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舒婷的詩與賞析

舒婷的詩與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30 06:10:34

『壹』 賞析顧城或者舒婷的經典的詩。

【名稱】:《一代人》

【原文】: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賞析】回:短短的兩句答詩,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歷程,表達出對黑暗政治的否定、對光明的嚮往與追求。這首詩有力地證明了詩是精粹的藝術。它的思想內容的高度凝煉和藝術表現上的高度提純,使它具有小說、散文等文體所不能有的力度和容量。

『貳』 舒婷的《致橡樹》的賞析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
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里: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
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這是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詩人別具一格地選擇了「木棉」與「橡樹」兩個中心意象,將細膩委婉而又深沉剛勁的感情蘊在新穎生動的意象之中。詩人以橡樹為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詩中的橡樹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徵。因此,這首詩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通過親切具體的形象來發揮,頗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樹是高大威儀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並且有著豐富的內涵——「高枝」和「綠陰」就是一種意指,此處採用了襯托的手法。詩人不願要附庸的愛情,不願作趨炎附勢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樹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詩人也不願要奉獻施捨的愛情,不願作整日為綠陰鳴唱的小鳥,不願作一廂情願的泉源,不願作盲目支撐橡樹的高大山峰。詩人不願在這樣的愛情中迷失自己。愛情需要以人格平等、個性獨立、互相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為基礎。
詩人要的是那種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的愛情。詩人將自己比喻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樹身旁跟橡樹並排站立的木棉。兩棵樹的根和葉緊緊相連。詩人愛情的執著並不比古人「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遜色。橡樹跟木棉靜靜地、堅定的站著,有風吹過,擺動一下枝葉,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們兩人世界的語言,是心靈的契合,是無語的會意。
兩人就這樣守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新鮮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一個像勇敢的衛士,每一個枝幹都隨時准備阻擋來自外面的襲擊、保衛兩人世界;一個是熱情的生命,開著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斗時為其吶喊助威、照亮前程。他們共同分擔困難的威脅和挫折的考驗;同樣,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
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偉大愛情,有共同的偉岸和高尚,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詩歌以新奇瑰麗的意象、恰當貼切的比喻表達詩人心中理想的愛情觀。詩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組合都代表了當時的詩歌新形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另外,盡管詩歌採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詩的語言並非難懂晦澀,而是具有口語化的特徵,新奇中帶著一種清新的靈氣和微妙的暗示,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

『叄』 賞析舒婷的《往事二三》

一、這是一首抒情詩,關於這首詩的賞析如下:
1、原詩如下:
舒婷:《往事二三》

一隻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動
青草壓倒的地方
遺落一隻映山紅

桉樹林旋轉起來
繁星拼成了萬花筒
生銹的鐵錨上
眼睛倒映出暈眩的天空

以豎起的書本擋住燭光
手指輕輕銜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靜里
做半明半昧的夢
1978.5.23
2、關於這首詩的分節解釋:
第一節寫實,由於「月光下石路的浮動」一句,使這種寫實看起來顯得不真實,第二節寫幻覺,但又是很冷靜的敘述,使產生這種幻覺的主體----隱於背後的詩人自己顯得真實。
到第三節時,詩人的自我才漸漸凸現,彷彿由遠而近,回到眼前:書本、燭光、銜在口中的手指。以上的幻覺只發生在短短的走神一般的回憶里,寂靜是脆薄的,做的只是半明半昧的夢,易醒、短暫,因而也更為美好,反照了現實中自己的無奈與孤獨。
3、關於 這首詩的整體賞析:
可以閉起眼來,在腦海里過電影一樣想像一下這首詩的場景。往事,只在詩人的記憶里留下了這些細枝末節,故事與情節隱蔽在這些枝節的背後,斷斷續續的,對於詩人來說,可能有用很多話也說不完的事,也可能有比這些枝節更為重要的,但詩人要表現的卻是這些:打翻的酒盅、壓倒的青草、遺落的映山紅,應當說它們的背後是有故事的,可是「石路在月光下浮動」、「桉樹林旋轉起來」、「眼睛倒映出暈眩的天空」,太象一次目擊,這些幻視更強有力地使這一切置入夢境之中,無非是太過遙遠或者不堪回首,親切中有著諸多的清麗、輕柔美好的人與事,恰恰也應證了「往事如夢」這樣一個如今已成陳詞的經驗。
這首詩寫得淺淡、輕盈、明亮,有很好的透光性和電影畫面快速切換一般的跳躍感,整首詩質地單純,少女的落寞與無聊,沉浸於回憶中的可人形象在紙上躍躍然。
二、補充解釋:
舒婷,當代著名女詩人,1952年生於福建晉江,著有詩集《雙桅船》(1982)、《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2)、《會唱歌的鳶尾花》(1986)、《始祖鳥》(1992)、《舒婷的詩》(1994)等。

『肆』 舒婷 雙桅船 賞析

舒婷

雙桅船
》賞析





霧打濕了我的雙翼
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岸呵,心愛的岸
昨天剛剛和你告別
今天你又在這里
明天我們將在
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
一盞燈

把我們聯系在一起
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里
賞析:
所謂舒婷詩歌的「低音區」部分,是指那些採用朦朧、象徵的意象來表達詩人內在的復雜心態與細膩情感的作品。如《
自畫像
》、《
往事二三
》、《
童話詩人
》、《雙桅船》、《
北戴河之濱
》等等。這部分作品由於內蘊豐厚,表達曲折,具有較豐富的美學價值,需要人們通過多層次的分析與透視才能理解與欣賞。因此,常被人們視為晦澀朦朧的「霧中之花」。
《雙桅船》是詩人運用朦朧詩的寫法,採用象徵、意象來表達人的主觀情緒,從而伸張人性的佳作。全詩表現了詩人雙重的心態與復雜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燈」,另一方面,是愛情嚮往的「岸」。在執著追求理想的進程中,時而與岸相遇,又時而與岸別離,相和諧又相矛盾。同時,在理想追求進程中,詩人時而感到前行的艱難與沉重,又時而感到一種時代的緊迫感而不讓自己停息。「霧打濕了我的雙翼/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詩中所表現的情緒與心態,既是詩人自我的、個性的東西,同時,又是那個特定時代的青年們所普遍感受到而難以言表的東西。詩人以她細膩的心,運用象徵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達出來,使之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本詩的一個重要藝術特點是象徵。在朦朧詩中,象徵多是用某種具體的事物和人們能直感的形象來替代人的某種主觀情緒和某種社會態度。簡言之,就是用具象來表達抽象。詩題「雙桅船」,就是一種象徵。全詩的目的不在於描寫一隻客觀的雙桅船,而是借用雙桅船這一具體形象來表現詩人自己,表現詩人雙重的心態與復雜的情感。或者說,詩人覺得,我就象一隻雙桅船。雙桅船中的「雙桅」又暗示著某種深層的含義。雙桅並在,意味著詩人心目中愛情與事業並立又相區別的心理。另外,詩中的「岸」、「風」、「風暴」、「燈」等都具有明顯的象徵性。「岸」象徵著女性的愛情歸宿,「風」意味著時代緊迫感給詩人的動力,「風暴」暗指詩人與同代人所經歷的不平常的年代風雲,「燈」則與光明信念邊在一起。
意象的運用,是本詩的另一個重要藝術特點。所謂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緻來表現詩人的主觀心態。它與傳統詩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觸景生情並
借景抒情
,從而達到景中含情的藝術目的。而在朦朧詩中,詩人多以主觀情緒和人的各種心態為表現對象,從主觀情緒出發,想像並構造成某種具體的畫面與景緻,從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達到藝術表達的效果。詩人在《雙桅船》中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心態,一種情緒,一種感情歷程。而落在語言上,卻是「船」、「岸」、「風暴」、「燈」等具體形象,並把這些具體形象加以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動態過程的畫面。而在畫面之下,隱含並跳動著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實感。全詩意象清新,組合自然,使詩人內在強烈的情緒得以自如的表達。
另外,本詩的語言自然流暢,詩中所蘊含的情凝重而又細膩,既有濃濃的個人感嘆,又有開闊的時代情懷。詩的最後四名:「不怕天涯海角/豈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視線里」,被人們當作警句加以廣泛流傳和引用。

『伍』 詩歌鑒賞 舒婷的 春夜

《春夜》

——舒婷

我還不知道有這樣的憂傷
當我們在春夜裡靠著舷窗
月色像藍色內的霧了
這水容一樣的柔情
竟不能流進你
重門緊縮的心房

你感嘆:
人生真是一杯苦酒
你懺悔:
二十八個春秋無花無霜
為什麼你強健的身子
卻像風中抖索的弱楊

我知道你是渴望風暴的帆
依依難舍養育你的海港
但生活的狂濤終要把你托去
呵,友人
幾時你不再劃地自獄
心便同世界一樣豐富寬廣

我願是那順帆的風
伴你浪跡四方 ……

鑒賞添加中……

舒婷是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這首《春夜》毫不列外的屬於朦朧詩歌的范疇。

本詩的題目「春夜」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美好而又極富想像力的詞彙。也很容易的聯想到情感方面。

詩的第一小節講述的是一個男子的孤獨(從第二小節可以看出),

待續~~~~~~ 還在寫~~~~~

『陸』 舒婷的<<呵,母親>>和<<讀給媽媽的詩>>賞析

  • 《呵,母親》賞析:

本詩是懷念母親的佳作。詩人借夢幻,通過「慈母淚,珍藏的紅圍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後的不敢呻吟」等,表達失去母愛的孤苦無依。詩人以「枯井」形容「懷念」,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作用。讀後讓人感到情濃、意切,難以忘懷。

  • 《讀給媽媽聽的詩》賞析:

這首詩歌涉及現實生活中平凡而又真實的母親形象以及母女親情。詩人從人性的角度、親情的角度呼喚母親。同時,它減少了以往所不可避免的工具主義的傾向,多了一些對人存在價值和存在狀態的終極關懷。

  • 作品原文:

《呵,母親》

呵,母親 ,

你蒼白的指尖理著我的雙鬢,

我禁不住像兒時一樣

緊緊拉住你的衣襟 。

呵,母親 ,

為了留住你漸漸隱去的身影 ,

雖然晨曦已把夢剪成煙縷 ,

我還是久久不敢睜開眼睛 。

我依舊珍藏著那鮮紅的圍巾 ,

生怕浣洗會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溫馨 。

呵,母親,

歲月的流水不也同樣無情?

生怕記憶也一樣褪色啊,

我怎敢輕易打開它的畫屏 ?

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

如今帶著荊冠,我不敢 ,

一聲也不敢呻吟 ,

呵,母親 ,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縱然呼喚能夠穿透黃土 ,

我怎敢驚動你的安眠 ?

我還不敢這樣陳列愛的祭品 ,

雖然我寫了許多支歌

給花、給海、給黎明 。

呵,母親 ,

我的甜柔深謐的懷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聲的枯井。

《讀給媽媽聽的詩》

你黯然神傷的琴聲

已從我夢中的淚弦

遠逝

你臨熄滅的微笑

猶如最後一張葉子

在我霧蒙蒙的枝頭

顫抖不已

呵,再沒有一條小路

能悄悄走進你嗎?媽媽

所有波濤和星光

都在你頭上永遠消失

那個雷雨的下午

你的眼中印著掙扎

印著一株

羽毛蓬散的棕櫚

時隔多年,我才讀懂了

你留在窗玻璃上的字跡

你在被摧毀之前的滿腔抗議

呵,無論風往哪邊吹

都不能帶去我的歌聲嗎?媽媽

願所有被你寬恕過的

再次因你的寬恕審判自己。

  • 作者簡介:舒婷,女,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龔佩瑜,從小隨父母定居於廈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 寫作背景:1957年,在銀行工作的父親被遣送到邊遠的山區勞動;母親帶著兒女和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回到廈門老家。舒婷的母親多才多藝,感情豐富而性格纖弱。她盡量不讓兒女受到風雨的摧殘。母親既柔弱又堅強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舒婷,使她有了一種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她曾說過,母親的一部分血液在她身上循環;母親的不幸教育了她,使她對生活採取不馴服的態度。

『柒』 舒婷的《思念》賞析

詩的第一節,以獨特的構思和形式展現此詩與眾的不同。「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專的掛屬圖 」——能感其美卻無法觸其形;「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 」——能曉其情卻無法覓其果。

如此無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煙似夢的思念所在嗎?琴弦孤身隻影,琴聲破碎欲絕,希望與失望在若斷若續「檐雨的念珠」中閃現。

有槳卻無法致岸,有情卻無法會面,不正如「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痛楚嗎?纏綿悱惻的相思愁苦滿溢詩里行間,令人不忍觸摸。

(7)舒婷的詩與賞析擴展閱讀:

詩歌正文

一幅色彩繽紛但缺乏線條的掛圖,一題清純然而無解的代數,一具獨弦琴,撥動檐雨的念珠,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陽一般遙遙地注目。

也許藏有一個重洋,但流出來,只是兩顆淚珠。

呵,在心的遠景里,在靈魂的深處。

『捌』 舒婷詩歌賞析

思念
http://..com/question/18179496.html?fr=qrl3

致橡樹
http://..com/question/34886184.html?fr=qrl3

雙桅船
http://lwcool.com/read/newsfile/2007/8/22/2007822_lwcool_43103.html
http://www.18e.com/contentpublish/news_detail.php?id=15005&nowmenuid=27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http://www.dadiwan.com/Article/a/200711/492.html

始祖鳥
http://..com/question/13906139.html?fr=qrl3

神女峰
http://blog.cbe21.com/user1/1208/archives/2007/27752.shtml

呵,母親和讀給媽媽的詩
http://..com/question/41206985.html

她的著名詩篇《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①從此變得家喻戶曉,至今仍然經常入選大學和中學課本: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祖國啊!

這樣的詩作,在當時之所以引起極大的轟動,是由於,第一,在「四人幫」文化專制時期,詩歌只能表現慷慨激昂的,其實就是「假大空」的感情。祖國的一切都應該是輝煌壯麗的,而在舒婷的詩里,卻並沒有迴避祖國仍然沒有徹底改變貧困和落後的局面。「老水車」是古老的工具,「熏黑的礦燈」則更提示著原始的勞動方式,而且是在「歷史的隧洞里」,千百年來沒有變化。「蝸行」是勞動者的形象,同時也是歷史緩慢進展的形象。「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顯示了破敗,不僅是生產,而且還有整個社會生活。下面的意象「駁船」,「淤灘」上的,給「歷史的隧洞」又加了一份沉重。最後兩個意象更富感性——「纖繩」和「勒進肩膊」。這是總結的一筆,把祖國苦難的歷史轉化為當代人的感受,不是一般的苦難,而是帶著深沉的痛楚的感覺。這完全是用感性形象來調動讀者的感情,不像十年浩劫時期的詩歌那樣充滿了抽象的口號。第二,這首詩的想像很大膽,老水車、礦燈、駁船、纖繩等等並沒有被當作外在的對象,而是當作了詩人自我。從表面上看,好像不太通順,但是,卻更能讓讀者想像到詩人對祖國苦難的切膚之痛。第三,這種具有切膚之痛的意象不是單一的,而是成系列的,意象之間不是按散文的語法和邏輯順序連貫的,而是時而若即若離,時而疊加,造成了感情層層深化的感覺。第四,這首詩雖然不迴避苦難和沉重,但是,也並不陷於苦難和沉重,相反,她以相當明麗的語言寫出了古老的祖國在新時期的希望: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祖國啊!

同樣是一系列意象的並列,其間有矛盾(理想和蛛網,古蓮和雪被,眼淚和笑渦)、有單純的激情(起跑線、黎明),在這里,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舒婷的深刻。可貴的是,她的熱情並不盲目,而是相當誠實而且清醒的,這表現在她對自己這一代青年的認識上。她在詩的最後,概括自己這一代人是「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如果舒婷的詩歌都是這樣一種風格,在當時就不會引起那麼激烈的爭執了。按傳統詩歌理論,詩歌表現的應該只能是集體的、人民的感情,詩人的自我,不應該在詩中有突出的地位。而舒婷詩中的自我,往往有一種憂郁的情調,更多地表現出對自我、對個人情緒的關懷。有時,她明顯地迴避流行的豪邁。她在詩中公開表示蔑視那種「佯裝的咆哮」,同時也厭惡某種「虛偽的平靜」。不管某種隱私的沉寂還是痛苦,她都認真地關切。因而,她時常表現出某種個人的低回。她抒寫沉默和孤寂,流露出對人的心靈的溝通的追求:

贈②
在那些細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著肩,袖著手
怕冷似地
深藏著你的思想
你沒有覺察到
我在你身邊的步子
放得多麼慢
如果你是火
我願是炭
想這樣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當你向我袒露你的覺醒
說春洪重又漫過了
你的河岸
你沒有問問
走過你的窗下時
每夜我怎麼想
如果你是樹
我就是土壤
想這樣提醒你
然而我不敢

這樣溫婉的、無言的心靈的溝通,在那以階級斗爭為綱,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戒備和懷疑的年代是罕見的。如此精緻的心靈的脈搏,無疑為新詩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帶來了一股新風。在詩壇長期只允許歡樂,任何痛苦都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的年代,她卻不厭其煩地抒寫人與人之間由不能溝通造成的深沉的苦難。在愛情、友誼都會受到批判的年代,她不惜用濃墨重筆來傾情贊美,但她強調,不管什麼樣深厚的感情,都不能有任何人身依附,人的價值和尊嚴,都必須建立在人格獨立的基礎上。她的《致橡樹》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代表。許多讀者以為這是一首愛情詩,這樣的理解可能太狹隘了。在這首詩里強調的是,不管感情多麼相通,不管對方多麼偉岸、多麼高大,都不能「借你的高枝抬高自己」: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在舒婷看來,「這才是偉大的愛情」。這事實上遠遠超越了狹隘的愛情,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和理解,是一種相互獨立的精神。其意義相當於一種新時代的人格獨立宣言。這在習慣於吶喊的詩人和論者看來簡直有點大逆不道。不少參與論爭的文章之所以火氣很大,原因大概在於他們覺得他們視為神聖的美學原則遭到了褻瀆。
舒婷的詩就在這樣的討論中迅速擴展到全國,不但成為詩歌解放的信號,而且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論題。
誰也沒有預想到這個歷史的任務竟然由一個黃毛丫頭(和她的同輩詩人)承擔起來。舒婷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有時也不免給偏愛她的讀者以曇花一現的憂慮。但是在她後來的作品中,尤其是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她對自我和生命有了不少更加深刻的發現。這一切無疑在她個人的創作歷程上標志著新的高度,像《神女峰》③就是可以列入二十世紀新詩經典之作的。幾乎所有的詩人和作家寫到長江三峽這個自然景觀的時候,都以濃重的筆墨贊揚愛情傳說,舒婷卻對之發出了疑問: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
而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這就把人的價值、女性的價值,推向了新的高度。堅貞的愛情傳說,其實忽略了女性的生命。傳統美德的象徵,不過是石頭而已,人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一夜的痛哭,也比千年的景仰更有價值和尊嚴。
她一出現就比較成熟的風格並沒有把她的自我監禁起來,她的才華和活力使她沒有不斷重復自己、模仿自己。她不時發表超越已有成就的詩作,令熱愛她的讀者驚喜。

http://df169.com/swyw/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861

『玖』 舒婷的《初春》文章背景和賞析

舒婷詩歌在《初春》中:「雖然還沒有花的洪流/沖毀冬的鐐銬,/奔瀉著酩配的芬芳,/泛濫在平原、山坳」等詩句。如果我們按照欣賞習慣或從生活真實的角度去分析,都難以或者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但我們根據事物的形狀、色澤、聲音等外在因素,通過聯系主體依據的審美情感自由規定事物的性質,去作真正的感受。

就能得出這樣的理解:因為洪流與漫山遍野的鮮花;無情的鐐銬與嚴酷的隆冬;歡快的飛瀑與此起彼伏的鳥鳴山澗,都具有形狀、色彩、聲音等外觀形態的一致性。舒婷詩歌既充滿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色彩,又兼具古詩韻味和現代主義神采。其繁復、細膩、充滿矛盾的情感世界,感染著濃重的時代色彩,具有歷史的深邃感和思想穿透力。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饒,是因為它經過了最後的料峭。這是舒婷在《初春》里對初春進行詮釋的的篇末點題,初春時節,看著窗外的暖暖的春陽,品讀著精美的詩句,沒了寒意,少了倦怠,滿目盡顯春的美好與富饒。

(9)舒婷的詩與賞析擴展閱讀

初春 原文

作者:舒婷

朋友,是春天了

驅散憂愁,揩去淚水

向著太陽微笑

雖然還沒有花的洪流

沖毀冬的鐐銬

奔瀉著酩酊的芬芳

泛濫在平原、山坳

雖然還沒有鳥的歌瀑

飛濺起萬千銀珠

四散在霧蒙蒙的拂曉

滾動在黃昏的林蔭道

但等著吧

一旦驚雷起

烏雲便倉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夢呵

也許在一夜間輝煌地來到

是還有寒意

還有霜似的煩惱

如果你側耳傾聽

五老峰上,狂風還在呼嘯

戰栗的山谷呵

彷彿一起嚎啕

但已有幾朵小小的杜鵑

如吹不滅的火苗

使天地溫暖

連雲兒也不再他飄

友人,讓我們說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饒

是因為它經過了最後的料峭。

『拾』 比較舒婷和北島詩的意境

兩人均為蒙朧詩代表作家
試論北島詩歌之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詞獨特而重要的詩學概念,是中國詩詞的基本特徵和審美基礎。意,即外在的客觀世界,包括自然世界和社會環境;境,即創作主體的內在世界,包括情緒,情感、思想、知識、慾望、意志等。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詞傳統的審美概念,而北島不像他的先輩,如聞一多、戴望舒、卞之琳等對古典詩詞有比較高的造詣,受西方現代主義因素的影響或許還要大一些。不過,作為一個漢語詩人,北島難以擺脫漢語思維模式和藝術邏輯的影響,或者說詩歌本來就蘊涵意境這一基本藝術特徵,造境是詩人無法逾越的創作方式。從意與境的關系入手,分析北島詩歌,我們能發現北島詩歌的其他藝術特色,或多或少地窺見意境遺留在以意象為主的新詩中的痕跡。
意境,主要是情和境的內在關系,包括觸景生情、移情入境、情景相融。
觸景生情
當人置身於特定的環境,或突遇某種情況,詩人激活蘊儲於胸的某種思想感情,物化成文,凝結成詩。
如《岸》,「岸/舉著一根高高的蘆葦/四下眺望」。岸,是白洋淀的岸,詩人曾經在那裡下鄉。在一個星光熠熠的夜晚,蘆葦飄搖的河岸,觸發詩人的遐想,將自己想像成「漁港」,「守護著每一個波浪/守護著迷人的泡沫和星星」,期待他們「載回一盞燈光」,表達自己對窮孩子的同情,憂傷的情懷和博大胸襟。
而在《回憶》中,微淡的燭光,雪白的牆壁,搖曳的黑影,無語的琴,屋子裡這一系列的物象撥動詩人回憶的旋律,浮現於眼前的往事,「彷彿映入水的桅燈/竊竊私語」。冷清的氛圍喚醒詩人孤寂的傷感,而往事則像一抹走過的燈光,似乎「沒有留下痕跡」,卻在詩人內心刻上了難以撫平的傷痕,屋子彌漫著沉沉的寂寞和惆悵。
詩人的感情並不是明顯的呈現的詩歌表面,而是更潛在的,隱藏於詩歌背後的。《地鐵車站》只是描寫了所見的一些平常的事物,漂浮的木頭,兔皮子帽,山羊,而三輪「你相信嗎」的疑問則道出詩人對眼前所見的懷疑和驚訝,表現了人向自然世界殘酷的掠奪,暗示某種悲哀:人對自然的爭奪,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斗爭。而地鐵就意味著一種現代化速度,掠奪和斗爭的速度。
移情入境
創作主體把豐富、強烈的某種感情外射到所描寫的事物之上,使所描寫的事物呈現出鮮明感情色彩。
前期北島抒情直白而熱烈,如「我不是英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當然,這樣的時候並不是經常出現,北島是深沉的詩人,不會輕易而膚淺地流露自己的感情。北島詩歌並不是一味宣告式的高喊,這樣只能讓情感飄盪無存。移情入境,也並非平面空喊口號般移植,而是藉助外物,滲入情感。如「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回答》),對話式的抒發,為感情尋找了一個宣洩對象;「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既有高昂的格調又有詩意的吶喊,既強烈又不乏含蓄,體現大無畏的膽量和英雄氣魄。
「我要到對岸去」是《界限》這首詩的情感主線,指喻詩人試圖掙脫被塗改的命運的強烈願望。當願望付諸於實際行動時,卻是遭遇的不可想像的阻礙,被打擊成「像一棵被雷電燒焦的樹」,可見要掙脫命運得牢籠實在難上加難。本來按照一般的情節發展,下面的應該是詩人如何堅強,最終獲得成功,只是這樣就只能算是一首中規中矩的平凡的詩歌。可北島不會那麼庸俗。當詩人重新燃起「我要到對岸去」的戰意時,「對岸的樹叢中/掠過一隻孤獨的野鴿/向我飛來」。詩人頓時覺悟,原來野鴿也同樣的孤獨,也同樣要到對岸去,即詩人所在的地方。這莫非就是我到對岸後的命運?一隻孤獨的野鴿的拼搏只是一次徒勞無益的飛翔,彼岸即是此岸,野鴿即是詩人。河流終究不是一條界限,不管在什麼地方,孤獨只是隨人改變一個地點,卻始終無法消除,塗改也不過轉換另外一種方式,被塗改的命運也無法避免。
《界限》不是一幅靜態的圖畫,而是一節流動的短片;不是感情的直線流淌,而是一種遞進式的移情。人被燒焦,野鴿驚起,這並不一定是詩人寫照現實,可能是想像,但是這些想像不是隨意臆造,不是不可能存在或發生的實際,而是經過詩人感情的選擇,符合詩人情感抒發需要和藝術邏輯的實際,並且都染上詩人的情感色彩。物象的躁動,正是詩人內心真實的寫照。
王夫之說:「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 (《姜齋詩話》),其強調創作主體與客觀世界的心物交融。中國古典詩詞中景多數為自然事物,體現大自然的妙諦,而北島詩歌更多的是社會圖象,深入生活,發現生活,揭示人生,具有積極的入世精神。《日子》流露出一種百無聊賴,無所寄託的情緒。在諸多看似雜亂無序的生活場景背後,隱藏一種無歸宿的深層心理。喧囂的時代,匆忙的生活,只能將心靈寄託於「褪色的照片和字跡」,過去成為現在的歸宿。鎖住抽屜,寫下批語,寄信,打量行人,投硬幣打電話,釣魚,輪船,劇場這些都是日常生活近乎瑣碎的場景,但是由於有了詩人無歸宿情緒的投射,往往呈現心理意蘊的集中指向,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全詩的表現手法和陶淵明的《歸圓田居》(詩文略)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兩者的情感基調不同,但造境的手法十分相似,或許陶淵明更加富有濃郁的詩意和清幽的韻味,不過,北島也具有與陶詩不同的特色。首先,陶詩描摹的多是自然景物,如雞、狗、魚、桑樹、草屋等,北島詩更具社會動感和生活氣息;其次,《日子》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全詩沒有出現明確的主語,這可以看作是詩人的生活摘要,也可以看作是讀者的生活體驗,其實這也是每一個經常經歷的生活;既是現在的,也可以看作是昨天和明天的,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生活特徵,從而擁有廣泛的普遍意義。如果陶詩只是抒發了自己對田溫暖、和諧、自由的田園生活的嚮往,那麼北島詩就深刻的表現了現代人空泛忙碌的生活與缺乏精神支柱的心理特徵。如果說陶詩恬靜,溫和,表現一種消極的態度;那麼北島似乎無聊頹廢,實質是採取另一種深刻而不明顯的積極態度,或是靜水深流,或是厚積薄發。再次,陶詩只限於茅屋周圍的景物,北島的視野就愈加廣闊。從屋裡(抽屜、書)到屋外(郵箱、霓虹燈、櫥窗等),從白天(釣魚)到夜晚(星海),詩歌容納的內涵更豐富。最後,白話文明快直接的特點與新詩自由的結構讓詩歌意境更加開闊、深遠。
情景相生
《雨夜》是一首優秀的愛情詩。在一個政治純粹的紅色年代,青年只許鬧革命,不準談戀愛,青年男女之間只是一種純潔而崇高的同志情誼,談情說愛是小資情調,腐化生活。在這種背景下,自由戀愛無異於英雄式行動。剛剛被大雨洗刷的夜晚,安靜,像睡熟的小孩;燈光柔和,如一串飾物綴在肩頭;愛人微笑,愈顯美麗。詩人想起了愛人的芬芳和親熱時自己「滾燙的呼吸」。然而,在那些歲月里,由於各種原因影響,戀愛被蒙上一種悲劇色彩。雖然勇敢,卻不實現。以往的「歡樂之謎」最後化作辛酸的淚水。詩人是堅毅剛強的,愛雖沉重,卻仍然執著、忠誠。詩人發出「即使明天早上 /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 /讓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筆 /我也決不會交出這個夜晚 /我決不會交出你」的抗議,對抗堵住嘴唇的牆壁和分割天空的鐵條。夜的和諧,讓詩人生發對愛情的美好回憶和憧憬;而愛情的沉重,讓詩人哀傷,所見的牆壁和鐵條披上凄涼的色彩。
知與景
意不僅有情,也有知,知,即知性、理性。與同期的朦朧詩人相比,舒婷感情細膩,顧城理想純美,北島則顯冷靜和嚴峻。「當天地翻轉過來 /我被倒掛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樹上 /眺望」,這些場景的出現,是既是對自己的寫實,對社會深刻的揭露,
這是一個經典的鏡頭。倒掛,不是新鮮事。猴子會倒掛,雜技演員或體操運動員也會倒掛,街頭頑皮小子也會倒掛。然而,這一旦成為詩人觀察世界的姿勢,一旦從文本突顯,平常的事情溶進詩人理性光芒,便折射絢麗色彩。看懂這幾個句子的人,無不將這幅畫面烙印在心坎。倒掛的形象,無異於詩人的自畫像,在這里,詩人表現得與眾不同,說白一些,是「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姿勢。詩人說自己「被倒掛」,乃出於被迫,從而無情的揭露了社會的荒誕,特定時代與社會對個人的異化;不過,倒掛,又是詩人自己自覺的行為。詩人主動地選擇倒掛審察社會,只有這樣,才能夠和社會保持某種方向的一致,才能夠辨認社會的真相。所以,這是一次社會與個人的雙重發現,而且,是掛而不是趴,這樣,詩人就可以保持和社會的同一高度和深度。總之,詩人的潛台詞是:我不是一個倒掛的人,在一個顛倒的社會,我不能正立地站著。
知性是北島詩歌最明顯的特點。生活現實讓詩人作冷峻的思索,而詩人又將這種思索塑造一個形象感性的畫面,重新引起讀者的震撼和反省。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不僅在於能在生活中思考,更在於將思考的生活詩意地呈現,創造一種思考的銜鏈。不是世界有什麼,詩歌才有什麼,而是詩人發現什麼,讀者才看見什麼。
對照以上情與景的三種關系,可以探究北島詩歌中的知與景,這里不再詳細剖析。
詩歌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不外乎兩種,一是寫景,二是敘事。《迷途》以尋找為基本線索,沿著哨音踏上征途,遭遇森林的阻擋,又轉向小路,跟隨蒲公英,到達湖泊,找到「那深不可測的眼睛」,這里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尋找過程和結果。詩歌本不擅長也不應該糾纏於敘述情節。《迷途》沒有直接地描述事件,只是通過外在景物的移動寓示尋找的發展過程。另外,全詩也沒有交代尋找的時間,原因和目標,留下很大的聯想空白。尋找的過程並不復雜,沒有很大的轉折,看似一次順暢的尋找,但深入分析,征途不過是一次次迷途。詩人賴以追蹤的線索是飄忽不定的「哨音」和缺乏方向感的「蒲公英」,在穿越森林的迷茫之後,才發現結果是「深不可測的眼睛」,又一次陷入迷途。可以說,詩人時刻在迷途,流露出人生的懷疑和迷惘。但等是黑暗,走是燈,詩人仍然不斷轉向和頓悟,繼續摸索前進,於矛盾和迷惑中尋找個人的理解和生活真諦。對理想的渴望,迷惘的森林、哨音、閃爍的眼睛,生活不斷的迷途和尋找,追尋的步步維艱和結局的不可預測,這里,情、景、知、事四體合一。詩人尚如此,人何以堪?
北島是一個曾經備受批判的詩人,當代文學史教材不能繞開朦朧,卻鮮見北島這個朦朧詩開拓者的名字。詩歌並不反對批判,而恰恰相反。只是,在批判之前是否應該仔細想想北島詩歌的可取之處。筆者試圖從意境這種古老的詩歌模式對北島詩歌做一些分析和欣賞,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和指正。以一種交流和欣賞的目光而並非「指導」的態度對待每一首詩歌,每一個詩人,每一股詩潮,是對詩歌精神的尊重。尊重詩歌,尊重自己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