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箏賞析

箏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8 01:47:37

① 高分求一篇《春江花月夜 》古箏賞析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海上那一輪明月,正伴隨著潮水的涌動一同升起。
月亮的亮麗光華,隨著波浪閃耀到千里萬里;什麼地方的春江會沒有月亮的朗照之光啊!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芳香的草地流淌;月光照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全都像細碎的雪珠閃爍。
天空中月光如同晶瑩的白霜流布,感覺不到它的飛翔;岸邊的白沙也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水與天空連成了一片透明,沒有一點細微的灰塵;只有一輪孤獨的明月高懸在中天。
江邊上是什麼人最早見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著人的呢?
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綿延著,無窮無盡;人們年復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變。
誰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著什麼人;人們只看見長長的大江不斷地送走流水。
一片白雲向遠空緩緩飄去;青楓浦那種遠游者逗留的地方,一定有遊子禁不住心中的憂愁。
誰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漂流在外?他又在什麼地方思念著明月照耀的愛人的小樓呢?
多令人傷心啊,此刻那樓上的月光正流連不去;它應該也照耀到了離去遊子的梳妝台。
它溜進愛人漂亮的閨房,卷上窗簾也趕不走;它留在搗衣石上,用手將它拂去它還會返回。
遊子思婦們此時相互思念,卻聽不到對方的音訊;多麼希望隨著月光流去關照對方啊。
可恨送信的鴻雁早就飛走,月光又不能渡過;傳情的魚兒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紋。
前一夜寂寞的水潭邊,就夢見了花朵零落將盡;春天已過了一半還不回家,怎不令人傷心。
江水不停地流走春景,春景就快要流盡;江潭上方美好的夜月,也開始偏西了。
殘月深深隱入了茫茫海霧;遠在北方碣石南方瀟湘的離人啊,回家的路途該是多麼的遙遠。
不知其中能有幾人乘著月光轉回家鄉?殘月掩映著大江兩岸的樹木,深深激盪人的心情

② 唐詩 《箏》的賞析和詩人的心境

鳴 箏

李端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箏是古代一種彈撥樂器,即今稱「古箏」。「鳴箏」謂彈奏箏曲。題一作「聽箏」,則謂聽奏箏有感,就聽者立題。從詩意看,以作「鳴箏」為有味。這首小詩寫一位彈箏女子為博取青睞而故意彈箏出錯的情態,寫得婉曲細膩,富有情趣。

前二句寫彈箏美人坐在華美的房舍前,撥弄箏弦,優美的樂聲從弦軸里傳送出來。「柱」是系弦的部件。「金粟」形容箏柱的裝飾華貴。「素手」表明彈箏者是女子。後二句即寫鳴箏女故意彈錯以博取青睞。「周郎」指三國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將,時稱「周郎」。他又精通音樂,聽人奏曲有誤時,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轉過頭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時謠說:「曲有誤,周郎顧。」(見《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這里以「周郎」比喻彈箏女子屬意的知音者。「時時」是強調她一再出錯,顯出故意撩撥的情態,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獻藝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這詩說:「婦人賣弄身分,巧於撩撥,往往以有心為無心。手在弦上,意屬聽者。在賞音人之前,不欲見長,偏欲見短。見長則人審其音,見短則人見其意。李君(稱李端)何故知得恁細。」(《而庵說唐詩》)其見解相當精闢。

此詩的妙處就在於詩人通過細致的觀察,抓住了生活中體現人物心理狀態的典型細節,將彈箏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種邀寵之情,曲曲寫出,十分傳神。詩的寫法象速寫,似素描,對彈箏女形象的描寫是十分成功的。

③ 《風箏》 賞析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於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哪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並且嫌惡它,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竟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後園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現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
然而我的懲罰終於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後,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墜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墜下去而至於斷絕,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墜著,墜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們嚷著,跑著,笑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鬍子了。
我也知道還有一個補過的方法的:去討他的寬恕,等他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麼,我的心一定就輕鬆了,這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們會面的時候,是臉上都已添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我們漸漸談起兒時的舊事來,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糊塗。「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說了,我即刻便受了寬恕,我的心從此也寬鬆了罷。
「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象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記不得了。
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1.寫法精講

①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②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③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種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④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到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⑤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⑥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2.重點精講

①第一、二段:「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於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盪漾了」,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一段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②第三段:這段話描寫出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我」「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不許」放風箏。而小兄弟「最」喜歡風箏。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失聲「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多麼美好的心靈,多麼純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而小兄弟那時十歲內外,正是游戲的年齡,多病,瘦得不堪,正需要鍛煉身體,而風箏正是可以使他高興使他強壯的一項運動。這些都為下文「我」蠻橫毀壞小兄弟「苦心孤詣」而「偷做」風箏埋下伏筆。

③第四段:放風箏,這本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我」卻把它看作是「沒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而且強加於人,對小兄弟橫加限制,以致因為「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破壞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風箏,本段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作了具體的解釋。「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如此無情的踐踏,並「傲然」離去的神態,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被糟踐的雖然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耐人尋味。小兄弟呢?他「很驚惶地站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後來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小兄弟受了這樣無理的對待,也只能逆來順受。因為「論長幼」,「我」是兄長,自以為擁有無限的權力。從「我」對風箏的態度和破壞風箏的粗暴行為,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種鮮明的印記被扼殺兒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陳腐觀念打下的烙印。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

④第五、六段:當「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新鮮科學氣息一旦吸進「我」的中毒很深的心靈,就產生了「懲罰」感,就難忘那「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心就「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痛感自己不準小兄弟放風箏,並把小兄弟喜歡入迷的表現視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與行為,是對一顆稚嫩的童心的嚴重摧殘,由此而自責和反思,袒露出嚴於解剖自己的心靈美。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第六段承上啟下。

⑤第七段:這段描寫「我」企望「補過」的心情,「補過」的方法:由「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反對小兄弟放風箏,毀壞風箏到「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鎖,似乎恢復了兒童的天性,「嚷著,跑著,笑著」,在歡快的旋律中,極為簡短的語句隨著輕松的節奏跳躍著,好像重現了孩子們放風箏時活潑、歡樂的景象。但這只不過是一個反襯罷了,因為時過境遷,一切都無從追回了,結果只能加重「我」悵惘、悔恨的情感。

⑥第八、九、十、十一段:這幾段描寫當「我」懷著一顆「沉重」的心去討小兄弟的寬恕時,小兄弟卻「全然忘卻」在「我」看來是「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聽著往事反而「驚異地笑著」:「有過這樣的事么?」這段朴實無華的文字,展示了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

⑦第十二段:文章開頭說,「我現在在那裡呢?」在「嚴冬的肅殺」之中。這時,作者憶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結尾說,又見到故鄉的春天;而這時,「四面又明明是嚴冬」。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3.難點精講

①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了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②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怎樣理解?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③「我」懂得游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麼?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④「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為什麼「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⑤「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⑥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④ 古箏曲《高山流水》賞析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4)箏賞析擴展閱讀:

相關景點

一、高山流水亭

泰山經石峪有一座高山流水亭,傳說是伯牙撫琴的地方。此地風景恰切得詮釋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大神韻。概因此附會於伯牙與鍾子期知音的故事。

二、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

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古琴台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跡,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其一。

⑤ 有沒有箜篌引的古箏鑒賞

古箏曲《箜篌引》中蘊含的美學思想


摘要:古箏曲《箜篌引》是根據唐代詩人李賀《李憑箜篌引》的詩意而創作的。李賀《李憑

箜篌引》為唐代音樂詩篇中「擬聲之至文」,他在詩中對李憑箜篌彈奏大膽的想像和充滿浪漫

主義的神奇描繪,是同時代音樂描繪詩篇之最。讓我們分析這首詩中所蘊含的美學思想,並運

用於古箏曲《箜篌引》的演奏中,使聽眾在美妙的音樂境界里感受唐代箜篌彈奏的魅力。

關鍵詞:李賀;李憑箜篌引;音樂美學思想;古箏演奏

一、李賀及其《李憑箜篌引》

李賀(790~816),唐代著名詩人,字長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

賀是中國唐代最為重要的作家之一。因為政局混亂及自身失意,其詩多揭露時弊之作和憤懣不

平之音。既有昂揚奮發之氣,也有感傷低沉之情;既有熱烈奔放的抒懷,也有凄冷虛幻的意境

;既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也有及時行樂的頹唐。他作詩態度認真嚴肅,嘔心瀝血,屬意創新

,形成了想像奇特、思維奇譎、辭采奇麗的獨特風格。在同時代的韓、孟、元、白諸家之外別

樹一幟,啟迪了晚唐的詩歌創作。但由於過分標新立異,也有的作品晦澀險怪。《李憑箜篌引

》作於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詩人運用了大量豐富奇特的想像和比喻來描寫音樂,充

滿浪漫主義色彩,令人驚嘆。此詩是唐詩中描寫音樂的名篇。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窺見李賀詩

歌的音樂美學思想。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李憑與李賀為同時代的藝人,擅長演奏箜篌,李憑的琴聲生動感景、技藝高超。詩人在介

紹完李憑之後,對樂曲進行豐富的想像,抒寫著音樂感人至深的力量。用擬聲的寫法將李憑演

奏的樂曲描繪得淋漓盡致。這就是詩人獨具匠心之處。

這首詩,對箜篌的質地、材料、音響及李憑所彈箜篌曲的藝術表現力作了形象的描繪,極

富想像力和浪漫主義色彩,在我們演奏時可以作為意境表現的參考。古箏曲《箜篌引》是根據

唐代詩人李賀《李憑箜篌引》的詩意而創作的,樂曲前半部分速度起伏多變,旋律虛實相映、

時隱時現,描繪了「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動紫皇」

的幻想境界。後半部分是神幻性的舞蹈,既輕靈,又粗獷;既有婆娑之翩翩舞步,又有天高地

闊之激情,描繪出「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的奇色瑰麗的意境。

二、《李憑箜篌引》體現的音樂美學思想

海德格爾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學見解,其中有兩點是尤其值得重視的。

首先,他認為藝術是真理的發生。這就意味著作品總是言說,而言說就是詩,因此一切藝

術作品都是詩,藝術本質上是詩意的。所謂詩意的就是不同凡俗的,富有創造性的。他說,藝

術打開了敞開之地,這里的萬物不同於日常之物,因為言說是這樣一種言說,它准備了可說的

,而把不可說的帶進了世界。

音樂是一個審美的世界。它藉助於音符、節奏、曲式等音樂手段來呈現音樂世界。這個世

界切近現實生活,被遮蔽的愉悅、感恩、慰藉等情感以音樂這種有形的方式被我們能聽及者所

體驗,故而音樂是感人的。

其次,海德格爾認為,藝術是一種創造,藝術高於技術,藝術家高於工匠,但對於偉大的

藝術和作品,藝術家無足輕重。他反對把創造看作天才的主體活動。在他看來,藝術創造活動

說是「汲取」,藝術家幾乎像一條在創作中毀掉自身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藝術不僅

是創造,它還是一種保存,是真理在作品中的創造性保存。藝術的真理不僅保存在作品中,它

還經過鑒賞、評論、詮釋得以保存。藝術不僅在外在意義上擁有歷史,它還在時代的變遷中改

變歷史、矯正歷史,在建立歷史的意義上,藝術就是歷史。「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

笑。」這兩句體現李憑箜篌彈奏所達到的聽覺上的審美功能,其樂聲激越清脆,就像那昆侖美

玉碎裂的聲音,樂聲舒緩柔和,就似那對舞的鳳凰在悠揚鳴唱,樂聲又如此明麗適暢,就像那

蘭花吐蕊般展開笑顏,這些聲音:以聲擬聲,讓人們從箜篌彈奏的的韻律中去想像若有若無、

隱隱約約的聲響。這是詩人對音樂聲音的創造,藝術感染力的渲染,向讀者展現演奏者創造的

音樂境界。海德格爾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學見解,其中有兩點是尤其值得重視的。

三、如何提高演奏古箏曲《箜篌引》的技術,從而充分體現其美學思想

「引」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原是套曲結構中位於序之後、歌之前的一個結構

部位,後用作獨立樂曲的標題稱謂。古箏曲《箜篌引》是作曲家莊曜根據李賀《李憑箜篌引》

的詩意而寫成的一部當代古箏作品。樂曲的曲式結構與詩歌的結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樂曲的核心音調源自古代西域調式特性小二度音程的核心音調,長大的散序,運用起伏多

變的節奏,虛實相間的旋律和織體,表現了「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

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的幻想境界。廣板在演奏時速度、力度、強弱可稍自由,呈現出夢境

般的意境。第1小節的六連音和第2小節由慢漸快再漸慢的自由反復,應在弱處力度突出,突出

核心音調。第3小節由慢漸快的下行摸進,在低音聲部附點的配合下,從高音區快速降低之低

音區,要求音點顆粒清晰,各指彈奏的力度要均勻。第4到6小節帶裝飾音的八度重復,使得節

奏上有松緊變化。第6小節到12小節的煞弦處,音樂要連起來一氣呵成。散序的中間段從15小

節起,流暢柔美,旋律虛實相間,時隱時現,此處注意適當的捂弦和強調重音,突出音樂的跌

宕起伏。18、22、23小節最後一拍是密集的,起到連接過度的作用,彈奏時注意要清晰有力。

散序結束處即44、45小節的短句要將連串的十六分音符酣暢淋漓、顆粒感強的彈奏出來。

A段呈示段具有舞蹈性的節奏織體,47—50小節演奏要力量集中並富有彈性。突出重音、

干凈、敏捷、動感鮮明。第一次變奏,64—71小節要演奏得粗獷、豪爽。第二次變奏,72—75

小節高音區旋律要晶瑩、靈巧,並作出強弱對比。第三次變奏,81—91小節音色要渾厚、豐滿

,情緒一次比一次激烈。B段主題是從98小節開始,用雙手八度平行齊奏的形式,呈現由慢漸

快、由弱漸強的流動性音樂。為後面華彩段的展開鋪墊。105小節開始兩次弱起漸強,力度的

對比要處理好。111小節開始的技巧性段落,要注意左手在保持力度和速度的同時,音點要清

晰有力。130—134小節要彈好非節拍重音,使音樂充滿動感。

A1段主題音調提高,節奏拉寬,很強的力度再次出現,音樂熱烈奔放。137小節是開頭主

題核心音樂的再現,配以大幅度的刮奏和掃弦,表現出開闊的豪情。159小節開始進入樂曲的

結尾,在有規律的掃弦下,樂曲富有生氣。在快速的速度與力度的共同作用下,音樂達到高潮

。最後全曲是在雙手強有力的刮奏中結束。

此曲的演奏一定要結合其創作背景進行演奏,才能將這首樂曲及這首詩的美學意境演繹出

來。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d9bf8c01010vvp.html


如需曲譜請留郵箱。

⑥ 風箏的賞析

賞析魯迅的《風箏》

賞析魯迅的《風箏》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體現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關注社會的情感。在筆者看來,他的文章多數不容易讀懂,甚至有些雜文艱深悔澀,例如《朝花夕拾》。但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非常動人,筆者首推《風箏》。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著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著」,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裡。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至此,應該把魯迅的另一篇文章與《風箏》連系分析,就是《狂人日記》。在《狂人日記》中,作者直呼出了「救救孩子」的口號,主題與《風箏》不謀而合,只是後者更為形象具體,它含「情」說「理」,情理交融,用事例去敘述,讓讀者更容易領會它深遠的主題,感受言外之意。
《風箏》最特出的兩大特點有如下:
一、 人物刻畫之高明。全文一筆一劃,有如勾畫畫像,著墨不多,卻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聽旁人的故事一樣。」僅僅幾筆,已將人物的意情神韻攝了下來,呈現在讀者面前,一個已過去全然忘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二、 情之深,感人到極。敘事的文章真情實感,往往以情動人。「我」的追悔、我的驕橫,以及小兄弟的惶恐和絕望,種種的情感在文章字眼中恣意流露,讀者一路讀來,幾乎與之一同呼吸,心情隨之起伏。自我的檢討,對弱小者的同情,對舊社會的批判,一種文人關注現實的情感,隨文章流露了出來。
《風箏》整體上為敘事性散文,帶有抒發感情的基調貫通全文。這種感情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受,采擷人生影片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斷,有關風箏的一點記憶。平凡的材料,情節也簡單,但是,作者卻在現象中層層深入,剖析,在平凡中得出了精深的哲理。文章通過了寫自己幼年時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和成年後通過與兄弟放風箏,希望獲得寬恕,揭示了自己的行動實質是對兒童的天真無邪的天性的虐殺。作者批判剖析、自我,進而得出了舊社會思想一味戕殺兒童活潑自然的個性的結論。文章由小見大,言近旨遠,把思想感情推向了一個更深遠的高度。
參考資料:http://hwxz.zhjnc.e.cn/ShowContent.aspx?ArticleID=19578

⑦ 古箏曲十面埋伏賞析,500字

古箏曲《十面埋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的形式。現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個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這些標題是:一、列營;二、吹 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 勝回營。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漢軍戰前的演習,點將、列陣,大戰前的准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音樂昂揚有力,伴有鼓聲、號角聲,鼓聲由慢逐漸加快,營造出大戰之前劍拔管張的緊張氣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而富於變化。開始就使用「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 激昂高亢的長音好象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後用種種表現手法表現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鐵騎賓士等壯觀場面,恰如 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戰場緊緊張激烈的典型環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 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盪盪、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 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捨的。它們 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斗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 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楚漢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交戰場面。它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音樂多變,節奏急促,在演奏上連續運用了彈、掃、輪、絞、滾、煞等手法,以描寫激烈的撕殺、拼搏,驚天動地、動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斗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一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里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斗音 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沖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凄切悲壯,塑造了項 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 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⑧ 古箏《幻想曲》賞析

《幻想曲》,作者以雲貴地區的民歌音樂為素材,體現
出苗族飛歌的音樂風格。樂曲開始是由一段散板的引子將
飛歌的骨幹音調以自由演奏的形式引出,這段音樂表現了虛
幻而空靈的色彩,與樂曲標題的涵義相吻合。樂曲的主題是
在引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段優美如歌的旋律,骨幹音是
將飛歌的音調以現代的作曲技法進行處理,使聽眾既能感受
到民族素材的風格,又能讓主題旋律有新色彩的出現,不落
俗套。樂曲中部還加入了一些當地富有特色的音樂節奏,制
造出一種打擊樂的效果。這首作品獲文化部舉辦的1995年
東方杯全國青少年古箏大賽優秀獎。
《幻想曲》是一首以西南地區民歌和富有民族特色的節
奏為素材,描寫了一種從容不迫、充滿抒情氣息,以及熱情奔
放、載歌載舞、回味無窮的深遠意境。它的人工調式定弦採取
非五聲調式的八度循環,其定弦包含了許多按原古箏定弦根本不可能出現
的調式調性。首先是D宮調式(缺少商音和羽音)、D羽調式
(缺少商音微音),還有F宮調式(缺少商音徵音)、升F宮調
式(缺少商音、微音和羽音)、A角調式(加入清角缺少商音、
微音)、降B宮調式(缺少商音和羽音)七種調式並非都是同
宮音系統調,它可以在相距大三度音程之間互相轉換,也可
以在相距半音的調性之間轉換,這就拓寬新的調式調性運動
的可能性。
《幻想曲》由一個主題發展而來的復三部曲,它的引子就
是由D宮調式、D羽調式相互交替出現形成兩種調式色彩的
明暗交替
主弦律A段—— 如歌的慢板,它是D宮調式、D羽調式
不停地發生調式調性的變換。
B段活潑的小快板是A主題旋律派生出來的,開始調式
調性仍是D宮與D羽交替,節奏變為舞蹈性。在多次變奏
後,調性轉入D宮——D羽—— B宮,在進入 B宮後,左手
跳躍式固定音型及右手的旋律長搖,節奏拉寬具有歌唱性的
旋律與主題相互呼應。然後B段的變化再現D宮最後進入A
段的變化再現和尾聲,調式調性仍是D富和D羽交替出現。
『幻想曲》的整個調式進行是:D宮D羽交替——D宮——D
羽—— B宮——D宮——D宮D羽交替
在這首樂曲中作者運用了同主音大小和弦色彩明暗交
替,將因同主音調式交替而產生的小二度這一特性音程提煉
發展。創造出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 的調式色彩
旋律。把現代作曲技法與民歌素材的相結合,創造了全新色
彩的音樂旋律語言。

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
這首樂曲的定弦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升高了Ⅱ級音,
降低了Ⅵ級音,較之傳統五聲音階增加了一個增二度,二個
減四度,和一個倍減五度,這種定弦的構思既豐富了古箏的
音色又加強了樂曲的表現力,使一首具有傳統曲調基礎的箏
曲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非傳統調式和聲的擴展
二度疊置和弦
在這三首古箏曲的和弦運用中,較多地使用了二度音
程,這種音程的使用加強了作品的不協和性,也增加了樂曲
色彩明暗度的對比。
如在『幻想曲》散板引子的開始部分,前4拍的左手琶
音演奏中,同一和弦的三度音的還原和降低,使以苗族飛歌
為音調基礎的作品既保留了原地區特定的音樂風格,又揉和
進一種新穎別致的音響。表現出一種虛幻、空靈而深遠的意
境,體現了作品中創新的現代意識。

(2)縱合化和弦
<幻想曲》
{作品中使用的縱合化和弦不同於以往民族調式
五聲性縱合化和弦,這些和弦中加入了不協和音程及特性
音,使樂曲在縱橫方向上既保持了和聲的協調又增添了非傳
統性的音響效果。例6a中,旋律聲部的骨幹音是「 7、2和
還原4」,左手聲部便依此旋律骨幹音組合成一個大三和弦。
例6b中的左手和弦同樣也是根據右手旋律的骨幹音排列而
成,並產生了「2、 3、 4」的音塊式的密集和弦

簡約性創作特色
王建民每首作品的材料運用都能體現出一種簡約節省
的風格,大多數的作品都僅以一個核心音調為基礎,通過作
者豐富的創造力發展衍生而成,這也是王建民作品結構集
中,精緻嚴謹的關鍵所在。
《幻想曲》
a、引子
是樂曲的引子,簡單的幾個音符是整個樂曲發展的
核心音調,也是主題的雛形。主題由此音調結合苗
族民歇<飛歇>的骨幹曲調而形成了一個具有較強表現力的
優美動聽的旋律。這個旋律在如歇慢板的速度下緩慢奏出,
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闖 之後的材料也都是由此主題在速
度、音區、力度以及節奏上的變化發展而來。

新的演奏技法的探索
在王建民的箏樂創作中較為突出的一點是對新的演奏
技法的探索運用。他不僅在已有的演奏技法中發掘樂器新
的音響效果,還設計新的演奏技法,這些探索體現了作者對
傳統樂器新音色的追求,面這些具有創新意識的技法也為樂
曲的表現力增色不少
1.模仿打擊樂演奏的技法
這種技法的運用,在王建民的箏樂作品中是比較常見的。
在<幻想曲>中,作者運用了「拍擊琴板」、「握拳扣擊琴板」
等手法,這些手法在樂曲中段及結尾恰當的使用,使樂曲模仿
了民問打擊樂的節奏型,增添了一種特有的舞曲風格。

2.肢體演奏的技法
肢體演奏即藉助除手指外的其它身體部位參與演奏,使
之產生新的色彩和效果。這種技法在王建民的箏樂創作中
使用較多,並產生了不同反響的效果。在『幻想曲》中,
作者讓手掌參與演奏,創制了「掌擊琴弦低音區」的技法

3.「自由演奏」技法
自由演奏是近現代作曲中常用的一種技法 這種技法
是指無固定音高或無固定節奏的自由演奏。在<幻想曲)
中,作者在尾聲段設計了將d』、 b 、a 、。 四個音符自由快
速地輪流演奏,這種技法演奏的效果與作品的標題呼應,營
造出一種虛幻而自由遐想的意境。

⑨ 古箏曲鑒賞

我喜歡聽抒情,柔美的古箏曲。
茉莉芬芳,漁舟唱晚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