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邕州賞析

邕州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6 03:33:25

Ⅰ 李白上李邕賞析50字

上李邕古詩賞析

詩人通過大膽的幻想和強烈的誇張,把「其翼若垂天之雲」、回「背答不知其幾千里」的大鵬,表現得雄偉龐大,不可一世,表現了自己與舊勢力作不調和斗爭的頑強性格,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特徵。

【注釋】

①上:呈上。
②扶搖:由下而上的大旋風。
③假令:假使,即使。
④簸卻:激揚。
⑤滄溟:大海。
⑥恆:常常。
⑦殊調:格調特殊。
⑧大言:大話。
⑨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年間詔尊孔子為宣父。

【譯文】

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天雲外。
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孔子還說過「後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輕視少年人。

詩句賞析

李白《早發白帝城》賞析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白帝,古城名。在今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山上。
三峽是著名的長江天險,酈道元《水經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宜,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餘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大詩人李白乘舟經三峽順流東下,見此高江險峰奇景,揮筆寫下了這首《早發白帝城》七言絕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況下寫作的,比較這一詩一文,很有意思。「朝辭白帝彩雲間」,三峽是以白帝城為起點,東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雲間」,不僅是寫「朝辭」時的美麗景色,更主要的是寫白帝城地勢的高入雲霄。我國整個地形是西南高,東南低,長江的上游與下游傾斜度很大。因此,船從上游往下游開,水流很急,簡直是從高處往低處「俯沖」下來,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脫韁野馬在狂奔。因此,「彩雲」的渲染為散文中所沒有,卻絕非閑筆,起手即高據地步。有順流而下一瀉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還」。上句「朝辭」接連這一句「千里」「一日還」,實際上檃括了《水經注》這段文字:「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餘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不過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懸殊作對比,千里的空間距離,行船隻化一天功夫,對比強烈,給人以極其深刻鮮明的印象。當然它的藝術效果就不是平鋪直敘的散文筆法所能有的了。因為這一句已充分寫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寫詩要高度集中,「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之類的話就不必要了。詩就是要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讀這兩句詩,令人浮想聯翩:它使我們想像到三峽「兩岸」是數不盡的「萬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寫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它又使我們想像到,在這「兩岸連山」的峽谷中間,江水奔騰呼嘯,滾滾東流。一葉扁舟順著江水,箭般地飛駛而下。它還使我們想像到此時飛舟上的人,兩岸的風景一閃而過,耳邊只聽得山間猿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就在這渾然一片的猿聲中,輕舟已過萬重山了。詩中「猿聲啼不住」,也就是《水經注》中所寫的:「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散文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猿聲」。詩人則巧妙地把猿聲放在行舟的現場來寫,通過舟中人的感受來寫。創造出一個新的藝術意境,使人如身歷其境,這就把高峽行舟,驚險迅捷的景象寫活了。
這首詩作於李白遇赦東歸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因此詩的感情是歡快的,與散文中所寫「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的調子異趣。如「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個「還」字,意味深長。因為江陵並非李白的家鄉, 而李白卻儼如回鄉那樣感到興高采烈,這就隱隱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悅。「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個「輕」字,也很傳神,它固然指船的輕快,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心情的輕快舒暢。就全詩而言,詩筆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歡悅豪情,正為當時詩人歡快心情的寫照。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評此詩說:「四瀆之水,惟長江最為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復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於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也這樣評論道:「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著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上面談到《水經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寫三峽風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詩的形式表現三峽行舟,亦成千古絕唱, 比較這一詩一文,對我們理解詩與散文不同的創作方法是有啟發意義的。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

[譯文]

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潤滑如酥,近看沒有綠色,遠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時節,大大勝過滿城楊柳堆煙的暮春。

[講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徵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成:裝飾,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絛: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絛: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導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唐詩箋注》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像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作者簡介

賀知章,唐朝詩人。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元年(695)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故人稱「賀秘監」,又簡稱「賀監。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享年86歲。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傑」。賀知章邕容省闥,高逸豁達,為一代清鑒風流之士。尤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曾與張旭、崔宗硅《海錄碎事》亦將其與陳子昂、宋之問、孟浩然等人並稱為「仙宗十友」。賀知章還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為姻親,故時人也常以「賀張」稱之。兩人也經常同游,「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施宿《嘉泰會稽志》)賀知章以草書名世。《述書賦》中贊其草書「落筆精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即到」呂總《續書評》則以為「縱筆如飛,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有言「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盧象《送賀監歸會稽應制》詩「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之。長安素娟書欲偏,工人愛惜常保持。」則喻其為王獻之。當時人們還將其草書與秘書省的落星石、薛稷畫的鶴、郎餘令繪的鳳,合稱為秘書省「四絕」。然而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氣的序幕。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Ⅲ 詠柳 賞析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成:裝飾,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絛: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絛: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導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唐詩箋注》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像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作者簡介

賀知章,唐朝詩人。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元年(695)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故人稱「賀秘監」,又簡稱「賀監。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享年86歲。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傑」。賀知章邕容省闥,高逸豁達,為一代清鑒風流之士。尤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曾與張旭、崔宗硅《海錄碎事》亦將其與陳子昂、宋之問、孟浩然等人並稱為「仙宗十友」。賀知章還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為姻親,故時人也常以「賀張」稱之。兩人也經常同游,「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施宿《嘉泰會稽志》)賀知章以草書名世。《述書賦》中贊其草書「落筆精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即到」呂總《續書評》則以為「縱筆如飛,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有言「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盧象《送賀監歸會稽應制》詩「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之。長安素娟書欲偏,工人愛惜常保持。」則喻其為王獻之。當時人們還將其草書與秘書省的落星石、薛稷畫的鶴、郎餘令繪的鳳,合稱為秘書省「四絕」。然而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氣的序幕。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Ⅳ 幫忙賞析一下《寓壺源僧舍三絕》

第一句詩寫室外復之景,詩人以聲與色制反襯出僧舍環境的幽暗寂靜,反襯出詩人夜讀《離騷》所產生的復雜心情。

「風檐淅淅」寫吹到屋檐下的淅淅風聲,以聲襯靜,有力渲染出僧舍幽靜的氛圍。「褪新青」寫草木在風聲中漸漸消退了青青之色,用色彩的變化表現出秋天的悄悄降臨。

殘字寫出光線的暗淡,寫出時間已近深夜 ,寫出當時的氣氛很凄涼,殘燈之下,世人的視力能翳而復明,表現出詩人讀書時精神的專注。

(4)邕州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吳儆(jǐng)(1125~1183)字益恭,原名備,字恭父,休寧(今屬安徽)人。與兄吳俯講學授徒,合稱「江東二吳」。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調鄞縣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縣。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

淳熙五年(1178),遷知州兼廣南西路安撫都監。以親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尋復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謚文肅。張栻稱他「忠義果斷,緩急可仗。」

Ⅳ 窗下 洛夫的賞析

不論是讀詩還是寫詩,我們首先都得感受詩歌之美,而感受詩歌之美最關鍵的就是要有美學的修養,培養美的概念,培養一種審美的心態。下面,我想跟各位提出兩點中國傳統美學觀念來談一談。

主講人:洛夫(著名詩人,曾獲北京「新詩界國際詩歌獎——北斗星獎」等。)

洛夫談詩歌中的傳統美學

A.何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我在讀中國唐詩的時候就看到柳宗元有一句話,這句話是在他的一篇文章——《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中提出來的,他說:「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於空山矣。」

「右軍」就是王羲之,「蘭亭」就是《蘭亭序》。柳宗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蘭亭序》裡面的景物之美不會自己本身彰顯出來,如果不是碰到王羲之的話,那麼這些清流、修竹只不過是一些荒蕪之物,終將在空山中湮沒掉。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它本身無所謂美不美,如果要成為美的話就必須通過人的一個審美活動,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喚醒它、點亮它,使它從實在的東西變成一種意象,變成一個感性的世界——一種摻加了詩人的個性、思想和情感的一個世界,這個意象世界也可以說就是詩的境界。

B.解讀詩歌《因為風的緣故》的「意象之美」

為了把這個理論解釋得更清楚一點,下面我要採用我自己的詩來舉例說明。請看《因為風的緣故》。

「昨日我沿著河岸

漫步到

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

順便請煙囪

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

稍有曖昧之處

勢所難免

因為風的緣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務必在雛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趕快發怒,或者發笑

趕快從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趕快對鏡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嫵媚

然後以整生的愛

點燃一盞燈

我是火

隨時可能熄滅

因為風的緣故」

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首情詩,是我在1981年寫給我的妻子的。這首詩有兩種解讀,第一個主要是把它當做一首情詩來讀,它表現男女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欲說還休的情愫。

現在我們來看第一節,「順便請煙囪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至於信的內容是什麼?我沒有明說,只說「我的心意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究竟是什麼心意?也許只有你知道,可是給風這么一吹,那份心意就變得更加曖昧了。所以我認為情詩就應該寫得很含蓄,隱隱約約,似有似無的,意在言外,正如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第二種解讀就稍微有點不同了。我們必須把這份情感擴大來看,當做一首感悟生命、體驗人生的詩來讀,不僅僅限於兩個人之間情感交流的事。讀了這首詩以後,可能會使你有點情緒低落,使你沉思,發人深省。比如第二節好像在討論生命哲學,說的是歲月無情,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要好好珍惜。「雛菊」象徵著人生的秋天,你要在衰老之前趕快該發笑就發笑,該發脾氣就發脾氣。我們的歲月、生命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還沒有數清楚便漏得差不多了。在生命消逝之前,趕快細細回味一下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好的青春,那就是「趕快從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趕快對鏡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嫵媚」這兩句詩的含義。

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享受美好的現在,生命之火,愛情之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各位不要小看這個「風」字,它的概括性很大。「風」可以解釋為一種偶然的一種機緣,也可以象徵著一種力量,風是天地間真氣的流動,使得自然界生機蓬勃,有時候風是翅膀,載著我們的夢想飛翔,有時候風是一面旗幟,引導著我們奮勇前進;但「風」也是變幻莫測,像我們的人生一樣難以掌控。因為風的緣故,春天醒了,因為風的緣故,萬物為愛而滋長,因為風的緣故,天地有情而長久。

前面我已經提到了詩歌最基本的觀念:詩歌是一個意象世界的呈現,一首詩,它不在於解說、描寫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世事經由詩人的想像去創造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心靈世界,這個心靈世界就是一個意象世界。《因為風的緣故》這首詩最先展現在讀者眼前的就是由形象的語言構成的意象,像「蘆葦彎腰喝水」和「請煙囪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

蘆葦與冒煙的煙囪是我們平時常見的景物,本身並沒有美的素質,但是通過一個詩人的想像,也就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可以使得草本植物蘆葦有了生命,有了個性,它可以「彎下腰來喝水」;經過詩人的發現、喚醒和點亮,使得煙囪這種死的東西活了起來,它冒出的煙隨風裊裊飄去,就像在天空寫一封長長的信一樣,於是這兩個形象就有了生命,有了美感。總而言之,蘆葦也好,煙囪也好,它本身無所謂美不美,而它們的美是我在把它們變成意象之後才得以彰顯出來的,這就是柳宗元說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意思。

洛夫談傳統美學中的「無理而妙」

A.中國現代詩的「非理性」探索

傳統美學的另一觀念,叫做「無理而妙」。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的先鋒詩人中流傳著一句話:「詩歌止於語言。」這是一種語言實驗論。法國的詩人馬拉美曾說過一句話:「詩不是用思想寫成的,而是用詞語寫成的。」這句話我只接受前半句,卻並不完全認同後半句。我相信詩還是一種有意義的美,但是這種意義並不等同於思想,而是一種意蘊、境界以及一種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實質內涵,或許接近孟子所說的「充實之為美」。總而言之,我認為詩歌不只有語言,更有語言背後那美妙深遠的含義。

詩歌與散文不同的地方就是散文的語言形式通常是一種載體,它裡面表現的是一種思想、情感,這個載體與它的內涵是可以分開的,但是詩歌就不一樣了,詩歌的語言與內涵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打個比方來說,散文好像走路,詩歌好比跳舞,走路的目的達到了以後,走路這個動作就已經不重要了,而舞蹈剛好相反,它是美的動作所形成的美的旋律,舞者與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舞者停止了,這個舞就消失了,詩就是這樣的情況。

基於以上這些觀點,數十年來我有一個構想,就是以中國的傳統美學為基礎,再參照西方現代主義,尤其是超現實主義的理論和表現方法,建構一個符合我們漢語特性的中國現代詩,這是我幾十年一直不斷地實驗、論證、創造的一個新的詩歌形式——中國現代詩。首先我要做的是從中國古典詩歌中去尋找參照系數,從古人的詩中去探索超現實的元素,結果我從古代詩人李白、李商隱、孟浩然,甚至於杜甫等人的作品中發現的一種跟西方超現實主義性質很相似的一個因子,那就是「非理性」。

B.中國古詩中的超現實主義

在古人的詩歌中,我還發現了一種了不起的、非常奧妙的、繞過了邏輯思維直接觸及到生命與藝術本質的東西,後來有人就稱之為「無理而妙」。「無理」就是非理性,這個東西是中國古典詩歌與西方超現實主義兩者十分巧合的內在因素,但是如果僅僅是「無理」,我認為恐怕很難使藝術詩在藝術上獲得一種有機性和完整性。中國詩歌高明之處就是在這個「妙」字,換句話說,詩歌決不止於「無理」,它最終必須達成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和效果。我們不能不承認李白的詩已經達到一種絕妙的境界,比如他的《下江陵》這首詩就妙不可言,「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家都覺得這首詩很妙、很好,我們認為這首詩絕妙之處就在它的「無理」。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首詩的背景。當年李白因為牽涉到一個政治案件被皇帝流放到夜郎這個地方,經過四川,走到白帝城時,突然接到赦免他的聖旨,他感到無以言喻的驚喜,於是乘船下江陵回家。這首詩表現了他當時馬上要回家的那種喜悅、暢快的心情。往往人一激動、高興起來,靈感也隨之而來,這首詩真可以說是神來之筆。我們稍微簡單分析一下這首詩,看看這「無理而妙」之處在哪?

第一句「朝辭白帝彩雲間」,早上辭別了白帝城,白帝城是在彩雲繚繞的高高的山上,這是很現實的場景,不過用的手法是比較誇張一點。第二句就不得了了,「千里江陵一日還」,採用的是一種超現實的想像,表現的是一種「無理」的趣味。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又是用誇張的手法對現實的描寫,到第四句「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是超現實的想像的,表現一種「無理」的趣味。

我年輕時讀這首詩覺得非常新奇有趣,李白描寫三峽的水流之急,船行之快,就像飛快的電影鏡頭,使人讀起來幾乎有種暈船的感覺。明明知道詩裡面的場景違背了事物的常理,「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表現了對實踐經驗的悖離性,但是我就是喜歡這種非理性、不合邏輯卻又能讓人產生妙趣的意象,使得現實中的不可能成為詩中的可能。

早年我也寫過這種無理的、超現實的詩,比如「當青松奮力舉起天空,你便可聽到年輪旋轉的聲音」。一株松樹可以把天空舉起來,這已經夠玄乎了,樹的年輪還可以轉動,而且還可以聽到轉動的聲音,這就更不可思議了。其實這是一個暗喻,它暗示生命在不斷成長的過程。

講堂

紹興

(本期新知講堂由「風則江大講堂」協辦)



(以上內容來自洛夫於2009年11月3日在紹興文理學院鐵城科教館所作的主題演講,僅代表專家個人意見,文有刪節)

Ⅵ 碧湘門 陶弼 賞析

城中煙樹綠波漫,幾萬樓台樹影間。
天闊鳥行疑沒草,地卑江勢欲沉山。

作者系永州祁陽(今屬湖南省)人,地臨湘江,當時政區隸於荊湖南路,而潭州(今長沙)為路治。所以登上城門既覽城中萬家煙樹,又觀從家鄉流下的湘江從城外駛過,是很自然的事。詩亦作得好,景色如畫。

詩歌作者陶弼(1015~1078),永州祁陽人,著有《陶邕州集》。這首詩是歷代詩家詠長沙的詩作中少見的佳作,至今仍能從一些重要的選本中讀到。

省志說,碧湘門即清代府城南門,楚王馬殷建。《冷齋夜話》說宋代詩人黃庭堅(1045~1105,字山谷)曾於碧湘門邊留居一月。想必黃庭堅亦是讀到這首詩歌,才決定住在那裡。人去樓圮之後,只能作這么一點猜想。

歷史激情,離現代生活總是很遙遠。某一天,當你打開渴望中的那扇門,看見一個人站在門邊,你會想到那個人是黃庭堅不?繁囂的生活,將歷史與現實血肉相聯的關系淡化了。

詩歌精神消退之後,站在碧湘門邊打探北宋,黃庭堅的樣子有點孤絕。

黃庭堅一生命途多舛。中年以後,新舊黨爭幾度反復。紹聖元年(1094)被貶四川邊陲,時間長達六年。徽宗崇寧二年(1103),蔡京等人對舊黨迫害愈烈,再次貶謫廣西宜州。這年十二月十九日,晚飯尚未煮熟,便被官差押解到船上,由湖北鄂州逆江南下。行至長沙,正值新春,得官差許可,由碧湘門登岸,養病一月。此後,從長沙買舟南下。途經衡州時拜訪了佛門書畫大師華光。崇寧三年(1104)仲春到達祁陽,觀顏真卿所書《大唐中興頌》碑,寫下《書磨崖碑後》一詩。六月到達宜州,然因為權奸監視,無處安身,只好寄身於一座殘破的戍樓中。不久即在瘴癘酷暑和貧病孤傷中溘然辭世。一代詩家,竟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黃庭堅死後,迫害他的奸臣蔡京,暮年失寵,被貶韶州,行至湖南境內,一病不起,最終客死長沙。蔡京病逝的具體地點,史家沒有記錄,相信離碧湘門一定不遠。這種結局,也算是一種有趣的結局。

黃庭堅終生都在遷徙中寫作。如同一匹驛動的老馬,僅有的那點快樂來自於旅途。「元霜搗盡音塵絕,去作湖南萬里春。想見山川佳絕地,落花飛絮轉愁人。」萬里春色,山川佳絕,湖湘美景令人難忘。離開長沙的次年,黃庭堅在凄涼與感傷中,回憶去歲途經湖湘,與友人把酒言歡、泛舟暢游的情形,寫下了上面這首詩歌。哀愁離苦難的人總是很近,快樂離苦難的人總是很遠。快樂消失,哀愁出現。隨之而來,是生命消失,永恆出現。但永恆,極少有人能夠理解。一天晚上,我讀《黃山谷集》,與黃庭堅的靈魂對視。那些裸體的漢字,像一些蝌蚪,又像一些魚。它們手牽著手在天地間舞動。我知道它們舞動著,但不知道它們為什麼舞動。他們的悲傷來自哪裡,快樂又來自哪裡。那時候,我明白那些文字是一些神靈,是一種祭祀藝術的歌舞,歡樂和悲傷都來自內心,就像斜陽照在碧湘門上,你不知道它的真正含義,但那是有意義的斜陽。命運的消滯和斜陽的歸隱,同樣意義無窮。對永恆進行解說,沒有人做得到。

詩人的哀傷是形而上的哀傷,而詩人的快樂可能是形而下的快樂。洪駒父《詩話》說,黃庭堅看見貴族宗室攜妓女游覽寺廟,寫出了「窗中遠山是眉黛,席上榴花皆群舞」的佳句。僧人惠洪說黃庭堅,白晝閑卧酺池寺,夢見與道士游蓬萊,醒來亦有佳作問世。如果有一架機器,載著我回到宋徽宗的宋代,也許可以看見碧湘門邊的黃庭堅,在人煙構成的畫面上,尋找溫暖無比的風景。黃庭堅的身邊,城門洞開,太陽照耀的方式洞若神明,風雨滲入事物的內部,時空以凌厲的巨筆剝蝕天地萬物。帶枷的遷客踏著斜陽而來,運送物資的商賈踏著星月而去。湘流北往,碧浪千層,風帆上下,濤若驚雁。至於那些在白雲蒼狗下討生活的人——捏麵人的,賣鼠葯的,賣藝說書的,炸臭豆腐的,做冰糖葫蘆的,乃至捕魚的,趕車的,要飯的——也都在黃庭堅的視域中一一找到位置對應。徽宗崇寧三年(1104)的黃庭堅,就是一個普通的長沙人。太陽已快要落山,如血的斜陽照著一隻滾沸的油鍋,好香的臭豆腐。我問一個寫詩的朋友,黃庭堅買沒有買一串,朋友說,你不如去讀屈原的《天問》。披著斜陽吃臭豆腐,不知是一種什麼樣的快樂。

在我准備求助於屈原的時候,900年前的斜陽,已經歸隱。斜陽只在碧湘門邊停留一會兒,一定得走。900年後,斜陽連同快樂已經模糊。時空包容一切,又毀滅一切。在歷史中競渡的萬千人流,誰還記得宋代的碧湘門邊留駐過一位詩人。時空常常將美安排於瞬間狀態,將人推到永恆的幸福中,如同頓悟的人,瞬間進入宗教。黃庭堅之後,碧湘門緊閉。金兵像蟻群向南擁進,離徽宗被虜的靖康之恥已為時不遠。金庸在《射鵰》中,將靖康二字拆開,分別贈給兩個孩子,名靖的一個後來成了忠臣,名康的一個後來成了奸人。靖康之辱也就在忠奸相較、朝野內耗中永無雪恥之日。

時間前行。900年後的一個夜間,我見金兵正在電視里攻找城門,便立馬找史書來讀。沒有找到金兵攻打碧湘門的記錄。雖然也有殺死百姓數萬,「城中煙樹」、「數萬樓台」焚毀殆盡的記載,但這是明末的事了。至於屠城的主角,不是金兵,而是太平天國國。我由此相信,最酷烈的殘殺來自一個民族的內部。而黃庭堅只不過是這種殘殺的一種祭品罷了。

Ⅶ 河流欣賞的自然法則是什麼你贊成池子的觀點嗎為什麼

黃河
2.太行山
3.洞庭湖
4.而知道廣東、廣西的界分標志之「廣」在哪裡的人,恐怕不是很內多的.有專家曾經在廣東容封開縣和廣西梧州考察的時候,從《水經注》知道這里正是桂江與賀江「入郁」(西江)的地方,即西漢時的「廣信」,是當時統轄嶺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所在地,是依據漢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統一嶺南時所下的聖旨:「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中取出「廣信」二字命名;後來以此為界,廣信之東為廣東,廣信之西為廣西,這即「廣」之由來.「廣」字雖出自聖旨,但實是指桂江與賀江入匯西江之地域,故其內涵是兩江交匯的意思,這也是中國早有水文化意識的一個體現和佐證.
宋朝建立,統一中國,設置廣南東路與廣南西路.廣南西路,包括今廣西全境、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廣西"之名即始於此.廣西曾發生過儂智 高反宋戰爭.儂智高扼昆侖(昆侖關),占邕州(今南寧),建立南天國.皇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王朝平定這次戰爭後,便把廣西分為邕、宜、融三路,官署設桂州(今桂林),亦稱靜江府.
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Ⅷ 古詩 賞析

賈島的《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可見,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Ⅸ 孫光憲《浣溪沙》的賞析

五代詞人孫光憲《浣溪沙》賞析 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目送征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蘭紅波碧憶瀟湘。 古來詩詞,描寫或涉及船帆的,多得難以計數。如:有說帆影的:「岸回帆影疾,風逆鼓聲遲。」(李嶠《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有說帆色的:「帆色起歸越,松聲厭避秦。」(厲玄《從軍行》)有說帆勢的:「帆勢掛風輕若翅,浪聲吹岸疊如鱗。」(羅鄴《春望梁石頭城》)有說帆白的:「沙明連浦月,帆白滿船霜。」(白居易《夜泊旅望》)有說帆濕的:「帆濕去悠悠,停橈宿渡頭。」(杜牧《晚泊》)有說帆滿的:「別夜酒余紅燭短,映山帆滿碧霞殘。」(杜牧《賀崔大夫崔正字》)有說帆孤的:「海上春雲朵,天際晚帆孤。」(陰鏗《廣陵岸送北使》)如此等等,但是寫得最傳神的名句恐怕還要數五代詞人孫光憲的: 片帆煙際閃孤光 在渺渺茫茫的大江中,遠霧籠罩,一片冥濛,天水相連,不辨涯岸。不料就在這一片冥濛之中,閃出一道耀眼的白光,定神細看,才知是一條帆船。它正在掛起滿帆,乘風急駛。帆身反射著太陽余輝,越去越遠,但那麼一星孤零零的亮點,仍是分外鮮明。這是多麼的生動,真比一幅著名油畫更能傳神。我們回頭再看上面那些句子,就不免有些相形見絀了。 文學上無獨有偶的事很多,在文學史上還會出現很多作家構思相同或類似的作品。孫光憲這句「片帆煙際閃孤光」,也能找到極相似的例子。這里也不妨拿來作一比較: 在那大海上淡藍色的雲霧里 有一片孤帆兒在閃耀著白光!…… 它尋求什麼,在遙遠的異地? 它拋下什麼,在可愛的故鄉?…… ——〔俄〕萊蒙托夫:《帆》① 看!「淡藍色的雲霧里」不就是「煙際」,「一片孤帆兒」不就是「片帆」,「閃耀著白光」不就是「閃孤光」。一模一樣,隻字不差。可見不管是中國作家還是外國作家,詩人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神妙如此! 孫光憲在後唐天成初年(926左右)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在高季興手下任從事,後來官至荊南節度副使。荊南的轄地相當於從巴東到岳陽以北的長江兩岸。從此詞的內容看,應是他在荊南任職時寫的。 此詞的精巧之處在於開頭寫的全是江岸和江上的景色,到最後一句才忽然盪開,把主要的用意放到一點上,悠揚跌宕,耐人尋味。 先看這首詞的鋪敘: 一開頭就是秋景。秋景很美,不象別人筆下那樣衰颯。「風多」二字突出了沿岸蓼花開遍、迎風搖曳的豐姿,便把「蓼」(水蓼、辛蓼)字點活了。「橘柚」著一「香」字,再把節候烘托一番:是橘柚接近成熟的季節,林子里散發著果實的香氣。這句點出人站在江岸上。 第二句回頭寫長江。「楚」是句中的著意點。用這個字,作者面對的是湖北(古為楚地)這段長江就不言而喻。句中既用「江」,又用「天」,又下了「長」字,都是有意描出長江浩闊一望無際的景象,為下句先安排一個恰當的背景。 第三句是用極精細的觀察和極准確的語言描畫出來的。上面已經分析過,這里還可以補充一下。為什麼他說「片帆」,難道偌大的長江,就只有一條帆船?長江上顯然不止有一條帆船;但是,從藝術的要求說,詩人有他選擇的權力,他不是攝影機,他有藝術的眼睛,可以而且應該把他認為沒有作用反而妨礙藝術「升華」的多餘雜質過濾出去,而單單剩下「這一個」。例如「一葉驚秋」(柳永《竹馬子》)、「小喬初嫁」(蘇軾《念奴嬌》),只舉出一葉、一人,卻更能鮮明地表達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懷。 下片,「目送」兩句,還是眼前景色,卻已浸入了抒情。上句是抬頭看:「征鴻杳杳」;下句是低頭看:「流水茫茫」。一種孤獨無侶悲涼蒼莽的愁情襲上詩人心頭。這是從「片帆」引出。「片帆」悄悄帶去了離情,於是「征鴻」「流水」,也染上別離的色彩。句中又下了「送」字、「隨」字,把作者的感情焦點,從近而遠,推向南方遠處。這就為結末那句打下伏筆。 最後一句點明要害,前面的詞句全為此句而來。「蘭紅波碧憶瀟湘」——他所思憶的原來遠在瀟湘。「瀟」是瀟水,「湘」是湘江,都在洞庭湖南。「蘭」是佩蘭,不是蘭花。佩蘭屬菊科,秋天開紅紫色的花。江淹《別賦》:「見紅蘭之受露。」韋庄《婺州水館》詩:「水館紅蘭合。」指的都是這種植物。這句表面上看是憶念那個地方,通看全詩,卻可以意會是憶念那個地方的某人。李白《遠別離》詩:「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王縉《古別離》又說:「下階欲別離,相對映蘭叢。含辭未及吐,淚落蘭叢中。」是不是可以拿來印證這句呢?作者雖不一定從前人詩中得出暗示,反正憶人的感情是本詞的焦點。照我看,他追憶如今遠在瀟湘的某個友好,或戀人,都是可能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