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龍應台時間賞析

龍應台時間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8 11:42:23

A. 龍應台的散文《時間》的賞析

時間是最公平的,我們在慶祝大年夜的同時,也是在慶祝時間的流逝,因為大專年夜過去了,舊的一屬年就完全過去了,新的一年就來臨了,每個人都長了一歲。記錄時間,測量時間,其實就是在記住現在回憶過去,回憶過去的美好的生活,回憶過去的苦難的歲月,回憶我們成長的足跡。時間在源源不斷的流逝,是無止境的,然後,我們的人生卻是有止境的,我們的人生,在時間的流逝過程中,過的是否有意義,我們的人生過的是否快樂。
我們要記錄時間,測量時間,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用好時間,哪怕是點點滴滴的時間。

B. 目送(龍應台) 中 山路(2) 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像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

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葯,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2)龍應台時間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04年,龍應台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台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

作為從大陸到台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台沒有其他家族親人,因為這一背景,她對許多「人生基礎課程」的學習有著嚴重的時間上的延遲。「如果我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

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第一次上課就是這重大人生事件。」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台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後,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不過,她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麼,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

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託,一切都必須是自我承擔和接受。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C. 龍應台《寒色》賞析

含義:親情。表達意思:第一次表達了父母給予子女之愛如安全的港灣;第二次象徵夫妻之間相濡以沫之愛;第三次則表達父母感受到了兒女對父母的感恩之愛。(8分,答對含義給2分,每一次的意思各2分。)
感悟:1.小時候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灣;2.中年時候的家多有變化,讓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3.老年時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終點。作者歷經風雨,已經淡然自若,波瀾不驚。(6分,每點2分。)
目的:1.揭示作者與兒子、丈夫、父母三代人之間命運與共的關系;2.傳達作者對家、親情以及人生的深沉感悟。(4分,每點2分。) (本人純高三黨,今天才看到這問題,就把答案給發上來了。不知道能不能幫上你忙。覺得好就在心裡感謝我一下就行了。)

D. 求龍應台《散步》賞析

本文秉承了龍來應台在源《目送》一書中溫情而又悲傷的筆觸,描寫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瑣事。文章以陪母親散步為行文思路,在細碎而生活化的語言之間,能夠充分感受到龍應台與母親之間的深情,以及她自己對母親老去的一種淡淡的無奈與感傷。縱觀全文,雖然寫的事情很細碎,但是,卻由一件件小事拼出了母女之間的深情。對於龍應台來說,蒼老的母親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有那麼多的兒女記掛著她,惦記著她。不幸的是,此生此刻的老去卻是無法勉強時間能停留下的。
開頭的燕窩與結尾的燕子,一個明著寫家萱對母親的關心愛護,燕窩實際也是暗喻著家。燕子更是有一種歸家的暗示。母親彷彿回到過去而產生的動作,說明了就算在早已糊塗的母親的心裡,母愛早已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條件反射,不管她是否還記得,可身體卻總能記住那份愛,更顯出了那份令人唏噓的深情。

E. 龍應台的 幸福 的賞析

讀後感受頗深。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原來用心感受,懂得珍惜身旁的一切,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煩惱很多,幸福也無處不在。有天中午,本來感冒了,又有事拖到兩點才回家,路上已無行人,我頭重腳輕,又累又餓,看著自己孤獨的影子,禁不住鼻子發酸。走在路邊,忽然發現短短的樹蔭下,兩個瘦骨嶙峋的民工直直地躺在不平的水泥台上酣睡,他們很響的打著鼾,青筋暴露的手偶爾趕一下耳邊飛舞不休的蚊蟲。那一刻,覺得自己好幸福,再累再晚,都有家可回,疲憊至極,不必睡在路邊。

推而廣之,當你的忙碌被文字忽略的時候,想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他們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在夏季揮灑著心血和汗水,到了收獲的季節,正當他們露出微笑准備收割的鐮刀時,說不定突然而至的一場狂風、一場惡雨,傾刻間將所有的希望吹打得支離破碎。他們沒有時間嘆息,更沒有時間怨天憂人,只能一邊搶收殘存的莊稼,一邊補植其他作物。當你不名一文的時候,想想那些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那些被迫下崗的工人,那些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出賣廉價勞力和自尊的人們……在他們眼中,你難道還不夠幸福嗎?有屋頂為你遮風擋雨,有節假日讓你休養生息,更有一份雖不豐厚卻固定的薪水讓你衣食無憂。足夠了,想想世界上那些仍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的難民,自己縱然頓頓吃著蘿卜白菜,也是幸福人生。

人生的境遇不同,幸福也是千差萬別。與其為大大小小的事情煩惱,不如隨時地珍惜身邊的幸福,給自己一片陽光也好,愁雲也好,都取決於你的人生態度,取決於你是否珍惜自己的幸福。

F. 誰可以幫我解讀一下龍應台的《1964》嗎我的理解是龍應台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也流露出對當時那「座右

作者先是以同學會開頭,由對故舊的不識而引發感慨,列舉過去的種種,再由昔日內老師沒有容說給我們聽的真實感言,映對現在的現狀。
以過去和現在相對比,形成強烈的諷刺意味。荒涼心情躍然紙上,讓人不得不嘆息一聲時光殘酷,來日已不可追。
此篇重點在於時光,一再列舉今昔異同也不過是讓讀者能夠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時光留下的印跡,在時光中的人已經蒼老,歲月無情至斯。

G. 龍應台 <寂寞> 賞析

賞析:

有一種寂寞常讓人感到百無聊耐,而作者在這里所說的寂寞是一深思、一種自省、一種超越自然世俗心理的審美,她通過對蟄居時周圍景物描寫,表達出她對寧靜,和諧的大自然的熱愛和嚮往。

作者已經將老鷹的形象人格化了,它「沉靜」、「深沉」,像一個自然界的智者,作者在關注老鷹的過程中,把自己所推崇的獨立、冷靜的人生態度也附著在老鷹身上了。

記錄落日的時間和狀態; 留心迷航的鳥; 守著遠處山頭的雲; 仰視夏日夜空的金星; 注視立於樹梢的老鷹。 作者在與自然的對話中,追求一種釋放心靈、物我相融的生活境界。

這段文字寫朋友們在我的山居相聚後,無一例外地回到現實生活中,這與我選擇留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朋友離開後「一個詩人覺得「我」寂寞作鋪墊,也便於作者闡發關於寂寞的人生觀。

而「一個詩人」對「我」的問候,自然友善溫柔,但更能看出他們對我內心選擇的不理解,而這種心靈的隔閡其實正是我寂寞的根源。

(7)龍應台時間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特色

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裡,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很多作品討論的均是台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她舉出無數台灣社會現象來作為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釋台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

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政府單位,但她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地不斷寫出她的社會觀察,龍應台無所畏懼,因為她筆下台灣的丑惡和腐化,是源自於她愛台灣的不舍與心疼。

參考資料

網路-龍應台

H. 賞析龍應台《給河馬刷牙》

賞析: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給河馬刷牙
我忘了跟你怎麼說的kk很文藝腔地說我不會失望,說不管你做什麼我都高興因為我愛你?或者很不以為然地跟你爭辯「平庸」的哲學?或者很認真地試圖說服你———你並不平庸只是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記得了,也許那晚葡萄酒也喝多了。但是,我可以現在告訴你,如果你「平庸」,我是否「失望」。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像而活。
同樣的,抽煙不抽煙,你也得對自己去解釋吧。

I. 求龍應台《目送》中 ,那篇《明白》的賞析。 求求求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們總是說老人就像小孩,其實正是這個道理。人慢慢長大,成熟,到最後衰老,心智同樣盛極而衰,回歸童稚。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難以忘懷的過去,特別是那些發生在我們「愛戀自己的青春」時期的事情。「我」和麗茹的母親之所以時光會錯亂,最大原因在於她們並沒有放下年輕時候的回憶,不管哪回憶是苦是甜,都是她們記憶和思維的歸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親內心最深處的感情,隱藏在母親心裡、平常不能開口的那一份記憶。為了子女,母親可以故作堅強,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記憶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銘心的那一處——作者再一次體察到了母親的愛。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內心的痛楚,因為對母親的傷痛無能為力而深深難過。

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妙齡女郎,那是因為她們就如同20多歲的自己,那時還不能明白母親,對母親的關心無動於衷,甚至是厭煩,而現在,她們已經50多歲了,當了母親,也明白了當時母親對自己的愛,可是這時的母親已經時光錯亂了,甚至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她們已經錯過了。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生本就是一個又一個輪回,以前關心照她們的母親已經不復存在,如今是她們關心照顧母親了,也許在人生最後,她們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維護母親最後一絲尊嚴;同時妙齡少女是美的象徵,象徵母親一去不復返的青春,那是母親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

(9)龍應台時間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關注的是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弦,處處都有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書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感受的沉澱,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龍應台承認《目送》在她年輕十歲時是寫不出來的,而我也承認在我年輕十歲時是讀不出《目送》中蘊含的思想深度與情感濃度的。

周國平先生曾說「讀書是與大師的靈魂進行交流」,我以為讀書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讀者理應同樣具有時間的歷練和反觀人生的靜思。

讀完《目送》,幾乎過了整個夏天。帶著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龍應台先生能用冷靜、隱忍的筆觸,以真摯、樸素的方式,展現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銘的傷痛。

通過筆記自己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我們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告訴我們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

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參考資料: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讀龍應台的《目送》-人民網

J.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作品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像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葯,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10)龍應台時間賞析擴展閱讀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