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悲陳陶賞析

悲陳陶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0 18:09:07

『壹』 春望的賞析,第二句重讀什麼字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賞析《春望》是杜甫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眺望淪陷中的長安的破敗景象、想望寄居州的妻小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抒發了詩人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懷。 唐肅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了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州(今陝西省富縣)的羌村,隻身去靈武投奔肅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軍所俘,給帶到長安。由於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可是卻被迫留居在淪陷的都城裡。在這段時間里,他寫了許多有關淪陷區見聞的詩篇,如《哀王孫》《哀江頭》《悲陳陶》《悲青坂》以及《春望》等。 《春望》全詩八句。前四句寫目睹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想親人愁苦,充溢離情。全詩寫得字字含恨,句句懷痛,沉著蘊藉,自然深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聯即觸題,言明春望所見。國都(長安)淪陷,城池殘破,而山河依舊。雖然江山未改,可是景象大異:亂草遍地,林木森森。詩的起句如飆風驟起,山洪暴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叫人滿懷凄然。宋代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中說:「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迂叟詩話》)這確是一種簡言蘊意的寫法,只寫山河之上草木蔓生,可見劫後的荒涼蕭索。長安原是豪華繁盛之都,如今只見草木了。往年「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只見她們「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杜甫《麗人行》)現在,王公大臣、貴妃寵姬的冶遊歡樂不見了,連市井庶民、耕夫樵子的辛勤勞作也不見了,再沒有那遊人如蟻、冠蓋如雲的盛況,再沒有那人聲如沸、貨物如流的鬧市,只見細柳新蒲依然綠,昔日宮殿鎖千門。詩人將豐富的意思寓於一個「深」字中。草木深,不僅表明人跡罕見,而且說明拋荒已久。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寫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 「唐五言多對起」,此聯對仗工巧,圓潤自然,且耐人尋味。「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一般地說多見斷壁殘垣、碎磚亂瓦,可是以富有生意的「城春」與之對舉,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詩意翻跌,出人意表;「城春」之後綴以「草木深」,文意直順,合於實情。可是「山河在」是實寫實意,而「草木深」卻是實寫虛意。實意是說只剩下了山河依舊,虛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而且「城春」的「城」就是「國破」的「國」,只是先用「國」點明了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了節令。兩句合而觀之,便是說望見春天被攻破了的長安城,山河之上草木叢生,榛莽遍地。但是經詩人吟詠出來的詩句,輒能撥人心弦,引人遐想。因此明代胡震亨極贊此句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百代而下,當無復繼。」(《唐音癸》卷九)此起句確為全詩冠冕,不愧為神來境詣之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為繼「城春草木深」的具體描繪,由泛覽滿城草木,到收為花、鳥的特寫鏡頭。對這兩句的理解,過去詩評家就有分歧,焦點在於「濺淚」「驚心」的是花、鳥還是人。《迂叟詩話》:「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恐,則時可知矣。」(《詩人玉屑》卷六)他認為這句是寫詩人的泣和驚。清人施補華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律句中加一倍寫法。」(《清詩話?峴佣說詩》)對此,今人周振甫解釋說:「加一倍寫法有強調作用。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寫對國事的悲痛。花鳥本是令人喜愛的,詩人對著花鳥還是悲痛,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寫法。」(《詩詞例話》第126頁)這一解釋也是講成詩人的泣與驚,實際上與《詩人玉屑》上的說法相同。 我們認為施補華的「加一倍寫法」,是說花濺淚,鳥驚心,無情花鳥尚且如此,有情的人豈不更甚,這就加一倍表情了。說花鳥泣和驚,這是擬人化的手法。這在古代詩詞中是屢見不鮮的。本來「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庾信《小園賦》)現在卻說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就更為生動感人了。花何事而濺淚,鳥何情而驚心?詩人為之註明,是因了「感時」和「恨別」而動情。其實是詩人自己感時恨別,看到花上露珠晶瑩,就好像花也淚凝眼角,聽到飛鳥囀鳴,也好似鳥在驚啼。這是詩人以含情之眼視物,則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寫人之情,則委婉曲折,又深沉真摯。同時,這兩句也是「互文見意」,花感時也恨別,鳥恨別也感時,都是兩種感情兼而有之。 詩的這前四句內容,都統在「望」中。詩人視域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從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鳥,視象也由整體到部分,由渾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見情,而不直書其情,其情由隱到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層層袒露。從景與情的變化,使人可以想見詩人由翹首遠望,慢慢地轉入了低頭沉思,從而進入了詩的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三個月來戰亂不已,整個春季都在動亂之中。據史籍記載,這年一月,安慶緒將尹子奇寇睢陽,張巡敗之;二月,李光弼與安慶緒戰於太原,敗之;郭子儀與安慶緒戰於潼關,敗之;三月,尹子奇又引兵寇睢陽,安守忠引兵寇河東。真是干戈不止,烽火不息。杜甫是前年八月為叛軍所俘的,被困於長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兒女,因此說「家書抵萬金」。杜甫在寫《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長安就寫有《月夜》:「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眷眷之懷。在兵荒馬亂之中得到一封家信,報告家小安全,詩人自然欣喜萬分。家書的可貴,就在於它是載著深情冒著烽火而來的,由此也觸動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 詩人珍視「家書」,還包含有對北地消息的關心。他在長安常常盼望王師平定中原。如《悲陳陶》的結句是「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哀江頭》的結句為「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都寫了向北遙望,如今春望之時,感時恨別,自然既盼家人也盼官軍了。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尾聯以詩人望後的情態作結,顯示了詩人的愁苦之心。這兩句的意思是:白發越搔越少,簡直連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古時男子束發,用簪來束發連冠,故有此說。杜甫寫這首詩時是46歲。一般地說,還在壯年時期,不會白發。可是因為艱難愁苦的生活使詩人早衰,也可能是屬於「有情知望鄉,誰能不變。」(謝《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因了思念而使濃密的黑發變白了,這叫做「白發鑷不盡,只緣根在愁腸中」。杜甫這時確實白了頭發,他在這一年秋天寫的《北征》中也說「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頭發完全花白了。他自己也感到衰老了,在《哀江頭》中自敘「少陵野老吞聲哭」,已自稱為鄉野老人了。白發本來就很短了,所以說「搔更短」,短到「渾欲不勝簪」的地步。「搔」首是愁苦難解時的動作,發短則是愁苦程度的標志。由此可見一位稀疏白發的詩人,站在殘破的長安城頭,面對遍地草木,心想遠方親人,老淚縱橫,憂心忡忡,這怎不叫人愴然淚下! 這首詩的後四句,是前半部分觸發而出,又進一步有所發展。由前面的景,寫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詩人眺望春景,想望家人,盼望官軍,最後以望者的形象作結,將前面感時、恨別之情概括無遺,又給人以實感,這是杜甫擅長的表現方法。如大歷二年秋寫的《登高》,前面敘登高所見,最後也是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的形象收束;大歷三年冬寫的《登岳陽樓》,前面述登樓所見,最後以「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壓軸。這樣由所望到望者,使景和情更為統一,主題得以深化。 《春望》全詩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謹嚴而不板滯,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確為難得之佳作,無怪乎時隔一千二百餘年仍然膾炙人口 . 杜甫簡介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第二句應該重讀「深」字。

『貳』 部分杜甫詩歌賞析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寶七載),時杜甫37歲,居長安。韋左丞指韋濟,時任尚書省左丞。他很賞識杜甫的詩,並曾表示過關懷。公元747年(天寶六載),唐玄宗下詔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入京赴試,李林甫命尚書省試,對所有應試之人統統不予錄取,並上賀朝廷演出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杜甫這時應試落第,困守長安,心情落寞,想離京出遊,於是就寫了這首詩向韋濟告別。詩中陳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況,於現實之黑暗亦有所抨擊。
公元748年,韋濟任尚書左丞前後,杜甫曾贈過他兩首詩,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韋濟雖然很賞識杜甫的詩才,卻沒能給以實際的幫助,因此杜甫又寫了這首「二十二韻」,表示如果實在找不到出路,就決心要離開長安,退隱江海。杜甫自二十四歲在洛陽應進士試落選,到寫詩的時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別是到長安尋求功名也已三年,結果卻是處處碰壁,素志難伸。青年時期的豪情,早已化為一腔牢騷憤激,不得已在韋濟面前發泄出來。
今存最早的杜集(如宋王洙本、九家注本、黃鶴補注本等)版本都把此詩置於第一首。雖然現在文學史家都認為這並非杜甫最早的作品,但卻公認這是杜甫最早、最明確地自敘生平和理想的重要作品。

『叄』 杜甫三吏三別 賞析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 《無家別》 《垂老別》

新安吏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暮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嚎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鑒賞文章: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274.html

譯文:http://content.e.tw/junior/chinese/hl_gf/dofu/public7.htm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鑒賞文章:http://cache..com/c?word=%CA%AF%BA%BE%C0%F4&url=http%3A//www%2Ee12%2Ecom/resourceinfo/XKJXGZ/main/content/yuwen/042%5F4/2%2Edoc&b=0&a=41&user=

譯文:http://www.chinazstz.com/ShanXian-ShiHaoLi-YiWen.htm

潼關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鑒賞文章:http://www.haohaoso.com/yu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62

譯文:http://www.chiculture.net/0409/html/c18/pop01.html

新婚別
杜甫

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 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 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鑒賞文章:http://www.haohaoso.com/yu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163

譯文:http://cache..com/c?word=%D0%C2%BB%E9%3B%B1%F0%2C%D2%EB%CE%C4&url=http%3A//www%2Ee12%2Ecom/resourceinfo/XKJXGZ/main/content/yuwen/042%5F4/4%2Edoc&b=0&a=40&user=

無家別
杜甫

寂寞天寶後, 園廬但蒿藜。
我里百餘家, 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 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 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 日瘦氣慘凄。
但對狐與狸, 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 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 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 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 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 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盪盡, 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 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 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 何以為蒸黎!

鑒賞文章:
http://cache..com/c?word=%CE%DE%BC%D2%3B%B1%F0&url=http%3A//www%2Ee12%2Ecom/resourceinfo/XKJXGZ/main/content/yuwen/042%5F4/3%2Edoc&b=0&a=42&user=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67/Class66/200409/2278.html

譯文:http://www.chiculture.net/0409/html/c20/pop01.html

垂老別
杜甫

四郊未寧靜, 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 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 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 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 長揖別上官.

老妻卧路啼, 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 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 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 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 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 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 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 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鑒賞文章:http://www.zhsc.net/Article/scjs/sgjs/200504/20050424165102.html

譯文:http://www.chinagqc.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51

『肆』 關於高考古代詩歌鑒賞 作者的一些寫作風格。

韓孟詩派--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與新樂府運動同時崛起的一個影響較大的詩派。其代表人物是韓愈、孟郊,此外還包括賈島、盧仝、劉叉等人。這個詩派創作的特點是通過抒寫個人的不幸遭遇來揭示社會的弊病,追求深險怪僻,刻意推敲。
李賀的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白等多方面影響,經自己熔鑄,形成獨特的冷艷風格。李賀詩歌的意象帶有很大的虛幻和想像的成分。構思不拘常法,意象之間跳躍很大,常常超越時間和空間。語言極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為了求奇,便在事物色彩和情態上著力。

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陝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境),隻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後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後,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鬱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朴。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聖」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餘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聖",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餘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遊,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餘畝,是成都遊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建築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築,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並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春望》等。杜甫詩充分表達了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會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尖銳對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千古不朽的詩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銘記。「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杜甫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充分展示,這一點使他的詩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這種愛國熱枕,在《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現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別》中,對廣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愛國精神的歌頌,更把他那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展現在讀者面前。出自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統治階級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禍國殃民的罪行,必然懷有強烈的憎恨。這一點在不朽的名篇《兵車行》、《麗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憂國憂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現。杜甫的一些詠物、寫景的詩,甚至那些有關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詩中,也無不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感情。總之,杜甫的詩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藝術記錄。杜甫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實、深刻地反映了極為廣泛的社會現實,無論在怎樣一種險惡的形勢下,他都沒有失去信心,在我國悠久的文學史上,杜甫詩歌的認識作用、借鑒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都是難以企及的。
杜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是,詩人常將自己的主觀感受隱藏在客觀的描寫中,讓事物自身去打動讀者。例如《麗人行》中,詩人並沒有直接去斥責楊氏兄妹的荒淫,然而從對他們服飾、飲食等方面的具體描述中,作者的愛憎態度已顯露無遺。
杜詩語言平易樸素、通俗、寫實,但卻極見功力。他還常用人物獨白和俗語來突出人物性格的個性化。
杜詩在刻畫人物時,特別善於抓住細節的描寫,如《北征》中關於妻子兒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詩風多變,但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沉鬱頓挫。這里的沉鬱是指文章的深沉蘊蓄,頓挫則是指感情的抑揚曲折,語氣、音節的跌宕搖曳。
所有這一切,確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學史上至高無上的「詩聖」的地位。

『伍』 關於律詩月夜憶舍弟(杜甫)的賞析

杜甫《月夜憶舍弟》賞析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一】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麼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鬱頓挫。 (張明非)

【賞析二】

杜甫共有四個弟弟。公元759年他西來秦州時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分別在河南山東客居。這首詩就是抒發對不在身邊的三個弟弟的思念。

全詩可分兩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內容緊扣「月夜」,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字里行間流露出「憶舍弟」的感情。「戍鼓斷人行」, 真實描繪了面臨戰爭威脅的邊城景象,這一句所烘托出的戰爭氣氛,也是詩人當時為什麼那樣深切懷念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這一句與後面的「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相互照應,也使全詩脈絡連貫,條理清楚。

「邊秋一雁聲」從前句的地上寫到天空。邊地、秋日、雁聲都是引起人「倍思親」的原因。「一雁聲」三個字,還讓人想到古人稱兄弟為「雁行」的典故。這兩句從聽覺方面來寫,後兩句從視覺方面來寫,可謂有聲有色。「露從今夜白」,意思是露從今晚上開始才分外慘白。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詩人眼中,本來夜夜一樣潔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顯得格外蒼白,本來到處一樣的月亮,也只有故鄉的月亮最明亮。這兩句詩以「移情」的修辭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寫中融注了濃厚的主觀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隨情變,是詩人深切思念家鄉和親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為千古傳頌的名句

最後四句為第二段,直接抒寫對舍弟們的懷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無人,又因為「無家」,所以想寫封信打聽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們的「死生」,也是沒有辦法的。「寄書長不達」正承「無家問死生」, 「況乃未休兵」又進一步申說:平時尚且如此,何況又值戰亂不已的時候呢!這四句層層緊逼,一環扣一環,真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賞析三】

這首詩的第一句「戍鼓斷人行」,在一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凋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凄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露從今夜白」這一句,則是寫出了當時的節氣,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應,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由「白色」這個顏色來感受出當時那種冷清的樣子。最後四句,杜甫則是在描寫他思念兄弟的情懷。因為戰爭的關系,他和自己的弟弟們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無家」則讓人更覺得悲哀,因為他不僅和親人分離,連老家也都因為戰爭的關系而破壞了。最後兩句,他則描寫出因為戰爭的關系,又收不到家書,因此對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憂心的心情;特別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個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應,整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非常的完整。

唐詩手札:

梁啟超在「情聖杜甫」一文里曾這么寫道:「我以為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為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極熟練,能鞭辟到深處,能將他全部反映不走樣子,能像電氣一般一振一盪的打到別人的心弦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杜甫,其實也沒什麼錯,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卻是極寬廣、極深厚的那種,是「人民愛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詩篇能寫的好,能像電氣一樣的振盪人心不無道理。而這首《月夜憶舍弟》所給人的感動和沖擊,正是如上所說的那樣。

『陸』 杜甫詩歌同賞析

水檻遣心①
杜甫
去郭軒楹敞②,無村眺望賒③。
澄江平少岸④,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⑤。

疑難點注釋:

①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共兩首,這是第一首。詩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經營草堂,至今已粗具規模。水檻,指水亭之檻,可以憑檻眺望,舒暢身心。

②去郭:遠離城郭。軒楹:指草堂的建築物。軒,長廊;楹,柱子。敞,開朗。

③無村句:因附近無村莊遮蔽,故可遠望。賒:長,遠。

④澄江句:澄清的江水高與岸平,因而很少能看到江岸。

⑤城中兩句:將「城中十萬戶」與「此地兩三家」對照,見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譯文:
草堂遠離城郭,軒楹寬敞,極目遠眺,沒有村莊阻隔,視野開闊。江水清澈,江水上漲,幾與江岸齊平,因而幾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樹木蔥蘢,在春日的黃昏里 ,盛開著似錦的繁花。蒙蒙細雨中,魚兒歡躍,時不時跳出水面,微微風中,燕子斜飛。城中有十萬戶人家,而此地只有兩三戶人家。

賞析點撥:
此詩寫傍晚時分所見到的微風細雨中的景象,表現了環境的清幽美好和詩人閑適寧靜的心情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葉夢得《石林詩話》雲:「詩語忌過巧。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此十字,殆無一字虛設。細雨著水面為漚,魚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勝 ,惟微風乃受以為勢 ,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句 。」正因為雨細,魚兒才歡騰地游到上面。正因為風微,燕子才輕盈地掠過天空;足見詩人遣詞用意精微。「出」寫出了魚的歡欣,極其自然;「斜」寫出了燕子的輕盈,逼肖生動。
全詩八句都是對仗 ,而且描寫中,遠近交錯,精細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見其刻劃之痕 」。它句句寫景,句句有「遣心」之意。杜甫定居草堂後,經過他的一番經營,草堂園畝擴展了,樹木栽多了。水亭旁,還添了專供垂釣、眺望的水檻。詩人經過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後 ,得到了安身的處所,面對著綺麗的風光,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些歌詠自然景物的小詩。此詩描繪的是草堂環境,然而字里行間含蘊的,卻是詩人優游閑適的心情和對大自然春天的熱愛。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江濕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致,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系想像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艷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

通過以上對詩句的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的,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不錯的,對於這珍貴如油的春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而當春雨飄然降臨的時候,詩人更是驚喜不已,甚至卧床靜聽,徹底夜難眠,迫切希望它下過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於是輕手輕腳,推門遠眺,靜觀無邊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飄灑的春雨,作者又驚喜地聯想到第二天錦官城滿城春色。詩歌意在盛贊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這不能不令人驚嘆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的藝術功力。

此外,詩歌細節的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的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監悄無聲息、無影無蹤的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的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的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花重錦官城」,著一「重」字,准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艷欲滴,飽含生機的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的盛贊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的氛圍。總之,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的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我們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

寫不開了

『柒』 急求:杜甫《解悶十二首》其六 賞析 急,謝謝了

杜甫生平介紹
《杜甫生平介紹》第1頁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
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後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他 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他的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遊。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遊,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遊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
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開元二十九年,築居於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准備重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這時唐王朝還強盛,倉廩相當充實,可是玄宗開始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隱伏著不安定的危機。杜甫對此有所預感,但並未正視。他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他在這時期寫的詩,根據他自己的敘述,可能已有數百首,不過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其中雖有象《望岳》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到長安,目的是求得一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玄宗詔徵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於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最後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劇。杜甫「嘗困於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許資助。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徵人出發必須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
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後,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等不朽的名篇,開始給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表達方法。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飢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志著唐朝盛世最後的總結。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餘首,其中優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後,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這時正在□州,他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隻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庄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塗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後在陳陶、青坂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不久因為疏救房□,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八月,他回到□州探視妻子,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後媲美的長詩《北征》,描繪了旅途上凄涼的慘景和家境的貧窮,表達了對於當前局勢的意見。
這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肅宗於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這時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相鬥爭的影響,外調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後人簡稱為「三吏」、
「三別」。
杜甫回到華州,已是初夏。這時關輔大飢,朝廷內李輔國專權,玄宗舊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毅然棄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滿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艱難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喪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經濟上,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自然災害,農村一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系或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歷比長安時期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但他並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嚴武來成都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給過杜甫不少幫助。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嚴武應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到梓州、閬州。
寶應二年春,延續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以為有希望回到洛陽,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迸發出內心的歡悅,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樂的高歌。但快樂只是曇花一現,國內混亂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舉入侵,十月間一度攻陷長安,杜甫對此表示無限的關切:「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早花》)他寫出許多首詩,陳述他的政治思想。
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又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嚴武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在成都節度使幕府中住了幾個月,因不慣於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後嚴武允許了他的請求。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結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個階段。
杜甫於九月到達雲安,因病不能前進,直到次年暮春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滿兩年,創作十分豐富,成詩四百餘篇,占杜詩全部的七分之二強。詩中歌詠了夔州窮苦的勞動人民,描繪了這里險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動亂和對於長安、洛陽的思念,懷友憶舊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壞,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等不斷纏繞他。
杜甫因為夔州氣候惡劣,朋友稀少,便在大歷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峽。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歸洛陽,又因河南兵亂,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數月,在年底到達岳陽,寫出生動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歲晏行》。
大歷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後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於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他在大歷五年冬死於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59歲。他逝世前寫出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句「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仍以國家的災難為念。杜甫死後,靈柩停厝在岳陽,43年後即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
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
杜甫在這11年內,寫詩1000餘首,佔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三強,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律詩,還有長篇排律。
詩歌創作 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詩並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的詩大部分涉及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可是無處不浸透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例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兩篇傑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里邊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於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沖突,有政治的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於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括這么多豐富的內容,作者的心情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證明他在這不幸的時代面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都敏銳地發生強烈的感應。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二者在藝術上也達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頭》等詩,篇幅較短,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的時事政治詩,不管是陳述政見,如《洗兵馬》,在梓州寫的《有感》;或是揭發統治者的荒淫殘暴,如《麗人行》、《憶昔二首》之一、在雲安寫的《三絕句》;或是寓言諷興,如《鳳
凰台》、《病桔》、《枯棕》、《客從》;或是對窮苦人民的同情關懷,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都是個人的情感與事實相結合的。還有不少長篇,有的記載國家十幾年來的大事,如《夔府書懷》、《往在》;有的敘述地方變亂,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憶往事,如《壯游》、《遣懷》;更是象浦起龍所說的「慨世還是慨身」(《讀杜心解·讀杜提綱》),都含有濃厚的抒情成分。
戰爭題材在杜詩中佔有相當大的數量。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持不同的態度。他對於朝廷窮兵黷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對的,如《兵車行》、在夔州寫的《遣懷》、《又上後園山腳》;對於平息叛亂,抵禦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亂前期寫的《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以及吐蕃入侵時寫的《歲暮》。這些詩譴責什麼,歌頌什麼,都很鮮明。也有些關於戰爭的詩,既有歌頌,也有譴責。著名的《前出塞》、《後出塞》兩組組詩,曲折反復地敘述戰士在從軍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實際上是反映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於戰爭的不同看法。這兩組詩都歌頌了戰場上的壯烈場面,戰士如何善於戰斗,勇於犧牲,取得勝利;又譴責了君王無止境的開拓邊疆,主將驕橫奢侈,使戰績失去積極的意義。這兩組詩都是通過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又如「三吏」、「三別」則更為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沖突。杜甫在洛陽路上,看見橫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強征入伍。他替這些人提出控訴,對差吏給以譴責,但是一想到壯丁缺乏,而又大敵當前,便轉變了口氣,盡可能對被征調的人說幾句慰解或鼓勵的話。元代鮮於樞書杜甫《兵車行》 杜甫寫過許多歌詠自然的詩。他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歷代的詩話、詩評對於杜詩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過許多論述。但是杜甫的詩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與時事的交融,作者在寫景和抒情時,很少離開現實,隨時隨地都想到他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如困居淪陷的長安時寫的《春望》、入蜀時寫的《劍門》,是最有代表性的。這類詩,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膾炙人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寫了一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的氣氛,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明代祝允明書杜甫《秋興八首》
杜集里也有一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的感情也較為淡泊,比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杜甫在長年的轉徙流離之後,到了成都,建立草堂,開闢田畝,得到暫時的休息,因此對於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動態進行了細膩的觀察,感到無限的熱愛,具有深刻的體會。如《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從詩題上就可以想像出杜甫當時的心境。這類詩當然不能和前邊論述的詩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對於微小生物的愛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跡》),喜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感到「花柳更無私」(《後游》)。
杜甫寫過一些懷念家屬、朋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懷念妻子的有陷賊時寫的《月夜》,懷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寫的《月夜憶舍弟》;在許多懷念朋友的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杜甫自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寄李白以及其他涉及李白的詩,有十餘首之多,幾乎首首都顯示出對於李白深厚的情誼、熱烈的關懷和衷心的欽佩。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認為「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7歲學詩,直到死亡前夕,沒有停止過寫詩,他從安史之亂起,至抵達成都前,在最艱苦的歲月里,寫出的詩歌思想內容最為深刻;他在夔州身體衰弱多病,寫作的數量最為眾多。他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充滿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說明他創作的嚴肅態度。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他繼承優良傳統、評騭古今詩人的主張。 杜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大大開拓了詩歌的領域。明代胡震亨說:「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簽》)這句話不盡符合事實,因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時事入詩的,但是象杜甫這樣深入民間,洞察時弊,把富有社會意義的重大問題都陶融在「驚人」的詩句里,卻是少有的。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杜詩鏡銓》卷五)這雖然是「三吏」、「三別」的評語,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詩篇。元稹給杜甫寫的《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里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這話說得並不過分。
杜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杜甫最能駕馭詩的各種形式,並能使每種形式都得到新的發展。他在五言古體詩里善於記載艱苦的旅程、社會的萬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許多富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寫來十分生動,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語調的自然,最顯著的例子是《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等。他在七言古體詩中擅長於抒寫他豪放的或沉鬱的情感,表達對於政治和社會的意見,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詩功力甚深,達到很高的成就,數量占杜詩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見於杜甫的漫遊時期,七律名篇多產生在到達成都以後。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煉,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發揚。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後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懷》、《宿江邊閣》、《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宿府》、《閣夜》、《詠懷古跡五首》、《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如《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竟長達1000字。是除少數比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嚴公入朝十韻》、《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過多的典故,掩蓋了豐富的情感或填補了應酬之作內容的空虛。杜詩中的絕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後11年內寫的。由於杜甫的古體詩和律詩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絕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論詩懷友,反映蜀中的騷亂與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華,杜甫在絕句方面仍有不少貢獻。杜甫詩意圖軸 清代張□作
當然,杜甫也寫過一些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比較無聊的詩。當他在長安充當貴族的「賓客」,向王公大臣乞求一官半職的時候,當他漂泊西南,為了衣食,不得不與地方官吏們相周旋的時候,所寫的一部分詩,其中有好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頌揚對方如何賢明,申述自己如何貧困,以乞求憐憫與恩賜,格調是不高的。宋代淳熙刻本《杜工部詩集》
總的說來,杜甫是以飢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給後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並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以後,始見重於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面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對杜甫都推崇備至,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詩的影響所及,不局限於文藝范圍,更重要的是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還有教育意義。

『捌』 杜甫 簡介 詩詞賞析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後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年譜

712壬子睿宗太極一(玄宗先天一),杜甫生於河南鞏縣。
717丁巳玄宗開元五,杜甫六歲。嘗至郾城,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
718戊午玄宗開元六,杜甫七歲。始作詩文。
720庚申玄宗開元八,杜甫九歲。始習大字。
725乙丑玄宗開元一三,杜甫十四歲。壯游詩曰:「習年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從,以我似班揚。」原註: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
726丙寅玄宗開元一四,杜甫十五歲。百憂集行曰:「憶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730庚午玄宗開元一八,杜甫十九歲。游晉,至郇瑕(今山西猗氏縣),從韋之晉、寇錫游。
731辛未玄宗開元一九,杜甫二十歲。游吳越。
732壬申玄宗開元二0,杜甫二十一歲。游吳越。
733癸酉玄宗開元二一閏三月,杜甫二十二歲。游吳越。
734甲戌玄宗開元二二,杜甫二十三歲。游吳越。
735乙亥玄宗開元二三閏十一月,杜甫二十四歲。自吳越歸東都,舉進士,不第。
736丙子玄宗開元二四,杜甫二十五歲。游齊趙。交蘇源明。
737丁丑玄宗開元二五,杜甫二十六歲。游齊趙。
738戊寅玄宗開元二六,杜甫二十七歲。游齊趙。
739己卯玄宗開元二七,杜甫二十八歲。游齊趙。
740庚辰玄宗開元二八,杜甫二十九歲。游齊趙。
741辛巳玄宗開元二九,杜甫三十歲。歸東都。築陸渾庄,於寒食日祭遠祖當陽君。
742壬午玄宗天寶一,杜甫三十一歲。在東都。姑萬年縣君卒於東京仁風里。六月,還殯於河南縣,公作墓誌。
743癸未玄宗天寶二,杜甫三十二歲。在東都。
744甲申玄宗天寶三,杜甫三十三歲。在東都。五日,祖母範陽太君卒於陳留之私第。八月,歸葬偃師,公作墓誌。是年夏,初遇李白於東都。秋,游梁、宋,與李白、高適登吹台、琴台。嘗渡河游王屋山,謁道士華蓋君,而其人已亡。
745乙酉玄宗天寶四,杜甫三十四歲。再游齊、魯。是時李之芳為齊州司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來齊州,公嘗從游,陪宴歷下亭及鶴山湖亭。旋暫如臨邑(屬齊州)。秋後至兗州,時李白避歸東魯。公與同游,情好益密。公贈白詩所雲「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將西去,白亦有江東之游,城東石門一別遂無復相見之日矣。
746丙戌玄宗天寶五閏十月,杜甫三十五歲。自齊、魯歸長安。從汝陽王琎、駙馬鄭潛耀游。
747丁亥玄宗天寶六,杜甫三十六歲。在長安。
748戊子玄宗天寶七,杜甫三十七歲。在長安。屢上詩韋濟,求汲引。與書家顧誡奢訂交,約當此時。
749己丑玄宗天寶八,杜甫三十八歲。在長安。冬日,歸東都,因謁玄元皇帝廟,觀吳道子所畫壁。
750庚寅玄宗天寶九,杜甫三十九歲。來長安。初遇鄭虔。
751辛卯玄宗天寶一0,杜甫四十歲。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秋,病瘧。友人魏君冒雨見訪,因作秋述貽之。病後過王倚,王餉以酒饌,感激作歌贈之。是年,在杜位宅守歲。
752壬辰玄宗天寶一一,杜甫四十一歲。在長安。召試文章,送隸有司參列選序。暮春,暫歸東都。冬,高適隨歌舒翰入朝,與公暫集,俄復別去,公有詩送之。
753癸巳玄宗天寶一二,杜甫四十二歲。在長安。首夏,同鄭虔游何將軍山林。次子宗武約生於此年秋。
754甲午玄宗天寶一三閏十一月,杜甫四十三歲。在長安。進封西嶽賦。自東都移家至長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詩河西節度使歌舒翰。歲中,張

『玖』 登岳陽樓 (其一)的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登岳陽樓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
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說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
頷聯中,「 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 意境雄偉, 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 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中,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遊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系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詩中「無邊落木瀟瀟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

『拾』 詩歌賞析是什麼意思

就是對詩歌的欣賞及分析。
賞析是鑒賞的一個過程,是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