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音樂描寫賞析

音樂描寫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0 07:07:48

1. 幫忙寫一篇音樂鑒賞的小論文

音樂作品鑒賞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院 系: 商 學 院
班 級: 08廣告學本科班
姓 名: 譚 巧 玉
學 號: 081105045
指導老師: 肖 春 曉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內容提要:《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個在我國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與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莊祝員外之女,在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的途中邂逅了同樣赴杭求學的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並在隨後的共同求學生活中互相傾心。無奈祝員外已將英台許配給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鬱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慟不已,誓以身殉。最終與梁山伯化為雙蝶,自由而去。這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正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以音符詮釋了作曲者對於這個美麗故事的理解。我的鑒賞主要從《梁祝》傳說、作曲者的背景資料、以及在樂曲演奏過程中所表達出的情感變化這三個方面來分析。
關鍵詞:音樂鑒賞 梁祝

正文:
《梁祝》是一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正是以其為創作背景。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創作於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陳剛。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劇音樂,陳剛則較全面地掌握各種作曲技法。在創作《梁祝》時,他們都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陳剛現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
為了探索我國交響樂民族化、群眾化的道路,兩位作者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破除迷信,勇於實踐,選用了我國廣大群眾所熟悉的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一愛情故事為題材,以越劇唱腔為音樂素材,採用了協奏曲這種外來體裁,吸取了我國戲曲音樂中豐富的表現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動的音樂形象、濃郁的民族風格、鮮明的地方特色,使這部作品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中,被廣大群眾深情地稱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音樂民族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來,它飄洋過海,飛往世界各地,先後在蘇、美、英、法等國演出,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贊賞,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香港,它連續四次榮獲金唱片獎與白金唱片獎;在國外,這首樂曲被稱作「蝴蝶的愛情」而廣泛傳頌,受到不同膚色人民的歡迎。
樂曲開始是引子。簡短的引子音樂,給我們展現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圖畫。
隨後在輕淡的豎琴伴奏下,獨奏小提琴顯得純朴、甜蜜而深沉,表現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摯、甜美的愛情。接著,大提琴奏出的旋律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這段音樂感情深摯婉轉,為我們展現了梁祝草橋亭畔深情結拜的動人情景。對答以後,樂隊的合奏再現了愛情主題,充分展示了梁祝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念。接下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過渡段音樂,末尾引出活潑、明快的小快板,這段歡跳、輕盈的小快板與溫柔、深情的愛情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接著是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交替出現。這段音樂時而明朗歡快,時而溫柔幸福,時而熱情奔放,使我們自然聯想到梁祝三載同窗、朝夕相處的各種生活畫面:他們或是歡歌笑語,或是促膝長談,或是追逐嬉戲,或是脈脈含情。這段音樂再一次從不同角度充分體現了梁祝之間純真無間的學習生活和逐漸萌生的真摯愛情這兩個生活側面。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愛情主題變化而來的似斷似續的音樂,它表現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難言的內心感情。接著,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纏綿而深情的對答旋律,它將梁祝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難舍難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細膩親切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詩情畫意,引人遐想。
突然,低沉、陰森的鑼鼓聲,暗示了不祥的預兆。樂隊奏出刻板、重復的音調,把我們帶到了一場悲劇性的抗爭中。接著,由獨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驚惶不安和悲痛欲絕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對封建禮教誓死不從、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來,祝英台的抗婚音調與殘暴的封建勢力音調交替出現,形成了矛盾的焦點,最後推展為英台慘烈抗婚的悲憤場面。緊接著這激揚、卓烈的抗爭旋律之後,全樂隊奏出一個較明朗的音調,這個音調取材於前面結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們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個高潮。可幻想瞬間消失,刻板的音調再次出現,它預示封建統治重如磐石,善良人們的美好希望難以實現。
音樂轉入慢板,獨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調如泣如訴,揪人心肺,與大提琴再次出現對答,描寫了梁祝樓台相會互訴衷腸、沉痛哀怨的情景。
板鼓突然闖入,聲聲的敲擊聲,造成了緊張氣氛。音樂時而激昂,果斷,時而低回,幽咽,把祝英檯面向蒼天對封建勢力的罪惡進行憤怒控訴和泣不成聲、悲痛欲絕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祝英台指天踏地發出最後一聲呼喊時,鑼鼓管弦齊鳴,英台縱身投入墳中,全曲達到了最高潮。
音樂又重新出現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樂句。這時,小提琴抒情而緩慢地再次奏出愛情主題,更增添了朦朧的仙境色彩。這里,作者採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彷彿嚴冬已經過去,明媚的春天又來到了人間,一對彩蝶相依為伴,在萬花叢中翩翩起舞,他們時而翻飛、時而憩息,十分逍遙自在。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們生前不能結為夫婦,死後也要比翼雙飛。
最後,全樂隊齊奏愛情主題,它又似汪汪洪流傾瀉而出,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梁祝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樂曲表現了梁祝這對青年男女對封建禮教的強烈反抗精神,歌頌了他們堅貞不渝的愛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欣賞這首樂曲的同時,也達到了美的享受。

2. !!!描寫音樂的古代句子。做賞析!!!!

一,白居易的《琵琶行》
||問:這些句子用什麼手法描寫音樂,分別寫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有什麼表達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

|
答:採用以聲喻聲的形象化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聲勢;小弦切切如私語——輕幽的音韻;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而和諧;間關螢語花底滑——悠揚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而冷澀;銀瓶乍破水漿進——突發而激烈;

鐵騎突出刀槍鳴——清脆而尖銳;四弦一聲如裂帛——剛勁而激越。

用一連串形象生動的比喻來刻畫不同的樂調,恰當地使用擬聲詞來加強模仿效果,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2問: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這句話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答:寫鄰船聽樂的寂靜,反襯樂曲的強大感染力。

3問「江州司馬青衫濕」使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也為側面烘托

二 韓愈: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問:這首描寫音樂的詩歌使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答:《聽穎師彈琴》前十句運用形象的比喻摹寫琴聲的起落變化,並且描摹出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直接描寫;後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達聽琴的感受,是側面烘托。
①正面比喻寫琴聲:

纖柔甜潤如熱戀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語。

高亢昂揚如英勇的戰士奔赴殺敵的戰場。

輕盈飄逸如藍天上的白雲微風中的柳絮。

熱鬧喧囂得像一群鳥兒棲集在一棵樹上。

群音中一聲獨起像一隻鳳凰在引頸領唱。

愈轉愈高的孤鳳長鳴就像攀岩已到絕頂。

瞬間的急速下降如同懸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側面渲染寫感受:

自己空長了兩只不懂得音樂的耳朵。

一竅不通竟也被音樂激動得坐立不安。

最後被琴聲感動得淚雨滂沱沾濕衣裳。

三: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問:這首詩歌在描寫音樂時採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1)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像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側面烘托渲染:

空山凝雲頹不流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3)通感和誇張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崑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四:清人方扶南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一)。拭比較三首詩的表現手法和風格。

(1)表現手法:《李憑箜篌引》主要通過豐富的想像、神話傳說來表現音樂的神奇世界,還有側面烘托,通感和誇張。

《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

「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聽穎師彈琴》前十句運用形象的比喻摹寫琴聲的起落變化,並且描摹出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直接描寫;後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達聽琴的感受,是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託,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前十句寫琴聲,後八句寫詩人聽樂的感受,至於琴聲引發了怎樣的人生體驗,並未直言,因而此詩風格悲愴含蓄。

五,蘇軾《赤壁賦》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賞析:

問: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寫出了簫聲怎樣的特點?

用了比喻、渲染、側面烘托的方法,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五個比喻,正面描寫音樂,渲染簫聲的悲涼,由歡樂轉為悲哀,引出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六,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根據提示,賞析第四句。
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寫宛如鳳鳴的笙曲似從天而降,極言其超凡絕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聲,而說笙聲來自彩霞之上,通過想像中的奏樂環境之美,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
第二句,緊承上句,寫詩人對笙聲實際來源的懸想揣問。笙聲奇妙,引得詩人尋聲暗問。這一句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笙樂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來,但詩情產生了跌宕。一牆之隔,竟無法逾越,咫尺天涯,頓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更加強烈的憧憬,從而激發更為絢麗的幻想。

第四句,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後的想像;與首句呼應,仍然從奏樂環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通感),別具一格。

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鍾③。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註: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種,霜降而鳴。
(1)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麼?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

答: 「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動作、技藝) 「萬壑松」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寫出了琴聲的鏗鏘有力的特徵。

答: 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八《明湖句聽書》劉鶚
1、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2、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

3、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

4、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

問:這幾句描寫音樂的句子採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答;採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形賦聲。「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帖」,「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又如登山「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像放那東洋煙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

1、 從感覺的角度賦聲以形;王小玉初唱時的歌聲,人們聽來「只覺。。。。。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作者將歌聲的妙境轉換成一種視覺);

2、 從視覺的角度繪聲以形;王小玉「越唱。。。。。。拋入天際」,作者把王小玉的歌聲轉換成一種視覺;

3、 從視覺的角度點染以色,「像放那東洋煙火。。。。。使揚起的演唱聲形色兼備,十分動人。

另外,文章也採用了比喻和側面烘托的手法,比如、「新鶯」指幼小的黃鶯,「乳燕」指幼小的飛燕,當它們「出谷」、「歸巢」時,會發出動聽的鳴叫。這里藉以形容歌聲清脆悅耳,嬌嫩婉轉。「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叫好之聲,轟然雷動」,「三月不知肉味」。

3. 怎樣賞析《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

《琵琶行》是我國來古代描寫自音樂的最著名的詩歌之一,其中正面描寫琵琶聲的片段精彩絕倫,用了一系列絕妙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了琵琶女彈奏技藝的高超,讓讀者彷彿親耳聽到了音樂聲,具有極高的文學水平。


這段描寫讓人看到了想像力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通過比喻,讓聽覺上的音樂通過文字和想像力送達讀者的心中。

4. 大學音樂鑒賞論文怎麼寫啊

這是我自己寫的。看看行不行。我內師大的。
民曲民歌賞析

這學期我們學了《民曲民歌賞析》。學的是民歌,以前都不太愛聽,而在課堂上聽的時候感覺很好聽,一種很熟悉,很溫暖的感覺。裡面隱含著家鄉的味道。每個歌曲對家鄉,民族的表達都很深刻。歌唱的是祖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或嚮往美好的生活。
音樂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 音樂是什麼?音樂與人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言語、行為、人際關系等等,有一定的關聯。故高潔的音樂與低價的音樂其對人們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為什麼音樂能表達人們的感情呢?因為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就產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斷連等等,它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關聯。特別對人的心理,會起著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中國的音樂產生的很早,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 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有了音樂,人們伴著音樂傾述自己的心情,就有了歌曲。
學民歌還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一個民族的文化,歌曲還可以帶我們去旅遊,可以用音樂的角度來研究旅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回盪在遼闊草原的歌聲里,你聞到馬奶酒的濃香,你看到乳白色的蒙古包群,像是撒落在綠色翡翠盤里的珍珠。在深藍天空的映襯下,草原的月色越發顯得皎潔……
而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意義的歌曲。
在我國戰爭時期,由於中國長期處於國內外反動派血腥壓迫的戰火威脅下,政治斗爭復雜尖銳,社會生活動盪不安,配合革命斗爭的群眾歌詠活動迅速普及全國。以民族解放為基本內容的群眾通俗歌曲,到了70年代末到80年代又逐漸出現了一批頗受群眾喜愛的通俗性的歌曲,如,《祝酒歌》、《十五的月亮》,《草原上升期不落的太陽》……等歌曲,作曲家們能夠提供既能反映新時期火熱生活和社會實踐,又能滿足他們自娛要求、旋律優美動聽、富於抒情而又易於傳唱的新的通俗歌曲。使我們感受到他們當年的崢嶸歲月和異國歌曲的風采,學生合唱團的激情表現激發了我們展現青春活力的願望,富有特色的民曲民歌使我們領略到多元的歌曲文化。
《草原上升期不落的太陽》北方民歌,這首歌共四段歌詞,每段歌詞都由四句組成,作者描繪出了一幅草原美景—藍天、白雲、作者用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描述了草原的遼闊,優美。表達了蒙古族人民熱愛家鄉、熱愛和平、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人民在黨下自由,歡快的生活。
而國歌代表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體現了人民的革命傳統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5. 《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句子,並做分析。

1、《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2、分析:這一部分寫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曲,具體而生動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內心世界。通過琵琶聲調的描寫,表現琵琶女的高超彈技。「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這個疊字詞摹聲,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在藉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清脆圓潤如大小珠子落玉盤,又如花底鶯語,從視覺和聽覺角度描述,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比,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就同時顯露出來,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接。旋律繼續變化,出現了先「滑」後「澀」的兩種意境。琵琶女在彈奏的過程中積聚了無窮的力量,無法壓抑,終於如「銀瓶乍破」,水漿奔迸,如「鐵騎突出」,刀槍轟鳴,把「凝絕」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戛然而止。一曲雖終,而回腸盪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6. 賞析一首中國音樂(古代、現代均可)寫一篇文章2000字

古詩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瑰寶之一,它的語言含蓄凝練,句子間跳躍性大,意境深刻而悠遠,很多詩詞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這里的「名」和「佳」恐怕不僅僅指那幾個或者幾行精煉的字和詞,而是這簡短的幾個或幾行字詞所表達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這些內涵往往不是顯示在這些字和詞的表面形式,而是隱含在字里行間,隱含在篇章,甚至是更大的社會背景之中的,例如:阮籍的一首律詩《詠懷》: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何相見,憂思獨傷心。

這首詩從字面意義上看描寫了作者深夜彈琴的情景和孤獨不安的憂思。如果我們不知道作者生活在魏晉南北朝相交的時代,不知道當時黑暗的社會政治環境和作者自身所處的地位境況,我們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懷,不知道作者為何夜不能寐?不知道其實詩中的「孤鴻」、「翔鳥」都是另有所指,更不知道詩的背後還另有所隱,即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和憤懣以及對渾濁的社會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由於當時黑暗高壓的政治環境,此詩多用比興,寫得比較隱晦曲折。

詩在言志,詩歌的內容往往表現出意義的雙重性或者多重性,這也是所有詩歌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特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詩歌一貫的手法,在對詩歌的內涵進行闡釋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用到隱含理論,隱含理論是詩歌意義闡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導方法。篇章分析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詩歌作為文學篇章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無論是從體裁、內容、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存在很大的豐富性,但關於它的隱含意義的研究並不是很多,國內一些學者借鑒了俄國詩學篇章中隱含意義的分析理論,對俄漢詩歌進行了隱含對比分析,在數量和深度上都很有限。本文借鑒了以往學者的理論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古代詩歌中的隱含現象進行了分析。

(一)隱含的概念

1967年,美國哲學家格賴斯(H. P. Grice)在哈佛大學做了三次講座,在他的第二講Logic and Conversation (邏輯和會話) 中首先提出了隱含現象和會話合作原則,在世界語言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格賴斯開創了大規模隱含研究的先河。隱含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隱含包括聽話人從語句里能夠推導出來的任何間接性信息內容,不論這種間接性信息內容是不是說話人意思,是否符合說話人的意向,也不管這種間接性意思是否已經實義化;狹義的隱含只包括說話人通過語句傳達的、聽話人理解出來的間接性的、隱晦的說話人意思,聽話人解讀出來的狹義隱性內容必須符合說話人的意向,必須是已經實義化了的,而不能是潛在的,是否是說話人的意向是區分廣義隱含和狹義隱含的主要標准。

和會話活動的形式不同,文學作品的文本大都是書面形式的,它脫離了對話式語言的現場性,作者和讀者之間不能像說話人和聽話人那樣可以相互打斷、解釋或者補足,讀者在解讀文本內容時,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自己的世界知識、語言知識和邏輯能力,所以,在對文本的產生背景缺少全面掌握的情況下,作者所解讀出來的間接性信息往往帶有很多的個人痕跡,這些間接性信息可能並不是作者意欲表達的意思。在做初高中試卷的詩歌解析題目時,如果學生對一首詩的內容及其作者情況全然無所知,那麼你肯定不會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例如對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的解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唐代知識分子十分注重考取進士,一旦考中便前程似錦。此詩便是朱慶餘在考進士之前寄於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行卷,他將自己此時期盼又有點不安的心情描寫成剛出嫁的婦人,委婉含蓄,希望能得到推薦。如果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不甚了解的話,很有可能就把它當成一首描寫出嫁新娘心態的閨情詩,當然還可能存在其他更多的解讀,這在邏輯和情理上都未嘗不可。難道說除了標准答案之外其他的解讀都是錯誤的嗎?這里就存在一個廣義隱含和狹義隱含的判斷標准問題,採用的標准不同,對這些答案的態度就不同,這一點在判卷標准中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很多學者在研究文學文本的時候主張作者死了,認為應該完全以讀者、解釋者為中心來欣賞、理解文本,這時採用的就是廣義隱含的概念。

為了方便對隱含進行分類,本文將採用狹義隱含的概念,即只包括讀者解析出來的和作者意向相符合的那部分內容。

(二)隱含產生的機制

詩歌中之所以會產生大量的隱含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1、根據格賴斯會話合作原則,會話行為的順利進行是建立在言語雙方的相互合作的基礎上的,他將此界定為對合作原則的絕對遵守,對其四個准則中的任何一個的破壞都會導致隱含。如果說會話合作原則是會話行為應該遵守的規范,那麼,對篇章而言,語篇的銜接和語義的連貫就是應該遵守的規范。如果篇章違反了語篇的銜接和連貫規范就會產生語篇隱含,而這種隱含在詩歌中是最常見的。例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第一句和第二句由於格式的對稱尚且能找到語篇上的銜接,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從表面上確實找不到形式和語義上的連貫。此時,因為這種「犯規」,詩句之間便產生了很多隱含的內容。

2、相對於其他體裁的篇章,詩歌是一種在格式、韻律、手法、字數上都有嚴格限制的體裁,追求精煉短小,既要求「句中無余字,篇外無剩語」;又要求「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要求煉句、煉字、煉意,使得詩歌不能像其它的文本或者自然對話一樣更顯明或充分地展開敘述,所以有很多缺失的內容情節需要讀者自己去推導。尤其是四言絕句、五言絕句等在字數、韻律上要求及其嚴格的詩歌,作者用短短的幾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幾乎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內容情節都隱含在字詞或語句之間。例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間,在內容上出現了很大的跳躍,詩中沒有寫主人在聽到狗吠之後接下來的舉動,比如如何去門口看視,如何和客人寒暄、請客人進門等具體的情節,但根據事件的自然發展順序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我們仍能從中推測出當時的情景,這也是為什麼詩歌能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原因。

3、利奇的禮貌原則可以說是對格賴斯的會話合作原則的補救原則,人們違反合作原則有時候是出於禮貌或者不好意思,比如劉禹錫《竹枝詞》中的「道是無晴卻有晴」。由於道德、風俗習慣的約束或者社會環境的壓力,作者也會採取委婉曲折的表述方式。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朱慶餘的《近試上張水部》,還有一些諷刺詩。

4、修辭手法的運用。為了語言的精煉、含蓄,內容的豐富,生動,詩歌經常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如誇張、暗喻、借代、襯托、比、興、引用典故,象徵、陌生化、虛實結合等。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豐富了詩歌隱含的內容。例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詩中採用誇張的手法,極言白發之長,按照正常的邏輯和事物的固有規律,白發不可能長到三千丈,其實,作者在這里借白發之長隱含憂愁之重。後面的秋霜代指白發,言白發之白,隱憂愁之重。

(三)隱含分析所涉及的因素

語境是篇章分析領域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與傳統的語境概念不同,關聯理論從認知的角度解釋言語交際活動,提出了認知語境這個概念,認知語境是聽話人用來處理新信息的知識,是一個人明了的全部事實的一個子集。相對於傳統語境,它是心理的,是個變數。聽話人在處理每個新信息時都會使用不同的認知語境,傳統語境先於語句而存在,而認知語境在處理新信息時才存在。關聯理論將含義的推導過程界定為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在推導的過程中,更注重了聽話人或讀者的認知能力在隱含分析中的作用。

認知語境又分為語言內知識和語言外知識。就詩歌而言,語言內知識包括語法知識、語用知識、詞彙知識、上下文。語法體系是語言的重要表達方式,比如詩中設問句式、反問句式、倒裝句式的運用;語用知識如各種修辭格的運用;詞彙知識如對詞彙的選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的選擇)、詞語的超常搭配、詞性的改變等詞彙的語義語用關系等;上下文包括題目和前後語句。

語言外知識包括即時場景、邏輯知識、網路知識、背景知識。在詩歌中,即時場景主要指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和寫作環境(主要指自然環境);邏輯是人的思維規律,語句預設問題、語句的前後邏輯關系、荷恩等級關系都是邏輯問題;網路知識包括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文學的等其他知識;背景知識包括生活常識、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以及作者個人的生平遭遇等。

(四)隱含類型分析

曹威鳳在她的《論俄漢抒情詩中的隱含意義》一文中將隱含分為自然隱含、篇章隱含、詩篇的潛台詞三種類型。自然隱含又分為語義兼含、語法兼含;篇章隱含又分為篇首隱含、篇中隱含和篇尾隱含。其實,可以看作是根據存在隱含的語言單位的大小對隱含所做的分類。

趙雪華在她的碩士學位論文《俄羅斯詩歌的語篇隱含分析》中將隱含分為辭法隱含、背景隱含和文化隱含三種,可以說是根據隱含在詩歌中的表現形式對隱含進行的分類。

本文則根據詩句所傳達的隱性信息內容的性質將隱含分為指稱隱含、客觀內容隱含、主觀內容隱含和交際內容隱含。我們可以通過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來了解這幾個概念: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天寶年間,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作者聞訊,作此詩寄給他,以表同情。

先看指稱隱含。指稱隱含是指間接性指稱。詩中的「五溪」、「君」和「夜郎西」就是間接指稱,「五溪」指去龍標途徑的雄溪、樠溪、酋溪、無溪、辰溪。「君」指王昌齡;「夜郎西」指王昌齡被貶之地。

客觀內容隱含指讀者從詩句里推導出的一些間接性的、隱晦的表述的對象和表述的關系,而這些關系是作者寫出這些詩句必然具有的意思,有時候甚至是作者意欲傳達的內容。「聞道龍標過五溪」,表明此去龍標要途徑雄溪、樠溪、酋溪、無溪、辰溪五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明你我雖相隔兩地,但卻共享一輪明月,我寄於明月的「愁心」將一直追隨於你。

主觀內容隱含指讀者從詩句里推導出的一些作者傳達的間接的、隱晦的評價——情感意義(包括肯定/否定、積極/消極、欣喜/憂愁等)。第一句「楊花落盡子規啼」中所描述的景象就隱含了一些傷感的情懷。「楊花落盡」表明已經是晚春,刻畫了一片殘敗的景象;「子規啼」更是有一種悲涼的味道,「子規啼血」其實是一個典故,子規即杜鵑鳥,子規鳥有思念故土以致泣血的意思,從這句詩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友人被貶的消息充滿了同情和憂愁。

有時詩句欲傳達的交際目的與詩句形式上、表面上顯示的交際目的不一致,通過語句間接、隱晦地傳達交際目的的現象就稱為交際意向隱含。詩歌的第一句表面上描寫了春深的景象,實際上作者想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渲染來表現自己對友人被貶事件的同情和感傷之情;第二句敘述了去龍標所經歷的路途,作者通過極言路途的遙遠和艱辛含蓄地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擔憂和牽掛之情;最後兩句作者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將明月比作人,將不可能之事變作可能之事,委婉地表達了詩人之心追隨友人直到天涯的深情。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根據規約化的程度將指稱隱含、客觀內容隱含、主觀內容隱含和交際意向隱含分為規約性的和非規約性的。規約性隱含與詞彙和語法結構的直接的字面的意義相近,或者說是在人們認識中相對固定的意義,所以,我們在分析規約性隱含的時候往往付出較少的努力。非規約性隱含和語境的關系更為密切,在一定語境的制約下,讀者通過間接、隱晦、曲折、委婉地傳達自己的意思,作者的意欲表達的意思與語句的詞彙、語法結構所傳達的常規性信息內容相距較遠,讀者就必須付出較大的努力才能理解語句所承載的隱性信息內容。當然這種規約性和非規約性也是相對的,隨著某個義項或用法在人們認識中的逐漸固定化,非規約性的信息也會轉化成規約性的信息。
(五)其他看法

中國古代詩人很講究煉字。我們身邊也流傳了不少關於詩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故事。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最先用的是「到」字,吟完之後,王安石覺得「到」字太平直,不夠形象,缺乏詩意,後先後又改為「過、入、滿」,一直到「綠」字,幾經變換,最後才確定,不僅表現出春風吹到江南,更能表現出春風吹,大地變綠,萬物生長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機。我們可以援引荷恩等級理論把<到、過、入、滿、綠>看成一個選擇等級,從「到」到「綠」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深度的意境。與荷恩等級不同的是,這里的等級是對表現力強弱或者說蘊含力強弱的詞語的排列。表現力不同,它的隱含信息內容也不同。同樣的例子還有賈島的《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其中「僧敲月下門」中的「敲」也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作者最初想用「推」字,再三斟酌,最後才改為「敲」字,<推,敲>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等級隱含,不同的選擇,給了我們不同的隱含意境。

本文從隱含的概念、產生、影響因素、分類等角度對詩歌中的隱含現象進行了分析,整體來說比較粗略,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有很多細節性的東西需要進一步的分類、研究,比如詩歌中特殊句式、特殊手法的隱含意義、不同題材以及不同體式的詩歌的隱含研究等,其實詩歌領域的隱含是一個蘊含了無限趣味的研究,很值得深入探索,希望本文淺顯的分析能對闡釋詩歌的意義起到一定的借鑒意.
在悠久的中國文學史上,詩詞以其獨特的情感寄託、豐富的描寫內容、奇妙的韻律節奏讓多少文人傾心於它們的創作,讓多少百姓醉心於它們的品讀。無數的價值寄託,無盡的情感宣洩凝結其中,直接表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文人精神。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大眾。流行音樂作為青年亞文化的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於古典詩詞相提並論,一個似乎是太俗,一個又是那樣的高雅。但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常見的代表,我們之所以說它流行是因為它有著廣泛的受眾集中體現,展現了當代青年的獨特的情感選擇與對當前社會的感觸。流行歌曲是通俗的,但不一定是俗的。

因此不會有太多的人會主動地將唐詩宋詞和流行歌曲聯系在一起,會覺得那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個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積雪,一個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著太遙遠的距離。但正如滔滔江水實則來源於千年積雪的消融,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其實也有著一個根源與發展的不可抹滅的關系。

一、詩詞與流行歌曲的本質趨同

如果把唐詩、宋詞稱為唐宋時的流行音樂也不為過,更何況詞更多的時候是配樂演唱的。說詩詞與流行音樂的本質趨同是結合了一定的時代,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無論詩詞還是流行歌曲都是一個時代文化的代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氣質文化在詩詞與流行歌曲中都有著明確的反映,而且是作為主流文化反映的。古典詩詞在那個時代與流行歌曲具有共同的一個特點:流行。詩詞流行音樂在抒情言志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均是抒情言志的良好的載體。人是需要情感表達的,更需要情感表達的良好方式。當一個人在詩詞與流行音樂中讀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託,那瞬間的感動足以說明詩詞、流行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對莫大作用。詩詞、流行歌曲的本質是趨同,只不過音樂文學(歌詞)還沒有古典詩詞一般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並不是說它永遠不可能取得這樣的地位、只是這需要歷史的積累與時間的積淀。

二、古典詩詞對流行歌曲的影響。

唐詩宋詞直接成為流行歌曲的表現主題和內容,給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現空間,一方面考較著流行歌曲創作人對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

從創作的形式上來看,唐詩宋詞也為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或是確立一另一種風格。

我覺得這也是整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結果。很多現在的流行歌曲在寫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鑒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詩宋詞的語言格式與風格。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來創作現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詞作上繼承了傳統詩詞語言上的提煉與表達手法上的含蓄內斂,另一方面,在主題表達上也無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捷徑,無論是說家國情懷,還是兒女情思,古典詩詞往往具有將語言與情感一同濃縮,從而增添許多回味的空間,和意境悠長的韻味。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與借鑒,在歌詞的寫作手法上,現代的流行歌曲也是從唐詩宋詞身上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向講究韻律感與意境美,這都是詩歌創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詩宋詞里更常用到的比興手法,在現代歌詞的寫作中,例子那更是不勝枚舉。

三、 流行歌曲相對於古典詩詞的優勢

盡管現代歌詞的創作沿襲著古典詩詞的創作的路子起步並發展起來的,然而,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畢竟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

我們說文學是為了體現生活而存在的,那麼任何的一種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個時期的生活現實,體現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徵。正如我們都說唐詩與宋詞,而並沒有泛稱為唐宋詩詞,就是因為它們分別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徵。而流行歌曲則顯然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不同於唐也不迵異於宋,所以它與前二者之間,還是有著更多顯而易見的區別,這也正是如今很少將他們主動放在一起比較的原因。

而流行歌曲更為通俗,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受眾,其次留心歌曲的傳播方式是古典詩詞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隨著網路的發展,傳播途徑的多元化,流行音樂一定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時代在變,今人對音樂的感受程度和古人自然有很多的不同。比方說,姜白石是了不起的詞人兼音樂家;他的詞句,傲視古今,但是他寫的音樂,若就現代的音樂觀點而論,除了「古意」之外,未免失之單調。古意雖好,但是不能完全適應現代人的音樂品味。今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是很難造就像「小紅低唱我吹簫」那樣的環境和情調的。若是要靠他留下的古譜樂曲去推廣宋詞,恐怕很難被現代人接受。古譜有它們的歷史和文獻價值,但是卻不能為推廣傳統詩詞發揮多大實用。同樣的道理,魏氏樂譜和碎金詞譜等等古籍譯出的樂譜,可以教導現代人學習古意,提示深含傳統韻味的旋律,然而在現在我們迫切需要的「詩教」工作上,起不了多大作用。從欣賞古典詩詞上來說,無情的現實,難以配合當時的情調,的確是現代人的悲哀。然而,我們如想挽救中國的傳統詩詞文化,還須面對現實。這個歷史責任,就落在現代有民族文藝思想的音樂家們的身上.

前人留下許多的詩詞,多的是美不勝收的歌詞資料。這些寶藏里的每首歌詞,今人可以全首引用,或者截句接收,也可以利用前人的意境構句或詞彙溶入自己的思想,應該可以譜出許多優美的歌曲。很可惜現代的中國音樂家們,能夠去發掘這寶藏的人實在少得可憐。當然,作曲家若要利用這些優美的歌詞,自己必須先能了解詩詞的內涵,才不會寫出不合詞意的怪譜,白白糟蹋了前人寶貴的智慧結晶。所以,我認為中國的音樂家們,應該多讀詩詞。音樂院校的作曲系,應該把中國詩詞列為必修科,無論學生們以後要作可唱的歌曲,或是寫演奏的樂曲,有了詩詞的內涵,對表現樂曲中的民族風格和弘揚中國文化,都有很大的益處。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唐詩宋詞永遠都會對現代包括今後的流行歌詞創作中起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現代文化對古典文化的借鑒與沿襲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唐詩宋詞會是流行歌詞創作中一個不可舍棄的主題,一種取用不盡的源泉,一個無法迴避的誘惑,從遣詞用句,主題營造,意境鋪陳方面,都為現代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而歌曲是詩詞傳播的觸媒,詩詞可以藉音樂的幫助,廣為流傳。唐宋前人的例子,很值得今人效法。乘著音樂的翅膀,載著優美的中國歌詞,飛揚五洲四海,讓普天下都唱中國歌曲,傳誦千秋,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我衷心地希望現代的音樂家們,今後多多創作能歌唱中國詩詞的曲子,不要再輕易錯過中華詩詞這個無盡的寶藏。先人留下的這些古典詩詞是我們現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應該用好這些資源。幼年時期依靠音樂幫助所掌握和學到的東西讓人難以遺忘、終生受益。衷心希望華人兒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願中華古典詩詞唱響神州!

7. 《琵琶行》中音樂描寫賞析

詩人感情的波濤為琵琶女的命運所激動,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識」內的感嘆,抒發容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詩韻明快,步步映
襯,處處點綴。既層出不窮,又著落主題。真如江潮澎湃,波瀾起伏,經久不息。反
復吟誦,盪人胸懷,情味無限。語言鏗鏘,設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語」、
「水漿迸」、「刀槍鳴」、「珠落玉盤」、「鶯語花底」。讀來如聞其聲,如臨其
境。
流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滯澀: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8. 琵琶行如何從音樂描寫方面賞析詩人高超的描寫技巧

詩人描寫音樂用了比喻的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大弦彈出的聲音深內沉悠長,像陣陣疾雨容;小弦彈出的聲音輕細柔慢,就好像人在竊竊私語.自此至以下十四句,藉助語言摹寫音樂的時候,都運用了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形象性.這兩句是說彈奏琵琶音響之精微.用「嘈嘈」、「切切」這兩疊字詞摹聲,又用「急雨」、「私語」,使它形象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