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孔子天命名言

孔子天命名言

發布時間: 2020-12-28 08:50:52

『壹』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的是什麼

天命指的是這輩子能到達的終點位置,因為古代壽命不長,50算是老年人,可以籌備身後事了。

『貳』 孔子說,人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請問,後面是什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回順,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叄』 孔子關於學習的名言有哪些

一、春秋 孔子《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良的方面學習它,對那些不良的方面則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被動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天生喜歡學習的人。

四、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勞神無所得。

五、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文: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六、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七、春秋 孔子《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早晨得到聖人的教誨,(信受奉行),即便是晚上死了,也無遺憾。

八、春秋 孔子《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不以為恥,因此稱他謚號為文。

九、春秋 孔子《論語》: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由,教你知道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十、春秋 孔子《論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肆』 孔子的天命觀是什麼

孔子認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復和秉承反映在周禮中的文命。

孔子說 「五十知天命」,在孔子眼裡,「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將天與時結合起來,天以時行。孟子更是將天與時密切聯系起來,他認為孔子是「聖之時者也」。即孔子是最能把握天時尺度的人。所以孔子的天命就是時命。

古人將天與理同用,性與命相對,中間以時為紐帶。每個人在這種關系格局中要領會自己生命的意義所在。由此,上應時代,下安個體。在孔子那個時代,有人就認為「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即孔子是秉承中華文明精微的人,必將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代表。

但孔子所言的天命,並不是只有偉大人物才有的。使命有大小,主體有不同。每個個體都要參究自己的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歲就應當知道自己的天命。這是他文化生命的成熟期。

揭示了人到五十,由四十不惑而進一步參悟到事物的背後有天理的必然,而不去違逆天命。同時要從自身的稟賦出發,在自己身上體會到生命到五十歲時的優劣與時代使命的交合。

孔子的天命觀揭示了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使命,讓我們不要去嘆息時代不好,而要與時同命,領略時代的使命,做自己生命范圍內的事,以印鑒人生的時命與光彩。所以,天命所在,時命所顯,時代與天命的內涵要與主體生命相印證。

(4)孔子天命名言擴展閱讀

孔子天命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這種天命思想,又在後來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萬章》上篇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沒有人叫他干,而他競幹了,這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競來了,就是命運。

孟子還舉例說明,堯、舜的兒子都不肖,是因為舜、禹為相的時間太長.所以堯、舜的兒子不有天下;禹的兒子啟賢能,而禹為相的時間義短,所以啟能得到天下。以上這些,都不是人力所為而自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從理來說,這屬於天意,對人來說,這屬於命運。天和命。實在是一致的。

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還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白話釋義:保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 盡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白話釋義:天底下人的吉凶禍福。無一不是命運,只要順理而行,接著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運的人不站立在有傾倒危險的牆壁下面。因此,盡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

這里,孟子雖然認為天命的力量無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樣,還是應該按照我的仁義而行,不能無緣無故地白白送死。無疑,這對孔子的天命觀來說,有著補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諸子信命的還很多,而以儒家的勢力為最大。

『伍』 孔子天命觀的含義

昨天說人無定數其實中心就是人最不容易知道的就是人自己。
啟今沒有任何科學完回全解答。
天命觀答:《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我認為與天性有關。
命(命運:(經驗旅程)與人性有關。
天性我們可以叫自然而然之性故,也可以是自然法則之性故,今天可以叫自然科學的性質。
命與善性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在人誕生後是境象時期的無意識自戀行為到人生生命經驗之旅程)。
那麼涌現出來天命也是只有東亞人或者孔子思想教育所指的全部區域之內的人生經驗終極關懷。
那怕是絕對的無神論,臨終也不忘的孔子天命觀。

『陸』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的是什麼

五十知天命來
知天命,是了解事物自運行的一般規律,洞悉事物的發展趨勢。
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到底能幹點什麼,命中註定該干點什麼,就是終於活明白了。
孔子47歲,陽貨請他出山,他沒答應,一直等陽貨出亡,才肯出山。他出來做官是51歲,正好在他「知天命」後。孔子「知天命」,據說和學《易》有關。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柒』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觀評析

孔子的天命觀是對從殷至周「敬天事鬼神」傳統思想的承認。但孔子在承認的基內礎上,主張不容要過多關注,而把人們的眼光從對「天」、「命」、「鬼」、「神」的關心上,拉到了現實社會生活中來,主張盡人事以應「天」事。

孟子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意思是,不以人的好惡自然來到,自然實現的就是天命。人們知道了天命的作用,就不應當去違背它,要「順受其正」,也就是知天命了。他認為人在現實中的富貴、享受、生死都是天命決定的,每個人試圖改變天命都是圖勞的。如此以來,人們就會安於命運的安排,而不至於心懷不滿,也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奮起反抗了。孟子為了說明當時倫理制度的合理性,便有意使的去講服從君長,宗法制度就是不違背天命,把孝親說成仁義的基礎,也就是人的本性。那麼,人性的實質,也就成了孟子無法迴避的議題,成為他與諸子爭論的話題之一!

『捌』 孔子是如何論述天命的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 堯曰》
譯:不懂得命運,沒有可能作為君子。

『玖』 孔子談天命的內容是什麼

人類社會中人們的生老病死,貴賤貧富,興衰榮辱,悲歡離合,古人從無數事例中認識到這些變化似乎也有規律,如「善有善報」、「多行不義必自斃」、「荒淫惡政必然敗亡」、「人終有一死」,等等,把這種規律稱為「天道」,或稱「天理」。可是,人類社會又有較多的偶然性在起作用,古人不能解釋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便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現象,統稱之為「天命」。

「天命」這個詞,在孔子以前幾百年就已經存在,孔子只是沿襲西周初期思想家的概念。「天理」這個詞,是後世才有的,孔子說過「獲罪於天不可禱也」,含有「天理」的意思,孔子時還沒有這個詞。「天道」這個詞,孔子時代已經有了,他的弟子子貢用過。如《公冶長》第十三章「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但在《論語》里,孔子本人沒用過,他把所謂「天道」、「天理」的詞義都包含在他用的「天命」這個詞之中。孔子直接言天命,只有兩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第四章,譯文見前)這段話前文已經講過,他在這里說的「知天命」,是說自己在五十歲時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有所認識,即「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為能按規律辦事可以少犯錯誤了。他另一次談「天命」,原文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第八章)(孔子說:君子有三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視聖人的話。)這段話有三畏,我們在這里只談天命。孔子說的「畏天命」,主要是指尊重事物運行的規律(法則)。孔子說的天命,不是有一位人格化的天帝神在發號施令地支配一切,他從來沒有談過天帝神,他說的天命,是規律和法則的體現,他覺察到大千宇宙存在著人們不能抗拒的運動法則或主宰的力量,至於具體是什麼,他還不能進行清晰的分析和理論概括。他言天命,只有這兩次。

《論語》中的「命」字用了21次,有壽命、生命、辭令、使命、命令、命運諸義。孔子用「命」這個字而有「天命」之意的言論如下: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第三章)(孔子說:不知天命,不能成為君子;不知禮,不能在社會立足;不知這個人的言論,不能了解這個人。)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憲問》第三十六章)(公伯寮向魯國執政者季孫氏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事告訴孔子,說:「他老人家被公伯寮迷惑了,我有力量殺掉他在市場示眾。」孔子說:「我的主張能夠實行,是命;我的主張被廢棄,也是命。公伯寮能把命怎麼樣呢?」)以上兩章所說的「命」,都是指「天命」。前一章說,知天命,是君子必備的條件;後一章說,天命不是某個個人所能改變的。還有兩次,一次是孔子的學生伯牛患麻風病死亡,孔子悲痛地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再一次是學生顏回死了,他悲痛地說:「天喪予!天喪予!」這兩章中的「命矣夫」、「天喪予」也是指命運,即天命。從這兩章可以看出,他無法解釋某些偶然性事件或當無力抗禦的事件降臨,就歸之於「天命」。

孔子談天命的言論只有以上幾條,我們不能依據這幾條,就論斷孔子是宿命論者。從上文來看,孔子承認天命,覺察到自然和人類社會存在一定的運動的規律,是人的意志和力量不能抗拒也不能改變的,而在他的時代的科學發展水平,他又實在理解不清楚這個問題。因為說不清楚,他關於天命的談話只有這幾次,很少談論。

他承認天命,又不聽天由命。他有賓士天下的理想,並不交由「天命」安排,而是以積極處世的心態,到處游說、宣傳、實驗,乃至處處碰壁之後,仍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人固然不能改變自然規律,但可以推進或延緩事物的發展,人也可以創造條件,在一定條件下改變事物的本質。後世把這種努力稱作「人定勝天」。

再如,孔子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承認任何人不能避免人生終結的死亡,他又主張「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泰伯》第十三章),避免無意義的非正常死亡和傷害;他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心地平和、心情愉快,注意飲食衛生等養生措施,孔子活到七十三歲,在他那時代是難得的高壽了。現代反孔派曾批判孔子的「活命哲學」,這樣的批評是片面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