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暮歸皎皎賞析

暮歸皎皎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6 02:50:21

『壹』 杜甫的暮歸

杜甫在夔州的時候,極其講究詩律,寫出了不少調高律細的詩篇,同時又想突破律的束縛,嘗試一種新的詩體。有一天,他寫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詩:題目是《愁》,題下自己注道:「強戲為吳體。」接著,他又陸續寫了十七八首這樣的詩,於是唐詩中開始多了一種「吳體詩」。「強」是勉強,「戲為」是寫著玩兒。可知是在無聊的時候,勉強做著玩的,它不是正式的律詩。

但是,什麼叫作「吳體」呢?杜甫自己沒有說明,大概當時是人人知道的,而後世卻無人能解釋。宋朝人改稱「拗字詩」,或稱「拗體」。清人桂馥說:「吳體即吳均體。」(見《札補》)吳均是梁朝詩人,他的五言詩已講究平仄,但還不象唐代律詩那樣講究粘綴,所以他的詩還是古詩。吳均詩文,風格輕麗,當時有許多人摹仿他,稱為吳均體。這個名詞在文學史上代表的是一種文學創作風格,並不是指詩體。故桂馥的話,不能信從。否則,杜甫為什麼不註明「吳均體」而要簡稱「吳體」呢?

從兩漢到魏晉,我國的文化中心一向在中州,文化人的語言及吟誦詩文,都用中原音。吳越方言,被視為鄙野。吳越人到洛陽,被稱為傖父。東晉以後,文化中心隨政治而移到江南,吳越方言語音,成為北方來的士大夫爭相學習的時髦語言。江南民間的歌謠也成為流行的吳聲歌曲。從隋朝到唐初,政治和文化中心回到中州,吳語又恢復了它的鄉土語言的地位。安祿山之亂,江南沒有兵災,中州人士過江避難者很多,吳語吳聲又時髦起來。顏真卿、韋應物、白居易、元稹,都曾在吳越做官,同時吳越詩人如皎然,顧況、張志和、嚴維、戴叔倫、張籍等又以他們的吳語吳音影響了北方詩人。在中唐詩人的詩中,常常可以看到吳音、吳吟、吳歌.越吟、越調等詞語。可以推測,用吳音吟詩,其音節腔調,一定不同於中州。杜甫大約得風氣之先,首先依照吳吟作詩,成為這種拗體的七律。按中州音吟誦這些詩,平仄是拗的;但用吳音來吟誦,也許並不拗。因此,杜甫戲作十多首,命名為吳體,這個名詞從此確定。直到晚唐,皮日休、陸龜蒙都作過吳體詩。
......
第二首《暮歸》,篇法與前一首同。前四句寫暮歸的景色:白鶴都已棲止在被濃霜凍黃的綠梧桐上。城頭已有打更擊柝的聲音,還有烏鴉的啼聲。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進家門時,月光已亮了,不知誰家婦女還在搗洗白練,風傳來悲凄的砧杵聲。「黃」字是動詞。「柝」,現代稱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衛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詩中寫夜景,常有搗練、搗衣、砧杵之類的詞語。大約當時民間婦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聲音,表現了民生困難,故詩人聽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樣轉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要想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事事不稱心,明天還只得拄著手杖出去看雲。這最後一句是描寫他旅居夔州時生活的寂寞無聊。只好每天拄杖看雲。浦起龍說;「結語見去志。」(《讀杜心解》)此評也不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貳』 皎皎雲間月,灼灼葉中華 這句話的賞析

一、皎皎雲間月,灼灼月中華。賞析:陶詩善於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徵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擬古》其七「日暮天無雲」中所寫「雲間月」、「月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雲,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徵。
二、擴展知識:1、原詞欣賞: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雲間月,灼灼月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2、作品簡介:這組詩約作於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前後,陶淵明五十七歲。 擬古,就是摹擬古詩之意。但事實上這組詩並無摹擬之跡,完全是詩人自抒懷抱。從內容來看,這組詩大多為憂國傷時、寄託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諷今、隱晦曲折之辭。
3、作者簡介:陶淵明(365~427)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叄』 趙翼五律《太湖暮歸》的賞析

描 寫冬天抄夕陽雪景的 冬天的太陽像月亮一樣蒼白無力。太陽一年操勞到頭,忙到冬天,就筋疲力盡,幾乎放不出熱力來了。 星星已經淡下去了,東方天邊上開始放白了,這時候天際變化得很快,漸漸白得晃眼,接著從地平線上開始一抹一抹地放射出紅紋。 漸漸地,那東方的霧氣先有些微紅,在這紅色越積越濃,便突然劃出一線鮮紅,那鮮紅里突然跳出一個通紅的光輪。太陽躍出灰濛蒙的海面,小半輪紫紅色的火焰,立刻將暗淡的天空照亮了,在一道道鮮艷的朝霞背後,像是撐開了一匹無際的藍色的綢緞。 這時候正是早上八九點鍾,明亮的陽光在樹葉上塗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銀色的光環。 早晨的太陽,像牛車的軲轆那麼大,像熔化的鐵水一樣艷紅,帶著噴薄四射的光芒,坐在東方的嶺脊上,用手撩開了輕紗似的薄霧。太陽正被薄雲纏繞著,放出淡淡的耀眼的白光。 雪停了,夕陽把雲彩輕輕推開,吐出了淡淡的粉紅。 太陽已經落出了,西邊天上只留下一抹淡淡的胭脂色。

『肆』 鑒賞2首詩!要准確的

暮 歸
杜 甫
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復烏啼。
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
南渡桂水闕舟楫,北歸秦川多鼓鼙【注】。
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注】 鼙:軍鼓。
(1)在這首詩中,除自然景色外,寫「秋暮」的詞語還有 。
(2)清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價此詩時說:「結語見去志」,有人認為此評不正確,請結合《暮歸》一詩的相關內容,試說說你的理解。

(3)陳淑彬在《修辭藝術與美學銘刻》一書中提到:疊字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摹狀。請結合《暮歸》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

答案
(1)擊柝、搗練
(2)示例:此評不正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南渡桂水闕舟楫,北歸秦川多鼓鼙」,抒發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想要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開放性試題,判定此評不正確或正確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3)明月,凄風引起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寫出了詩人明月之夜客居他鄉的惆悵與無奈;「風凄凄」則形象地表達了晚風中傳送來的搗衣聲,引起遊子心中對母親、妻子的思念,於是風也變得「凄凄」了。「月皎皎」「風凄凄」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客子胸中的悠悠鄉愁。

『伍』 請問 淫雨清風獨自涼心頭 飛燕鳴鳥樂自暮歸奏 這句話如何賞析

空閨怨婦 期待良人歸來 以景喻情

『陸』 古詩講解給一首古詩的講解不要太容易找周五上課輪我講解古詩

高中的話,下面這些是高中練習題,你看一下有需要的嗎,具體的講解你可以挑一首感興趣的再網路裡面找。希望能幫到你。
泊江州
陶 安
江雲紺綠夕陽邊,江水空明海氣連。一點遠帆如白鳥,數聲急鼓隔蒼煙。
潯陽九派疑無地,廬阜千峰直造天。清夜開樽酹司馬,琵琶亭下月當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詩人。

(1)請賞析「一點遠帆如白鳥」這句詩,有人認為是量詞用得好,有人認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麼?
(2)最後一聯的表達技巧是什麼?表達了詩人何種感情?
(3)這首詩描寫了江州哪些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 (1)點:突出了遠帆的「遠」,因為遠,遠帆細小,像一個小點一樣,所以用「點」較恰切。(1分)「如白鳥」,也是因為距離遠,而江面又是水天相連,感覺到遠帆像一隻白鳥在移動。(1分)量詞和比喻的運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闊蒼茫。(1分)
(2)運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潯陽江頭,詩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釃酒祭奠,表達了詩人對白居易的憑吊和同情。(1分)
(3)詩中描寫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紺綠的江雲圍繞在夕陽的倒影旁,江水空闊明亮,與水上的霧氣相連。遠處一隻帆船,黃昏的急鼓聲在青靄中傳過來。江州支流眾多,水面廣闊,而遠處的廬山的山峰直插雲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了對江州美景的贊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離愁。(2分)
江 上
董 穎
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

摩輩數尺沙迫柳,待汝成陰系釣舟。

【注】董穎,大致生活在宋高京紹興初前後,一生窮困潦倒,迫於生計而常年奔走異鄉。
(1)詩歌的前兩句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請作簡要分析。(4分)
(2)詩歌的最後一句構思巧妙,前人稱之為神來之筆,請對此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比喻和動靜結合。詩人站在江邊,看青蒼色的江水浩渺無邊,視野盡頭,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樣的浩瀚無際;晴空無雲,澄潔明凈,猶如一面平展的鏡子;
(2)詩人面對這空闊水天,觸景生情,悲從中來,不由自主地把江邊的無知細柳當成了傾訴對象,等你長大長高的時侯,希望能夠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閑自得地在你濃密的綠蔭下垂釣,而現在卻不得不離開這里,繼續為生計奔波。借埋怨柳樹太小、太細而無法系舟、垂釣,含蓄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對漂泊生活的無奈和安定生活的嚮往。
房兵曹胡馬
杜 甫

『柒』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暮歸 杜甫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復烏啼。客子入門月皎皎

(1)擊柝、搗練
(2)(示例)此評不正確。應該說第三聯見去志,「南渡桂水闕舟楫,北歸秦川多鼓鼙」,抒發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沒有船;想要北歸長安,路上還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結句所表現的並不是去志,而是寂寞無聊。
(3)明月,凄風引起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寫出了詩人明月之夜客居他鄉的惆悵與無奈;「風凄凄」則形象地表達了晚風中傳送來的搗衣聲,引起遊子心中對母親、妻子的思念,於是風也變得「凄凄」了。「月皎皎」「風凄凄」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客子胸中的悠悠鄉愁。(意對即可)

『捌』 暮歸的作品注釋

⑴黃:在此用作動詞:霜使原來的碧梧變黃。梧:梧桐。清初申涵光:黃碧白三字,看他安插頓挫之妙。此句描寫了白鶴棲息於梧桐樹上,這是常見的古人誤解。其實,鶴為水鳥,並不上樹。
⑵柝(tuò):擊柝即打更。烏:烏鴉。
⑶客子:杜甫自謂。入門月皎皎,點題「暮歸」。
⑷搗:搗洗。練:白絹、白綢。搗白練是為了秋天裁製冬衣(又稱寒衣),因為古代絲織品需要經過捶搗以後才能制衣。搗洗白練,是為了使白練上面的線頭、附著物與「練」脫離,更光滑,更柔軟。
⑸桂水:今連江,一說為灕江,均在廣西。但杜甫並沒有去廣西的意願。這里桂水應指湘水。朱鶴齡註:灕水與湘水,同出於今桂林府與安縣海陽山,漓南流而湘北流,灕水又名桂水。公時未嘗至桂林,而此又言「飄颻桂水游」(《詠懷二首·其二》),他詩又雲「桂江流向北,滿眼送波濤」(《千秋節有感二首·其二》),蓋湘水自臨桂而來,亦得稱桂水也。闕:缺。闕舟楫,並不是沒有船,而是說沒有雇船的錢,即缺舟楫之資。
⑹秦川:古地區名。今陝西、甘肅的秦嶺以北平原地一帶。這里指長安。鼙(pí):一種軍用小鼓。鼓鼙,語出《禮記·樂記》「君子聽鼓鼙之聲則,將帥之臣」。在唐詩之中常用來比喻戰爭。這里的鼓鼙可能是指當年吐蕃入侵。五六句,是說既無法南下,也不能北上。
⑺不稱意:不如意。
⑻杖:拄(杖)。藜:用藜莖製成的手杖。看雲:有希望能像雲一樣,自由地飄浮,重回故鄉的含義在內。清朝范廷謀《杜詩宜解》:瞻雲望故鄉,人情最屬無聊,公因暮,想到明日,又就明日。想其景況還是杖藜,還是看雲,到底無稱意事,無北歸時。一『還』字,有無限惆悵,無限曲折。朱瀚《杜詩解意》:玩「還」字,則知此日亦是杖藜看雲歸也。末兩句頗似李白的著名七古「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般認為李白該詩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年)秋,距杜甫此時已經有十幾年了,所以杜甫有可能讀到過李白這首詩。

『玖』 暮歸的作品原文

暮歸
霜黃碧梧白鶴棲⑴,城上擊柝復烏啼⑵。
客子入門月皎皎⑶,誰家搗練風凄凄⑷。
南渡桂水闕舟楫⑸,北歸秦川多鼓鼙⑹。
年過半百不稱意⑺,明日看雲還杖藜⑻。

『拾』 寫關於此文章的賞析200字以上,快點馬上好評!謝謝拜託了! 滿衣雪,趁暮歸 漫天雪,兀自舞不休

真不錯文章結夠棒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