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馬

賞析馬

發布時間: 2020-12-26 19:04:43

⑴ 論馬的賞析

古人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就是說,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最好的標准。時至今日,看到短文:岳珂的《論馬》(節選)深有感觸,作此文。
岳武穆入見,帝從容問曰:「卿得良馬不?」武穆答曰:「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才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才也。」帝稱善曰:「卿今議論極進。」
岳珂這篇談話,通過常見的生活現象,剖析深刻的人生哲理,既引人深省,又窮盡事理,無事辯駁。他侃侃而談,通過馬的飲食與行走,兩相對比,說明「負重致遠」之才,必須具備若干要素。
「受大而不苟取」。所謂「受大」,譬之於人,就是要作深厚的積累。要成為負重致遠之才,自身的功底一定要厚實。知識的汲取,才能的磨煉,均要做到多多益善,不滿足於一得之功,一孔之見。而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應該講究「精潔」,對無益甚至有害的東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這一點,對於我們今天的學習很有借鑒意義。有些青年在成才過程中,飢不擇食,對左道旁門、雜七雜八的東西,以至外來文化中一些不健康乃至腐朽沒落的貨色,也「兼收並蓄」。結果,腦子里像擺滿種種陳舊貨色的雜貨鋪,而放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偉大的認識工具」,不去努力掌握。另在物質方面,也有人是知「取」而不戒「苟取」,做不到不義之財,一毫不取。這無異飲鴆止渴。有此兩缺,根底不厚,都難成「負重致遠」之才。
「力裕而不求逞」。一個人在品格學識上有了深厚的功底,可算「力裕」。但這對「致遠」只是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使用上應該「厚積而薄發」。而不是「只有半桶水偏要淌得很」。薄發「不是不發,而是持之有度,運用有方。要以堅韌的態度,「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毅力,歷久不衰地發揮自己的智慧與才能,以收「負重致遠」之效。恃才傲物,旁若無人,急於求成,未見大陣仗便已氣衰力竭,終歸小家子氣,不是匡時濟世,可成大器者應有的行為。
「寡取易盈,好逞易窮。」一個人要「負重致遠」,應畢生以此為戒。戰國趙括,就給後人留下了「寡取易盈,好逞易窮」的慘痛教訓。他把兵書讀得倒背如流,連他父親老將趙奢也辯不過他,於是自以為用兵打仗很容易。一旦為將,他一到前線,就改變老將廉頗堅守持重的戰略,說這是怯戰。他下令向秦軍突擊,秦軍佯敗,他卻小勝而驕,洋洋自得。最後,這個只知紙上談兵的人,在長平陷入秦將白起的重圍,使全軍四十萬人被坑殺,害得趙國精銳盡喪,幾乎亡國。讓我們牢記此類教訓,永遠謙虛好學,博取而不自滿,堅韌求索而永不停步,奮進不已,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唐·李白)「紙上得來 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一切立志成才的青年朋友,都不應忘記這兩位前賢總結自身體驗的詩句,並用以自勉。

⑵ 有關馬的詩詞(加鑒賞)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這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動人肺腑。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字句淺釋】

解題:此詩以描繪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稱,是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李白在長安送朋友到四川時所寫的送別兼抒情詩。見說:唐代俗語,即「聽說」。蠶叢:蜀國的開國君王。蠶叢路:代稱入蜀的道路。山從人面起:人在棧道上走時,緊靠峭壁,山崖好像從人的臉側突兀而起。雲傍馬頭生:雲氣依傍著馬頭而上升翻騰。芳樹:開著香花的樹木。秦棧:由秦(今陝西省)入蜀的棧道。春流:春江水漲,江水奔流。或指流經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升沉:進退升沉,即人在世間的遭遇和命運。君平:西漢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以賣卜為生。

【全詩串講】

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
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雲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
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言外之意】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送別友人時親切叮囑:蜀道難行。以平緩語調說出,似好友間娓娓而談。真摯而懇切。「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山崖從緊靠臉的地方向上直沖雲端;騎著馬好像在騰雲駕霧。「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棧道一邊懸空、一邊靠峭壁,道旁沒有樹木。山上的花樹向下籠罩著棧道。春江奔流,環繞都市,山水互相映襯,風光旖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李白知道朋友是入川去追求功名富貴的,因而臨別意味深長的告誡他:個人的官爵地位是命中的安排、早有定局,用不著去問象嚴君平那樣的善於卜卦的人。用君平賣卜的典故,婉轉的啟悟朋友不要過份沉迷於利祿之中。言語間深情凝聚、循循善誘,語短而情長。

此詩風格俊逸而清新,前人推為「五律正宗」。對仗兩聯,精工嚴整、富於變化。「且工麗中別有一種英爽之氣,溢出行墨之外」。

馬致遠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

賞析
賞析
〔賞析〕

遠離家鄉的遊子在孤舟之中被雨聲驚醒,知道自己已離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盞昏暗的燈。夜雨燈光之中,遊子難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運,故鄉的親人,不禁落淚如雨,淚水和船外連綿不斷的雨水連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瀟湘夜雨」是對主客觀情景的統一。

⑶ 馬詩 賞析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而此詩在比興手法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乍看是運用賦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象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其六)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與「玉弓」均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斗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興義。

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馬詩》其一雲:「龍背鐵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襜,誰為鑄金鞭?」「無人織錦襜」二句的慨嘆與「何當金絡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錦襜」、「金鞭」統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徵馬受重用。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此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但《南園》是直抒胸臆,此詩則屬寓言體或比體。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而用比體,則覺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鉤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是「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所以字句的鍛煉,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⑷ 請簡要鑒賞司馬相如的《美人賦》

《美人賦》是我國西漢時期「漢賦四大家」之首司馬相如寫的一篇辭賦名作。回

《美人賦》的前半部答完全是宋玉之作的拷貝:也是有人在王前指控作者好色,作者辯解,先舉出的例證也是東鄰女子為絕代佳人,也「登坦而望臣,三年於茲矣」。


關於《美人賦》之「美人」,非指美女也,是作者自喻。古時道德人品高尚之人方可譽為「美人」,男女不限。

⑸ <<馬>>布封 這篇文章的賞析

三、《馬》賞析(王光)

作者以流暢優美的語言,細膩的筆法,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馬的形態、習性、生理功能以至馬的用途。馬在作者筆下不是畫,卻是舞台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舉一止,彷彿歷歷在目。那細致與逼真,可以令與馬為伍的人為之傾心、贊嘆,令不曾接近過馬的人發現許多新奇的知識。更能引人感興趣的,還是寫馴馬時的傳神和寫野馬時的賦意:馴馬是忠勇屈從的形象,野馬是自由的象徵,然而,布封的細膩絕非瑣細。無論描寫什麼,於品質有益者予以描寫,於品質無益者概不入文;與品質關系密切者放開細描,與品質小有關系者一筆帶過。全篇下來,細而不繁,豐而不雜,實而不贅,風貌秀麗舒展,猶如一株依主幹風姿修剪枝葉而成型的觀賞植物。

布封的馬給人以不尋常的親切感,讀者有時甚至自感與馬親切了許多。這正是布封的高明之處。他一開始就心照不宣地寫道:「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斗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它和人一起「共歡樂」。他的意圖已經流露:要把馬當作人的同類來寫。

馬在戰場上本是被迫沖騰躥躍的,但作者卻說它是「喜愛」並「追求」兵器的撞擊聲;馬是受人擺布和約束的,但作者卻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馬被馴服,這種馴服卻被作者說成是一種「教育」。馴馬在作者筆下變成了具有文明意識的生物。

同樣,作者在說野馬能夠因為不受羈絆而「感覺自豪」,它們「不屑於」受人照顧,不願意「作戰」,過著「和平生活」。總之,凡能夠用寫人的語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動物學的語言;即便是本來並無「意識」的本能動作,作者都寫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覺行為。馬被人性化了。

人性化仍不足以令人產生親切感。作品字里行間還散逸著比人性化更能催動人心的氣息,這就是人格化的描寫。馬具有「無畏的精神」,能在危急面前表現出「慷慨以赴」的凜然大義,具備「舍己從人」的風格,在險惡關頭能「奮勇當先」。這一切,使得由性靈之物躍入「文明者」之列的馬,再一次升華到了「崇高者」的境界。

塞萬提斯著力刻畫過堂吉訶德游俠騎士那匹晦氣的老馬,吳承恩悉心描寫過唐高僧西天取經的白龍神馬,拉伯雷不厭其煩地勾勒過巨人卡岡都亞的帶傳奇色彩的大牝馬,李賀曾一口氣寫成表現迥異特徵的《馬詩》二十三首,許多游牧民族的詩人們也留下了無數歌頌馬的優美贊詞。他們或是描摹,或是臆想,或是刻畫,或是塑造,或是禮贊,將馬的形象存入了文學的寶庫。那些馬都與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引起人們的喜愛,但是它們往往局限於某一感情、某一氛圍、某一性格或某一人物精神。布封的馬在這一點上與它們極為不同,這就是,他的馬是與整個人類聯系在一起的。當然,布封比之前人有其幸運條件,他處在現代科學起步、騰飛的時代,科學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並引起人們對人類整體命運的關注,這個時代背景也為《馬》打上了印記:布封贊美馬,不僅贊其自然美、靈性美,而且還要贊其「人格」之美;布封將人類的美德賦予筆下的馬,然而決不給它們加上人類的陋習與惡念;布封同情馴馬的品格,然而卻贊美野馬的精神……

《馬》裡面,與其說含著人類對馬的贊美,不如說透著馬對人類的感化。

⑹ 賞析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中出土。這件古代青銅作品,作於公元220年前後,高34.5厘米,長45厘米。這件兩千年前製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准確,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為中外的許多考古學家和藝術家嘆為觀止。奔馬正昂首嘶鳴,舉足騰躍,一隻蹄踏在一隻飛翔的燕子身上。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龍雀。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准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以致於人們似乎忘記了它只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龍雀身上。它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龍雀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只共鳥爭飛」詩句的真實再現!「馬踏飛燕」,不論其神採的表現,抑或是鑄造工藝之高明均不必說了,更令人折服的還有其創作構思的絕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馬形象這並不太難,然而要將一件靜物表現出它的動感,特別是要表現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馬神速,這就不那麼容易了。然而我們的無名藝術家們卻能獨運匠心,大膽誇張地進行巧妙構思,讓馬的右後蹄踏上一隻凌空飛翔的燕子。
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著精確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像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嘆不已。「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 中國古代匠師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以豐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構思,嫻熟的匠藝,把奔馬和飛鳥絕妙地結合在一起,以飛鳥的迅疾襯托奔馬的神速,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將奔馬的奔騰不羈之勢與平實穩定的力學結構凝為一體,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參考資料:網路

⑺ 寫馬的精彩片段(+鑒賞)

馬》賞析(王光)

作者以流暢優美的語言,細膩的筆法,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馬的形態、習性、生理功能以至馬的用途。馬在作者筆下不是畫,卻是舞台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舉一止,彷彿歷歷在目。那細致與逼真,可以令與馬為伍的人為之傾心、贊嘆,令不曾接近過馬的人發現許多新奇的知識。更能引人感興趣的,還是寫馴馬時的傳神和寫野馬時的賦意:馴馬是忠勇屈從的形象,野馬是自由的象徵,然而,布封的細膩絕非瑣細。無論描寫什麼,於品質有益者予以描寫,於品質無益者概不入文;與品質關系密切者放開細描,與品質小有關系者一筆帶過。全篇下來,細而不繁,豐而不雜,實而不贅,風貌秀麗舒展,猶如一株依主幹風姿修剪枝葉而成型的觀賞植物。

布封的馬給人以不尋常的親切感,讀者有時甚至自感與馬親切了許多。這正是布封的高明之處。他一開始就心照不宣地寫道:「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斗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它和人一起「共歡樂」。他的意圖已經流露:要把馬當作人的同類來寫。

馬在戰場上本是被迫沖騰躥躍的,但作者卻說它是「喜愛」並「追求」兵器的撞擊聲;馬是受人擺布和約束的,但作者卻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馬被馴服,這種馴服卻被作者說成是一種「教育」。馴馬在作者筆下變成了具有文明意識的生物。

同樣,作者在說野馬能夠因為不受羈絆而「感覺自豪」,它們「不屑於」受人照顧,不願意「作戰」,過著「和平生活」。總之,凡能夠用寫人的語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動物學的語言;即便是本來並無「意識」的本能動作,作者都寫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覺行為。馬被人性化了。

人性化仍不足以令人產生親切感。作品字里行間還散逸著比人性化更能催動人心的氣息,這就是人格化的描寫。馬具有「無畏的精神」,能在危急面前表現出「慷慨以赴」的凜然大義,具備「舍己從人」的風格,在險惡關頭能「奮勇當先」。這一切,使得由性靈之物躍入「文明者」之列的馬,再一次升華到了「崇高者」的境界。

塞萬提斯著力刻畫過堂吉訶德游俠騎士那匹晦氣的老馬,吳承恩悉心描寫過唐高僧西天取經的白龍神馬,拉伯雷不厭其煩地勾勒過巨人卡岡都亞的帶傳奇色彩的大牝馬,李賀曾一口氣寫成表現迥異特徵的《馬詩》二十三首,許多游牧民族的詩人們也留下了無數歌頌馬的優美贊詞。他們或是描摹,或是臆想,或是刻畫,或是塑造,或是禮贊,將馬的形象存入了文學的寶庫。那些馬都與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引起人們的喜愛,但是它們往往局限於某一感情、某一氛圍、某一性格或某一人物精神。布封的馬在這一點上與它們極為不同,這就是,他的馬是與整個人類聯系在一起的。當然,布封比之前人有其幸運條件,他處在現代科學起步、騰飛的時代,科學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並引起人們對人類整體命運的關注,這個時代背景也為《馬》打上了印記:布封贊美馬,不僅贊其自然美、靈性美,而且還要贊其「人格」之美;布封將人類的美德賦予筆下的馬,然而決不給它們加上人類的陋習與惡念;布封同情馴馬的品格,然而卻贊美野馬的精神……

《馬》裡面,與其說含著人類對馬的贊美,不如說透著馬對人類的感化。

⑻ (馬纓花)季羨林 賞析

季老記憶里的那些馬櫻花是他生命中一段物化的歲月,而你記憶里的《馬櫻花》,版又物化了你生命中的一段權記憶和感動 。 想起魯迅抄碑帖的那些日子 ,也許這些人之所以能成為大師 就因為他們能扛住生命中那些森嚴凜冽的寂寞?昨天讀見季老的一篇很小的散文 《聽雨》文中聽他提到 「不喜亦無懼」的人生境界 , 沉吟良久。

⑼ 馬詩賞析

名稱:馬詩[1]
年代:中唐
作者:李賀
體裁:五言絕句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馬詩
(其一)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其二)
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
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
(其三)
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
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
(其四)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其六)
飢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發斷鋸長麻。
(其七)
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干。
君王若燕去,誰為曳車轅?
(其八)
赤兔無人用,當須呂布騎。
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其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龍。
夜來霜壓棧, 駿骨折西風。
(其十)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其十二)
內馬賜宮人,銀韉刺麒麟。
午時鹽坂上,蹭蹬溘風塵。
(其十一)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其十三)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其十四)
香襆赭羅新,盤龍蹙蹬鱗。
回看南陌上,誰道不逢春?
(其十五)
不從桓公獵,何能伏虎威?
一朝溝隴出,看取拂雲飛。
(其十六)
唐劍斬隋公,拳毛屬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
(其十七)
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
世人憐小頸,金埒畏長牙。
(其十八)
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
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
(其十九)
蕭寺馱經馬,元從竺國來。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二十)
重圍如燕尾,寶劍似魚腸。
欲求千里腳,先採眼中光。
(其二十一)
暫系騰黃馬,仙人上綵樓。
須鞭玉勒吏,何事謫高州?
(其二十二)
漢血到王家,隨鸞撼玉珂。
少君騎海上,人見是青騾。
(其二十三)
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
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
[編輯本段]作品注釋
[1]烏江:一作江東。
[2]君王:一作吾王。
[3]拳:「拳」下換「毛」。
[4]大漠:原指沙漠,這里指北方的原野。
[5]燕山:山名,在現在河北省的北部。
[6]鉤:彎刀,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
[7]金絡腦: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說明馬具的華貴。
[編輯本段]作品選析
馬詩(其四)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這首詩寫馬的素質好,但遭遇不好。用擬物的手法寫人,寫自己,是一種「借題發揮」的婉曲寫法。
首句開門見山,直言本意,肯定並且強調詩歌所表現的是一匹非同尋常的好馬。起句平直,實在沒有多少詩味。
次句「房星是本星」,乍看起來象是重復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馬,句謂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說這匹馬本不是塵世間的凡物。如果這句的含義僅限於此,與首句幾乎一模一樣,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詩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復,那麼這首詩就有一半索然無味,沒有價值。但如細細咀嚼,便會發現第二句別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較隱晦曲折。《晉書·天文志》中有這樣一段話:「房四星,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明,則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聯系起來,就是說馬的處境如何與王者的明暗、國家的治亂息息相關。既然馬的素質好遭遇不好,那麼,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狀況就不言可喻了。這是一種「滲透法」,通過曲折引申,使它所表達的實際意義遠遠超過字面的含義。
三、四句寫馬的形態和素質。如果說前二句主要是判斷和推理,缺乏鮮明生動的形象,那麼,後二句恰恰相反,它們繪聲繪影,完全藉助形象表情達意。李賀寫詩,善於捕捉形象,「狀難見之景如在目前」,這兩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寫形,表現馬的處境;「銅聲」寫質,反映馬的素質。這匹馬瘦骨嶙嶙,顯然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裡,它不過是匹筋疲力盡的凡馬,只有真正愛馬並且善於相馬的人,才不把它當作凡馬看待。「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盡管它境遇惡劣,被折騰得不成樣子,卻仍然骨帶銅聲。「銅聲」二字,讀來渾厚凝重,有立體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豐富:銅聲悅耳,表明器質精良,從而生動地顯示了這匹馬骨力堅勁的美好素質,使內在的東西外現為可聞、可見、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質」原很抽象,「聲音」也比較難於捉摸,它們都是「虛」的東西。以虛寫虛,而又要化虛為實,的確很不容易,而詩人只用了短短五個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說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尤其可貴的是,詩歌通過寫馬,創造出物我兩契的深遠意境。詩人懷才不遇,景況凄涼,恰似這匹瘦馬。他寫馬,不過是婉曲地表達出郁積心中的怨憤之情。
馬詩(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北方原野上的沙像冬天的雪一樣,燕山上的月亮像一個銀鉤。
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的借馬來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戴上華貴的馬籠頭,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飛快的賓士呢?顯然,這是詩人因熱切期望為國建立功業,卻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感嘆。
此篇寫良馬出自名地,而邊陲天地廣闊,正可奮勇賓士,唯待知遇名主也。何當二字,托出盼望之意。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為此,他甚至寧願投筆從戎。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會有一股鬱郁不平的悲憤之氣。
《馬詩》二十三首的表現方法總體上屬比喻。而此詩在比興手法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乍看是運用賦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於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其六)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與「玉弓」均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斗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興義。
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勛呢?《馬詩》其一雲:「龍背鐵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襜,誰為鑄金鞭?」「無人織錦襜」二句的慨嘆與「何當金絡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錦襜」、「金鞭」統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徵馬受重用。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此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但《南園》是直抒胸臆,此詩則屬寓言體或比體。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而用比體,則覺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鉤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是「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所以字句的鍛煉,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馬詩(其二十三)
武帝愛神仙, 燒金得紫煙。
廄中皆肉馬, 不解上青天。
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諷刺小品。詩人借古喻今,用詼諧、辛辣的筆墨表現嚴肅、深刻的主題。
前二句寫漢武帝煉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長生不老,命方士煉丹砂為黃金以服食,耗費了大量錢財。結果怎樣呢?所得的不過是一縷紫煙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卻極有份量,對煉丹求仙的荒誕行徑作了無情的鞭撻和辛辣的嘲諷,深得「一字褒貶」之妙。
後兩句寫馬,緊扣詩題。「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飛升成仙的漢武帝,不豢養能夠「拂雲飛」、「捉飄風」的天馬,而讓不中用的「肉馬」充斥馬廄。用「肉馬」形容馬平庸低劣,非常精當。由於是「御馬」,吃住條件優越,一個個喂得肥大笨重。這樣的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難,怎麼可以騎著它上天呢!這兩句寓意頗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馬上青天的迷夢破滅外,還隱喻當時有才有識之士被棄置不用,而平庸無能之輩,一個個受到拔擢,竊據高位,擠滿朝廷。試問:依靠這些人怎麼可能使國家蒸蒸日上,實現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詩集中地諷刺了當時最高統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穎鋒內藏,含蘊豐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讀來使人感到輕松爽快,這在李賀作品中是很少見的。[2]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李賀李賀像[3]
(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其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但賀終不得登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鬱郁不平。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後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