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端午節古詩及賞析

端午節古詩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1 20:21:26

⑴ 關於端午節的古詩及點評

端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專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 端午屬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節令門 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⑵ 端午節的詩歌鑒賞

這三首詩同為端午來感懷自的詩篇。
第三首《和端午》
張耒。北宋著名詩人。一生多坎坷。但始終不忘操文。
這首詩。首句即以激烈的情感攝人心魄。「深悲」「千載怨」。雖是「競渡」二字給人營造在端午龍舟賽的熱烈氣氛,可是在這樣的熱烈的氣氛之下,陡然情緒一轉,給人強烈的的沖擊感。立即會想到一個悲壯的形象。首句即奠定了全詩的沉重的情感基調。
第二句,開頭「忠」字又一次深化了形象。表現了士大夫的另一個人生標度。忠而冤,短短兩句詩就已經描寫出了一個悲劇的人物。
第三句。轉承。從古人開始寫到今世。今何有?一個問句,表現了詩人對現在政壇的失望。也埋下了自己情緒宣洩的伏筆。
最後一句,人已亡,只留下離騷傳閱後世。滿是詩人的對於忠良之士反遭排擠的無奈和不滿。
聯系詩人本身,屢遭排擠,仕途坎坷。
詩人端午節懷想三閭大夫,感慨自身的悲慘仕途,借對古人的歌詠婊子對自己身世的無奈。

⑶ 求有關端午節的幾首古詩的翻譯和賞析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②。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③。

① 元豐五年(1082)三月謫居黃州期間作。《東坡志林》卷一載:「(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
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蘄水,今湖北浠水縣,在黃州東。蘭溪,出箬
竹山,溪兩側多生蘭草,故名。
② 蕭蕭,同瀟瀟,雨聲。子規,杜鵑的別名。
③ 休將,不要。白發,指老年。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雲:「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遷鶯 (宋·黃裳)
(1)梅霖:梅雨。這三句意謂,梅雨剛剛停歇,正是深紅色的石榴花爭開的時節。寫時令之美。
(2)角黍:粽子,因以蘆葉裹成角狀,故名。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香蒲:草名,可供食用。金玉:極言其精緻、珍貴。玳筵:以玳瑁裝飾坐具的宴席。這幾句寫宴會之盛。
(3)鬥巧:比賽技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玉腕:雪白的手腕,指代女子。彩絲雙結:把彩絲連結在手腕上。《荊楚歲時記》:「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兩句意謂青年男女用五彩絲纏了手臂在一起鬥草游戲。
(4)艤彩舫:把綵船停靠在岸邊,艤船攏岸。兩兩:一雙雙,一對對。
(5)喧雷:喧響聲如雷。方徹:才完結。
(6)高揭:高高掀起,指日暮仍有人觀競渡。
(7)鉤:形容新月如鉤。

此詞上片先寫端午自然風光,接著鋪述種種風俗:嘗角黍、品香蒲、戲鬥草、結綵絲,而競龍舟是其中最盛大的習俗。全詞有點有面,有敘有議,聲與色齊作,景與情交融。音節瀏亮,造語清圓,色澤艷麗,感情歡快,彷彿一幅太賓士世的端午風俗畫。

陸游——《漁家傲·寄仲高》

【年代】:宋
【作者】:陸游——《漁家傲·寄仲高》
【內容】

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涯真老矣。

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鑒賞】:

陸升之,字仲高,山陰人,與陸游同曾祖,比陸游大十二歲,有「詞翰俱妙」的才名,和陸游感情好。

陸游十六歲時赴臨安應試,他正好與陸游同行。紹興二十年(1150),陸升之任諸王宮大小學教授,阿附秦檜,以告發秦檜政敵李光作私史事(升之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據韋居安《梅磵詩話》記載,陸游有《送仲高兄宮學秩滿赴行在》詩以諷之,詩雲:「兄去游東閣,才堪直北扉。莫憂持晚,姑記乞身歸。

道義無今古,功名有是非。臨分出苦語,不敢計從違。「指責他的行為有背於道義,要取得功名富貴,就不應不擇手段,以致為輿論所非議,因此陸游勸他及早抽身。仲高見到陸游的詩就很不高興。其後陸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詩送行,只改」兄「字為」弟「字。兩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對秦檜態度不同而起。紹興二十五年秦檜死後,其黨羽遭受貶逐,仲高因此也遠徙雷州達七年。孝宗隆興元年(1163),陸游罷樞密院編修官,還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貶歸山陰。

是時兩人相遇,對床夜話。由於時間的推移和情勢的改變,彼此之間的隔閡也已消除。陸游應仲高之請作《復齋記》,歷述其生平出處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說在他人可以稱得上是個美差,仲高升,任此職卻是不幸。在大節上,陸游仍不苟且,但口氣卻委婉多了;還稱道仲高經此波折,能「落其浮華,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學習。陸游入蜀後,乾道八年在閬中曾收到仲高寫給他的信,有詩記其事。據《山陰陸氏族譜》,仲高死於淳熙元年(1174)六月,次年春陸游在成都始得訊,遂作《聞仲高從兄訃》詩。

這一首《寄仲高》的詞,當是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遞久別之情,不再提及往事,已感無須再說了。

上片起二句:「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蜀中與故鄉山陰距離之遠,為後文寫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發端。「寫得家書空滿紙」和「流清淚」二句,是為著寫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滿紙」,情難盡:「流清淚」,情難抑,作者的傷感,深深地感染著讀者。作者道不盡的酸楚,豈是「家書」能表述清楚的。「書回已是明年事」句,緊接寫信的事,自嘆徒勞;又呼應起二句,更加傷感。一封家信的回復,竟要等待到來年,這種情境極為難堪,而表達卻極新穎。

前人詩詞,少見這樣寫。這一句是全詞意境最佳的創新之句。這種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強求,須從實境實感中自然得來。陸游心境如此,感觸自心中油然而發,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紅橋,在山陰縣西七里迎恩門外,當是兩人共出入之地,詞由橋寫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實上是倒過來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紅橋。詞題是寄仲高,不是懷仲高,故不專寫懷念仲高專寫懷念高,只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義滿溢了。

況寄言只憑設想,相尋了無定期,用筆不多,而酸楚之情卻更深一層了。陸游離開南鄭宣撫使司幕府後,經三泉、益昌、劍門、武連、綿州、羅江、廣漢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為中心,輾轉往來於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在奔波中年華漸逝,已年屆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這一句從歸鄉未得,轉到萬里飄泊、年華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典故用自杜牧《題禪院》詩:「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颺落花風。」陸游早年即以經濟自負,又以縱飲自豪,同於杜牧;如今老大無成,幾絲白發,坐對茶煙,也同於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鳴,信手拈用其詩,如同已出,不見用典的痕跡。這三句,是向仲高告訴自己的生活現狀,看似消沉,實際則不然。因為對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於消沉、不甘於消沉的一種表現。

這首詞從寄語親人表達思鄉、懷人及自身作客飄零的情狀,語有新意,情亦纏綿,在陸游的詞中是筆調較為凄婉之作。它的結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實際並不消沉,化憤激不平與熱烈為閑適與凄婉,又是陸詩與陸詞的常見意境。

⑷ 端午節古詩的翻譯與鑒賞

《午日觀競渡》

明代: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內獵翻青漢,雷鼓容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翻譯:

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著群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在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閑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鑒賞: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閑暇的日子裡總會有一絲絲閑愁。這首詩沉穩平淡,風格朴質,包含著詩人對愛國民眾英雄的崇敬心情。

⑸ 有關端午節的古詩文

1、《小重山·端午》

朝代:元代

作者: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版絲長權。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賞析:這首詞運用對比的手法,上闋通過對當時端午節家家戶戶團圓的溫馨氣氛與自己獨自惆悵作為對比,抒發了作者孤寂落寞、鬱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下闋通過屈原的事跡,一方面表達了對屈原的追悼之情思,也表現了對屈原的忠貞氣節的崇拜之感。

2、《同州端午》

朝代:唐代

作者: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賞析:這首詩通過刻畫老人、小孩子形象和端午節的氣氛,從而表達了作者背井離鄉多年,現在十分想念故里,歸心似箭的內心情感。

⑹ 有關端午節的古詩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版得直臣冤。
《競權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陽采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