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山中作的賞析

山中作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6 11:08:18

Ⅰ 山中送別的作品鑒賞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後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使詩人感到一種寂寞與孤獨,自然會追憶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現友人在山中時朝夕相處的歡樂,同時,也一定會想像友人出山後的行蹤,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歸來重聚。一句話,詩人身雖在柴扉之內,心卻在柴扉之外。但所有這些,詩人都沒有直接說出來,讓讀者自己從「掩柴扉」這一動作細節中體會。詩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詩的前兩句是陪襯,後兩句才是表現的主體。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
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句意,但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這里用典不僅貼切,而且靈活,巧妙。《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是淹留山中,辭賦作者是要招其離開山中歸家,而王維詩卻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來;《楚辭·招隱士》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而王維詩是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楚辭·招隱士》用的是直接感嘆句,王維改用疑問語氣,所傳達的感情便微妙、豐富多了。
「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歸不歸」三字,有擔心、疑惑友人去而不歸,又有盼望友人明春歸來之意緒。在王維之前,南齊謝朓《酬王晉安》詩也用了《楚辭·招隱士》的句意,寫出了「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綠」,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綠。」比較之下,「春草明年綠」更為美妙。它是全篇詩的警句。有了這一句,描繪出了詩人在柴扉中想像的這一片春草的綠色,使整首詩有了色彩,有了畫意,有了象趣,而詩人盼望友人歸來同賞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藉以寓托的鮮明美麗物象。「綠」字是詩眼,「明」字也妙。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劉辰翁《王孟詩評》:占今斷腸,理不在多。
敖英《唐詩絕句類選》:只標地寫情而不綴景。
李沂《唐詩援》: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憲《唐詩廣選》:顧與新曰:翻用楚詞語意,脫胎換骨,更為深婉。
唐汝詢《唐詩解》: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子之歸期難必。
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唐雲:得漢魏和緩氣。
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此種斷以不說盡為妙。結得有多少妙味。
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翻弄騷語,刻意扣題。
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結句言「歸不歸」者,故作疑問之詞也。
林庚《唐詩綜論》:「年年」二字它原是一個流水的感覺,……它是說明時間的,而『明』字則似乎是反時間的,歲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卻讓它出現在一個照眼的感覺上。這便是詩歌語言的魅力,彷彿那春草就將綠得透明了,那麼,王孫該怎麼辦呢?春天的光輝與那勃勃的生氣,它乃是一切的開始之開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於寂寞,於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Ⅱ 欣賞山中夜景作文600字

九月的秋天,風高氣爽,天高雲淡,大雁南飛,落葉歸根,構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秋景圖版。
陽光明媚權的一天,我與一群好友結伴去山中遊玩。一路上,小鳥在前面帶路,花兒微笑的向我們點頭,風兒吹向我們,我們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
涼風習習,不一會兒,我們便來到了目的地,山裡的空氣真的好新鮮。忽然間,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撲鼻而來,我們不由自主的向前走去。
香氣越來越濃,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叢正爭相開放的菊花,此時的菊花已失去蜜蜂蝴蝶的光臨,靜靜的開放著。看著那奼紫嫣紅的菊花,我震撼了。好友xxx惋惜地說道:「可惜它們開在這不知名的山裡,如果是在繁華的地方,豈不是有更多的人來觀賞了。」我獃獃的看著它們,緩緩地說道:「那是它們還會不會無拘無束的開放呢?」
離開了菊花叢,我們繼續漫無目的的走著,一個好友大叫道:「看那有一群大雁。」順著好友的手指看去,小A又開始杞人憂天了:「是啊,大雁南飛,秋天來了,冬天又不遠了!」

Ⅲ 王維的山中寫作背景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像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王維的情景小詩,幾乎篇篇都是這樣,看似通俗平淡,明白如話,但仔細琢磨,卻又境界精

美,情深如注,味外有味,反復推敲,乃至愛不釋手。

古代寫送別的詩甚多,大多刻意於離愁別緒上抒寫。可是,王維的這首詩,卻無一句鋪陳離

別之詞,而且在篇首已點出與友人「相送罷」,以下則著重抒寫別後相思之深,留下的寂寞

和惆悵。只從「掩柴扉」這一行動就已充分體現了人物內心難以掩飾的深情。以送罷開篇,

以盼歸終篇,在詩的結構上採用了跨越時空的寫法,從白日相別,跳躍到日暮;又從日暮跳

躍到想像中的來年,這種大跨度的蒙太奇結構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所產生的意識流卻是

「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唐汝詢《唐詩解》)的無窮的潛台詞。

王維的處理方法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非聯系性的形象思維表述手法。首句把本應情篤

誼深的送別寫得情深難離,卻用了一個表面看來毫無情味的「罷」字輕輕帶過,接著便突然

寫到黃昏時的「掩柴扉」。這一舉動,與白天送友人並無聯系,但每天黃昏關柴門這一平常

的舉動卻與今日不同,這在天天都相同動作中的不同,正是詩人要讀者思索與品味的。朋友

白天遠去了,黃昏前的思念自然是苦澀的,但天黑下來輕輕地關上柴門之時,才意識到朋友

確確實實不在眼前了;那種再無知音傾吐的孤獨感會讓他形成輾轉反側,夜不成寐的苦悶,

才使他感到不可一時無君。詩句中給讀者留下的想像是無窮的,一個在黃昏中「掩柴扉」的

「掩」的動作,飽含了滿懷思情關不住的思友之情,在輕輕的關門動作中,我們似乎感到了

詩人手的顫抖以及欲滴的淚珠在滾動。

詩的三四句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點化而來。

原辭意是慨嘆春草雖又生,但遊子卻久去不歸。王維在這首詩中引用並非直用原義,是說與

友人分別的當天就擔心友人是否能再返回,引人深思。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說:「

所送別者,當是馳騖功名之士,而非棲遲泉石之人」。如是,詩中人的離思,包含著內心的

思想斗爭,可能與友人在仕途所見有所爭議,但因才能稟賦相似,又希望友人能於鬧市中深

悟,早日返回山林。

於小視角、小題材中顯示古代知識分子所關注的大文化、深哲理,而又寓於平淡、朴實的詩

情表達之中,這正是王維詩歌的一大特色。

Ⅳ 一位隱士住在山中作文立意

我認為可以寫家鄉,思鄉之情.雖遠離家鄉,在外求學,但對家鄉的愛和思念不變.家鄉不一定要在眼前,她在心中.好就採納一下吧!

Ⅳ 山中作處默的翻譯

就是在三中讀楚,默默無聞

Ⅵ 王維山中作品中分別有哪些時節

寫的是秋末冬初的時節,「天寒紅葉稀」樹葉凋零,點明了時節。

Ⅶ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作品賞析

這是陶弘景隱居之後回答齊高帝蕭道成詔書所問而寫的一首詩。首句即照應題目。齊高內帝之問,容帶有勸其出山,頗不以棄功名、隱林泉為然。而詩人則平平淡淡地回答:「嶺上多白雲。」話雖簡淡,含意卻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沒有華軒高馬,沒有鍾鳴鼎食,沒有榮華富貴,只有那輕輕淡淡、飄飄渺渺的白雲。在迷戀利祿的人看來,「白雲」實在不值什麼;但在詩人心目中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雲」的這種價值是名利場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潔、風神飄逸的高士才能領略「白雲」奇韻真趣。 所以詩人說:「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雲青山林泉,可惜我無法讓您理解個中情趣,就像山中白雲悠悠,難以持贈一樣。言詞間頗替齊高帝感到惋惜。——詩人以這種委婉的方式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 此詩寫得輕淡自然,韻味雋永,歷代傳誦。

Ⅷ 《山中》作者:王勃 的賞析

這是一首遊子思歸的五言絕詩,作於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後於蜀中作客漫遊之時。詩專題為《山中》聯屬系全詩意境,點明詩人的處所在長江之畔的荒野山中。他一個人在山中踽踽獨行,又恰逢「高風晚」、「黃葉飛」的暮秋時節,不免悲己思鄉,感傷不已。

Ⅸ 《山中》作者:王勃 的賞析

山 中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 山山紅葉飛。

賞析:這首抒寫旅愁鄉思的小詩,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遊巴蜀時寫的。詩人在寥寥二十個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現出了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創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開闊的意境。

首句「長江悲已滯」,是即景起興。詩人在蜀中山上望見長江逶迤東去,觸動了長期滯留異鄉的悲思。古代詩人往往借江水來抒發羈旅愁情。例如,南朝詩人謝脁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藝術獨創性在於;他不僅借大江起興,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長江感情化,人格化。詩人客居巴蜀.一顆心為歸思纏繞而無法排解,因此,當他在山上俯瞰長江時,竟感到這條浩浩奔流的大江,也為自己的長期淹留而傷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遲滯不暢了。這是一個多麼新奇的想像!而這新奇的想像,既緣於詩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實感。人在山上望長江,由於距離遠,看不清它的滾滾奔騰的波濤,往往會感到江水是凝滯不動的。所以,這句詩中長江悲傷滯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達了詩人的直覺感受。悲愁的長江與悲愁的詩人相互感發、契合、共鳴,強烈地感染了讀者的情緒。詩一開篇,境界便很悲涼渾壯。

詩人在創造了長江悲滯的新奇意象之後,才在第二句「萬里念將歸」中直接抒情,點明自己身在他鄉,想到盼望巳久的萬里歸程而深深感嘆。「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詩所要抒寫的,就是懷念故鄉而不得歸的悲愁情緒。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這抽象的情緒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使人如聞如見、可觸可感呢?

於是,詩人緊緊抓住眼前的環境和景色,寫出了「況屬高風晚,山山紅葉飛」兩句。從字面上看,這兩句純是寫景,寫他遇著晚秋的風吹起來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黃葉颳得零落亂飛.這里沒有一個直接表現感情的字眼,但我們卻強烈地感到,在這一幅秋風蕭瑟、千山萬嶺黃葉紛飛的畫面上,滲透了詩人濃厚的感情。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興」之意。從「興」的作用來看,在這樣凄涼蕭索的環境中,詩人的鄉思是難忍和難以排解的。從「比」的作用看,這蕭瑟秋風、飄零黃葉,不正是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的象徵嗎了這兩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詩意,卻用得沒有模擬的痕跡,又使讀者增添一層聯想,對詩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從通篇的藝術構思來看,詩人採用了「興法起結」的藝術手法。一下筆便借景興情,結尾處又以景結情,把所要抒寫的思想感情融入一個生動、開闊的畫面中,讓讀者從畫中品味。這樣,便收到了語雖盡而思緒無窮的藝術效果。

Ⅹ 山中的作品鑒賞

此詩描寫詩人山行時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清淺的溪水,冷肅的秋意,水底粼粼可見的白石,山中逐漸凋零的紅葉,再配以山嵐翠色為背景,互相映襯,構成一幅遠近有致、色彩鮮麗、富於實感的水彩畫,寂靜中見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首句寫山中溪水。這里寫的大概是荊溪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於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徵,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彷彿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裡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並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後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鬱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山中》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 宋代蘇軾《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溪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此摩詰之詩,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補摩詰之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