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南傳佛教的名句

南傳佛教的名句

發布時間: 2020-12-30 01:50:25

㈠ 小乘佛教的南傳經典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上座部佛教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我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經典語言屬於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後期,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三次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支由摩哂陀領導至斯里蘭卡(於公元前247年頃),使上座部佛教在斯國弘揚,並在首都阿耨羅陀(Anura(-)dhapura)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養僧團,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不久,阿育王出家的女兒僧加密多比丘尼,也受邀請帶著菩提樹分枝到達斯國,成立比丘尼僧團。以後佛教二百年的發展,都以大寺教團為中心。
印度佛教第三次結集,才用文字記錄過去一向口誦心記的三藏。摩哂陀領導的僧團至斯國傳教時,傳說攜有巴利文三藏。但已失傳。之後,斯國比丘用僧伽羅語為巴利三藏寫注釋或義疏,這可能是為了便利不懂得巴利文佛法的人,或當時斯國比丘不能以巴利文註疏三藏,而且將原巴利三藏譯成僧伽羅語書寫下來(公元前19~27年)。所以現存南傳巴利三藏之注釋義疏等,是被偉大的覺音論師至斯國後,領導還原譯成巴利文的。
公元400~430年頃,覺音論師至斯里蘭卡大寺求學,著《清凈道論》,是三藏注釋的綱要書,其後更領導注釋巴利三藏。同時代的佛授及稍後護法二人,繼續注釋巴利三藏未完成的部分,奠定了大寺派復興教學的基礎,影響最為深遠,而形成日後及今日流傳的南傳上座部佛教。
佛滅後數百年,經典是靠記憶和口傳。但聖典的主要部分,約在佛滅後二百年中便已編集完成。因為有一值得注意的事實:阿育王是最為僧伽們所贊揚的,但在三藏經典中,完全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上座部巴利三藏的內容及形式,更無可疑是在阿育王時已成立。幸得上座部佛教早傳入斯里蘭卡,巴利三藏及注釋等才能保存流傳。

㈡ 佛教經典名句「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摘自什麼經是什麼意思

出處:《佛說造塔功復德經》

釋義制:萬物都是由因緣機巧產生的,我(佛陀)向你們解說這諸般道理也就是解說因緣。

(虛幻縹緲的)因緣終將離散,歸於寂滅(此境界無法解說、不可解說),(對此終極的真相)我就如此解說(靜默、不做解說)。

作者:唐中天竺三藏法師地婆訶羅譯

創作朝代:唐朝

(2)南傳佛教的名句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佛經大多從天竺流傳而來,其中唐朝玄奘法師的貢獻可謂最大。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

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㈢ 南傳上座部佛教念咒語佛勝吉祥偈

我勸你不要這樣做 你道行不到家根本開不了 最後只會產生異想不到的結果 不過你可以念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 這個咒簡短 真心念會讓你增長福德 遇到惡鬼時念了也不怕 威力不可思議

㈣ 南傳佛教對於居士不能講法的經典出處~~~謝謝

應該是沒有這個說法的,因為四阿含是南傳的主修,但是其中也有說給孤獨長內者講法的故事
關於法師的定容義,雜阿含經也有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法師,雲何名為法師?」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來所說法師義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這里關於法師的定義,並沒有說一定是出家人。

㈤ 南傳佛教怎樣形容涅槃

涅槃別名,無貪,無嗔,永樂,苦滅

㈥ 南傳佛教也用梵語誦經

北傳佛教的原典主要是梵語而來,南傳佛教的原典主要是巴利語。
在流傳過程中,由巴利語版影響權而形成其他地方語言,或者是用巴利語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就如同使用、借鑒梵語拼寫創造出藏文字母和其他西域字母一樣。
很多中南半島民族並不是印歐語系,即並不以梵語及其近親巴利語為母系語言,但是巴利語的字母被借鑒和使用在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方。中國的傣族就是一例,他們念誦的經文即有巴利語的也有傣族語言的。傣族文字即來源於巴利語文字。由於不一定都是同語系,所以很多三藏經典也是需要翻譯成自己民族語言的。
但是在南傳佛教中,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必須學習巴利語,並能夠運用巴利語背誦經典的。南傳大藏經主要都是巴利語書寫的,各民族也有自己語言所寫的論著。
去西雙版納旅遊過的朋友們都會去參觀當地的寺廟的,那裡的僧人就是學南傳佛法的,而且既有傣族語的念誦,也得學習巴利語基礎。

㈦ 南傳佛教的稱謂

僧人的法名
俗人出家,加入僧團,就意味著由於信仰而舍棄家居生活,專事修行。這樣的改變在稱謂上的反映則是放棄了在家時的姓名而採用法名。
佛陀住世時,出家的儀軌相對簡單,只是佛陀本人對欲出家者說:「善來,比丘。」彼人便剃除須發,著袈裟衣,得具足戒。《善見律毗婆沙》載,依此法得戒者為一千三百四十一人。這些人則稱為「善來比丘」。
在僧團內,他們依然使用在家時的姓名,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在當時佛陀的大弟子中德高望重者,已開始被人們以其出生地稱呼,以表示敬重,如目犍連也被稱為「拘律陀」(古印度地名,目犍連出生地)。
後來的出家眾日漸增多,且由佛的弟子們授戒,於是開始由授戒師給予法名。在《增一阿含》中有「四河入海,不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為釋種」之說。在中國的東晉時期,道安首倡所有出家人皆以「釋」為姓,名則得之於授戒師。此後漢地出家佛弟子的法名均由此構成,如釋道安、釋法雲等等。
在斯里蘭卡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出家人的法名由兩部分構成,第一名字為其出生地,第二名字為授戒師所賜,如:Walpola Rahula(瓦爾朴拉·羅睺羅),前者為其出生地,後者為其法名;又如:Kualalumpur Dhammajoti(吉隆坡·法光)。
雖然僧人的法名是如此確定的,但這一法名不能隨便用於稱呼,其使用范圍是有限制的,主要是用於自稱。在非常莊重的場合,自稱時常冠以Bhikkhu(比丘),如:Bhikkhu Kualalumpur Dhammajoti;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如護照、文件等,則不冠以Bhikkhu,而使用法名全稱;在比較隨便的場合,則只稱法名第二部分,如:Dhammajoti。
其次,在畢業、授職典禮等官方場合,由他人稱呼其名,通常在名前冠以the Reverend(縮寫為the Rev.意為尊敬的),或Venerable(縮寫為Ven.也是尊敬之意),如:the Reverend Walpola Rahula。在非正式的、與某僧人較熟識的場合,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可用法名的後一部分稱呼之,但不可直呼,可稱為:Venerable Dhammajoti。
對於國內外有名望的大法師,或一省、一市之僧領,則多用其出生地+法師稱呼之,如:Walpola Hamuruwo(意為法師或師傅,是斯里蘭卡對所有僧人最最常用的稱呼)、Columbo Hamuruwo等。有時,為了表示對大法師的敬意,常常使用敬語形式Hamuruwane(即詞尾變形)。
以上是和僧人法名相關的稱呼問題,在斯里蘭卡,對僧人所使用的敬語稱謂相當多,容後專章敘述。
對僧人的稱謂系統
佛教四眾分為兩個社會群體,即出家眾和在家眾,分別有各自的稱謂系統。出家眾稱為Samgha(僧伽、僧眾),又分為男女二部,男部由Bhikkhu(音譯為比丘,意譯為乞食男)和Samanera(意為沙彌,或十戒男)組成;女部本應由Bhikkhuni(比丘尼或說乞食女)和Samaneri(沙彌尼、十戒女)組成,但由於比丘尼傳承在斯里蘭卡已經斷絕,至今沒有二部受戒的比丘尼,只有十戒女。以上所有這些名稱一般不用於相互之間的稱謂,僧人與僧人之間、俗人對僧人稱呼時,按照長幼、身份、職業和職責有許多不同的稱呼方式。
在斯里蘭卡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稱謂形式是Hamuruwo(意為法師或師傅),無論長幼、身份高低、是否認識,都可以這一稱謂稱呼。為了更確切地表達或表示敬意,則是在這一稱謂前加不同的定語。
例如按長幼稱呼時,對於年幼的小沙彌(十幾歲),出家人、在家人一般稱之為Podi Hamuruwo(意為小師傅)以表示尊重與親近。在僧團內部,年長的僧人或地位高的僧人或依止師對小沙彌常稱之為Podinama、Podiunnanse、Poditana、Podiatta等,這些稱呼的基本意思都是「小和尚」,有時親近師或依止師在向他人介紹徒弟時使用GolaNama,意為學僧。對於年紀稍長,或有身份的僧人,如一寺之住持,則使用Loku Hamuruwo(大和尚、大法師)稱呼之。例如在我們所住的寺廟內,常聽到僧人或在家人以此稱呼廟里的住持。
按照在僧界僧職的高低,有Mahanayaka(大導師或大首領)和Nayaka(頭領或導師)等稱謂。前者用於稱呼某一教派的大首領或全國性佛教組織的領導,在斯里蘭卡,主要有三個教派,這些教派的首領加上其他幾個小教派和全國性組織的頭領,能稱為Mahanayaka的僧人不過十人。在使用這一稱謂時,通常稱為Nahanayaka Hamuruwo。Nayaka一般用來稱呼地方省或區的僧領,或大寺之住持,通常稱為Nayaka Hamuruwo,這一稱謂與Loku Hamuruwo可以互用。
另外,也可按照僧人的職業稱呼之。在南傳佛教國家,僧人可在政府、學校及其它社區部門任職,因此,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稱呼方式,如:Veda Hamuruwo(從醫的法師)、Nakathbalana hamuruwo(占星師)、Chitra-adina hamuruwo(美術師)、Guru hamuruwo(老師)等。
不管僧人地位多高,從事何種職業,一律住在寺院中,過僧團集體生活,並在寺院中擔負一定的職責,因而,可根據僧人在僧團中的任職稱呼之。如:Bana kiyana hamuruwo(說法師)、Pirith kiyana hamuruwo(誦保護經師)、Kavi bana kiyana hamuruwo(偈陀講法師)、Kruhtyadikari hamuruwo(掌財師)等。
由於寺院生活相對簡單、清凈,有利於僧人的學習與修行,因而僧團中的著名學者或學問僧層出不窮,他們或在國內外的大學中獲得博士學位,或通過佛教界的全國考試,獲得班的達(或譯為班智達)學位。這些法師深得僧俗各界的尊重,獲得博士學位的,一般稱為Doctor某某,如:Ven.Dr.Dhammajoti;獲得班的達學位的則稱呼Pandita hamuruwo。據說,班的達學位甚是難考,考生不僅要熟練掌握梵、巴文,而且要能誦多部經,並擅說法佈道。每年考試通過率僅為2%。在我們所住的寺廟中,有大約60位僧人,而獲得此學位者僅一人。
對在家眾的稱謂
斯里蘭卡是一個全民信教的社會,除了龐大的僧團之外,其餘的人構成了在家信眾,稱為Upasaka(為受三歸、持五戒的在家男居士,音譯為優婆塞,意譯為信男、近事男),和Upasika(受三歸、持五戒之在家女居士,音譯為優婆夷,意譯為信女、近事女)。這兩個名稱和比丘、比丘尼一樣,是對某一類人的統稱,因此一般不用於指稱某人。
由於在家信眾的護持與供養,僧團才得以生存、壯大,因此僧徒把在家信眾稱為供養人,即:Dayaka(音譯為檀越,意譯為男施主、男供養人)和Dayika(檀越、女施主、女供養人)。這兩個名稱在使用時,一般不和姓名連用。
此外,僧人對在家人,尤其是長者,經常使用敬語,留待後章再述。
敬語的使用
在一個佛化的社會里,僧團與在家信眾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在家信眾把護持三寶、供奉僧團看成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在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萬的斯里蘭卡,有大小寺廟5000多所。為使僧人衣食無虞,每一個寺廟所在地的信眾安排好每日一戶,輪流給僧人供齋,誠心誠意,樂此不疲,總是把最好的飯食供奉給僧團。僧人們把在家眾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把為在家眾排憂解難,扶危濟困,使其精神怡悅看作是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他們為每一家的婚喪嫁娶、生日慶典、店鋪開張等,盡心盡意作法事,進行法布施,更確切地說,是僧團承擔起了全社會的思想教育工作。僧俗之間的密切關系反映在稱謂上則是大量敬語的運用。這些敬語大致可分為僧人對僧人、出家人對在家人、在家人對出家人等幾類。
僧人和僧人之間,除了上述所說的Nayaka,Maha nayaka,Loku hamuruwo等表示尊敬的稱呼外,對受具足戒十年以上的比丘經常用尊稱Istaweera(意為尊者)。常和法名一起使用,例如:DhammajotiIstaweera,Rewatha Istaweera;或與另一尊稱Vahanse一起使用,例如:Istaweerayan vahanse(尊敬的上人)。
出家人對在家人出於敬重,常稱之為媽媽、長者、兄弟、姐妹等,如對年紀稍長的男居士稱為Unnehe或Loku unnehe(意譯為大德、長者),對年紀稍長的女居士稱為Upasakamma(施主媽媽)。把在家眾稱為長者、媽媽、兄弟等是僧人對在家人表示親近與尊重時使用的,在家人卻不能用這樣的稱呼來稱呼出家人,因為從理念上說出家無家。
在家人對出家人所使用的敬語更為復雜,除上述的尊稱外,還有Hamuruwane:這是通過「法師」一詞的詞尾變形生成的「法師」的敬語形式。
Vahanse:這是使用最普遍的敬語形式,可以和其他稱呼一起使用,意為尊敬的。
Obavahanse:Oba是「你」的敬語式,這一稱呼相當於英語的YourHonor。
Tamunnanse也是YourHonor,這兩個稱謂形式用於對僧人說「您」時使用。
Suwameenvahanse:此詞是上流社會人士對僧人的尊稱,可譯為「最尊敬的」。因為此詞太正規,所以不是社會上的流通敬語。
Sa:此詞是年輕人中流行的對僧人的敬語。
敬語形式的多樣性,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僧俗之間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也反映了佛化社會僧伽所處的特殊地位。

㈧ 南傳上座部佛教 有沒有往生的說法

南傳佛教只承認釋迦牟尼為現在佛,沒有他方佛凈土世界的概念,所以沒有往生凈土的說法。

但南傳佛教一樣相信輪回,所以只要沒有證得聲聞四果,都還是要輪回的。

㈨ 南傳佛教有什麼經典/南傳佛教有什麼經典

南傳佛教的三藏經來典源分為律經論三藏,是為《巴利三藏》。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唯一聖典,是訖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經典的一套三藏。
其中《律藏》由經分別、犍度、附隨三部分組成。「經分別」是對「戒經」(巴帝摩卡,古音譯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的分別廣解,包括「大分別」(比庫戒)和「比庫尼分別」(比庫尼戒)兩部分。「犍度」是僧團的規章制度,分為「大品」、「小品」,共二十二犍度。「附隨」是律藏中的附加部分,包括「大分別」、「比庫尼分別」等19章。
《經藏》分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共五部。
《論藏》包括法聚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事論、雙論和發趣論七部論。
除了三藏聖典之外,上座部佛教還有藏外典籍,是歷代尊者長老的著述。如《清凈道論》、《攝阿毗達磨義論》等。

㈩ 南傳佛教經典 南傳佛教有什麼經典

南傳佛教的三藏經典分為律經論三藏,是為《巴利三藏》。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回所傳誦的唯一聖典,是訖今答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經典的一套三藏。
其中《律藏》由經分別、犍度、附隨三部分組成。「經分別」是對「戒經」的分別廣解,包括「大分別」(比庫戒)和「比庫尼分別」(比庫尼戒)兩部分。「犍度」是僧團的規章制度,分為「大品」、「小品」,共二十二犍度。「附隨」是律藏中的附加部分,包括「大分別」、「比庫尼分別」等19章。
《經藏》分為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共五部。
《論藏》包括法聚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事論、雙論和發趣論七部論。
除了三藏聖典之外,上座部佛教還有藏外典籍,是歷代尊者長老的著述。如《清凈道論》、《攝阿毗達磨義論》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