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天之道賞析

天之道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7 16:58:51

A. 請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是什麼意思

釋義: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

出處:春秋·老子《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聖人是不存佔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准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1)天之道賞析擴展閱讀

這三句從人類認識事物的角度,提出了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的矛盾的對立關系,是善者、聖人(具有最完善人格的人)立言、立學、求知的准則。「信言」是誠實可信的言說。「美言」是表面華美、刻意修飾的言說。

這一句是對「上善若水」一章中「言善信」一句的進一步詮釋,是說誠實可信的言說表面是不華美的,誠實可信的言說不需要追求表面的華美。上善之人的言說表現出的是朴實無華,追求的是誠實可信。「善者」(有的版本為「善言」)即可以理解為上善之人,也可以理解為善於言說的人。

「辯」是辯解或狡辯的意思。善者的言說因為是誠實可信的,所以不需要辯解,而言說狡辯的人就不是善者,或是還不善於言說的人。「知者」可以理解為有真知灼見的人,也可以理解為有精深知識、有技能絕活的人。

B. 禮記的經典賞析

《禮記》全書體裁多樣,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禮運》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餚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干焉,坤干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餚,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盞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盞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無禮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餚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餚地,降於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
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飢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大同篇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第九》
譯文:孔子說:大道的實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關當時太平盛世的記載。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為世人所共有。選舉賢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講信用,和睦相處,彼此合作,所以人們不只是親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於自己的兒女,更能推延仁愛,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都能貢獻才力,兒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的人都能得到豐厚的供養。男的各盡其職務,女的各有其家庭。貨物資源恐怕其放在那裡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必私藏在自己這里。力氣唯恐沒有全部從身體中使出來,而不必計較是不是為自己做事。因此,人人都能誠實相待,和睦相處,故不會有陰謀詭計發生,也沒有劫奪偷竊殺人越貨的事情出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鍾,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大學,曲禮,檀弓,王制,月令,曾子問,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玉藻,明堂位,喪服小記,大傳,少儀,樂記,雜記,喪大記,喪服大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深衣,投壺,儒行,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以上所列並非科學分類,只不過想通過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質。
《禮記》是部儒學雜編,裡麵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當豐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讀《論語》,研究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思想,就不得不讀《禮記》了。讀《論語》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確立,讀《孟子》、《荀子》、《禮記》能夠看到儒家學派的發展。
從《禮記》這部書里,可以看到儒家對人生的一系列的見解和態度。《王制》、《禮運》談到了儒家對國家、社會制度的設想。如《禮運》展示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讀第四聲),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這類光輝的語言,並不因為年長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極為精煉地反映了我們祖先對美滿而公正的社會的強烈嚮往。
《禮記》有不少篇章講修身作人的,象《大學》、《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性命、天道及人生哲學的重要資料。專講教育理論的《學記》,專講音樂理論的《樂記》,其中精粹的言論,至今仍然有研讀的價值。
《曲禮》、《少儀》、《內則》等篇記錄了許多生活上的細小儀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貴族家庭成員間彼此相處的關系。今天看來,這些細節極為繁瑣、迂腐、呆板、缺乏生氣,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可以借鑒的。讀了這些篇,我們可以知道,說中國是個文明禮義之邦,絕不是個空泛的贊語。
《禮記》關於喪祭之類的篇章佔了很大的比重。這類文字有四大特點:瑣碎、枯燥、難懂、遠離今天的生活。可是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特別是研究中國宗法制度的人們來說,實是珍貴的文字資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對《儀禮·喪服》的補充和說明。
《禮記》中還有不少專篇是探討制禮深義的。這類文章是研究儒家禮治思想的重要依據。舉例來說,《昏義》是解釋《昏禮》制定意義的專篇。一開始就解釋為什麼要重視婚禮,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長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禮節。從而得知,結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並不著眼於當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兩個家族的關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了;三,傳宗接代。儒家認為,結婚只能是家族中的一件莊重的事,不是個人的美事。傳宗接代意味著新陳代謝,這樣,做人子的不能無所感傷,所以《郊特牲》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鄭玄注說「序猶代也」。
此外,儒家對各種祭禮、喪禮、冠禮、鄉飲酒禮、射禮、聘禮等等,在《禮記》中也都有一套解釋。顯然,研究這些都有助於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體系。

C. 王利榮的散文《絕唱》賞析

王利榮散文《絕唱》中的內容節選:
黃帝《陰符經》里說:「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宇宙在乎手,萬物在乎身」,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到達一定的高度時,神鬼變化都拿他不定,更何況五行乎?什麼樣的高度?就是了解自然法則。
黃石公「圯橋授書」,將《素書》傳給張良。這本書的第一頁就寫著「此書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也」。說明,在傳授之前,黃石公著實對張良進行了仔細的考察。
《了凡四訓》講,陰陽有定,命理有數。就是說命運是有定數的,然則,大善之人數就拘他不定,當然,大惡之人數也拘他不定。
數暫可以理解為「道」,當然,了凡說的是一種改變命運就術,我所談的是一種思想之高度。
道、神、聖、賢之人是何許人?說白了就是觀天道、明人道之人。明白自然發展之規律,比旁的人看的更遠。
黃石公可謂大隱士,道家將他稱為聖。據說他以不死之身在世間存活,後來成仙,飄然而去。最偉大的聖人,就是可以超越生死輪回之人。
有人將鬼穀子更是神化了,說他在陽世活了幾百年,然後成仙。這個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種目光一越千萬年之人,不是聖人,是什麼?
鬼穀子在龐涓未出山之前,早已科到後來他死於什麼地方。把死的地方都給他找好了。這是他一手安排讓孫臏出場!也就是此人「導演」了春秋史詩!
既然大道都拘他不定的人,五行數理更是拿他沒辦法了。
超凡一切,謂之脫骨。
觀天之道,問題是你能觀么?讀讀《道德經》,篇篇削災,句句解難。「無」和「有」,不是兩個概念,是說天道運行的規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易經將這種天道歸結為「一化開天」, 「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太級,就是0,所以,叫歸零歸一。哪有什麼神秘的東西在裡面?易經說到底就是空間時間然後就是時間空間。想想人生不就這么回事兒么?
如果真正按照易經里說的去作了,就能夠不被數理也就是命運所拘束,趨吉避凶。
說的通俗點兒:「陰謀不可外泄,陽謀不可內藏」,人生的哲理就在其中呀。
道法自然,本來面貌。後來張良死了,把這本《素書》也帶進了墳墓,不是他自私,而是他沒有找到下一位傳授者。他在遵守老師的教導。看來張良的確後繼無人呀!在漢開國元老中,他是唯一一個全身而退的人。
這就是人生智慧,只知進,不知退,凶。知退,又不知幾時退者,同樣。知止,能止,善止者,吉。和他有同樣智慧的就是范蠡,最終真是美人、商業俱有,泛一葉舟於碧波之上,何等的愜意!
想起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已知天下三分,他明明知道,最後贏的不是劉,而是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累死了自己。何等悲壯?
老子最後出函谷關而去,不是他消極避世,而是那種高度。現代人越來越急功近利,所以,慢慢的忘記了佛家的「觀照」、儒家的「慎獨」、道家的「行齋坐忘」 了。什麼忙呀,什麼沒時間呀,於是越來越忙,越來越累。

D.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什麼意思啊

一、「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誠,是上天的准則;追求誠,是為人的准則專。屬

二、出處

出自戰國中期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三、賞析

《孟子·離婁上》中舉出兩個能工巧匠的例子來談為政的道理,公輸子就是魯班,中國術工的祖師。像他那佯掛藝超群的,沒有規和矩也做不出藝術精品。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

(4)天之道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孟子·離婁上》創作於戰國中期,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二、作者簡介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

E.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什麼意思

一、「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誠,是上天的准則;追求誠,是專為人的屬准則。

二、出處

出自戰國中期孟子的《孟子·離婁上》。

三、賞析

《孟子·離婁上》中舉出兩個能工巧匠的例子來談為政的道理,公輸子就是魯班,中國術工的祖師。像他那佯掛藝超群的,沒有規和矩也做不出藝術精品。強調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

(5)天之道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孟子·離婁上》創作於戰國中期,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撰而成。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二、作者簡介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

F. 《老子》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 分析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天之道,不就如同是張開弓射箭一樣?高了就得向下按,低了就得向上舉,力量大了就得減少力量,力量不夠了就得增加力量。天之道,取擇富餘的補充不足的。人之道就不是這樣了,取擇不足的奉獻給富餘的。誰能在富餘的時候奉獻給天下?只有修道功成身遂的人。

【解析】天之道如何的不可思議?用張弓射箭來比喻,高了自動向下,低了自動向上,需要平衡力量瞄準時,力量大了自動減少,力量小了自動增加,待時機成熟時以閃電般的速度擊中目標。人的能力永遠也超越不了自然。人要麼想起這忘了那,要麼想起那忘了這。

而自然則是全面得體,盡其善美,所以自然才是完美的法則。自然沒有主觀的,全是客觀的,全是道法自然,全是自然法則的准則。而人則不同,人主觀意志太強,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以執著不斷。甚幸也有不執著的人,不過很少,這是什麼人?這就是修道功成身遂的人。

(6)天之道賞析擴展閱讀

天之道就是自然完美法則,自然完美法則的感受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體會出來的。說出去的是無形的,親身體會過的才是現實。一切都是自然的,沒有不自然的,而自然完美法則才是最重要的。修身就是為了使自己心神復歸於道,復歸於道就是思維進入了自然完美規律中。

思維進入了自然規律中就可以知道自己很多根本想不到的事。然後以自然完美規律來作為就正是行天之道處無為之事。自己有作為但不是以自己個人主觀主義所作為,而是以自然完美法則所作為,所以才叫無為而無不為。

G. 老子天之道原文及翻譯

天之道,其抄猶張弓與?襲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天道不就象拉弓射箭嗎?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一點,目標低了,就把它抬高一點。弓弦過滿,就把它減少一點,弓弦不夠滿,就把它拉滿一些。
天之道就是這樣,把多餘的拿來補不足的。而人之道剛剛好相反,減少不足的來增加那有餘的。
誰能把有餘的拿出來以奉天下呢?那隻有得「道」的人才能如此。
所以聖人為老百姓做了好事並不驕矜,立下功勛也不居功,他永遠也不表現自己有多大的能力。

賞析 :此章通過對比,指出自然規律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世則與之相反,進而贊美了有道者不同於世俗的行為。

H. 簡短的現代詩日出賞析

曹禺劇作《日出》賞析

1、形式創新與思想內容:
《日出》是繼《雷雨》之後問世的一部四幕部,它在題材和形式上與《雷雨》都有很大的不同,體現著劇作家努力超越已有成就的探索精神和卓越才華。曹禺認為《雷雨》「太像戲」了,在技巧上「用得過分」,因此,他決定舍棄在《雷雨》中所用的結構,而在《日出》中採用了「橫斷面的描寫」,一改過去高度壓縮緊湊的結構模式,通過「片斷的方法」展現不同人物各自生活面貌,使觀眾對當時的社會人生產生整體的印象。

《日出》以旅館里一間華麗的休息室為背景,通過交際花陳白露耳聞目睹了當時大都市的種種丑惡現象,將社會各個階層眾多的人物、事件整合成一個特殊的典型,反映出那個光怪陸離的社會現實中血淋淋的世態慘象。其中既有官僚買辦資本家對勞動群眾的壓榨欺凌,也有資產階級內部奢靡腐化和爾虞我詐,同時還充滿了一群小人物為求生存而苦苦掙扎的場面。
2、「日出」的雙重象徵意義:
在曹禺看來,「日出」象徵著那個「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之道」,即作者理想中的光明社會。對社會和人生深感失望的陳白露選對死在日出之前,讓太陽留在幕後,成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她的死無疑是對那個腐朽黑暗的社會的無聲反抗和控訴。

在曹禺有潛意識中,「日出」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這就是對一種美滿愛情和一個理想的家的企求。在《日出》的表層結構下,還潛藏著一個關於家的故事。陳白露在與不同的男性交往的過程中尋找能作為自己感情依託的一個家,但她卻始終只能留在旅館,帶著對家的渴求、帶著深深的絕望和看不到日出惆悵離開這個世界。正是這種從心靈深處不自覺地設置出的一條暗線,使《日出》沒有成為一幅簡單的世態漫畫而更具內涵、更耐人尋味。

I.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誠是天賦予人的本性;追求誠,是做人的根本准則。

原文出自《孟子·離婁上》第十二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譯文:

孟子說:「處於下級的地位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老百姓就無法治理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辦法的,首先要取得朋友的信任,假如不能取信於朋友,就不能得到上級的信任。取信於朋友是有辦法的,首先要得到父母的歡心,侍奉父母不能讓他們高興,就不能取信於朋友。

讓父母高興是有辦法的,首先要誠心誠意,如果反躬自問而心意不誠,就不能讓雙親高興。使自己誠心誠意是有辦法的,首先要懂得什麼是善,不明白善的道理,就不能使自己誠心誠意。

因此,誠,是上天的准則;追求誠,是為人的准則。極端誠心而不能使別人動心的,是從來沒有的。不誠心,則從未有過能感動人的。」

(9)天之道賞析擴展閱讀:

《孟子》經典名言賞析:

一、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這句話意思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大家有沒有反省一下自己?我們在嘲笑別人的時候,又何嘗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諸如孔孟這樣的聖人,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覺悟者,都從來沒有嘲笑過任何人,作為一介凡夫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嘲笑別人呢?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愛護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對別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卻覺得無關痛癢;聖人推己及人,把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當成自己的親人,這就是仁道,這就是聖人和凡夫的區別。

三、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快樂有兩種:自己偷著樂;與大家分享快樂。這兩種快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快樂呢?答案很明顯,自己獨樂,是有局限的,是狹隘的,短暫快樂過後就是空虛;與人分享快樂則是無限的,那種快樂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無限傳播的,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四、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這句話應用比較多,意思比較簡單,但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對方打斷你的談話,或者岔開話題,你要知趣,不要接著再講了,因為人家已經聽不進去了,多說無益。

五、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古今多少聖賢諄諄教誨,這個道理不知講了多少遍,奈何世人就是不聽,不信,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牆不回頭。

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釋義:再好的條件,都趕不上人心所向。所以,做人要以德為本,以人為本,其他名利、地位、財富等等,都是次要的,不要太執著。

七、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釋義:自己行為不端,卻教導別人正直,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孔子,為何他們能成為萬世敬仰的聖人,就是因為他們自己首先做到了,做出榜樣給大家看,這樣的教育才有說服力,才能影響別人,所謂言教不如身教。

八、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

釋義:做學問要懂得通權達變,就怕學成書獃子,死板硬套,教條主義。如果嫂子落水了,你還抱著「男女授受不親」的教條,不肯援之以手,那真的是學傻了。

九、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

釋義:這是古人的交友原則,古人交朋友,交的是他的道德,不可以有其他目的。反過來說,有其他目的的交友,那就不叫交友了,那叫交換。按這條原則,大家看看身邊到底有多少朋友?

十、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釋義:這句話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自性都是一樣的,都有成聖成賢的潛能,只是因為我們的貪婪、慾望、煩惱、執著、愚痴等等,阻礙了我們的成聖成賢之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子·離婁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