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論語的名句賞析

論語的名句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7 23:06:03

A.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

1. 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賞析:君子不可以像容器一樣,只在某一方面內有用處。君子要博學多識,容不能夠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方面,要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並且對人類的整體命運與未來,有基於正義的判斷,基於判斷的見識,基於見識的行動!

2.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賞析:勤奮好學而永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3.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

賞析:君子如果不莊重,這樣便沒有了威望,學習就會變的輕浮,不牢固。這句話與《道德經》中所說的:「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含義相通。

4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

賞析:禮儀的作用,是以和為貴。先王傳下的大道,都是以「禮以和」為最好的,做事情無論大小都遵從。 這句話言簡意賅的說出了禮是普遍的規范。

5. 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篇第六》

賞析:孔子曾經對子夏說:「你應當成為君子一樣的儒生,而不要做小人式的儒生。」

B. 一則論語名句賞析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為政篇)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七十歲時,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禮范疇。」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孔子的修學報告:

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出生於一個曾經輝煌而走入沒落的貴族家庭,到他父親叔梁紇(hé)的時候,境況並不理想。父親死後,孔子與母親受「大奶」排擠,一起遷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據。孔子年輕時不為當時的權貴所接受,在一次參加季氏舉行的宴會時,被陽貨無情地拒之門外。但是孔子並沒有自暴自棄,從小就有志於學。學的內容一般認為是古代典籍,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為若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於學。

三十而立。現在說的「而立之年」指三十歲,乃成家立業之年。但在《論語》中「立」的含義是「立於禮」的意思。即在社會道德、禮制允許的范圍內有所建樹。我們看孔子年譜就知道,他三十歲時便成立私學,開始面向社會招生,報名費是臘肉十條。表明三十歲的孔子,已經是個學識淵博而且知禮達人的人。我們還應該看到,孔子十五有志於學,與三十而立在邏輯上應該是一個轉承,指他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學有所得而且能學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主張和人生價值觀。這一點已經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我常聽朋友說「人到中年萬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誘惑時,往往會內心動搖。孔子則不然,四十歲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絕對信得過了。

五十知天命。這是一個關鍵。各註解對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周易·系辭傳》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說明道為陰陽之和變,道自性生。《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說明天命指的是人的體性,即天賦之命、形而上的命體。《說文解字》說天從「一大」,這么說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來,知天命就是「明心見性」,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沒有心性修行先師指導的情況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當不容易的,可見孔子的確是天生的聖人。知天命以後的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卻沒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尋味。

那麼天命與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嗎?人難道有兩條命?這個「我是誰」的問題,是一切宗教、哲學的重點所在,我們且多花些筆墨,稍加探討。

儒家講:「率性之謂道,道也者,須臾不可離也,可離非道也。」可見性與道是一。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體。

佛家認為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地(有形物質屬性)、火(溫度)、水(濕度)、風(運動屬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個真我,就是能發起聽、看、嗅、嘗、觸、思各種作用的功能,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與三世諸佛不一不異。器世間的萬事萬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緣起都是這個性空之佛性,此外無物無心。

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莊子》說「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可見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體。

實際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聖經》說上帝創造了人類和宇宙萬物,就如道家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萬法唯心生。《聖經》記載,有人問耶穌:您是上帝的兒子,能否讓上帝現身給我們見一見。耶穌說:你們怎麼到現在還不肯相信呢?我便是與上帝一體的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所以上帝的稱謂與佛、道一樣,是勉強給人形而上的功能一個稱呼而已。世上頗有愚人,非要去考證「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驢年才有消息吧。

中國盤古開天闢地的古老傳說,也如同上帝創造世界的故事一樣:在遙遠的太古時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個雞蛋。這時,偉大的英雄盤古辟開天地:陽氣上升為天空,陰氣下降成大地。盤古擔心天地會重新合在一起,於是頂天立地,變化身體,天高一尺,他的身體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體也長一丈(恰如佛家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周遍世界)。這時,盤古已耗盡全身力氣,慢慢地躺在地上。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骨骼變成樹木花草,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精髓變成珍珠玉石,汗水變成雨露。呼出的空氣變成風雲(恰如道家說的: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中國中醫理論和道家思想中的「氣」,有時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黃帝內經》指出,氣是宇宙萬物成長成形的動力。《周易·系辭傳》說:「乾知太始,坤作成物。」韓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於氣,故雲知其太始也。」女媧造人以後,要對著泥人吹一口「氣」,泥人才有生命力。所以,氣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發起各種功能的本體。《莊子》、《管子》曾專門談到過氣,指出氣用以表達形而上道的內容。但氣也可以是具體的,南懷瑾先生曾將「精氣神」比作「能熱光」,非常形象。氣聚為精,精散為氣,這個「氣」則是相對精、神而表達的較為具體的心性特徵。我們要了解氣,便可從人的精神狀態、氣色和各個生理機能去觀察。所以真正的氣功,也是要參究生死和人的本來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詞還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也能創造出個新名詞來。朱熹弄了個「理」學,我們可以叫「狗不理」學,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歡迎。

綜上我們就知道:平常所認為的「我」,是「小我」,或說「假我」,那個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萬物的。他清凈無為,沒有對立,只有感通。打個比方,我們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燈泡,燈泡發出各色的光,不是燈泡的作用,而是燈泡後那無形的電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當於明白了燈泡發光是由於「電流」的作用,這下子一通百通,與萬物一體無礙了。

天命是人的本來面目,可它又無形無相,叫人怎麼印證?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導我們去認識、體驗它。如靜坐、念佛、念咒、觀想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與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徹信人事因果規律,克己復禮,守死善道關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順。耳順不是說耳朵沒毛病,而是說能平等聽取順逆之言,平等心發起了。孔子五十歲通達天命是個分水嶺,之後孔子「我」的執著的習氣漸漸就減損,而能平等對待他人的順逆之言。「耳順」的其他解釋非常多,有說是「聽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這里取平等心、平等聽聞,是由整章記錄孔子心性修行的報告而言的,強調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歷程。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為已經相當純熟,達到「思無邪」的境界,連壞的念頭都沒有了。

以上是我對於孔子修學報告的看法,至於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等的解釋,古今注釋不一,是非難論。本篇以「為政」為題,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學報告,其實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學經驗,來表達與為政以德相關的幾層含義:

其一,人人皆可成聖賢。通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通達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實上人們遵守社會禮法,能更好地通達天命,徹悟道體,成就道德學問。

其二,藉以表明以德導民的效果,並不會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於社會禮法作一番事業,可見德政非但不影響人們建功立業,而且能幫助人們成就。到七十歲更是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極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與解放。

其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政以德仍需要時間來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學報告,是以德為政觀點的小結,更具體地闡述了德治的各種優勢。

就這么多字了!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祝心想事成!

C. 關於論語的名言警句及賞析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因為「兒行千里母擔憂」。子女只有對父母孝敬有加,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要讓年事已高的父母無人照顧,還要牽掛遠在他鄉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

D. 論語名句的賞析,20句

看了你們的回答我真的想吐血
賞析賞析你們懂是什麼意思不?
不是復制幾句名言就可以了
你們的賞在哪裡?

E. 論語的名句賞析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時光。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於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 (但並)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F. 論語名句及翻譯賞析

1、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譯文:每天能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譯文: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問及下於他的人為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備工作非常重要。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君子嚴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則千方百計要求、苛求別人。

6、言必信,行必果。譯文:說話一定要講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斷。

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譯文: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譯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1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1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時間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分日夜的流淌。

1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學習而又時常的復習,難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13、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君子要少說虛話,多干實事。

1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譯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1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1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1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1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2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2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譯文:顏回這個人很好學。為人不遷怒他人,不重復犯(同樣的)錯。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文:不擔心人們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知道別人。

23、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24、當仁,不讓於師。譯文: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2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譯文: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譯文:質朴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朴就會虛浮,質朴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2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2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譯文:有知識不會疑惑有仁義不會擔憂有勇氣不會恐懼。

30、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譯文:君子坦盪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盪。

G. 論語中的名言警句賞析

您好,看到您的問來題自將要被新提的問題從問題列表中擠出,問題無人回答過期後會被扣分並且懸賞分也將被沒收!所以我給你提幾條建議: 一,您可以選擇在正確的分類下去提問或者到與您問題相關專業網站論壇里去看看,這樣知道你問題答案的人才會多一些,回答的人也會多些。 二,您可以多認識一些知識豐富的網友,和曾經為你解答過問題的網友經常保持聯系,遇到問題時可以直接向這些好友詢問,他們會更加真誠熱心為你尋找答案的。 三,該自己做的事還是必須由自己來做的,有的事還是須由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的,別人不可能代勞!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別人只能給你提供指導和建議,最終靠自己。 您可以不採納我的答案,但請你一定採納我的建議哦! 雖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問問哦~~~

H.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

論語經典名句及賞析匯總如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解】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講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講解】: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講解】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

【講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講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講解】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講解】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講解】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

1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講解】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鮮矣仁。

【講解】花言巧語,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心裡不會有多少「仁德」(這種人不會有真正的愛人之心)。

16.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講解】有了過錯,別人都能看到;改了,人們都會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鄰。

【講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講解】: 一個人的高尚的品質和外在的表現一致,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9.君子不器。

【講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樣(指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贊美別人多才多藝)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講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卻可用小事情考驗他。

2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講解】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I. 論語名句及賞析

1、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孔子教育人們,父母在世時,子女輕易不要出門遠行,以便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子之道。如果非要遠出,首先要安頓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訴父母確切的行蹤。

2、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3、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

4、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

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

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9)論語的名句賞析擴展閱讀: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一、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

J. 論語中的全部名言及解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在學習時時常的復習學過的知識,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愉快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惱怒),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了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逾越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結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卻不學習,就會勞神而無所得.」 11、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大的車沒有車的邊際,小的車沒有車內的凳子,那怎樣行駛呢?」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一樣的過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勤勉好學,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淺的人請教,看作是恥辱,所以稱他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動.孔子聽說了,說:「兩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裝做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朴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多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音樂的創造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並告訴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把實行仁道當做自己的任務,不是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罷休,不是也很遙遠嗎? 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最寒冷的季節,(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奉行終生?」 孔子說:「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不願做的事,不要強施加在別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有餘力時就去學習,學習能夠游刃有餘時就去做官.」 43、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44、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孔子說:「如果在家中尊敬父母團結兄長,卻在外邊經常以下犯上,這種人很少;不犯上,卻作亂的人,從來沒有.君子應該守本分,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才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團結兄長,這是做人的根本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