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有上帝的名言

有上帝的名言

發布時間: 2020-12-29 13:41:40

① 上帝說過哪些名言

上帝說的話有很多,給你個電子聖經看 一個聖經工具軟體,它具有讀經、查經內、查歌詞、看歌譜等容功能。可復制帶括弧的經文如:【創1:1】 起初神創造天地。 http://jitujia.5d6d.com/thread-2-1-1.html
滿意請採納

② 有哪些關於鬼神的名言

1、沒有神的地方就沒有鬼。——蒙古

2、鬼神之於人,但侮其命之當死及衰者。——宋專·沈淑

3、鬼屬魂和貴夫人一樣,在有人跟它們說話之前,不會首先開口。——巴勒姆

4、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孟子

5、畫匠不對神磕頭。——諺語

6、神無大小,靈者為尊;人無大小,達者為尊。——諺語

7、人氣盛了,鬼氣就衰了;人不怕鬼,鬼就怕人。——吳晗

8、讓鬼嚇死的事都寫在書里,讓人嚇死的事卻是極有可能發生的。——蘇童

9、因為人類是創造出來的,把它造得有高低貴賤之分是一個惡意的行為。——哈利法克斯

10、白日無談人,談人則害生,昏夜無談鬼,談鬼則鬼至。——諺語

11、凡有人處皆有鬼。——紀曉嵐

12、正是傻瓜和無賴推動著世界前進。他們就是世界。那些為數極少的有識之士或正人君子鬼鬼祟祟地單獨活動,但永遠不會走進民眾之中。——哈利法克斯

13、最卑賤的職業顯然也是最有用的職業。——約翰遜

14、遠怕水,近怕鬼。——諺語

15、最善談鬼的須是不信鬼的人。——周作人

③ 人是人的上帝是誰的名言

費爾巴哈的名言,詳見下文第五條——一分不給?確實小氣得很

一、生平
費爾巴哈,Feuerbach,Ludwig Andreas(1804-1872),德國古典哲學最後的一個偉大代表,唯物主義哲學家。
費爾巴哈1804年7月28日生於巴伐利亞的蘭茨胡特。父親是著名的刑法學家,曾用法律觀點批判過封建制度的專橫。費爾巴哈在上文科中學時,立志做神學家。但在1823年進海德堡大學神學系後,很快因為信仰和理性的沖突,對神學失望了。1824年,費爾巴哈轉入柏林大學哲學系,聽德國著名哲學家G.W.F.黑格爾講授邏輯學、形而上學和宗教哲學等,深受影響。不久,對黑格爾哲學的前提和抽象性質產生懷疑和不滿。1826年轉學到愛爾蘭根大學,學習植物學、解剖學和心理學。1828年撰寫博士論文《論唯一的、普遍的和無限的理性》,答辯獲得通過。隨後在該校任講師,講授近代哲學史、邏輯學和形而上學。1830年匿名發表《論死與不死》,揭露基督教教義的虛偽。這本書立即受到宗教人士的攻擊,並被當局沒收,費爾巴哈的作者身份也被查明。他從此離開大學講壇,但仍然堅持學術研究,加工整理大學的講稿,寫成三部哲學史著作;《從培根到斯賓諾莎的近代哲學史》(1833)、《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1837)和《比埃爾.培爾》(1838)。1837年,費爾巴哈遷居布魯克堡村,同年結婚。在這窮鄉僻壤,費爾巴哈依靠妻子的產業、自己著作的稿酬和政府的少量津貼,過著儉朴的生活。 1837─1843年間,費爾巴哈是A.盧格主編的《德意志藝術和科學哈雷年鑒》的積極撰稿人,這家刊物首次發表了他關於哲學和宗教問題的主要著作:《黑格爾哲學批判》(1839)、《基督教的本質》(1841)、《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1842)和《未來哲學原理》(1843)等。這些著作批判了黑格爾的思辨唯物心主義和基督教的黑暗本質,提出了他的人本主義原理和無神論思想。這時費爾巴哈的哲學觀點已根本轉變到唯物主義方面。1843年,費爾巴哈曾同馬克思和盧格通信,表示支持籌辦《德法年鑒》,但他不完全贊同他們通過革命改造德國的綱領,拒絕參加編輯部的工作。不久,他同盧格的關系因意見分歧而破裂。費爾巴哈專注於宗教問題,把宗教研究的范圍擴大到基督教以前的自然宗教,寫出《宗教的本質》(1846)和《從人本學觀點論不死問題》(1846)等重要著作。1848年,德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費爾巴哈熱烈歡迎革命的到來,擁護資產階級民主制。但是,他並不懂得正在發生的革命的意義,認為民主制的建立是將來的事,不願投身到現實的斗爭之中。在革命高潮里,費爾巴哈被激進的大學生、市民和工人看作自由思想的象徵。1848年12月到1849年3月,他應邀到海德堡市政大廳發表演說,綜合地講述了他的哲學和宗教思想。這次講演稿於1851年以《宗教本質講演錄》書名出版。1849年5月,費爾巴哈出席法蘭克福的國民會議,但對會議持消極態度。1849年革命失敗,費爾巴哈回到布魯克堡,埋頭從事研究和著述。先後出版了他父親的傳記(1851)和《古典的猶太的和基督教的古代著作中的諸神系學》(1857)。1860年,費爾巴哈全家遷居紐倫堡,生活更艱難,但他仍然努力從事著述,寫出《從人本學觀點論上帝、自由和不死》(1866)和關於倫理學的著作手稿等。費爾巴哈還研究過一些社會主義文獻和馬克思的《資本論》。1870年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1872年4月13日日逝世,葬於紐倫堡的約翰公墓。

二、所屬流派
費爾巴哈是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無神論者,是馬克思以前最傑出的唯物主義者,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思想家。最初費爾巴哈是一個唯心主義的黑格爾主義者,但其哲學觀點是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發展的,早年的費爾巴哈曾屬青年黑格爾派,而後隨著思想的發展,費爾巴哈和唯心主義徹底分裂並站到唯物主義立場上,其在自己的著作《黑格爾哲學批判》中激烈地抨擊了黑格爾的思維和存在同一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提出了以人和自然為哲學唯一對象的人本學,樹立起其「人本學」唯物主義的思想,站到了無神論一邊。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同時,費爾巴哈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 。

三、主要思想簡介
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范疇是以自然為基礎的「人」。其用意自然為基礎的「人」否定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堅持唯物主義;用以自然為基礎的「人」否定基督教的上帝,堅持無神論;從以自然為基礎的「人」出發,去闡發他的社會倫理思想,因此費爾巴哈的哲學體系叫做「人本學」。
人是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基礎和主體:
這是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基本命題,其所講的人是以自然界為基礎的人,菲爾巴哈哲學的核心是人,而基礎和出發點則是自然界。在他看來,自然界是不依賴於任何精神實體而獨立自存的客觀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實體,是非發生的永恆的實體。要真正實現思維和存在的統一,就必須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來,不是把絕對理念,而是把人作為思維和存在的統一的基礎和主體。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是: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能夠認識自然;人是一個以肉體為基礎的肉體和精神統一的實體;人是以感性為基礎的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體;人不是一個孤獨的「自我」或「主體」,任何一個人只有作為人類的一分子才能存在,只有依靠人類才能認識世界。
人是上帝的創造者:
費爾巴哈的無神論思想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從唯物主義出發,運用黑格爾的異化學說去揭示宗教的本質,指出上帝乃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宗教把人的本質對象化,也就是把人同自己的本質分裂。宗教的認識論根源就在於「類」概念的客觀化,宗教的心理根源是依賴感,人的依賴感是宗教的基礎。簡言之,上帝是人的本質的異化;是「類」概念的客觀化;是依賴感的產物,而我們應該變對上帝的愛為對人的愛。
人是道德的主體:
費爾巴哈的倫理學說是他的人本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的倫理學說中強調「愛」的宗教。其提出道德的主體是人;道德的基礎是利己主義和愛;道德神學便是「愛」的宗教。「愛」是拯救世界的萬能的上帝。
和十七、十八世紀英國和法國唯物主義相比較,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有自己的特點:第一,英法唯物主義慣於從機械論角度去理解人,把人看作一部自動機器,而費爾巴哈力圖從生物學的角度解釋人,把人歸結為一種高級生物,費爾巴哈對唯物主義根本原則的論證更深入。第二,和英法唯物主義不同,在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體系中包含著一定的辯證法思想。第三,費爾巴哈提出的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無神論思想,把十七、十八世紀唯物主義的無神論學說向前推進了一步。因此,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是對十七、十八世紀英法唯物主義的發展,是西方舊唯物主義發展的高峰。

四、主要著作
費爾巴哈一生有許多著作,這些著作既涉及哲學史也涉及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等。在他的著作中費爾巴哈尖銳地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思維、意識是客觀物質的反映。人創造上帝,人是最根本的。在政治上,他反對君主政體,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制。代表作有《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基督教的本質》、《黑格爾哲學批判》、《未來哲學原理》等。
費爾巴哈的三部哲學史著作;《從培根到斯賓諾莎的近代哲學史》(1833)、《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1837)和《比埃爾.培爾》(1838)雖然沒有擺脫黑格爾唯心主義觀點的影響,但對近代唯物主義熱情地給予了肯定的評價,明確地把哲學同宗教對立起來,把哲學發展的歷史描述為人類理性從神學下解放出來的過程。
在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質》一書中他提出:理性、意志和良心是人的本質,而基督教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不是上帝創造人,而是人創造上帝。這些思想有力地打擊了宗教神學和哲學唯心主義,在人類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一書中,他指出:一般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是宗教的理論基礎;黑格爾關於觀念的第一性以及觀念在發展過程中變為自然界的學說,不過是以唯理論形式表現出來的關於上帝創造世界的基督教的教義而已。
在瑞士出版的《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和《未來哲學原理》這兩部書中,費爾巴哈第一次對自己所創立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作了系統的闡述和論證。他認為,宗教是唯心主義的神學論證,唯心主義是宗教的哲學論證。他提出,自然先於精神,是一切存在的基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感性的存在。感性肉體是基礎,靈魂是屬性。

五、名言名句
哲學是關於真實的、整個的現實世界的科學;而現實的總和就是自然(普遍意義的自然)。
哲學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本質。
【人是人的上帝。】
【人怎樣思維、怎樣主張,他的上帝也就怎樣思維和主張;人有多大的價值,他的上帝也有多大的價值,決不會再多一點。】
人們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彼此相愛。
對於幸福的追求就本身說來是不能得到滿足的,如果不同時的甚至非本意地滿足其他個人對於幸福的追求。
愛便是希望別人幸福,使別人幸福。
性愛是愛的最玄妙、最完善的形式;但是在這里,不同時使另一個人幸福,就決不能使自己幸福。

六、重要學術和社會影響
費爾巴哈是一位偉大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正是他沖破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並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批判宗教的歷史任務,為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准備。在唯心主義統治德國哲學界達數十年之久後,其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他肯定自然是物質的客觀實在,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靈魂和肉體的統一,唯物地闡述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他認為人是認識的主體,主體和客體通過感覺直接聯系達到統一,自然是可以被認識的,主張直觀的反映論。他的人本學對人的理解是抽象的自然人。他論證了宗教和唯心主義在本質上的聯系,提出唯心主義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學。在否定了過去的宗教之後,他試圖建立一種無神的宗教來宣揚超階級的愛。K.馬克思和F.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基本內核」,建立了科學的、革命的辯證唯物主義,因此費爾巴哈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之一 。馬克思、恩格思對費爾巴哈有很高的評價。馬克思說:「和黑格爾比起來,費爾巴哈是極其貧乏的。但是,他在黑格爾之後起了劃時代的作用,因為他強調了為基督教意識所厭惡而對於批判的發展卻很重要的某幾個論點,而這些論點是被黑格爾留置在神秘的朦朧狀態中的」。

④ 巴菲特說過的名言:當你求助於上帝是

當你抄求助於上帝時,是因為你相信上帝的能力,當上帝沒有幫助你時,是因為上帝相信你的能力。這句話無疑是一句鼓勵人的話語,無論你是不是宗教信仰者。
以一個宗教信仰者的角度來理解,則是,無論身處何種境況,上帝始終與你同在。
以一個非宗教信仰者的角度來理解,則是,遇逆境當積極面對,相信自己能解決這一切的事情。
既然說到上帝,沒有信仰上帝的話也很難再深入這個問題。
但關於相信,這是一個共通的話題。
相信是一種神奇的力量,無論從哪裡獲得這種力量,以什麼樣的方式獲得這種力量,這力量都是神奇的。而且說到相信,通指美好的期待,願望。通常都是正面的,本性所使!所以,」相信「絕對是一件好事,一件無比美好的事情。沒有比這更美好的了。迪斯尼創始人,在迪斯尼樂園沒有建好的時候就過世了,當建好後他的妻子接受采訪,記者問到,你丈夫沒有見到迪斯尼建好的這一天,很遺憾啊,她卻回答:「不,他看到了」!這是非常有智慧的回答,因為她知道他丈夫深深地相信,相信就是一種看見,相信得越執著,看見得越清晰。
對未來的,不可見的事情能清晰的看見的人,是信心飽滿的人。
在不可見的事情上,滿懷信心,這樣的力量,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願你們能得著~

⑤ 上帝有哪些名言

有關上帝的警句
●如果上帝沒有必要為自己而存在,那麼多半是有人為版了人類的利益創造了權他(約翰·蒂洛森)
●假如上帝確實不存在,那麼就有必要創造一個來(伏爾泰)

●上帝的意志是無知的避難所(斯賓諾莎)
●對許多人來說,上帝只不過是供他們起訴的法院而已;他們用它來抗拒輿論對他們的過失的遣責(威·詹姆斯)
●一個人什麼樣,他的上帝也是什麼樣;因而上帝常常成為人們嘲笑的對象(歌德)
●人如果要得自由,便不可以有上帝(德國)
●人間的絕境是上帝的良機(英國

⑥ 關於上帝的哲理名言

上帝把所有人都騙了,其實地獄才是最美的,佛知道真相,所以佛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⑦ 上帝只會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這一名言出至哪個國家的何人

你這句話不知道是何人杜撰出來的,有一句話可能是它的原句:十七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數學家笛卡爾說過: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⑧ 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必將為你打開一扇窗 這句話是不是名人名言么我媽說是聖經裡面的...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為你開了另一扇窗,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我們應專該屬辯證的看待這句話(不是聖經裡面神的話,我覺得是海倫.凱樂的 )。

一個人的得與失,是守恆的,在一個地方失去了一些,就一定會在另一個地方找回一些。就像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人生,必然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許多坎坷。我們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有積極的態度面對,並全力以赴去解決,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走出陰霾。

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與其在關著的門前留連忘返,不如去開著的窗外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

⑨ 尼采關於上帝的名言

發瘋和去世
在1889年1月3日,尼采開始顯露出一些精神狀況不穩的徵兆。有一天在義大利都靈街上引起公眾騷動後,尼采被義大利警方帶回。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至今已無從得知,經常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尼採在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見一匹馬被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難的兄弟啊!」,接著便癱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有一幕便是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看見馬匹遭到鞭打的場景。

「上帝已死」是德國哲學家尼採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出現了三次,後來又在其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上帝已死」是尼采最常被誤解的名言之一。

解釋「上帝之死」並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釋,尼采並不是說上帝在形而下的層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達的是,上帝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道德標准與終極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現存道德標準的危機,因為「當一個人放棄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觀從自己腳底下抽出來。這種道德觀完全不是不證自明的……當對上帝的信心這種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時,整個信仰就崩潰了:人的手中可以什麼都沒有。(當一個人對基督的信仰被人推翻時,這個人就把他們自己那一套基督教的理念翻出來反駁。這種證明的方法只是自圓其說……信仰上帝,這個基督教中心思想被徹底打破的一刻,本身基督教思想就是架空的了——換言之,這些人已經沒有一點可以使用證明自己的教義的東西留下了)」

上帝之死是說明人類再不能相信這種宇宙秩序的方法,因為他們已經無法識別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認為,上帝之死不單對人對宇宙或物質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絕對價值——不再相信一種客觀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個個體都包括在內。這種絕對道德觀的失去,就是虛無主義的開端。這種虛無主義令尼采盡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類基本價值的方法。意思是,尼采找尋的是比基督教價值更深入的宇宙觀。

尼采相信,大部份人都不認同(或拒絕認識)「上帝已死」這種觀念,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都有深層的恐懼或憤怒。所以,當這種死亡被廣泛認識之時,他們會覺得十分痛苦,然後虛無主義變得猖獗,而且相對主義會在人類社會中成為法律——所有事物都是被許可的。這是尼采認為基督教相當虛無的部份原因。對尼采而言,虛無主義是所有理想化了的哲學體系的必然後果,因為所有理想主義都有像基督教道德觀一般的弱點——沒有「基礎」。所以他形容自己為「地下工作者」,發掘地底下的通道。

《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尼採在這本書中對基督教的道德觀發起了論戰式的批判攻勢,後來世人將尼采視為是反基督教的狂熱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於這本書。在這本書里尼採集結了他在之前的作品裡對於基督教的各種批評,但改以一種諷刺的寫作風格表達他對於基督教倫理中奴隸道德腐敗了高尚的古羅馬道德的惡心和痛恨。

他舉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書、保羅、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軍,認為那些都屬於奴隸道德中的怨恨,認為基督教企圖鼓吹軟弱和不健康以犧牲掉那些更強壯的道德。

「 上帝愛世人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就是世人要相信他;誰不相信這愛,他就給誰投去凶神惡煞似的眼神,以示威脅!


在這樣極端的批判風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評耶穌基督以及其他許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徵,這本書也因此拋棄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對而言較為中立(雖然仍都很激動)的分析風格,轉而採取全然事實的論戰風格批判。尼采並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來:重新評價所有的價值觀。 例如, 尼采指出:

. . . . . . ' 4. 上帝存在的條件 :

「要是沒有聰明人,上帝本身也不能存在。」路德說過此話,說得在理;然而,「沒有愚人,上帝更不能存在。」這句話,善良的路德沒有說過!

血的真理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個教徒在他的神學論調被駁倒時,便會說這樣的話作為掩護︰「信教畢竟是件德行的事!」

殊不知在基督教最完美的時期,卻有慘無人道的宗教裁決所、殺人如麻的十字軍,這些都表明了, 用血來寫教義的殘酷性,而教義中地獄的信仰,更是一種不道德的信念。

—— 尼采 , 反基督

⑩ 關於上帝的英語名言

Adversity reveals genius; fortune conceals it. (Horace, ancient Roman poet)
苦難顯才華,好運隱天資。(古羅馬詩人 賀拉斯)

Almost any situation---good or bad ---is affected by the attitude we bring to. (Lucius Annaus Seneca, Ancient Roman philosopher)
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到我們對待處境的態度的影響。(古羅馬哲學家 西尼加 L A)

Although the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full also of the overcoming of it. (Hellen Keller, American writer)
雖然世界多苦難,但是苦難總是能戰勝的(美國作家 海倫·凱勒)

Rejoicing in hope, patient in tribulation. (John Kennedy, American president)
從希望中得到歡樂,在苦難中保持堅韌。(美國總統 肯尼迪 J)

Sweet are the uses of adversity.(William Shakspeare,British Playwriter)
苦盡甘來。(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I know only that what is moral is what you feel good after and what is immoral is what you feel bad after. (Ernest Hemingway, USA writer)
我只知道所謂道德是指你事後覺得好的東西,所謂不道德是指你事後覺得不好的東西。(美國作家 海明威.E.)

Morality is the herd instinct in the indivial. (German Philosopher)
道德是個人心目中的群居本能。(德國哲學家 尼采.F.)

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
如果送禮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貴重的禮物也會失去它的價值。(英國劇作家 莎 士比亞. W)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