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論語及賞析

論語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8 10:23:04

A.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賞析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賞析
01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指出仁者必須直言正色,要誠實。仁,絕非外在的華麗,矯揉造作只能是偽善,那種巧言令色、以假面孔示人的人,是很少有仁者之心的,要注意提防。

0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家做事是不是盡了自己的能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老師傳授的學業可曾用心溫習?

【賞析】這是曾子的有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話。曾子是儒家學派中強調內省、修養的有力倡導者,他自己也以此嚴格要求自己。他告誡人們:做人不要自欺,要天天反省自己,做事要謹慎。

03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辦理父母的喪事要謹慎地盡禮盡哀,對祖先要誠敬地追念致祭,(能做到這樣)民間的風習,就會歸於淳厚了。

【賞析】這是曾子的話。他告誡人們,使「民德歸厚」的做法,要從「慎終追遠」做起。注重喪祭,目的是強調仁、孝。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有了仁、孝,民間的風習就自會淳厚,而不是刁頑。

0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處不求安寧,勤勉敏捷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經常向有道的人學習來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可算是好學了。

【賞析】《論語》多次提到如何對待學習的問題。孔子對學習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不停地學,少說話多做事。他還對自己的弟子顏回身處陋巷、「簞食瓢飲」卻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大加贊揚。

0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

【釋義】不憂愁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賞析】一個人只要道德高尚、品德美善,何愁沒有知己?因此,他沒有必要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擔心。他要做的是從自身做起,看自已是否能了解別人、體悟到別人的方方面面。嚴於解剖自己,發揚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高朋滿座,知交遍天下。這樣的話,即使你身處陋巷,居於茅屋,也不憂慮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06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北辰:即北極星。共:同「拱」,拱衛,環繞。施行政事要用仁德,便會像天上北極星一樣,固定在一定位置,不移動,而所有的星辰都會環繞著、拱衛著它。

【賞析】這是孔子的話。他以北極星受眾星拱衛為喻,闡明國君為政之要當以仁德為本,這樣人民便會像眾星拱衛北辰一樣,歸順於他。

07君子不器。

【出處】《論語·為政》

【釋義】君子不要像器皿那樣,只有一種用途。

【賞析】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能只局限於有某一方面的知識技能,而應該廣泛地學習,把各方面的知識都貫通起來,這樣才算比較成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真正學業有成的人不是「偏才」、「怪才」,而是「通才」、「全才」。

B. 論語名句及翻譯賞析

1、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譯文:每天能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譯文: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問及下於他的人為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備工作非常重要。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君子嚴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則千方百計要求、苛求別人。

6、言必信,行必果。譯文:說話一定要講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斷。

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譯文: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譯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1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時間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分日夜的流淌。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學習而又時常的復習,難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13、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君子要少說虛話,多干實事。

1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譯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1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1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1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1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2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2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譯文:顏回這個人很好學。為人不遷怒他人,不重復犯(同樣的)錯。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文:不擔心人們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知道別人。

23、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24、當仁,不讓於師。譯文: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譯文: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譯文:質朴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朴就會虛浮,質朴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2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2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譯文:有知識不會疑惑有仁義不會擔憂有勇氣不會恐懼。

30、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譯文:君子坦盪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盪。

C. 論語經典語錄及賞析

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孔子版說:「只知道讀權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聰明智慧。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孔子說:「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能從中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就可以擔當別人的老師。」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D. 論語全文及解釋及解析

《<論語>六則》解析鑒賞

【作者介紹】

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zōu)邑(現在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貴族,早年做過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倉庫的官)一類的小官。30歲開始聚徒講學。50歲時任魯國中都(現在山東省汶上縣)宰,後來一度任司空(掌建築)、司寇(掌司法)。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游歷列國,不被重用。晚年整理過《詩》《書》等古代文獻。孔丘長期從事私人講學,據傳先後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提倡仁政、德治與禮樂教化,創立儒家學派。自漢以後,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解題】

本文選自《論語》。《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全書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兩三個字為篇名。一章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各章基本上是獨立的,沒有結構上的關系。課文的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則見於《學而》篇,第二、三則見於《為政》篇,第四則見於《公冶長》篇,第五、六則見於《述而》篇。《論語》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哲學、政治、教育、文學等許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學說的重要資料。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些言論,後來發展成為成語格言,很有啟發教育作用。課文所選的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

【注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特指有學問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當於「先生」。在《論語》中,孔丘門人稱自己老師為「子」。書傳直接說「子曰」的,都專指孔子。曰:說,說道。學:學習。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意思是順著下來的,可不譯。時習:按一定時間實習(或溫習)。時:按時。習:有演習、實習和溫習、復習兩種意思,後者偏重於書本知識,前者偏重於技能。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不:不是。亦:這里是一個加重語氣的助詞。說:同「悅」愉快,快樂。乎:語助詞,相當於「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這一句講一個人就當好學,並按時溫習學得的知識。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與「友」的稱呼有區別,「同門曰朋,同志曰友」。自:從。遠方:很遠的地方。來:來到,有「來共同研究學問」的意思。樂:快樂。○這一句強調要樂於共同學習。《禮記·學記》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學問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賞識、任用。而:轉折連詞。慍:惱怒,惱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緊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條與人相處的道德准則,這就是要有寬廣的胸懷,即使由於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暫時受了委屈,也不惱恨人,這才稱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則三個並列的反問句,從不同角度說明應有的學習態度。句一講不僅要好學,而且還要按時溫習。句二講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到一起,互相切磋學問,值得珍惜。句三講要注意自我修養,要謙遜,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語氣講出來,讓人心悅誠服。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溫習。故:舊的。這里指已經學過的知識。而:順接連詞。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詞,「可」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以」是個介詞,這里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這一句中,這個對象承前省去了。)為:動詞,做為,當做。師:教師,老師。矣:句末語助詞。○對所學知識不斷復習,不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獲得新的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

以上一則說明學習方法,強調對所學知識要反復溫習,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 學:學習。這里指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兩個「而」都是轉折連詞,相當於「卻」,「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騙。殆:通「怠」,精神疲倦。兩個「則」:都是順接連詞,就,便。○學習和思考是求知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則講學習和思考的關系,指出「學」和「思」緊密結合,才是正確途徑。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貢: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衛國大夫。「文」是他死後的謚號。何以:即「以何」,介詞結構,憑什麼。疑問代詞賓語提前。謂之:稱他,動賓結構。謂:叫做。之:代詞,他,指孔文子。也:語助詞,相當於「呢」。○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及大臣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一個表示褒貶的稱號叫做「謚」。謚有一定的標准;因為同一個謚號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幾種主要品行,所以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的謚號是依據哪一條。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聰明,敏捷。而:順接連詞,相當於「既……又……」,所連接的兩部分有遞進意思。好學:勤學,努力學習。不恥下問: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恥:羞恥,這里是意動用法。是以:即「以是」,因為這個,因此。介詞結構,代詞賓語「是」提前。○這是孔子對孔圉為什麼謚作「文」的解答。根據謚法,有六種品行都可稱「文」,孔圉是憑「勤學好問」這一條得到這一謚號的。

以上一則,孔子借答問闡明一個人應有的學習態度:好學和虛心。

子曰:「默而識(zhì)之,學而不厭,誨(huì)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不出聲,不說話。兩個「而」都是連詞。前一個「而」連接狀語和謂語,後一個「而」表示所連接的兩部分並列。識:通「志」,記住。之:代詞,指學習所得的東西。厭:滿足。誨:教誨,誘導。倦:倦怠,厭倦。何有於我:即「於我有何」,在我這里有什麼,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麼,有哪些。於:介詞,在,對於。哉:表示感嘆的語助詞,相當於「呢」。○前三句涉及學和教兩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謙的話,自嘆不足的語氣中包含著對自己學生的勉勵和要求。

以上一則是說學和教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幾個人,古代漢語里的。「三」往往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泛指多數。行:走路。必:副詞,一定。師:老師,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語氣詞。擇:選擇。其:代詞他們。善者:好的,這里指優點。「者」與形容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的「者」字短語。而:順接連詞。從:跟從,學習。之代詞。前一個「之」指「善者」,即優點;後一個「之」指「不善者」,即缺點。改:改正。○孔子認為,老師時時有,處處有,幾個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師。既可學習別人的長處又可以人為鑒,避免別人所犯的錯誤。這與第四則「不恥下問」的思想一脈相通,反映了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

這一則講隨處都有老師,應當擇善而從。

【譯文】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溫習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惱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獲得新知識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機械地學習而不加以思索,那就會迷惑不解;思索了卻不進一步學習,那就會精神疲憊。」

子貢問遭:「孔文子憑什麼謚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孔文子)思考問題敏捷,學習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文』。」

孔子說:「默默地把學過的東西記下來,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簡析】

《論語》六則,就其內容來說,可以分為兩類。第一、四,五、六則是關於學習態度(包括個人修養)的。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一個人要掌握知識,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要好學,勤學,不知疲倦地學,並能把按時進行復習當做一件樂事。第二,要想真正學到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虛心拜周圍的人為老師,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第三,學習者要堅持自我修養,對自己,學而不厭,不怕別人不了解;對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學問為樂;對弟子,教導要特別耐心。第二、三則是關於學習方法的,孔子著重強調了兩點:其一是,對所學的東西,應該按時復習。復習的目的在於記住它,加深理解,擴大新知。其二是,「學」和「思」要結合起來。學習時不動腦子,不想問題,就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溫故」到「知新」中間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即在頭腦里對獲得的知識和材料進行分析、概括和推導,缺少這個過程就不可能達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才能有所得。

《論語》六則,篇幅簡短,立意深刻,三言兩語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嚴肅而深刻的道理用談話、答問的形式講出來,給人以平易親切之感。反問句、感嘆句的運用,使語言更具紆徐含蘊的色彩。「溫故知新」「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已成為學習中的格言,富有極大的生命力。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學習

「學」繁體字作「學」。臼象兩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為蒙昧,子為教學對象。本義是「覺悟」,即教導童昧使他明白事理。「學」在古代有授教傳業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習」的本義是鳥練飛。《禮記·月令》季復之月:「鷹乃學習」。意思是說在夏季的末一月,鷹就練習搏擊飛翔。這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是「學習」一詞的最初來源。因為鳥練飛要反復進行,所以《說文》解釋道:「習,數(shuò)飛也。」數,反復,多次。由此引申為復習,練習,如本文「學而時習之」一句中的像禮(各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寫)、數(計算)之類,實踐性都很強,因此,這里所說的「練習」應該兼有「實習」「演習」的意義。



「說」的本義是開解、解釋,有「喜悅」「解釋」「談說」等意義。後用偏旁「忄」加「兌」,另造一個「悅」字,分擔其中「喜悅」這一義項。本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就是「悅」的古字,讀yuè。用作「解釋」義時讀shuō;用作「勸說」義時讀shuì;用作「解脫」義時又讀tuō,通「脫」。



「默而識之」一句中的「識」讀zhì,是「記住」的意思。引伸為表記,現代變為雙音詞,寫作「標志」。「識」讀shí時,意義是知道,識別。「知」和「識」意義相近,知是一般的知道,識常常是比較深的認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歷來解釋分歧較多。我們認為,除了對「罔」和「殆」二字要求得確切解釋外,還應顧及「學」的含義,如前所述,「學習」本身除了讀書之外,還有實踐的意義,學的對象除書本知識外,還包括技能,因此,「學」和「思」的關系應包括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楊伯峻先生解釋「罔」為「誣罔」、「殆」為「疑惑」或「危險」,較為確切。



「而」在文言中可用作代詞(同爾)、語氣詞、連詞。作連詞用法靈活,它既可以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也可以連接句與句。順接和轉接是「而」作連詞時的兩種基本用法。在這六則《論語》里,一共用了十個「而」字。屬於順接的有六個: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屬於轉接的有三個: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的「而」連接動詞和它的修飾語(狀語),譯成現代漢語時,一般可不譯。

E. 《論語》五十句並賞析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後行。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個人內在的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朴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雲一樣不確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32、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開闊,意志堅強,因為擔子沉重而且道路遙遠。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事。

3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廣泛學習鑽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並且聯系實際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6、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3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時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成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39、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飯為恥的人,是不值得與他交談的。

40、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真誠,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研習好。這是每天必須反省的三件事啊!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要只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求速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過去的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將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

44、以約失之者鮮矣。
經常能約束自己的人,犯錯誤的時候就少了。

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並且不斷溫習,是件愉快的事情,有遠方的朋友來做客,是件讓人快樂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6、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人學習的人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學習的人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

4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見到國家有危難時,願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48、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不會根據言論推舉選拔人才,也不會因為某人有缺點錯誤而廢棄他的言論。

4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情。

5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F. 關於論語的名言警句及賞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G. 20則論語的原文及賞析有哪些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在上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爭斗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賞析】

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政治結構的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給。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解讀]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思齊:想著要追上,看齊。內自省:自己在內心裡省察、檢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這相反。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坦盪盪: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敏:勤勉,快速。慎:謹慎,慎重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解讀]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復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解讀]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解詞:時:按時;說:同「悅」,愉快。

翻譯: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賞析: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解詞:故:舊的(知識);知:理解、領悟。
翻譯: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解詞: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翻譯: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賞析: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解詞:慍:惱恨。
翻譯: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賞析: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解詞:恥:以……為羞恥
翻譯: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H.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論語》五十個句子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的人不是君子嗎」?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樂於道,有錢卻謙虛好禮的好。」

子貢說:「《詩經》說:『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樣下功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孔子曰:「子貢啊,現在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提起學過的知識,你就知道將來要學的知識,並有所發揮。」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不逾矩。」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各種知識,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耳聞的東西能融會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越禮的准則」。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翻譯: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翻譯: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自己內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行為。

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翻譯:孔子說:「禮樂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從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又說:「仲由好勇超過了我,這就沒有什麼可取的了。」

10、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總是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悲傷。

11、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譯: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12、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翻譯:孔子說:「質朴多於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於質朴就會流於浮華。文彩與質朴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於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翻譯: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自己百思不解時,不要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時,不要啟發他。舉出一個問題他不能因此而推舉出其他三個問題,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翻譯: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翻譯:君子胸懷寬廣坦盪,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翻譯: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翻譯: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翻譯:孔子說:「天氣寒冷了,然後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才凋落的。」

24、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顏淵問仁是什麼。孔子說:「克制自己的慾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禮的規范,天下的人就會稱作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仁的綱領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不要聽,不符合禮的話不說,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遵照您的話去做。」

2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翻譯:統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2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譯:君子講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的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人與附和而不是和諧。

2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翻譯: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小人驕恣而不平和大方。

28、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翻譯:孔子說:「剛強、堅毅、質朴,不隨便說話的人接近於仁。」

29、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翻譯: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做到。」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翻譯: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31、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翻譯:孔子說:「可以與他交談的人卻不與他交談,這是失掉了人;不可以與他交談的人卻與他交談了,這是失掉了語言。明智的人即不失掉人,也不失掉語言。」


32、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翻譯: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33、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4、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翻譯: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35、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翻譯: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36、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37、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翻譯: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8、子曰:「有教無類。」

翻譯:孔子說:「教育人不分任何類別。」


39、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翻譯: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40、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翻譯:《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4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

翻譯: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節制禮樂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優點為快樂,以廣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是有益的。以驕恣淫樂為快樂,以放盪無度為快樂,以宴玩荒淫為快樂,都是有害的。」


4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翻譯: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爭斗。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要戒貪得。」


4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44、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翻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很少有仁義之心。」


4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46、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翻譯:子夏說:「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4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48、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翻譯: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49、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翻譯:孔子說:仁是什麼呢?自已要站得住,同時也要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是別人事事行得通。

50、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8)論語及賞析擴展閱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I.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

論語經典名句及賞析匯總如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講解】: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講解】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講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講解】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講解】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講解】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鮮矣仁。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6.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鄰。

【講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9.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指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贊美別人多才多藝)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講解】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