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中庸賞析

中庸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8 12:47:42

『壹』 孟子賞析

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汲(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汲的學生),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編輯本段]身後榮辱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
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於此時
周顯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於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 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 齊威王29年 宋君偃後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遊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 宋君偃後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 宋君偃後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 宋君偃後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 梁惠王後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 魏惠王後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顯王47年 齊威王35年 魏惠王後元13年 己亥(公元前322年)
齊人城薛,滕文公問於孟子
周慎靚王1年 魏後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 魏惠王後元16年 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
周慎靚王3年 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齊王子
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
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 燕王噲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 楚懷王14年 魯平公10年 齊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魯平公欲見孟子
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
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齊宣王8年 楚懷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於孟子」
孟子論「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與淳於髡辯論
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孟子遇宋鈃於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約編撰於此時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約卒於此時
七十五代後輩分排序: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編輯本段]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編輯本段]《孟子》全文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多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軔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汝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如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貳』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復:我曾經整天不吃制,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並)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

拓展資料

出處:《論語》

作者簡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原文: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翻譯: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賞析: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

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准,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叄』 請為我找魯迅這篇雜文的賞析,謝謝!

古之儒者不作興談女人,但有時總喜歡談到女人。例如「纏足」罷,從明朝到清朝的帶些考據氣息的著作中,往往有一篇關於這事起源的遲早的文章。為什麼要考究這樣下等事呢,現在不說他也罷,總而言之,是可以分為兩大派的,一派說起源早,一派說起源遲。說早的一派,看他的語氣,是贊成纏足的,事情愈古愈好,所以他一定要考出連孟子的母親,也是小腳婦人的證據來。說遲的一派卻相反,他不大恭維纏足,據說,至早,亦不過起於宋朝的末年。

其實,宋末,也可以算得古的了。不過不纏之足,樣子卻還要古,學者應該「貴古而賤今」,斥纏足者,愛古也。但也有失懷了反對纏足的成見,假造證據的,例如前明才子楊升庵先生,他甚至於替漢朝人做《雜事秘辛》,來證明那時的腳是「底平趾斂」。

於是又有人將這用作纏足起源之古的材料,說既然「趾斂」,可見是纏的了。但這是自甘於低能之談,這里不加評論。

照我的意見來說,則以上兩大派的話,是都錯,也都對的。現在是古董出現的多了,我們不但能看見漢唐的圖畫,也可以看到晉唐古墳里發掘出來的泥人兒。那些東西上所表現的女人的腳上,有圓頭履,有方頭履,可見是不纏足的。古人比今人聰明,她決不至於纏小腳而穿大鞋子,裡面塞些棉花,使自己走得一步一拐。

但是,漢朝就確已有一種「利屣」,頭是尖尖的,平常大約未必穿罷,舞的時候,卻非此不可。不但走著爽利,「潭腿」似的踢開去之際,也不至於為裙子所礙,甚至於踢下裙子來。那時太太們固然也未始不舞,但舞的究以倡女為多,所以倡伎就大抵穿著「利屣」,穿得久了,也免不了要「趾斂」的。然而伎女的裝束,是閨秀們的大成至聖先師,這在現在還是如此,常穿利屣,即等於現在之穿高跟皮鞋,可以儼然居炎漢「摩登女郎」之列,於是乎雖是名門淑女,腳尖也就不免尖了起來。先是倡伎尖,後是摩登女郎尖,再後是大家閨秀尖,最後才是「小家碧玉」一齊尖。待到這些「碧玉」們成了祖母時,就入於利屣制度統一腳壇的時代了。

當民國初年,「不佞」觀光北京的時候,聽人說,北京女人看男人是否漂亮(自按:蓋即今之所謂「摩登」也)的時候,是從腳起,上看到頭的。所以男人的鞋襪,也得留心,腳樣更不消說,當然要弄得齊齊整整,這就是天下之所仁有「包腳布」的原因。倉頡造字,我們是知道的,誰造這布的呢,卻還沒有研究出。但至少是「古已有之」,唐朝張族鳥作的《朝野僉載》罷,他說武後朝有一位某男士,將腳裹得窄窄的,人們見了都發笑。可見盛唐之世,就已有了這一種玩意兒,不過還不是很極端,或者還沒有很普及。然而好像終於普及了。由宋至清,綿綿不絕,民元革命以後,革了與否,我不知道,因為我是專攻考「古」學的。

然而奇怪得很,不知道怎的(自按:此處似略失學者態度),女士們之對於腳,尖還不夠,並且勒令它「小」起來了,最高模範,還竟至於以三寸為度。這么一來,可以不必兼買利屣和方頭履兩種,從經濟的觀點來看,是不算壞的,可是從衛生的觀點來看,卻未免有些「過火」,換一句話,就是「走了極端」了。

我中華民族雖然常常的自命為愛「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實是頗不免於過激的。譬如對於敵人罷,有時是壓服不夠,還要「除惡務盡」,殺掉不夠,還要「食肉寢皮」。但有時候,卻又謙虛到「侵略者要進來,讓他們進來。也許他們會殺了十萬中國人。不要緊,中國人有的是,我們再有人上去」。這真教人會猜不出是真痴還是假呆。而女人的腳尤其是一個鐵證,不小則已,小則必求其三寸,寧可走不成路,擺擺搖搖。慨自辮子肅清以後,纏足本已一同解放的了,老新黨的母親們,鑒於自己在皮鞋裡塞棉花之麻煩,一時也確給她的女兒留了天足。然而我們中華民族是究竟有些「極端」的,不多久,老病復發,有些女士們已在別想花樣,用一枝細黑柱子將腳跟支起,叫它離開地球。她到底非要她的腳變把戲不可。由過去以測將來,則四朝(假如仍舊有朝代的話)之後,全國女人的腳趾都和小腿成一直線,是可以有八九成把握的。

然則聖人為什麼大呼「中庸」呢?曰:這正因為大家並不中庸的緣故。人必有所缺,這才想起他所需。窮教員養不活老婆了,於是覺到女子自食其力說之合理,並且附帶地向男女平權論盧頭;富翁胖到要發哮喘病了,才去打高而富球,從此主張運動的緊要。我們平時,是決不記得自己有一個頭,或一個肚子,應該加以優待的,然而一旦頭痛肚瀉,這才記起了他們,並且大有休息要緊,飲食小心的議論。倘有誰聽了這些議論之後,便貿貿然決定這議論者為衛生家,可就失之十丈,差以億里了。

倒相反,他是不衛生家,議論衛生,正是他向來的不衛生的結果的表現。孔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以孔子交遊之廣,事實上沒法子只好尋狂狷相與,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著「中庸,中庸」的原因。

以上的推定假使沒有錯,那麼,我們就可以進而推定孔子晚年,是生了胃病的了。「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條令卻有些稀奇。他並非百萬富翁或能收許多版稅的文學家,想不至於這么奢侈的,除了只為衛生,意在容易消化之外,別無解法。況且「不撤姜食」,又簡直是省不掉暖胃葯了。何必如此獨厚於胃,念念不忘呢?曰,以其有胃病之故也。

倘說:坐在家裡,不大走動的人們很容易生胃病,孔子周遊列國,運動王公,該可以不生病證的了。那就是犯了知今而不知古的錯誤。蓋當時花旗白面,尚未輸入,土磨麥粉,多含灰沙,所以分量較今面為重;國道尚未修成,泥路甚多凹凸,孔子如果肯走,那是不大要緊的,而不幸他偏有一車兩馬。胃裡袋著沉重的麵食,坐在車子里走著七高八低的道路,一顛一頓,一掀一墜,胃就被墜得大起來,消化力隨之減少,時時作痛;每餐非吃「生薑」不可了。所以那病的名目,該是「胃擴張」;那時候,則是「晚年」,約在周敬王十年以後。

以上的推定,雖然簡略,卻都是「讀書得間」的成功。但若急於近功,妄加猜測,即很容易陷於「多疑」的謬誤。例如罷,二月十四日《申報》載南京專電雲:「中執委會令各級黨部及人民團體制『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匾額,懸掛禮堂中央,以資啟迪。」看了之後,切不可便推定為各要人譏大家為「忘八」;三月一日《大晚報》載新聞雲:「孫總理夫人宋慶齡女士自歸國寓滬後,關於政治方面,不聞不問,惟對社會團體之組織非常熱心。據本報記者所得報告,前日有人由郵政局致宋女士之索詐信□(自按:原缺)件,業經本市當局派駐郵局檢查處檢查員查獲,當將索詐信截留,轉輾呈報市府。」看了之後,也切不可便推定雖為總理夫人宋女士的信件,也常在郵局被當局派員所檢查。

蓋雖「學匪派考古學」,亦當不離於「學」,而以「考古」為限的。

『肆』 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貓狗鼠》的原文及賞析,謝謝求大神幫助

狗·貓·鼠

從去年起,彷彿聽得有人說我是仇貓的。那根據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貓》;這是自畫招供,當然無話可說,--但倒也毫不介意。我可很有點擔心了。我是常不免於弄弄筆墨的,寫了下來,印了出去,對於有些人似乎總是搔著癢處的時候少,碰著痛處的時候多。萬一不慎,甚而至於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於得罪了"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可就危險已極。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渾身發熱之後,做一封信登在報紙上,廣告道:"看哪!狗不是仇貓的么?魯迅先生卻自己承認是仇貓的,而他還說要打'落水狗'!"這"邏輯"的奧義,即在用我的話,來證明我倒是狗,於是而凡有言說,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說二二得四,三三見九,也沒有一字不錯。這些既然都錯,則紳士口頭的二二得七,三三見千等等,自然就不錯了。

我於是就間或留心著查考它們成仇的"動機"。這也並非敢妄學現下的學者以動機來褒貶作品的那些時髦,不過想給自己預先洗刷洗刷。據我想,這在動物心理學家,是用不著費什麼力氣的,可惜我沒有這學問。後來,在覃哈特博士(Dr. O. D&au)的《自然史底國民童話》里,總算發現了那原因了。據說,是這么一回事:動物們因為要商議要事,開了一個會議,鳥、魚、獸都齊集了,單是缺了象。大家議定,派伙計去迎接它,拈到了當這差使的鬮的就是狗。"我怎麼找到那象呢?我沒有見過它,也和它不認識。"它問。"那容易,"大眾說,"它是駝背的。"狗去了,遇見一匹貓,立刻弓起脊樑來,它便招待,同行,將弓著脊樑的貓介紹給大家道:"象在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從此以後,狗和貓便成了仇家。

日爾曼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緻,也無不令人心愛。獨有這一篇童話卻實在不漂亮;結怨也結得沒有意思。貓的弓起脊樑,並不是希圖冒充,故意擺架子的,其咎卻在狗的自己沒眼力。然而原因也總可以算作一個原因。我的仇貓,是和這大大兩樣的。

其實人禽之辨,本不必這樣嚴。在動物界,雖然並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樣舒適自由,可是嚕蘇做作的事總比人間少。它們適性任情,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蟲蛆也許是不幹凈的,但它們並沒有自命清高;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但它們從來沒有豎過"公理""正義"的旗子,使犧牲者直到被吃的時候為止,還是一味佩服贊嘆它們。而人呢,能直立了,自然就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還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於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於只能嗥叫的動物,實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視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麼,對於人類的這些小聰明,也許倒以為多事,正如我們在萬生園里,看見猴子翻筋斗,母象請安,雖然往往破顏一笑,但同時也覺得不舒服,甚至於感到悲哀,以為這些多餘的聰明,倒不如沒有的好罷。然而,既經為人,便也只好"黨同伐異",學著人們的說話,隨俗來談一談,辯一辯了。

『伍』 經典語句或語段,加賞析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注釋】

選自《中庸》第一章。天命:上天所賦予的。命:令。率:循。率性之謂道:循著本性而行,便是道。道:規律。修:修明。教:教化。

【譯文】

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賞析】

這段話放在全書首章,可見為全書的總綱,說明性、道、教的含義與關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賦予的,循著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斷的實現,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斷的修養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萬物就得到化育。

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注釋】

選自《中庸》第六章。好問:不恥下問。邇言:淺近之言。隱:隱瞞,揚:宣揚。兩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兩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當的做法。

【譯文】

喜歡請教別人,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隱瞞不好的地方,而宣揚好的地方,善於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採用中庸之道施行於人民。

【賞析】

此處以舜之行事來說明中庸之道。喜歡請教並能體察淺近之言,可見舜的大智、卻不以為智,他懂得,其道無所不在,淺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確途徑,也即擇善而行。懲惡揚善,足見舜的性情篤誠,在與人為善的心情底下,只見人的優點,而不覺人的不善。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兩方面時,自然分辨過與不及,知道恰當的做法,然後施行於人民。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勵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擇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惡,以誠堅持下去。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注釋】

選自《中庸》第二十章。審:詳細。篤:踏實、忠實。

【譯文】

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賞析】

在道德實踐中,知與行有著緊密的關系,兩者的目標都是相同的,即善,堅持知行相結合的原則,就能達到目的。為了能行,必須先知,儒家主張的博學,首先是學道、學禮,學文。學道便是追求真理,學禮即「六藝」,學文即古代文獻,也是博學求知的快捷途徑,掌握前人對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經驗總結。有不懂的問題就要請教別人,並把學來的東西,經過認真的思考,深刻領會,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只有對學到的知識進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不被現象所迷惑。人學習之後,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學的知識去付諸行動,即運用到實踐中,不斷努力,永無止境,在道德實踐的征途上日益前進。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

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賞析】

論述誠與明的關系。人能夠明白事理,就可以確定自己內心所向的目標,以至去指導自己的行為。由於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於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誠。如此看來,真誠與明白事理,互為促進,相輔相成。「自誠明」是說由真誠而明理。「自明誠」是說由明理而真誠。不論是出於天性或是教育的結果,一個人處世立身的原則都應是為仁行善,自覺自願,不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這樣,人就能達到至真至純,至善至美的境界。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注釋】

選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贊:助。參:與天地並立而為三。

【譯文】

只有天下最為誠心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賞析】

至誠盡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誠者能盡其本性,實現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實現其本性,為仁善行表現在社會各個方面,則萬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實現了。人如果能發揚向善之心,由仁民愛民而愛萬物,珍惜萬物,就可以贊助天地的化育之功。人類為萬物之靈,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讓大自然中的萬物得到適當的生存機會。人可以與天地並地而為三。儒家這種致極,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個人去追求,為之而不懈努力。

『陸』 關雎的解釋

1、關雎解釋:

(1)《詩·周南》篇名。為全書首篇,也是十五國風的第一篇。

(2)鳥名。魚鷹。

關雎一般指國風·周南·關雎。

2、《詩經》的《關雎》內容: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譯文:

關關和鳴的雎鳩,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撈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沒法得到,白天黑夜便總思念她。長長的思念喲,叫人翻來覆去難睡下。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采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

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鍾鼓來取悅她。

(6)中庸賞析擴展閱讀

1、重點詞彙:

關雎(jū):篇名,《詩經》每篇都用第一句里的幾個字(一般是兩個字)作為篇名。

關關:鳥互相應和的鳴叫一聲。

雎鳩:鳥名,又名魚鷹,雌雄有固定的配偶。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淑女:美麗純潔的女子。窈窕,美好的樣子。淑,善良的,品德好的姑娘。

君子好逑:能給君子做好妻子。君子,周代對奴隸主貴族男子的通稱,這里是對男子的美稱。

好逑(qiú),理想的配偶。逑,通「仇」,匹,這里指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淡水湖泊中,夏秋季開鮮黃|色*花,根莖可食用。

流:指順水勢採摘。

寤寐:醒來和睡去,即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寤(w&ugra一ve;),睡醒。寐,睡著。

思服:思念、牽掛。

悠:長,指思念綿綿不斷。

輾轉反側:身體翻來覆去,不能入睡。輾轉,轉動。

琴瑟友之:彈著琴瑟和他親愛地在一起。琴瑟,兩種樂器。

芼(m&agra一ve;o):選擇,採摘。

鍾鼓樂之:敲鍾擊鼓使她快樂。樂,讀l&egra一ve;,使……快樂。

2、賞析: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周代詩歌三百零五首,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包括十五國風,大多是民間歌謠。這首詩選自「國風」之「周南」,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寫一位男子對一位姑娘的思慕,以及他追求美滿婚姻的願望。「關雎」是《詩經》第一篇,取詩中第一句的一、三兩個字合成篇名。

作品可分為三章,前四句為一章,五至十二句為一章,十三至二十句為一章。

第一章:開篇以雎鳩和鳴起興,喻男一女相悅,是完美的一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小河,綠草茵茵,成雙成對的雎鳩在水中嬉戲鳴唱,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採摘荇菜,她撩一撥起了少年男子的無限情思。這一章的妙處就在於運用舒緩、平和、形象的語言,以輕快甜美的筆調,描述了一幅和諧美麗的愛情場景,打開了愛情故事的開端;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興起,渲染了和諧悠揚的氣氛,並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領全篇,形成了全篇的基調。

第二章:寫男子思念女子之情。

「參差荇菜」是承「關關雎鳩」而來,也是以小洲上生長荇菜即景生情。姑娘的「窈窕」攪亂了小夥子平靜的心,使小夥子決意要追求她,可是那姑娘的態度又不確定,這弄得小夥子日思夜想,牽腸掛肚,難以成眠。體現在詩中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表述的是小夥子艱難執著的追求過程,深切的相思之情。這是愛情故事的發展。

第三章:寫男子求得女子之後的親愛歡樂情景。

「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承接「寤寐求之」,是「寤寐求之」的理想結果,描述的是追求既得之後的情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和「窈窕淑女,鍾古樂之」 中的「友」和「樂」,用字頗有分寸,各有輕重,深淺不同,既寫出了小夥子心中的快興滿意,又不涉於侈一靡一,正所謂「樂而不婬*」。這一章是全篇精髓之所在。寫出了生動逼真的歡一愉快樂的形象。

縱觀全篇,作品寫的是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柒』 「不經過戰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歷磨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

我非常喜歡傅雷家書里的這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情商很高內,但實際上,他們不過是從容中庸之道中繼承了一部分思想罷了,小智小慧而已,他們的舍棄、超脫、明哲保身,不過是虛偽的代表名詞,經不起時間和道德的檢驗,而這些是我們的致命傷。

『捌』 跪求一句孔子名言+賞析(稍微詳細點而)

「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闡述了「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有志」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須「有志」;若無「志」則「事」不成。(針對論點,分析了二者的辯證關系)

這句話很有道理,頗能道出「事成」的真諦。不是嗎?請看: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卧薪嘗膽的歷史故事道出「事成」的真諦)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復仇,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留下了「卧薪嘗膽」的千古美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由初中未畢業到數學巨人的巨大變化再次強調成功之真諦:立志在前)小時候面對「沒有數學頭腦」的斥責而確立志向,雖然連初中畢業文憑都沒有,但最終成為數學領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諸多的政治家、科學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動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的正確性。
總之,「有志者事竟成」,並不是說有志事就一定能成,而只是說明「有志」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無志者則事必定無成,有志而脫離實際則事不成,有符合實際之志而無「恆志」則事難成,有符合實際的「恆志」而無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則事也難成。只有把上述條件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事竟成」。

年輕的朋友們,成功的鮮花正准備獻給每一位有志者,但是,你能得到它嗎?這就要看你自己的了。(結尾通過分析有志與事成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論述中心論點)

『玖』 《論語》中的「學而第一」第四、五條的賞析

曾子在當時孔子的學生中比較魯,魯就是拙一點,其實並不是笨,只是人比較
老實,不太說話,後來謫傳孔門道統。他著《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
也是跟他學的,所以現在一般人拿《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們千
萬不要這樣跟著搞錯了。《大學》是曾子作的,原來是《禮記》里的一篇,後來到
唐宋的時候,才把它拉出來,變成了四書之一。所以把《大學》、《中庸》思想,
就認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當的,這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孟子是子思的學生,
孔子三傳的弟子,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時代。孟子的思想又與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
孔子溫文儒雅、修養極高;孟老夫子,有時好像捲起袖子伸出拳頭,有點俠氣,也
有一談就使氣的味道,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這也代表了時代和文化思想的演變。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
做的是什麼學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麼是「忠」,
古代與後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
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這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
間,有定見不轉移。「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
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
話都兌現?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
曾子說,我只有這三點。我們表面上看這三句話,官樣文章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
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曾子這幾句話,為什麼要擺在這里?嚴格地說,這些學問不是文學,要以作人
做事體會出來,才知道它難,這就是學問。
這個學問講到這里,都是個人的修養。但是學問只講個人修養是不是可以?不
是的,擴而充之就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以上面是講學問的內涵,下面就講學
問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道」是領導的導,換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們領導之德、領導的修養,以領導
千乘之國。
講到「國」字,研究中國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漢以前古書里的「國」字,很多
學者都容易產生很大的誤解。比如老子曾說「小國寡民」,講老子的思想,就講小國
的政治,在民國初年,又有人對無政府主義與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漢以上,
到漢代初期的「國」字,不是現在的國家觀念,那個時期的「國」字、「邦」字都是
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所謂「諸侯就國」,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要這些地方官
(諸侯)各自回自己的崗位(封地)去。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千
乘之國」用現在的觀念比方總是不倫不類,還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戰車、
壯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漢、唐以來有很多考證註解,不必多說。換句話說,
領導一個大國家,或者領導一個單位,乃至領導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這是
很難的。「敬事」,對一件事認真做為「敬事」,一項職務寧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
要認真去做,現在就有許多地方許多人不敬其事的。至於「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
信服。爭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如
好的將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麼誰也會受感動而信賴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經濟政策的措施,對經濟要能夠節省,是經濟原則。節用是
為什麼呢?不是為我,而是為「愛人」。
第三點「使民以時」,用人時應該把握時間。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
面來講,包括很大,所以孫子兵法講時講勢,也有用勢之道。對人在道德上要知道
「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責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
「使民不以時」了。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聽你
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這是道德的修養,也就是學問。
這些話不但是孔子教育門人做學問的道理,同時也是孔子當時針對社會人情的弊
病而指點的。我們只要研究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料,為什麼那個時代是那麼的紊亂,便
可瞭然於心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