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山中雜詩

賞析山中雜詩

發布時間: 2020-12-31 14:29:02

A. 賞析《山中雜詩》的名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B. 山中雜詩賞析 山中雜詩中與「白雲深處有人家」意境相似的詩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野渡無人舟自橫。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鉤寒江雪!

C. 《山中雜詩》的賞析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盪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盪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檐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盪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盪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檐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D. 山中雜詩的賞析

1、結合具體的景物描寫,說說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這首詩寫出了四處場景:山際來回煙、竹中落日、鳥答飛向檐、雲從窗出,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作者閑適的心情。
2、「竹中窺落日」中的「窺」字可否改為「望」字?談談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為「窺」是從縫隙中看的意思表現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則是向遠處看的意思,境界開闊疏朗與詩歌整體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湊合著吧~~~~

E. 吳均的《山中雜詩》賞析

山中雜詩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作者】 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家貧好學,曾任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免官,後奉詔撰《通史》,未成而卒。工於寫景,文辭清拔,時人效之,號曰「吳均體」。 【品評】這是描寫日落景象的一首小詩,清人沈德潛稱贊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黃昏時分,山邊暮靄彌漫,竹林中透出落日余輝——這是頭兩句所描寫的畫面。「山」而特意點出是「山際」,「竹」而特意點出是「竹中」。這別致的觀賞角度使畫面平添了幾分幽謐氣氛。在蒼茫暮色中,倦飛的鳥兒紛紛歸巢,棲息在茅檐下;山風吹拂,晚雲飄浮,彷彿是從窗里飄出。整個畫面透出一股飄逸出塵的韻味,展示著詩人閑淡自得的情懷。 寫意 漫步在鋪滿夕陽艷麗光芒的山路上,俯瞰山下,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油然升起。一層層朦朦朧朧的煙霧縈繞著山際邊,隨風飄舞。好似有什麼氣息鑽進了鼻子里。
是炊煙!周身彌漫著從遠處農家飄來的香香的剛煮熟的米飯味,很是誘人!
一絲涼風輕輕拂過,竹葉沙沙作響。站在被茂密的竹葉交縱包圍的竹林下,彷彿這就是一個單獨的清新的世界,「沙沙」的聲音回盪﹑起落在耳邊。
夕陽,她美麗帶些耀眼的光芒無可阻擋地從竹葉的隙縫間透了出來。灑在葉片上,好似給它們抹了層亮亮的金色。瞧,竹葉又像得到了什麼似的,得意的滿懷喜悅地在那兒一起跳動。溫和的風吹起,我抬頭凝視著這個殘缺的天空,滿是紅色的彩霞,看上去充盈了活力。
遠處的房屋在夕陽的映襯下,留下了長長的影子。幾只無名的鳥成群結伴,飛向棲在檐上的巢穴。
黑色的瓦片在屋檐末梢微微翹起,就像鳥兒的尾巴。矣,他忽然動了一下!我有些驚愕,乍一看,原來真是鳥兒。瞧,他撲打著翅膀,躍躍欲試地期望飛翔。
累了,便歇在山頂的亭中。一個人靜靜地望著蒼穹,似乎還一猶未盡,想欣賞這尚未雕琢的純自然氣息。
雲彷彿就飄浮在周圍,若隱若現的夕陽余輝完完全全地落在了潔白的雲端。很是美麗。又好像近在咫尺,觸手可及,似流水般從我身邊悄悄劃過,清澈而妖艷……

F. 請解釋《山中雜詩》中「窺」字,並賞析其作用

「窺」就是從縫隙里看的意思「窺」的意境是:在竹林中,透過許多竹子和竹葉,從縫隙中「窺」到的落日,窺更能體現詩人的那種悠閑,微閉雙眼,從竹林的斑駁的縫隙里偷偷的看落日的余暉。

G. 1. 《山中雜詩》 下列對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小詩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

B借物抒情

H. 峨眉山月歌,竹里館,山中雜詩賞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於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竹里館 唐·王維

(2005-09-18 02:48:17)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分析】

王維(701—761),擅長山水境界,開南宗畫派,其詩有如畫境;長於音樂,其好詩都如美妙的樂曲。後期作品大多描繪山水風光,寄寓自然情趣。

此詩為《輞川集》第十七首,描寫山林幽居情趣。詩句全用白描,詩境清幽絕俗,空明澄靜。竹林深處,絕無塵世的嘈雜,琴聲細幽,歌吟舒暢。詩人此時享受著獨處的自由,細細品味藝術人生的高雅情趣。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從縫隙中看。

③檐:房檐。

[解說]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

I. 題畫梅 李方膺/生查子 歐陽修/山中雜詩 吳均 注釋 譯文 賞析

詞的上片,回憶去年觀燈時的欣悅的心情;下片寫今年元夜觀燈,觸目感懷,不版勝
悲傷。這首權詞的特點是語言平淡,風味雋永,表達了人物十分細膩的深情。詞中運用今
昔對比,撫今思昔,觸景生情。感情真摯,不須作任何雕飾,而這首詞便成為非常感人
的抒情上品。它體現了真實、樸素與美的統一。

J. 山中雜詩賞析

山中雜詩

吳均(南朝)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編輯本段]注釋
山中雜詩
(南朝) 吳均
山際①見來煙,
竹中窺②落日。
鳥向檐③上飛,
雲從窗里出。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ī):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編輯本段]譯文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它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描寫詩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密,鳥在人家屋頂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竟從窗里飄了出來。全詩體現了詩人閑適寧靜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盪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盪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檐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編輯本段]詩人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山中雜詩》選自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家事寒微,好學有才,工詩文,頗受沈約賞識。官奉朝請。其文善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詞清拔古樸,時人或仿效其體,稱之為「吳均」體。明人輯有《無朝請集》。書法自成一體,稱謂「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吳均出生在貧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奮好學,很有才藝。梁武帝天監初,柳惲任吳興郡太守時,召他為郡方簿,主管文書簿籍,常一起賦詩、酬唱。蕭偉為建安郡王駐揚州(今南京)時,任命吳均為王府記室,負責文翰書札。蕭偉遷督江州後,吳均被任命為國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請。
吳均想撰寫齊史,向梁武帝求借齊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說:「齊民故事,布在流俗,聞見既多,可自搜訪。」吳均就開始撰寫<齊春秋>,他不顧忌諱,記載齊、梁間歷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書不實」為由,派人責問,下令焚毀,並免去吳均的官職。不久,武帝又召見吳均,命他撰寫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齊代這一段《通史》。吳均撰成其中「本紀」、「世家」,還剩「列傳」未寫,因病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吳均善吟,有詩名,詩文有清拔之氣。當時著名文史學家沈約,讀了他的作品,十分贊賞。《如贈王桂陽》詩: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復明月。
這首詩表現了貧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氣,在構思上與左思的「鬱郁漳底松」和陶淵明的「清松在東園」相近。又如《胡無文行》寫道: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銀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點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詩中表現出凌厲直前的高昂氣概,具有當時詩人少有的一種風雲之氣。在《吳朝請集》中,這類作品還不少。
吳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寫的《寶劍》篇,在描寫了寶劍材質的精良之後說:「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很顯然,這一精良的寶劍,就是作者對於自己才能的寄託,寄寓著一個懷抱美質,因出身寒微而難於顯達的深沉之感。這種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隨處觸發。如說:「明哲遂無賞,文華空見沉古來非一日,無事更勞心」《發湘州贈親故別三首》,在這種不平情緒的抒發中,也反映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吳均長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如《與施從事書》和《與顧章書》,分別把安吉青山和石門山(皆屬昆銅鄉)景物描繪得如詩似畫,惟妙惟肖,藝術成就很高,為六朝駢文的著名篇章。
吳均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梁書》本傳載:「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
吳均著作頗多,除上述外,還有注《後漢書》90卷、《廟記》10卷、《十二州記》16卷、《錢塘先賢傳》5卷、《續文釋》5卷、《文集》20卷。這些文集,可惜未流傳下來。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1卷傳世,所寫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為小說,變卓然可觀,唐宋文人都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吳均體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 。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西北)人。南朝梁文學家。出身寒微,學以致才,其文頗得世人稱誦。仕途不暢,曾撰《齊春秋》,忠於史實,被梁武帝焚書罷官。不久,奉詔修《通史》,起三皇訖齊代,未成而卒。今存詩一百三十餘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憤悶抑鬱之情。《贈王桂陽》、《詠慈姥磯石上松》、《行路難》、《寶劍》等為其代表作品。他的寫景散文《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藝術成就較高,為歷代傳誦的寫景名篇,「文體清拔有古氣」,對當時文壇有很大的沖擊。時人仿效,號稱「吳均體」。另著有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一卷。《隋書·經籍志》載有集二十卷,皆佚。明人輯有《吳朝清集》。《梁書·文學傳》、《南史·文學傳》有傳.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中息。白雲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凄婉氣氛。又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鬱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徵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
《吳朝請集》三卷附錄一卷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
《吳朝請集》一卷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吳朝請集選》一卷,清代吳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本。嚴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輯錄其文有《與施從事》、《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十三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十輯錄其詩有《贈王桂陽》、《山中雜詩》、《答柳惲詩》等一百四十七首,較為齊備。
梁武帝曾有「吳均不均,何遜不遜」的批評(見《南史》卷三十三《何遜傳》)
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干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皆文筆清麗,韻味雋永。
《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卷七,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的書信,述說的是行旅的見聞感受。本文僅是其中的部分節錄,原文已散佚不可見。這是一篇用駢體信札形式寫成的寫景小品文,描繪了浙江境內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一段沿途百里秀麗雄奇的水色山光。吳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時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時,私撰《齊春秋》,書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武帝惡其實錄,焚其稿,免其職。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響,他萌生了隱居的志趣。因此,本文並不是純粹的寫景。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聞、實感出發,著重從「異水」和「奇山」兩個方面進行描繪,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清高思想,表達了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一帶的迷人秋景。作者自敘泛舟悠閑出遊,並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引領全篇,集中表達贊美之情。下文便分別作具體的描繪。
第二段分寫水之「異」。用「縹碧」表現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見底」、「直視」魚石誇張地說明水的澄澈、透明。前四句描寫的是流勢緩慢處。後兩句充分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貼切地表現了流勢湍急處急流奔瀉快如飛箭,波浪迅猛勢如奔馬,使人驚心動魄,如同親見。
第三段分寫山之「奇」。這部分屬詳寫,由景生情,因情明志。「夾岸高山」六句,從視覺角度來觀察、描寫富春江兩岸險峻的高山。尤其是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句顯得生動活潑,使高山得以化靜為動,使奇山形象具體、饒有情趣。「泉水激石」六句,則從聽覺的角度來摹擬、傳達山上泉響、鳥鳴、蟬叫、猿嘯等各種美妙動聽的聲音,簡直就匯成了一支優美和諧的大自然交響曲!遠離了塵囂,淡泊了名利,又置身於如此生機勃發的勝境,於是,在「鳶飛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發出這樣的感慨:那些一心為名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峰,也就會平息他們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整天為世俗事務忙碌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發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發了對黑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極大蔑視,也流露了對美好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嚮往。作者不願再多想官場的丑惡,於是在「橫柯上蔽」四句,以描寫所見「橫柯」、「疏條」之景結束全文。這四句通過描繪明暗交替的近景,給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樂山林、消極遁世之心可見一斑。
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徵寓情於景。文中所繪景緻優美,意境幽遠,尤其是多種感官的調動,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齊整,以四言為主,多用工整的對偶,又間以六言,使文句整飭勻稱,節奏疏宕諧婉,語意轉折靈活。細細品讀,韻味十足。
文史學家吳均
吳均(469_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故鄣(安吉)縣人。他出生在貧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奮好學,很有才藝。梁武帝天監初,柳惲任吳興郡太守時,召他為郡方簿,主管文書簿籍,常一起賦詩、酬唱。蕭偉為建安郡王駐揚州(今南京)時,任命吳均為王府記室,負責文翰書札。蕭偉遷督江州後,吳均被任命為國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請。
吳均想撰寫齊史,向梁武帝求借齊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說:「齊民故事,布在流俗,聞見既多,可自搜訪。」吳均就開始撰寫<齊春秋>,他不顧忌諱,記載齊、梁間歷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書不實」為由,派人責問,下令焚毀,並免去吳均的官職。不久,武帝又召見吳均,命他撰寫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齊代這一段《通史》。吳均撰成其中「本紀」、「世家」,還剩「列傳」未寫,因病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吳均善吟,有詩名,詩文有清拔之氣。當時著名文史學家沈約,讀了他的作品,十分贊賞。《如贈王桂陽》詩: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復明月。
這首詩表現了貧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氣,在構思上與左思的「鬱郁漳底松」和陶淵明的「清松在東園」相近。又如《胡無文行》寫道: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銀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點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詩中表現出凌厲直前的高昂氣概,具有當時詩人少有的一種風雲之氣。在《吳朝請集》中,這類作品還不少。
吳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寫的《寶劍》篇,在描寫了寶劍材質的精良之後說:「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很顯然,這一精良的寶劍,就是作者對於自己才能的寄託,寄寓著一個懷抱美質,因出身寒微而難於顯達的深沉之感。這種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隨處觸發。如說:「明哲遂無賞,文華空見沉古來非一日,無事更勞心」《發湘州贈親故別三首》,在這種不平情緒的抒發中,也反映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吳均還工於寫景,如一首常為人們傳誦的寫景小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_____《山中雜詩三首》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吳均長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如《與施從事書》和《與顧章書》,分別把安吉青山和石門山(皆屬昆銅鄉)景物描繪得如詩似畫,惟妙惟肖,藝術成就很高,為六朝駢文的著名篇章。
吳均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梁書》本傳載:「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
吳均著作頗多,除上述外,還有注《後漢書》90卷、《廟記》10卷、《十二州記》16卷、《錢塘先賢傳》5卷、《續文釋》5卷、《文集》20卷。這些文集,可惜未流傳下來。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1卷傳世,所寫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為小說,變卓然可觀,唐宋文人都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