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上水石賞析

上水石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5 21:50:43

A. 河源山水詩詞賞析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sdfsaf sdfawef
日長籬落無人過,
唯有蜻蜓蛺蝶飛。[今譯] asdf asrfwer
一樹樹梅子變得金黃,杏子也越長越大了;
蕎麥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顯得稀稀落落。
白天很長,農民忙著在地里幹活,中午也不回家,門前沒有人走動;
只有蜻蜓和菜粉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賞析]
這首詩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後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
<山居秋暝 >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釋:一陣新雨過後,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盡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嚮往長留。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朴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畫圖。

B. 雪浪石的賞析

這首詠物詩寫於元祐八年在廣州任上。雪浪石是作者在定州得到的石,黑色有白文,白文如水在石間奔流,形似雪浪,遂以大盆盛之欣賞,並將其居室名為「雪浪齋」。此詩既以石為名。全詩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此物僵卧枯榆根」。詩一開頭並非直寫「雪浪石」,而是從「雪浪石」不平凡的來歷展開筆墨。寫它來自太行山上,然後以雄健之筆描摹太行山——太行山勢高大雄偉可與泰山爭尊,它的飛狐、上黨山脈,地勢極高,故曰「天下脊」,擋住了日月出沒;山勢之高割開了山東二百郡,氣勢之大使山西北部人煙稀少。千峰萬巒猶如矗立的軍帳,崩崖鑿斷開辟了太行陘口。這樣雄偉的太行山令人敬仰!這塊「雪浪石」出於太行山,是當年與敵人激戰時作的「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一句,歌頌此「雪浪石」昔日與敵作戰時的非凡經歷。此句很好地表達了詩人駐守定州是為了備邊抗敵的雄心。「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二句,表面上寫「雪浪石」以後僵卧枯榆樹根旁,不能再抗敵的遭遇,從而表達了詩人報國不得的悲慨。此是全詩揭示題旨之處。
第二部分從「畫師爭摹雪浪石」到全詩結束,寫雪浪石現在的處境。「畫師爭摹雪浪石」一句頗多感慨,原本是驚落天驕魂的飛石,現在變成了被爭摹玩味的觀賞石。它既沒有天工斧鑿偉大痕跡,放在水盆中雖可四面環水,但卻發揮不了都江堰的水利作用。「坐無蜀士誰與論」一句,從都江堰又聯想到四川老家,可是眼前沒有蜀地老鄉,能與誰人談今論古呢?此處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老翁兒戲作飛雨」以下,寫自己將雪浪石放在大盆中,激水其上,猶如飛雨,只能「把酒坐看珠跳盆」了。想到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被貶的處境,深感到世事變化,一切似在夢境之中,只能以石寄託思鄉之情而已。
此首雖是詠物詩,並不描摹物之本身形貌,而是從「雪浪石」的來歷、遭遇、處境等寄託了詩人報國不得的感慨,其立意深、構思巧由此可見。全詩風格雄偉矯健而又沉鬱頓挫。

C. 如何賞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版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權。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D. 如何鑒賞石頭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塊好石頭形成是來之不易的,更難能可貴的是有人能夠慧眼識珠,讓更多人能夠一起領略它的無限風光。
到底什麼樣的石頭才是一塊好石頭呢?千百年間,人們一直進行著艱辛的探索,人們對石頭的研究也從一個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總結起來不過三階段,十五字爾。
第一階段,始於石文化取得重大發展的宋代。上篇講到,宋代的米芾被後世尊稱為石聖,由他提出了「秀(瘦)透漏皺」,東坡居士又添了個「丑」做為補充。那麼這五字到底講的是什麼呢?各位看官莫急,請聽小生一一道來。所謂瘦,是指賞石形體或某一部分窄小而單薄。現藏於蘇州留園的冠雲峰,高5.7米,底高0.8米,總高為6.5米,重約5噸,其高大為江南園林中湖石之最。透,是指液體或光線等能滲透。上海豫園的鎮園之寶玉玲瓏有72孔,以一爐香置石底,孔孔煙出;以一盂水灌石頂,孔孔泉流。漏,是指賞石有孔或縫,水或其它物體能滴入、透出。坐落於蘇州十中的瑞雲峰形若半月,多孔,玲瓏多姿,渦洞相套,褶皺相疊,剔透玲瓏,被譽為妍巧甲於江南。皺,是指皺紋,賞石成型初期因自然水流、風沙沖刷成一凹一凸的條紋。皺雲峰是一塊英石,其色如鐵,嵌空飛動,迂迴峭折,細蘊綿聯。丑,是指賞石要怪異,與眾不同,獨樹一幟。更重要的是賞石要能表現出一種淡泊、滄桑、古樸,無拘無束,瀟灑自由。
第二階段,隨著大化石等一系列新石種的發現,傳統的賞石理論已不能夠更好的詮釋石頭的內涵,遂產生了「形質色紋韻」的新賞石理論。形,即為賞石天然外形和點線面組合而成的外表,是大自然造化而成的天然外在形象。好的奇石造型獨特,表面富有情趣,石體無殘缺破損,整個外形與其內容和諧想稱,表面與內在精神相輔相成。質,是賞石天然質地、結構、密度、光潔度、質感等各方面指標。一般來講,莫氏硬度越高,結構越緊致,越細膩,越溫潤,石頭的品質越高。色,是賞石原本具有的天然色彩和光澤。顏色要自然,光澤鮮艷,符合「濃陽正和」的標准。紋,叔紋理、痕跡、賞石表面呈線條、圖案或花紋。線條節奏明快、富有韻律、變化無窮,妙趣橫生者,謂之精品。韻,是指賞石或賞石上的圖案要意境高遠,意蘊深刻,富有內涵,回味無窮。
第三階段,大量生物化石、隕石等石頭的不斷發掘,催生了「像稀特術文」。像,是指賞石要生動活潑,表現自然界的萬千物象,不管是具象也好,意向也罷,總而言之要給人以豐富的聯想空間,讓人浮想聯翩。

E. 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全文及賞析

曾經滄海難為水(全文解釋)
1 紅塵被看破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出處:唐·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意思:
滄海無比深廣,看到滄海之水,別處的水就很難入眼了;巫山有朝雲峰,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美若嬌姬,使別處的雲黯然失色。詩人信步花叢,已經懶於回顧(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心失所愛、難以解脫,惟有修佛信道,修身治學以寄託餘生的感情。
賞析:

元稹這首詩是描寫自己對過去情人的痴情迷戀,難以忘懷。即使再美麗的女子,在他眼中看起來,也比不上他心目中的那位意中人,就象經歷過滄海水、巫山雲的人不在以其他地方的水雲為「?」一樣。如此痴情刻骨的詩句出自曾對貴族小姐始亂終棄的元稹手中,這向我們表明了為人與為文並不是合一的。
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元稹與其妻恩愛無間,相敬如賓,感情甚好(見元稹《遣悲懷詩三首》)。然而幸福僅僅持續了七年時光,愛妻便不幸離他而去,元稹寫下這首詩,寄託了自己無限的哀思。 起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演化自《孟子*盡心篇》,原句是「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難為言」。此句喻意精妙。滄海無比深廣,以至別處之水比之便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勢臨長江,雲蒸霞蔚。宋玉在《高唐賦》中描寫到:「其上獨有雲氣,〈山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認為雲是神女所化,茂如松濤,美如嬌姬,氣象萬千。人在觀其之後,就不會再留意到別處的雲了。詩人用這兩句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巫山之雲,至美至真,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此除愛妻之外,就再沒有使自己為之動情的女子了。其情之真切,發自內心,世間少有。因而也就--有了第三句「取次花叢懶回顧「。自己信步經過「花叢」,卻懶於顧視,表示自己對其他女色已無眷戀之心。這種心境絕不是一般的「萬花叢中過,片葉不粘身」那種瀟灑做作與虛偽,而是情到深處,萬念俱灰的真誠。為什麼會這樣呢?末句「半緣修道半緣君」便體現了詩人亡妻之後的孤寂情懷。元稹一生精修佛學,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為研習品行學問。詩人思妻之情深厚,無法解脫,於是寄託於修道之中。其實,「半緣修道」也好,「半緣君」也罷,都表達了詩人的鬱郁心情,其憂思之情是一致的。 本詩意境深邃,抒情至真,感情強烈,並且用筆及妙。起首二句堪稱千古佳句。「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流之勢。全詩張馳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其情調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深沉。

F. 請教-石頭-寶物-鑒賞

那還得看是什麼成分的石頭了 這個差別很大的 還有其他各個方面 沒看到實物 無法鑒定

G. 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進行詩句鑒賞

[簡要評析復]
這首詩是制寫山居秋天晚暮幽靜景色的,充滿了詩情畫意,並且從詩人欣賞的角度,還表現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情趣,一片盎然生機。這首詩寫秋天晚暮的景色,是在「空山新雨後」這一特定的自然條件下來表現的。首聯敘事,交代時間、地點、季節、氣候,整體描畫出秋雨初晴時山村中的清新景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摹寫自然景色的清幽靜謐。因為是「新雨後」,才有二、三兩聯景物的描寫:雨後晚晴,青天無片雲,明月的清輝酒遍松林;雨後水漲,山間石上,漫過清清的流泉。這時,竹林深處,笑語喧嘩,是洗完衣服歸來的婦女;遠處的蓮葉,在不斷地擺動著,是漁人放舟下水了。在一片動景中,寫出了山居的幽趣,生動活潑,自然諧美。這正是作為富貴閑人的王維所具有的美學趣味和生活特徵。所以尾聯,詩人自道其樂:芳菲的春天過去了,就隨它過去了吧,以留在山中,賞心悅目地優游自得的了。這里,詩人把秋光寫得和春光同樣的絢麗多姿,清新自然,別有一番境界。本詩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的黃昏時節山居生活的恬靜清幽,表現了詩人怡然閑適的心情。

H. 小石潭記對石賞析

自己看看再改改吧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鋂潭記》、《鈷鋂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終於見到一個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岩」都是岩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於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緻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採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這是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裡,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遊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後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並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最後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於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同時也表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農村讀物出版社1987年版)《小石潭記》鑒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岩」,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彷彿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恆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I. 賞析頸聯「行到水窮處,坐石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兩種境界在其中。
第一種,處絕境時不要失望,因為那正是希望的開始;山裡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雲起來就表示水快來了。
另一種境界是,即使現在不下雨也沒關系,總有一天會下雨。

從水窮到雲起到下雨的過程,正如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難,有身體的障礙,有心理的障礙,還有環境的障礙。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頭回到初發心的觀點上。初發心就是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初發心時什麼也沒有,對修行的方法、觀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當時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嗎?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棄。人生的每個階段也都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如果用這種詩境來看待,處處會有活路的。

J. 瀑布 石延年賞析

年代:宋 作者: 石延年
《瀑布》
飛勢掛岳頂,無時向此傾。
玉虹垂地色,銀漢落天聲。
萬丈寒雲版濕,千岩暑氣清。
滄浪權何足羨,就此濯塵纓。

詩的首聯便表現出瀑布從岳頂飛瀉而下的氣勢。頷聯「玉虹垂地色」與「銀漢落天聲」兩個喻象,聲色兼寫,動靜結合,視聽交融,更是壯麗奇觀。頸聯以「萬丈」、「千岩」拓展高遠闊大境界,又借「寒雲濕」、「暑氣清」傳達觸覺與內心感覺。當清爽之氣在詩人的胸中涌盪,便自然興發出就此洗濯俗塵、澡雪精神的隱逸情懷。全篇筆墨淋漓酣暢,而其豪氣逸懷,亦灑落章句之外。
此詩明顯學習借鑒李白《望廬山瀑布》與張九齡《湖口望廬山瀑布》,其氣魄與詞采稍遜於李、張二詩,但調動了更豐富細膩的感覺描繪瀑布,創造出有別於前人的雄麗而清爽的意境。范寧、華岩先生評雲:「把前人所描寫的題材拿過來,向深處推移,求得新的意境,這是宋詩的一大特徵,這首詩就是一個例證。」筆者深表贊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