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當黎明穿上白衣賞析

當黎明穿上白衣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8 04:59:30

❶ 假如你是詩人在黎明的早晨會看見什麼情緒寫的詩歌這首詩就是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

有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綠的內草原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容

——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啊,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

田野是多麼得新鮮!

看,

微光的的燈光

正在電桿上顫栗它的最後時間。

看!

❷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閱讀理解

這里,可以說有幾層意思:

一、以燈光來襯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壯美,進一步刻劃出詩人對黎明的贊美。

二、盡管燈光在夜裡也不失為一個輝煌者,但在燈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樣美麗的景色。只有黎明到來的時候,才能使人看到。

三、更深一層的意思是,黎明象徵著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有著博大胸懷的力量。而燈光,象徵著一種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無論如何擋不住強大力量的腳步。

兩個「看」字:前一個「看」字,是引起讀者注意,而後一個「看」字,則是一種感嘆,份量很重,似乎有斬釘截鐵之力。

這兩個「看」字,同是一個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則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見,詩人在用這兩個「看」字時,是經過認真思考的。寫詩最忌重復,但這兩個「看」字「重復」得好!

這首詩,是寫黎明時田野的景色,無論是從構思上,還是從詞句的選擇上,以及深切的含意上,都可以說是上乘之作。

這是由於:詩人不僅對這景色有著深切的感受,還有著把握能力和表現能力。觀察之細微,表現之准確,更使人驚嘆。

讀了這首詩,不由不使讀者感到,詩人對於黎明——對於光,是怎樣地崇敬,怎樣地充滿了赤子之情……

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詩人陶醉了,詩人感嘆不已……

(2)當黎明穿上白衣賞析擴展閱讀:

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遼闊而美麗的景色中去。「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色彩豐富而鮮明。

構成這一美麗圖畫的原因,不僅在於詩人精心地選擇了三個色彩鮮明的詞:「紫藍的」、「青灰的」、「綠的」,而更在於詩人在詩句上的精心安排。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綠的草原……」這有層次的詩句,把畫面有層次地展開了,詩句的層次和畫面的層次極為和諧。而且好像是隨著詩人的眼光,一層一層展開的,自然而貼切。

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艾青是他1933年發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開始使用的筆名。艾青出身於地主家庭,但因為剛出生就有術士說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厭煩。

將其送到一個貧苦農婦家裡寄養,這位農婦即"大葉荷"。這使他從小就同情農民,並感染了農民的淳樸和憂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5歲時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從畫家成為詩人的,在精神歷程上,則是從時代的"叛逆者"逐漸變成了時代的"吹號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專科學校繪畫系,1929年去法國勤工儉學,專攻繪畫,同時也廣泛接觸了哲學、文學、特別是詩歌,過了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質上貧困"的生活。置身在淫盪、瘋狂、怪異、陌生的資本主義文明世界中。

過著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著異國遊子的內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現代象徵派、印象派詩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並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漢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國,參加了"中國左翼藝術家聯盟",從事進步愛國活動,並於同年7月,以"顛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獄,飽受三年鐵窗之苦。

1933年,在獄中,艾青第一次以此為筆名創作了著名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表達了對中國廣大農民遭際的同情和關切,從而一舉成名,譽滿詩壇,引起了社會和文學界的普遍重視。

1935年艾青出獄,1936年,匯集他早期創作的詩集《大堰河》出版,並產生了巨大反響。

抗戰爆發後,艾青輾轉在武漢、山西、湖南、廣西等地,1941年從重慶轉赴延安。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優秀詩作,著名的有詩集《北方》、《曠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長詩《向太陽》《火把》等,抗日戰爭時期,可稱為"向太陽"時期,也是艾青創作生活的高潮階段。

詩集《北方》和長詩《向太陽》,堪稱是用現代技巧表現時代生活主題的典範性藝術試驗。

艾青不僅長期從事文學實踐,還根據自己的豐富創作經驗,寫了《詩論》及其他論文,提出了一系列關於詩的見解,作為現代的傑出詩人,艾青以自己的創作和理論對同時代和後起的詩人們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二、 艾青的歷史地位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詩壇,他作品深沉而憂郁的抒情風格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注意。抗戰爆發後,艾青事實上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稱之為"艾青的時代",他的創作不僅開了一代詩風,而且深刻影響了這一時期乃至40年代後期的詩界。

艾青的詩在起點上是與我們民族多災多難的土地與人民有著深刻的聯系的,並且明顯地受到西方近代詩人凡爾哈侖、波特萊爾的影響,被稱為"吹蘆笛的詩人",他的詩一開始就匯入了世界近現代詩歌的潮流之中。

1939年,第二本詩集《北方》和長詩《向太陽》出版之後,其歷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確認,成為新詩第三個十年最有影響的代表詩人,世界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詩人之一。

抗戰時期國統區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七月詩派"的青年詩人們一再申明:"他們大多數人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自覺地以艾青作為他們的旗幟。

而中國新詩派的代表詩人穆旦在寫作起點上也明顯受到艾青的影響。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親》發表後不及即被譯為日文,在以後的幾十年間,一直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至今已傳遍英、法、德等十多個國家。

艾青的詩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所完成的是歷史的"綜合"的任務,同時也典型地表現了中國新詩是20世紀世界詩歌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歷史特點。

三、 艾青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具有獨特的意象和主題,其中心意象是太陽,主題則是愛國主義。

每一個具有獨創性的詩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意象:在這意象中凝聚著他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觀察和認識,和詩人的獨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陽,而主題則是愛國主義。

據統計,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艾青選集》406首詩,其中,借土地來激發詩人情緒的詩,約佔26%,全面直接抒寫太陽及其邊緣類的詩約佔10%,且這類詩多是大篇幅的製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愛這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向太陽》、《吹號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詩篇就是有代表性的例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對祖國和人民的最深沉的愛。愛國主義是艾青作品中永遠唱不盡的主題,把這種感情表現的最動人的,是他的《我愛這土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用真實而樸素的詩句,說出了詩人內心深處永恆的土地情結,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種感情在近代中國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是一個深深感染了農民式的憂郁的人,這種來自土地耕植者的憂郁又強化了艾青對土地懷有永恆的憂患感。在此後的詩中,他關注的始終是和土地合二為一的普通農民的命運。如詩集《北方》中的詩篇:《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乞丐》寫出了土地--農民受蹂躪的痛苦。

《復活的土地》寫出了土地--農民的復活;《春雨》寫出了土地--農民的翻身和解放。通過這種描繪,艾青的詩真實而生動地寫出了中國農村現實的靈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農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爭。

太陽的意象表現了詩人靈魂的另一面:對於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熱烈的、不息的追求。艾青是一個時代的預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喚者,他曾經說過:凡是能夠促使人類向上發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詩的。

從這種美學思想出發,艾青幾十年如一日地熱情謳歌著:太陽、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這是艾青的"永恆主題"。如他這一時期寫的最好的光明頌《向太陽》和《黎明的通知》。

(二)具有憂郁的詩緒。

"憂郁"是滲透了詩人的靈魂,永遠擺脫不掉的,是構成艾青詩歌藝術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憂郁"。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寫道:"中國的苦痛和災難,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曠野》中寫道:"薄霧在迷濛著曠野啊……"等。

艾青的憂郁一方面來自個人的經歷和性格;一方面來自於留學法國時期所感受到的"飄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徵派、印象派文學思潮的影響。

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特殊的時代。在抗日戰爭的炮火中,艾青輾轉於北方,親眼見識了北方農民的現實苦難,與我國古老民族的感時憤世、憂國憂民的傳統產生了心靈的契合。

因此,這種憂郁里,浸透了詩人對祖國、人民的極其深沉的愛,更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忠實和深刻的思索。但艾青的憂郁並不是消極的,其所給予讀者的是一種"深沉"的力量,表現的是他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堅強的信念。

❸ 用《當黎明穿上了白衣》寫一篇100字寫景文章

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遼闊而美麗的景色中去。
「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色彩豐富而鮮明。
構成這一美麗圖畫的原因,不僅在於詩人精心地選擇了三個色彩鮮明的詞:「紫藍的」、「青灰的」、「綠的」,而更在於詩人在詩句上的精心安排。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綠的草原……」這有層次的詩句,
把畫面有層次地展開了,詩句的層次和畫面的層次極為和諧。而且好像是隨著詩人的眼光,一層一層展開的,自然而貼切。

比喻的手法 :「——新鮮的乳液似的煙……」這把黎明時的田野景色進一步描繪出來了。黎明時,空氣是新鮮的,四周那麼安靜,這煙也是新鮮的。這種感覺極為准確。「乳液似的」,把煙的清新、流動感、質感以及煙之美描繪出來了,而且可看可觸摸。
以「乳液」來形容煙,可謂精妙絕倫!
直抒胸臆 這兩句詩,是對上面所描景色的總括,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是詩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無掩飾。是不是太直白了?不是。
這兩句詩正加重了詩人對黎明時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發的。

兩個「看」字:前一個「看」字,是引起讀者注意,而後一個「看」字,則是一種感嘆,份量很重,似乎有斬釘截鐵之力。這兩個「看」字,同是一個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則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見,詩人在用這兩個「看」字時,是經過認真思考的。
寫詩最忌重復,但這兩個「看」字「重復」得好!

❹ 當黎明窗穿上了白衣的中心思想。

當黎明來到之時,光芒照射
窗戶穿上了白色的衣紗,感到
黎明陽光溫暖了大地萬物。

❺ 艾青詩選中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黎明象徵著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有著博大胸懷的力量。而燈光,象徵著一種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無論如何擋不住強大力量的腳步。

❻ 當黎明穿上白衣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答案: 解析: (1) 寫黎明時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 色彩豐富鮮明的美麗圖畫內。表現出清新、明朗的意容境 (3) 開頭三句都是靜態描寫: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著……的煙……」一句是動態描寫。這樣動靜結合使畫面既富有美感又具有動感,富有活力。 (4) 「新鮮的乳液似的煙」把煙的清新、流動感、質感以及煙的美妙描繪出來了,而且可以看見,可以觸摸,比喻可謂精妙。 (5) 前一個「看」字,是引起讀者注意,而後一個「看」,字,則是一種感嘆,分量很重,似乎有斬釘截鐵之力。這兩個「看」字,同是一個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則有不同的作用和分量。 (6) 這兩句由描寫轉向議論,詩人直抒胸臆。在內容上是對上面所描景色的總括,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加重了詩人對黎明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發的內心贊美。

❼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啊,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時候,
田野是多麼新鮮!
——摘自《艾青詩選》
艾青(原名蔣正涵),中國現代詩人。

❽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 找出詩中動態結合的詩句,並欣賞其妙處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這一句也是動靜結合的詩句。它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❾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描繪了一副怎樣的黎明景象

描繪了一幅原野色彩豐富、薄霧朦朧新鮮、晨光曦微的黎明景象.

詳細:詩人對於光極其敏感.
艾老無論是在年經的時候,還是在年老的時候,對於光總是有一種偏愛,而且那樣執著,那樣深情.在他的不少詩作里,都寫到了光,作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刻劃和描繪.雖然在不同的時期,由於環境、心態等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表現,但都是那麼一往深情.
這不僅是艾老在十八歲時入過西湖藝術學院,學過繪畫——學畫者往往對於光有特殊的感覺和研究.更在於艾老對於光有著深刻的理解.有了光,才有了這個地球,這個世界,這個人類,才有了生命.可以說,光是生命之源.沒有光,一切都在黑暗裡了.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這首詩,就充滿了詩人對於光的崇敬.這首詩寫於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馬賽的路上,當時詩人才22歲.
這首詩是寫黎明時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遼闊而美麗的景色中去.「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色彩豐富而鮮明.構成這一美麗圖畫的原因,不僅在於詩人精心地選擇了三個色彩鮮明的詞:「紫藍的」、「青灰的」、「綠的」,而更在於詩人在詩句上的精心安排.「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綠的草原……」這有層次的詩句,把畫面有層次地展開了,詩句的層次和畫面的層次極為和諧.而且好像是隨著詩人的眼光,一層一層展開的,自然而貼切.
這幾句詩已夠精彩了,但更精彩的還在後面.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前面幾句都是靜的描寫:林子、山坡、草原.而這一句,作了動的描寫:「草原上流著……的煙……」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靜與動的巧妙刻劃,是構成詩人卓越詩藝的奧秘之一——詩人在許多詩中,都特別注意靜與動的結合.
而對於草原上流著的煙,詩人是這樣寫的:「——新鮮的乳液似的煙……」這把黎明時的田野景色進一步描繪出來了.黎明時,空氣是新鮮的,四周那麼安靜,這煙也是新鮮的.這種感覺極為准確.「乳液似的」,把煙的清新、流動感、質感以及煙之美描繪出來了,而且可看可觸摸.以「乳液」來形容煙,可謂精妙絕倫!
面對這樣美麗的景色,詩人自己好像再也忍不住了,要發出感慨.第二段的頭兩句,即詩人直抒胸臆:「啊,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田野是多麼新鮮!」
這兩句詩,是對上面所描景色的總括,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兩句詩,是詩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無掩飾.是不是太直白了?不是.這兩句詩正加重了詩人對黎明時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是忍耐不住由衷而發的.
詩寫到這里,下面該怎樣寫呢?讀者是很難揣測的.黎明時田野很美,令人感慨,似乎可以結束了,也不失為一首好詩.但詩人的感覺還有更深沉的一層.
「看,/微黃的燈光,/正在電桿上顫栗它的最後的時間./看!」
這也是黎明時的景色,但已不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燈光,在夜裡是輝煌的,為田野照明,為行人指路.但當黎明到來的時候,燈光已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遼闊的、無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現出來.燈光,與黎明之光無法比擬,也無法抵擋.燈光顯得窘迫,無論燈光怎樣「掙扎」,怎樣不願「讓位」,但已無濟於事.
這里,可以說有幾層意思:
一、以燈光來襯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壯美,進一步刻劃出詩人對黎明的贊美.
二、盡管燈光在夜裡也不失為一個輝煌者,但在燈光照耀下,不可能使人看到田野上那樣美麗的景色.只有黎明到來的時候,才能使人看到.
三、更深一層的意思是,黎明象徵著一種新的力量,一種有著博大胸懷的力量.而燈光,象徵著一種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無論如何擋不住強大力量的腳步.
兩個「看」字:前一個「看」字,是引起讀者注意,而後一個「看」字,則是一種感嘆,份量很重,似乎有斬釘截鐵之力.這兩個「看」字,同是一個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則有了不同的作用和份量.可見,詩人在用這兩個「看」字時,是經過認真思考的.寫詩最忌重復,但這兩個「看」字「重復」得好!
這首詩,是寫黎明時田野的景色,無論是從構思上,還是從詞句的選擇上,以及深切的含意上,都可以說是上乘之作.這是由於:詩人不僅對這景色有著深切的感受,還有著把握能力和表現能力.觀察之細微,表現之准確,更使人驚嘆.
讀了這首詩,不由不使讀者感到,詩人對於黎明——對於光,是怎樣地崇敬,怎樣地充滿了赤子之情……
當黎明穿上白衣的時候,詩人陶醉了,詩人感嘆不已……

❿ 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一句話概括詩的意思

一句話概括:
東方已曉,天色已亮。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