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來字

賞析來字

發布時間: 2020-12-25 12:38:00

賞析一個字的方法

賞析主要就是要看作者是運用什麼手法來表達他的主題的,有直抒胸意的也有托物言內志的。
詩詞比較容好寫,手法不多也簡單。如果是小說就得下點功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人物語言等等方面都可以表達出主題。切入點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把作者獨物的地方寫到。
首先,你寫的是欣賞類的讀後感。這是你下筆的原則,欣賞又要分區域。總之,以文章的主旨來駕御你的文字,分析作者的意圖,揣測他的心理。文章的背景,也是要考慮的。像歷史類的文章,我們就要把主要的筆墨放在國與國之間的爭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然,我說的只是寫文章,對待歷史可不能這樣。以此類推,寫讀後感,無論是欣賞類的還是什麼類的。掌握原文的思想主旨才是最重要的,要以不變對萬變。

❷ 好段加賞析50字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

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3、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4、 人生如畫,生活本身是一副畫,但在涉世未深時,我們都是閱讀觀畫的讀者,而經過了風雨,辯別了事物,我們又變成書中的主角,在各自演譯著精彩、幸福更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縷花香,當花開放在心靈深處,只需微風輕輕吹動,便能散發出悠悠的,讓人陶醉的芳香。我們!都有責任!

賞析:每每想任性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中總有個聲音在提醒自已,這件事不能這么做,會造成怎樣怎樣的後果。這就是責任!

5、鳥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負責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鳥全不是好的數學家,他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終於還是不敢宣布統計數字。

賞析:張曉風的這段擬人讓人怦然心動,作者把鳥兒比作不好的數學家,丈量著天空,這種神奇的想像讓每個人為之折服,寫出了鳥兒的活潑靈動和春天的美好,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❸ 300字美文摘抄加賞析

暖國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磐口的臘梅花;雪下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
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於分不清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塗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中心內容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運用對比的手法,表現出了江南的雪景與北國的飛雪所不同的景緻;同時,作者借景抒情,表現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的精神。這是一篇寫景散文,同時也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優秀作品。這篇文章的語言非常簡省,又飽含感情,同學們在閱讀時應多加體味。

❹ 來篇流行歌曲賞析 150字

兩首勵志流行歌曲賞析
最初的夢想
歌手 范瑋琪 作詞 佚名
如果驕傲沒被現實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會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遠方
如果夢想不曾墜落懸崖千鈞一發
又怎會曉得執著的人有隱形翅膀
把眼淚裝在心上會開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憊的時光閉上眼睛聞到一種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邊走著邊哼著歌用輕快的步伐
沮喪時總會明顯感到孤獨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給些溫暖借個肩膀
很高興一路上我們的默契那麼長
穿過風又繞個彎心還連著像往常一樣
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怎麼能在半路就放
最初的夢想絕對會到達
實現了真的渴望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

隱形的翅膀
歌手 張韶涵 作詞 王雅君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
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飛過絕望
不去想他們擁有美麗的太陽
我看見每天的夕陽也會有變化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給我希望
我終於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
追逐的年輕歌聲多嘹亮
我終於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裡會有風就飛多遠吧
隱形的翅膀讓夢恆久比天長
留一個願望讓自己想像

【對比賞析】
這是當下流行的兩首勵志的流行歌曲的歌詞,它們以豐富的內涵為我們詮釋了「信念」的重要作用,且告訴我們:盡管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然而如若沒有堅定的信念,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盡管我們的一生不可能永遠都是晴天,但是堅實的行動卻可以產生不可小覷的力量。
羅曼·羅蘭曾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 堅持自己的信念,頑強地走自己認為應該走的路,就一定會越過驚濤駭浪,到達成功的彼岸。兩首歌詞都用「隱形的翅膀」比喻人們堅定的信念。沒有翅膀的鳥兒,不能翱翔於蔚藍的天空;沒有堅定信念的人,難以達到夢想成真的領地。「隱形的翅膀」這一意象的選擇,新穎獨特,內蘊豐厚。
《最初的夢想》的歌詞,連用了兩個假設,表明了「信念」的重要性;接著以真誠的呼籲,告誡人們要把「夢想緊握手中」,要朝著「最想去的地方」堅定地前行,不能半路上止步,要固守一個堅定的信念,「最初的夢想絕對會到達」。《隱形的翅膀》則以簡明的語言,細膩地勾畫出主人公的心路歷程,使我們聆聽到一曲發自肺腑的心靈傾訴。孤獨的女孩徘徊在街頭,生活的創傷使她疲憊不堪,但她卻沒有傷心流淚,而是將一種堅定的信念紮根在心中,於是她從痛苦絕望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她從艱難困境中奮起站立,她終於看到「 所有夢想都開花」,美好的驛站終會到達,成功的喜悅使她感到追逐的生命「歌聲多嘹亮」,更使她堅定了信念的執著和虔誠,「哪裡會有風就飛多遠吧」!
兩首歌詞都是昂揚奮進、自強不息的強者的心聲,《最初的夢想》直抒胸臆,《隱形的翅膀》含蓄凝重。

❺ 10篇摘抄加賞析(摘抄400字賞析100字)快

1.心泉丁冬
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靈魂,滋潤著你的生命。只是因為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才掩蔽了她的環佩妙音,朦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闌人靜,天籟無聲。每逢這個時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園的柵欄,真實地審視自己,在生命的深處,你終於傾聽到一絲悠然的脆鳴。這是一首真善美的詩。像甘霖,像春風,柔慢而雋永。
月隱星現,露重風輕。每逢這個時候,你才能正視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靈魂..

賞析:生命中本就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當我們放下塵世間的功名利祿,彈去身上的纖纖塵土,帶上感恩生活的心態,用心靈去聆聽大自然的歌聲。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一切真的美好如初。

2.高聳的山川是一道風景。它紮根於腳下的土地,又執著地向著高遠的天空進發。它能夠始終保持峻拔的狀態,始終被人們仰望,是因為它能夠擺脫一切束縛,驕傲地兀自挺立雲霄。
奔流的長河是一道風景。它發源於林間汩汩的清溪,又豪邁地朝著浩瀚的海洋跋涉。它在旅途中變得強壯,呼嘯著穿過峭壁,壯闊地流紅坦盪的平原,心平氣和地一瀉千里,它能夠釋放出讓我們驚嘆的偉大力量,徑自去實現一個更遠大的理想。

賞析:世間的萬物都有著獨特的美,它可能奔放外向,也可能深藏不露。我們自己也是一道風景線,至少,我們是真正的自己。

3.友誼真是一樣最神聖的東西不光是值得特別推崇,而是值得永遠贊揚,它是慷慨和榮耀的最賢惠的母親,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貪婪的死敵。它時時刻刻准備舍己為人,而且完全出於自願,不用他人懇求。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了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賞析:閉上眼睛,想著朋友跟我的一切感動,原來我們是如此的幸福。友誼如母親般無私,他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與你溫暖。慰藉你創傷的心靈。

4.在這個世界上,各個族裔以及他們所攜帶的各種宗教文化習慣等等,甚至他們所尋求的自身利益,都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每一分鍾發生著類似的矛盾和沖突。從波黑戰爭到非洲圖西族胡圖族之間空前野蠻的種族殺戮,幾乎不勝枚舉。從人類的許多戰亂中,都有一顆種族矛盾和文化沖突的堅硬內核隱含其中。而這個世界的人們還在越走越近,叫人看著多少捏把汗。至今我們尚不知道,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對付這樣一個越來越小的地球和越來越近的距離。所以,美國民眾現在先行一步所面對的種族問題,就無疑顯得意味深長。

賞析:在這里,作者指出了美國種族歧視問題出現的前提,即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也許在中國這樣一個一個過去長期封閉,現在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家討論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我們往往會隔岸觀火,因為我們不曾想像如果外國人大量湧入中國,並成為我們這個國家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時,和我們共享社會資源時,我們社會的面貌,百姓的生活將會面臨怎樣的變化和挑戰。因此,如果我們以一種簡單的邏輯推斷去批判美國的種族問題,必然是不客觀,不全面的。

5.關鍵的是,他們又按照邏輯推斷出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他們所追求的人的基本權利,必須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即,「人人生而平等」。這個時候,他們意識到,他們所要清理和清算的,好像並不僅僅是英國王朝。
他們的面前分明出現了我曾經向你提到過的,當今美國黑人女詩人瑪雅.安吉魯的問題:人是不是需要解放自己?人是不是需要解放別人?人能不能夠不解放別人只解放自己?人能不能不解放自己只解放別人?

賞析:這樣的問題指導著的美國先民開始審視黑奴問題。如果將對於「人人生而平等」這樣的追求解釋為美國人的終極理想的話,那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國會在人權問題上喜歡對其他國家「說三道四」,而同樣作為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歐洲國家似乎沒有那麼強的「癖好」。在這一點上,美國有它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礎。這種基礎直接體現在美國的憲法中,而這部憲法絕非一紙空文。

6.在那個時候,宗教在一開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宗教思考本來就應該是非功利的思考。他們把自己與世俗世界拉開距離之後,探索人與神的深遠的哲學問題。這樣,任何可能找到的世俗利益的借口,都必須被拒留在宗教的門外。由於北美的生活環境,使得各種宗教的思考內容,也很早就包含了奴隸問題和不同種族如何相處這樣的問題。當然,不同的宗教在這些問題上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
清教徒們始終沒有放棄這樣一個出於宗教理念的道德訴求。也在一百多年來逐步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思考。這種氣氛最終導致了在獨立戰爭前後,北方對於奴隸問題的徹底反省。
因此,這里走過的最初一段路程。並不是你我原來所想像的,奴隸制從興起到終結的歷史,就完全是白人奴隸主和黑人奴隸之間壓迫和反抗的對抗史。基於我前面提到過的原因,當時黑人還不可能成為這個舞台上的主角。實際上,從一開始,這就是人類良知和愚惡的角逐。你已經看到,在這一段歷史中,這場角逐主要發生在北美殖民地的白人內部。這時,我們發現,原來人類的人性反省是進步的一個最重要的動力。

賞析:本書中作者一直試圖通過種族問題解決的歷程告訴我們:人類的特性之一是思考的一個永遠與人性有關的最基本問題。作為整體的人類,他不得不始終在對這個問題進行道德自省和良心拷問。這種思考成為了推動人類由「獸性」轉向「人性」的過程,推動了人類的發展進步。而在這個過程中,宗教起得作用是不可小視的,它迫使人類去思考,反省,懺悔,改過。但是我們很容易忽略宗教的作用,第一我們一向認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就是經濟基礎,第二是就中國而言,所謂的「教徒」只有祈求保佑的心態,卻沒有接受感召的誠心。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有許多關於個人修養的教化,而缺少對「人類」的前途命運的反思。

7.在美國獨立時的13個州里,大部分州的奴隸制的廢除,就是白人,富人,甚至是奴隸主們,經過理性反省,決心通過他們手中的立法權,從法律上解決黑人奴隸問題。也就是親手通過立法程序,將自己的一份重要財產化為烏有。他們中間哪怕是最激烈地反對奴隸制的代表,都是如此。看到這段活生生的經歷,我發現,原來人類的歷史並不見得都是我們一向以為的,僅僅是「惟利」或者說「唯物」在那裡驅使和推動。這個時候才覺得,人類歷史還真有那麼點意思。
這不是我們習慣的少數職業革命家和熱血青年,拋家棄產投向革命的故事。這是作為代表整個社會利益集團的立法機構,用立法的手段,僅僅為一個人性反省和道德理由而放棄自身利益的一個行為。
北方當時在白人民眾中日益強大的反奴隸制力量,對於民眾的唯一感召就是人道主義和人性的原則。因此,你可以想像,這個國家從開始建立,它的民間就有一種與利益無關的近乎天真的人道追求。這種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追求,形成了這個國家的思想主流。這使得它在今天的思維方式中都保存了這樣的傳統,以至於從外部看去,常常使許多成熟世故的民族,覺得它莫名其妙,無從理喻。
你將看到,一個國家的立國理念,是在呼籲人道,還是在「以革命的名義」和「公眾正義的名義」呼籲仇恨,它的人民將走過的路徑是不相同的。

賞析:對於美國歷史的發展歷程,我們不應該只是套用公示般地去理解,因為美國不是一個直接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國家。相反,它的始祖是以清教徒為代表的「高級人類」。他們在這個國家尚未誕生起來的時候,就賦予了它「人性」(不是「奴性」)的良好「基因」。在宗教的保駕護航之下,「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的建國理想長久不衰地成為社會進步的引擎和向導,由此誕生的各種制度也造就了美國今天全面的發達。而這些制度的誕生和完善顯然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當最早的移民(大部分是政治移民)帶著逃離宗教迫害和政治動盪的目的,懷著對自由的追求來到這片新大陸的時候,歷史的發展就有了另一種可能。
而我們作為一個「成熟世故的民族」,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遺傳的是完全不同的「基因」。所以探討中國和美國的發展,是無法置於同一語境下的。

8.一種法律來源,是這個國家,地區或者群體,對於一個命題的思考和反省的結果。他們因此制定一個規則,願意共同遵守。對違規者按法規進行認真懲處。這樣的法律邏輯性強,執行的過程也比較清楚。誠然,這樣的法律仍然會帶有歷史的局限性,因為人類在某一個階段的認識,總是有局限的。但是,它是認識一步走一步,也許前進的腳步緩慢,但卻是扎實的。這種法律,我常常用大白話叫它是「真誠的法律」。
另一種法律來源,是對外部壓力妥協的結果。一些地區,它自身並沒有產生與這條法律相適應的認識基礎,但是出於種種壓力,不得不誕生這樣一個法律。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系統從一開始就有著「違法」的強烈沖動。這樣的法律,它的目標可以定得非常高,看上去可以比那些「真誠的法律」更「漂亮」。可是一觸及現實就會完全面目全非。我把它叫做「虛假的法律」。

賞析:因此,「虛假的法律」不同於「惡法」。它的問題不在於立法,而在於執行,當一個社會沒有實行法治的基礎的時候,再好的法律出台也只能是看上去「漂亮」。法制的發展根本在於社會的進步,而不是法規的更新。而社會的進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美國人一開始就有一種遵守契約的自覺,因此有遵守最大的契約——憲法的自覺,也有監督憲法和法律運作的自覺和機制,這是他們的憲政和法治得以生存的土壤。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恰恰缺少這樣的土壤。中國要走法治的道路,就必須改變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壤的質地,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9. 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是有快樂也有憂愁。當無名的煩惱襲來,失意與彷徨燃燒著每一根神經。但是,朋友,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痛苦將不再有。
每個人的前面,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總有人因為沒倒掉鞋裡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並非快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當生活的困擾襲來,請丟下負荷,仰頭遙望明麗、湛藍的天空,讓溫柔的藍色映入心田。就像兒時玩得疲倦了,找一塊青青的軟軟的草地躺下,任陽光在臉上跳躍,讓微風拂過沒有褶皺的心。
當層層的失意包圍,請打開窗戶,讓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走進來,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中尋找一絲的寧靜,就像兒時,拿起蒲公英的細須,鼓起兩腮吹開一把又一把的小傘,帶著驚喜閉上眼睛,許下一個心願。於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與欣喜。
當無奈的惆悵涌來,請擦亮眼睛,看夕陽的沉落,聽蟲鳴鳥叫。就像兒時在小院里聽蛐蛐的叫聲,抬頭數天上閃爍的星星。於是,一切令人煩惱的嘈雜漸漸隱去,擁有的是一顆寧靜的心。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由衷的感嘆:即使我不夠快樂,也不要把眉頭深鎖,人生本短暫,為什麼還要栽培苦澀?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明白博大可以稀釋憂愁,寧靜能夠驅散困惑。是的,沒有人知道遠方究竟有多遠,但是打開心靈之窗,讓快樂的陽光和月光涌進來,寧靜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自我挑戰。即使遠方是永遠的地方,也會誕生一種東西——奇跡。

賞析:塵世浮華,人心浮躁,很多人在這個物質的世界裡像無頭蒼蠅般到處亂撞,很難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因人心難以寧靜,煩惱多了,快樂少了;夥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燈獨坐者多了,閑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頹廢者多了,積極進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好一個「寧靜致遠」。是的,只有寧靜,我們才會有開闊的胸襟,才會有挑戰的勇氣,才有可能邁向成功的頂峰。讓心寧靜吧,你會變得更加美麗而有內涵,你會變得更加成熟而又穩重,你會和快樂結緣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也就守住了整個世界。【永遠的蘇武】

10 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雲霄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他鐫刻出對大漢最深切的眷顧。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站在忘卻與銘記之間、站在逸豫與憂勞之間,他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給人性塗上了最濃重的一筆。
擎一支旌節,他懷抱漢匈和睦的夙望,奔走於茫茫大漠;扶一陣駝鈴,他闊別長安的歌舞昇平,游盪於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樑,駕起橫亘天山,溝通中原的飛虹。
哀嘆,當漢使謀反事敗;正氣,當蘇武拒絕折節叛敵;驚詫,當單於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為富貴所動的鐵血男兒;執著,蘇武舉起羊鞭,選擇作高山雪蓮那執著而聖潔的守望。
朔風凜冽,他與冷月做伴;北顧中原,將「生是大漢人,死是大漢臣」的高貴銘記在心靈深處。胡茄幽怨,他與孤冢為伍,悵望大漠飛雪,將「榮華富貴,千金封侯」的許諾忘卻得一干二凈。地窖冰冷,他將滿口氈毛與草皮一塊咽下,渾身的熱血卻沸騰著一個至死不渝的信念——銘記祖國,精忠報國。冰雪飄零,他用至情睥睨佳餚美酒,錚錚傲骨卻敲響千秋的絕唱——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猶能忘。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睿智,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悲歌。
好一個永遠的蘇武!他用勇氣,忘卻了單於榮華富貴的引誘,在大漠黃沙中漸行漸遠,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為一段不朽的歷史,揮灑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守之間。北海的蘇武,那流放於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忘卻富足,成就氣節;銘記祖國,造就偉大。
我明白了,在忘卻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忍之間,那行於枯草寒冰之上的蘇武,用執著與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貴,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忘卻,便是它的最好歸宿;忠心,才是歷史的永恆;銘記,才是它的精神家園。
壯哉,那永遠的蘇武!偉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記!奇哉,那驚天動地的銘記!雄哉,那一段忘記與銘記的千載頌歌!
永遠的蘇武。
【點評】:
這是一篇頗有歷史知識和文化知識積淀,頗有才氣和靈氣的佳作。作者深刻領悟話題的精髓,用辯證的方法,把目光投向歷史的蒼穹,精心選取民族英雄蘇武為揮灑情思的素材,熱情謳歌了他為了「漢匈和睦」,為了民族團結,「選擇了忘卻富貴,選擇了銘記忠心」的偉大精神和民族氣節。歷史的蘇武啊,永遠的蘇武!他「給人性塗上了最濃重的一筆」,他為歷史唱響了「一段忘記與銘記的千載頌歌」。
作者滿含崇敬,飽蘸激情,用一句「永遠的蘇武」做文題,亮人眼眸,概括凝練、准確中肯。不但高度概括了蘇武的精神品質,而且突出了其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文章通篇採用對比手法,始終把蘇武放在歷史的天平上進行衡量,弘揚了人間正氣,彰顯了英雄的高風亮節,生動深刻地闡釋了話題。由於大量地使用了對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復等修辭手法,駢散句結合,長短句參差,使得文章氣韻流暢,音韻鏗鏘,讀後,不但使人豪氣在胸,而且滿口留香。

11【 鼎湖山聽泉】

江輪夾著細雨,送我到肇慶。冒雨遊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趕到鼎湖山時,已近黃昏。雨倒是歇住了,霧漫得更開。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綠腳,齊腰以上,宛如輕紗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見,耳則愈靈。過了寒翠橋,還沒踏上進山的石徑,泠泠淙淙的泉聲就撲面而來。泉聲極清朗,聞聲如見山泉活脫脫迸跳的姿影,引人頓生雀躍之心。身不由己,尋聲而去,不覺漸高漸幽,已入山中。
進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脈,前後左右,草叢石縫,幾乎無處不涌,無處不鳴。山間林密,泉隱其中,有時,泉水在林木疏朗處閃過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尋,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遠的嬌態,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時,常常繞我膝下的愛女。每見我伸手欲攬其近前,她必遠遠地跑開,仰起笑臉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顧,她卻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間。好一個調皮的孩子!
山泉作嬌兒之態,泉聲則是孩子如鈴的笑語。受泉聲的感染,鼎湖山年輕了許多,山徑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著一股童稚的生氣,使進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無雜塵,陡覺輕快。行至半山,有一補山亭。亭已破舊,無可駐目之處,惟亭內一副楹聯「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深得此中精神,令人點頭會意。
站在亭前望去,滿眼確是一片濃碧。遠近高低,樹木枝纏藤繞,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濕綠,猶如大海的波浪,一層一層,直向山頂推去。就連腳下盤旋曲折的石徑,也印滿苔痕,點點鮮綠。踩著潮潤柔滑的石階,小心翼翼,拾級而上。越向高處,樹越密,綠意越濃,泉影越不可尋,而泉聲越發悅耳。悵惘間,忽聞雲中傳來鍾聲,頓時,山鳴谷應,悠悠揚揚。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清亮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鍾聲來自半山上的慶雲寺。寺院依山而造,嵌於千峰碧翠之中。由補山亭登四百餘階,即可達。慶雲寺是嶺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內現存一口「千人鍋」,直徑近2米,可容1 100升,頗為引人注目。古剎當年的盛況,於此可見一斑。 晚飯後,繞寺前庭園漫步。園中繁花似錦,蜂蝶翩飛,生意盎然,與大殿上的肅穆氣氛迥然相異。花叢中,兩棵高大的古樹,枝繁葉茂,綠陰如蓋 ,根部護以石欄,顯得與眾不同。原來,這是兩百多年前,引自錫蘭國(今名斯里蘭卡)的兩棵菩提樹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於菩提樹下,因而,佛門視菩提為聖樹,自然受到特殊的禮遇。其實,菩提本身並沒有什麼高貴之處,將其置於鼎湖山萬木叢中,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樹,種類實在太多。據說,在地球的同一緯度上,鼎湖山是現存植物品種最多的一個點,現已開辟為自然保護區,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作生態觀測站。當地的同志告訴我,鼎湖山的森林,雖經歷代變遷而未遭大的破壞,還有賴於慶雲寺的保護。而如今,大約是佛法失靈的緣故吧,同一個慶雲寺,卻由於引來大批旅遊者,反給自然保護區帶來潛在的威脅。
入夜,山中萬籟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聽泉,別有一番滋味。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此時卻能分出許多層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於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至於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出不同的音響。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在這泉水的交響之中,彷彿能夠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在誕生、成長、繁衍 、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而成為主旋律。我俯身傾聽著,分辨著,心神猶如融於水中,隨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濾過心田,沖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說什麼「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孕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
這一夜,只覺泉鳴不絕於耳,不知是夢,是醒?
夢也罷。醒也罷。我願清泉永在。我願清泉常鳴 。
【賞析】
《鼎湖山聽泉》是著名散文家謝大光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寫了作者去廣東省肇慶市的鼎湖山聽泉時,將白天和夜晚聽到的泉聲用優美的筆調傾訴出來,表達了作者對鼎湖山泉水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
文章不寫看泉而寫聽泉,頗具新意。文章開頭交待背景:因為山霧彌漫,「眼不見,耳則愈靈」,所以才有機會欣賞到這美妙的音樂。作者以時間為線索,從黃昏到入夜,著重寫到了夜晚聽泉的感覺,一系列比喻的妙用,使聽泉的感覺更具象化,而結尾由聽泉而產生的聯想,使文章顯得情趣盎然,余韻悠長。 品讀這篇文章,感性的我有很多感觸,整合成兩個字。「美」 與「 心」。

❻ 200字美文摘抄加賞析

人生哲理小抄故事——金人
曾經有襲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古詩賞析100字以內

1、《自薊北歸》

唐代:高適

驅馬薊門北,北風邊馬哀。

蒼茫遠山口,豁達胡天開。

五將已深入,前軍止半回。

誰憐不得意,長劍獨歸來。

譯文:

策馬馳奔在薊門之北,北風呼嘯邊地馬鳴聲哀。

遠望山口只是蒼茫一片,走出峽谷才見胡天豁然開。

五將已經深入敵境,前軍只有一半返回。

還有誰憐惜我這個失意之人,只好彈著長劍獨自歸來。

賞析:

全詩極富塞外特色,真實感人,不論是對胡地景色的觀察,還是對歷史事件的記述都深深打上詩人塞外生活的烙印。

先寫南行出發時悲寂的的景象,繼而刻畫塞外獨特的風光,有近有遠,形象生動;隨後曠遠的景象又觸發了詩人對時局的深深思索,當收回眼光回到現實中時,

詩人更感悲憤莫名,感慨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全詩言辭悲壯、蒼涼,將詩人自身哀傷的感情渲染的無以復加。

2、《詠菊》

清代:曹雪芹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譯文:

難以抑制的詩興從早到晚把我糾纏,只好圍繞著籬笆散步或倚在石頭上獨自低吟。

筆端蘊涵著智慧對著秋菊臨摹,口齒中含著對秋菊的芳香對著月亮吟詠。

滿紙書寫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誰能透過片言只語理解自己內心的情愫呢?

自從陶潛寫了詠菊以後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稱道。

賞析:

這首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里。這是《海棠詩社》的第二次活動,也是賈府表面上處於最鼎盛的時期。

此次活動由史湘雲和薛寶釵擬定題目,共十二道題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韻,由寶玉、黛玉、寶釵、湘雲、探春等五人自由選題。在這次吟詩比賽中,「蘅蕪君」薛寶釵選了《憶菊》、《畫菊》之後,「怡紅公子」賈寶玉選了《訪菊》和《種菊》兩道詩題。、

3、《溪興》

唐代:杜荀鶴

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

醉來睡著無人喚,流到前溪也不知。

譯文:

在一條僻靜的深山小溪上,有一隻小船 ,船上有一位垂釣者。風雨迷茫,他捲起釣絲, 走進篷底 ,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對著風雨自斟自飲。

飲到爛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風推浪涌,待他醒來時,才發覺船兒已從後溪飄流到前溪了。

賞析:

這首詩是描寫溪上人閑適的心情和隱逸之樂。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釣,飲酒,醉眠,戲風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隨遇而安。他以此為樂,獨樂其樂。這似乎就是詩中所要表現的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興味。

但從節奏上看這首詩節奏舒緩,說明詩人的意識流程是緩慢的,甚至是板滯的,這種意識流程,恐怕只有在心情郁悶之時才最為明顯。

4、《出郊》

明代:楊慎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譯文:

山坡上一級一級的畦田像樓梯,平原上整整齊齊的畦田像棋盤。

白鷺忽然飛到水稻田上來,在一片綠色的秧苗上點上了白點。

賞析:

這首小詩寫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勾畫了南方山鄉春天田野的秀麗景色,詩中有畫,靜中有動,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

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緻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針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

5、《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賞析:

這首詩語言朴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藉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描述,細致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議論,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

詩的前後聯系很緊,順理成章。沒有前面兩句的描述,後面兩句議論就顯得空泛,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反之,沒有後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就還停留在表面,意義也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❽ 美文摘抄及賞析800字

題目:<<冬青花>>
摘抄:好多個春了, 一直看著冬青花開。也好多次了, 總是在冬青花開的時候折下一小穗,悄悄地遞到鼻邊,反復的聞著它那散發著幽幽的清香。
承認 不注意冬青這花當它衰敗的時候會是什麼模樣,也許是很凄美的吧,也許也是很壯烈的吧?
春意正濃,氣暖怡人。上班的閑隙里, 在一片綠草地上漫步,看書,思索。
遙望著小鎮的街道,總感到它許久以來是那樣的冷清,孤寂,讓人心寒。看來今天也不會生出什麼特別的地方吧, 在想。不過,好奇的雙眼還是期盼能在那冷清的街上獵奇到什麼?
一切如故,除開一些稀疏的人影,最顯眼的就是那一樹正迎春怒放的冬青花!
往日默默無聞的一棵樹,多少次路過它的身旁都不注意,今天它卻在遠處牽引著 的視線。就像 人吧,當誰在 周圍默默流汗,悄無聲息的奮斗時,又引起誰的注意?只是當他一鳴驚人的時候, 才悟出他早就存在了與生俱來的一種美。因此,善於發現美的伯樂,不得不令 肅然起敬啊!
旁邊也有一排修整得像一塊磚的冬青,但它四季常青,也不開花的。街道旁的那棵冬青,無拘無束的生長著,從不遭受剪刀的修理和園丁的指指劃劃。遠遠看過去,它極像老女人的頭發,雪白的發絲散披下來,飄逸中略顯一絲野性。
冬青的花在開,開得正濃,開的正緊,像在趕集,每一枝都爭先恐後的。
許是花開得太多了吧,一穗一穗的壓彎了枝頭。在遠處凝視它,隱隱約約地聞到縷縷清香。
論貌美,論濃艷,冬青花是排不上號的。它的花骨朵就像一粒粒米白色的沙子,白里泛黃。一粒粒打著球兒精緻著,粉嫩著,透出一股子噴薄的生命力。綻放的花瓣也是小得像一粒穀子,近看, 便會發現,冬青花白中透著淡黃,淡黃中隱隱藏著嫩嫩的草綠來。無論是白,是黃,還是綠,都像是被晨露洗了似的,顯得潮潤、明亮、富有溫馨、甜蜜、清香感。
它不是花中的大家閨秀,而是小家碧玉。
它不喜歡濃抹,卻鍾情於淡妝;它也不喜歡大肆宣揚,卻深藏不露。它用自己的幽香引來了蜂圍蝶陣,它也用自己的含蓄之美贏得了人們的垂青,贊嘆,傾倒。
在以前中學的校園里, 就是在一次偶然的路過時發現了它的,而且還是在一個比較幽靜而且人跡罕至的角落裡。也算得上是機緣巧合吧。在這之前 是想不到它還會開花的。因為在 的意識里,常常是見它在庭院里被園丁修整得很完美無缺的一排排,方的,要麼就是圓的。
但 卻是喜歡沒有被修整過的冬青樹,也喜歡冬青的花。喜歡它在不被人知道的角落裡獨自散放一份淡淡的清幽,無怨無悔的在春天裡奉獻自己生命中最絢麗的一刻。它無憂無求,並不刻意去轟轟烈烈地活著,但求生命里的那份純真與靜美。
賞析:它不是花中的大家閨秀,而是小家碧玉。

它不喜歡濃抹,卻鍾情於淡妝;它也不喜歡大肆宣揚,卻深藏不

露。它用自己的幽香引來了蜂圍蝶陣,它也用自己的含蓄之美贏得了人們

的垂青,贊嘆,傾倒。

在中學的校園里,我就是在一次偶然的路過時發現了它的,而且

還是在一個比較幽靜而且人跡罕至的角落裡。也算得上是機緣巧合吧。在

這之前我是想不到它還會開花的。因為在我們的意識里,常常是見它在庭

院里被園丁修整得很完美無缺的一排排,方的,要麼就是圓的。

但我卻是喜歡沒有被修整過的冬青樹,也喜歡冬青的花。喜歡它在

不被人知道的角落裡獨自散放一份淡淡的清幽,無怨無悔的在春天裡奉獻

自己生命中最絢麗的一刻。它無憂無求,並不刻意去轟轟烈烈地活著,但

求生命里的那份純真與靜美。
大體就這些,你可以自己稍微修改修改.............

❾ 古詩文賞析1500字

《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賞析)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朴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朴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飢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 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那麼,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彷彿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麼人生如寄之悲,什麼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 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個是"何陋之有" 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詩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於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朴,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現了蘊含其中的朴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願無違";避交遊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後那心境的散適澹泊
"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後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麼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於淵明用字的渾朴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雲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麼傳神!足不出戶,隔牆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庄》)之為繁縟了.
他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雲:"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於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這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嚮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於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台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像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裡,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杜牧——《清明》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像,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雲:「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燦色彩。這哪裡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讀了這兩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人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人們的美感也不一樣,而詩人想像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使人驚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我們不難想像,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宣城是他舊游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❿ 求古代詩歌賞析的文章1500字左右

《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賞析)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朴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朴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飢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
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 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
那麼,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彷彿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
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
"(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麼人生如寄之悲,什麼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 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
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個是"何陋之有" 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詩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於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朴,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現了蘊含其中的朴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願無違";避交遊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後那心境的散適澹泊
"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後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麼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於淵明用字的渾朴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雲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麼傳神!足不出戶,隔牆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庄》)之為繁縟了.
他如: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雲:"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於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這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後後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嚮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這「未申」之意對於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象舊戲舞台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像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裡,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杜牧——《清明》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里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像,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雲:「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燦色彩.這哪裡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讀了這兩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人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人們的美感也不一樣,而詩人想像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使人驚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我們不難想像,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宣城是他舊游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