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漁歌子的賞析

漁歌子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1 17:50:29

⑴ 如夢令和漁歌子的詳細注釋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一】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賞析二】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遊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於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於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於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漁歌子,詞牌名

漁歌子①•【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貶官,赦還,不復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為唐朝教坊曲。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志和《漁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單調。

【釋詞】
①不須:不想。
②歸:回去,回家。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簡單的意思】
白鷺從西塞山前飛過,桃花開了,流水潺潺,鱖魚又鮮又肥。「我」帶著青色的斗笠,穿著綠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風還是有細雨,「我」都想不回家。

【品評】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雲:「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張志和的《漁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日本先後派往中國的「遣唐使」有十三次,歷盡艱辛險阻的中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更屬美談,鑒真與日本的阿倍仲麻呂對中日邦交的貢獻,銘刻史冊,人所周知。
然而,為奠定中日友誼豐碑,立過「特殊」功勞的,尚有位不出國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學家,自稱「煙波釣徒」的張志和。張志和的名詞《漁歌子》:
西寨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清人劉熙戴的《藝概》曾將它譽為[風流千古]的佳作。它不僅是中國唐詞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詞學的開山。
張志和的《漁歌子》宛如架於中日之間的一座彩虹之橋。《日本填詞史學》中有所記載:大約在張志和寫成《漁歌子》四十九年後(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詞傳到日本。當時的嵯峨天皇讀後備加贊賞,親自在賀茂神社開宴賦詩,其時皇親國戚、學者名流,皆隨嵯峨天皇和唱張志和的《漁歌子》。誠然,張志和未曾赴宴詠和,實為憾事,但和者爭相仿效《漁歌子》而作,《漁歌子》撥響了中日人民的心弦。近代老詞學家夏承燾,在詠嵯峨天皇絕句中曾雲:「一脈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飄上蓬萊。」正是對此極好的贊頌。
日本嵯峨天皇對漢詩造詣很深,在宴會上親作五首,其中第三首曰:
青春林下渡江橋,湖水翩翻入雲霄。
閑釣醉,獨棹歌,往來無定帶落潮。
席間天皇年僅十七歲的女兒內親王智子,聰穎過人,她吟和的兩首,更為神社開宴生色不少:
春水洋洋滄浪清,漁翁從此獨濯纓。
何鄉里?何姓名?潭裡閑歌送太平。
這些詞章,有十三首收錄在日本《經國集》里。近代日本學者浦松友久,在《關於越調詩的二、三問題——唐代新聲在日本的遺留》論文指出《越調詩》的體裁特點很容易使人聯想起《經國集》卷十四保存的《漁歌》組詩,關於這一組以嵯峨天皇的五首詩為中心的十三首詩,是一些與《漁歌子》譜系,即以張志和和《漁父》為原作的稱為[詞]的 詩歌新形式有關的作品。
可見,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日本詞學的血緣關系,是不同尋常的。
點評: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東坡嘗以成句用入鷓鴣天,又用於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尤未如原詞之妙通造化也。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張志和漁歌子,兩家一憂一樂,歸趣難名。

⑵ 漁歌子的賞析

漁歌子 作者:張志和 體載:詞 西塞山前白鷺飛,[1] 桃花流水鱖魚肥。[2] 青箬笠,[3]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1]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2]鱖(音貴)魚:俗稱「花魚」、「桂魚」。 [3]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 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雲:「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钁魚肥。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這首詞雖色彩鮮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風景畫而已,為什麼千古傳誦,回味無窮?原來在這青山綠水中,還有一位超脫名利的漁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樂其樂,無復風波之患。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塵世的風波中顛顛簸簸,或者經歷過狂風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風苦雨,很少有時間領略人生的樂趣,忽然面對著這不須害怕不須愁的斜風細雨,能不別有一番感慨?

⑶ 漁歌子賞析 越少越好

賞析: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託了作者愛自由、愛內自 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容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 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濛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 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 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漁 歌 子① 張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 後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著書亦名《玄真子》。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 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 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⑷ 求漁歌子.原詩和賞析.

漁歌子
[唐]抄張志和
西塞山襲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賞析】前兩句,蒼岩,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鱖魚,色彩很明顯,構思很巧妙,意境很優美,使人讀作品時,彷彿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後兩句從漁夫頭帶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⑸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翻譯賞析

漁歌子抄·西塞山前白襲鷺飛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艷而飽滿。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釋
①漁歌子: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⑥箬(r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製成的雨衣。
⑧不須:不一定要。

⑹ 漁歌子的賞析(要最短的)!!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只見一位老翁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釣魚,久久不願離去。

⑺ 好事近 漁父詞 的賞析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 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朱敦儒曾作漁父詞六首,這首是其中之一。
紹興二年,朝廷「訪求山林不仕賢者」(《二老堂詩話》),作者被召,回到臨安,先後任秘書省正字,兼兵部郎官及兩浙東路提點刑獄等官職。後又被劾,罪名是「專立異論,與李光交通」。(《宋史•朱敦儒傳》)李光反對議和,為秦檜所忌,而遭排斥,朱敦儒也因此止仕。陸游說他「居嘉禾,與朋儕詣之,聞笛聲自煙波間起,傾之,棹小舟而至,則與俱歸。」(周密《澄懷錄》)他自己也有詞《好事近》記道:「失卻故山雲,索手指空為客,蒓菜鱸魚留我,住鴛鴦湖側……」過著遠離世俗的生活。
這首詞的開頭「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寫出作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瀟灑疏放的襟懷。「活計」兩句,勾勒出一位漁父的形象。
在詞作中描寫漁父的形象,在敦煌曲子詞中就有了。如:「倦卻詩書上釣船,身披蓑笠執漁竿。棹向碧波深處,幾重灘。」(《浣溪沙》),這實際上是徜徉山水的隱士生活的寫照。
這里的漁父形象,實際就是作者晚年的寫照。他長期住在嘉禾,過著遠離俗世的生活,所謂「醒醉無時」、「披霜沖雪」,都是指安閑自得,自由自在。
下片寫的晚景,更是景色迷人。請看,夜晚來臨,一輪新月升起在天空,月光灑滿大地,水天一色,萬籟俱寂,只有孤鴻的身影時隱時現。在這樣一幅山水畫中,一位漁夫,也是作者自己,在靜靜地垂釣……。
作者所描繪的鴛鴦湖,即浙江嘉興南湖,那兒「波平岸遠,酒釅魚肥」,漁舟泛浪,萎荷沁香,引得許多畫家、文人謳歌之。唐人張志和有漁父詞,元代畫家吳鎮曾「筆之成圖」,並寫下八首《酒泉子》,「鴛湖春曉」,即其中一景:
湖合鴛鴦,一道長虹橫跨水。涵波塔影見中流。終日射漁舟。彩雲依傍真如墓。長水塔前有奇樹。雪峰古甃冷於秋。策杖幾經過。
與這些詞作相比,朱敦儒的這首漁父詞,當然是上乘的山水風物詞。只是詞人退隱之後,對於國事的關切逐漸淡漠,這是很可惋惜的。他曾月夜泛舟吳江垂虹亭,留連忘返:「放船縱棹,趁吳江風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蕭蕭楓葉。萬頃琉璃,一輪金鑒,與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銀漢爭白。」(《念奴嬌》)進一步表示要「洗盡凡心,相忘世塵」。而不再是當年在「南海西頭」時,「無酒可銷憂,但說皇州……今夜只應清汴水,嗚咽東流」(《浪淘沙》)那種痛心中原淪陷敵手的悲恨心情了。

⑻ 求 納蘭性德的漁父 賞析!!

納蘭性德《漁父》詞賞析

收卻綸桿落照紅,秋風寧為剪芙蓉。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

首句「收卻綸桿落照紅」秉承了納蘭一貫鍾情的白描手法,寫出漁人在夕陽西斜,晚霞爛漫時悠然收桿的景象。綸桿即為釣竿。落照,西斜的夕陽。「收卻」二字用在全詞的開頭,別有一番意味。字面上看「收卻」與「落照紅」是同時發生的動作,而縱覽全詞,則可體味出兩者其實有著暗示的因果關系:即因「落照紅」而「收卻綸桿」,道出了黃昏中漁人逍遙自得,不假它求、自由自在的情緒,既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調,又與下句的描述前後呼應。「秋風寧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寫到秋風的聲響,由人之主體寫到荷花之喻體,仍然是從細節著手,以擬人的手法,描述颯颯秋風之涼意吹飄,不求它物,只為了能輕輕地擺動水中那一簇簇絕美的荷花。此處著一寧字,賦予了秋風人的性情與品格,出奇地於平和中凸現作者強烈的感情。寧作連詞用,讀去聲,放在動詞的前面或句首,表示在現實情況下對選擇某事物堅定的意志和願望。可以解作「情願」、「寧可」。如《史記•屈原列傳》中句:「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國語•楚語》:「凡百箴諫,無盡聞之矣,寧聞他言。」剪,《說文解字》雲:「齊斷也」。此處做形容詞,即剪剪,引申為齊整、搖動貌。如歐陽修《暮山溪》句:「纖手染香羅,剪紅蓮,滿城開遍。」芙蓉,即荷花。《國語•招魂》中就有「芙蓉始發,雜制荷些。」《古詩十九首》中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荷花自古於詩詞曲賦中都有著高潔、出淤泥而不染、淡泊的意象,如《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於畫於詞,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以花喻人之高潔和淡泊的情懷,而更讓人玩味的是,荷花的花期是在夏天,至秋便開始逐漸殘萎,並非處於最清麗嬌嬈的狀態,然而納蘭卻依然讓秋風執意為凄美的秋荷吹拂,其間之情感暗示與唐人郭恭的《秋池一枝蓮》可謂同出一轍,其詩雲:「秋至皆零落,凌波獨吐紅。托根方所得,未肯即隨風。」其自持之情與超脫之意尤深。

⑼ 莊子 漁父 賞析

杏壇
「杏壇」抄的典故襲最早出自於莊子的一則寓言。莊子在那則寓言里,說孔子到處聚徒授業,每到一處就在杏林里講學。休息的時候,就坐在杏壇之上。後來人們就根據莊子的這則寓言,把「杏壇」稱作孔子講學的地方,也泛指聚眾講學的場所。後來,人們在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為之築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後代又曲阜祖廟築壇,球植杏樹,遂以「杏壇」名子。
杏壇是孔子教育光輝的象徵,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該壇建於宋代,四周環植以杏,故名;金代又於壇上建亭。明代後期重修,即今日杏壇。

⑽ 漁歌子這首詞中表現春天美麗景色的句子是什麼

漁歌子這首詞中表現春天美麗景色的句子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

「桃花流水鱖魚肥」第二句,點出江南水鄉最美好的季節——正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原文: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張志和 〔唐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10)漁歌子的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歷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作者簡介:

張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張志和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做文章,十六歲明經及第,先後任翰林待詔、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南浦縣尉等職。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萬字,《大易》十五卷,有《漁夫詞》五首、詩七首傳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