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絕句論文
Ⅰ 曾志南的絕句賞析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南宋•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內雨,吹面不寒容楊柳風。
【注釋】: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譯文: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Ⅱ 課外古詞15首及賞析論文
簡要分析:意象、情感、技巧與名句。
1、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樂府詩,用「神龜」「螣蛇」作比,突出老驥之志,烈士之心,表現詩人千里之志。
2、過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綠樹」兩句寫農村優美風光,「開軒」兩句寫農家勞動生活。詩人充滿了歸自然的情趣。
3、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古寺沉睡,禪房幽靜,禪意深遠,使人心靈沉靜,俗念盡除。最後一句以動襯靜。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和「不如歸去」的子規入詩含飄零離別之恨在內,渲染凄苦哀愁的意境;次句敘事中抒情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最後兩句所表現的藝術境界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時相望不相見,願逐月華流照君」句相似。
5。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巴山夜雨之景,深沉難言之離情。設想未來相逢,再訴今日之離情。「巴山夜雨」成了離情的代用語。
6、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夜泊秦淮之景,抒憂國之情。全詩以敘事帶出議論,但議論並非指向歌女,而是指向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上層人物。
7、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詞酒亭台小園香徑之景,抒傷春感時之情。但感傷情緒並不濃郁,只是閑愁而已。「無可」兩句情致纏綿,音調諧婉,對仗工整,宛如天成。
8、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用下山之行不易,比喻人生的普遍道理:一山放過一山攔。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9、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
暮色蒼茫,泛舟誤入藕花深處,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意境的新奇感,描述的婉曲性以及語言的通俗化。
10、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用「方塘」比書,天光雲彩都倒映出來,因為有源頭活水。比喻知識越多越心如明鏡。池塘活水如明鏡清澈見底,這一境界,與一個人在學習中對一難點豁然貫通有類似的地方。所以詩句表面看來是寫景,實際上是用景物作比喻。
11、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此詩反映詩歌創作貴在創新的主張。世人常用後兩句來贊美人才輩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換舊人。
12、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山,竹,日,鳥,雲,窗,描寫了山中有趣的生活,表現詩人閑適心情。語言清新自然, 生動形象。
13、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獨自彈琴與明月相伴的情景。以優美高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詩中沒有特意地去描寫景色,而著重寫了人在竹林里的活動。
14、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連用五個地名精巧的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
也有思鄉的情懷。全詩意境優美,風致自然天成。「君」一指友人,二指峨眉山月。
15、春夜洛陽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人通過寫客居洛陽的夜晚,聽抒寫離別行旅之苦的《折楊柳》曲調,勾起的思念家鄉和情人之情。「楊柳」即《折楊柳》,漢樂府古曲,內容多敘離情別緒。
16、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全詩記敘了詩人遠涉邊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思鄉懷親之情。用語自然本色韻味醇厚雋永。
17、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從詩人創造的澗邊幽草水急舟橫的意境中,傳達出一種悠閑恬淡心情。最後兩句以飛旋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18、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全詩重在敘事,前二句言過去之盛,為下文鋪墊;後二句寫現實之衰,抒發無情感慨。全詩並無直接抒情之語,但時世之凋敝喪亂與人生之凄涼飄零,卻盡寓其中。
19、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題為送人,實為寫景:暝色蒼蒼,晚鍾陣陣,一抹斜陽,幾重青山,詩中有畫。表達詩人不遇卻閑適失意卻淡泊的情懷,即景抒情。靈澈,唐代著名詩僧。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20、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黃梅時節的一個雨夜,夜深人靜,蛙聲陣陣,伴著油燈,敲著棋子,寂寞的等著客人。詩用對句寫景,富有時令與地方特色。
21.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作者借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發出時光易逝生命短暫的感嘆,鼓勵人們緊緊抓住隨時間飛逝的生命,奮發努力,趁少壯年華有所作為.全詩觸景生情,由情入理,帶有人生哲理.
22、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全詩描寫了蕭瑟恬靜的秋天黃昏的景色,詩人目睹放牧打獵的各自隨願而歸的情景,不禁懷念起古代採薇而食的隱士.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
23、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秋風乍起,樹葉飄零,大雁南飛,詩人站在長江邊上遙望雲端,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看到孤帆從天邊駛過,勾起乘船返鄉的念頭.然而江水漫漫,試問路在何方?全詩情景交融,言淡而一遠.借蕭索的秋景,寫出科舉異地時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以及面臨隱居與從政的抉擇時的迷茫心情.
2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前四句描繪洞庭湖的壯麗景象,寫得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後四句抒寫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對方援引的心情,以"垂釣者""羨魚情"設喻作結,收到了委婉達意的藝術效果.
25、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前四句抒寫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後四句描繪簦樓所見,烘托思鄉之情,視野開闊,抒情真摯.
2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前兩聯記送別地的精緻和送別的事.第三聯以浮雲孤飛,來去不定,喻遊子之心;落日將下,依依不捨,喻故人之情.末聯借馬鳴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
27。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上詩情到碧霄。
前兩句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全詩議論抒情與寫景相結合,寓意深刻,形象鮮明.准確鮮明的詞語"勝,排,引"等,使意境深遠,充分體現出物我合一的意境特徵.
28、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本詩描寫了深秋時節,霜降林空之時,在魯山中旅行時所見的種種景象,其興致之高,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表露無疑.全詩語淡意遠.
29、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上片描寫清新的春景,下片議論抒情,由寺前西流溪水,聯想到人生也可老當益壯.全詞充滿積極樂觀的情緒.
30、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盡管年老體衰,閑居鄉下,卻仍然盼望著為國盡力.顯愛國情深.在表現手法上,詩人採用了"寄情於夢"的寫法.
31、贈從弟 劉楨 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贊美松柏嚴寒不凋的品格,勸勉從弟。文字平實,風格古樸。《贈從弟》共三首,分別以萍藻,松,鳳凰比喻從弟的品格。從弟,堂弟。
3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本詩一改送別詩的悲涼哀怨,表達一種豪邁開闊的意境。手法嚴謹,起承轉合清晰明了。起句寫景,拓開詩人曠達的胸懷;承句寫送別的心情,感傷之意溢於言表;轉句一改離別的凄婉,成為名句;作結,慰人自慰,淋漓盡致的表達作者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
33、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時空無窮,人生有限。而詩人懷才不遇,獨立於悠悠天地之間,孤獨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幽州台即燕昭王當年的黃金台遺址。
34、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先以清新明麗的寫景,點明送別的地點和時間,渲染離別的氣氛;(以樂景襯哀)再以敘述的口吻傳情的動作表達真摯的惜別之情。景美情真,辭顯意深,深受人們喜愛,以致後人為之譜曲一唱再唱,謂之「陽關三疊」。
35、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1—2寫虛度光陰報國無門的痛苦。3—5贊美主客的才華抱負。6句寫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7句寫出世的幽憤。全詩感情濃烈,筆勢奔放。
36、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前兩句描寫早春之景,體察入微寫出春雨春草的特點。後兩句議論,用比較突出早春的可愛。語言清新自然流暢,一改"韓孟詩派"奇崛險怪的風格,體現了韓愈詩歌特色的另一側面。
37、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詠嘆忠貞愛情。有離別之恨和相思之苦。頷聯體現愛情的堅貞,成為千古名句。抒情回環往復,深沉婉轉;雙關語及比喻象徵等手法的運用,形象貼切。
38、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上片寫庭院中的清幽景色,下片抒發詩人的「離愁」。亡國之君的哀之痛與思之切都含蓄的體現在這首詞中。
39、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登高望遠,壯志凌雲。展示出作者豪邁情懷。最後兩句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40、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上片寫鄉情,下片寫親情。語言明白如話,但極富生活情趣。
41、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敘事詩。描寫了丁壯婦孺辛勤勞作的情景,表達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自己沒有「功德」卻過著富足生活的愧疚。全詩用寫實手法,選取典型事件和人物來表現主題,語言簡潔,明白如話。
42、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前兩句寫詩人深夜未眠,望著庭院中迷人的月色,感受寥廓天宇斗轉星移。後兩句因聞鳴抒感。大地靜謐,蟲聲透進窗紗,感知生意盎然的春的氣息。
43、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選取具有山區特色的景物,並將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巧妙地組合在一起,運用聽覺視覺的感受,將旅人「早行」的情景,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故鄉的夢中之景與旅途之景形成鮮明對照,「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得到完美的表現。
44、卜運算元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描寫梅花重在體現梅的高潔和堅貞。托物言志,用梅花象徵自己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言堅貞自守的傲骨。
45、破陣子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嬴,笑從雙臉生。
用狀物法寫春景,春意盎然,清新朗潤。用白描法寫桑女,笑臉相迎,踏青鬥草,意趣橫生。將色澤,聲音,形態,面容融入一個畫面里,展示春景,使人如親臨其境一般。同時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機和青春的無限美好。
46、浣溪沙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通過攝取夏季農村生活的一個側面,繪成了一幅溫馨祥和恬淡和諧清新的圖畫。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的內容開拓了新天地,最後一句親切自然,餘味無窮。
47、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白日,香煙縈繞,喻愁思;半夜,玉枕寒涼,示獨處;以重陽為背景,喻佳節思親之意。全詞情景交融,設喻新穎,形象鮮明。最後三句,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尋味。
48、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上片寫景抒情,形勝依舊,往事悠悠。下片托古諷今,借頌揚孫權,暗含對不思恢復,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不滿。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
49、山坡羊 驪山懷古 張養浩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阿房一炬,當年繁華現在何等蕭索。巨大的反差,使詩人悟到世事無常,徒增悲嘆。最後兩句為警句,顯示一位封建文人對統治者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殘酷廝殺和奪取政權之後的奢侈行為發出的悲嘆。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醒世意義。
50、朝天子 詠喇叭 王磐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本曲以擬人的手法,諷刺了那些仗勢欺人,強取豪奪,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
51、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描寫一位書生從軍邊塞,抵禦外患的全過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剛健,慷慨激昂。三聯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第三聯寫戰斗,用景物描寫進行烘托。
52、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全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運用豐富的想像,展示自己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獨,也表現了詩人放浪形骸,狂盪不羈的性格。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自得其樂,背面看,極度凄涼。
53、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寫詩人回羌村父老鄉親攜酒慰問的情景。既有深摯的謝意,又有對動盪時局的悲嘆。詩句感情起伏較大,由前者的答謝作歌,到結尾的「四座淚縱橫」,掩卷而情不自已。
54、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作者登高抒懷,囊括天地,縱論古今,把自然景物,國家災難與個人情思融在一起。語壯景闊,借古喻今。
55、走馬川行奉送走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血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此詩首句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後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詩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節奏明快,音韻多變。
56、左遷至藍關示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本詩是一首政治抒情詩。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塊。首聯直言獲罪的原因;頷聯表明自己忠心而被貶的抑鬱;頷聯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國事;尾聯與侄孫相告。氣勢壯闊,筆力雄健。
57、望月有感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全詩意在寫經戰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以白描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頸聯比喻形象貼切。
58、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全詩用誇張的手法,戰斗場面凝重而慘烈,突出了將士們的高昂士氣和愛國熱情。
59、卜運算元 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詞首比喻別出心裁,反意創新。通過「送春歸」和「送君歸」,巧妙的把「惜春」與「惜別」聯系在一起,既是對友人的祝願,又表現詩人的美好情懷。
60、別雲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本詩抒發了對國破身亡的悲痛和毅然抗清的堅定意志,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熾熱的愛國熱情。語言簡潔明快。敘事上,由遠至近漸次推進;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層加深
已回答
望採納
Ⅲ 絕句 杜甫 賞析
山花正當盛開,火紅爛漫,富有生機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回在鏡框里答的風景畫,濡飽墨於紙面,施濃彩於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麼綺靡,多麼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Ⅳ 賞析一下這首詩歌的藝術手法《絕句》
側面襯托的藝術手法
表現了春天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特徵。
下面的對你的理解應該會有幫助
從寫作技巧來看,這首詩一句一景,既有一二句的粗筆勾勒,又有三四句的工筆細描,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構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生機勃發的初春景物圖,極富詩情畫意。
【注釋】
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
鴛鴦:一種水鳥,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賞析】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的這首五絕,四句兩兩相對,平朴如話,因此有人認為跟小孩子對對子沒有什麼區別(參見《鶴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很能引發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並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甦,萬象更新。清風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徵。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並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後二句則是工筆細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
但這首五絕之妙並不止於「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麼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像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於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反復誦讀此詩,你也會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此詩的成功不但在於作者善於觀察物象,更在於作者善於體察物情。前人或謂杜甫這首詩「與兒童屬對何異」。無非譏其造語平淡,未在追奇獵怪上下功夫,殊不知,這正是功力老到之處。周紫芝《竹坡詩話》雲:「作詩到平淡處,要似非力所能。」蘇軾也說:「大凡為文……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兩句話用來評價杜甫這首五絕,至為恰當。
【理解】:春天暖烘烘的太陽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麗景象,春風吹送著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發出的芳香。凍土融化,土地濕潤,燕子正繁忙地飛來飛去,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溪邊的沙洲上靜睡不動。分享給你的朋友吧:i貼吧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人人網豆瓣MSN
對我有幫助
10
Ⅳ 杜甫的絕句的賞析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漫江碧波盪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
在這首詩里,作者,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
Ⅵ 《絕句》(唐 杜甫)的賞析
這首詩,全景式的描繪春天色彩斑斕的景象:和煦的春光、醉人的春風、碧綠的江水、青翠的回群山、紅答花、綠草、燕子、鴛鴦、綿軟的泥土、被曬暖的沙灘;景觀有遠有近、小動物有動態有靜態。作者把這一切和諧的組合在一起,用詞貼切,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深為後人稱贊。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前兩句總寫春天美麗的風光。春天的日子長樂,陽光整天照耀著,山水顯得十分明麗;和煦的春風送來陣陣花草清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後兩句寫春天的小動物。春雨濕潤了泥土,燕子回來了,忙著銜泥銜草築巢;春天的太陽曬暖了沙灘,鴛鴦舒舒服服的在上面睡懶覺。這里,勤快忙碌的燕子與慵懶悠閑的鴛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各不相同的情態。
Ⅶ 求杜甫《絕句》的賞析
1、第一首:
就詩中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草堂的安適心情,也是詩人對初春時節自然界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的歡悅情懷的表露。
這首五言絕句,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全詩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緻,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2、描寫早春景象。四句詩描繪四幅圖景,分開來如四扇條屏,合在一起又組成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
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詩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全詩對仗精工,著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四句詩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
(7)賞析絕句論文擴展閱讀:
全詩的意思:
1、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唐代杜甫《絕句二首》
譯文: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濕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代杜甫《絕句四首》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Ⅷ 絕句的賞析50
賞析一:
杜甫世稱杜少陵,湖北搬到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聖」、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七言絕句不多,然而這一首卻是中國最流行的小詩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卻又深含了詩人的審美理想,極受文人學者所推許,可說是以俗為雅,雅俗共賞。這首詩是杜甫廣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時寫的,是杜詩寫景的佳作。四句詩一句一景,兩兩對杖,寫法非常精緻考究,但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雕琢,十分自然流暢。《唐宋詩醇》:「雖非正格,自是絕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而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賞析二: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唐朝詩人杜甫寫的《絕句》。全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伯東吳萬里船。
杜甫晚年,住在西郊的浣花溪旁。這一天,風和日暖,天朗氣清,他閑坐在草堂里,透過窗口和門口欣賞世界的景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
意思是:只有兩個黃鸝,各自占據一株青青楊柳的梢頭,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聲泣語,比誰唱的歌動聽。水邊上的沙灘上,那裡正有一行白鷺展翅起飛,向高高的藍天忘記翩翩而去,他們雪白的身影映著碧藍的晴空,顯得十分瀟灑,優美。
這首四名小詩,句句都是寫景。遠遠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發生的,飛行的,靜止地,靜而欲動的,紛然呈現在草堂周圍,與詩人共同組成一個多姿多彩、生動和諧的廣闊天地,寄託著詩人濃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對自然萬物、對祖國山河的無限深情。
賞析三: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
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擬題,乾脆以「絕句」為題。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
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
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見。用一「含」字,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
在江岸邊的船隻。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隻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
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隻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Ⅸ 賞析《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回答:
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內東吳萬里船。
這首容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Ⅹ 關於王昌齡邊塞詩的賞析論文
第二節 盛唐邊塞詩人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
初盛唐以來,由於國勢強大,軍事力量雄厚,經濟基礎牢固,同域外少數民族政權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文人們有很多出塞的機會,或是從軍、或是游歷,遙遠陌生的邊塞不但不使人們感到荒涼可怕,反而刺激了他們的好奇心。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浪漫主義精神獼漫在初盛唐社會,不少著名的詩人都親歷過鐵馬秋風塞北的軍旅生活,如陳子昂、高適、岑參、崔顥、戎昱等人。充滿英雄傳奇色彩的塞外軍旅生活、雄奇壯偉的域外風物,都足以引起詩人們的創作興趣,於是從隋代的楊素、盧思道、薛道衡以來逐漸發展成熟的邊塞詩,在盛唐又出現了高峰,其中成就最突出的,當推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等。
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渤海蓨是漢代的行政區域,唐時已無渤海蓨,《舊唐書》本傳稱其為「渤海蓨人」,是以郡望相稱)。至於生籍,現已無法考知。雖然高適的祖父、父親曾經當官,但到高適的時候,家境已經中落。高適二十歲時,曾西遊長安。他自己說:「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梁宋非吾土……」(《別韋參軍》)他原以為憑借才華,可以一舉獲取功名,結果失望而歸。此後他北上薊門,漫遊燕趙,但也是「逢時事多謬,失路心彌折」(《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歸來之後,大約有十年間是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過著混跡漁樵」的落拓流浪生活,其間他也幾度外出。值得一提的是天寶四載(745),他和李白、杜甫邂逅於汴、宋之地,一起登臨懷古,把酒論文,傳為文學史上的佳話。天寶八載(749) ,因人舉薦,高適試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但因這個官職的「拜迎長官」、「鞭撻黎庶」(高適《封丘縣作》),他三年後便辭職不幹,不久入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安史之亂發生,高適跟隨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此後官運亨通,屢屢升遷,最後官封左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舊唐書》稱「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高適是盛唐重要的詩人之一。因為經歷的復雜,他的詩歌內容比較豐富。早年因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頓,他的詩多有自傷不遇之詞和急於用世之意。如「飄盪與物永,蹉跎覺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搖落傷懷抱,倚劍悲歌對秋草」(《古大梁行》)。高適的性格豪放不羈,杜甫曾稱他:「高生跨駿馬,有似幽並兒」(《
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殷璠稱他「性拓落,不拘小節」(《河嶽英靈集》),所以他青年時代就嚮往立功邊塞的生活:「倚劍對風塵,既然思衛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過邊塞生活的親身體驗。所以邊塞詩也是他早期創作的一個主要內容。高適仕途得意之後,詩歌創作數量不多,總體成就不如未達之前。
高適前期的邊塞詩多是來自他親身的經歷,是經過冷靜的觀察之後的有感而發,因此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反映現實方面比其他同時代的邊塞詩人遠為深刻,既表現了追求功名的昂揚意氣,又能夠抒發因直視冷峻的現實而產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詩壇他被推為邊塞詩的代表。
高適邊塞詩中最負盛名的《燕歌行》,是他開元二十六年(738),第一次北上薊門歸來以後的作品: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這首詩前有作者自序,明確表示此詩是為「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高適自己也有過邊塞生活的體驗,所以詩中的思想感情是多方面的。既有對守邊士兵浴血苦鬥、「死節不顧勛」的高尚品格、英雄主義精神的歌頌,又有對軍中苦樂不均、邊將不得其人的諷刺;既肯定男兒當建功立業,橫行天下,又同情戰爭給徵人思婦造成的痛苦。作者以高度的藝術技巧概括當時邊塞戰斗生活的廣闊場景以及各種矛盾。尤其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批判將帥驕奢荒縱,不恤士卒,是全詩的中心所在。此詩語言多用七言偶對,幾乎每四句一轉韻,平仄相間,音調鏗鏘,表達了詩人時而沈鬱、時而激昂、時而悲壯的心情,但給人的感覺不是形式的華美,而是沈至、渾厚、質實、雄健。
高適的邊塞詩,議論深刻,見解過人。如他的《塞上》詩,指出當時邊患的嚴重和朝廷對外戰爭的失策:「邊塵滿北溟,虜騎正南驅
。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臨此都。總戎掃大漠
,一戰擒單於。」他認為唐朝慣用的「和親」手段已經起不到羈縻強敵的效果,應該像漢時的李將軍那樣,迅速掃平殘敵,解除邊患。他的邊塞詩中,還經常出現對士兵英勇無私的愛國精神的贊頌,對他們艱苦生活的同情。除了《燕歌行》,這一類的作品還有《薊門五首》其四中:「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答侯少府》中:「北使經大寒,關山饒苦辛。邊兵若芻狗,戰骨成埃塵。行矣勿復言,歸歟傷我神。」
高適的邊塞詩還抒發了自己的壯志雄心以及懷才不遇的悲慨。如《塞下曲》中:「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他的理想就是塞上立功,身後揚名。但是現實是殘酷的,他在《薊中作》中又寫道:「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孫吳事」,指用兵之道。自己雖然有軍事韜略,無奈無人賞識,那些不學無術的將領,早已得到皇帝的封賞。
高適的邊塞詩多是五、七言古體,但一些以邊塞生活為題材的絕句也寫得境界闊大,風骨凜凜。如《送董大二首》之二:「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荒漠雪景,反而襯托出了英雄豪傑的不凡襟抱。《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詩把塞外雪夜寫得多麼明凈寥廓,一支《梅花落》曲子又把它點綴得絢麗如畫,而且情韻深厚。
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稱贊高適說:「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高適的詩多從現實出發,寫自己的真感情,真懷抱,或抒情、或議論,不是無病呻吟,不是矯揉造作,這是「多胸臆語」;而語言的質實有力,情調的豪邁雄壯,便是「兼有氣骨」的表現。這兩者相結合,形成了高適邊塞詩「尚質主理」、「悲壯沉雄」的風格特色。
和高適並稱為盛唐邊塞詩代表的是岑參。
岑參(約715-769),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和高適一樣,岑參的祖、父輩都曾有過顯赫的政治地位,但到岑參幼年時,家道已經中落,父親又早死,全憑他勤奮讀書,天寶三載(744),二十九歲時,應舉及第 ,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749)冬天,岑參第一次赴安西邊塞(今新疆庫車附近),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任職,兩年後回長安。天寶十三載(754)夏秋之際 ,岑參赴北庭邊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在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中供職,三年後東歸。因杜甫的舉薦,岑參入朝任右補闕,又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後轉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秩滿罷官,流寓蜀中,卒於成都旅舍。有《岑嘉州集》,存詩約四百首。
岑參一生兩次出塞,共寫作了七十多首邊塞詩,是盛唐詩人中寫作邊塞詩數量最多的。岑參邊塞詩的內容比較豐富,有的是抒發為國安邊、建立功業的抱負,表現了強烈的入世精神。如「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銀山磧西館》);有的是抒寫邊思鄉愁
,如《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初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詩寫在邊塞思念家人的感情,語淡情濃,氣度卻顯得豪爽。
但岑參寫得最多最好的,還是那些描寫域外奇異風光和風土人情的作品。
岑參赴邊之時,已是天寶後期,唐王朝內外危機重重,但安西、北庭邊塞的兵力一向雄厚,唐帝國的聲威依然顯赫,所以岑參的情緒高昂、豪邁,充滿了積極樂觀的精神。他的性格又具有好奇的特點,杜甫就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而且想像力豐富
,域外奇偉壯麗的風物,極大地刺激了他的創作慾望,所以他的邊塞詩如殷璠所說:「參詩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河嶽英靈集》)。殷璠此語雖是針對岑參早期寫景之作而言,但似乎更符合他的邊塞詩的藝術特點。關於岑參詩的「奇」,清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如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參詩能作奇語,尤長於邊塞。」翁方綱《石洲詩話》稱:「嘉州之奇峭,入唐以來所未有。又加以邊塞之作,奇氣益出。」
岑參邊塞詩的「奇」,首先表現在以奇特的想像抒發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將域外荒寒的奇異風光,用豪邁高遠的語言和聲調來表達,給人既振奮又新鮮的感覺,如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寫雪兼寫送別。他把邊地的雪寫得那麼絢麗,又用雪來表現奇寒,而後過渡到送別的場面、惜別的心情。詩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用梨花盛開的春天景象,來比喻嚴冬飛雪,既形象,又使全詩表現出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兩句,在漫天皆白之中,突出了紅旗的鮮麗,畫面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陳繹曾說「岑參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簽》引),胡應麟認為他的詩「清新奇逸」(《詩藪》),都指出了岑參詩善於寫奇景的特點。再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首詩描寫的是大漠中惡劣的環境:黃沙入天,夜風怒吼,飛石如斗,但詩人用誇張的筆法描寫這些景物的時候,心中卻充滿了昂揚激動的情緒,因為他是用如此奇偉的景色,襯托奔赴沙場的勇士的英雄氣概:看將士們半夜行軍,幕中草檄,何等英姿颯爽!這首詩給我們美的感受,已不僅僅來自塞外奇景,還由於盛唐時代詩歌中鼓盪著的慷慨豪邁的激情。
岑參寫塞外奇景的作品,數量頗多,且多用歌行體。如《火山雲歌送別》: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這些景象本身已具有奇異的色彩,而岑參又馳騁想像,給以誇張
,更顯得奇麗壯偉,震人心魄。
岑參邊塞詩的「奇」,還表現在聲韻上。
岑參邊塞詩最擅長的是七言歌行和七絕。其七言歌行音節流暢,用韻靈活多變,既借鑒了高適等人縱橫跌宕,開合自如的體勢,又接受了樂府詩的形式特點,有時句句用韻,有時隔句用韻,有時一韻到底,有時二、三句一轉韻,總之,視內容而作音律上的調度安排。所以音節嘹亮鏗鏘悅耳。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句句用韻、三句一轉,且平、上、入三聲互換,以急促勁折的聲韻,表現出軍情的緊急和土氣的高昂。
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並稱齊名。如杜甫說:「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關於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造詣,曾有詩論家將他們歸在一起品評。如嚴羽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詩評》),辛元房說:「(
岑參)詩調尤高……與高適風骨頗同,讀之使人慷慨懷感」(《唐才子傳》卷三)。但正如有的評論家所指出的,他們兩人的風格,並不能以「悲壯」二字歸為一類。由於經歷、個性,接受的藝術熏陶不同
,兩個同時代的著名的邊塞詩人的風格,也是同中有異的。具體地說
,高適的邊塞詩「悲壯」的色彩更濃郁一些,岑參的邊塞詩更「奇麗
」一些。所以說高適詩「悲壯而厚」,岑參詩「奇逸而峭」。(《師友詩傳續錄》)「高適詩尚質主理;岑參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簽
》引《吟譜》)。
在盛唐邊塞詩人群中,王昌齡、李頎、王之渙、崔顥等人,也是各有建樹的作家。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早年曾漫遊四方,到過塞上。開元十五年(727) ,登進士第,開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職秘書省校書郎,七年後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選,授汜水(今屬河南)縣尉。開元二十七歲年(739),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舊唐書》本傳),終於本年獲罪被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 ,王昌齡自嶺南北歸,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但幾年後,王昌齡又被貶至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發生,王昌齡北還,路過亳州郡時,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的一生是比較坎坷的。他早年家境貧寒,「多知危苦之事
」,但他又十分渴望建功立業,嚮往軍中生活。他在《九江口作》中說:「何當報君恩,卻系單於頭」?《變行路難》中說:「封侯取一戰,豈復念閨閣」?這種強烈的事功精神,慕俠尚氣,慷慨豪爽的個性和他親赴塞垣的生活經歷,使他在邊塞詩的創作方面,能有獨特的成就。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為: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曾被明人評為唐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作者從邊關明月想到從秦漢以來,築關備胡,耗時良久,但戰爭仍持續不絕,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劇。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邊將不得其人。這種論點的提出,是基於作者對歷史的深刻了解思考,而且語言精煉,以秦漢時的明月關山落筆,創造了一種蒼茫遼闊的意境,藝術感染力很強。因此清人黃生評此詩道:「中晚唐絕句涉議論便不佳,此詩亦涉議論而未嘗不佳。此何以故?風度勝故,氣味勝故。」他的《從軍行》共有七首絕句。其中一、二首分別是: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兩首詩主要是抒發征戍者斬不斷理還亂的鄉思別愁。作者善於表現典型環境中人物的感情。如第一首寫一個守邊士兵,在秋日的黃昏
,蕭瑟海風之中,坐在兀立的烽火台邊,耳中是繚繞不去的《關山月
》曲子聲,他不由得想起了萬里之外閨中的妻子,是怎樣苦苦地思念自己,於是愁緒縈懷,思情萬端。情與景高度融合,悲涼中又有柔婉
。第二首寫軍中作樂的場面,人們在琵琶曲的伴奏下,蹁蹁起舞,但是樂曲怎麼換都離不開「關山」的離別之情。濃濃的別愁,彈也彈不盡,聽也聽不膩,夜色漸漸轉深,月亮已西落於長城之下了,邊愁獼漫在塞外的夜空。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四)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其五)
這兩首主要表現立功塞上的雄心壯志,如其四中,身經百戰的將士,表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第五首寫的是一次夜戰。前兩句渲染戰斗的緊張氣氛,後兩句突出勝利的結果。將前後幾首詩結合起來讀,使人感動於這些古代士兵崇高偉大的心靈:他們和常人一樣有兒女情長,但一旦國家需要,他們便捨生忘死,不計個人得失。王昌齡因為早年有親上塞垣的經歷,對軍隊中的情況比較了解,他自己也有馬上取功名的理想,所以在這些將士的身上也寄託了自己的熱情
。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說:「少伯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的確如此。
王昌齡不但以邊塞詩著稱,他的反映婦女生活的詩篇,歷來也備受推崇。他筆下的婦女形象有宮中怨女、有閨中少婦,也有勞動婦女
。如《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人先寫少婦因為「不知愁」,所以盛妝打扮之後登上高樓觀賞春色。沒想到原野上燦爛的春光,突然觸動了她心中索寞的情懷和對青春華年流逝的傷感,引出了「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感嘆。詩對少婦心理的描寫可謂細致、傳神。清人俞樾評此詩:「以無情言情則情出
,以無意寫意則意真」。
王昌齡詩以七絕成就最高,數量也最多,人稱「七絕聖手」。一般都認為,王昌齡的七絕,在唐代只有李白可與比肩。王世貞《詩評
》引焦竑語稱:「龍標(王昌齡)、隴西(李白)真七絕當家,足稱聯璧」。清人葉燮《原詩》說:「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
李頎(約690-754) ,嵩陽(今河南登封)人(據姚奠中《李頎里居生平考辨和詩歌成就》 ,《山西大學學報》1983年1期)。李頎於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士第,他和盛唐時代的許多士子一樣,有強烈的功名心,企慕富貴榮華的生活:「男兒立身須自強,十年閉戶潁水陽。業就功成見明主,擊鍾鼎食坐華堂。二八蛾眉梳墮馬,美酒清歌曲房下」。(《緩歌行》)這首詩寫出了當時寒俊之士的「白日夢」。但是李頎的仕宦生涯並不如意:「數年作吏家屢空,誰料黑頭成老翁」(《欲之新鄉簽崔顥綦毋潛》)由於對仕進失望,李頎不久便辭官不就,歸隱田園了。
李頎性格中有豪爽任俠、倜儻不群的一面,又有長期接觸社會生活的機會,他的邊塞詩渾雄剛健,蒼涼悲壯,代表作《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旁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借詠漢武帝征西域史事,感嘆古往今來的邊陲攻戰,付出了數不清的性命和財產,換來的只不過是小小的蒲桃移植在長安!沈德潛評此詩道:「以人命換塞外之物,失策甚矣!為開邊者垂戒,故作此詩。」(《唐詩別裁》卷五),詩的思想很有深度。這一首七言古詩音韻宛轉,章法整飭。詩中描寫的荒漠景色,色彩黯淡,情調低沉,表現了李頎個人悲愴的情懷。
李頎其他的邊塞詩還有《古意》、《古塞下曲》等,情調都很蒼涼悲壯。
李頎精通音律,對音樂的感受特別敏銳,而且能准確給以表達,他有幾首描寫音樂的詩篇,都十分成功。如《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房給事》中: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
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
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詩中的「董大」,即董庭蘭,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胡笳聲」即《胡笳弄》,是按胡笳聲調翻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彈琴而不是吹奏胡笳。
胡笳聲不是具象、可觸摸的。詩人便用了種種感通神明的意象,來給以描繪。說樂聲時緊時緩,就像空中百鳥乍聚乍散,像蘭天上浮雲忽開忽合。樂聲嘶啞,像離群的雛雁在暗夜裡悲鳴,樂聲低沉,像胡兒依戀慈母哀哀低喚。接著詩人又用自然景物的變化來反襯琴聲的藝術力量:「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好象河流,飛鳥都被琴聲震懾了、陶醉了。後面寫琴聲的幽咽,使人想到漢烏孫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遠嫁的悲傷。這以上是側面寫琴聲。以下從正面寫琴聲,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如「長風吹林」、「迸泉颯颯」、「野鹿呦呦」……,寫出了音樂的無窮變化,也寫出了音樂中的人情味。難怪殷璠稱李頎描寫音樂的詩句是"足可歔欷,震盪心神"(《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
李頎還擅長刻畫人物性格,他的《別梁鍠》、《贈別高三十五》
、《送陳章甫》、《贈張旭》等詩,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別梁鍠》:
梁生倜儻心不羈,途窮氣蓋長安兒。
回頭轉眄似雕鶚。有志飛鳴人豈知?
雖雲四十無祿位,曾與大軍掌書記。
抗辭請刃誅部曲,作色論兵犯二帥。
一言不合龍頟侯,擊劍拂衣從此棄。
朝朝飲酒黃公壚,脫帽露頂爭叫呼……
時人見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遠圖。
忽然遣躍紫騮馬,還是昂藏一丈夫……
把梁鍠任俠使氣,不拘小節的個性作了生動、形象的刻劃,使人感覺到他雖然落魄卻依然悲歌慷慨。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絳州(今山西絳縣)人,他少有俠氣,靳能所作墓誌銘並序中稱其「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見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同上)可見王之渙的邊塞詩在當時已享有盛名。王之渙保留下來的作品只有六首,其中三首是邊塞詩,最膾炙人口的是《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首二句寫玉門關外的情景。有的版本作「黃河」為「黃沙」
,因為黃河離玉門關很遠,肉眼看不到黃河與天相接的情景。但是若從藝術想像的角度,以意念中黃河與白雲相接的情景作為孤城、群山的背景,又是可以說得通的。後兩句寫羌笛吹奏著哀怨的《折楊柳曲
》,好像在埋怨因為春風不到玉門關,所以這里見不到一株楊柳樹。這里的「春風」語帶雙關,既是說玉門關本就荒涼,不必埋怨春風,又是用「春風」比喻朝廷的恩譯,說朝廷早就把這些戍卒的生死置之度外,流露了作者對守邊士兵的同情,但是用語十分含蓄,用情十分深摯婉曲。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家喻戶曉的名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寫景卻不把景寫盡,而且在壯闊雄渾的景物描寫中,寄寓著「登高望遠」之意,展現了盛唐知識分子開闊的胸襟、進取的精神
。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一年(723)登進士第。崔顥曾漫遊各地,到過塞上,有《崔顥集》,存詩40多首
。其中邊塞詩7首,多抒發立功軍中,殺敵塞上的豪邁意氣。如《贈王威古》:
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
插羽兩相顧,鳴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飲馬投荒泉。馬上共傾酒。野中聊割鮮。
相看未及飲,朵虜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塵高際天。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
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詩中把王威古慷慨悲歌之士的形象刻劃得多麼動人!詩的前十句借射獵的場麵塑造王威古英武豪健的形象,後八句歌頌王將軍慷慨赴國難、英勇上戰場的精神。詩中漾溢著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的精神
,都使人深受鼓舞,所以殷璠稱贊道:「風骨凜然」(《河嶽英靈集
》)。崔顥作品中,最為著名的是《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在觀賞黃鶴樓的風光時,想到古人登仙駕鶴的傳說,也想起三國時才士禰衡被冤殺於此的往事,不由得感慨萬端,在詩中抒發世事茫茫,人生如寄的感嘆,轉而對家鄉親人產生深深的繫念。詩一氣直下,自然流暢。就像沈德潛評此詩所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唐詩別裁》卷十三)。詩的前四句寫登樓所想,表現仙去樓空,歲月不再,唯有白雲,千載之下,依然悠悠的世事茫茫之感。後四句寫登樓所見所想,漢陽城、鸚鵡洲、綠草芳樹在夕陽之下,暮江之上,徒然增人鄉愁離思。寫景抒情,臻於妙境,難怪嚴羽《滄浪詩話·詩評》稱此詩:「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
黃鶴樓》為第一。」
盛唐邊塞詩人的成就高低不同,數量多寡有別,但他們在藝術上基本都在努力創造陽剛、勁健、慷慨、奇偉之美,使邊塞詩歌成為盛唐之音的一個有機組成
你挑著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