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西塞山懷古賞析

西塞山懷古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9 04:39:56

『壹』 劉禹錫: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全詩賞析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 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歷代評價:此詩頗受歷代評家好評,《唐詩鼓吹箋注》稱:首聯一雄壯一慘淡,後四句於衰颯中見其高雅自然,於感慨中見壯麗,是「唐人懷古之絕唱」。《絸齋詩談》雲:「太平既久,向之霸業雄心消磨已凈。此方是懷古勝場。」《一瓢詩話》雲:「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傑作,自然壓倒元、白。」俞陛雲《詩境淺說》:「余謂劉詩與崔顥《黃鶴樓》詩,異曲同工。崔詩從黃鶴仙人著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鶴事,一氣貫注;劉詩從西塞山鐵鎖橫江著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吳事,亦一氣貫注,非但切定本題,且七律詩能前四句專詠一事,而勁氣直達者,在盛唐時,沈佺期《龍池篇》、李太白《鸚鵡篇》外,罕有能手」。作品賞析:這首《西塞山懷古》詩,是劉禹錫於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由夔州調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經西塞山時,觸景生情,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感嘆歷史興亡的詩。此詩表面看是寫歷史變遷,世事無常,興衰難料之感,但若聯系當時藩鎮割據的局面和劉禹錫密切關注國事的心態來看,則可知懷古之意實因傷今,作者是在以古為鑒,警示時人:三國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歷史,唐王朝還算是個統一的大國,但各藩鎮擁兵自重已經多年,「四海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隱憂。「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兩句是對當年歷史的回顧。公元279年(西晉咸寧五年),司馬炎為完成統一的大業,下令伐吳。在東起滁州西至益州的遼闊戰線上,組織了數路大軍,向東吳發動了全面進攻。當時身為龍驤將軍的王濬,在益州造戰船,「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處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晉書·王濬傳》),此即詩中所言之「樓船」。船造好後的第二年,王浚帶兵從益州出發,沿江東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吳主孫皓的投降,從此東吳滅亡。詩人把這場歷時五個多月紛紜復雜的歷史過程全部刪去,只截取了王浚發兵和吳國滅亡這兩個開始與結束的場面,便集中概括了歷史的全部過程。「下」與「收」二字,連貫而成,相互呼應。前者表明王浚兵來之迅猛;後者寫出東吳政權覆滅之命運,冠以「黯然」,更見慘凄。「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是承上聯具體地寫出金陵政權「黯然收」的景況和原因。「千尋鐵鎖」是東吳在西塞山下江險磧要處的設防。它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表明孫皓政權盡管腐敗,但還是不願輕易失國,而進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當時的東吳,為防禦晉武帝的討代,曾在西塞山一帶築營壘,設江防,並用鐵鎖鏈橫截長江,以阻擋王浚的樓船。但王浚用木筏數十,上載麻油火炬,燒融了鐵鏈,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吳主孫皓舉「降幡」投降。從歷史上看,當時的東吳,非兵不多,將不廣,城不固,地不險。只因孫皓不修內政,荒淫誤國,致使「上下離心,莫為皓盡力」(《三國志·孫皓》),所以必然要導致「鐵鎖沉」「降幡出」的下場。這個歷史教訓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兩句是詩人觸景生情,對歷史上的興亡,發出傷心的慨嘆。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聳立,其下的長江在寒秋中滾滾東流。可是當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見了。「往事」二字,包蘊深沉,它指自東吳以後在金陵相繼建都的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些政權的滅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們總不接受歷史的教訓,在循環往復地因襲著前人的失誤而不自省。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具有政治家頭腦的劉禹錫,對這一點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積極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團,奮起改革時弊,力求挽救衰敗的唐王朝。可是殘酷的現實,使自己的願望不僅不能實現,反而使自己與集團其他諸人都屢遭迫害與打擊。所以這里的「幾回傷往事」,不僅有對前朝興亡的感嘆,也有對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訴。一個「傷」字,充分表現了悲痛之情。「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是全詩的主旨。詩人對往事的「傷」是根於當世的憂,傷往事是次,憂當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統一的局面,但是幾代皇帝都寵信宦官,排擠忠臣。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如詩人認為,這種情勢若繼續維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敗,重蹈歷史的覆轍。所以「今逢四海為家日」既是詩人欣喜唐王朝這個暫時還統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這個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壘蕭蕭蘆荻秋」大概將會成為唐王朝未來的真實寫照。後人會和此時的詩人一樣面對前朝的故壘遺跡,在一片秋風蘆荻的搖曳之中而傷心嘆喟。如此在內容上則深化了詩的主題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幾回傷往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西塞山懷古》一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真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鬱頓挫之感。

『貳』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賞析

這句詩意為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龍就成內為靈異容的水了。

詩人以仙、龍自喻。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淺,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品質不是他的背景決定的,而是他的才學與智慧。

(2)西塞山懷古賞析擴展閱讀: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創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駢體銘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贊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賞的思想。

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余韻悠長。

『叄』 西塞山懷古賞析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兩句是對當年歷史的回顧。公元279年(西晉咸寧五年),司馬炎為完成統一的大業,下令伐吳。在東起滁州西至益州的遼闊戰線上,組織了數路大軍,向東吳發動了全面進攻。當時身為龍驤將軍的王浚,在益州造戰船,「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處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晉書·王浚傳》),此即詩中所言之「樓船」。船造好後的第二年,王浚帶兵從益州出發,沿江東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吳主孫皓的投降,從此東吳滅亡。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是承上聯具體地寫出金陵政權「黯然收」的景況和原因。「千尋鐵鎖」是東吳在西塞山下江險磧要處的設防。它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表明孫皓政權盡管腐敗,但還是不願輕易失國,而進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當時的東吳,為防禦晉武帝的討代,曾在西塞山一帶築營壘,設江防,並用鐵鎖鏈橫截長江,以阻擋王浚的樓船。但王浚用木筏數十,上載麻油火炬,燒融了鐵鏈,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吳主孫皓舉「降幡」投降。從歷史上看,當時的東吳,非兵不多,將不廣,城不固,地不險。只因孫皓不修內政,荒淫誤國,致使「上下離心,莫為皓盡力」(《三國志·孫皓》),所以必然要導致「鐵鎖沉」「降幡出」的下場。這個歷史教訓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兩句是詩人觸景生情,對歷史上的興亡,發出傷心的慨嘆。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聳立,其下的長江在寒秋中滾滾東流。可是當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見了。「往事」二字,包蘊深沉,它指自東吳以後在金陵相繼建都的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些政權的滅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們總不接受歷史的教訓,在循環往復地因襲著前人的失誤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是全詩的主旨。詩人對往事的「傷」是根於當世的憂,傷往事是次,憂當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統一的局面,但是幾代皇帝都寵信宦官,排擠忠臣。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如詩人認為,這種情勢若繼續維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敗,重蹈歷史的覆轍。所以「今逢四海為家日」既是詩人欣喜唐王朝這個暫時還統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這個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壘蕭蕭蘆荻秋」大概將會成為唐王朝未來的真實寫照。後人會和此時的詩人一樣面對前朝的故壘遺跡,在一片秋風蘆荻的搖曳之中而傷心嘆喟。如此在內容上則深化了詩的主題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幾回傷往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西塞山懷古》一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真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鬱頓挫之感。

『肆』 求「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的賞析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2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3。

全部注釋

1.此詩又見李商隱集。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在長江南岸,即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
2.不與:若不與。
3.銅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銅雀台,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水經注·濁濟水篇》:"鄴西三台,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層百一間。"二喬:《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喬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裴注引《江表傳》曰:"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這一首七絕,是詩人借遺物而感興,引起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議論。此詩是一首詠史詩,詩篇的重心在後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寫法上純屬議論,對此古今評家均無異議。但詩人對歷史故實的議論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議論,而非為抽象評說,如此便使本來枯燥無味的歷史教訓極具可視性可可感性,並能使讀者深受其藝術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無窮。具體說,便是末句寫得尤為匠心獨運,作者以「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個生動場景告示讀者,若東風不與周郎方便,那麼將將會是吳敗魏勝,而不是吳勝魏敗的結局了。如此下筆,便叫形象性議論,便叫以點帶面,以具體寫抽象,這是文藝創作的一般性規律,大凡稍有文學修養的創作家和文論家都深諳於此。其次,本詩另一個重要手法便是角度新穎。大凡寫詠史詩,特別是同古跡有關的,詩人往往從形勝古壘入手,詠嘆物是人非一番,這樣的模式沿襲已久,至劉禹錫可謂到達頂峰。他的《金陵五題》《西塞山懷古》等均為這類詩作中不朽的名篇。但既為高峰,後人便難以超越,總不能步趨於劉禹錫之後,再寫與「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相同構思和句式的詩篇吧。杜牧在此詩中轉移角度,另闢蹊徑,盡拋前人窠臼,勇闖新路,以一把折斷了的戟頭為導引物,先將讀者的視線與思維拉回悠遠的歷史長河中,再去聆聽他的一番高論。這便是杜牧的聰明之處,也是他詠史詩高人一籌之處。此詩開端也是獨出心裁,與其它詠史詩相比,顯得新穎別致。最後兩句是全詩的重點,詩人從面落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議論在抒情中展開,這樣論史的寫法,又有新意,不落俗套。

此論兵之詩,立意奇特,不寫赤壁史實,卻以假設發言:若無東風助周郎,說不定戰爭的勝負就相反了。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歷史偶然論。而另一層深意,大約是杜牧自負深知兵法,認為周瑜當時之用兵,並無必勝的把握,就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若無東風,則萬事皆成徒勞矣。前人以為杜牧過分誇大了東風的作用。其實杜牧的見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戰爭的勝負,的確需要百慮而無一失,有一失則足以毀百慮。古今中外無數戰事是因一著不慎而導致滿盤皆輸的,這其實是極普遍的真理。

轉自網路知道

『伍』 西塞山懷古鑒賞題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際,劉禹錫由夔州任調往和州任,沿江東下,途經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時,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西塞山懷古》。
《西塞山懷古》在我們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綺麗的歷史畫卷。作者把特定的歷史情節和山川形勝的自然背景協調地組合在一起,並將秋色不露痕跡的塗抹在畫面上,造成了含蓄蘊籍的藝術境界,令讀者體會到了歷史家的嚴峻,政治家的敏銳,哲學家的深邃,文學家的傷感,揮就了一首傑出的詩章。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這句首聯,是劉禹錫給《西塞山懷古》這幅歷史畫卷選擇的第一個情節。
距離劉禹錫寫《西塞山懷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完成統一大業,下令伐吳,在東起滁洲(今安徽滁縣)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廣闊戰線上,以賈充為大都督,組織了數路大軍,向吳主孫皓發起了全面進攻。處於戰線最西端的龍驤將軍王浚,先於益州起造戰艦——「以木為城,起樓檐,開四齣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註:《晉書·王浚傳》]。史稱「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浚揮師於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東征,沿長江向孫皓的首府金陵挺進,並於同年三月在石頭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孫皓的投降。
這次戰爭歷時五個月,兵將之眾多,戰區之廣闊,戰役之復雜,殊為罕見。但在廣闊的背景和紛繁的歷史素材中,作者化復雜為單純,僅選擇了「王浚樓船」和吳主孫皓的投降地——金陵城來作描述。
金陵的「王氣」之說由來已久。秦始皇曾言「東南有天子氣」[註:史記·高祖本記],乃至後來的北朝詩人虞信[註:就是『虞信生平最蕭瑟』里的那個虞信,見杜甫《詠懷古跡》]在《哀江南賦》序中也曾提過「江錶王氣」之言。
因此,劉禹錫在《台城懷古》中也用「王氣」一詞來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權。他說:「清江悠悠王氣沉,六朝遺事何處尋。」由此引伸,《西塞山懷古》一詩中的「王氣」,則專指孫皓的政權。「黯然」一詞,極言孫皓失敗之慘,滅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樓船下益州」中的「下」字形成連續性的對照,彼一「下」,此即「收」。一個「下」字,可見王浚樓船順流直下,銳不可當的氣勢;一個「收」字,則綜括了孫皓腐朽政權土崩瓦解的形式。由此可見,僅在這兩個字上,工夫便下的很講究,確是錘煉精深,恰如其分的。

《西塞山懷古》歷史畫卷上的第二個情節是: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盡管史書上講王浚的軍隊「發自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無償、無相支抗」[註:《晉書·王浚傳》],但實際上,吳人還是進行了多次反抗。王浚就曾伐丹楊(今湖北秭歸),克西陵,占荊門、夷道(今湖北宜都),攻樂鄉(今湖北松滋),身經數戰。不過,這些紛雜錯綜的戰爭素材都被劉禹錫略去了。為了突出「黯然收」的含義,作者只選擇了被王浚用火炬、麻油燒融沉江的鐵鎖和孫皓的一面降旗,依然用的是化復雜為單純的手段。
從構思的角度看,這兩句是「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具體化、形象化。古人以八尺為「尋」,「千尋」極言其長。「幡」即旗,不言旗而言「幡」,寓貶義在內。「石頭」乃石頭城之省語。「千尋鐵瑣」是吳人於江險要沖處設置的障礙,表明孫皓的反抗。就孫皓而言,兵非不多,將飛不廣,地非不險,城非不固,但由於他內政不休,荒淫無道,連「剝人之面」、「鑿人之眼」的酷刑也在所不免,結果造成「上下離心,莫為皓盡力」[註:《三國志·孫皓》],因此「鐵鎖沉」而「降幡出」。其後,孫皓惶惶不可終日,企圖重整軍心,卻兵燹臨頭,為時已晚。並且,可嘆之處還在於,吳主孫皓縛手牽羊,卑躬歸降之後,曾就此事遭晉臣相詰,這位亡國之君竟還振振有辭,反倒指摘他人「奸回不忠」,意在為己開罪。
歷史學家言孫皓「積惡已極,不復堪命」[註:《三國志·孫皓》],可見「鐵鎖沉」而「降幡出」是歷史的必然。一「沉」一「出」,不僅見其失敗與滅亡之關聯,含蘊了深刻的歷史教訓,並且也為下聯的「人世幾回傷往事」作了鋪墊和准備。
方植之稱: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獨王浚一事」,又「無自己在詩內」,所以「無甚奇警甚妙」[註:《昭昧詹言》]。以至於後世有的本子索性改為「西晉樓船下益州」,實大謬也。實際上,方的這個說法是難以立論的。誠然,和西塞山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是很多的,但劉禹錫獨選王浚一事,卻有其深刻的寓意。我們知道,王浚雖不是西晉伐吳戰爭中的主力,但卻是一隻奇兵。他自西到東,縱橫數千里,直取石頭城,不失為伐吳戰爭中的風流人物。他的思路,甚至影響到了數百年後,唐憲宗時期的一件奇功——李愬雪夜襲蔡州,生擒魁首吳元濟之戰,以此才奠定了後世稱之為「元和中興」的盛況,前者彪炳青史,後者繼往開來,二者交相輝映,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把王浚作為抒寫的中心,不僅於突出興亡之感的主題有利,亦且增加詩章的傳奇色彩。此外,王浚伐吳是從四川到金陵,劉禹錫由夔州刺史任調和州刺史,也是從四川到金陵附近,兩人行經的路線相同,但二者的境遇卻完全相反——王浚完成了一代偉業,而劉禹錫則因為永貞革新的失敗則被長期貶官在邊遠州郡。
赴任途中,詩人身臨王浚東征舊地,即地懷人,因人感事,就事抒情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此可見,《西塞山懷古》於敘事上精心提煉和選擇情節,化繁復為單純,是完全從詩的結構和主題出發的,也是籍此為著眼點的,並沒有隨意性。正因為《西塞山懷古》的選材概括了歷史的因素和寄寓了個人的感慨,達到了言簡意賅,意在言外的藝術境地。因此後來有人說,「『王浚樓船』」四語,雖少陵動筆,不過如是」[註:①少陵.即少陵野老,杜甫別稱;②語出《峴佣說詩》]。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這兩句,既給這幅懷古的歷史畫卷勾勒出山川的背景,又在構思上起到了轉折作用,從歷史的敘述過渡到抒發眼前的感慨。「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看似平凡簡單,不故作驚人之語,所以有人譏為「平弱不稱」。其實,這兩句於沉痛中見豁達,在常語中含有綿延不盡之意,於藝術上是別具一格的。
出語中的「幾回」二字,富有典型的概括意義。三國以來,金陵的政治風雲,幾經變換。從吳到晉,又從東晉到宋、齊、梁、陳,大體都由於相似的原因而導致政權的更迭,歷史的深重教訓在往復成讖。劉禹錫深感於這一歷史教訓的現實意義,多次抒寫過自己的感慨。他的《金陵五題》、《台城懷古》、《金陵懷古》都表現了相似的主題。故此,詩中的「幾回」二字不僅囊括了晉吳更替的歷史感慨,且亦包含古人傷古人,今人傷古人,未來之人傷悼今人的普遍而深刻的意義。
正如杜牧所說:「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註:《阿房宮賦》]。具有政治家頭腦的劉禹錫,自然理解歷史興亡規律的反復,所以用「幾回」加以強調。其次,劉禹錫等永貞革新集團諸人曾奮起上書,清言弊政,其以王叔文為首,史稱「二王八司馬」。直言要『廢五坊,罷宮市,停羨余,出宮女,黜宦官,抑藩鎮。「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註:《劉禹錫集》]。
他們祈望挽救唐王朝的頹勢命運,建立自己的功業,可是,他們失敗了,劉禹錫被貶外任。十年後,他和好友柳宗元雖獲得了一次升遷的機會,卻又因為一首「詠桃」的小詩,見罪於權貴,導致劉貶連州,柳貶柳州[註:《新唐書·劉禹錫傳》]。此後,劉禹錫由連州而夔州,由夔州而和州,前後近二十載,始終鬱郁不得其志。這里的「人世幾回傷往事」,未嘗不在深沉的歷史感慨中寄寓了詩人自己那長期政治生涯的傷感在內。由此可見,「幾回」二字,確乎深沉感慨,筆力千鈞,「若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在其筆底者」[註:《詩學篡文》]。
對句「山形依舊枕寒流」,則將往事的追思懷念落實到詩人的立足之地——西塞山上。西塞山靠臨長江,說「山形枕寒流」,自是意料中的事。此處的「寒流」即江流,也就是『鐵鎖沉江』的江流。江流的湍急不息,象徵著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換。這樣既使出句的「幾回」有了時間上的布定,又把對晉吳的歷史感嘆延伸到現實中來。「依舊」二字,使得文氣貫通,造成出句和對句的渾然一體,強有力的補襯著「幾回」,既而突出了「傷往事」的深刻主題。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註:《劉禹錫集》],江山依舊,人事全非,這一「寒」字,把這句常語變得警策非凡。「寒」,固然是客觀的實感,即秋寒,水寒,誠為詩人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後的心寒,但更重要的卻是表現了歷史教訓的深刻嚴峻:誰放肆地嘲弄歷史,歷史就一定會無情的嘲弄誰,孫皓的「一片降幡」,即是有力的明證。因此,這個「寒」字兼有歷史和現實的鞭策警悚作用。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尾聯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將蕭然的秋色塗抹在歷史的畫卷上,來道出懷古之真情。至此,我們眼前所呈現的,是滔滔長江邊的西塞山上,往日殘敗的營壘依稀可辨,江水之濱的蘆葦動搖於蕭瑟秋風中,壯闊的背景中攙雜則悲涼的意味,傷感的詩情。此情此景與王浚滅吳的歷史相互結合,似有矛盾,似有關聯,使得讀者產生疑竇,而這疑竇又將啟迪人們的思索和回味,去追尋答案。
「四海為家」隱藏兩層含義。其一為:「四海為家」即四海一家,天下一統。借指李唐王朝的政治形式。中唐時期的唐王朝,被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勢力搞的尾大不掉,但在形式還依舊維持著統一的局面,故雲「四海為家日」。長慶年間的政治風雲特別令賢者憂慮——唐穆宗李恆窮奢極欲,寵信權宦,排抑諫官,賞罰無度,這一切都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另一方面,元和年間曾一度被平息的藩鎮勢力,又有興風作浪之勢。盧龍兵馬使朱克融率先發難,成德節度使王庭之緊隨其後[註:《新唐書·穆宗本紀》]。大唐王朝又面臨著四分五裂的危局。古人雲:「天子以四海為家」[註:《史記·高祖本紀》]。而穆宗李恆卻「荒宴,不以國事為意」[註:《資治通鑒》]。後來,不久前才上台的李湛,則又「視朝月不再三」,這怎麼能不使兼具政治家敏感和詩人憂悵情懷的劉禹錫憂心如焚呢?
其二為:劉禹錫自辭帝京長安,數十年來仕途坎坷,連遭遷調,倍感人世多舛,使這位弱冠之初就榮登廟堂的棟梁之才數度意冷心灰,早年間曾立誓要勵精發奮的一腔熱血,宏大志向,業已逐漸消磨——「四海為家」,亦暗指自身猶如飛絮浮萍,飄蓬無定,連將來的命運都如那滔滔江水,不知會奔向哪裡,斯情斯景,怎能不教詩人觸懷惆悵,百感齊集?
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政治局面,詩人站在揚子江頭,西塞山下,由衷感到唐王朝的前途彷彿眼前那動搖於蕭瑟秋風中的蘆荻,搖搖欲折,岌岌可危。於是,作者把「幾回傷往事」和「四海為家日」有機的聯系在一起,對歷史的追懷,對現實的憂慮,以及對自身遭遇不幸的傷感,一齊匯集心頭,形於筆底,巧妙地融入了「故壘蕭蕭蘆荻秋」的秋色之中。所以,清人汪師韓曾評論說:「履清時而依故壘,含蘊正靡窮矣」[註:《劉禹錫集》],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
需要指出的是,「故壘蕭蕭蘆荻秋」,既是道作者心中之情,又是繪眼前實景。從藝術上講,所謂「故壘」,不必有,亦未必無;不必是舊吳孫皓的故壘,亦未必不是舊吳孫皓的故壘。要知道,作者之意是用「故壘」來影射當下的藩鎮作亂,造成「履清時而依故壘」的意境,為「蕭蕭蘆荻秋」注入特定的政治內容。僅此,就排除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春恨」、「秋愁」、「憂傷嘆逝」之類的傷感,而融鑄起一種立意深遠的格調。上下兩句詩,在表意上一明一暗,相互映襯,使得「故壘蕭蕭蘆荻秋」具有廣闊而深刻的社會內容,進而形成為含蘊雋永的藝術力量。
劉禹錫所作的懷古詩,特別擅長於用寫景來造成一種含蓄的意境,表達深邃的思想感情,從風物中見真情,於單純中現復雜。他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註:《劉禹錫集》]中的那種六代奢華,風流雲散的興亡變幻之感,也只包融在一幅含意蘊籍的風景圖畫中,在詠懷的手法上和《西塞山懷古》有相似之處。
總而言之,《西塞山懷古》前四句總敘史事,提煉和擇選情節;而後四句則發懷古之幽,狀眼前之景,都能做到化繁為簡,卻又由簡見繁。全詩層層深入,落墨有秩,由遠及近,自淺見深;行文間利用有關詞句來關聯照應,使得整首詩章既作到結構嚴謹,又能如流水行雲,「不見艱難吃力」[註:《昭昧詹言》]。有一氣呵成之感。這首七律,通篇上下千年,縱橫萬里,立意深遠,含蘊靡窮。確有「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之妙[註:《一瓢詩話》]。
《唐詩紀事》中載——白居易、元縝,韋楚客與劉禹錫共會,論南朝興廢,各賦金陵懷古詩。而劉禹錫的「王浚樓船」一蹴而就,率眾先成,白居易看後雲:「四人探驪龍,子先獲珠,所余鱗爪何用?」是以餘人皆輟筆——此論,對於這首《西塞山懷古》而言,應當說還是很有見地的。

『陸』 關於下首詩的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主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里,難免染上凄涼、傷感的色彩。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於是王勃便漫遊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後,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遊宦在外,也不怎麼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後,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後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又說:「憂思成疾 ,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作開創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在《戲為六絕句》里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說那些嗤笑「四傑」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傑」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傑」的推崇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並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朴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余、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於感傷。但並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遊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並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後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於悲傷。這樣寫來多麼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柒』 西塞山懷古賞析

《西塞山懷古》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作品。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回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國家答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於人的思想;後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全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事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鬱頓挫之感。

『捌』 詩歌鑒賞

1、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句,承上啟下,把讀者的思想從歷史的悲哀中掙扎出來,回版到現實,概權括了整個南朝三百餘年政權頻繁更替的歷史,具體說明失去人心,不與民為善的必然後果。
2、「今逢四海為家日」句宕開一筆,以褒獎的口吻贊美當世。通過古今對比,詩人深感大唐二百餘年統一基業的彌足珍貴。另外,詩人歌頌「四海為家」,表現了他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立場。
3、「下」字置於「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種浩浩盪盪、居高臨下的進軍氣勢,同時也為下文寫吳國的敗亡埋下了伏筆。「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吳國軍隊聞風喪膽的情態,又預示吳國走向失敗的必然命運。

『玖』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中為什麼說作者對史料的選擇,剪裁頗為精審 鑒賞

詠史懷古,可以擇取的六朝舊事不少,而作者在眾多的史實中選擇了王濬攻滅版東吳一事,這是值得尋味的權。首先,東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都建都於金陵的朝代,東吳是第一個;而六朝的相繼覆亡,東吳也是首當其沖。按說,東吳的滅亡,已給後人留下了足以記取的沉痛教訓,然而,東晉以來的南朝各代君王卻對此熟視無睹,相繼走上了覆亡的道路。因而,選取這一史實,不僅揭示了東吳滅亡的原因在於「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更揭示出了六朝相繼滅亡的原因還在於歷代君王不懂得記取教訓。其次,當年吳主孫皓為阻擋晉軍東進,曾以鐵鏈橫鎖江面,並在江中暗置鐵錐,企圖依據長江天險苟延殘喘。結果王濬用木筏沖走鐵錐,用火炬燒毀鐵索,直取金陵,孫皓被迫投降(事見《晉書?王濬傳》)。這是一個憑借山川形勢負隅頑抗而終究滅亡的典型事例。以此為據,一則可為「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觀點提供有力的佐證;二則可為當時割地稱雄的藩鎮提供歷史的警戒,令他們懸崖勒馬。真可謂用心良苦。

『拾』 1離別詩+賞析

2、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3、琵琶行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4、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下闋)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5、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桔柚香,江風引雨入船涼。
憶君遙在瀟湘上,愁聽清猿夢里長。
6、寫情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7、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 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8、江陵愁望有寄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9、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0、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1、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12、謝公亭 李白
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13、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14、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一作"蜀川".城闕指京城長安.三秦:今陝西省關中地區,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後,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比鄰: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里化用其意.
【簡析】: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後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作者小傳】:王勃(649-676)字子字,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稱"初唐四傑".他們力求擺脫齊梁艷風,擴大詩歌的題材,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鬱不平的憤慨.有《王子安集》.
16、《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詩題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陽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潤濕.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自古赴西北邊疆的要道.
【簡析】:這首詩語言朴實,形象生動,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別之情.唐時即被譜成《陽關三疊》,歷代廣為流傳.
17、《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釋】:芙蓉樓:據《一統志》載:"芙蓉樓在鎮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晉潤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清代,在王昌齡謫居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也建有芙蓉樓.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鮑照《白頭吟》中"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句意.
【簡析】:這首詩令人千古傳誦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壺",表白了自己永遠純潔無瑕的心.
【作者小傳】: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詩擅長七絕,被稱"七絕聖手".能以精煉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情致,意味渾厚深長.其邊塞詩很著名.有《王昌齡集》.
18、《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1]煙花三月下揚州.[2]
孤帆遠影碧空盡,[3]唯見長江天際流.[4]
【注釋】:之:去,往. 廣陵:揚州. 意思是: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1]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西辭:辭,辭別.西辭,由西向東行.
意思:作者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了.
[2]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下:順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 直下到揚州去.
[3]孤帆:單獨的一條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盡:沒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隻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際:天邊.
意思:只看見浩盪的長江水,滾滾向天邊流去.
【簡析】:這首送別詩,大約寫於開元二十年(732)前後.詩人的摹景寫情,出語不凡,使人贊嘆!第三四句既是寫景,更是寫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長江水永遠流在心中.
20、《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1]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注釋】: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簡析】:這是天寶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輪台寫的一首送別詩.營中送別,大雪紛飛,這是一個很特異的環境.詩人以奇特的比喻,豐富的想像和對實景多層次的描繪,使人感到充滿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見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讀者心中.
【作者小傳】:岑參(715-770),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刺史,卒於成都.長於七言歌行.所作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有《岑嘉州詩集》.
第四節 宋人送別詞
21、《雨霖鈴》[1]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2]
都門帳飲無緒,[3]留戀處,[4]蘭舟催發.[5]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6]
念—去去千里煙波,[7]暮靄沈沈楚天闊.[8]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9]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10]
【注釋】:[1]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後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八句,仄韻.
[2]驟雨:陣雨.
[3]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4]留戀處:一作"方留戀處".
[5]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後用作船的美稱.
[6]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7]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8]暮靄:傍晚的雲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9]經年:一年又一年.
[10]風情:男女戀情.
【簡析】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於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
柳永在詞史的地位:柳詞在題材方面不局限於士人的情感,時見市井氣息,在詞的描寫內容方面有所拓寬;柳永在詞調使用方面多有嘗試(宋詞調 880,柳用百餘),尤致力於慢詞,善在文字轉折處用強有力的仄聲字,用來承上啟下,成為語氣轉換的樞紐,讓人有"潛氣內轉","搖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渾然一體,豐富了詞的形式體制;柳詞長於鋪敘,白描,語言清新自然,在寫作技巧方面都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傳情自然真摯.
22、《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釋】:侯館,能遠望之樓.熏,香氣.平蕪,平坦草地.
【簡析】:歐陽修的意義:一代儒宗(詩文言志)而致力於娛賓遣興的小詞(詞以抒情),有開創風氣之功;歐詞成花間詞之餘風,於詞藝提高有貢獻.
23、陳亮【水調歌頭】
送章德茂大卿師虜
不見南師久,謾說北群空.
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
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
且復穹廬拜,會向篙街行.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
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
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注釋】:謾,無理,輕視.北群空,謂沒有良馬,借喻沒有良才.當場只手,猶言獨當一面.篙(gao稿)街,漢時長安城內少數民族及外國使者居住之所."堯之都"三句謂中原地區是堯舜禹傳下來的神聖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氣.赫,火赤貌.
【評析】:此詞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著強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勝信心的詩詞.不見南師久兩句-長久不見南宋北伐,不要以為宋朝就沒人(才)了.當場只手兩句-稱贊章德茂能獨當一面,是個傑出的使節.自笑三句-以黃河之水不變東流方向來勉勵章德茂為國爭光.且復穹廬拜兩句-現在姑且向金主低頭,他們早晚會被宋朝消滅.藁街-長安城內,外國使者居住地.陳湯斬郅支單於,奏請:"懸頭藁街蠻夷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於中兩句-其中一定會有以向異族稱臣為羞恥的志士.萬里一句-感嘆金人佔領地域的廣闊.千古英靈-泛指古代締造祖國,保衛祖國的英雄人物.
【作者小傳】:陳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積極的處世精神,一生沒做過官.他對寫作的意見是:大凡論不必作好言語,意與理勝,則文字自然超眾.故大手之文,不為詭異之體,而自然宏富;不為險怪之磁,而自然典麗.奇,寓於純粹之中,巧,藏於和易之內,不善學文者,不求高於理與意.
24、張元干【賀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注釋】:待制,皇帝的侍從官.新州,治所在廣東新興縣.神州,古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此指中原地區.畫角,號角上塗了彩色,故稱畫角.底事三句謂:為何會天崩地塌,洪水泛濫,萬落千村,狐兔成群呢九地,九州之地,意謂遍地.狐兔,此以喻敵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詩:"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難訴,一作"如訴". 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稱斜漢,即天河.萬里江山,胡銓受貶的遠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張司業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此指與胡聚會的往事.雁不到,謂書信難通.相傳北雁南飛,止於衡陽.懷今古,懷古傷今.金縷,【賀新郎】詞調的異名.
【簡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詞曲類》贊曰:"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
【作者小傳】:張元干(1091-約1170),也作張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詞風豪放,為辛派泀人之先驅.著有《蘆川詞》,《蘆川歸來集》.
25、辛棄疾【木蘭花慢】
席上呈張仲固帥興元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
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落日胡塵位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
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
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注釋】:劍指三秦:指劉邦佔領三秦事.追亡事,指蕭何追韓信事.一編書是帝王師:《史留侯列傳》載張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書《太公兵法》示張良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小試去征西謂,張仲固西行任興元帥只是小試其技.車輪四角,陸龜蒙《古意》:"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車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帶減腰圍,《古詩》:"思君令人老,衣帶日已緩."
第四節 送別詩詞常見意象
意象:詩詞中常用以傳達詩人或詞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對穩定的物象或圖景.
長亭,南浦,楊柳,美酒
此外又如:殘陽,西風,畫角,鷓鵠,春風,秋月,落葉,殘紅,敗荷,江水,細雨,秋蟬 蘭舟
第四章 詠史懷古詩詞論析
第一節 詠史懷古詩詞的含義和歷史淵源
詠史懷古詩詞:表面在"歷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卻在借古諷今,所謂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磊.
詠史懷古詩的藝術特徵:"詩"與"史"的結合:文學性(虛)與歷史性(實)的統一;"詠史"與"言志"的結合:對現實政治的強烈關注;"古"與"今"的結合:多維的時空組合,今—古——今
第一首文人五言詠史詩:東漢班固《詠史》
26、左思《詠史》八首
詠史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注釋】:鬱郁:草木茂盛貌.離離,下垂貌.世胄(皺):高門貴族的子弟.金張:匈奴人金日磾(低),張安世均為劉徹貴臣,其後代數世為官.珥,這里作插解.貂,冠上作裝飾用的貂尾.
第二節 唐代詠史懷古詩
初唐詠史懷古詩:陳子昂.盛唐代表作家為王維,李白,杜甫,如李白《登金陵鳳凰台》,杜甫《蜀相》,《八陣圖》.中唐劉禹錫《烏衣巷》,《西塞山懷古》,白居易《長恨歌》.晚唐李商隱,杜牧
燕昭王陳子昂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注釋】:萬歲通天二年(697),武後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 剴切陳詞,反遭貶斥,徒署軍曹.作者有感於燕昭王招賢振興燕國的故事,寫下了這首詩歌.燕昭王,是戰國時並國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執政後,廣招賢士,使原來國勢衰敗的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且打敗的當進的強國-齊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時,梁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親師事之."黃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築.昭王置金於台上,在此延請天下奇士.未幾,召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昭王親為推轂,國勢驟盛.以後,樂毅麾軍伐齊,連克齊城七十餘座,使齊幾乎滅亡.
詩人寫兩處古跡,集中地表現了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主風度.從"登"和"望"兩個動作中,可知詩人對古人何等嚮往!當然,這里並不是單純地發思古之幽情,詩人如此強烈地推崇古人,是因為深深地感到現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著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抒發了世事滄桑的感喟.詩人遙望黃金台,只見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長滿了喬木,當年置金的台已不見,燕昭王到哪裡去了呢這表面上全是實景描寫,但卻寄託著詩人對現實的不滿.為什麼樂毅事魏,未見奇功,在燕國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呢道理很簡單,是因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這兩句明謂不見"昭王",實是詩人以樂毅自比而發的這牢騷,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作品雖為武攸宜"輕無將略"而發,但詩中卻將其置於不悄一顧的地位,從而顯示了詩人的豪氣雄風.作品最後以弔古傷今作結:"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詩人作此詩的前一年,契丹攻陷營州,並威脅檀州諸郡,而朝廷派來征戰的將領卻昏庸,這怎麼不叫人為國運而擔憂因而詩人只好感慨"霸圖"難再,國事日非了.同時,面對危局,詩人的安邦經世之策又不被納用,反遭武攸宜的壓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這"驅馬復歸來",表面是寫覽古歸營,實際上也暗示了歸隱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結束了對契丹的戰爭,此後不久,詩人也就解官歸里了.
【簡析】:這篇覽古之詩,一無藻飾詞語,頗富英豪被抑之氣,讀來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應麟《詩藪》說:"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陳子昂的這類詩歌,有"獨開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題材:五言絕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1.賦得:借古人詩句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南朝梁元帝《賦得蘭澤多芳草》詩是現存較早的"賦得體"詩。而"賦得體"之大興是在唐代,以後歷代沿用。試帖詩比一般的賦得體要。

夠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