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孔孟名言

孔孟名言

發布時間: 2020-12-27 06:36:25

1. 孔孟名言

孔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不因富貴或貧賤違仁。
第二則:「三人行必有我師』\語錄中的後兩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是「師」的兩個方面,即一是從其善者,二是去其惡者。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句中,因為肯定了「人人可師」,而人人又都有善與不善兩個方面,那就必須既從其善又去其不善。「從其善」與「去其不善」都是「師」,故而「人人可師」。
第三則: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為喻,彰明自然、社會、人生的普遍規律,無論運用到哪裡,都有積極的認識和激勵意義。
第四則:松柏後凋。當從「真金不怕火煉」方面去理解。
第五則:身正令行。如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第六則:殺身成仁。這里當然要講究「仁」的實際內涵。

孟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做官要為民父母。在今天,應從「公僕」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則:推善及人,從「仁愛」到「仁政」。
第三則:與民同憂樂。後來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四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這段話的論證邏輯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成敗因素中,人和是關鍵;而「人和」的關鍵則在於「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百煉成鋼」、「磨煉出人才「失敗乃成功之母」,這都是符合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格言
第六則:民貴君輕。

2. 孔孟名言

孔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不因富貴或貧賤違仁。
第二則:「三人行必有我師』\語錄中的後兩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的是「師」的兩個方面,即一是從其善者,二是去其惡者。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師」一句中,因為肯定了「人人可師」,而人人又都有善與不善兩個方面,那就必須既從其善又去其不善。「從其善」與「去其不善」都是「師」,故而「人人可師」。
第三則: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為喻,彰明自然、社會、人生的普遍規律,無論運用到哪裡,都有積極的認識和激勵意義。
第四則:松柏後凋。當從「真金不怕火煉」方面去理解。
第五則:身正令行。如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第六則:殺身成仁。這里當然要講究「仁」的實際內涵。

孟子的六則語錄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則:做官要為民父母。在今天,應從「公僕」的角度去理解。
第二則:推善及人,從「仁愛」到「仁政」。
第三則:與民同憂樂。後來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第四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這段話的論證邏輯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成敗因素中,人和是關鍵;而「人和」的關鍵則在於「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百煉成鋼」、「磨煉出人才「失敗乃成功之母」,這都是符合認識論和辯證法的格言。
第六則:民貴君輕。

[內容述評]

孔孟的這十二則語錄,涉及面很廣,內涵十分豐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貫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裡,「仁」主要是做人的標准。<說文):「仁,親也。」(札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實際上是把這種原本在血緣關系中已有的「親親」之心,發揚為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仁心、愛心。他強調不能因為「富與貴」、「貧與賤」而「違仁」,提倡「殺身以成仁」,顯然是把「仁」崇尚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則。在孟子那裡,「仁」主要是善政的標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實際上是主張用仁愛之心來治國平天下,將「愛人」演化為「愛民」,從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強調「為民父母」、「與民同憂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貴君輕」,顯然是把「愛民」崇尚為政治的最高准則。
不難看出,無論是孔子講做人,還是孟子講政治,都是以「仁」為出發點的,從做人到治國,仁愛之心一脈相承,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學核心。這仁學的著眼點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終都十分重視人格修養。孔子提倡「好學」,孟子倡導「養氣」,都是重視人格修養的體現。在這十二則語錄中,不僅講仁、講義、講仁政、講愛民是講人格修養,其他幾條,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松柏後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都是在講人格修養。可以說,在重視和講求人格修養這個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華。
當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時空的限制,都是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聯系在一起的一個結構整體,因而即使是精華,也不可能、不應當全盤照搬到今天來;只能是批判地繼承乙但我們決不能忽視漢儒和宋代理學對孔孟思想的閹割,也不能倒臟水時把孩子一起倒掉,而應當像馬克思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哲學那樣,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內核分解出來,並依據今天的實際情況,因時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實上,這里所說的「民本」思想、「好學」精神、「從善」意識、「得道」觀念、「成仁」節操,只要對「民」、「學」、「善」、「道」、「仁」作出正確的解釋,也許都是十分可貴的精神財富;至於「逝者如斯」、「松柏後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於憂患」等所潛沉的自然、社會、人生的哲理內涵,恐怕也是永遠顛撲不破的。

[藝術特色]

《論語》是語錄體。《孟子》是論辯性很強的論文,但一經摘錄也成了語錄。這些語錄體現了語錄的一些基本特徵,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兩點:
一、深邃的哲理性
語錄的基本特點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義,那就必須短而見深,小而有味,包蘊令人深思乃至驚醒的哲理內涵。這里所選取的幾則孔孟語錄,就因其識見真灼、哲理豐贍而具有歷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以小見大,體現了自然、社會、人生的普遍規律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敗的根本原理;只要是為了真理。貧富不移,殺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嗎?只要是出於真誠,「為民父母」、「身正令行」為什麼不可以作為當官的准則呢?「松柏後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礪、培育真正能擔負「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憂樂與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桿永遠不可或缺的秤。這類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絕非偶然。
二、語言的精練美
古人雲:「通道必簡。」這個「簡」,就是精練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內涵,必須通過精練的語言凝結下來,方能成為上乘語錄。精練之法極多,就這十二則語錄來說,至少有下列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將深遠難盡之意溶化在生動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後凋』』等。這類語錄的突出特點,就是意理的疆界無邊,張力極大,有發人邈思、含蘊無窮之感。二是將正反兩個方面凝聚在簡明的對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這類語錄的特點,在於正反對舉,意理鮮明,雙向·道斷,理在必然,從而強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闢性。,』三是不論用什麼手法和句式,都要盡可能地凝縮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語那樣簡潔醒豁,這十二則語錄中的許多斷語,之所以能成為廣為流傳的成語、座右銘乃至對聯·,語言的凝練美恐怕是一個重要原圓。

[譯文]

孔子說:「發大財與做高官,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應當接受。窮困與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拋掉它,就不應當逃避。君子拋棄了仁德,以什麼去成就他的聲名呢?君:子不能瞬間離開仁德,倉促匆忙的時候一定要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要這樣。」
孔子說:「三個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師法的地方:選取優良的東西跟著學習,看到不良的東西則可以對照著改進自己。」
孔子站在黃河岸邊說:「一去不復返的就像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說:「年末天寒,然後就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了。」
孔子說:「他自身的行為端正,不用強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
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義之人,沒有為了活命而損害仁義的,只有用自我犧牲來成全仁義的。」
廚房裡有肥肉,馬棚里有肥馬,但老百姓卻有飢餓的顏色,田野上有餓死的屍體,這就是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野獸相互吞食,人們尚且對其十分厭惡,而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實行政治管理,卻不免於帶領著野獸來吃人,那他作為老百姓的父母體現在哪裡呢!
敬重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敬重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天下可以運轉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齊宣王在雪宮召見了孟子。齊宣王說:「有道德的人也有這樣的歡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得不到這樣的歡樂,就埋怨他們的君王。由於自己得不到歡樂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對的;但作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與老百姓一起歡樂,也是不對的。以老百姓的歡樂為歡樂的人,老百姓也會以他的歡樂為歡樂;以老百姓的憂慮為憂慮的人,老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慮為憂慮。以天下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的憂慮為憂慮,這樣而不能統一天下的人,是沒有的。」
天賜良機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長的內城垣,七里長的外城牆,四面圍攻它而不能取勝。況且四面圍攻,一定會有得到天賜良機的時候,然而卻不能取勝,這說明天賜良機不如地形有利。城牆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鎧甲不是不堅固銳利,糧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卻不得不丟棄城池而逃跑,這說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說:防民流失不能憑靠封地的疆界,鞏固國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險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堅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極點,連親戚也會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極點,整個天下都會順從他。讓全天下所順從的人,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戰,要作戰就一定會勝利。
舜,是在種田人中發現的;傅說,是在築牆人中發現的;膠鬲,是在鹽民中發現的;管夷吾出之於家臣;孫叔敖出之於船民;百里奚出之於商人。所以說,老天爺將要降下大任務給這個人,一定先要磨煉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骨,餓損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體,有意違背和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以此來啟動他的心智,磨煉他的情性,增長他的實際才能。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取得教訓。內心感到窘迫,頭腦反復權衡,而後方能有所作為。表徵於顏色,興發於聲音,而後方能表達明白。在國內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弼的賢士,在國外沒有敵對國家和外來憂患,這樣的國家一定會衰亡。這樣就可以知道:生機來自憂患,死亡來自安樂。
人民最重要,國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輕微的。所以,為老百姓所擁戴就可以作天子,為天子所喜愛就可以作諸侯,為諸侯所喜愛就可以作大夫。諸侯危害國家,就應當廢舊而立新。(陶型傳)

3. 儒家名言名句

1、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2、不知禮,無以立也。
3、君子喻於義內,小人喻於利。
4、君子欲訥於言而容敏於行。 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6、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7、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4. 孔孟的名言

孔子:敏於事而慎於言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德不孤,必有鄰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版而達人 默而識之,學權而不厭,誨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 等等
孟子:多行不義,必自斃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等等

5. 儒家思想的經典名言有哪些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

  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專水為之而寒屬於水。《荀子·勸學》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孔子)

  4.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下》

  5.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6. 孔孟名言知多少請將孔子和孟子的名言各舉一例

孔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孟子,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7. 孔孟 名言名句

學而時習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王肅註:「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悅。」王釋「學」與「習」為一義,似專指誦讀。但孔子教人學「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誦習」僅是「一端」(見劉寶楠《論語正義》)。皇侃疏「時習」說:「凡學有三時。」一指年歲,二指季節,三指晨夕。近人蔣伯潛認為「學是知新,習是溫故」(《十三經概論》)。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又《論語·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咸註:「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朱熹引謝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論語》中尚有許多同義之句:「慎言其餘,則寡悔」(《為政》)、「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貫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參見「敏於事而慎於言」。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衛大夫。「文」是他的謚。朱熹註:「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朴;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8. 孔孟的感恩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感恩名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孟子的感恩名言: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9. 孔孟有哪些名言

實在沒有更好的了
孟子名言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惻隱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將 降 大 任 於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勞 其 筋 骨 ,餓 其 體 膚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亂 其 所 為 ,所 以 動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老 而 無 妻 日 鰥,老 而 無 夫 日 寡,老 而 無 子 日 獨 ,幼 而 無 父 日 孤,此 四 者 ,天 下 之窮 民 而 無 告 者。

盡 信 書 不 如 無 書。

富 貴 不 能 淫,貧 賤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謂 大 丈 夫


孔子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敏於事而慎於言

10. 儒家思想的經典名言

1. 德者事業之基。《菜根譚》
譯:道德是事業的基礎。
2.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坤》
譯:做好事的家庭必給後代留下幸福,貫做惡事的家庭必給後代留下禍殃。
3.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譯: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尚書.周官》
譯 :講道德,心安理得;做壞事,心勞日拙。
5.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尚書.周官》
譯:財富可以修飾房子,道德可以滋潤人身,使人心寬體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譯:尊敬我的長輩,繼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繼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子女。
7、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譯:愛別人的人,別人永遠愛他;尊重別人的人,別人永遠尊重他。
8.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譯: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這就是仁。
9.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譯:先顧禮義後求利益才算光榮,先求利益而不顧禮義便是恥辱。
10.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四》
譯:別人對我有恩德,不應該忘懷;我對別人有恩德,不應該不忘懷。
11.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曲禮上》
譯:對自己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缺點,對自己憎惡的人要看到他的優點。
1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譯:與朋友相交往,說話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君子以文章來交朋友,以朋友的幫助來培養自己的仁德。 1.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 《申鑒·雜言上》
譯:為國而憂、為國而樂,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慮個人得失,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漢·曹操《步出夏門行》
譯:老馬雖然卧在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美。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譯:不學就不能增加才智,無志向就不能成學業。
4.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譯: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過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宋·宋軾《晁錯論》
譯:古代創立大業之人,不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堅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盪奔逸,終亦何所底乎? 明·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立志》
譯:志向不確立、猶如無舵之船,無繩之馬,飄盪放縱,到何處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沒有盡心嗎?同朋友交往不誠實嗎?
老師傳授的學 業沒有復習嗎?」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譯:自己作風正派,不發命令政教也能順利實行;自己的作風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別人也不聽從。
9.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禮記·儒行》
譯: 廣泛地學習永不滿足,身體力行永不懈怠。
1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譯:羨慕水中游魚,不如回家織網。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語.顏回》
譯:君子用行動說話,小人用舌頭說話。
12.在上不嬌,在下不諂,此進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龔舍人書》
譯:處在上位不驕慢,處在下位不諂媚,這是進退的正確態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明·海瑞《治安疏》
譯:有幾分美就說幾分,一絲一毫不虛誇;有幾分過就說幾分過,一絲一毫不諱飾。
14.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清·朱柏廬《治家格言》
譯:做了好事就希望別人看到,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壞事唯恐人道,這便是做了大壞事。
1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譯:富貴不能迷亂心意,貧賤不能改變志氣,威武不能屈節,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孔子家語·在厄》
譯: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會因窮苦的境遇而改變自己高尚的品節。
17.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譯:君子心地寬闊,小人經常憂愁。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
譯: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為器物;人如不學習,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賢君,建國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譯:青色從藍草中提取,但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變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3.養子不教父之過,訓導不嚴師之惰。宋·司馬光《勸學文》
譯:生養孩子卻不加教育,這是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4.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韓愈《師說》
譯:歷來求學的人一定要有老師。老師,就是傳授道理、講解知識、解答疑難。
5.雨澤過潤,萬物之滅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明·呂坤《呻吟語·禮制》
譯:雨水超過了需要即成萬物之災害,寵愛過頭,這是子孫的災難。
6.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旅獒》
譯: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後一筐土,則將前功盡棄。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譯:溫習舊知識能有新收獲,便可以做老師了。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譯:天資聰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譯:過去的一切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論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10.人之於文學,猶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譯:人們對於文化知識,要象雕磨玉石那樣精益求精。
1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梁·沈約《長歌行》
譯: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一頭白發的時候學習,悲傷難過也是徒勞。
提醒我們應該珍惜時間,不應浪費時間
12.積財千萬,無過讀書。《顏氏家訓·勉學》
譯:積聚萬貫家財,抵不上讀書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中說·禮樂》
譯:世界上沒有不經過學習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貴比於浮雲,光陰逾於尺璧。唐·楊炯《王子安集·原序》
譯: 富貴猶如天上浮雲,光陰才是無價之寶。
15.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宋·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學,以下問為恥的人常常自滿。
16.人不可以不學,猶魚不可以無水。宋·陸九淵《與黃循中》
譯: 學習既是智慧之源、進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
17.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宋·朱熹《勸學文》
譯:不要說今天不學還有明天,不要說今年不學還有明年。歲月流逝,成長的時光無法逆轉,
珍惜時光好好學習。
18.學無早晚,但恐始勤終惰。宋·張孝祥《勉過子讀書》
譯:學習無早晚,只怕開始勤奮後來怠惰。
1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須加力索。《菜根譚·後集百九》
譯:繩子可以鋸斷木頭,水滴可以穿透石頭,修習真理的人應該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21.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
22.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近思錄·為學類》
譯:膽要大而心要細,智慧要全面而行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2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2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2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而不思考無所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也只會疲憊不堪。
27.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譯:不能堅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斷。只要堅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屬石頭也可以雕成花飾。
28.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29.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清·劉開《孟塗文集·問說》
譯: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不學就不會產生疑問,不問就不能增長學識。 1.詩言志,歌永言。《尚書.舜典》
譯:詩表達志向,歌抒發情懷。
2.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
譯:不學習《詩經》,就不會說話。
3.萬卷山積,一篇吟成。清.袁牧《續詩品.博習
譯:只有積累豐厚學問,才能寫出一首好詩。
4.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譯:詞以境界高為最好,境界高格調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
譯:文章是治國安邦的偉大事業,是傳之不朽的大事。
6.所謂詩,所謂文,實國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鄭思肖《心史總後敘》
譯:所謂詩歌文章,實際上都與國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聯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朱子語類》
譯: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葉。
8.觀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讀書
譯:看一個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的思想品德。
9.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乾》
譯:同類的聲音互相應和,屬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論禮》
譯:天地相合而萬物產生,陰陽相接而變化發生。
3.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荀子.天論》
譯:天有四時,地有資材,人有治理自然與社會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陰陽義》
譯:自然界的常規,是一陰一陽。陽是天的美德,陰是天降的災禍。
5.進有退之義,存有亡之機,得有喪之理。《貞觀政要.征伐》
譯:前進之中有後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滅亡的因數,得到了還有喪失的可能。
6.貧生於富,弱生於強,亂生於治,危生於安。《潛夫論.浮侈》
譯:貧窮來自富有,脆弱來自堅強,混亂來自太平,凶險來自安全。
7.物極則反。唐.孔穎達《周易.乾》疏
譯: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就向自身的反面轉化。
8.無小而不大,無邊而不中。唐.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
譯:沒有細小就無所謂巨大,沒有邊緣就無所謂中間。
9.天下之事,不進則退,無一定之理。《近思錄.治體類》
譯:天下的事情,不前進就會後退,沒有靜止不動的道理。
1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譯: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會遭遇突然出現的禍殃。
11.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內篇雜下第十八》
譯:愚笨的人只要勤於思考,也會有對的時候。成語「千慮一得」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譯:公正產生明察,偏見產生昏暗。
13.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韓愈《原道》
譯:坐在井底看天,說天是小的 ,其實並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無實,則其名不行;有實而無名,則其實不長。宋.蘇軾《策別安萬民》
譯:徒有虛名而無實際,其名聲不會傳之久遠;有實際而不加以播揚,實際也會萎失消亡。 1.慈母愛子,非為報也。——(漢)劉安
2.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3.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4.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5.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6.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7.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8.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9.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