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魯山山行賞析

魯山山行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7 22:29:52

① 魯山山行梅堯臣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孤獨的我曾經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時候,熊以爬到樹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在回答。

賞析這首詩寫的是魯山山行所見山野風景。

開頭一句即表達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第二句交代喜愛的原因:「千山高復低」。按常理,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正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現在倒過來寫,強調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喜愛,也是詩的構思所決定的。第二聯第一句便承「千山」寫「好峰隨處改」。「好峰」便是「千山」;「隨處改」,到處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態,便是「高復低」的具體化。第四句扣題目「山行」,寫獨個兒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這也是好峰隨處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當然也通過「幽徑」寫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開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聯兩句通過「熊升樹」、「鹿飲溪」進一步寫山野景物,點明了山行的節令:「霜落」。如果說「千山高復低」是相對的靜態景物的話,這兩句則是專寫動態景物。所以中間兩聯四句收到了動靜相襯的效果。最後兩句寫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裡?在遙遠的白雲只外,因為聽到了一聲雞鳴。

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余韻。

② 魯山山行賞析,急用啊

作品原文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 ,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1]

注釋譯文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
⑥何許:何處,哪裡。
⑦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譯文一】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熱愛大自然景色的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座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座奇嶺,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盪,冰霜下落,所以能看到大熊座升上樹梢;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 [1]
【譯文二】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千萬座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傍晚,霜葉落下,大熊已爬到了樹梢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在回答。

作品鑒賞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書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後作者才發現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的感覺。
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彷彿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 「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里把一個人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像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
因為秋天才有霜,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樹木一棵棵都光禿禿的,好象空盪盪的。這種 「林空」的感覺,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盪,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這一聯勾畫出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至、非常幽靜的境界,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
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③ 宋 梅堯臣<<魯山山行>>賞析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行獨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孤獨的我曾經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時候,熊以爬到樹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在回答。

注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
⑥何許:何處,哪裡。

賞析一:
這首詩是由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梅堯臣是宋詩開山祖師,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的心情,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彷彿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象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魯山山行所見山野風景。
開頭一句即表達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第二句交代喜愛的原因:「千山高復低」。按常理,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正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現在倒過來寫,強調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喜愛,也是詩的構思所決定的。第二聯第一句便承「千山」寫「好峰隨處改」。「好峰」便是「千山」;「隨處改」,到處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態,便是「高復低」的具體化。第四句扣題目「山行」,寫獨個兒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這也是好峰隨處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當然也通過「幽徑」寫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開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聯兩句通過「熊升樹」、「鹿飲溪」進一步寫山野景物,點明了山行的節令:「霜落」。如果說「千山高復低」是相對的靜態景物的話,這兩句則是專寫動態景物。所以中間兩聯四句收到了動靜相襯的效果。最後兩句寫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裡?在遙遠的白雲只外,因為聽到了一聲雞鳴。
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余韻。

作者介紹:
梅堯臣北宋詩人。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早年詩作受西體影響,後詩風轉變,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斗》、《東溪》、《夢後寄歐陽永叔》等詩都體現了這種造語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庄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本。

④ 魯山山行賞析400字。。。。。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魯山山行
作者: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麼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盪,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裡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

⑤ 請教梅曉臣的《魯山山行》賞析

《魯山山行》 - 譯文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孤獨的我曾經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時候,熊以爬到樹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在回答。

《魯山山行》 - 注釋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
⑥何許:何處,哪裡。
《魯山山行》 - 賞析這首詩是由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梅堯臣是宋詩開山祖師,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的心情,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彷彿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象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這首詩寫的是魯山山行所見山野風景。

開頭一句即表達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第二句交代喜愛的原因:「千山高復低」。按常理,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正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現在倒過來寫,強調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喜愛,也是詩的構思所決定的。第二聯第一句便承「千山」寫「好峰隨處改」。「好峰」便是「千山」;「隨處改」,到處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態,便是「高復低」的具體化。第四句扣題目「山行」,寫獨個兒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這也是好峰隨處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當然也通過「幽徑」寫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開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聯兩句通過「熊升樹」、「鹿飲溪」進一步寫山野景物,點明了山行的節令:「霜落」。如果說「千山高復低」是相對的靜態景物的話,這兩句則是專寫動態景物。所以中間兩聯四句收到了動靜相襯的效果。最後兩句寫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裡?在遙遠的白雲只外,因為聽到了一聲雞鳴。

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余韻。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聯寫山行,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里把一人個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從前半首看,我們還不知他是在什麼時候登山的,是春天還是秋天?讀到第三聯的「霜落」、「林空」,我們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為秋天才有霜,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樹木一棵棵都光禿禿的,好象空盪盪的。這種「林空」的感覺,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盪,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這一聯勾畫出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到、非常幽靜的境界,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

《魯山山行》 - 作者介紹梅堯臣北宋詩人。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早年詩作受西體影響,後詩風轉變,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斗》、《東溪》、《夢後寄歐陽永叔》等詩都體現了這種造語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庄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本。

⑥ 魯山山行的譯文和賞析(詩如下)

【解說】深秋時節,霜降林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行人,詩人卻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一聲鳴叫,告訴詩人有住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賞析】
這是梅堯臣的寫景名篇,作於康定元年(1040)任襄城縣知縣時。
歐陽修《六一詩話》記載梅堯臣有這樣一段話:「詩家雖率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為至矣。」「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可以用來評價這首詩寫景的親切生動。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盪,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
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裡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

⑦ 魯山山行頷聯哪兩個字妙要賞析。

「改」「迷」兩字用得好。

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彷彿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了的優雅心情。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里把一個人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

附:《魯山山行》北宋·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 ,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千萬條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隨著觀看的角度而變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獨迷路。

傍晚,霜葉落下,熊爬上樹(大熊星座升上樹梢),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暗示著有人家,彷彿在回答(只是很遠很遠)。

鑒賞: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向,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家人的地方還很遠很遠。[1]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後作者才發現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作者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詩人,因做都官而被世人稱為「梅都官」。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皇佑三年(1051)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早年詩作受西體影響,後詩風轉變,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斗》、《東溪》、《夢後寄歐陽永叔》等詩都體現了這種造語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庄在《後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本。

⑧ 魯山山行頷聯中的迷用的好請做賞析

魯山山行
作者: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情愜:指詩人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迷: 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⑨ 魯山山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魯山山行》表達了作者閑適自得,愉悅欣喜,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出自:北宋·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譯文: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麼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盪,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裡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

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何許:何處,哪裡。

雲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9)魯山山行賞析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彷彿從雲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⑩ 《魯山山行》尾聯看似直白,實有深意。請作簡要賞析

尾聯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熊升樹」、「鹿飲溪」而未受到任何驚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了。「熊升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閑靜愉悅,也見於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更充分的表現。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收尾,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

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10)魯山山行賞析擴展閱讀

《魯山山行》

作者:梅堯臣(北宋)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白話譯文: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於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麼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盪,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裡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雲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