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煙賞析

煙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8 03:11:28

賞析「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岳陽樓記教案...照這個答不信還有錯...賞析裡面有
27.岳陽樓記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文。

2.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了解文中「以」「則」等虛詞和「然則」「得無」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朗讀和背誦全文。

(2)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

2.難點:

(1)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2)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准備

1.岳陽樓、《洞庭晚秋圖》的電腦展示圖片。

2.將課文的知識整理成幻燈片。

設計思路

1.本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不僅立意高遠,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於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吟味,體會文章的特點,並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2.倡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引導。

3.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名樓導入

師: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我國古

代的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灝《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讓人回味無窮;而岳陽樓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唱不衰,《岳陽樓記》成為寫景狀物抒發真情的名篇。今天,我們就來閱讀這一名篇,看看它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色,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二、電腦示圖解題

岳陽樓樓址在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台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

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作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像,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激勵我們要以天下為己任,樹立崇高的理想,擁有寬闊的胸懷。三、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朗讀時應注意節奏。本文駢散結合。讀駢旬,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其餘按意義劃分,不要讀破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要有稍長的停頓。如:上T/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2.讀懂文旬。

藉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幻燈顯示。)

(1)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

(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

片語: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鬱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先憂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理解句意:

得無異乎?(反問句)

吾誰與歸?(變序句)

l 則有……」者矣。(長定語句) l 其必日……乎。(表示揣測語氣的陳述句)『 (3)閱讀思考:

①范仲淹寫本文的緣由是什麼?當時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處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寫景的句子,想一想它們所寫的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它們在文章中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裡?四、難句探究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分析:(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復句。正句部分又是並列復句。

(2)「越明年」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越」作「逾」講,作「渡過」講,這是《說文》的本義;《廣雅·釋估》也說「越;渡也」。二、「越」作「及」講,這是王引之《經傳釋詞》的說法。王引之說,「越,猶『及』也,《書·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舉了《尚書》兩個例子,《尚書》「越六日乙未」這種類型的結構共十二個,都作「到」「及」講。看起來兩種說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據《岳州府志》「職方考」的《宗諒求記》中的「去秋以得罪守茲郡」和「明年春……增其舊制」等材料來看,滕子京確實是從慶歷六年開始修岳陽樓的,應當以第一種說法為妥。

譯文:「過了明年,政事順利,上下和睦,一切廢棄了的事兒都興辦起來啦。」

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分析:「得無……乎?」有人認為有三種解釋:一、用反問語氣強調肯定謂語所表達的意思;二、相當於「大概」,也是肯定謂語;三、向否定事實方向推測,相當於「該不會……吧」。第一說似嫌煩瑣,而且「得無」是兩個詞,不是一個詞。異,不同。無,沒有。得,能夠。乎,嗎,在是非問句後面的語氣助詞。能夠沒有不同嗎?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這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一個強有力的發問,即「能同乎?」下文「淫雨霏霏……感極而悲」是一種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是又一種心情,具體地說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飲食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等於「平時飲食能夠不衰退嗎?」「妾得無隨坐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等於:「我能夠不株連受罪嗎?」跟「得無」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無…『能勿」。袁仁林《虛字說》:「俱反問辭,見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斷:異(不同)、無異(同)、得無異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樸素的直陳,「得無異乎?」是委婉的發問,具有精湛的修辭技巧。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分析:課文沒有給「至若」作注。《歷代散文選》的注釋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風和日麗的春天。若,像。」按:這里把「至」跟「若」分拆為兩個詞,而且把「若」解釋為「像」,恐屬未當。「至若」是單純的連詞,詞根是「至」,「若」則是一個詞綴,沒有意思。古人用「至」等於「至若」的有「今也玩好變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日拔。至聖人不然……」(《韓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於「至如」「至於』,例如:「雖為俠,而逢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蹌居民間者耳。」(《史記·游俠列傳》)「元,凱既登,巢,許獲逸。至於今日,所謂道之雲亡,邦國珍瘁。」(《晉書·賀循傳》)「如」和「於」跟「若」一樣,也只能是詞綴。(請參閱《現代漢語虛詞的構成方式》,見《語文知識》1957年第6期)論述某種情況或某件事情的時候』,把話題轉到跟論述有關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帶假設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於」。本句上文說的是「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這里講到另一種境界,就用「至若」來連接。

譯文:「至若到了春氣暖和,陽光明媚的時候,波瀾不起……」

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分析:(I)這是一個對偶句。「錦鱗」特指美麗的魚。

(2)「翔」跟「集」是一對反義詞,「游」跟「泳」也有反義因素。「游」在《說文》中的解釋:「浮行水上也。」「泳」在《說文》中的解釋:「潛行水中也。」

譯文:「沙鷗或者齊飛,或者群集,魚兒有時浮出,有時潛入。」

5.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分析:(1)「而或」其實是兩個詞,「而」表順接;「或」作「有時」講。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食綴脯……」(自居易《與元九書》)

(2)「一空」「千里」都是數量片語作謂語,「長煙」「皓月」都是偏正片語作主語,「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是一個工整的對偶句。

(3)「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也是對偶句,各又隱含著一個比喻,就是「浮光如躍金,靜影似沉璧」,「躍」,不只是「閃動」,更有躍出水面的意思。二陣風吹來,微波湧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盪著的黃金。上句寫水上之景,下旬寫水下之景。或說「浮光躍金」,從意思、從工整的對偶上看,應當接「沉影靜璧」,「靜影沉璧」實在是錯綜形式。

譯文:「有時彌漫的炊煙完全消散,皎潔的月色籠罩千里。浮動的月光,把微波變成跳躍的黃金,靜謐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靜璧」,譯文或可也是對偶句。

6.居廟堂之高l則憂其民。

分析:(1)假設復句。主語「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廟堂」,一般的解釋是,「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有人認為「唐宋時期的『廟堂』決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議事的地方,因此用來作宰相、副相的代稱,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

我看「居廟堂之高」可以說成「處在宰相或副相這樣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職低於「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說是「居廟堂之高」。又如「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漢書·梅福傳》)這「廟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於「居廟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處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內。

譯文:「處在朝廷的高位,就關懷他的百姓。」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分析:「先」「後」都是形容詞。拙著《文言難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頁說「先」「後」的後面省去了介詞「於」。又如:「先吳壽夢之鼎。」(《左傳·襄公十九年》)「先」的後面也省略了「於」,這句意思是「在吳王壽夢所鑄用的鼎前面」。現在說,「先」「後」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就是「在天下之憂先」「在天下之樂後」。又如「窈窕艷城郭」(《孑L雀東南飛》),「艷」也是形容詞增加在動用法。「而」,可以譯成「就」,後一個「而」用來表示遲,可以譯成「才」。兩個分句都是連動式,前一個謂語是方式,後一個謂語是行動,方式跟行動之間用「而」字來連接,是用「而」字來劃分界限。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是「先天下之憂而後己憂」,陷於隨意增字解句,這並不足取。 』

譯文:「在天下人憂愁的前面憂愁,在天下人快樂的後面快樂。」

&微斯人,I吾誰與歸?

分析:《文言文的語言分析》(張拱貴、黃岳洲著)說「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把「與」看成介詞,這是根據一般的解釋。這里「與」跟「歸」都是動詞,作「結交」或「稱許」講,《廣雅·釋估》:「與,許也。」《論語·微子》:「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與」跟「歸」兩個及物動詞同時管一個前置的賓語「誰」。這樣,「吾誰與歸」就得譯成「我稱許誰,歸宿到誰(的寓居)的地方去呢?」「與」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戰國策·齊策》)但是,語言是發展的,詞性也在發展,「與」產生介詞的用法是在西漢,《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第二個「與」是介詞,《岳陽樓記》是宋人作品,把「與」解成介詞應該是可取的。又,《文選》張華《雜詩》之二:「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與」也是動詞,作「給與」講。五、布置作業

反復朗讀課文,加深理解。

第二課時

一、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給下列字注音:(幻燈顯示。)

謫(zhe2) 屬(同「囑」zhu3) 淫(yin2) 霏(fei1)

檣(qiang2) 楫(ji2) 冥(ming2) 讒(chan2) 偕(xie2)

2.朗誦全文。 二、研習新課

1.理解文章層次結構。

下面請同學們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討論並歸納: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由此生發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體。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第一層(2自然段):寫洞庭湖雄偉壯麗的景象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第二層(3—4自然段):用兩個排比段分別寫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2.提問:寫文章,往往以一兩個警句(關鍵性詞句)振起全篇,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3.提問:第2自然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麼?

討論並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則使之產生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4.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並歸納: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5.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6.朗讀第3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

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悲」的氣氛。因己而悲。

7.朗讀第4自然段,提問:這幅畫面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氣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

討論並歸納:極力渲染「喜」的氣氛。因物而喜。

8.提問: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喜」。這樣寫是為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人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9.提問:「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提問:「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

討論並歸納:先講「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講「樂」,「後天下之樂而樂」。

11.提問:「進」指什麼?「退」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問:「微斯人」的「斯人」指什麼人?

討論並歸納: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13.提問: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討論並歸納: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l來源於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 .』

14.提問:文章最後一自然段是怎樣推出這個警句的?

討論並歸納: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設問方式逐層推進,最後才點出警句。先用比較方式設問,以「不以物喜……則憂其君」說明「古仁人之心」的內涵,顯示了「古仁人」的闊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進亦憂,退亦憂」的論斷,突出一個「憂」字,自然引出第二個設問「何時而樂」,使文章又推進一層。設問後而警句出現,給人印象極深。

三、小結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愉悅。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三題。

2.選用本課的《作業設計》。

第三課時一、思考與討論

1.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裡呢?主要在於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情,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徵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自然段為例:雨是「淫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凄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嶽」「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曜」「潛形」「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自然段的特點與第3自然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2.第3、4自然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後抒情,為情設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後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麼?

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展的中心環節:前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後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繫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系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出「先憂後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文章的內在聯系也被破壞。

3.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色?

引導要點: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齊句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對偶、排比、錯綜手法,使文章既有氣勢又富於錯綜變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對稱的。其次,在煉字上也很有特色,如「銜遠山,吞長江」的「銜」和「吞」把客觀事物寫活了,把視覺跟感覺結合起來了。又如「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觀」字用得准確,因為「觀」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視」,用「看」,都不合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是千古傳誦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細體會。二、總結性練習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陰風怒號( ) 薄暮冥冥( ) 浩浩湯湯( ) 岸芷汀蘭( )

鬱郁青青( ) 寵辱偕忘( ) 嗟夫( ) 屬予作文以記之( )

2.下面譯文中有幾處譯得不正確,找出來並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退處民間又為君主擔憂,真是進朝做官也擔憂,退處民間也擔憂。然而他們什麼時候才樂呢?他們必定會說「憂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後」吧。

3.第3自然段的寫景、抒情與第4自然段的寫景、抒情是什麼樣的關系?這兩段對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麼作用?

4.本文有兩種對偶句,一種是兩句相對,如「北通巫峽」對「南極瀟湘」;一種是本句自對,如「遷客」對「騷人」。試從文章中各找出幾組對偶句來,並說明它們是怎樣構成對偶的。

答案提示:

1.略。

2.有兩處譯得不正確:(1)「是進亦憂」把「是」譯成「真是」不對。「是」是代詞,相當於「這」,可譯為「這(真是)……」。(2)「然則」誤譯為「然而」,應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一

3.略。

4.兩句相對。

,銜遠山——吞長江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日星隱曜——山嶽潛形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一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本句自對:

政通——人和 朝暉——夕陰

遷客——騷人 檣傾——楫摧

虎嘯——猿啼 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 春和——景明

心曠——神怡 岸芷——汀蘭資料鏈接

1.作者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現在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死後謚號文正。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寶元三年(1040),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屢立戰功。慶歷三年(1043),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等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於慶歷五年(1045)貶放鄧州,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後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襟被千古傳唱。《岳陽樓記》選自《範文正公集》。

2.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

3.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日:「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Ⅱ 求食指的《煙》賞析

這首詩以煙為復意象,表達了制對「她」的思念。至於這個「她」是誰,我不知道。作者也沒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濃濃的思念之情。
這燃起的香煙,有過「未來」,有過「希望」,但卻是「幻夢」「掙扎」,所以其實是反襯出一種傷懷的情緒。如今,煙成了愁緒,成了快要落雨的雲層,這時候,這種愁緒越發濃郁了。
後來,作者又推開了窗戶,世界一下開闊起來,但是「她」卻要遠去了。我想留住「煙」,其實呢,是想留住「她」的身影。至此,作者留戀思念的情懷似乎還在繼續。
短短的八行詩,但精緻雋永,不管他寫的是不是愛情,都讓人感觸良深。

Ⅲ 舒婷散文 心煙 賞析

澎湖灣的海水浸潤了這個才女的身心,她愛自然,愛人生,尤其語言的錘煉更是常人所不能及。我起初以為這是天分使然,讀後才知她在成名前下的功夫之深、對文學如痴如醉的程度之驚人。她在知青時期過年時一個人在小屋裡廢寢忘食的讀書,窗外老鄉送的干糧放的成了「盔甲」,自己也沒從書房裡出來過。她說自己在那個時期一天學五個生字,怪不得她的語言都那麼新穎奇崛,如珠璣一般讓人久久玩味不已。她眼睛近視達到了1000多度,怪不得她怎麼看都不是美女一個,但是她是那麼的被繆斯所鍾愛。一首首詩吟出來,一句句真情傳唱在中華大地。
不好意思,好的文章其實沒有什麼刻板的賞析,只有心靈的鍾愛,心心相印的審美的感受。

心煙


黃潭橋曲曲彎彎長長,約百來米,由兩塊木板左架右搭,從這山到那山。河面寬且急,不深,枯水時,挽起褲管能涉過。橋面離水十多米,往下望,身子不由要趔趄起來。
農人趕牛過河,先在橋頭吆喝一聲:「嗬--」那邊肩夫、牧童都止步等著。若是犟著上橋,到了橋中,挑擔的只好打轉回步。兩牛犄角相抵,轉身轉不成,退也退不了,就等著吃牛肉。
來插隊的知青妹仔只好揪著牛尾巴上橋,那橋因有了負載,便顫悠顫悠得有韻有味。妹仔小臉煞白,兩腿窸窸窣窣,一踏上青石板路,就又哭又笑邁不開腿。
進山出山都是這道橋。
橋這邊是公社,一字排開打鐵鋪、小糧站、飲食店和供銷社,還有醫院。每逢墟日,四鄉都來熱鬧。菜乾,蘿卜,豬崽,炒毛栗子,應有盡有。最多是地瓜絲,拿米去換,一斤可換八斤。人人口糧不夠吃,就拿來和軍屬、幹部家屬換地瓜絲,多吃一冬。
橋那邊只有一座破祠廟,矮矮地窩在草叢里,原先敬的不知什麼神,去向不明。紅土路繞過破廟,往深里去,是四十里老林。雖然是山裡和山外的交通要道,斷不了有人挑擔進出,但山高林密,仍鬼祟得很。
墟這邊沿河一溜青石板,媳婦仔和妹仔露著半截茁壯的小腿站在水裡杵衣,邊上捺一撮草木灰,用它去污。男人手團稻草,用力去搓鋤板上的泥巴,嘴巴不閑地和女人調笑。有個妹仔拿袖口抹抹逼出的眼淚,突然「咦」了一聲:「老公祠有煙火啦?」果然是。破廟門篩出些燈光,怯弱得撐不開從老林子摸過來的夜色。
有位老婦人扶著頹牆出來撲打草席子。
有個半癱男人,說不上年紀,鬍子倒是很多。左胳膊向後別扭著,手掌斷了似的軟軟垂下,右腳板向後撇著,撇著撇著撇到河邊淘米。
小魚兒們都竄過去了,冒一圈水花。敢情不習慣,多少細米白白撒到河裡去。
後來,天色糊得不辨眉目,有個腰板筆直的後生佬,跨出門檻,看也不看這一溜全直起身愣著的山裡人,把一個扁扁的大葫蘆夾在頸窩,吱呀吱呀拉起曲子來。聲音活像二胡,比二胡酸些、軟些,勒人得很。鄉下人說不出所以然,只覺那聲音只往心裡鑽,不受用不受用!
趕緊收拾傢伙,各自散了。
有聲音自茸茸蛛絲的木窗傳出:「咳,飯哩。」那曲子不情願地頓了頓。
橋似乎伸直了。
撲地從蒿草間騰起一隻山雉,扇開長尾巴,姿態萬千地落入蒼茫之中。
後來。再後來。由老婦人(已知她是瞎子)和癱子和拉葫蘆琴(說是小提琴)的後生佬在河邊每晚必有的活動布景再沒有人看。只是有一天,搓泥巴的手有些遲疑,愛笑的媳婦仔煩得把杵衣棒這手遞那手總不得勁,連水也作怪,一改平日活蹦亂跳,有氣無力地打著漩兒。還是妹仔人心活些,嘟嚷了一句:「葫蘆琴啞了!」

河面被寂靜遮暗。水聲、松濤、蟲鳴和杵衣的起落,隔著這層寂靜顯得極為遙遠,極為飄忽,無跡可尋。
橋是唯一的真實,清晰可辨。
橋頭屋那糟朽不堪的木門敞開,粗壯了許多的燈苗把一片人影壓在門外的草地上。「灶雞」躲在牆根叫出一圈又一圈漪紋,小風似的一陣涼一陣。
他們在聽故事
他們中有人讀過函數;有人正收聽外語廣播,偷偷地;有好些人打起架來一副拉茨相。拉茨也是故事中聽來的。
河上的風,撲打得小油燈挫身舞蹈。講故事的後生佬臉被燈影幻出許多怪樣,倒是嗓子好聽。那聲音暖和且有磁性,雖然有點兒低沉,因為那故事本身就很憂傷。
小提琴卧在抹得乾乾凈凈的破香案上。
挨著香案是一隻渾圓白皙的手膀,滑潤得很。燈苗忽兒傾過來,照亮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活活是黃潭水,多望一眼便會淹死人。燈苗忽兒斜過去,斜映在堅決抿起的嘴唇,殷紅可愛,卻不知為什麼把眼中那一份專注加深為近似蠻橫的意志和慾望,彷彿強調著「要」和「不許」兩重絕然相反的意思。等燈苗拔尖了,所能看到的只有純潔的雙頰,升騰著發育得極為蓬勃的女性的血暈。 燈不倦地繼續各種把戲。
所有人一心一意在故事裡漂泊。
蜈蚣草的葉片上,已有了露水。
墊一塊斷磚坐在河邊的女孩還稱不上姑娘,她的輪廓過於纖細,撕掠草葉的手指蝶翼一般半透明。來這里那年她還不夠插隊年齡,全體村民一直跟著知青叫她小妹。
只是聽那聲音,不是聽故事。
她愛好一切美的聲音。她吮吸它們就像植物汲取雨水出自不可理喻的本能。聲音之泉閃閃爍爍向她漫過來,將她輕舉又任她沉浮。晶瑩的卵石靜卧其中,星光碎在波濤上。
她想也不想。她知道講故事人在講他自己,他眼前沒有任何聽眾,如果那把琴不算。
橋彎成柔軟的弓。

姑娘先離開去嫁人,嫁鄰家婆婆的表侄子,是個著西裝系油條的香港佬。
她的行李很多,送她出山的農民油汗滿面。她親自將一麻包地瓜絲放在橋頭破廟外。為她開啟過的廟門疏遠地森嚴壁壘。
嘟著難看的臉色,她撇撇嘴。手從大衣口袋抽出,捏一板豆餅似的咖啡色糖塊,嚼著走了。印有稀奇古怪字樣的包裝錫紙從橋頭飄到水邊。正和母親撿青菜的小三子撿起玩著,他媽一手打掉它:「這是洋紙錢,呸!送喪。」全公社人懷著又欽佩又同情的期待,目睹那癱子如何用一隻好手配合一隻好腳,挪行二百多里山路,去縣城上告。
終於批下來,說這一家子原不符上山下鄉政策。又有個燒瓦廠的領導目光長遠,看中了那把提琴,要去廠宣傳隊拉二胡。從此,該廠的學唱樣板戲一直美名遠揚。
傳說他走時把提琴塞在廟後老樹的樹洞里。樹洞深不可測,且長年有嗚嗚的聲音,不知是琴,還是野蜂。
傳說他的崇拜者之一幾年後再見他,叫他卻渾然不知地掉頭走了。
說他煙抽得很兇,整個人都被熏黃了。
破廟空了。
最後走的是小妹。她是獨生子女照顧回城,還沒改造好,自然分配不到優等的工作,有一個食雜店等著她去賣糖醋、蚊香和衛生紙什麼的。
她走的時候就帶了兩本日記。一本是紅皮,封面畫著一個姑娘提著一盞光芒四射的燈;另一本也是紅皮,寫著「鬥私批修」. 留下一張小床,是那種統一規格的知青木床。墊著褥子,鋪著整齊雪白的床單,疊成斜三角的被上,垛著綉花枕頭。這一張雅緻潔凈的小床就擺在漆黑的大谷倉中央,村裡妹仔流水似地來參觀。
直到肥碩傲慢的老鼠成精,竟然爬到原先做為梳妝台的肥皂箱上,對著一面鴨蛋形的紅塑料鏡裝模作樣。

還是那道橋,彎彎曲曲長長。發桃花水那幾天,橋板被沖走了幾塊,又鋪上新的,像打了補丁似的,橋頓時顯老了。
廟門完全爛了,仍做千攔萬攔狀。木窗上的蛛網愈加精美絕倫。
有塊斷磚本已被坐得光鮮赤紅,吸盡日月精華,又翳了一層苔青。
再也沒有山雉,連愛在褲襠間蓬著尾巴打轉的小松鼠也驚逃遠方。
河這邊已打起一長排地基。老林子向後縮著,恐懼地對向它逼近的村莊發出無聲的、絕望的長嗥。
公路吃到這里時,橋就要被拆了。
橋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僅僅是一段過程。小妹曾經在日記上這樣寫過。她和橋互相夢著。 月光下,橋很輕很薄,一柄菅草似的鋒利。
1986年10月20日

舒婷,中國女詩人,出生於福建龍海市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崛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人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Ⅳ 有關於"煙"的古詩,要附帶鑒賞

唐朝的著名詩人杜牧,史稱「小杜」,他有一個雅號叫「杜三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詩歌中好用一個「煙」字,而且有三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請看: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煙」字妙在傳神,將江南水鄉的獨特景緻描繪得出神入化。
---------------------------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注釋】
本詩作於開元二十五年(737)春夏,當時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單車:指獨自。問:慰。屬國:附屬國。居延,漢時屬國,在今甘肅張掖西北, 此行的目的。 《後漢書·郡國志》: 「涼州有張掖、 居延屬國。」過:訪。征蓬:蓬草根淺,隨風飄行,所以古人以征蓬、飄蓬喻行旅之人。征,行。蕭關:漢、唐時西邊要塞,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候騎,騎馬的斥候,即騎馬的偵察兵。都護:邊疆重鎮都護府長官,這里指崔希逸。燕然: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將竇憲擊破匈奴北單於,追擊至燕然山,刻石紀功而回,後世用為克敵制勝的典故。這里借用之。

【鑒賞】
詩人作此詩時,與他誼兼師友的名相張九齡受李林甫排斥被罷相。這是玄宗朝政治由清明轉為昏庸的標志,因此,詩人在奉使慰勞戰勝之軍的征中,並非是一味高昂振奮的,也兼有孤寂之感。
前四句,詩人寫出了孤寂的心態。 「單車」去「邊地」,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頭見胡雁歸飛, 更令詩人觸物傷懷,感覺自己如斷根的飄蓬一般遠離了故國。後四句,寫詩人在「胡天」見到了大漠的奇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如此宏壯之景感召了詩人,使他漸擺 脫了孤寂的心緒,生出了豪壯之情,引發了克敵建功、燕然刻石的愛國熱忱。
這首詩尤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六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際無涯的大漠中,一縷烽火台上的孤煙,直上青天;長河似帶,落日降臨,異常渾圓,這兩句詩,凸現了大漠粗獷、強毅的精神,凝聚了詩人的心態,從詩的字句看,語不驚奇,朴實無華,但卻能狀難言之景於目前,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達到了渾成的境界,顯示了詩人的深厚功力。
--------------------------
《長干行》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瞿塘灧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憶妾深閨里,煙塵不曾識。
嫁與長幹人,沙頭候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離別多。
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
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好乘浮雲驄,佳期蘭渚東。
鴛鴦綠蒲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餘,顏色桃花紅。
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這是一首愛情敘事詩,從兩人天真爛漫的童年到丈夫遠離後深深的思念,將初嫁時的羞澀、新婚的喜悅和堅貞不渝的心願寫得十分細膩生動。由於這首詩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也就成了後世用來比喻童年相好而成夫妻的成語

Ⅳ 孟洋《煙》譯文及賞析


[明]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煙。
杳杳千峰失,霏霏萬壑連。
鵲翻知內浦樹,人語辨江船。
暗裡猿聲斷容,愁深攪夜眠。

(1).詩中的前兩聯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任選一種,對其藝術效果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2分)示例:描寫了湘江流水、迷濛煙霧、似乎消失了的群峰、雲霧下的深谷,描繪了一幅幽靜迷濛的湘江煙雨圖。(共2分。寫出景物1分,描繪畫面1分。)
(2)(4分)示例:動靜結合。如前兩聯寫了江水流動、濃霧升起和在煙霧籠罩下的群峰以及連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動入靜,動靜相襯,營造了幽靜迷濛的氛圍,觸動了作者深深的憂愁。
(手法1分,舉例1分,賞析2分。如果從緣景生情、情景交融、遠近結合等角度賞析,言之成理亦可。)

作者:
孟洋(約公元1520年前後在世)字望之,號無涯,後更字有涯,信陽(今屬河南省)人。

Ⅵ 瘦影在窗梅得月,涼雲滿地竹籠煙賞析這個對聯,速度

一抹消瘦的身影立在窗前,看著院中的梅樹映襯著天上的圓月,彷彿是梅樹的枝椏托著明月版一樣;秋日權的殘雲漂浮,風中帶著涼意,月光照著竹林,倒影在院中的空曠處,就如滿地都是竹子一般,而雲影又倒映在竹林中,彷彿為竹林籠上一層輕煙。

Ⅶ 心煙的詩文賞析

澎湖灣的水浸潤了這個才女的身心,她愛自然,愛人生,尤其語言的專錘煉更是常人所不能及。屬我起初以為這是天分使然,讀後才知她在成名前下的功夫之深、對文學如痴如醉的程度之驚人。她在知青時期過年時一個人在小屋裡廢寢忘食的讀書,窗外老鄉送的干糧放的成了「盔甲」,自己也沒從書房裡出來過。她說自己在那個時期一天學五個生字,怪不得她的語言都那麼新穎奇崛,如珠璣一般讓人久久玩味不已。她眼睛近視達到了1000多度,怪不得她怎麼看都不是美女一個,但是她是那麼的被繆斯所鍾愛。一首首詩吟出來,一句句真情傳唱在中華大地。
《回答》一文中,她說自己是古老的大地,和俯就她的天空長相廝守,說自己和自然深深的一種默契:花鍾喑啞的鳴唱,嫣紅無比的晚霞。
對自然的熱愛讓她沉醉,讓她如吟詩一般吟唱出醉人的文章。我彷彿看到一古典女子流連在春天野外的綠綠蹊徑上,是李清照?是蘇小妹……

Ⅷ 狼谷炊煙賞析感悟!

今天來,我看了格日勤其木格。自黑鶴寫的《狼谷的孩子》這本書。
在這本書里的巴努蓋和琴姆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狼大戰之中,牧羊犬巴努蓋,挺身而出。眼睛都被狼叼了下來。它仍然沒有放棄,第二次,狼又來襲擊營地。這一次,巴努蓋堅持著戰斗,經過一場惡劣的戰斗,巴努蓋終於打贏這次戰斗。
琴姆且在和一隻熊戰場真是讓人驚心動魄,它連忙向熊的背猛撲過去,它一直不停地爪著,熊也不示弱,一直反抗,有時甚至用背撞樹,因為它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最後終於打過了熊。這真是一隻頑強的牧羊犬。
我愛這兩只可愛的牧羊犬,更愛人狼大戰的這本書--《狼谷的孩子》,他們讓我懂得了,人和動物是沒有區別的,他們說是動物,還不如直接說它們是英勇的戰士,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們不顧一切的保護著羊群。我們要向牧羊犬學習,向著自己的使命奮勇而上,我們現在的使命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我們加油吧!

Ⅸ 求食指的《煙》賞析

這首詩抄以煙為意象,表達了對「襲她」的思念。至於這個「她」是誰,我不知道。作者也沒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濃濃的思念之情。
這燃起的香煙,有過「未來」,有過「希望」,但卻是「幻夢」「掙扎」,所以其實是反襯出一種傷懷的情緒。如今,煙成了愁緒,成了快要落雨的雲層,這時候,這種愁緒越發濃郁了。
後來,作者又推開了窗戶,世界一下開闊起來,但是「她」卻要遠去了。我想留住「煙」,其實呢,是想留住「她」的身影。至此,作者留戀思念的情懷似乎還在繼續。
短短的八行詩,但精緻雋永,不管他寫的是不是愛情,都讓人感觸良深。

Ⅹ 清平樂李白煙深水闊賞析

1、原詞
《清平樂·煙深水闊》
唐·李白
煙深水闊,音信無由達。唯有專碧天雲外月,偏照屬懸懸離別。
盡日感事傷懷,愁眉似鎖難開。夜夜長留半被,待君魂夢歸來 。
3、原詞翻譯
無邊煙水把你我隔開,些須音信早巳斷絕。唯有碧天雲邊明月,偏照著我倆遙遙的離別。
整天感懷往事傷心,愁眉象鐵鎖難以打開。夜夜留著半邊錦被,等待你的夢魂歸來。
2、賞析
這首詞十分坦率、真實地揭示了思婦的內心世界,她對情人刻骨銘心的思戀,對愛情幸福的強烈渴求。全詞用語通曉暢達,無忸怩之態,有南朝民歌的風韻 。
這是寫思婦離愁的詞。上闋用環境襯托寫愁苦心情。"煙深水闊",音信也無;碧天明月,樂景哀情,一個"偏"字,遷愁於月,煩心之至,愁苦之至。"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正與此同。竇娥臨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極的表現。
下闋用表情行動寫愁苦與盼歸。"愁眉似鎖難開"是表情、心情;"夜夜長留半被,待君夢魂歸來。"是行動,是切盼,更是痴情。難得詞人奇思異想,把思婦情思寫得深而再深。遷愁怨於明月,留半被待魂歸,奇想幽深,構成此詞的特色藝術 。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