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出塞前兩句那句詩名句

出塞前兩句那句詩名句

發布時間: 2020-12-29 04:50:04

⑴ 《出塞》(王昌齡的)的前兩句是什麼意思

《出塞抄》(王昌齡的)的前兩襲句是: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的徵人未回還。
賞析:「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

⑵ 出塞的經典詩句是哪一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⑶ 出塞前兩句詩表達的效果

出塞
(唐)王抄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次句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這兩句話既交代了背景,又表現出了詩人的悲憤。。

出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旨在寫涼州險僻,守邊艱苦。前兩句交代邊塞環境。。

⑷ 出塞前兩句詩暗示著什麼

出塞這個名字的詩有好多首吧?建議把原文帖上。
我所知道的一首是王之渙的《出塞》 ,上兩句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是這個嗎?

這是對景色的描寫,至於這首詩要表達的思想,主要是在後兩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特別說明一下:這里的「楊柳」指的是原來的一首笛曲《折楊柳枝》,引「留」「柳」諧音,故古人用《折楊柳枝》表達依依離別之情。

⑸ 出塞前兩句詩回憶了什麼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 「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工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古詩三首出塞的前兩句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內,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容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⑺ 出塞這首詩哪兩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崇高思想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的愛國憂民的思想。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⑻ 《出塞》(王昌齡的)的前兩句是什麼意思

王昌齡一首題為《出塞》,即出關。在唐詩中,一般用以表示出征,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

第一句:看看天上的明月,還是秦朝時候的明月;看看雄壯的關城,也還是漢朝時候的國防建築。 在這個從古到今景色不變的關塞中,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沒有回來。

第二句接著說:在這個從古到今景色不變的關塞中,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沒有回來。於是,詩人不免有些厭惡這種戰爭。他想,為什麼要很遠的走出國境去征伐胡人呢?如果有一位象李廣一樣的飛將軍,能堅守邊防,不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來侵略中國,豈不是可以使許多兵士免於死亡嗎?顯然,這是一首反對侵略戰爭的詩,寫得很含蓄,用「但使」、「不教」兩個詞語,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曾引起過許多爭議。王世貞以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詩說》)的詩句。吳昌祺以為這地方在秦朝還是明月照著的荒野,到漢朝便已有關城了。這都是從字面排列的呆講,把「秦時明月」和「漢時關」分為不相乾的兩部分。其實,詩人用「秦漢」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義只是說:這里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關城,都仍然和秦漢時代一樣。但他不能把詩句寫成「秦漢明月秦漢關」,這不成為詩,於是他改作「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是「秦」是 「漢」,這兩個字都代表一個抽象的概念;「古」,並不是要把明月和關分屬於兩個朝代,而是把「秦漢」二字分在二處作狀詞。這種詩句的修辭方法,稱為「互文同義」。盧綸有一首《送張郎中還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漢家郎」。張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漢以來古官名,詩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辭來造句。這可以說是唐人句法,宋以後就不見這樣的句子了。
第三句的「龍城」與「飛將」,注釋家也有許多意見。龍城是漢代匈奴的都城,大將軍衛青征伐匈奴,直搗龍城。但匈奴是游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都城。所謂都城,只是指匈奴各個部落首領所在地,或者說軍事主力所在。飛將軍是漢代將軍李廣,他駐防邊疆,匈奴人稱之為飛將軍,形容他用兵神速。這里是兩個典故的合用,「龍城飛將」只是說能打敗敵人的名將,並不實指某處某人。有些注釋者太拘泥於歷史事實,考證出龍城應當是盧龍塞,飛將應該是衛青而不是李廣,因為李廣與龍城無關。這樣講詩,真是「固哉」!試參看唐詩中用這兩個名詞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講。楊炯《從軍行》雲:「鐵騎繞龍城。」盧照鄰《戰城南》雲:「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沈佺期《雜詩》雲:「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虞世南《從軍行》雲:「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這幾位詩人都在王之渙以前。如果要把他們詩中的「龍城」確定在某一地方,那麼一會兒在雁門,一會兒在塗山。後來溫飛卿有詩雲:「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這個龍城,又在榆關外了。豈不是也很難解釋?「飛將」也是唐詩人常用的語詞,只是猛將、勇將的意思,不必牽扯到衛青或李廣,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聯系考索。賀朝詩雲: 「天子金壇拜飛將,單子玉塞振佳兵。」杜甫《秦州雜詩》雲:「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都和王之渙同樣用法

⑼ 出塞這首詩前兩句側重 ,後兩句側重

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萬里長徵人未還」,襲自隋代盧思道《從軍行》中的「塞外徵人殊未還」,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旬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將軍能百戰,不須天子築長城」,不過在使用的語匯上有所改變 。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

⑽ 出塞這首詩前兩句寫了什麼後兩句表現了什麼

需要什麼幫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