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貝多芬傳片段賞析

貝多芬傳片段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0 20:35:27

㈠ 貝多芬傳的好句及賞析5篇 急急急!!

好多啊,勤快一點翻開找一找就好多

㈡ 名人傳貝多芬傳賞析三十個以上

在生命的末日創下了不朽的傑作《歡樂頌》 貝多芬
。。回。。。。下定了離開貴答族的決心 列夫托爾斯泰
。。。。。。站著雕刻 米開朗琪羅

㈢ 對貝多芬傳的賞析

貝多芬

路德維希

㈣ 名人傳貝多芬段落賞析

1.「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葯可治的。我得過著凄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
賞析:
這一段是貝多芬寫給友人阿芒達牧師的信。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由於耳聾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體會到世界的可憐和自私。

2.「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子,背著手,望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太子魯道爾夫對我脫帽;皇後先對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認得我的。為了好玩起見,我看著這隊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他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著腰,帽子拿在手裡。事後我大大地教訓了他一頓,毫不同他客氣……」
賞析:
這一段是貝多芬與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親國戚時的情景。其中「背著手」和「撞」等描寫,出了他對皇親國戚滿不在乎的態度,表現了貝多芬的叛逆性格。
3.「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贊頌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切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賞析:
這一段是《貝多芬傳》的總結。貝多芬隱忍自己的痛苦,卻用他以痛苦換來的歡樂來安慰人們,給人們勇氣和力量。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的音樂的本質。

㈤ 貝多芬傳選好句來賞析啊 一定要有賞析 急急急急急!!在線等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貝多芬
……
「艱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情。一開始,人生於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
……
特.波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說他很高傲,舉止粗野,態度陰郁,帶著非常強烈的內地口音。但他知道藏在這驕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惟有幾個親密的朋友知道。
……
這種悲劇式的痛苦,在當時的一些作品裡有所表現,例如……奇怪的是並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憂郁的情緒,如……都反映著一種年青人的天真。無疑的,要使心靈愁苦也得相當的時間。它是那樣的需要歡樂,當它實際沒有快樂時就自己來創造。當「現在」太殘酷時,它就在「過去」中生活。往昔美妙的歲月,一下子是消滅不了的;它們不復存在時,光芒還會持久地照耀。
……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情況之熱烈,幾乎含有暴動的性質。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在此講究禮節的國家,對皇族的出場,習慣也只有三次的鼓掌禮。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可是勝利是暫時的,對貝多芬毫無盈利。音樂會不曾給他掙什麼錢。物質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是戰勝了:—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他自己的命運(此時他已耳聾),戰勝了他的痛苦。
……
貝多芬是偉大的自由之聲。他自己也感到。他時常提起,他的責任是把他的藝術來奉獻於「可憐的人類」,「將來的人類」,為他們造福利,給他們勇氣,喚醒他們的迷夢,斥責他們的怯懦。他寫信給他的侄子說:「我們的時代,需要有力的心靈來把這些可憐的人群加以鞭策。」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頌贊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般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就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善的庸俗,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後,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一縷希望。但自一八一零年後,心靈的均衡喪失了。日光變得異樣。最清楚的思想,也看來似乎水汽一般在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凄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兩次以後,完全消失了,淹沒了,直到曲終才在一陣狂飆中重新出現。
黃昏將臨,雷雨也隨之醞釀。隨後是沉重的雲,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被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我們。
什麼勝利可以和這場勝利相比?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㈥ 《名人傳》精彩片斷賞析

名人傳 片段賞析

《名人傳》

【作者】羅曼·羅蘭 【國別】法國
【主要人物性格】
貝多芬:普通乖僻,不幸孤獨,偉大的音樂之神。貝多芬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巨人形象。
米開朗基羅:慈善、善良。
托爾斯泰:自我完善、博愛,具有虔誠的宗教觀點。
【主要情節】《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
【寫作特色】《名人傳》中的名人都是世界級的藝術大師。他們的人生豐富多彩,他們的作品精深宏博,他們的影響歷經時代而不衰。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抓住傳主最主要的性格特徵,使之成為統領全篇的靈魂,產生動人心魄的力量。
【點評】三部傳記合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共鳴,不啻另一闋盪氣回腸的「英雄交響曲」。

感受崇高——
羅曼羅蘭《名人傳》賞析

「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 ——羅曼羅蘭
就像有時候我們聽到一支過去唱過的歌會引起很多回憶一樣,有時看到一本過去讀過的書我們會莫名的感動。一想起《名人傳》中那些偉大而高貴的靈魂,我就不由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在我身體中碰撞。雖然也許我並不能真正讀懂這本雖然單薄,分量卻很重的小書。然而我相信,每一個接觸到它的人,都會多多少少的體驗到書中那種迫人的激情,那種對於生命的豐滿和崇高的追求。
在生活海洋的波濤和風暴中,總有一本書在陪伴著你,心情沮喪的時候,面對挫折的時候,懷疑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的時候,就找出來翻讀一下,它會安慰、鼓舞你,使你洗掉疲憊,抹去憂傷,重新上路。對於我,這本書就是《名人傳》!它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於對名人們的生平做任何誇耀的敘述,也沒有像大多數傳記家們一樣追溯名人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偉大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承受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命運之歌。
「我的體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增無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已經隱隱約約看到目標在前,雖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擺脫這種疾病,我一定能擁抱整個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睡覺。但願我能擺脫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時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貝多芬傳》

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古典主義最偉大的音樂家,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像他在漫長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殘忍,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音樂的權利,他聽不到自己的音樂,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而就是這個人,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樂曲,而且往往是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出的,傳播到人們內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是勝利的標志。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歡樂!」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人,但無人愛他。人們對他既欽佩,又懼怕。最終他在人們心中引起了一種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駕於他的時代。於是,他稍稍平靜了一些。他從高處看人,而人們則從低處看他。他始終是單身。他從不休息,連最卑賤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溫柔他也嘗不到,他一生中連一分鍾都不曾在另一個人的溫柔懷抱里入眠。他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在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維多利亞科洛納的友情,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慾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貝多芬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黑夜。因為這黑夜就在米開朗基羅的內心。貝多芬的悲憤是社會的過錯,他本人卻天性快活,且渴望快樂。米開朗基羅則憂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開他。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米開朗基羅傳》

大衛用他的彈弓,我用我的弓箭。
——米開朗基羅

貝多芬的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米開朗基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獲得一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只吃麵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他驚人的長壽,一生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溫暖,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身上榨取金錢,利用他的名譽到處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驕傲固執,目空一切,他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又軟弱可笑,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投降,做出種種與他名譽不符的可笑舉動;他的藝術天分驚人,雄心勃勃,創作出《大衛像》、《奴隸》、《摩西》等驚世傑作,但他又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又有新的任務在催促著他,因此他計劃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一生都在超負荷的工作,同時還要為那些沒完成作品忍受內心的譴責;到了老年,他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於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盡管米開朗基羅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盡管他一直沒能實現自己最偉大的計劃,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藝術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精神,從大衛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嚴,人的意志;從摩西和奴隸身上看到了人與命運的抗爭……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是神靈,但他表現的卻是現實中人的苦惱和感情!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胡須,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銳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托爾斯泰傳》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他是巍然聳立的文學高峰,他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俄羅斯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精彩地譜寫了俄羅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都讓人們點點頭說:「是的,俄羅斯人就是這樣的。」總之,他是一個一般人看來什麼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為城市貧民的凄慘處境感到鎮靜,為農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為自己不忍心擺脫家庭羈絆去過苦行生活而苦惱……總之,他的博愛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園里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之後,他以八十二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後孤獨地死於出走途中。

羅曼羅蘭說:生活是嚴酷的,對於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來說,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可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這大概就是對於托爾斯泰行為的最好註解。

在《名人傳》的開頭,羅曼羅蘭大聲疾呼:「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他稱之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中國人蘇軾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
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希望每一個有幸閱讀本書的同學,都能尋找到前進的動力!

《名人傳》讀書筆記

《名人傳》是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以及《托爾斯泰傳》三篇名人傳記組成的一本書。
羅曼.羅蘭說:「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句話蘊涵著很深刻的哲理,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吧。對於當時的年代來說,這部作品無不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糧。
在我未讀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以為貝多芬是一個很幸運的人,沒想到他是這么的不幸。是啊,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整個人生中最不幸的事都給他遇上了,想想看作為一個音樂家,耳朵失聰了,這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呀!而且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是非常人所能想像的,然而所有的磨難都使他變的更加堅強: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誠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歡樂,卻創造奉獻給全世界。然而他卻聽不到人們對他的贊譽,他也聽不到自己創作的一些優秀的作品。
貝多芬的勇敢、努力、堅持並沒有白費,因為他終於成功了,他戰勝了很多我們難以想像和難以忍受的一些痛苦、疾病,還有一點就是作為一名音樂家,舞台上的演奏者沒有台下聽眾的支持、肯定和青睞,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壓力,帶給心靈沉重的挫折感。然而他還是戰勝了它們;他的努力使全世界的人都為之歡呼雀躍;他的實力得到證明,所以最後他攀登上了生命的顛峰。
羅曼.羅蘭也曾說過:「生活是嚴酷的。對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說來,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而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作者寫的這三位名人,他們都是很平庸的人,可他們卻比常人遇到更多難以想像的磨難和障礙。不過他們都是從重重困難中勇敢站起來的人,也是從種種困難中造煉出來的偉人、名人,而且還是不屈服於命運對他們的挑戰和考驗。他們三個都是作者認定的英雄人物,因為他們都具有同樣的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二是永遠保持人格的尊嚴,恪守個性的獨立,既不屈從於強權,也不盲目地隨大流;三是具有關懷人、愛護人的博愛精神,甘心為人類的福址奉獻自身。

㈦ 《名人傳》托爾斯泰、米開朗琪羅 精彩片段和分析理由

片斷賞析
直接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詳實披露人物內心激烈緊張的沖突和斗爭,是《名人傳》又一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段,為此,我們從三部傳記中分別選取了幾個精彩的片斷。

貝多芬因為耳疾和愛情受挫而悲傷絕望,甚至想自殺了卻一切痛苦。從他那急促的哀求祈禱和不斷重復的簡短字句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內心極度的悲傷,他那著名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又讓人們深切地感觸到他頑強的抗爭。與極度痛苦的抗爭贏得了非凡的回報,貝多芬把他全部的遭遇和苦痛鑄造成美麗的歡樂頌。因此,關於《第九交響曲》的選段可以與展示貝多芬痛苦心靈的段落放在一起閱讀。羅蘭熱愛音樂,對音樂有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又和他對貝多芬精神世界的理解交織在一起,因而他對《第九交響曲》的分析就非常精闢。「歡樂」彷彿自天而降的神明,先是溫柔的撫摩,然後主題過渡到人聲,「歡樂」抓住了生命,在不斷征服的過程中,樂曲波瀾奔涌地推向高潮,最後「整個的人類向天張著手臂,大聲疾呼著撲向『歡樂』,把它緊緊地摟在懷里。」羅蘭用詩性的語言對《歡樂頌》作了極其透徹的闡釋後,又描寫維也納觀眾欣喜若狂的反映和貝多芬的暈厥。傳記至此進入了多重意義的高潮,這是樂曲的高潮,是貝多芬生命的高潮,也是《貝多芬傳》這部作品的高潮。

描寫米開朗琪羅時,羅蘭突出表現這位英雄天性中包含的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是天才,有著無窮的藝術創造力,但另一方面他又存在著許多性格弱點,他孤獨、缺乏意志、怯弱等等。選段概括而多側面地展示了米開朗琪羅的這些缺點,同時又寫了他對自己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否定,他想戰勝自我,又缺少力量,他盼望死,卻又有著強烈的生的慾望。羅蘭飽含同情地寫道:「他的煩躁的目光還在京都博物館中注釋我們,在痛苦的臉上,我更聽到這悲愴的呼聲。」人們說,傳記作家要對所選擇的傳主富有同情心,不管傳主是正面英雄,還是反面人物,只有做到這一點,傳記作家才能真正理解人物全部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全部行為的真正動機和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羅蘭是米開朗琪羅的最合適的傳記作者。

托爾斯泰一生都在緊張探索,他內心的戰爭一刻也沒有休止,我們選的兩段不過是他漫長生涯中兩個重要的瞬間。第一個片斷反映了托爾斯泰對個體生命的緊張思考。他還不到50歲,他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但他不認為這是真正的生活,他甚至想死。托爾斯泰的緊張在一般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實際上他缺乏的是內在的信仰。對這樣思想深刻的作家來說,信仰比幸福的物質生活更重要,因為找不到信仰,所以他痛不欲生。最後他從勞動者簡單的生活中發現了人生的意義。第二個片斷則表現了托爾斯泰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情懷的產生。人民的苦難令他震驚,為了消除這廣大的苦難,他不斷思考,終於發現可惡的社會制度是罪魁禍首,他開始了猛烈的批判,並從自身做起,擺脫過去可恥的生活,用雙手勞作,試圖最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托爾斯泰人生觀、世界觀的轉變基本是建立在這兩次精神裂變的基礎上的,羅蘭為我們詳細復制了托爾斯泰的心路歷程。

傳記文學的魅力常常是在傳記作家對人物瑣事的描寫中。羅馬著名的傳記作家普魯塔克(46?—120?)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最顯赫的業跡不一定總能表現人物的美德或善行,而往往一樁小事,一句話或一個笑談,卻比成千上萬陣亡的戰役,更大規模的兩軍對壘,或著名的圍城攻防戰,更能清楚地顯示人物的性格或趨向。」 所以18世紀英國作家薩繆爾·約翰遜說,傳記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嚴肅地寫瑣事」。瑣碎的事情正因為瑣碎,因而比重大的事件更具有真實感。在莊重的場合和重大事件里,人們總習慣對自己的言行作刻意的修飾,他的真實性情因此很容易被包裹起來。日常生活中,人們表現得隨意率真,因此平淡無奇的瑣事往往凝聚著人們真實的個性;一個人也不能夠做到事事謹慎小心,一些細微的動作常常泄露了人物內心的「天機」,正由於這些原因,瑣事就為傳記家們所偏愛。在《名人傳》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羅曼·羅蘭擷取了許多珍貴的生活瑣事。

貝多芬是一個不畏權貴的人,如果籠統地去寫他如何與權貴進行正面的交鋒,當然不失為一種方法,但總沒有細節更具說服力和表現力。羅蘭抓住了貝多芬書信中記錄的一個很小的細節,再現了貝多芬與歌德對待皇族人員一倨一恭的不同態度。在碰到皇室成員時,貝多芬認為,君侯貴胄應該對他和歌德表示敬仰,他於是「背著手,往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而歌德卻「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著腰,帽子拿在手裡」。與音樂創作、輝煌演奏等重大事件相比,這里發生的故事委實瑣碎無華,但毫不誇張地說,這種細節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超過了任何濃墨重彩的鋪陳。雖然這一細節是貝多芬記錄的,但從大量的原始材料中選取這個細節,不能不說明羅蘭深諳傳記寫作中瑣事的表現力。

在《米開朗琪羅傳》里,羅蘭記錄了另一個精彩的瑣事。雕塑《大衛》完成後,佛羅倫薩的行政長官皮耶爾·索德里尼為了顯示自己的審美趣味,對雕塑家的作品指手畫腳說鼻子太厚了。米開朗琪羅裝著動了幾下刀,那位官員說:「它使我更歡喜了些。你把它改得有生氣了。」而米開朗琪羅只是暗暗地發笑。這里羅蘭沒有去渲染那位官員是如何的愚蠢,也沒有交代傳主是多麼的聰明狡黠,僅僅是客觀冷靜地敘述了一個細小的事情,兩個人的神態和個性同時被表現了出來。

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傳主的個性是羅蘭又一值得注意的敘事特點。我們可以從貝多芬與歌德的選段和托爾斯泰與盧梭的選段獲得具體的了解。由於前文已經反復論述過貝多芬與歌德,我們現在集中對後一選段做簡要賞析。盧梭是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和作家,他對現代歐洲文學(如浪漫主義)和文化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而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文學的傑出代表,將他們放在一起,可以說是兩座高峰的比較。盧梭寫過《懺悔錄》,並聲稱自己是最真實坦誠的,所以羅曼·羅蘭說他傲慢、不遜、偽善。托爾斯泰也寫《懺悔錄》,但他不是通過「懺悔」來自誇,而是真誠地自我批判,托爾斯泰有著基督徒一般的虔誠、虛心和道德的貞潔,並始終追求真理和愛。通過比較,人們更覺得托爾斯泰心靈的單純偉大,羅蘭對他的景仰之情也溢於言表。

最後,我們需要特別指出,國內通行的《名人傳》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的譯本。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翻譯完成,解放後他認為這些譯本是他青年時期的舊譯,「文白駁雜,毛病很多」,所以沒有再版。對今天的讀者來說,傅先生的文風可能有些地方不能適應現代語文的規范,但總體上看,傅先生已經將羅蘭激情洋溢的風格傳達得很好了。年輕讀者在閱讀《名人傳》時,不必過於拘泥一些文白相雜的字句,而要去把握體會作品內在的精神和思想。

附:精彩片斷

(一)《貝多芬傳》節選

他矮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才皮膚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大無比。烏黑的頭發,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梅杜薩,又譯「墨杜薩」,是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妖。編者注)。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區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憂郁的目光向天凝視。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一張細膩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傾向。牙床結實得厲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邊的下巴有一個深陷的小窩,使他的臉顯得古怪地不對稱。據莫舍勒斯說:「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談話之間有一副往往可愛而令人高興的神氣。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卻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難看的,並且為時很短」,——那是一個不慣於歡樂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憂郁的,顯示出「一種無可療治的哀傷」。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說看見「他溫柔的眼睛及其劇烈的痛苦」時,他需要竭盡全力才能止住眼淚。一年以後,布勞恩·馮·布勞恩塔爾在一家酒店裡遇見他,坐在一隅抽著一支長煙斗,閉著眼睛,那是他臨死以前與日俱增的習慣。一個朋友向他說話。他悲哀地微笑,從袋裡掏出一本小小的談話手冊;然後用著聾子慣有的尖銳的聲音,教人家把要說的話寫下來。——他的臉色時常變化,或是在鋼琴上被人無意中撞見的時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應的時候,有時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為出驚。「臉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脹;獷野的眼睛變得加倍可怕;嘴巴發抖;彷彿一個魔術家召來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服一般」,那是莎士比亞式的面目。尤利烏斯·貝內迪克特說他無異「李爾王」。

像貝多芬那樣,心靈已因疾病而變得虛弱的時候,狂亂的情緒更有把它完全毀滅的危險。他一生就只是這一次,似乎到了顛蹶的關頭;他經歷著一個絕望的苦悶時期,只消讀他那時寫給兄弟卡爾與約翰的遺囑便可知道,遺囑上註明「等我死後開拆」。這是慘痛之極的呼聲,也是反抗的呼聲。我們聽著不由不充滿著憐憫,他差不多要結束他的生命了。就只靠著他堅強的道德情操才把他止住。他對病癒的最後的希望沒有了。「連一向支持我的卓絕的勇氣也消失了。噢,神!給我一天真正的歡樂罷,就是一天也好!我沒有聽到歡樂的深遠的聲音已經多久!什麼時候,噢!我的上帝,什麼時候我再能與他相遇?……永遠不?——不?——不,這太殘酷了!」

這是臨終的哀訴;可是貝多芬還活了二十五年。他的強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難就屈服。「我的體力和智力突飛猛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過才開始。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沒有!除了睡眠之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休息;而可憐我對於睡眠不得不花費比從前更多的時間。但願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時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幾百次,真是多美!」

愛情把他遺棄了。一八一0年,他重又變成孤獨;但光榮已經來到,他也顯然感到自己的威力。他正當盛年。他完全放縱他的暴烈與粗獷的性情,對於社會,對於習俗,對於旁人的意見,對一切都不顧慮。他還有什麼需要畏懼,需要敷衍?愛情,沒有了;野心,沒有了。所剩下的只有力,力的歡樂,需要應用它,甚至濫用它。「力,這才是和尋常人不同的人的精神!」他重復不修邊幅,舉止也愈加放肆。他知道他有權言所欲言,即對世間最大的人物亦然如此。「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認還有什麼優越的標記」,這是他一八一二年七月十七日所寫的說話。貝蒂娜·布倫塔諾那時看見他,說「沒有一個皇帝對於自己的力有他那樣堅強的意識」。她被他的威力懾服了,寫信給歌德時說道:「當我初次看見他時,整個世界在我面前消失了,貝多芬使我忘記了世界,甚至忘記了你,噢,歌德!……我敢斷言,這個人物遠遠地走在現代文明之前,而我相信我這句話是不錯的。」

歌德設法要認識貝多芬。一八一二年,終於他們在波希米亞的浴場特普利茲地方相遇,結果卻不很投機。貝多芬熱烈佩服著歌德的天才;但他過於自由和過於暴烈的性格,不能和歌德的性格融和,而不免於傷害它。他曾敘述他們一同散步的情景,當時這位驕傲的共和黨人,把魏瑪大公的樞密參贊教訓了一頓,使歌德永遠不能原諒。

「君王與公卿盡可造成教授與機要參贊,盡可賞賜他們頭銜與勛章;但他們不能造成偉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臨庸俗社會的心靈;……而當像我和歌德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時,這般君侯貴胄應當感到我們的偉大。——昨天,我們在歸路上遇見全體皇族。我們遠遠里就已看見。歌德掙脫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對他說盡我所有的話,不能使他再走一步。於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子,背著手,往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太子魯道夫對我脫帽;皇後先對我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認得我的。——為了好玩起計,我看著這隊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他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著腰,帽子拿在手裡。事後我大大地教訓了他一頓,毫不同他客氣。……」

而歌德也沒有忘記。

在此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

這是他畢生的計劃。從一七九三年他在波恩時起就有這個念頭。他一生要歌唱歡樂,把這歌唱作為他某一大作品的結局。

這個不幸的人永遠受著憂患折磨,永遠想謳歌「歡樂」之美;然而年復一年,他延宕著這樁事業,因為他老是卷在熱情與哀傷的旋渦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日他才完成了心願,可是完成的時候是何等的偉大!

當歡樂的主題初次出現時,樂隊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靜默;這使歌唱的開始帶著一種神秘與神明的氣概。而這是不錯的:這個主題的確是一個神明。「歡樂」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它用柔和的氣息撫慰著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癒的人的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麼溫柔,令人如貝多芬的那個朋友一樣,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為之下淚。」當主題接著過渡到人聲上去時,先由低音表現,帶著一種嚴肅而受壓迫的情調。慢慢地,「歡樂」抓住了生命。這是一種征服,一場對痛苦的斗爭。然後是進行曲的節奏,浩浩盪盪的軍隊,男高音熱烈急促的歌,在這些沸騰的樂章內,我們可以聽到貝多芬的氣息,他的呼吸,與他受著感應的呼喊的節奏,活現出他在田野間賓士,作著他的樂曲,受著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動,宛如大雷雨中的李爾老王。在戰爭的歡樂之後,是宗教的醉意;隨後又是神聖的宴會,又是愛的興奮。整個的人類向天張著手臂,大聲疾呼著撲向「歡樂」,把它緊緊地摟在懷里。

巨人的巨著終於戰勝了群眾的庸俗。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在維也納舉行《D調彌散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情況之熱烈,幾乎含有暴動的性質。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在此講究禮節的國家,對皇族的出場,習慣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禮。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響曲引起狂熱的騷動。許多人哭起來。貝多芬在終場以後感動得暈去;大家把他抬到申德勒家,他朦朦朧朧地和衣睡著,不飲不食,直到次日早上。可是勝利是暫時的,對貝多芬毫無盈利。音樂會不曾給他掙什麼錢。物質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是戰勝了:——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二)《米開朗琪羅傳》節選

在翡冷翠的國家美術館中,有一座為米開朗琪羅稱為《勝利者》的白石雕像。這是一個裸露的青年,生成美麗的軀體,低低的額上垂覆著鬈曲的頭發。昂昂地站著,他的膝蓋踞曲在一個鬍髭滿面的囚人背上,囚人蜷伏著,頭伸向前面,如一匹牛。可是勝利者並不注視他。即在他的拳頭將要擊下去的一剎那,他停住了,滿是沉鬱之感的嘴巴和猶豫的目光轉向別處去了。手臂折轉去向著肩頭:身子往後仰著;他不再要勝利,勝利使他厭惡。他已征服了,但亦被征服了。

這幅英雄的惶惑之像,這個折了翅翼的勝利之神,在米開朗琪羅全部作品中是永留在工作室中的惟一的作品,以後,達涅爾·特·沃爾泰雷想把它安置在米氏墓上。它即是米開朗琪羅自己,即是他全生涯的象徵。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愛人;他不被人愛。人們對他又是欽佩,又是畏懼。晚年,他令人發生一種宗教般的尊敬。他威臨著他的時代。那時,他稍微鎮靜了些。他從高處看人,人們從低處看他。他從沒有休息,也從沒有最微賤的生靈所享受的溫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鍾的時間在別人的愛撫中睡眠。婦人的愛情於他是無緣的。在這荒漠的天空,只有維多利亞·科隆娜的冷靜而純潔的友誼,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剎那。周圍盡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劇烈旋轉,他的意念與幻夢在其中回盪。貝多芬卻從沒有這種情境。因為這黑夜即在米開朗琪羅自己的心中。貝多芬的憂郁是人類的過失;他天性是快樂的,他希望快樂。米開朗琪羅卻是內心憂郁,這憂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圍造成一片空虛。

這還算不得什麼。最壞的並非是成為孤獨,卻是對自己亦孤獨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認自己,與自己斗爭,毀壞自己。他的心魂永遠在欺妄他的天才。人們時常說起他有一種「反對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實現他任何偉大的計劃。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關鍵足以解釋他一生的悲劇——而為人們所最少看到或不敢去看的關鍵,——只是缺乏意志和賦性懦怯。

在藝術上、政治上,在他一切行動和一切思想上,他都是優柔寡斷的。在兩件作品、兩項計劃、兩個部分中間,他不能選擇。關於尤利烏斯二世的紀念建築、聖洛倫佐的屋面、梅迪契的墓等等的歷史都足以證明他這種猶豫。他開始,開始,卻不能有何結果。他要,他又不要。他才選定,他已開始懷疑。在他生命終了的時光,他什麼也沒有完成:他厭棄一切。人家說他的工作是強迫的;人家把朝三暮四、計劃無定之責,加在他的委託人身上。其實如果他決定拒絕的話,他的主使人正無法強迫他呢。可是他不敢拒絕。

他是弱者。他在種種方面都是弱者,為了德性和為了膽怯。他是心地怯弱的。他為種種思慮而苦悶,在一個性格堅強的人,這一切思慮全都可以丟開的。因為他把責任心誇大之故,便自以為不得不去干那最平庸的工作,為任何匠人可以比他做得更好的工作。他既不能履行他的義務,也不能把它忘掉。
他為了謹慎與恐懼而變得怯弱。為尤利烏斯二世所稱為「可怕的人」,同樣被瓦薩里稱做「謹慎者」,——「使任何人,甚至使教皇也害怕的」人會害怕一切。他在親王權貴面前是怯弱的,——可是他又最瞧不起在親王權貴面前顯得怯弱的人,他把他們叫做「親王們的荷重的驢子」。——他要躲避教皇;他卻留著,他服從教皇。他容忍他的主人們的蠻橫無理的信,他恭敬地答復他們。有時,他反抗起來,他驕傲地說話;——但他永遠讓步。直到死,他努力掙扎,可沒有力量奮斗。教皇克雷芒七世——和一般的意見相反——在所有的教皇中是對他最慈和的人,他認識他的弱點;他也憐憫他。

他的全部的尊嚴會在愛情面前喪失。他在壞蛋面前顯得十分卑怯。他把一個可愛的但是平庸的人,如托馬索·卡瓦列里當作一個了不得的天才。

至少,愛情使他這些弱點顯得動人。當他為了恐懼之故而顯得怯弱時,這怯弱只是——人們不敢說是可恥的——痛苦得可憐的表現。他突然陷入神志錯亂的恐怖中。於是他逃了。他被恐怖逼得在義大利各處奔竄。一四九四年,為了某種幻象,嚇得逃出翡冷翠。一五二九年,翡冷翠被圍,負有守城之責的他,又逃亡了。他一直逃到威尼斯。幾乎要逃到法國去。以後他對於這件事情覺得可恥,他重新回到被圍的城裡,盡他的責任,直到圍城終了。但當翡冷翠陷落,嚴行流戍放逐,雷厲風行之時,他又是多麼怯弱而發抖!他甚至去恭維法官瓦洛里,那個把他的朋友、高貴的巴蒂斯塔·德拉·帕拉處死的法官。可憐啊!他甚至棄絕他的友人,翡冷翠的流戍者。

他怕。他對於他的恐怖感到極度的羞恥。他瞧不起自己。他憎厭自己以至病倒了。他要死。人家也以為他快死了。 但他不能死。他內心有一種癲狂的求生的力量,這力量每天會蘇醒,求生,為的要繼續受苦。——他如果能不活動呢?但他不能如此。他不能不有所行動。他行動。他應得要行動。——他自己行動么?——他是被動!他是捲入他的癲癇的熱情與矛盾中,好似但丁的獄囚一般。他應得要受苦啊!「使我苦惱吧!苦惱!在我過去,沒有一天是屬於我的!」

他向神發出這絕望的呼號:

「神喲!神喲!誰還能比我自己更透入我自己?」

如果他渴望死,那是因為他認為死是這可怕的奴隸生活的終極之故。他講起已死的人時真是多麼艷羨!

「你們不必再恐懼生命的嬗變和慾念的轉換……後來的時間不再對你們有何強暴的行為了;必須與偶然不再驅使你們……言念及此,能不令我艷羨?」

「死!不再存在!不再是自己!逃出萬物的桎梏!逃出自己的幻想!」

「啊!使我,使我不再回復我自己!」

他的煩躁的目光還在京都博物館中注視我們,在痛苦的臉上,我更聽到這悲愴的呼聲。

一五0一年春,他回到翡冷翠。

四十年前,翡冷翠大寺維持會曾委託阿戈斯蒂諾雕一個先知者像,那作品動工了沒有多少便中止了。一向沒有人敢上手的這塊巨大的白石,這次交託給米開朗琪羅了;碩大無朋的《大衛》,便是緣源於此。

相傳:翡冷翠的行政長官皮耶爾·索德里尼(即是決定交託米氏雕塑的人)去看這座像時,為表示他的高見計,加以若干批評:他認為鼻子太厚了。米開朗琪羅拿了剪刀和一些石粉爬上台架,輕輕地把剪刀動了幾下,手中慢慢地散下若乾粉屑;但他一些也沒有改動鼻子,還是照它老樣。於是,他轉身向著長官問道:

「現在請看。」

—「現在,」索德里尼說,「它使我更歡喜了些。你把它改得有生氣了。」

於是,米開朗琪羅走下台架,暗暗地好笑。」

三)《托爾斯泰傳》節選

「那時我還沒有五十歲,」他說,「我愛,我亦被愛,我有好的孩子,大的土地,光榮,健康,體質的與精神的力強;我能如一個農人一般刈草;我連續工作十小時不覺疲倦。突然,我的生命停止了。我能呼吸,吃,喝,睡眠。但這並非生活。我已沒有願欲了。我知道我無所願欲。我連認識真理都不希望了。所謂真理是:人生是不合理的。我那時到了深淵前面,我顯然看到在我之前除了死以外什麼也沒有。我,身體強健而幸福的人,我感到再不能生活下去。一種無可抑制的力驅使我要擺脫生命。……我不說我那時要自殺。要把我推到生命以外去的力量比我更強;這是和我以前對於生命的憧憬有些相似,不過是相反的罷了。我不得不和我自己施用策略,使我不至讓步得太快。我這幸福的人,竟要把繩子藏起以防止我在室內的幾個衣櫥之間自縊。我也不復挾著槍去打獵了,恐怕會使我起意。我覺得我的生命好似什麼人和我戲弄的一場惡作劇。四十年的工作,痛苦,進步,使我看到的卻是一無所有!什麼都沒有。將來,我只留下一副腐蝕的骸骨與無數的蟲蛆……只在沉醉於人生的時候一個人才能生活;但醉意一經消滅,便只看見一切是欺詐,虛妄的欺詐……家庭與藝術已不能使我滿足。家庭,這是些和我一樣的可憐蟲。藝術是人生的一面鏡子。當人生變得無意義時,鏡子的游戲也不會令人覺得好玩了。最壞的,是我還不能退忍。我彷彿是一個迷失在森林中人,極端憤恨著,因為是迷失了,到處亂跑不能自止,雖然他明白多跑一分鍾,便更加迷失得厲害……」
他的歸宿畢竟在於民眾身上。托爾斯泰對於他們老是具有「一種奇特的,純粹是生理的感情」,他在社會上所得的重重的幻滅的經驗從沒有動搖他的信念。在最後幾年中,他和列文一樣對於民眾接近得多了。他開始想著,他那些自殺、自己麻醉的學者、富翁,和他差不多過著同樣絕望的生活的有閑階級的狹小集團之外,還有成千成萬的生靈。他自問為何這些千萬的生靈能避免這絕望,為何他們不自殺。他發覺他們的生活,不是靠了理智,而是——毫不顧慮理智——靠了信仰。這不知有理智的信仰究竟是什麼呢?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沒有信仰不能生活。宗教思想在最初的人類思想中已經醞釀成熟了。信仰所給予人生之謎的答復含有人類的最深刻的智慧。」

那麼,認識了宗教書籍中所列舉的這些智的公式便已足夠了嗎?——不,信仰不是一種學問,信仰是一種行為;它只在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一般「思想圓到」之士與富人把宗教只當作一種「享樂人生的安慰」,這使托爾斯泰頗為憎厭,使他決意和一般質朴的人混在一起,只有他們能使生命和信仰完全一致。

他懂得:「勞動民眾的人生即是人生本體,而這種人生的意義方是真理。」

一八八二年正月他參加調查人口的工作,使他得有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慘狀的機會。他所得的印象真是非常凄慘。第一次接觸到這文明隱藏著的瘡痍的那天晚上,他向一個朋友講述他的所見時,「他叫喊,號哭,揮動著拳頭」。

「人們不能這樣地過活!」他嚎啕著說,「這決不能存在!這決不能存在!……」幾個月之久,他又墮入悲痛的絕望中。一八八二年三月三日,伯爵夫人寫信給他說:

「從前你說:『因為缺少信心,我願自縊。』現在,你有了信心,為何你仍苦惱?」

因為他不能有偽君子般的信心,那種自得自滿的信心。因為他沒有神秘思想家的自利主義,只顧自己的超升而不顧別人,因為他懷有博愛,因為他此刻再不能忘記所看到的慘狀,而在他熱烈的心的仁慈中他們的痛苦與墮落似乎是應由他負責的,他們是這個文明的犧牲品,而他便參與著這個犧牲了千萬生靈以造成的優秀階級,享有這個魔鬼階級的特權。接受這種以罪惡換來的福利,無異是共謀犯。在沒有自首之前,他的良心不得安息了。

㈧ 貝多芬傳句子賞析

「我的體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增無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已經隱隱約約看到目標在前,雖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擺脫這種疾病,我一定能擁抱整個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睡覺。但願我能擺脫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時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貝多芬傳》

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貝多芬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古典主義最偉大的音樂家,是這樣一個不幸而堅強的人:在青年時期就開始耳聾了。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像他在漫長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殘忍,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音樂的權利,他聽不到自己的音樂,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而就是這個人,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樂曲,而且往往是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出的,傳播到人們內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是勝利的標志。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歡樂!」

㈨ 《名人傳》貝多芬傳片段賞析

1.「……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葯可治的。我得過著凄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願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2.「君主與公卿盡可造就教授與機要參贊,盡可賞賜他們頭銜與勛章;但他們不可能造就偉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臨庸俗社會的心靈……而當像我和歌德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時,這般君侯貴胄應當感到我們的偉大。昨天,我們在歸路上遇見全體的皇族。我們遠遠里就已看見。歌德掙脫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對他說盡我所有的話,不能使他再走一步。於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子,背著手,望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太子魯道爾夫對我脫帽;皇後先對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認得我的。為了好玩起見,我看著這隊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他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著腰,帽子拿在手裡。事後我大大地教訓了他一頓,毫不同他客氣……」

3.「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贊頌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切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惡的庸俗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

【點評】第一段是貝多芬寫給友人阿芒達牧師的信。耳聾對於音樂家來說是無法彌補的災難,不但影響工作,而且使他從此過著孤獨凄涼的生活,還可能受到敵人的污衊。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由於耳聾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體會到世界的可憐和自私。

第二段是貝多芬在書信中寫到與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親國戚時的情景。其中「背著手」和「撞」等十分傳神的描寫,活靈活現地寫出了他對皇親國戚滿不在乎的態度,最集中地表現了貝多芬的叛逆性格。當然貝多芬和歌德的處境不同,對他們進行比較時要全面分析。

第三段是《貝多芬傳》的最後一段,是這一部分的總結。貝多芬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是最傑出的音樂家,而是因為他的音樂是為苦難的人們而寫的。他隱忍自己的痛苦,卻用他以痛苦換來的歡樂來安慰人們,給人們勇氣和力量。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的音樂的本質

㈩ 《海底兩萬里》、《名人傳》摘抄及賞析

名人傳:《名人傳—貝多芬傳》——「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贊頌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切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惡的庸俗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

《名人傳-貝多芬傳》——「……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葯可治的。我得過著凄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願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名人傳—托爾斯泰傳》——「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胡須,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銳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

《名人傳—米開朗基羅傳》——
一切使他不安;他的家庭也嘲笑這永遠的不安。他如自己所說的一般,在「一種悲哀的或竟是癲狂的狀態」中過生活。痛苦久了,他竟嗜好有痛苦,他在其中覓得一種悲苦的樂趣:
「愈使我受苦的我愈歡喜。」
對於他,一切都成為痛苦的題目,甚至愛,甚至善。
「我的歡樂是悲哀。」
沒有一個人比他更不接近歡樂而更傾向於痛苦的了。他在無垠的宇宙中所見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觀主義都包含在這絕望的呼聲,這極端偏狂的語句中。
「千萬的歡樂不值一單獨的苦惱!……」
「他的猛烈的力量把他和人群幾乎完全隔離了。」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愛人;他不被人愛。人們對他又是欽佩,又是畏懼。晚年,他令人發生一種宗教般的尊敬。他威臨著他的時代。那時,他稍微鎮靜了些。他從高處看人,人們從低處看他。他從沒有休息,也從沒有最微賤的生靈所能享受的溫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鍾的時間在別人的愛撫中睡眠。婦人的愛情於他是無緣的。在這荒漠的天空,只有科倫娜冷靜而純潔的友誼,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剎那。周圍盡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劇烈旋轉,他的意念與幻夢在其中回盪。貝多芬的憂郁是人類的過失;他天性是快樂的,他希望快樂。米開朗基羅卻是內心憂郁,這憂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圍造成一片空虛。
這還算不得什麼。最壞的並非是成為孤獨,卻是對自己亦孤獨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認自己,與自己斗爭,毀壞自己。他的心魂永遠在欺妄他的天才。人們時常說起他有一種「反對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實現他任何偉大的計劃。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關鍵足以解釋他一生的悲劇。而為人們所最少看到或也不去看的關鍵,只是缺乏意志和稟性懦怯。

《名人傳-自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