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巴赫賞析

巴赫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0 18:41:43

A. 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的鑒賞

1719—1721年,應勃蘭登堡侯爵之約,巴赫創作了一套六首題為「為幾件樂器而寫的協奏曲」曲集,這套曲集後來被稱為《勃蘭登堡協奏曲》。
這六首大協奏曲是巴赫同類作品中最偉大的傑作,也是他自由發揮其技能的最佳範例之一,被後人稱為是所有合奏協奏曲中最優秀的作品和巴羅克協奏曲的典範。這個時期正是巴赫創作的頂峰,作品豐富而優秀。在這組作品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練技巧展開動機,而除了創造純粹的歡愉之外,並無其它任何意圖。巴赫動員了當時所有可能的樂器編制,同時更藉助了巧妙的樂思應用。
大協奏曲是17世紀中期開始在歐洲流行起來的一種器樂合奏形式,其特點為器樂的「分組對抗」,即沒有突出的獨奏樂器,而是一小組樂器(通常由3-4把提琴組成)與大協奏組(由大提琴和低音通奏組成)旋律進行競爭和對位。這六首曲子大部分採用了三個樂章快—慢—快的常見協奏曲形式,而第三首例外,沒有慢板樂章,採用了大中小提琴各三把、管樂和低音通奏,分成三組進行協奏,從樂風中可以聽出巴赫深受當時風靡歐洲的義大利小提琴學派特別是維瓦爾迪的影響。)
六首協奏曲的風格迥異,不僅樂器組合彼此不同,而且協奏方式也各異。第一、三、六首中沒有獨奏樂器組顯現,協奏關系表現在樂隊分與合的布局之中,接近室內交響樂的風格。第二首是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號的四重協奏曲,高音小號和第一協奏曲中高音小提琴的音色,在現代的樂隊中是很難聽到的。第四首是小提琴和兩支長笛的三重協奏曲。第五首是羽管鍵琴、小提琴和長笛的三重協奏曲。值得注意的是,該首協奏曲在第一樂章結束前的那一大段的羽管鍵琴獨奏,或許正是現代協奏曲中華彩樂段的鼻祖。
六首協奏曲都採用義大利式的快——慢——快三樂章的結構布局,這也是今天獨奏協奏曲所延續的主要樂章布局。略有不同的是,第一協奏曲在第三樂章之後接上了一首小步舞曲樂章,添了一隻大尾巴。而第三協奏曲則反之,將中間的慢樂章省略了,代之以兩個柔板和弦過度,引入另一個快樂章。這兩首協奏曲雖有不同變化,但仍保留著三樂章的構架。由此可見,巴赫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尋求變化和創新的精神。
這六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都是以活潑明快的氣氛開始。這是一種典型的社交音樂,體面、歡樂、有點趾高氣揚,是當時這類音樂的標簽,適用於任何儀式、慶典、宴會等場面。整個樂章只建立在一個單一的主題之上。巴赫在創作上堅持著每次只做一件事的古老原則,在一個音樂內核中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能。這或許會被認為是一種單調的音樂,因為它不象現代的協奏曲,對比的主題形象,產生二元的戲劇效果,戲劇效果產生故事。我們已經習慣了聽故事,一旦沒有聽到所期望的戲劇效果,便會感覺音樂平淡。其實,我們應該學會每次尋聽一種情感,多數的人生不也是在平淡中走過的嗎?
第二樂章都是抒情的慢板樂章。這里即有沉思、憂傷情緒又有充滿詩意田園畫卷。聆聽這一樂章,不求在音樂中得到什麼,只需放鬆身心,享受緩緩流過的音樂時光。
傳統的熱情又回到第三樂章。巴赫在這里向我們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巧。第二、四、五首以賦格體結束。巴赫將這種對位音樂的最高形式發展到了頂峰,後面再也不曾有人超越這位巨人。一個音樂主題飛翔(拉丁文Fuga意為飛翔)在樂隊的各個聲部之間,變化多端、穿梭往來。賦格曲就象延綿起伏的山脈、海浪一樣,錯落有致,樂隊中每個聲部的個性都能被聽到。第一、三、六首採用民間舞曲體裁,熱烈歡快的民間舞蹈正適合套曲的結束。
巴赫的音樂猶如美麗的建築,從細節到整體都和諧完美。欣賞巴赫的音樂,不要期望會給你講故事,也不要指望他的音樂會帶給你過度的感情宣洩或令人震撼的效果。音樂在這里僅僅提供最基本的情緒元素,讓你在平靜中感覺音樂在心中流過,感覺這一磚一石建起來的音樂殿堂。
《勃蘭登堡協奏曲》在巴赫一生浩如煙海的作品目錄中並不醒目,但卻是管弦樂作品中的典範之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大樂團的保留曲目。

B. 如何賞析巴赫全集

巴赫的作品可謂汗牛充棟,有些序列是鴻篇巨著,我覺得還是先選擇著聽,比如BWV1046-1051,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代表作之一,巴洛克特徵明顯,關鍵是歡快、單純適合入門聽。還有BWV1066-1069四部管弦組曲、十二平均律鋼琴集BWV846-849/BWV870-893、法國組曲BWV812-817、英國組曲BWV806-811、小提琴協奏BWV1041-1043、大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7-1012、小提琴無伴奏奏鳴和組曲BWV1001-1006等等,先從器樂曲入手循序漸進,另外有時間也可以看看介紹巴赫的文章和書籍,上網路文庫也能找到,因為無論怎麼說巴赫是巴洛克時代的巔峰,以復調音樂為主,而復調藝術又是相當晦澀的,不同於主調或者我們早已習慣的現代音樂形式,所以欣賞起來需要耐心去體會其中的精深。
尤其是巴赫大量的管風琴作品,幾乎全帶有賦格,一上來就聽會興趣盡失,管風琴藝術是神聖的的藝術,但一定不要一口氣聽,要穿插著聽,聽10-15分鍾就休息一下,切忌切忌!(BWV592-597、531-536之後到569、988、910-916、924-943)到文庫找一份巴赫作品目錄參看,我一下子也想不起太多。

前BWV220首是神聖/世俗康塔塔,每一部都像小彌撒一樣很長,大部分是德文,BWV232-236是五部不朽的彌撒曲、BWV244-247是受難曲,都是巴赫的神作,之後的BWV250以後到是大量的眾贊歌、聖歌、詠嘆調;托卡塔&賦格,很多很多,選擇著聽。

一下子想到得很有限,器樂也夠聽幾年的~~~還有就是對演奏者和樂團的選擇,這點非常重要,聽當然是聽名家的,因為巴赫是在現代人的演繹下復活的,所以差異相當明顯。希望對你有些啟發幫助。

C. 巴赫音樂作品賞析

巴赫1722-1723年冬季在萊比錫創作了這部《約翰受難曲》(BWV245)。也許是在次年(1724)受難節,在萊比錫大教堂首演。
全部歌詞引用《約翰福音》第十八及第十九章所記載耶穌受難的情節,但其中少量插入一些《馬太福音》的詞句和布羅克斯的詩句。全曲中的宣敘調(詠唱《聖經》中的詞句的人)是有男高音演唱,風琴伴奏。個人如耶穌所說的話由男低音延長,也是風琴伴奏的宣敘調。群眾的話語則有合唱演唱,樂隊伴奏。為了表達對某些個人,包括耶穌所說的話的反應,巴赫另選用一些詞句,寫成詠嘆調,以各種聲部,如男高,男低,女高,女低來演唱。在全曲中巴赫選用了11首眾贊歌,歌詞全是巴赫自己編寫的;詠嘆調則是以布羅克斯的詩劇為藍本,但僅為藍本,並無一句照抄,甚至韻腳也改變了。不過巴赫卻從波斯切爾所作的《約翰受難曲》中,引用過一些字句。全曲共分兩部分:大小68段。1-20為第一部分,21-68為第二部分,演唱時,中間是牧師的講道。
巴赫以《約翰福音》作為全曲的基礎,《馬太受難曲》的最後一首是表示人類對耶穌基督受難的痛苦與悲傷,在此氣氛中結束全曲。而《約翰受難曲》的終曲則是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們生命將終了時,接收我們的靈魂,使我們能看到上帝的榮耀。《約翰受難曲》的主題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勝利」,而《馬太受難曲》的主題則是「沉思人類所得到的拯救」。
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一句話是「成了」。巴赫在《約翰受難曲》中,為表示基督已經為人類犧牲,「成了」這一句編成女低音獨唱(第五十八段「成了,成了」),開始時速度緩慢,清楚地唱出「成了,成了!一切受感動的靈魂可以安息了」;中間突然速度加快,女低又唱出「猶太的英雄戰斗獲得了勝利」,全部有弦樂合奏並伴以低音大管,用以描繪耶穌從死亡中得到的勝利。《約翰受難曲》的最後一段,第六十八段,巴赫原來是要安排一首合唱曲作為終曲,但後來還是以他喜愛的一首眾贊歌來結束全曲。這首「上主啊!當我的肉體生命將要完結時,請你差遣你的天使,將我靈魂接入天堂……使我將來能夠看到你的榮耀」,全曲最後在輝煌的和聲中結束。(

D. 巴赫的生平事跡及作品賞析500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版,傑出的管風琴、小提權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
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E. 請問要對巴赫的器樂作品的賞析都需要哪些文獻資料

巴赫主要以抄復調音樂為主,其中又襲以管風琴較為出名。例如: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最初是管風琴曲,現在有鋼琴、手風琴等改編版本,非常震撼好聽,推薦聽聽管風琴的版本。
PS:去年名偵探柯南的劇場版《戰栗的樂譜》里就有改曲管風琴的片段,呵呵~

F. 巴赫音樂鑒賞論文

文庫一艘很多

G. 關於巴赫的作品藝術風格鑒賞的論文,1200字左右

巴洛克(Baroque),本義是指結構復雜、形式怪樣的。其起源有如下兩種。一是義大利B.克羅齊等人認為源出於Baroco,原本是邏輯學中三段論式的一個專門術語;另一說認為源出於葡萄牙語baroco或西班牙語barrueco,意為各種外形不規則的珍珠,引申為「不合常規」。巴洛克運用於藝術評論,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下半期。泛指各種不合常規、稀奇古怪,也就是離經叛道的事物。18世紀用作貶義,指違背自然規律和古典藝術標准。一直到19世紀中葉都是用於貶義而非藝術風格的名稱。1888年H.韋爾夫林發表《文藝復興運動與巴洛克》一書,對巴洛克風格作了系統論述,從此確定了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是從1600年至1750年,從蒙特威爾地到巴赫和亨德爾。典型的巴洛克表現手法是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16世紀在反宗教改革的義大利,巴洛克音樂憑借著教會強有力的支持,逐漸興起。這種色彩強烈始於宗教之外,最終被宗教所利用而為其服務的音樂風格,隨著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出現而推向頂峰。巴洛克藝術也因義大利的強盛而不斷向外傳播,對整個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到1750巴赫的與世長辭,標志著巴洛克時代的終結。期間典型的代表作有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亨德爾德《彌賽亞神曲》、維瓦爾蒂的《四季》等。據現代學者研究巴洛克音樂每分鍾60~70拍的節奏與α腦電波一致,因此在閱讀的時候配上巴洛克音樂會讓你大腦活躍,靈感不斷,也能增強記憶力。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的洛可可風格,就是在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ZHAI)

不管是音樂還是建築,巴洛克風格有如下的一些特點:一、豪華,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

H. 巴赫的黑色手套賞析

巴赫的音樂,復是宗教的制,是內省式的,它面對的是每個聽者的心靈。但它聽不出宗教的意味,而是世俗的溫馨和歡樂。這時的音樂已經不再是音樂了,不是數字,也不是語言,而是信仰,是情感! 巴赫的黑色手套,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讓他架著自己的靈魂逍遙地向澄明的境界飛翔。 巴赫的黑色手套,是對生命的一種祭悼,為一隻中彈的掙扎著的天鵝,為一隻被壓在玻璃下面連夢都碎掉的蝴蝶。 與千萬個生命融為一體,巴赫尋找到音樂的真諦,尋找到可以讓生命不朽的真諦。黑色手套,它神聖,它不允許陰謀和慾望流經它的花園;它美好,讓人想起舉行婚禮的一對戀人,將雙手虔誠地放到《福音》書上,許下他們生生世世永不離棄的諾言。巴赫,只為你的心靈而生。 站在生命的立場,每個人都平等,日本人的生命同樣可貴。

I. 小溪巴赫的原文欣賞

我一直想寫一寫巴赫。許多次拿起筆,又放下了。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像我當然要三緘其口了。
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三百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我確實不知道該怎麼來寫巴赫。但我又實在想寫巴赫。
這一次,鼓勵自己說試一試吧!看看你能不能走進他?
鼓勵我寫下去的原因,是我偶然間看到一個資料,其實這資料早已經並不新鮮,只是我的外語太差,德語更是一竅不通。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細流卻永不停止。似乎這個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讀開巴赫的一切,我對他豁然開朗 。
說來很慚愧,因為見識的淺陋和閉塞,我聽到的巴赫的第一支樂曲是《勃蘭登堡協奏曲》,還只是其中的片斷。那時十多年前的事情,因為這裡面有經威廉漢姆改變而異常動聽的《G弦上的詠嘆調》。但這支著名的樂曲,當時勃蘭登堡對它根本不屑一顧,沒讓他的樂隊演奏,而是將這支樂曲曲譜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譜中一起賣掉,一共才賣了36先令。可以說,如果沒有1802年德國音樂學家福爾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傳記,沒有1829年門德爾松重新挖掘並親自演出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恐怕巴赫的音樂到現在為止還只值36個先令。
但這樣說並不準確,如果沒有福爾克,門德爾松,還會有別人將巴赫音樂的真實價值挖掘出來,告訴世人的。真正有價值的音樂,即使看來再弱小隻是潺潺的溪流,是不僅埋沒不了的,而且不會因時間久遠而蒼老,相反卻能常青常綠。這確實是音樂獨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樣,出土文物只能觀看,追尋,鉤稽,對比,它卻能站立起來,用自己的聲音塑造起形象來,抖落歲月覆蓋在身上的一切僕僕風塵,讓人們刮目相看。時間只會為它增值,就像陳年老酒一樣,時間和醇厚的味道融為一身,互成正比。
這就是小溪的意義吧?我們總愛說意義,有時意義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義代表著價值。
小溪,涓涓細流,就那樣流著,流著,流淌了三百年,還在流著,這條小溪的生命力該有多麼旺盛。在我們沒有發現它的時候,其實它就是這樣永不停止地流著,只不過那時被樹蔭掩映,被雜草覆蓋,或在那高高的山頂,我們暫時看不見它罷了。
大河可能會有一時的澎湃,浪濤捲起千堆雪。但大河也會有一時的冰封,斷流,乃至乾涸.小溪不會,小溪永遠只是清清的,淺淺地流著,永遠不會因為季節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斷流,乾涸.我們看不見它,並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為我們眼睛的問題:近視,遠視,弱視,色盲,白內障,瞎子,或只是俯視浪濤洶涌的大河,或只是願意眺望飛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沒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罷了。而小溪就在我們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們的腳下。它穿過碎石,草叢,隱沒在叢林,山澗,行走在無人能達到連鳥都飛不到的地方。
在險峻的懸崖上,它照樣流淌;在偏僻的角落裡,它照樣流淌;在陽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樣流淌;在風霜雨雪的襲擊下,它照樣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會恣肆狂放,激情萬丈得讓人震撼,但它讓人感動是持久的,不會一曝十寒,不會繁枝容易紛紛落,不會無邊落木蕭蕭下,而總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細小卻清靜地往前流淌著。它擁有這巴洛克特有的穩定,勻稱,安詳,恬靜,聖潔,和曠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於體積而在於它滲透進永恆的心靈和歲月里,就像刻進樹木內心的年輪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讓你吞下去立刻就煙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燒;它只是你的眼淚,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珍珠項鏈般地掛在你的脖頸上,或悄悄地濕潤著你的心房。
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有人說巴赫偉大,稱巴赫為「音樂之父」,說在巴赫以後出現的偉大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個沒受過他的滋養。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科薩科夫,雷格爾,勛伯格,肖斯塔科維奇……無數後代音樂家對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專門創作出有關巴赫的主題音樂,或用只有音樂語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樂樂理體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樂譜中對應的B是7,A是6,C是1,H是7,將這四個音符連綴起來就是巴赫名字的音樂專稱),音樂家們用這種他們心心相通的語匯,以他們鍾情的樂器的鳴奏,向巴赫呼喚,表示著對巴赫的敬意。
偉大不見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廟堂之器哉。偉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偉大也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這樣清澈的小溪水,當世事滄桑,春秋代序,高山夷為平地,江河頓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卻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靜靜在流。
這就夠了,這就是小溪的偉大之處。
聽巴赫的音樂,你的眼前永遠流淌著這樣靜謐安詳,清澈見底的小溪水。
在寧靜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樂(那些彌散曲和管風琴曲),是孔雀石一樣藍色夜空下的尖頂教堂正沐浴著皎潔的月光,教堂旁不遠的地方流淌著這樣的小溪水,九曲回腸,常袖舒捲,蜿蜒地流著,流向夜的深處,溪水上面跳躍著教堂寂靜而瘦長的影子,跳躍著月光銀色的光點……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巴赫的音樂(那些康塔塔和聖母贊歌),是無邊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氣在氤氳地裊裊上升,一群雲一樣飄逸的白羊,連接著遙遠的地平線。從朦朦膿膿的地平線那裡,流來了這樣一彎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卻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夢一樣輕輕的呼喚……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