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載馳藝術賞析

載馳藝術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25 16:54:23

① 庸風載馳表達了作者情感

全詩在強烈的矛盾沖復突中表現了深制厚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了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國風·鄘風·載馳》,古代華夏族詩歌,全詩4章,1、3章各6句,2、4章各8句。是春秋時期許穆夫人的作品。此詩作於衛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是衛國被狄人佔領以後,許穆夫人趕到曹邑為弔唁祖國的危亡而作。此詩第一章交代本事;第二章開始寫詩人內心的矛盾;第三章矛盾漸漸緩和,詩的節奏漸漸放慢;第四章寫夫人歸途所思。

② 《載馳》是按照什麼的層次表達作者的愛國主義的

《國風復·鄘風·載馳》是中制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是春秋時期許穆夫人的作品,作於衛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是衛國被狄人佔領以後,許穆夫人趕到曹邑為弔唁祖國的危亡而作。全詩四章,一、三章各六句,二、四章各八句。第一章交代本事;第二章開始寫詩人內心的矛盾;第三章矛盾漸漸緩和,詩的節奏漸漸放慢;第四章寫夫人歸途所思。此詩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顯示了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③ 載馳詩經那個細節最能感動你

載馳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於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
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詞句注釋
⑴載:語助詞。馳、驅:孔疏「走馬謂之馳,策馬謂之驅」。
⑵唁(yàn):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此處不僅是哀悼衛侯,還有憑吊宗國危亡之意。毛傳:「吊失國曰唁。」衛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衛戴公申。
⑶悠悠:遠貌。
⑷漕:地名,毛傳「漕,衛東邑」。
⑸大夫:指許國趕來阻止許穆夫人去衛的許臣。
⑹嘉:認為好,贊許。
⑺視:表示比較。臧:好,善。
⑻思:憂思。遠:擺脫。
⑼濟:止。
⑽閟(bì):同「閉」,閉塞不通。
⑾言:語助詞。阿丘:有一邊偏高的山丘。蝱(máng):貝母草。采蝱治病,喻設法救國。
⑿懷:懷戀。
⒀行:指道理、准則,一說道路。
⒁許人:許國的人們。尤:責怪。
⒂眾:「眾人」或「終」。穉(zhì):同「稚」,訓「驕」。
⒃芃(péng):草茂盛貌。
⒄控:往告,赴告。
⒅因:親也,依靠。極:至,指來援者的到達。
⒆之:往,指行動。
白話譯文
駕起輕車快馳騁,回去弔唁悼衛侯。揮鞭趕馬路遙遠,到達漕邑時未久。許國大夫跋涉來,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贊同我,哪能返身回許地。比起你們心不善,我懷宗國思難棄。竟然沒有贊同我,無法渡河歸故里。比起你們心不善,我戀宗國情不已。
登高來到那山岡,採摘貝母治憂郁。女子心柔善懷戀,各有道理有頭緒。許國眾人責難我,實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緩緩行,壟上麥子密密遍。欲赴大國去陳訴,誰能依靠誰來援?許國大夫君子們,不要對我生尤怨。你們考慮上百次,不如我親自跑一遍。
文學賞析
據清魏源《詩古微》考證,《詩經》中許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國風·邶風·泉水》《國風·衛風·竹竿》二詩也為其所作,其中尤以《載馳》思想性最強,它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全詩分為四章,不像《國風·周南·桃夭》《國風·鄘風·相鼠》等篇每章句數、字數甚至連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變化,思想感情也復雜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作者的敘事抒情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現實所引起的內心矛盾出發。故詩歌的形式隨著內容的發展而發展,形成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節奏。
詩的第一章,交代本事。當詩人聽到衛國滅亡、衛侯逝世的凶訊後。立即快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長的家屬表示慰問。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許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勸她馬上停止前進。處此境地,她內心極為憂傷。這一章先刻畫了詩人策馬賓士、英姿颯爽的形象,繼而在許國大夫的追蹤中展開了劇烈的矛盾沖突。如果讀者有看過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驗,便不難想像此刻的情景。
現實的沖突引起內心的沖突,經過以上的鋪敘,第二章便開始寫詩人內心的矛盾。此時詩中出現兩個主要人物:「爾」,指許國大夫;「我」,許穆夫人自指。一邊是許國大夫勸她回去,一邊是許穆夫人堅持赴衛,可見矛盾之激烈。按詩意理解,應有兩層意思:前四句為一層,是說: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許國,比起你這般沒良心來,我對宗國總是念念不忘的;後四句為第二層,是說: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過黃河到衛國,比起你這般沒良心來,我的感情是不會輕易改變的。詩人正是處於這種前不能赴衛、後不能返許的境地之中,左右為難,十分矛盾。然而她的愛與憎卻表現得非常清楚:她愛的是娘家,是宗國;憎的是對她不予理解又不給支持的許國大夫及其幕後指揮者許穆公。
第三章矛盾沒有前面那麼激烈,詩的節奏漸漸放慢,感情也漸漸緩和。夫人被阻不能適衛,心頭憂思重重,路上一會兒登上高山以舒解愁悶,一會兒又採摘草葯貝母以治療抑鬱而成的心病。所謂「女子善懷,亦各有行」,是說她身為女子,雖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則——這准則就是關心生她養她的宗國。而許國人對她毫不理解,給予阻撓與責怪,這只能說明他們的愚昧、幼稚和狂妄。這一段寫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彷彿讓人窺見她有一顆美好而痛苦的心靈。細細玩索,簡直催人淚下。
第四章寫夫人歸途所思。此時夫人行邁遲遲,一路上考慮如何拯救祖國。「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說明時值暮春,麥苗青青,長勢正旺。所謂「控於大邦」,指向齊國報告狄人滅衛的情況,請求他們出兵,但詩人又想不出用什麼辦法才能達到目的。此處既寫了景,又寫了情,情景雙繪中似乎讓人看到詩人緩轡行進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馬賓士相比,表現了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而這個不同完全是從生活出發的,蓋初來之時因始聞衛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馬加鞭,不暇四顧;而被許大夫阻撓之後,報國之志難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動遲緩,眼看田野中的麥浪好似詩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詩筆至此,真是令人贊嘆。
最後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無道理,然依舊本,多與前四句並為一節,這樣似更為合理。這四句當是承前而言,謂夫人歸途中一邊想向齊國求救,求救不成,又對勸阻她的許大夫心懷憤懣。此處朱熹《詩集傳》釋雲:「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謂許國之眾人也。」「大夫君子,無以我為有過,雖爾所以處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盡其心之為愈也。」照此解釋則與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前後呼應。字面上雖是「無我有尤」,實質上應是她對許大夫不讓她適衛赴齊產生怨尤,正話反說,語氣委婉,體現了《詩經》「溫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現了夫人的自信心,意為:那些大夫君子縱有千條妙計,總不如我的救衛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動詞解,便是往衛國或齊國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訓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種解釋,都反映了許穆夫人是一個頗有主張的人,她的救國之志、愛國之心始終不渝。全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卻留下無窮的詩意讓讀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語盡而意不盡,令人一唱而三嘆。

④ 《詩經選》的賞析


祖國的文學遺產使我們感到自豪,不僅因為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因為它豐富燦爛,有優秀的傳統,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標志著中國文學史的光輝的起點和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
《詩經》里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兩千五百年前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創造。《詩經》以外的「逸詩」往往是些零章斷句,又多偽托,遠不如《詩經》里的作品重要。
這些作品,積累到三百零五篇,編定成一部總集,大約在紀元前六世紀中。《左傳》所記吳國季札到魯國觀樂時,魯國為季札所歌各國風詩的次第,和今本《詩經》是相同的。而「詩三百」一語不止一次出於孔子之口,見於《論語》書中。可見在孔子時代《詩經》里的篇數和今本也是差不多的。季札觀樂的事在公元前五四四年,正當孔子的幼年。文學史家假定在那時候已經有了和今本大致相同的《詩經》通行本,是可信的。至於《詩經》這個名稱,當然起於這部總集成為儒家的經典以後。我們現在仍叫這部書為《詩經》,不過是依照習慣,沿用舊稱,並非將它看作「聖賢」的著作,或表示它和一般的詩歌總集有何區別。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雅頌是從音樂得名。風是各地方的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古人說「秦風」、「魏風」、「鄭風」如同今人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風」字的意思就是聲調。
《詩經》有十五國風。其中邶、、衛三風實際都是衛國一國的風。《周南》、《召南》都是「南國」之風。這里所謂「南國」泛指洛陽以南直到江、漢的廣大地域。全部風詩產生的地域不出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
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所認為的正聲叫作雅樂,正如周人的官話叫作雅言。雅字也就是「夏」字,也許原是從地名或族名來的。雅樂又分為大雅、小雅兩個部分。「大」「小」之別向來沒有圓滿可信的解釋。可能原來只有一種雅樂,無所謂大小,後來有新的雅樂產生,便叫舊的為大雅,新的為小雅。 《詩經》里的《大雅》全部產生於西周,《小雅》里兼有東周的詩。
《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近人王國維《說周頌》道:「頌之聲較風雅為緩」,因為頌詩多無韻,不分章,篇制短小,而根據《儀禮》知道奏一首頌的時間是很長的,這些現象都可以用聲緩來解釋。聲緩可能是頌樂的一個特點。清人阮元《釋頌》說頌字就是「容」字,容就是「樣子」,頌樂是連歌帶舞的,舞就有種種樣子,因為有這一特點所以叫作頌。這一說近人採取的比較多,但是頌中雖有舞曲,其全部是否為舞曲尚無從證明。所以阮說只是可供參考的一種假說。(容字也有舒緩的意義,讀頌為容,可以助成王說。)
頌詩分《周頌》、《商頌》、《魯頌》。《商頌》大約是公元前八、七世紀之間宋國的詩,《魯頌》是公元前七世紀魯國的詩,體裁風格受了《風》《雅》的影響,和《周頌》不同。
綜上所說,風、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 《墨子・公孟篇》道:「儒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詩經》和音樂關系密切,是無可懷疑的。

三百零五篇中大部分是各地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的製作。歌謠的採集方法,先秦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漢朝人卻作過一些說明。《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於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這是說周朝負責采詩的人是「行人」之官。何休《公羊傳注》卻說:「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采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這是說國家為了採集歌謠還養了大批的人。這些大概都是根據漢朝樂府采詩的情形所作出的想像,周人是否有一套采詩制度還是疑問。漢人所想像的情形也是可能有的,但我們以為各國的歌詩聚集到周天子的朝廷,更可能由於諸侯的進獻。《論語》和《左傳》有列國之間贈樂的記載,諸侯進獻土樂於天子也應該是可能有的事。《左傳・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晉悼公)以師悝、師觸、師蠲(三人都是鄭國的樂師),歌鍾二肆(三十六鍾),及其罄,女樂二八(女子能奏樂者十六人)。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晉國是諸侯盟長的地位,可以得鄭國贈送音樂,以周天子的地位,列國向他獻樂該不是希有的事。從上引這段記載,更可注意的是樂師可以送給別國。樂師本是掌管音樂的官兒和專家,他們以歌詩誦詩為職業。他們不但熟悉本國的歌謠,還可能是本國采詩工作的負責人或參加者。這些人除了被送給別國之外也能夠自由到別國去,如《論語・微子》篇記載著魯國的「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摯、干、繚、缺都是樂人的名字。樂師們往來於列國,就幫助了各國樂章的傳播,他們聚集到王廷,也就使得各國的歌詩匯集於王廷了。
貴族製作的詩,或是為了諷諫與歌頌,或是為了典禮。《國語・周語上》說周厲王「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邵公諫道:「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晉語》六記範文子的話,也提到「在列者獻詩」。《毛詩・卷阿傳》也說:「王使公卿獻詩以陳其志。」這些由公卿列士做了獻上去的詩都是為了「陳志」,陳志不外諷諫和頌美。此外,遇有祭祀、出兵、打獵、宮室落成等事,往往要奏樂唱詩,這類典禮的詩大概出於天子左右的巫、祝、瞽、史之手。
詩的傳授者最初是樂官。古代貴族所受教育以詩樂為先,而掌教者就是樂官。《周禮・春官太師》:「太師掌六律六同……教六詩,曰風、賦、比、興、雅、頌。」《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這些話都說明樂官兼管教育,他們是詩學老師。到孔子時代,學術、教育出於私門,仍然以詩為教學的重要科目。
古時貴族階級學詩有其實用的目的,詩和禮樂不能分,禮樂是貴族階級生活的重要部分。除了上文說到的諷諫與頌美要用詩,典禮要用詩而外,日常生活中還常常要借詩和音樂來表示情意,其作用幾乎等於語言的一部分。《周禮・大司樂》說:「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這便是以歌辭來表達情意。《荀子・樂論》道:「君子以鍾鼓道志」,也是說貴族階級要用「樂語」來表達情意。以樂歌相語大概由來很古,初民生活中男女戀愛就是要用音樂歌唱來交流情感的。這種風俗至今還存留著。古時貴族階級借詩言志,在外交場合尤其不可少。《左傳》、《國語》記載外交上賦詩的事很多,有時只是酬酢,有時完全借詩句辦交涉。例如《左傳・文公十三年》載鄭君和魯君會於地,鄭君這時要和晉國修好,希望魯君為他到晉國去說情。在宴會時鄭大夫子家賦《小雅・鴻雁》這篇詩,取這詩第一章侯伯哀恤鰥寡,劬勞於野的意思,暗示需要魯國哀恤,代鄭國往晉國關說,魯大夫季文子答賦的詩是《小雅・四月》,取首章行役腧時,思歸祭祀的意思,表示拒絕。子家又賦《酈風・載馳》的第四章,取其小國有急難,盼望大國援助的意思。季文子又答賦《小雅・採薇》的第四章,取其「豈敢定居」的意思,表示允許為鄭國奔走。這一場交涉,兩方全借賦詩示意。從這類的記載可以知道春秋時貴族階級學濤的用處。孔子是強調學詩的,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夫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這是說學詩除了幫助言語還有更廣泛的用途。
孔門重詩學,孔子以後的儒者也都諷誦和弦歌「詩三百」,他們談道說理也常常引詩為證。對於詩的解釋也有所傳授。他們用詩說詩也和賦詩一樣,是斷章取義的,他們對於詩義的了解並不完全正確。不過他們對於「詩三百」本文的記誦保存是有功的。否則在詩樂分離之後,這些作品會不會散失,能不能流傳,是很成問題的。
《周頌》產生於西周前半,《大雅》中從西周初到西周末的詩都有。這兩部分的詩在《詩經》中時代較早,性質相近。《周頌》多屬祭祀詩,《大雅》里也有不少祭祀詩,《周頌》里多數是周人歌頌祖先的詩,《大雅》里也不少。一般地說,這些詩的藝術價值遠不如《國風》和《小雅》,但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篇章。《周頌》里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的祭歌往往陳述農功,有關於農業生產的比較細致的描寫,如《載芟》篇開端九句: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有其,思媚其婦。
這是說除去草木,將土耕得散鬆鬆地。上千對的人一齊耘田,高田低田都有人耕作著。父、子、兄、弟,一個個筋強力壯,勁頭兒挺足。送飯的鬧鬧嚷嚷地來了,都是些漂亮的娘兒們。這是大規模集體勞動的場面,以簡短的文字描繪出復雜的動態,正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色。又如《良耜》篇寫收獲的場面道:
獲之,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這一節的大意是說:刷刷地收割,多多地堆積。堆得像牆一般高,梳篦一般密。上百的谷倉裝滿了。女人孩子都得到了休息。這里也是以寥寥幾句展示巨幅圖景,給人深刻的印象。
敘事詩是《大雅》里的突出部分之一。《綿》、《生民》、《公劉》三篇是其中更突出的部分。《生民》歌詠周始祖後稷的靈跡和功德,在那些神話化的敘寫中反映周人對於這一傳說人物的熱愛,因為相傳他是農業的發明者。
誕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寅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寅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後稷呱矣。實覃實訐,厥聲載路。
這一章寫後稷被棄而不死的神異。最初得牛羊餵乳,最後得鳥類覆翼,當群鳥飛去的時候,後稷開始啼哭,聲滿道路。這些敘寫,簡潔而生動。三千年前的文學語言已經如此精煉,簡直使人不得不驚異了。本篇寫後稷試種瓜、豆、禾麻等莊稼:
藝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麻麥,瓜瓞唪唪。
寫後稷後來種谷的成績:
實方實苞,實種實,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
這里有豐富多變化的形容詞。此種對於莊稼的鄭重的描寫,反映古人對於掌握農業技術的喜悅。
《公劉》篇寫周人由邰到豳的一次移民,從准備起程寫到定居營建。關於觀測地形、經營官室、分配田畝、君臣宴飲,以及水利、軍制,甚至鍛冶等事都有敘寫。
陟則在,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容刀。
掛著佩刀,上下山原。這就是勤勞的移民領袖公劉的形象。
於時處處,於是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這就是開始得到安居的大眾,歡樂笑語的生活圖景。
《綿》是寫周人在古公□父率領下,由豳遷到岐下的又一次移民。詩共九章,從遷岐、授田、築室直寫到對外族的斗爭。第三章寫岐下土地的肥沃道:
周原朊朊,堇荼如飴。
連苦菜都長得像糖一樣甜,見得水土之美,真是善於形容了。第五、六章寫開始建築的情形道:
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抹之□□。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鼓弗勝。
敲起大鼓本是為了鼓勵勞動,但是百堵之牆同時並起,盛土、倒土、持土、削土的聲音把鼓聲都壓下去了。讀了這一段,那場地上眾多的勞動者和十分起勁的勞動的場面一下子就像在讀者眼前出現。這真是有聲有色的文字。
此外還有《皇矣》、《大明》兩篇,記文王、武王的武功。五篇聯起來便成為一部周人建國的歷史。這都是《大雅》中較早的作品,大約產生於周成王時。這些敘事詩也許是祭祀時頌祖之歌,《生民》篇就有人說是郊祀以後稷配天的樂辭。上述三篇雖是歌頌祖德,歌頌英雄,卻反映了人民的創造力量、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勞動熱情。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此。
西周到夷王、厲王以後,政治腐朽,外患嚴重。產生了一些士大夫抱怨或譏刺王室的詩,如《板》、《盪》、《抑》、《桑柔》、《瞻印》、《召曼》等篇(厲、幽兩代產品),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反映了社會的混亂與人民的怨恨。這些詩也是《大雅》里重要的部分。為了方便,在下章和《小雅》里的同類的詩合並起來談。

http://www.lishi5.com/view/201110/32815_2.shtml

⑤ 詩經必背經典篇目及篇目賞析

1.《烈文》

烈文辟公,錫(xī)茲(zī)祉(zhǐ)福。

惠我無疆,子孫保之。

無封靡(mí) 於爾邦,維王其崇之。

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

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

於(yú)乎,前王不忘!

鑒賞:《周頌·烈文》對諸侯具有安撫與約束的雙重作用。全詩共十三句,不分章,可按安撫與約束之意分為兩層:前四句和後九句。前四句是以贊揚諸侯的赫赫功績來達到安撫的目的。這種贊揚可以說臻於極致:不僅賜予周王福祉,而且使王室世世代代受益無窮。助祭的諸侯都是周王室的功臣,被邀來助祭本身就是一種殊榮,而祭祀時周王肯定其功績,感謝其為建立、鞏固周政權所作的努力,使諸侯在祭壇前如英雄受勛,榮耀非常,對周王室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

2.《吉日》

吉日維戊(wù),既伯既禱。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fù)。

升彼大阜,從其群醜。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

獸之所同,麀(yōu )鹿麌麌。( yǔ )

漆沮(jǔ)之從,天子之所。

瞻(zhān)彼中原,其祁(qí)孔有。

儦儦(biāo)俟俟(sì),或群或友。

鑒賞:全詩四章,藝術地再現了周宣王田獵時選擇吉日祭祀馬祖、野外田獵、滿載而歸宴飲群臣的整個過程。此詩當作於周宣王時期,為歌頌周宣王田獵並宴會賓客而作。周宣王在西都鎬京的田獵活動是周朝每年在畿內舉行的常典,有顯示國家文武功業的目的。《毛詩序》說:「《吉日》,美宣王田也。」後代的學者對此沒有什麼異議。

3.《良耜》

畟畟(cè)良耜(sì),俶載南畝。

播厥(jué)百穀,實函斯活。

或來瞻女,載筐及莒(jǔ),其饟(xiǎng)伊黍(shǔ)。

其笠伊糾,其鎛(bó) 斯趙,以薅(hāo)荼(tú) 蓼(liǎo) 。

鑒賞:《周頌》中的《良耜》與前一篇《載芟),是《詩經》中的農事詩的代表作。《毛詩序》雲:「《載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良耜》,秋報社稷也。」一前一後相映成趣,堪稱是姊妹篇。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的最大特色是「詩中有畫」。

4.《閔予小子》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

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鑒賞:成王繼位之時,年齡幼小,可以說,除了高貴的身份之外,他在政治上是一無所有。幼小的成王不可能明白自己的處境,而為之輔政的周公對

⑥ 求《紫釵記》賞析,評論。

紫釵記》 〔明清傳奇〕 湯顯祖

寫霍小玉與書生李益悲歡離合事。共五十三出。劇情是:隴西才子李益,游學長安,年過弱冠,尚未娶親,便托鮑四娘為他尋佳配。四娘應諾,想到霍王府小娘霍小玉,年方二八,才貌俱佳,況四娘又是小玉的歌舞教師,便想將小玉介紹與李。她知小玉要在元宵節去觀燈,便約請李益去約看。元宵這晚,李益與崔允明、韋夏卿二友同去街上觀賞。小玉和母親鄭六娘,丫環浣紗也來觀燈,忽見前面有幾個秀才,忙避開,不小心頭上佩帶的紫玉燕釵掛在梅樹梢上,被李益撿到。小玉發覺釵子丟失,忙來尋找,兩人相見。小玉已從鮑四娘處聽到過李益的詩才名,今一相見,更覺李益可愛,求還玉釵,李益推說讓個媒人送還。第二天,鮑四娘受四娘李益之託前去說親。四娘手持紫玉釵,說李益托她來求盟定。小玉心中暗喜,推說需母親定奪。鄭六娘聽了鮑四娘的話,又女兒不反對,也就應允了。良辰吉日,李益從崔韋二友處借了駿馬、僕役前去與小玉拜了花燭。婚後二人情深意濃。一天,書童秋鴻報說天子幸洛陽,開場選士。主僕二人立即准備行裝,李益、小玉忍悲分別,山盟海誓,雙雙惜別。殿試發榜,李益高中狀元,權貴盧太尉,專權當朝,欲從士子中選婿招贅。令士子們去太尉府進見。因李益不去盧府,太尉記恨,表薦李益去玉門關外隨軍參軍,不得還朝。而李益不知,高中後便回長安與小玉相聚。這時使臣來報,令李益即刻去邊關劉節鎮處任參軍,李益只得與小玉在灞橋折柳盟誓而別。李益一路風塵到了玉門關外。節鎮劉公濟是李益朋友,知參軍是李益,非常高興。玉門關外有小河西,大河西二國,最近因受吐蕃扶制,正准備歸順吐蕃。李益下書二國,責二國歸順,否則就興兵誅討。又分兵截斷吐蕃西路,使得二國來降。小玉自別了李益,日思夜想。李益也日夜想念小玉,畫了幅《徵人聞笛望鄉》畫並託人帶給小玉。盧太尉見李益因功受賞,又生一計,奏請皇上升李益為秘書郎,改任孟門參軍,不準歸長安,即去赴任。這時盧太尉正奉命鎮孟門,李到孟門後,盧又要招李為婿。李推說已有妻子而未從。盧即派人送信給小玉,說李已招贅在盧府。不久,盧與李奉命還朝,盧把李軟禁在盧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傷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為了尋訪李益蹤跡消息,家資耗盡,最後變賣了信物紫玉燕釵,恰被盧府買去。盧太尉得知此釵乃李、霍定情物,就命堂侯官之妻扮做鮑四娘姐姐鮑三娘,向李益獻釵。李益見釵大驚,鮑三娘卻說小玉已另嫁他人,方變賣此釵。盧太尉趁楊要李益以此釵聘娶他女兒,李益仍婉言回絕。俠士黃衫客聽說了李益負情、小玉病重事,慷然相助,要崔、韋趁牡丹花盛開之際,假稱無相禪師相請,到崇敬寺飲酒。黃衫客持李益到霍府,使之與小玉相見,監督李益的盧府士兵無可奈何。李益、小玉相見後,始知一切都是盧太尉指使人所為。李益又給拿出玉釵,於是兩人嫌疑冰釋。李益把紫玉釵給小玉戴上。黃衫客又把盧太尉專權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參奏主上,最後主上降旨:加封李益為集賢殿學士和鸞台侍郎,霍小玉為太原郡夫人、鄭六娘為滎陽郡太夫人。現有明萬曆間玉茗堂刊本,明末汲古閣原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本影印明末柳浪館刊本。

我已經盡力的去找了,不知道這樣行不行。

⑦ 幫忙推薦幾本關於研究詩經《載馳》的書

此詩雖是記寫了夫人自「歸唁衛侯」至「控於大邦」的過程,但它應為夫人參見齊侯之時所賦,詩中所展示的都應是夫人「控」於齊侯的內容。夫人備言自己路途的艱辛,與自己如何不為世人所理解蒙遭誹議,橫受指責等,都從側面表明了欲求親見齊侯的不容易與自己求見齊侯意願之堅切,申述了齊侯是自己心目中最可親近和最堪憑依的人物,如此終於打動了齊侯,改變了齊侯對衛國的態度。《左傳·閔公二年》載「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事後齊侯又「歸(饋)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再其後齊桓公又「城楚丘以居(衛)。」衛終得以死里復生,祭祀不絕,這些皆許穆夫人之功也。《焦氏易林·屯變兌》亦有詩贊夫人雲:「道路僻除,南至東遼。衛子善辭,使國無憂。」

此詩蒙塵既久,後之讀者多不能得其真義,今特為疏解,以求正於方家
《詩經·鄘風·載馳》賞析

《詩經·鄘風·載馳》譯注

『咀華廬』整理

題解: 許穆夫人念故國覆亡,不能往救,赴漕弔唁,並陳立國大計,到漕邑為許大夫所阻,因賦詩以言志。
原 文 譯 文 注 釋
載馳載驅1,
歸唁衛侯2。
驅馬悠悠3,
言至於漕4。
大夫跋涉5,
我心則憂。

既不我嘉6,
不能旋反。
視而不臧7,
我思不遠8。
既不我嘉,
不能旋濟9。
視而不臧,
我思不閟10。

陟彼阿丘,
言采其蝱11。
女子善懷12,
亦各有行13。
許人尤之14,
眾樨且狂15。

我行其野,
芃芃其麥16。
控於大邦17,
誰因誰極18?

大夫君子,
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
不如我所之19。
駕起輕車快馳騁,
回去弔唁悼衛侯。
揮鞭趕馬路遙遠,
到達漕邑時未久。
許國大夫跋涉來,
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贊同我,
哪能返身回許地。
比起你們心不善,
我懷宗國思難棄。
竟然沒有贊同我,
無法渡河歸故里。
比起你們心不善,
我戀宗國情不已。

登高來到那山岡,
採摘貝母治憂郁。
女子心柔善懷戀,
各有道理有頭緒。
許國眾人責難我,
實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緩緩行,
壟上麥子密密遍。
欲赴大國去陳訴,
誰能依靠誰來援?

許國大夫君子們,
不要對我生尤怨。
你們考慮上百次,
不如我親自跑一遍。 1.載:語助詞。馳、驅:孔疏"走馬謂之馳,策馬謂之驅"。
2.唁(音厭):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此處不僅是哀悼衛侯,還有憑吊宗國危亡之意。毛傳:"吊失國曰唁。"衛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衛戴公申。
3.悠悠:遠貌。
4.漕:地名,毛傳"漕,衛東邑"。
5.大夫:指許國趕來阻止許穆夫人去衛的許臣。

6.嘉:認為好,贊許。

7.視:表示比較。臧:好,善。
8.思:憂思。遠:擺脫。

9.濟:止。

10.閟(音必):同"閉",閉塞不通。

11.言:語助詞。阿丘:有一邊偏高的山丘。蝱(音mang2):貝母草。采蝱治病,喻設法救國。
12.懷:懷戀。
13.行:指道理、准則,一說道路。
14.許人:許國的人們。尤:責怪。
15.眾:"眾人"或"終"。樨:幼稚。

16.芃(音彭):草茂盛貌。
17.控:往告,赴告。
18.因:親也,依靠。極:至,指來援者的到達。

19.之:往,指行動。

【賞析一】

讀《載馳》——兼談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女詩人許穆夫人
潘嘯龍

在中國文學史上,許穆夫人堪稱第一位名著於冊的女詩人了。《載馳》,就是她寫下的一篇充滿愛國激情的不朽詩章。

許穆夫人是衛宣姜的女兒,許國國君穆公的妻子,故稱許穆夫人。衛懿公不理朝政,獨好養鶴,甚至荒唐地讓鶴「乘坐」大夫方可乘坐的軒車。公元前660年,狄人伐衛,「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其人心之離散於此可見。狄人大敗衛師於滎澤,殺衛懿公。宋桓公連夜率師將衛敗亡之眾五千人接過黃河,居於漕邑,立衛懿公之子戴公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姊妹許穆夫人,在祖國風雨飄搖的危亡時刻,不顧許國君臣的阻撓,毅然返衛,弔唁衛君,①並向同情衛國的大邦呼籲救援。齊桓公因此派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幫助衛人防守漕邑。以後,又聯合諸侯遷衛都於楚丘,使衛國得以滅而復存。《載馳》一詩,即作於許穆夫人返回漕邑弔唁衛文公期間。這首悲憤動人的愛國主義詩作,在當時就被廣為傳誦,並收入了詩經《鄘風》。西漢末年,劉向編《古列女傳》,又專為許穆夫人立傳,盛推其「慈惠而遠識」。

《載馳》以「載馳載驅,歸唁衛侯」發端,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入了那個戰禍頻仍的動盪時代。載,語助詞,這里可釋為「又」。馳,策馬急驅之意。一輛馬車急馳而來,道路上塵土飛揚,焦灼加鞭的女詩人,就在一片馬嘶車鳴聲中上場了。她為什麼行色匆匆、迫不及待?「歸唁衛侯「一句點明了事情的原委:祖國遭受了禍難,她是要去弔唁自己的兄長衛文公呵!「驅馬悠悠,言至於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遙遠,亦透露出女詩人心中那悲慟、憂思之深長。言,我。漕,即衛文公所居之地漕邑。車馬在大道上急馳,路途竟這樣漫長!終於,漕邑已隱隱在望。此刻,女詩人心中該何等激動!短短四句,不僅敘事明白,情景如畫,而且迫促、跳盪,富於節奏感。讀者不僅能聽到馬蹄翻飛、車輪滾滾之音,而且還能感受到女詩人那激動不安的脈搏和心跳。但是,事情陡然起了變化:「大夫跋涉,我心則憂」許國大夫跋山涉水,趕來傳達君命,不準許穆夫人返回衛國!亡國的悲傷本已充塞女詩人的心胸,而今又遭到許國君臣的阻撓,她怎能不在悲痛之中,又生出不能壓抑的憂憤呢?詩歌由此轉入第二章。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

這一章是許穆夫人對於大夫阻撓的義正辭嚴的回答。嘉,許可。旋,回頭轉身之意。視,顯示。臧,即藏,隱藏。閟,即閉,停止之意。許國君臣全都反對女詩人返衛,怎麼辦?倘若堅持返衛,則有違犯君命之罪;倘若轉身回許,又置危亡中的祖國於何地?女詩人激烈地斗爭著,思索著。強烈的愛國之情,使許穆夫人堅定了返衛的決心,她迅速作出了抉擇:「即使你們都不贊同,我也不能回車返許!讓我毫不隱瞞地告訴你們吧,我的心思是不能遠離祖國的!即使你們都不贊同,我也不能回車渡河。我要明確無疑地告訴你們,我對祖國的思念是不能阻止的!」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了人物語言,變成了面對面的回答。詩人運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頓,鋪排而下,將自己內心斗爭的結果,山洪爆發般地推涌而出,勢不可擋。而「既不……不能」二句,在語氣轉折之中,更把女詩人那不屈於君命、非返衛不可的決心,表述得斬釘截鐵。「視爾」、「我思」,鮮明地再現了許穆夫人與許國大夫面對面斗爭的情景。

詩歌進入第三章,受阻的車馬又賓士起來,許穆夫人拋下許國大夫揚長而去。經過上述一場激烈沖突,女詩人的內心能安定嗎?當然不能。「陟彼阿丘,言采其芒」二句就透露了這一點。陟,登。阿丘,偏高的山丘。蝱,即莔的假借,指貝母,據說可治郁悶之症。祖國的危亡,使女詩人焦慮;許國君臣的阻撓,則又增添了許多憤懣。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來貝母治療自己的郁悶。但在急速的行車途中,許穆夫人自然不會真正實行。因此,「陟彼阿丘」兩句,不過是藉助於比興,來表現詩人胸中鬱塞的苦悶之沉重罷了。是不是因為她是女子,所以特別多愁善感呢?不——「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稺且狂」,詩人明確指出:婦女的愛動感情,是各有各的道理的。而她之所以郁憤難平,則完全是許國君臣的阻撓引起的。他們居然把自己的愛國舉動視為過錯而加以責備,真是一批不明大義的幼稚狂妄之徒!如果說,在第二章中,女詩人對許國大夫還只是義正辭嚴地剖明心跡的話,那麼,在這一章,滿腔的憤懣,終於使女詩人發出了激越的斥責之音。全詩的情緒由此被推向了高潮。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於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這是《載馳》的最後一章。車馬終於進入了衛國的原野。女詩人那因為憤懣而綳得緊緊的心弦,至此漸漸鬆弛了下來。「我行其野」兩句,以舒緩的節奏,清新的畫面,傳達出女詩人心情的欣喜和歡快。日夜牽掛的祖國到了,撲入眼簾的是那樣綠意蔥蘢的麥田!深切的祖國之愛,盪漾在女詩人胸中。我們可以想見,此刻,她該是怎樣熱淚滾滾、不能自己呵!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她心中萌發,她抹去淚水,終於決定:「我要去向大國陳述,取得它們的援助。誰親近衛國,就到誰那裡去!」這樣做,豈不又要被許國君臣視為罪過?我們的女詩人大聲呼告:「許國的大夫君子呵,再不要以為我有什麼過錯!你們一百個人所考慮的,也比不上我所選擇的這一正確道路!」如此自信的話語,正表現出許穆夫人識見的深遠。「大夫君子」四句,運用「呼告」手法,語言鏗鏘,堅定有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是一位愛國婦女發自內心的熱切呼聲,這是決心將自己祖國從危亡中挽救出來的不可動搖的誓言呵!許國成百的乘軒大夫,在姻親之邦衛國遭受危難之際,只能畏首畏尾、束手坐觀;而在巾幗之中,卻發出了如此不同凡響的聲音,真可以振聾發聵,令須眉為之側目!難怪許穆夫人賦《載馳》,東方霸主齊桓公即遣公子無虧帥師出援衛國(見《左傳·閔公二年》)。他是不是也被這位女詩人深切的愛國之情打動了呢?

為一首政治抒情詩,《載馳》寫得如此動人心魄,不僅在於它抒發的感情之真摯,而且也得力於許穆夫人那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詩人選取了歸國弔唁這一重要題材,巧妙地將自己安排在驅馬返衛途中,通過與許國大夫沖突的情景描述,來展開自己強烈感情的抒發,使這首抒情詩有了特定的場景和情節內容。許國大夫無理阻撓的矛盾沖突,雖只出現在一、二章;但是它所激起的感情波瀾,卻洶涌澎湃於全詩。正象一塊巨石,投進了本來就不平靜的河水。女詩人胸中那無可言傳的悲哀、憤懣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切之情,因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而女主人公的遠見卓識、與祖國共命運的愛國深情、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剛強性格,正是在與許國君臣鼠目寸光、橫蠻狂妄、自私懦弱的對照之中,愈加鮮明地凸現了出來。在寫法上,女詩人為適應自己在驅馬返國、無端受阻和沖破阻撓、進入祖國原野時感情上的張弛、起伏,不斷地改換句式。或低吟,或陳述;或慨嘆,或斥責;舒緩的抒情,突而又化作熱切的呼告;中間還時時交替運用散句和排句。這就使全詩象潮水一樣,呈現出種種鼓漲、飛卷、澎湃、跌宕的氣勢,一陣又一陣地沖擊著讀者的心弦。讀著這首詩,人們不能不與女詩人一起,為祖國的危難而焦慮,為無端受阻而憤慨,為沖破阻撓而歡欣,為確定救國之計而充滿希望。
---------------------------------
①許穆夫人究竟有沒有到達漕邑?據《毛序》所說,似乎未能到達。但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則以為她已回到漕邑。從詩中「驅馬悠悠,言至於漕」看來,王說似較切合。筆者對詩義的詮釋,即根據王說(《左傳》所記與王說亦暗合)。

【賞析二】
據《左傳·閔公二年(前660)》記載:「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及狄人戰於滎澤,衛師敗績。」當衛國被狄人佔領以後,許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趕到曹邑,弔唁祖國的危亡,寫下了這首《載馳》。

許穆夫人名義上是衛宣公與宣姜的女兒,事實上乃衛宣公之子公子頑與宣姜私通所生。她有兩個哥哥:戴公和文公;兩個姐姐:齊子和宋桓夫人。據前人考證,她約生於周莊王七年、衛惠公十年(前690)左右,卒於周惠王二十一年、衛文公四年(前656),大約活了三十四歲。年方及笄,當許穆公與齊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時,她便以祖國為念。漢劉向《列女傳·仁智篇》雲:「初,許求之,齊亦求之。懿公將與許,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許小而遠,齊大而近。若今之世,強者為雄。如使邊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國,妾在,不猶愈乎?』……衛侯不聽,而嫁之於許。」由此可見,她在擇偶問題上曾考慮將來如何報效祖國。她嫁給許穆公十年左右,衛國果然被狄人所滅。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衛國的難民渡過黃河,計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兩個別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於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夫人「閔衛之亡,馳驅而歸,將以唁衛侯於漕邑,未至,而許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來者,夫人知其必將以不可歸之義來告,……乃作此詩以自言其意」(《詩集傳》)。據「我行其野,芃芃其麥」二句,詩當作於衛文公元年(前659)春暮。

許穆夫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位女詩人。據清魏源《詩古微》考證,除本篇外尚有《泉水》、《竹竿》二詩也為其所作,其中尤以《載馳》思想性最強,它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全詩分為四章,不像《桃夭》、《相鼠》等篇每章句數、字數甚至連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變化,思想感情也復雜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作者的敘事抒情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從現實所引起的內心矛盾出發。故詩歌的形式隨著內容的發展而發展,形成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節奏。

詩的第一章,交代本事。當詩人聽到衛國滅亡、衛侯逝世的凶訊後。立即快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長的家屬表示慰問。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許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勸她馬上停止前進。處此境地,她內心極為憂傷。這一章先刻畫了詩人策馬賓士、英姿颯爽的形象,繼而在許國大夫的追蹤中展開了劇烈的矛盾沖突。如果我們有看過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經驗,便不難想像此刻的情景。

現實的沖突引起內心的沖突,經過以上的鋪敘,第二章便開始寫詩人內心的矛盾。此時詩中出現兩個主要人物:爾,指許國大夫;我,許穆夫人自指。一邊是許國大夫勸她回去,一邊是許穆夫人堅持赴衛,可見矛盾之激烈。朱熹《詩集傳》釋此章雲:「言大夫既至,而果不以我歸為善,則我亦不能旋反而濟,以至於衛矣。雖視爾不以我為善,然我之所思終不能自已也。」按詩意理解,應有兩層意思:前四句為一層,是說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許國,比起你這般沒良心來,我對宗國總是念念不忘的;後四句為第二層,是說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過黃河到衛國,比起你這般沒良心來,我的感情是不會輕易改變的。詩人正是處於這種前不能赴衛、後不能返許的境地之中,左右為難,十分矛盾。然而她的愛與憎卻表現得非常清楚:她愛的是娘家,是宗國;憎的是對她不予理解又不給支持的許國大夫及其幕後指揮者許穆公。

第三章矛盾沒有前面那麼激烈,詩的節奏漸漸放慢,感情也漸漸緩和。朱熹分析此章雲:「又言以其既不適衛而思終不止也,故其在塗,或升高以舒憂想之情;或采蝱以療郁結之疾。」(《詩集傳》)也就是說夫人被阻不能適衛,心頭憂思重重,路上一會兒登上高山以舒解愁悶,一會兒又採摘草葯貝母以治療抑鬱而成的心病。所謂「女子善懷,亦各有行」,是說她身為女子,雖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則——這准則就是關心生她養她的宗國。而許國人對她毫不理解,給予阻撓與責怪,這只能說明他們的愚昧、幼稚和狂妄。這一段寫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彷彿讓人窺見她有一顆美好而痛苦的心靈。細細玩索,簡直催人淚下。

第四章寫夫人歸途所思。此時夫人行邁遲遲,一路上考慮如何拯救祖國。「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說明時值暮春,麥苗青青,長勢正旺。此刻詩人「涉芃芃之麥,又自傷許國之小而力不能救,故思欲為之控告於大邦,而又未知其將何所因而何所至乎?」(《詩集傳》)所謂「控於大邦」,指向齊國報告狄人滅衛的情況,請求他們出兵,但詩人又想不出用什麼辦法才能達到目的。此處既寫了景,又寫了情,情景雙繪中似乎讓人看到詩人緩轡行進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馬賓士相比,顯然表現了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而這個不同完全是從生活出發的,蓋初來之時因始聞衛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馬加鞭,不暇四顧;而被許大夫阻撓之後,報國之志難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動遲緩,眼看田野中的麥浪好似詩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詩筆至此,真要令人贊嘆!

最後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無道理,然依舊本,多與前四句並為一節,這樣似更為合理。這四句當是承前而言,謂夫人歸途中一邊想向齊國求救,求救不成,又對勸阻她的許大夫心懷憤懣。此處《詩集傳》釋雲:「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謂許國之眾人也。」「大夫君子,無以我為有過,雖爾所以處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盡其心之為愈也。」照此解釋則與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前後呼應。字面上雖是「無我有尤」,實質上應是她對許大夫不讓她適衛赴齊產生怨尤,正話反說,語氣委婉,體現了《詩經》「溫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現了夫人的自信心,意為那些大夫君子縱有千條妙計,總不如我的救衛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動詞解,便是往衛國或齊國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訓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種解釋,都反映了許穆夫人是一個頗有主張的人,她的救國之志、愛國之心始終不渝。全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卻留下無窮的詩意讓讀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語盡而意不盡,令人一唱而三嘆! (徐培均)

⑧ 《載馳》與《無衣》在《詩經》中屬於( )。 選擇一項: A. 婚戀詩 B. 怨刺詩 C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春秋時代人們稱它為《詩》和《詩三百》。《詩經》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藝術上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詩經》反映戰爭的詩歌中,《載馳》、《無衣》是最具愛國思想的兩篇。

⑨ 《鄘風載馳》主要是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詩歌是按照什麼樣的層次表達作者的這

《鄘抄風·載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是春秋時期許穆夫人的作品,作於衛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是衛國被狄人佔領以後,許穆夫人趕到曹邑為弔唁祖國的危亡而作。

全詩四章。一、三章各六句,二、四章各八句。第一章交代本事;第二章開始寫詩人內心的矛盾;第三章矛盾漸漸緩和,詩的節奏漸漸放慢;第四章寫夫人歸途所思。此詩在強烈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顯示了很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⑩ 關於研究 《詩經·載馳》的文獻資料 或者數目 幫我推薦幾本吧

賞析我就不說了,別人也說了,我就介紹幾本涉及到載馳的書吧!
有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 俞平伯論古詩詞 方玉潤的詩經原始 詩經選 王美春的詩海拾貝 這幾本應該夠了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