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死後魯迅賞析

死後魯迅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0 21:01:48

Ⅰ 魯迅<<死後>>

看過太多關於魯迅的評論,有贊譽的,有批判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無法堵住部分人的「破口大罵」,更不能也不會壓迫大多數人的贊譽美詞,有的只是自己的觀點,對魯迅的那點想法,決不是像以上兩者的那種偏頗的絕對的觀點。向來堅持用馬克思的「兩點論,兩分法」去看待任何事情,不論是魯迅這位文壇大家,還是對待生活的點滴小事,都保持一顆平常的心。

任何研究性的東西,都要從作者本人的作品人手,所以,看別人的論著只是一個借鑒性的東西,不構成自己的基本觀點,畢竟,每個人的理解角度和理解深度不一樣。哲學有雲: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同樣,魯迅是一個人,一個具有哲學思維的人,他的哲學觀點開始就註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班駁陸離的,看過《文化偏至論》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魯迅先生提出的想法是可取的,是先進的。全文總的說來是對洋務運動和改良主義的批判以及對西方文化的具體吸收問題。同時,我們還應看到文中魯迅所提到的「捂物質而張靈明,重個人而排眾數」的觀點,從這個命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觀點是「非物質」和「重個人」。

用唯物論的觀點來解釋,這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時候是不可取的,盲目的誇大了個人的能力,早已證實是不科學的。當然,那時候比較盛行的是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以及尼採的「超人哲學」。在這種觀點中,魯迅雖然能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和辨證方法論來觀察自然界,卻做不到用來認識社會歷史現象。他還沒有真正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關系,當然也沒有認識到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以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他是一個非階級的人,他的思想和生命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即使是後來勝利的解放中國的共產黨,所以他不能用階級的觀點分析問題,這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現。但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沒有長久的君主,也沒有永遠的臣民;有的是光怪陸離的形形種種歷史風雲變化。時代不允許他去站在某個階級的立場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許,他的歸宿不是他自己,不是某個失敗或者成功的政府,也不是我們的人民,他的血液和思想已經延續到整個中華民族了,所以我們更重要的是發掘他的無限高度的民族精神。

談到魯迅的民族精神,我就想到他的「立人」思想,所謂「立人」,立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所有的人,無論是男女老少,鰥寡孤獨,都可能成為立人的對象。在魯迅的文章《墳》中,他所提出的一種「別立新宗」的觀點,在這篇文章中,所表達的是他不停的尋找,不斷的探索,去找尋和呼喚「精神界的戰士」。他希望能找到一種終極的思想,這種思想必須是全新的富有價值的,能給二十世紀的中國的發展提供無限的動力。立人的核心和本質是要追求一個「個體的」與「精神的」自由的價值理念。這個理念所能給我們的民族帶來的是能解放自己的方法。我們應該看到,文人畢竟是文人,他們有無限的遐想,他們有完美的思想和理想,他們可以在一個沒有任何經濟條件的情況下,幻想出一個「大同」的世外桃源,或者是一種超前的思想,可惜的是,他們不是政治實踐家,他們對政治太過於陌生和感性,政治的藝術在文人看來,都是卑鄙的伎倆,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文人和政府存在一種「悖論」,罵之恨之,但是,又有一種不離不棄的感情!魯迅似乎逃離了這種不利的境地,變得與眾不同,好酒好菜的招待扭轉不了魯迅的漫罵,是什麼就是什麼,該罵的還是要罵的,這就是魯迅為何被人稱之為「異類的動物」。

上述的只是魯迅精神的大海拾遺,不是全面的歸納和總結,我想,對魯迅精神的認識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的,那種精神就像空氣一樣彌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著的理由,但的確深入到我們的血液深處,影響著一代代「精神領域的後來者」。

Ⅱ 死後 《魯迅散文》心得

重讀魯迅先生《死後》有感
近期,再看魯迅散文《死後》,產生了強烈共鳴。接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文中所描寫諷刺的對象似乎今天還活生生的存在。
這篇散文寫於1925年7月12日。作品以一種靈魂夢境形式,描寫了從「自己死在道路上」以後遭遇的各種境況,體現了當時社會氛圍與魯迅先生鮮明的態度、觀點與決心。
一、看客人性的麻木、冷漠。
一開始,「我」死在那裡了。許多人過來了。「我」聽到了走路腳步聲。他們並沒有從「我」身邊徑直走過去,而是「都到近旁就停下」。他們並不是真正來關心「我」,只是來看看熱鬧。他們這些人在「我」近旁低語、議論:
「死了?……」
「嗡。——這……」
「哼!……」
「嘖。……唉!……」
這些看客們,雖然沒有熟人,然而一般來講,人死了,我們應抱以同情的態度,應真正地關心死者,正確地處理死者。可實際上呢?極大多數人,對死去的人是漠不關心的。他們來的目的,只是看熱鬧。他們在人情上是麻木的,冷漠。
二、社會是冷酷的。
「我」死在了那裡。有人見到死「我」橫在那裡的樣子,心中很不滿了。發出了責問:
「怎麼要死在這里?……」
在那人看來,「我」死都沒有找對地方。「我」馬上悟出,「先前以為人在地上雖沒有任意生存的權利,卻總有任意死掉的權利的。現在才知道並不然,也很難適合人們的公意。」人在社會上不可以任意生存,也不可以任意地死掉。人沒有自由而生自由而死的權利。可悲可嘆!這人間哪些有善美的人性啊!魯迅對社會的冷酷感受是異常深刻的。
三、文人政客是卑劣無恥的。
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文人政客是極端卑劣無恥的。為了自己的一已之利,他們在活人身上尋找做論的材料。還不夠,在人死了之後,還要舐皮弄骨:
「但是,大約是一個螞蟻,在我的脊樑上爬著,癢癢的。我一點也不能動,已經沒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時,只將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著一個哩!你們做什麼的?蟲豸!?
事情可更壞了:嗡的一聲,就有一個青蠅停在我的顴骨上,走了幾步,又一飛,開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惱地想:足下,我不是什麼偉人,你無須到我身上來尋做論的材料……。但是不能說出來。他卻從鼻尖跑下,又用舌頭來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親愛。還有幾個則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搖。實在使我煩厭得不堪,——不堪之至。
忽然,一陣風,一片東西從上面蓋下來,他們就一同飛開了,臨走時還說——
「惜哉!……」
我憤怒得幾乎昏厥過去。」
魯迅用寓言式的象徵描寫,借用「螞蟻」、「青蠅」對當時的無恥文人政客進了強烈的諷刺。
四、市儈奸商唯利是圖近乎極致。
奸商不僅在活人身上賺錢,而且還不忘在死人身上深打算盤: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個頗為耳熟的聲音。睜眼看時,卻是勃古齋舊書鋪的跑外的小伙計。不見約有二十多年了。倒還是那一副老樣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實太毛糙,簡直毫沒有加過一點修刮,鋸絨還是毛毿毿的。
「那不礙事,那不要緊。」
「我」本是已死了人,可那店跑外的小夥子還投我所好,將書推銷給「我」,「我」詫異,疑惑,可對方還說不礙事。奸商們完全鑽到錢眼裡去了。鑽到錢眼去,他所考慮就只是錢,而沒有對人的真正的關懷。人與人之間只剩了錢,而不存在真正的感情,這個社會是不是可慮?魯迅對冷漠的人際關系的分析也可以說到極致了。
五、對舊文化舊思想的抨擊。
選擇勃古齋舊書鋪的跑外的小伙計推銷一本代表了經學經典的《公羊傳》,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體現了魯迅先生取材的用意。魯迅先生是五四運動後思想解放運動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先驅,一向關注的重點都是中國大眾被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就如《狂人日記》最後所說,要「救救孩子」,別讓孩子被封建思想給「吃」了,這里所說的,已經不止是封建吃「孩子」,而是甚至向「死人」張開它的血盆大口,足見它戕害之大,人們中毒之深。所以我覺得,魯迅先生在此的描寫是有深意的:
他一面打開暗藍色布的包裹來。「這是明板《公羊傳》,嘉靖黑口本,給您送來了。您留下他罷。這是……。」
「你!」我詫異地看定他的眼睛,說,「你莫非真正胡塗了?你看我這模樣,還要看什麼明版?……」
「那可以看,那不礙事。」
我即刻閉上眼睛,因為對他很煩厭。停了一會,沒有聲息,他大約走了。
六、體現了魯迅先生革命戰士的戰斗精神
在《死後》最後幾段,魯迅借「我」之口,也表達了自己與各種劣習、罪惡斗爭到底的精神,表現了一個戰士的真正風貌:
「幾個朋友祝我安樂,幾個仇知敵祝我滅亡。我卻總是既不安樂,也不滅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來,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現在又影一般死掉了,連仇敵也不使知道,不肯贈給他們一點惠而不費的歡欣。……」
「然而終於也沒有眼淚留下,只看見眼前彷彿火光一閃,我於是坐了起來」
這一段文字表露了一個戰士革命的心聲。魯迅活著要同敵人進行無情的斗爭,即使死了,也要象「這樣的戰士」和夢境中的「我」那樣悄悄地「影一般死掉」,決不給敵人賞玩自己「痛苦」的娛樂,也決不肯贈給敵人一點「惠而不費的歡欣」,直至最後「坐了起來」。
魯迅先生鮮明的斗爭態度是一般人遠遠不及的。
向魯迅學習、致敬。

Ⅲ 魯迅的《復仇》、《希望》、《死火》、《墓碣文》、《死後》的賞析

魯迅的<野草>讀後感
一,<秋夜》,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書,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看分析的文章說,這個開頭有大意思。可惜我不明白。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去了。為什麼是惡鳥?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著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裡,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這笑聲代表著什麼意思?

這篇是小說還是散文?作者的寓意是什麼?

二,《影的告別》這篇文章很難理解,孤獨,壓抑,彷徨是文章的基調。

三,《求乞者》現在也有這樣的求乞者,然而,作者僅停留在乞討這一事件的表面上嗎,還是在以此為寓意,想到自己的「乞討」,作者不是在金錢上乞討,而是在精神上乞討,我的理解正確嗎?希望不要理解偏差。

四,《復仇》誰是「他們倆」,作者在諷刺看客,還是在諷刺「他們倆」?

五,《復仇其二》人類拯救者的命運,我的理解正確嗎?

六,《希望》他的詩至今沒有死。人死了,文字將永存於人世,不朽,音樂,美術等藝術也是如此,文化是不會消亡的。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希望還是存在的,心態要積極。

七,〈雪〉雪人是作者自己嗎?

八,〈風箏〉已經決裂的兩兄弟還會和好嗎?

九,〈好的故事〉故鄉嗎?美好,祥和的地方,是人間的安樂之所,身在動盪的歲月里,是特別期待安居樂業的。

十,〈過客〉以前的我悲切,自卑,憂郁,對未來感到絕望和迷茫,沒有和別人很好的交流,孤獨,這是每個大學生的通病。現在改變了。一個人的力量是小的,一個家就夠忙的了,成就大業的人畢竟是少數,都是能力很強的人。不要這么感激,這於你是沒有好處的。為什麼?

獨行者,始終向前,總有個聲音在告訴自己,要向前進,但是人應該適當休息。不要太透支。

十一,〈死火〉

十二,〈狗的駁詰〉社會就是這樣勢利

十三,〈失掉的好地獄〉不懂

十四,〈一覺〉有人說,我們的社會是一片沙漠。——如果當真是一片沙漠,這雖然荒漠一點也還靜肅;雖然寂寞一點還會使你感覺蒼茫。何至於像這樣的混沌,這樣的陰沉,而且這樣的離奇變幻!存在即是合理。

以上是我看完〈野草〉後的感想,就是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討論,歡迎留言。我誠心的向大家請教。

在《野草·希望》中,魯迅先生反復地重復這樣一句話:「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在「絕望」、「希望」與「虛妄」三者之間,魯迅不僅表明了通常意義上關於「希望」而「虛妄」的邏輯關系,還更深刻更深邃也更魯迅個人化的是他同樣也表明了與「希望之為虛妄」相同的「絕望之為虛妄」。即在魯迅那兒,絕望同樣也被認知為了一種虛妄。在魯迅的作品中,「絕望」一詞的出現頻率遠不如另一個詞「虛無(虛妄)」。「虛無」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眼裡,同其他物質一樣也是一種存在的形式和方式。這種虛無作為一個特殊和特定的存在,是人的對象化的虛空,即人在外在世界「惡」的存在中所選擇的一種喪失了現實自由後的精神存在,是虛空的抽象。而這種「虛無」在魯迅先生那兒,則是由「絕望」與「虛妄」之為的虛無。這其中便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即表明「絕望」在魯迅的精神系統中,不是最終的結果,而只是一種情感理性的、指向虛妄的最終結果的認知態度與價值判斷。因此,把「絕望」作為分析與判斷魯迅人文精神的重要構成,也是本文寫作的一個基點。

Ⅳ 魯迅讀完《死》後的想法

讀魯迅《抄死後》,只懂了一句襲話:「萬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後也會變化的。」魯迅「死後」,書鋪的小伙計來向他推銷明版《公羊傳》,嘉靖黑口本。魯迅說不要了,而要是在「生前」,他肯定是歡喜得不得了的。——人的思想在死後,就這么變化了。

Ⅳ 魯迅的散文《死》全文

全文:

我夢見自己死在道路上。

這是那裡,我怎麼到這里來,怎麼死的,這些事我全不明白。總之,待我自己知道已經死掉的時候,就已經死在那裡了。

聽到幾聲喜鵲叫,接著是一陣烏老鴉。空氣很清爽,——雖然也帶些土氣息,——大約正當黎明時候罷。我想睜開眼睛來,他卻絲毫也不動,簡直不象是我的眼睛;於是想抬手,也一樣。

聽到腳步聲,走路的罷。一輛獨輪車從我的頭邊推過,大約是重載的,軋軋地叫得人心煩,還有些牙齒齼。很覺得滿眼緋紅,一定是太陽上來了。那麼,我的臉是朝東的。但那都沒有什麼關系。切切嚓嚓的人聲,看熱鬧的。他們踹起黃土來,飛進我的鼻孔,使我想打噴嚏了,但終於沒有打,僅有想打的心。

陸陸續續地又是腳步聲,都到近旁就停下,還有更多的低語聲:看的人多起來了。我忽然很想聽聽他們的議論。但同時想,我生存時說的什麼批評不值一笑的話,大概是違心之論罷:才死,就露了破綻了。然而還是聽;然而畢竟得不到結論,歸納起來不過是這樣——

「死了……」

「嗡。——這……」

「哼!……」

「嘖。……唉!……」

我十分高興,因為始終沒有聽到一個熟識的聲音。否則,或者害得他們傷心;或則要使他們快意;或則要使他們添些飯後閑談的材料,多破費寶貴的工夫;這都會使我很抱歉。現在誰也看不見,就是誰也不受影響。好了,總算對得起人了!

但是,大約是一個馬蟻,在我的脊樑上爬著,癢癢的。我一點也不能動,已經沒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時,只將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而且,大腿上又爬著一個哩!你們是做什麼的?蟲豸!

事情可更壞了:嗡的一聲,就有一個青蠅停在我的顴骨上,走了幾步,又一飛,開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惱地想:足下,我不是什麼偉人,你無須到我身上來尋做論的材料。

我的身體似乎比活的時候要重得多,所以壓著衣皺便格外的不舒服。但我想,不久就可以習慣的;或者就要腐爛,不至於再有什麼大麻煩。此刻還不如靜靜地靜著想。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個頗為耳熟的聲音。睜眼看時,卻是勃古齋舊書鋪的跑外的小伙計。不見約有二十多年了,倒還是一副老樣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實太毛糙,簡直毫沒有加過一點修刮,鋸絨還是毛毿毿的。

「那不礙事,那不要緊。」他說,一面打開暗藍色布的包裹來。「這是明板《公羊傳》,嘉靖黑口本,給您送來了。您留下他罷。這是……」

「你!」我詫異地看定他的眼睛,說,「你莫非真正胡塗了?你看我這模樣,還要看什麼明板?……」

「那可以看,那不礙事。」

我即刻閉上眼睛,因為對他很煩厭。停了一會,沒有聲息,他大約走了。但是似乎一個馬蟻又在脖子上爬起來,終於爬到臉上,只繞著眼眶轉圈子。

萬不料人的思想,是死掉之後也會變化的。忽而,有一種力將我的心的平安沖破;同時,許多夢也都做在眼前了。幾個朋友祝我安樂,幾個仇敵祝我滅亡。

我卻總是既不安樂,也不滅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來,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現在又影一般死掉了,連仇敵也不使知道,不肯贈給他們一點惠而不費的歡欣。……

我覺得在快意中要哭出來。這大概是我死後第一次的哭。

然而終於也沒有眼淚流下;只看見眼前彷彿有火花一樣,我於是坐了起來。

出處:出自魯迅先生所著的散文《死後》。

(5)死後魯迅賞析擴展閱讀:

賞析:

魯迅思索生與死,經常想到「死後」,對此進行深層次的哲理探索。《死後》假託夢境,展示一個還存在知覺的死者經驗死後的生活,以離奇的形式表現了魯迅對現實斗爭的思考,同時暴露了舊時代里的種種罪惡和弊害。

魯迅以其藝術想像力,在夢境的幻象世界中抒寫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感受,構思奇特,韻味深長。作品所展示的生活場景是荒誕不經的。但是,這些怪誕的同時又是具體的生活場景,是對現實的描畫,曲折地暗示出魯迅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些夢中的幻境,也是舊時代生活側面的真實描寫,是魯迅對社會現象無情揭露和幽默辛辣的嘲諷,曲折地表現出魯迅在現實生活中因群眾的不覺醒而來的痛苦,因蟲豸的兇殘和卑劣而生的憤怒,對收殮小子的草率行為的厭惡,對書商的蔑視和煩厭。

文章中寫實與象徵結合,使作品真切自然而又含蓄蘊藉。這種獨特的藝術構思,在夢境中展開藝術境界,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抒情境界,也暗示出魯迅的思想心境與黑暗現實的尖銳對立,從而深化了主題。

Ⅵ 《死後》魯迅印象最深刻的情節

在這里,我們會覺得靈魂的永生還不如死的虛無,這或許就是惡的無限,永生比死亡更加虛無。人還在世,卻無法在有所作為,人失去了可能性,不再自由,而且人無法擺脫日常性的困擾,無法擺脫庸俗。死變得滿不在乎和荒唐怪誕。人不再敬畏死亡,而把它看作隨隨便便,偶然到來的不幸,所以說人沒有任意死掉的自由。這根本不是死,而是活死人的生活,聯想起魯迅先生死前做的一篇《死》,當中對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描寫大抵如此,一方面滿不在乎,實質上是在逃避,沉淪在日常性中,不敢面對本真的死亡。如此想來,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或許根源也在死亡吧。

Ⅶ 魯迅死後的故事

魯迅的晚年,有著諸多不可琢磨的東西,那是與中國人的習性完全不同的,於是便覺得,如果有人去寫先生的晚年生活,那自然是一件有意味的事。其中的故事引申出的話題,也含有不盡的意緒。但寫那一代人的生活,也並不容易,因了時代的隔膜,有許多情境已經模糊了。今人談魯迅,大多已沒了激情,好似成了古董。所以諸多圖書的描述,彷彿都已格式化了。但日前讀到林賢治的《魯迅的最後十年》,心裡不禁一動,像被火燙了一樣,讓我異常地興奮。書很有特點,文字亦佳,是目前描述魯迅暮歲生活的最有張力的文本。這一本書激情四射,哲學的、政治學的、社會學的、美學的內蘊交織在一起,魯夫子凜然孤傲的形象躍然紙上。懂得了魯迅晚年的選擇,便會了解現代的中國。現代史的奧秘與魯迅的奧秘,就存在於這交織之中。

魯迅的最後十年是個頗難寫的題目,但林氏卻舉重若輕,心得獨特,多言他人未言之言,有種回腸盪氣的氣韻。如梳理政黨與文學之關系、「革命文學」的利弊、自由與人權的命運、國民黨的書刊審查制等等,思想出於史實,立論驚世。林賢治在魯迅面前肅然起敬,行文中有種神聖、悲壯的語態。魯迅何以不躲在象牙塔里為學術而學術,寫當代人鍾愛的長篇小說,何以與形形色色的文人、名人糾葛,作者均有所思考,態度是決然的。魯迅的性格,在晚年尤為剛烈,後人對其看法每每不一。文人喜其文字老辣,鬥士熱愛其橫眉之態,學者又欣賞那通脫、清峻的哲人之風。同樣是寫先生的晚年,人們的觀點如此有別,也證明了他的博雜。讀者至今仍對其褒貶不一,不僅緣於對歷史判斷的差異,也緣於對個人主義限度的不同理解吧。

魯迅的晚年頗不好描述,關於其史實的解析多不一致,論者如雲,而莫衷一是。比如他與左聯的關系、與蘇俄的關系、與國民黨左派的關系,都難用一種理論簡單概括。三十年代,世界范圍的知識群落,都有一種左傾的傾向,但同是左翼人員,對人生、對自我的看法各有不同。魯迅雖身為左聯的作家,但與周圍的人又多有沖突,野性的與個性主義的東西仍在。你看他推介珂勒惠支的藝術,反抗的意識背後,還有現代主義式的陰冷,那絕不是一般左傾理論可以說清的。他還譯過托洛茨基、高爾基的某些作品,基調與斯大林主義又並不相干。同是反抗的藝術,魯迅在關注民眾的同時,又保持著先前鍾情的尼采式的獨立意志,不與公式主義之徒為伍。這些使他既像左聯的一員,又不屬於左聯的世界。他以復雜的心境出現在文壇上,而那時,他周圍的人很少能進入其世界。

這就是他的復雜性。然而許多年來,人們對他的敘述大多簡單化了。我看林賢治的書,覺得擯棄了玄學,以心靈體味和生命感受,究先人之思,將魯迅與外部世界定位在一種徹底的個人無治主義思想上,思路就大不同於先人了。林著既別於瞿秋白,又遠離了王瑤、李何林的看法,乃民間思考者的野性之言。總覺得作者將自己的經驗,帶到了書中,好似借著魯迅,敘述著己身的苦樂,這就增加了詩性的含量,歷史的場景也血肉豐滿了。但我讀這書,也有一點點不足感,作者大概也有簡化魯迅的傾向,魯迅世界的多樣性,似乎並未勾勒出來。帶著自己的經驗閱讀前人,有時會發現鮮活的存在,可那畢竟是過於主觀的方面,而還原對象世界,則並非那麼容易。比如魯迅和托洛茨基的關系,怎麼看呢?他到底在哪種層面上,接受了蘇俄的思想,又拒絕了其中的理念?這些都需要細細梳理。至於他和國民黨左派的交往,與共產黨文人的接觸,則也非三言兩語可道。寫魯迅的晚年,要遇到諸多的挑戰,那裡的難題,其實也是當下中國文化的難題,用單純的視角、確切化的語調去打量一個非秩序化、多義性的存在,也會有簡化的危險的。魯迅之於他身後的審視者最大的問題是,後者總是以明晰的條理規范前者,而前者在根本點上就不屬於明晰、而呈現出竹內好所雲的「混沌」。這個現象如何解決呢?

據說從一個人的晚景里,大可看清生命的本原,因為老之將至,其態也真。魯迅的暮歲,就有他迷人的所在,今人的話題,一時難以言盡。我們在勞頓之餘,有時能聽到有人談及到一個真人的生活,看遠去的靈魂的閃爍,那是很快樂的事情。但這樣的講述者,不是常常可以遇到的。讀林賢治的書,你會覺出,魯迅給我們的挑戰,實在是太嚴峻了。

Ⅷ 死後,魯迅,賞析

從「死後」見「隱喻」

魯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是一個絕對的高峰,不管後人對他的主觀評價如何。魯迅以個人之力,創立了一個里程碑式的時代,他個人的毀譽參半,支持者與反對者觀點之激烈恰恰體現了魯迅文學之價值。殊不知,被鞭撻遠比不被重視要好得多。推薦的這篇「死後」在文筆上面很有自己的特色,魯迅巧妙運用自己擅長的華麗的隱喻,結合一種天馬行空的狀態遐想,在以往如刀筆鋒之下又融入了一些輕松的元素,從整體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擺脫了魯迅小說之文慣常的沉重,但卻絲毫不少辛辣諷刺,並且更為隱諱,深沉超過「聰明人傻子與奴才」之屬,清新勝於「孔乙己」之流,無「祥林嫂」一般沉重,無「拿來主義」一般死板,在野草中這篇文章還是很抓人的。

整篇文章其實就是一個大隱喻,很符合野草集的整體風格,但這篇又有所不同。一生都在戰斗的自己,那麼死後呢?生與死的交織,靈與神的體驗,死亡究竟改變了什麼又影響了什麼,這個哲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命題,在魯迅的文章中再次得到升華。我們需要的東西也許這篇文章已經給出了答案,一個又一個的隱喻賦予了人人無窮無盡的遐思。理解是發散性的,我們可以擁有自己的不同看法,這也正好體現了魯迅文章的包容性,持續性,就算是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還是會有嶄新的感觸。「假使一個人的死亡,只是運動神經的廢滅,而知覺還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一生無怨無悔的戰斗,最害怕看到的是什麼?「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深深埋藏在鬥士使心中的也有那樣的一絲恐懼,他害怕看不見希望,前方萬一是無窮無盡的黑暗,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人將會是怎樣的痛心。他寧可不去感知,因為這會使他更加痛苦,夢想不僅僅是玩笑,我們也會在人生的一些重要路口上迷惘,躊躇,甚至退縮。魯迅先生也是人,也會有自己脆弱的情感。在這一時刻彷彿眼前已經不再是那個須發皆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錚錚鐵骨,而是一個我們會為之心痛掉淚的巍峨背影,帶著一絲惆悵。在神化為人的時刻,我們忽然體會到了一種異樣的情感,彷彿那個猛士在每個人的身上得到了永生。在社會前進道路上勉勵搏殺的他也會有常人的情感。周圍看熱鬧的人腳下的黃土,直飛入他的喉嚨,但是卻無法躲避一絲一毫。我們看到了無助,看到了辛酸。但情感在千鈞一發之際兜了一個圈子,我們心中的那個人彷彿又在前方睥睨眾生。麻木冷血的群眾,病態腐化的社會,我們的智者是從來認為不值一哂的。死後想聽聽別人的議論,以近乎玩笑的語氣說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正視淋漓的鮮血,直面慘淡的人生」當真是知易行難。那些自己戴上枷鎖的奴隸們,不過能說出幾個嗯啊罷了,又能奈我何?

麻木群眾中會否有昔日的伴侶?他們又會如何看我?害得他們傷心;或則要使它們快意;或則要使它們加添些飯後閑談的材料,多破費寶貴的工夫。平鋪直敘一般娓娓道來,周圍某些「朋友」的丑惡嘴臉昭然若揭,在這個偉大的身軀面前,魑魅魍魎又有何膽量閑言碎語?說「總算對得起人了」的他真正想要對得起的應該只有千千萬萬的民心,和鏡中的自己吧。

螞蟻,青蠅,細細的描寫,精細的筆觸,小小蟲豸,也妄圖影響他,蚍蜉撼樹,螳臂當車。我們偉大的鬥士,被這些人士所激怒,要以「我血薦軒轅」的他卻「身先死」,而無恥小人橫行於世,那句「惜哉」恐怕不只是「出師未捷」的遺憾,也有悲時運之不濟,天地之不仁吧。

細節的伏筆,貫穿全文,可說的太多可寫得也太多。但無論多好的筆力,恐怕也無法窮盡那深遠的意蘊。當這位猛士借你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這篇文章會給你新的啟迪,生活原也可以這樣在深沉中充滿激情,在逆境中點燃希望!

死後第一次的哭。

然而終於也沒有眼淚流下

只看見眼前彷彿有火花一閃

我於是坐了起來……

跟隨著他坐起來的的是什麼,需要每個人自己去尋找答案,那也許就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必需守護的凈土,是靈魂可以安詳憩息的樂園……

Ⅸ 魯迅死後社會人士對他的評價

中國人是厚死薄生的,魯迅生前就被視作寶貴到鑽石牌的老作家,阿Q出世專沒幾年就入屬教材,羅曼羅蘭恰好做了諾獎評委,自己派人來辦提名手續,遭拒絕。
他很早就自己發現不但作品遍地盜版,甚至於冒充他寫詩題碑的有,拿自己大作冒充他的作品之人有,甚至直接冒充他本人到處教書演講的都有,以至於被魯迅本人的朋友當面見到,也夠可以了。
還給形形色色的文壇登龍術鬧得不堪,至於無名作者寧願求罵以圖名,全不管文章千古事,自己身後會不會遺臭千載的。

雖然如此,人們仍是越失其人,越覺得寶貴。剛剛逝世,毛澤東就來了三個偉大,共產黨從前未說這么高看的話,一幫關門主義自認覺悟高的,甚至於只講他是同路人。
郁達夫頭一天寫出哀悼文,第二天又緊接著來了篇魯迅的偉大。現在看起來,這種殊為大膽的言論,還真能為魯迅的千古定調。至於陰一面的,梁實秋是幾乎到死都唱他的老調,台灣是長期的禁書,其餘不知。

Ⅹ 魯迅死後人們是怎樣紀念他的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專公墓。在屬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建國後全國第一座人物類紀念館(博物館),始建於1950年,地址位於上海市虹口區甜愛路200號。該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如今的上海魯迅紀念館,已經形成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生平陳列三位一體的紀念建築群落。

(10)死後魯迅賞析擴展閱讀:

中國國內共有11處魯迅紀念場所,他們分別是:

北京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魯迅故居;上海的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魯迅故居、魯迅墓;廈門的廈門魯迅紀念館;廣州的廣州魯迅紀念館;南京的南京魯迅紀念館;紹興的紹興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故居以及浙江臨海縣的臨海魯迅展覽館。

其中除了浙江臨海魯迅展覽館屬於個人主辦的民間魯迅紀念館外,其他均屬於官方主辦。其中規模較大的是上海、北京和紹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