、字體以及鈐蓋的方式可看出某些時代與個性的特徵,並可從印質和印色上分辨真偽。

紙絹。紙絹是中國書畫特有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標志。從紙絹的不同時期的發展,本身就給書畫鑒定提供了一定的輔助依據。如唐代的麻料紙,五代的澄心堂紙,北宋代的粉箋、蠟箋紙等。須注意的是,中國每位書畫家在用紙絹方面都有自己的不同愛好與習慣,這就給鑒定不同書畫家的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如著名山水畫家傅抱石,抗戰時期在四川就常用一種四川特製的皮紙,若在四川創作的作品用的不是這類紙,就應該引起重視。

裝裱。裝裱是中國書畫藝術的一種特有的樣式。古代流傳有緒的書畫作品幾乎沒有一件是不經過裝裱的。裝裱的樣式有立軸、手卷、中堂、冊頁、屏條等。但從現存的書畫作品看,保留原有舊裱的已不多見,最早的是北宋的一種"宜和裝"。如手卷中的"引首"裝裱樣式是在明代才有,"詩堂"也在這時出現。要留心的是,有一種"金蟬脫殼"的偽裱手法,即將原來的舊裱保留,而將原來的書畫本身換成仿造的偽本嵌裝進去而不留痕跡。前不久,就見到上海某一書畫販子家中,此類作品竟佔大半,既有清代的,又有近現代的。一副王福廠的書對賣到一千五百元。

著錄。著錄是將收藏或過目的書畫作品進行梳理,並用文字記錄下來就稱著錄,如果再將這類文字編輯成書出版,就叫書畫著錄書。這類書籍無疑對鑒定書畫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書畫著錄書可分為宮廷收藏與私家收藏著錄兩類。宮廷類的有《宣和畫譜》、《宣和書譜》、《石渠寶箋》等;私家類的有周密的《雲煙過眼錄》,顧復的《平身壯觀》、安歧的《墨緣匯觀》等。但有一類以欺世盜名為目的的假著錄,如明代張泰階的《寶繪錄》,竟集晉唐以來的偽畫二百餘件,覽之令人忍俊不禁。為此,對歷代著錄書必須一分為二,具體分析,切不可盲目依從,因有許多偽作就是依據著錄仿造的。

問:我國最早的卷軸人物畫代表畫家是誰?有哪些存世作品及其藝術特徵?

答: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及各大博物館藏畫來看,我國最早的卷軸人物畫代表畫家應推東晉的顧愷之。

顧愷之,約生於三百四十六年,卒於四百零六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江蘇無錫人。曾任大司馬參軍、荊州刺史、散騎常侍。顧愷之博學多才,在藝術修養上詩賦書畫無所不能,尤精於繪畫。他畫學衛協,釋道、人物、山水、禽獸無所不能,而最大的成就還在於宗教、史實、肖像等人物畫方面。他還是一位傑出的畫學理論家,他的《論畫》、《魏晉勝流畫贊》及《畫雲台山記》等論畫名篇,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顧愷之的繪畫作品流傳不多,唐代《貞觀公私畫史》一書共收錄十七件,《歷代名畫記》中收錄二十九件,到了宋代,入內府見於《宣和畫譜》的僅存九件,散見於其他著錄的也很少,可見顧愷之的真跡在宋代已是寥若晨星。今天存世的所謂顧愷之的作品,有《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和《斲琴圖卷》,但據專家鑒定,一般認為都是宋或唐人摹本。其中《列女仁智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是根據漢代劉向《古列女傳》第三卷《仁智傳》的內容繪制的。畫中的線條與顧其他作品相比顯得較粗,風格勁健,且較為注重墨染。此作據已故唐蘭先生考證,認為雖系宋人摹本,但非系顧氏風格。《斲琴圖卷》亦藏故宮博物院,是一幅描繪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此作衣紋線條細勁,設色暈染淡雅古樸。據唐蘭先生考證,也是晉朝傳本,並非顧氏原作風格。如此看來,作為顧愷之原跡之摹本可靠性較大的是《女史箴圖卷》和《洛神賦圖卷》。

女史箴圖卷》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是據西晉張華諷諫賈後宣揚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內容所作。全卷共分十二段,前三段已佚,尚存幾段,卷末款署顧愷之,當為後人所添。圖中人物神態宛然,體物描繪精微,筆法細勁聯綿,宛如春蠶吐絲,設色典麗秀潤,氣息古樸。明代陳繼儒以為是宋摹本,清代胡敬以為是唐摹本,而今人也以為唐人摹本為可靠。

《洛神賦圖卷》系據三國曹魏詩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的內容而創作的。現傳世的共有三個摹本:一為遼寧省博物館藏本。原系紹興內府所藏,明代由項子京藏,至清代歸梁清標收藏。二為故宮博物院藏本。清代為梁清標收藏。三為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藏本。前段已失,卷末有明董其昌題字,定為顧氏所作。以上三卷全系一個底稿的摹本,專家們一般定為宋摹本。畫中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委婉從容,目光凝注,設色艷麗明快,較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特徵。

其時的人物畫家,除顧愷之外,著名的畫家還有陸探微和張僧繇,畫史稱他們為南北朝畫界的"三傑"。據唐張懷瓘《畫斷》中評說三人所畫的人物,張僧繇得其骨,陸探微得其肉,顧愷之得其神,但張和陸的作品至今已無跡可尋,故只能根據文獻來了解他們作品的面目了。
總之,了解了顧愷之的人物畫,為以後、尤其是唐代的人物畫鑒賞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因這些雖系摹本但畢竟是存世最早的人物卷軸畫代表作品。

Ⅲ 急求一篇關於藝術賞析的文章!

朱自清的《春》賞析
一 文中有畫,畫中有情
《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
在朱老先生的筆下,春草是如此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 每每掩卷,使人們好像看見朱老先生剛剛放下畫筆,將一幅描繪生機盎然的迎春圖展示在讀者面前。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僅果樹之花爭相鬥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像的翅膀寫道:果樹之花「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反復咀嚼後,心裡滿是遐想,好像看到遙遠的將來也這樣鮮艷奪目。
《春》是熱烈歡快的。由於「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便不覺時間的珍貴,整天醉心於「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直到欣賞了《匆匆》,才第一次感到迷茫,「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感嘆先生善於從一閃即逝的現象中捕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卻又常常疏漏的現象,「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欣賞之餘,忍不住捫心自問:「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 掩卷深思,優美、生動的語言如涓涓細流淌於紙上卻有如此的震撼力。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這震撼力源於什麼?駕御語言文字的高超技巧?高度的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先生對人生高度的責任感與讀者的溝通。
我之所以對朱老先生的散文幾近痴迷的程度,是因為他以肺腑之言感染著我。的確,朱老先生是一位功力很深的散文家。他主張散文要寫實,要精雕細琢,然而又不露斧鑿之痕,如出水芙蓉,秀韻天成。他的散文貯滿了一種濃郁的詩情畫意,那清新質朴的語言,飄灑秀逸的氣韻,恬淡自然的意境,如飲一盞醇酒,使人感到余香滿口;又如一首名曲,餘音繞梁久久回盪在耳畔。

Ⅳ 觀賞一藝術作品,撰寫鑒賞文章1篇(1000 字左右),個人或學習小組自行確定所觀賞的內容。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同時引來各式各樣的說法和評價。我們根據瓦薩利的記載,可以確定,畫中人為佛羅倫薩銀行家佛朗斯柯·捷列·佐貢多的妻子麗莎。她出生於1479年,芬奇為她畫像時間是1503年,正是麗莎24-27歲的時候。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銀行家佐貢多以豐厚的酬金請芬奇為夫人作畫。當夫人出現在畫家面前時,她身著華貴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發式,一綹綹卷發散在雙肩,身體顯得豐滿,眉毛齊整,兩頰緋紅,頸項和手臂佩帶著名貴珠寶,全身充溢著純真和天趣。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在1503年到1507年間創作的,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除了微笑之外,就此幅畫來說,更重要的是表達了達.芬奇作畫時的情感及所處的社會背景。 首先是微笑的神秘,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繪畫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它是通過可以直接看見藝術形象這一點比一般的文字藝術更易於被觀眾接受,但它又有隻能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瞬間的局限性,優秀的繪畫作品善於選擇人物或者事件最富有概括性和表現力的瞬間,使這固定不變的瞬間展現出可以穿越時空的美,散發永恆的魅力。達。芬奇就是敏銳地抓住蒙娜麗莎一剎那間微笑的表情描繪出她坦然的神態。你看她那輕盈的微笑,這種非人工所為的線條和韻味,讓人不由的想起「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詩句來。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在作畫時,勾起了達?芬奇對生母阿爾別的回憶,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麗莎成了阿爾別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大師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達.芬奇是處於歐州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之前是宗教統治時代。西歐人經歷了一千多年殘酷蒙昧的封建統治和基督教禁慾主義的精神摧殘,早已喪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權利。現實生活的一切喜怒哀樂都被視為觸犯上帝的天條。所以在中世紀的畫像中,聖母,耶穌也好,普通人也好,總是那樣呆板,僵硬,面部毫無表情。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一切才發生了變化,使喪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人間,特別是回到獲得解放的婦女們的臉上。那笑容里充滿著新時代新人物的自信和樂觀,洋溢著他們對未來,對真善美的渴望。
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恩格斯在贊揚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時列舉的第一個就是他。他作為與時代休戚相關的藝術家,敏銳地感受到這一點,並天才地表現了這一點。他一掃過去肖像話上那鬱郁寡歡,象幽靈一般的陰影,繪出了自由明朗的笑容。他用藝術形象向歐洲中世紀壓抑人性的神學統治和禁慾主義宣布:人從禁慾主義小解放出來,它不再是徒有形質,沒有七情六慾的模具,人能夠向人微笑了!所以,《蒙娜麗莎》具有了強烈的時代精神,蒙娜麗莎的微笑不僅成為這幅肖像畫的重要特徵,而且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女性美的典型,生動地體現了一個新時代的精神美。
《蒙娜麗莎》如亮麗的玫瑰刺破了午夜的黑暗與沉寂,過人們的心注入一縷芬芳與希望,成為畫家可以放開手腳傾心頌揚真善美的象徵,成為西歐人結束了漫長中世紀痛苦生活的標志,如恩格斯所說「這是人經受煎熬而取得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轉折點。」這正是《蒙娜麗莎》歷史意義所在。
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後人探討。對於《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於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只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復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於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於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義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後便滿面春風,原先的煩惱盪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制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制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鍾,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明白為何這幅畫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

Ⅳ 找藝術鑒賞性文章

《浣紗記》鑒賞
《浣紗記》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龍的代表作,是以吳越戰爭為題材的大型傳奇作品,是第一次以改革後的崑山腔進行舞台演唱的典型之作。它的影響很大,曾流傳海外,在戲曲歷史上它與李開先的《寶劍記》、王世貞的《鳴鳳記》是代表傳奇繁興的三部著名的政治戲。它打破才子佳人的俗套,開拓了新的題材領域,是了解中國古典戲曲的必讀名著。
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和《浣紗記》的寫作關系十分密切。這是一個由穩定轉向動盪的時代,是明王朝由繁興轉向衰亡的關鍵時刻。從嘉靖時期起已是社會危機四伏了。綜觀一下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會深化我們對《浣紗記》的認識。文藝總是時代的產物。
嘉靖萬曆時期,是明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社會危機四伏,險象叢生,預示這個王朝的歷史快要結束了。在南方的沿海有倭寇的騷擾,嘉靖三十二年,濱海千里,同時告警,江蘇、浙江尤遭焚掠,這就是在作者身邊發生的事。嘉靖二十九年北方韃靼入侵,多次逼臨北京城下,造成王朝的嚴重威脅;內部宦官與閣臣相互傾軋,吏治腐敗至極。勛戚豪強進行大量土地兼並,賦役奇重,民不聊生。在江南地區的手工業生產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早期的啟蒙思想以李贄為代表,沖擊著封建禮教和理學,這當然不是明王朝的吉兆。大凡一個瀕臨覆亡的王朝,在它的內部總會有些明智之士較早地察覺滅亡的先兆並較早地發生危機感。於隆慶元年入閣、萬曆元年任首輔的張居正,就是位膽識才略過人的改革家,他像搶救垂危病人一樣地來搶救這個病入膏肓的王朝,改革的強心劑使它維持了十年左右,它的痼疾就惡化得不可收拾了,連張居正自己也在死後被抄了家。
梁伯龍就生活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他聽見了時代的喪鍾而敲起了警鍾,他寫出了《浣紗記》,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心情是痛苦的,不僅是他自己報國無門,其中還摻雜著時代的挽情。「試尋往古,傷心全寄詞鋒。」
時代的脈搏在《浣紗記》中跳動,這不是臆測。他自己完全清楚這是一部感時傷世之作。為避免當政者的猜疑,他在全劇的結尾處特別為自己洗刷嫌疑:「盡道梁郎見識無,反編勾踐破姑蘇。大明今日歸一統,安問當年越與吳。」越是表白作品與現實無關,越是反證作品的強烈現實性。
故事取材於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該劇原來即名《吳越春秋》:「看今古浣紗新記,舊名《吳越春秋》。」系根據史實又參照若干傳說寫成。
歷來的有關記載,總是把重點集中在對伍子胥、西施的評價和考證方面。至於從吳越戰爭中汲取什麼歷史教訓,則很少提及。如說吳王要為子胥「復仇於楚」,子胥諫曰:「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

Ⅵ 對藝術欣賞的感受或文章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有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築中不可不提,由於它在歷代建築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築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採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Ⅶ 求一篇藝術作品的鑒賞文章

中國書法、繪畫都講究神韻、意境和情趣。這些藝術作品表現出的藝術語言高遠、典雅,遠非一般想像那麼簡單。歷代書法名家輩出,篆、隸、真、草各具風格,不斷有所創新。繪畫更是如此。
書畫的效果和詩歌相似,能激發人們的思索和聯想。文化素養較高的觀賞,能看到字面上、畫面上未曾顯示的許多東西。一幅好的作品,必然是繼承傳統並體現時代風格和個人的風格,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鑒賞應本著這個標准鑒別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幾千年來,由於漢字形體、結構的變遷,時代風格、書畫家風格的不同,書法藝術可謂豐富多彩。在繪畫方面,包括各民族、各時期的畫派、藝術形式、表現技法等,可謂洋洋大觀。從題材上說,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草蟲畫等;從表現形式上說,有工筆畫、寫意畫,工筆又有白描、重彩、淡彩之分,寫意又有大寫意和小寫意之分。
對書畫的鑒賞,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經歷及創作背景,通過對作品的感受、想像、體驗、理解與鑒別等系列的相互聯系,達到認識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效果。一件好的作品,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都有提高人們藝術修養,增進人們美好情操的作用。
如何鑒定書畫的真品(俗稱開門)和贗品(俗稱不開門)呢?一件真跡會表明它具有年代、個性、規范性、靈魂性,贗品的年代、個性、規范性、靈魂性相互矛盾、不統一,與真跡不同。
書畫鑒定最關鍵的依據,尤其是對近代書畫來說,主要靠對每一個畫家個人風格的把握。個人風格的差別主要在於筆法,每位書畫家的執筆方式和下筆輕重緩急等,都有各自的習慣,顯示出中鋒、側鋒、逆鋒、圓轉、方折、虛筆、實筆等。不同的人還有自己的具體特色,同一作者從早期到晚年也有變化,但沒離開屬於自己的筆法一線貫通之處。仿造的人,最難仿像的就是被仿人的筆法特點。其常年形成的特定用筆特徵,仿造人在短時間內是學不到的。尤其是放縱一路,最能體現作者個性的筆法,可以臨摹,但行筆呆滯,不暢而板;取其大意,又會離開原作者的筆法,反而暴露出作偽者個人的筆法特點。
近年藝術品市場的空前火爆,中國畫價位的不斷攀升,是特定時期出現的一種偶然現象,萬萬不可盲目追高附庸風雅。此外,近年由於藝術品市場的假畫、贗品泛濫成災,也需要在競拍時擦亮眼睛,慎之又慎。正如拍賣市場上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書畫是掛在牆上的股票,買對是一桶金,買錯是一張紙。

Ⅷ 藝術生考美術史論專業美術賞析文章怎麼寫

我當時考的是中央美院的史論,文考證拿到了就是高考沒上線。以我的經驗來看,你不必寫的很專業很學術,而是要有一定文采(又不能寫成散文這種東西),能夠體現一種美術賞析的特性(多看看就會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感覺了,一般都會從貢布里希的書入門),文章結構要清晰,有層次。
在主題上,可以圍繞著一個藝術家來寫,也可以圍繞某一個作品來寫。這個時候要注意,要理清藝術家的師承、影響他藝術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屬於哪個流派等;把這個作品與同時代或同主題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最後還要針對你寫的目標,寫出他/它的個性在哪裡,進行具體深入的賞析;有關人物、作品的逸聞趣事會增加文章的可讀性,但使用的時候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如果要增色,可以引入一定的專業內容,比如賞析構圖、對藝術史的影響等。
內容上找你最感興趣最擅長的寫。一般不推薦寫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除非你對當代藝術特別了解否則是不建議些的。我的老師當時說寫印象派、造型藝術比較容易過——切記不要寫像梵高這種已經被寫爛的!
最後還要注意一些論文的格式,像一樓說的字體、標題大小外,還要注意行文語氣的客觀,不要出現很多「我」字,引用別人的話要進行標注(引用的誰?出自哪本書哪個紀錄片?),字數自己把握,3000左右。
因為提交的是紙質文本,建議論文打出來後做一個簡單的封面寫上標題、姓名,裝訂好。
祝你考入好的學校~~~高考加油,不要像我一樣差一點,很遺憾的。

Ⅸ 求一部藝術作品賞析的文章

音樂劇——巴黎聖母院

當代罕見的曠世巨作,法語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一出改編自法文學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歐美樂界頂尖才子Luc Plamondon譜詞,Richard Cocciante作曲,本劇率先於1998年1月的法國嘎納唱片大展中綻放異彩,同年9月16號正式在巴黎國會大廳推出首演,撼動人心佳評如潮。首演未及兩年,其魅力風潮迅速襲卷歐陸,此劇在法語系國家連演130場,盛況空前,同時榮獲加拿大FELIX藝術獎項「年度劇作」、「年度最佳歌曲」與「年度最暢銷專輯」多項殊榮。

基本資料
【作曲】Richard Cocciante
【法文作詞】Luc Plamondon
【英文作詞】Will Jennings
【原著】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導演】Gilles Maheu
【編舞】Martino Muller
【布景設計】Christian Ratz
【服裝設計】Fred Sathal
【燈光設計】Alain Lortie
【英文版首演】2000年元月24日美國拉斯維加斯

創作背景
當鮑伯利和勛伯格以《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與《西貢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轟動,來自法國的作品逐漸獲得世人的喜愛。近年一部來自法國的音樂劇新作品,改編自雨果名著的《巴黎聖母院》,又在國際上引領矚目的風潮。
雨果這位被譽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大文豪,除了《悲慘世界》之外,還創作了《巴黎聖母院》、《克倫威爾》等文壇名著,他的一生經歷了漫長而動盪的歷史時期,當時法國文壇正處於古典及浪漫主義沖突之際,他力主浪漫風格,以磅礴的氣魄、豐富的想像力、華麗的詞藻傲視文壇,更以曲折離奇的情節撼動讀者心弦。《巴黎聖母院》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擔任全劇「主述」的游唱詩人葛林果,是吉普賽女郎艾斯梅拉達(Esmeralda)有名無實的丈夫,艾斯梅拉達出於同情心,為了讓他免於被族人處死才允諾和他結婚。天生畸形、被巴黎聖母院收容而擔任敲鍾人的加西莫多(Quasimodo),以及聖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Frollo)與侍衛隊的隊長腓比斯(Phoebus),都情不自禁地愛上了美麗的艾斯梅拉達。一生侍奉天主的弗侯洛,明知男女之愛是神職人員的禁忌,仍然難以自拔。而腓比斯雖然已有嬌美的未婚妻百合(Fleur-de-Lys)為伴,卻因為生性風流而意圖染指艾斯梅拉達。他們三個人共同合唱的「Belle」,在法國單曲市場創下了300萬張的傲人成績。加西莫多自慚形穢,只敢把愛意深埋心中。艾斯梅拉達愛上了腓比斯,引起弗侯洛的妒恨,他趁著艾斯梅拉達與腓比斯幽會時,刺傷了腓比斯,然後嫁禍給艾斯梅拉達,要脅她以身相許,否則就要將她處死。她拒絕服從,被送上了絞刑台。加西莫多奮不顧身到法場劫人,把她藏在聖母院中。不久,吉普賽人的領袖克婁潘率眾攻打聖母院,意圖解救艾斯梅拉達。腓比斯率領衛隊擊潰了吉普賽群眾,克數潘被殺,葛林果取代了領導人的地位。自知無力對抗軍隊的加西莫多,讓弗侯洛把艾斯梅拉達交給腓比斯,因為他以為腓比斯是來解救她的。未料及腓比斯由於不敢再觸怒未婚妻,而宣布將艾斯梅拉達處死。悲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侯洛從鍾樓頂端推下,然後去解救艾斯梅拉達,只可惜為時已晚。他哀求劊子手的同意,抱走了艾斯梅拉達的遺體,躲藏在巴黎公墓的地窖里,為艾斯梅拉達以死殉情。

特色

與眾不同的音樂劇:
當今著名的音樂劇大多是由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演藝公司包裝而成的,因此這些劇目也帶有了百老匯和西區特有的風格特徵和運作方式。而《巴黎聖母院》卻是一個例外,它是少數幾部聞名世界卻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影響的著名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誕生於法國巴黎,遠離紐約和倫敦,先天就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的影響。而作品誕生後,從包裝到製作推銷的整個過程,也全部是由法國公司全權包辦的,而不像《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那樣在法國誕生,卻由倫敦西區的公司來包裝和運作。因而,《巴黎聖母院》中幾乎沒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印記,觀看過該劇的人也往往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

舞蹈角色與歌唱角色分離:
流行化的演繹:
獨特的演唱安排:
與眾不同的音樂創作手法:
不用伴奏用錄音:
高空特技盡顯魅力:
抽象的布景:
與眾不同的好劇目:

Ⅹ 語言優美的散文,賞析文章藝術修辭

朱自清《背影》,表達的是父愛情深。而這父愛情深是通過我的情感變化表現的。
散文開頭在做交代的時候,其中寫祖母去世,接著寫父子分別時的躊躇,中間寫父親一身黑色的布質衣著,末尾寫父親頹唐,「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與此相應的寫我無所謂,笑父親迂和自己的紫毛大衣,見到父親背影流淚,和末尾的掛念。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朱自清的寫結尾一段顯然是回憶父親,回放背影。為什麼這樣寫?因為自己有了兒子,才感受到來了父親對祖母的孝,對兒子的愛。此時他的心在流淚!
這種感情的表達,自有朱自清的筆法。
散文第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與《春》的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綠》的開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荷塘月色》的開頭「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一樣,開宗明義。
二、三段作交代:祖母過世、父親賦閑、家境敗落和父子分別。這既是事情緣起,情感緣起,也是鋪墊。接著寫送別之前父親的心理,連用了兩個「躊躇」,偌大的一對父子,一時的分別,他躊躇什麼?為什麼而躊躇?是不是母喪的悲痛,子離的不舍?
可我卻不解,顯得無所謂。這不凸顯了父親的哀痛。
送別寫兩個細節(或場面),一是買票上車。寫父親一連串的動作。看行李、撿位子、討價錢、作叮囑。這些瑣瑣碎碎的事情與絮叨,對於一個二十左右歲青年學生,當然覺得好笑。而父無言,因為父愛在心裡,表現在行動上。
而第二個細節買橘子,則細膩地描寫了父親的動作、衣著和體態,扣題寫背影。父親的至愛行動,使我不僅兩次流出了淚。但不是沛然的。
最後一段回憶父親。父子近年的情況略做交代後,寫了父親的信,引起我對父親的掛念,「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不僅回應開頭,而且感人至深。他也是父親了。特別是結尾一句自言自語,「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朱自清是文章高手,讀《背影》看其寫家庭瑣事,堪與歸有光寫《項脊軒志》相媲美。一點家庭瑣事,幾段文字,筆法卻段段不同:寫心理,寫動作,寫細節,寫回憶,處處可賞可品。父親的悲傷,父親的愛意,與我的不解,我的笑;父親的至愛行動與我的流淚;父親的頹唐與我的掛念;以及父親的黑衣服與我的紫毛大衣都形成對照。以我的情感變化,表現父愛深情,父子情深。寫出了朱家的四代親情,也寫出了中國人傳統的共有之情,所以感人。

莫懷戚的《散步》是親情寫的最好的小散文
賞析:一、美在「以小見大,意蘊豐富」
文章在選材上頗有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輝映太陽的光輝」的道理。作者運用「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只是選取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來寫,所表現的意蘊卻發人深思:
一個「慈母」,一個「孝子」,一個真誠的理解,一個絕對的信任,這種良性的因果循環正反映了古樸的尊老愛幼的家庭倫理道德之美。
一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實行這個原則,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孫孫,總是謙讓,孫兒見爸爸為人孝敬,爸爸年老了,就會像當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樣孝敬父母,好的社會風氣就會代代相傳。
疼愛孩子是動物的天性;孝敬老人,才真正體現了人性之美。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後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
「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隻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二、美在「景物傳神,蘊含詩意」
文中的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卻在輕描淡寫中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和深刻的哲理,為常見的散步提供了一個美妙的背景。
第一處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透露出春的氣息,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它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
第二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字里行間流露的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惜。
三、美在「語言朴實,耐人尋味」
縱觀整全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除結尾有幾分含蓄外,其餘則明白如話。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有的充滿生活情趣:或表現小孩的天真、聰明,或表現家庭的幸福、溫馨;有的含義豐富:或表現人物性格,或表露人物心情,或點示寫作意義;有的意在言外,以景暗示,於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金黃的大斗笠》 賞析
本文的語言明快淺近,如「風來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樹,用力搖,搖得葉子嘩嘩響」,「小男孩一定很急,連鞋都不穿,光著腳丫跑得噼里啪啦的」,這些語言在樸素中透露明快,在明快中透露輕捷。

另外,本文採用比喻修辭。「山這邊,梯田裡的莊稼像綠海里卷來的一道道浪頭」,用「綠海里的浪頭」比喻莊稼,突出了莊稼的碧綠、流動。「樹枝掛滿綠葉,歌謠般親切、柔和」,寫出風雨來臨前柔美的景緻。文章最後用「大蘑菇」比喻斗笠,富含生氣。

文中還有不少地方採用擬人修辭。「乾乾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雲,風推著它爬上山頭」,賦予烏雲、風以人的性情、動作。「笑聲掀動金黃的大斗笠」,突出姐弟間親情的巨大。從語言角度看,本文更適合看成一曲歡快的童謠輕唱。
在寫了三個風雨鏡頭之後,記人敘事輕筆點染,讓讀者充分發揮想像。文中描寫了兩個人物:弟弟,天真、可愛、調皮;姐姐,聰慧、懂事、識風雨。姐姐依據自己的准確判斷,在關鍵時刻,用金黃的大斗笠為弟弟遮風擋雨。這充分體現了姐弟間純真的手足之情,順利完成由自然美到人情美的過渡,達到了美景和人性的統一。文末寫雨後天晴,金黃的大斗笠下,遮著純真的童趣、手足的親情和溫馨的春天,描繪出一幅充滿勃勃生機的遠景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